大黄板泥鳅人工养殖
泥鳅的人工养殖
泥鳅的人工养殖泥鳅是一种价格低廉、味道鲜美的淡水鱼类,因其生长快、繁殖力强、适应环境广泛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人工养殖泥鳅是一种能够创造稳定收益的养殖方式,下面将从养殖环境、种苗选购、养殖管理和市场销售等方面详细介绍泥鳅的人工养殖。
1. 养殖环境泥鳅适应性强,可在室外或室内进行养殖。
室外养殖可选用池塘、水坑或人工矶塘等,但要注意选址防洪、水源充足、水质清洁且具有一定的水流和水深。
室内养殖可选用水池、塑料池或鱼缸等,需保持水温适宜、水质清洁,可通过循环过滤系统控制水质。
2. 种苗选购泥鳅的种苗选购是决定养殖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选购泥鳅种苗应选择颜色鲜艳、体形健康、活动力强的个体,尽量避免患病或畸形的泥鳅。
此外,要选择来源可靠、养殖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或养殖基地进行购买,以确保种苗品质。
3. 养殖管理(1)水质管理:泥鳅对水质要求较高,水质清洁、氧气充足是保证泥鳅健康生长的关键。
需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温度、氨氮、溶氧等,并适时调整。
(2)饲料管理: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可采用混合饲料喂养,包括软饲料、硬饲料和鲜活饲料等,可根据泥鳅生长的不同阶段调整饲料配比和投喂量。
(3)养殖密度:泥鳅的养殖密度一般参考每亩养殖池塘放养2000-3000尾左右,若采用室内养殖,可根据水域面积和过滤设备情况适量调整。
(4)疾病防控:根据泥鳅易患的常见疾病(如细菌性病害、寄生虫等),做好常规的防治工作,定期检查鱼群健康状况,对病害早期进行预防和治疗。
4. 市场销售泥鳅属于常见的鱼类,市场需求较大,销售渠道广泛。
可以通过鱼类批发市场、超市、餐饮企业以及网络平台进行销售,也可以与周边养殖户或饲料商建立合作关系,互通信息互相推销,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总之,人工养殖泥鳅是一项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养殖方式,但在养殖过程中需注意水质管理、饲料管理、养殖密度控制等关键环节。
只有经过科学合理的管理,才能确保泥鳅在养殖过程中健康快速地生长,保证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黄泥鳅养殖技术
黄泥鳅养殖技术
黄泥鳅是一种淡水鱼类,因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而备受人们喜爱。
而如何科学地进行黄泥鳅养殖,是广大鱼农所关注的焦点。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黄泥鳅养殖的技术。
黄泥鳅养殖需要选择适宜的水质和水温。
黄泥鳅生活在清澈、流动的水中,水质要求较高,pH值应保持在6.5-8.0之间,水温应控制在20℃左右。
同时,要避免水质突然变化,以免对黄泥鳅造成伤害。
黄泥鳅的养殖需要注意饲料的选择和投喂。
黄泥鳅属于肉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小型甲壳类等为食。
在养殖过程中,应选择适宜的饲料,如虫粉、鱼粉等,同时要注意控制投喂量和投喂频率,避免浪费和过度喂养。
要注意黄泥鳅的疾病防治。
在养殖过程中,黄泥鳅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因此需要定期检查鱼群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处理疾病问题。
同时,要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和清洁,避免污染和交叉感染。
黄泥鳅的养殖还需要注意选种和养殖密度。
选种时应选择身体健康、体型匀称的黄泥鳅种苗,避免选用病弱或畸形的种苗。
养殖密度要根据养殖池塘面积和水质条件来确定,一般养殖密度为10-15尾/m²。
黄泥鳅的养殖要注意市场营销。
在养殖过程中,要及时了解市场需求,适时开展市场营销活动,提高黄泥鳅的知名度和销售额。
同时,要注意保持产品质量和口感,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黄泥鳅养殖技术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水质、饲料、疾病防治、选种和市场营销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科学地运用养殖技术,才能获得更好的养殖效益和经济效益。
黄泥鳅养殖技术
黄泥鳅养殖技术
黄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以下是黄泥鳅养殖技术的几个方面:
1、水质要求
黄泥鳅喜欢清凉、湍急的水体,水温一般在20℃-28℃,PH值为7.0-8.5,水深一般在1米左右,水流速度要控制在1.5-2.0立方米/小时。
养殖场的水源要优质。
2、选种规格
在选购黄泥鳅的时候,要选择身体相对饱满、无病症的鱼苗,选择标准一般为身长2-3厘米,体重在1-1.5克。
3、饲料管理
黄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可以采用鱼饲料、蚯蚓、小型水生动物等作为饲料。
一般每天喂食2-3次,饵料的用量应掌握好,避免过多或过少。
鱼池内的余饵要及时清理,以免遗留鱼池内引起水质污染。
4、疾病预防
黄泥鳅养殖需要注意预防常见的疾病,如白点病、青鱼体病等。
平时要注意饵料的卫生,防止饵料受到污染,加强水质管理,及时清理死鱼和余饵。
5、管理注意事项
养殖场的管理要有规划,要定期清理鱼池内的杂物和余饵,并保持养殖池的清洁和良好的水质环境。
同时,要及时修复鱼池的漏洞,加强对生产设备及设施的维护和检查。
人工饲养泥鳅的综合技术措施
人工饲养泥鳅的综合技术措施
1.创造适宜的养殖环境:泥鳅生活在水草丰富、水深适中、水质清洁
的环境中,饲养泥鳅要注意控制水质,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饲养水体的
温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不宜过高或过低。
2.合理的饲料配方:泥鳅是一个杂食性鱼类,主要以浮游生物、水草、底栖动物(沙蚶、蠕虫)和人工饲料为食。
在饲料配方上,应根据泥鳅生
长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品种的营养需要,选择合适的饲料。
3.细心的管理:泥鳅是一种灵敏的鱼类,饲养过程中需要细心的管理,注意观察泥鳅的状态,及时控制水质和饲料量,避免泥鳅饥饿或生病。
同时,定期检查饲养设备,保持水质清洁。
4.合理的繁殖管理:泥鳅的繁殖与孵化需要创造适宜的环境,控制水温、水质,提供足够的营养和光照。
在繁殖时,要掌握配对技巧,合理选
择亲本,控制交配频率和数量。
5.消除压力因素:泥鳅容易受到争斗和捕食的影响,饲养过程中需要
注意减轻泥鳅之间的竞争压力,包括适当控制泥鳅的数量和增加活动空间。
泥鳅的人工繁养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养技术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是当前很有发展前途的一个优良经济鱼类。
现将其人工繁殖及养成技术介绍如下:人工繁殖1、亲鳅来源与选择。
亲鳅可从沟塘捕捞或到集贸市场上选购。
选择的标准是:2龄以上、体形端正、色泽正常、无伤病。
雌鳅选择体长15厘米,体重30克以上,且腹部膨大、柔软,轻压腹部有卵粒流出;雄鳅略小于雌鳅,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雌雄配比1:3。
2、催产与孵化。
催产在水泥池中进行,面积5平方米,池深0.8米,注入水深0.3米,水为经曝晒的机井水,水温控制在23℃―25℃。
产卵池中设置卵巢,用沸水煮过的棕皮或水草做成,将产卵巢用竹竿固定在产卵池的中央。
催产药物用绒毛膜激素(HCG),每尾雌鳅用1000国际单位,雄鳅剂量减半。
药液注射量为0.1―0.2毫升。
采用1毫升的注射器和四号针头进行背肌注射。
针头入针深度0.2―0.3厘米,针头斜向前方与体轴成45°夹角。
注射药物后约10―15小时便会发情产卵。
孵化采用静水孵化法,但孵化期间要勤换水,每天换水2次,温差不超过1℃―2℃。
孵化池为水泥池,面积5平方米,孵化池深0.8―1米,注入水深0.3―0.4米,水为经曝晒后的机井水,水温保持23℃―25℃。
孵化过卵密度为每平方米4000粒左右。
孵化时孵化池上方要遮蔽阳光,以防鱼轩发生畸形。
如遇阴雨天,要用1%的孔雀石绿溶液进行消毒,以防止寄生水霉病。
苗种培育受精卵在水温23℃―25℃时,经1―2天孵出鳅苗。
鳅苗孵出后,在孵化池中进行培育,培育密度为每平方米3000尾。
孵出3天后鳅苗开始吃食,此时可投喂蛋黄,每10万尾鳅苗每天用1个蛋黄,每次投喂量以1小时内吃完为限。
2―3天以后,改投鲜活水蚤、小轮虫。
经过10天左右,鳅苗长到1厘米时转到苗种池培育,或直接从孵化池中培育到鳅苗长到3厘米时再转入育种池。
育种池为水泥池,面积10平方米,水深0.8米,注入水深0.3米。
泥鳅人工实用养殖技术介绍
泥鳅人工实用养殖技术介绍俗话说:“天上斑鸠,地下泥鳅。
”泥鳅肉质鲜美,被人们视为高蛋白、低脂肪类的高档营养珍品。
据分析,每100克泥鳅肉含蛋白质18.4克、脂肪2.7克、灰分1.6克、碳水化合物2.5克、钙28毫克、磷72毫克、铁0.9毫克。
泥鳅还可供药用,治疗肺炎、小儿盗汗、皮肤搔痒、跌打损伤、手指疔疮、白癣漆疮、小便不畅,乳腺癌等症,均有一定疗效。
泥鳅食性广,耐低氧,饲养周期短,是一种生产潜力大、很有发展前途的养殖品种。
1、鳅池建造养鳅池最好建在阳光充足、水源方便的地方。
面积以70—100平方米为宜,池深一般70厘米左右。
池壁用水泥或三合土建成,池底的泥土要锤打结实。
进出水口处要用铁丝网围住,池底最好略向排水口倾斜,以便于排水和捕捞。
放养时,池底要放25—30厘米深的肥泥。
2、种苗来源泥鳅种苗可天然捕捞,自然繁殖,人工催产。
(1)天然捕捞。
(2)自然繁殖。
将性成熟的泥鳅按1:1的雌雄比例放入饲养池会自行产卵,在池中放置柳树根,水草等作为泥鳅巢,泥鳅便会自行产卵孵化。
每亩水面可放种鳅200千克左右。
(3)人工催产。
方法大体与家鱼相同。
每尾雌鳅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60—500国际单位,或按每克重注射15—20国际单位。
若注射脑垂体液,其用量为每尾雌鳅用鲤鱼脑垂体一个,雄鳅减半。
在水温25—26℃时,12—24小时后就会产卵,可用棕片或柳树根须做附卵工具。
受精卵约2天左右孵化出鳅苗。
出苗一天后,每10万尾每日喂熟鸡蛋一个,研碎后调成汁投喂。
每日换水2次,10天后放入池中。
到年底,每尾平均可长到3克左右,作为下年饲养的泥鳅种。
3、成鳅饲养泥鳅苗的放养,每平方米水面可放3—4厘米长的鳅苗40—50万尾。
泥鳅食性很杂,放养时先施足基肥,以繁殖饲料生物。
也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麦麸等食料。
5—9月,当气温升高到25—28℃时,泥鳅非常活跃,吃食也多,要保持水肥饲足,以促进泥鳅生长。
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要钻入泥中避暑,这时,要经常放入新水,以增加水中氧气和调节水温。
泥鳅的人工繁殖和养殖
泥鳅的人工繁殖和养殖泥鳅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淡水鱼类。
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维生素A含量多,具有一定开胃、滋补作用。
是国内外市场的畅销水产品之一。
(一)种苗采捕和繁殖1.自然采苗:泥鳅多栖息于静水或水流缓慢的池塘、沟渠、稻田等小型水域的底泥中。
自然繁殖期常为5月底至6月下旬(水温18-20℃),成熟泥鳅开始繁殖。
产卵的最佳水温为25-26℃。
每尾可产3000-5000粒,分多次产完,每次约200-300粒。
受精卵附着在水草或鱼巢上,因粘性弱,往往容易落入泥中。
受精卵在19℃的水温条件下,经55小时孵化,孵出后的鱼苗第三天体色变黑并开始摄食。
约20天后即可采捕。
捕捉方法是,将一根1米直径的水泥管(或其他管材)直立于池中,上口内翻5厘米或用筛布扎紧,防泥鳅爬出。
在直管入泥部分四周开数个直径10厘米,装有漏斗形金属网(网目3毫米),使泥鳅能进不能出。
直立管内放上豆饼、田螺等饵料,引诱泥鳅进入。
每天傍晚投放饵料,次日上午收获。
将收集到的幼鳅用3-5ppm孔雀石绿液洗30分钟,即可放养。
2.人工繁殖2龄泥鳅达到性成熟,作繁殖用的亲鱼最好三龄以上。
体长20厘米左右。
雌鱼重40-50克,腹部膨大饱满,柔软而有弹性,能看到卵巢轮廓,半透明,卵径1.1-1.4毫米,有一定粘着力。
常用催产剂有鲤或鲫鱼脑垂体1个;HCG100-250国际单位。
把所用垂体或激素配在一定量的格林氏液中(1升蒸馏水中溶入氯化钠7.5克,氯化钾0.2克,氯化钙0.4克)。
一般采用腹腔注射法注射,多在傍晚注射,翌晨产卵。
催产效应时间,水温20℃为20小时,水温25℃时为15小时。
精子液的制备:剖腹取出雄鱼精巢,在研钵中剪碎,研磨,立即倒入格林氏液或0.75%的食盐水(50毫升/尾)。
人工授精,是在500毫升的烧杯中,装400毫升格林氏液,尽快将卵挤入其中,不断搅拌(用羽毛),经4-5分钟后倒掉原来的格林氏液,加入新的格林氏液,去除污物后,把配好的精子液直接注入盛有卵的玻杯中,搅拌使精、卵混合,待受精后,将受精卵撒在鱼巢上。
泥鳅的 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一、苗种繁育1.亲鱼选择。
泥鳅一般2冬龄(经过2个冬天)可达性成熟。
性成熟的亲鱼在4~9月分批产卵,以5~7月为最盛,因此人工繁育鳅苗宜在这段时间进行。
当水温稳定在22℃时,选择体质健壮,无病无伤,体表粘液多,雌鳅体长10厘米、体重18克以上,雄鳅体长8厘米、体重12克以上的作亲鱼。
雌雄的识别方法是:雌鳅胸鳍宽而短,末端较圆;雄鳅胸鳍大而窄长,末端尖微弯,第2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集市上销售的泥鳅,粘液不多或蓄养囤积时间太久的均不宜作亲鱼。
2.催产孵化。
繁殖方法包括自然产卵和人工授精繁殖。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注射激素催产。
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鲤鱼脑垂体0.5~1个或绒毛膜激素(HCG)100~150国际单位,用生理盐水或蒸馏水配成0.1毫升的药液。
雄鳅则减半。
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或腹部中线,进针深度为1毫米。
若自然产卵繁殖,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2:1或3:1入大水缸或小鱼池中,也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体中用40目筛绢制作的孵化箱内。
池(箱)中用棕片或柳树根做成鱼巢。
产卵后及时捞出亲鳅,以免亲鱼吞食卵子。
让粘附在鱼巢上的卵子在原地中自然孵化。
经过1~2天(水温24℃左右)即可出苗。
3.鳅苗培育。
泥鳅苗孵出3天后应及时转入育苗池中培育,每米2放苗800~1000尾,水肥的池适当多放。
育苗池的面积不宜过大,以50~100米为好。
池中要挖鱼溜,池水深20~30厘米。
放养前进行消毒和清池,并施禽畜有机肥以培养饵料生物。
在放养初期只在鱼溜内注满水,待鳅苗习惯以后,再灌水入地至计划深度,使鳅苗分布全池。
开始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饵料,几天后用煮熟的糠效、五米粉、麦粉、菜脚叶等植物性饵料,拌合剁碎以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饵料进行投喂。
每天投饵3~4次,投饵量初期为泥鳅总体重的2%~5%,后期8%~10%。
经育苗地喂养l个月左右,体长达3~4厘米,体重04~05克,开始有钻泥习性的时候,即可将幼鳅放入池塘、稻田或水箱中进行成鳅饲养。
最新泥鳅人工养殖技术完整版
• 泥鳅与其他鱼类混养,则可以食鱼类的粪便、 残渣剩饵,所以泥鳅被称做池塘中的清洁工。
3、食性特点
• 泥鳅在不同水体的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其食物 各有一些差异,但可以认定其是偏动物食性的杂 食性鱼类,主食昆虫幼虫、小型甲壳动物、藻类 及高等植物。环境中食物的易得性及喜好性是影 响泥鳅食物组成的重要原因。自然界中泥鳅喜食 动物型活饵料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活饵料易感 知;二是适口性好。
2000 7000 13000 15000 24000
5、 年龄与生长
• 泥鳅的生长速度取决于饲料的质量、数量及水温 。
• 一般刚孵化出的仔苗体长约0.3cm,1个月后长至 3cm左右,半年后长至6 cm左右,第2年年底体长 可达13cm ,体重15g左右。
• 泥鳅个体最长可达20cm,体重100g左右。
• ( 一)泥鳅苗孵出后的前期培育(约21天)。泥 鳅苗刚孵出时全长约3.5毫米;孵出后8小时左右 ,苗长约4毫米;孵出后约33小时,苗长4.5毫米 ,卵黄囊缩小;孵出后约60小时,苗长5.5毫米, 卵黄囊接近消失,并已能做简朴的游动,鱼苗已 启齿摄食轮虫等食品。因此,孵出后约3天便要开 始喂食,如不喂食,第5天便开始死亡,10天后 全部死亡。孵出后84小时,苗长7毫米左右,卵 黄囊全部消失,泥鳅苗能自由游动。孵出后12天 ,苗长11毫米;孵出后21天,苗长达到15毫米以 上,形态已与成品泥鳅相仿。
多的河、湖泊、池塘、稻田等浅水域的底层
淤泥中。
• (5)泥鳅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叛逃性。因为它 体型小巧,只要有小小的缝隙,它便能钻出去。 假如池塘有漏洞,泥鳅甚至能在一天之内,逃得 干干净净。所以啊,在给泥鳅建池塘的时候,这 一点,需要特别的留意。另外在处理池塘的底部。 挖掘机挖出池塘之后,要把池塘的底部夯得结结 子实。
【水产】泥鳅人工养殖全攻略
【水产】泥鳅人工养殖全攻略泥鳅的生命力很强、繁殖快、饵料杂,是一种最易饲养又可获得高产的鱼类。
泥鳅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还含有脂肪、核黄素、磷、铁等营养成份;在医药上,对面疔、腮腺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也是外贸出口的主要水产品之一。
它已成为庭院养殖、坑塘等小水面养殖的主要品种。
养殖一点通现总结泥鳅养殖技术供大家参考。
一、养殖方法1、专池养鳅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
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辅泥土15-20厘米深。
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厘米长的鳅苗5-10万尾。
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鳅的饵料。
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麸皮、豆饼、米糠、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
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
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
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250-400千克。
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
2、家庭养鳅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摇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
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鳅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鳝、鲤鱼放在一起混养。
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
同时控制好水质,当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
泥鳅个体长到15-20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
经8-10个月的饲养,亩产可达100千克以上。
二、捕捞方法由于泥鳅个体小,具有钻泥的特性,所以捕捉有一定难度。
根据泥鳅的其他特点,可采用以下几种捕捞方法:1、冲水捕捞即在靠近进水口的地方,铺上密眼渔网,再从进水口放水,由于泥鳅有逆水逃逸的习惯,从而聚集到进水口处,然后适时将先铺设的网具提起,使泥鳅被捕获。
2、食饵诱捕把带有香味的米糠或其他适口的饵料置于网具内,待泥鳅诱刁觅食时,将网具适时提起而捕获。
泥鳅的人工养殖
泥鳅的人工养殖泥鳅的人工养殖一、专池养鳅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
1、饲养池建造: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
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
面积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
2、清池消毒:鳅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
留池水10厘米深,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
3、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鳅的饵料。
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
4、饲料投喂: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
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6、水质管理: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
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
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7、日常管理: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二、稻田养鳅在稻田放养泥鳅,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摇蚊幼虫、水蚤和杂草等天然饵料生物,投喂少量的饲料,就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泥鳅生活力强,即使在稻田放水晒田此外,在种藕、茭白等水生植物的水面里,可放养一定数量的泥鳅。
一般亩放千尾左右,只要饲养管理得当,水面收入可以提高。
三、家庭养鳅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
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嫩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膳、鲤鱼放在一起混养。
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是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
怎样去人工繁殖规模化养殖呢?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一下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规模化养殖技术,希望对你有帮助。
泥鳅的人工繁殖1.亲鳅的选择与雌雄鉴别人工繁殖用的亲鳅一般不易长期蓄养。
最好是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殖。
采集时亲鳅必须选择2龄以上,体型端正、体质健壮、粘液较多、健康无伤的成熟泥鳅。
雌鳅要求体长18cm、体重30g以上,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雄鳅要求体长12cm、体重15g以上,胸鳍上"追星"明显。
雌雄鉴别是:成熟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宽短、末端钝圆,呈扇形、腹部明显突出,身体呈园柱形、生殖孔外翻,呈红色。
雄鳅体型细小,胸鳍狭长,末端尖而上翘,第二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鳍条上有追星。
2.人工催产〈1〉常用器具产前必须备齐常用器具。
器具品种为直径6cm的研钵2只,供研脑垂体和精巢之用;容量为1-2ml的医用注射器数支及4号注射针头数枚,用于亲鳅注射催产剂;解剖剪刀、刀、镊子各2把,用于摘取精巢;毛巾数条,家禽翅膀上的硬质羽毛数支,1000ml细口瓶1只,20或50ml吸管2支,水盆或水桶数只,用于亲鳅产前暂养,白色搪瓷碗数只。
〈2〉催产泥鳅人工催产时间要比天然繁殖晚,要求水温稳定达到20℃以上。
催产药物一般常用的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垂体、和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HCG300-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1个、或LRH-A5-10ug,雄鳅剂量减半。
注射部位一般采用背部肌肉注射,也可采用体腔注射,雌鳅注射剂量为0.2ml、雄鳅0.1ml,注射深度0.2cm。
注射时间以泥鳅于次日凌晨达到发情高潮为标准。
注射后的亲鳅放入2m×1m×0.5m(长×宽×高)的网箱内,每只网箱放亲鳅50组,雌雄比例为1∶1.2-1.5,同时在网箱内放置若干鱼巢。
黄泥鳅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黄泥鳅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摘要:黄泥鳅养殖是一种常见且容易实现的养殖方式,本文将介绍黄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首先,需选择适合的养殖场地,准备养殖池塘和适当的水质条件。
然后,了解黄泥鳅的饲养管理方法和适宜的饲料类型。
同时,合理控制水温和光照条件,保持池塘干净,并进行及时的疾病防治。
最后,需注意黄泥鳅的采收和销售。
正文:黄泥鳅养殖是一项受到广大养殖户青睐的养殖业。
黄泥鳅具有生长快、繁殖能力强、耐贫、耐劣等特点,因此被认为是一种经济效益较好、投资风险较低的养殖品种。
下面将详细介绍黄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1. 选择适合的养殖场地:黄泥鳅适应范围广,可以在江河湖泊、农田水渠等生境中生存繁衍,但养殖场地最好选取平坦、光照充足、水质优良的地方。
选择池塘时,要具备防汛排涝功能,并确保池塘底部有一定的粘性黏土,以便养殖的泥鳅有更好的活动环境。
2. 准备养殖池塘和水质条件:建造养殖池塘时,应根据养殖量确定池塘面积,保证每平方米1-2千克黄泥鳅的饲养量。
水质条件是黄泥鳅生长的重要因素,养殖池塘水质PH值在7-8之间较为适宜。
同时,定期进行水质的检测和调理,保持水中氧含量充足。
3. 黄泥鳅的饲养管理方法:黄泥鳅喜食藻类、浮游动物、根茎等,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养殖户可以根据养殖规模和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饲养方式,一般有人工喂养和自然觅食两种方法。
人工喂养时,可使用饲料颗粒,提供适量的饲料,同时要控制好投喂的时间和频率。
4. 合理控制温度和光照:黄泥鳅适宜生长的水温在20-30摄氏度之间,因此要合理控制水温,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
同时,养殖场也要提供充足的光照条件,有利于黄泥鳅的生长和活动。
5. 池塘环境的保持:定期清理池塘杂草、底泥等,保持池塘的水质清洁。
同时要注意防止鸟类入侵,可设置挡鸟网或者加高建造出水口,以避免池塘中的黄泥鳅受到损失。
6. 疾病预防与治疗:黄泥鳅容易感染疾病,所以要加强日常管理,定期检查池塘水质和鱼体情况。
人工饲养泥鳅的综合技术措施
人工饲养泥鳅的综合技术措施泥鳅是一种珍贵的淡水鱼类,它也是目前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因此,人们开始重视泥鳅的人工养殖。
泥鳅的人工饲养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该物种的繁殖率,还可以提高泥鳅的产量。
然而,人工饲养泥鳅必须遵循一些完善的技术措施,以确保泥鳅的健康生长和繁殖。
首先,在人工饲养泥鳅之前,要充分考虑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环境的要求,以确保人工饲养的安全性和长期稳定性。
比如,泥鳅生活习性中有温度、酸碱度和水质的要求,在人工饲养的时候,要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以确保泥鳅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能够得到稳定的生长条件。
其次,在人工饲养泥鳅时,要注意把握饲料的质量和用量,不仅要经常给泥鳅提供新鲜的饲料,而且要使用营养均衡的饲料。
此外,把握饲剂量也非常重要,一方面,太多的饲料可能会让泥鳅过多食用,从而出现营养失调;另一方面,如果饲料太少,泥鳅的生长可能受阻。
因此,要把握饲料的质量和用量,以达到理想的饲养效果。
再者,人工饲养泥鳅还要注意疫控。
泥鳅有可能爆发疾病,如皮肤病毒、革兰氏阳性菌等,因此,在人工饲养泥鳅时,要经常清洁养殖塘,消毒池塘水质,并及时对泥鳅疫苗接种。
此外,人工饲养泥鳅还要注意强化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定期检查,把控泥鳅的健康状态,如果发现泥鳅的身体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防止疾病的恶化。
最后,在泥鳅的人工饲养过程中,要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及时联系,以确保泥鳅养殖的合法性,同时,要按照国家制定的泥鳅养殖管理规范,严格遵守养殖技术规范,坚持出色和严谨的饲养管理,以保证泥鳅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科学的人工饲养泥鳅技术才能保证泥鳅的健康生长和繁殖。
想要进行泥鳅的人工饲养,就必须遵循一些完善的技术措施,包括考虑泥鳅的生活习性和生长环境,把握饲料的质量和用量,注意疫控,加强管理,并及时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联系。
只有把这些技术措施都全面考虑进去,才能让泥鳅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中安全健康地生长和繁殖。
养殖技术-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养殖技术-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泥鳅市场俏销,价格较高,成为农民养殖增收的好门路。
为帮助养殖户解决好苗种紧缺问题,现将泥鳅苗种繁育、常见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人工繁殖1. 亲鱼选择人工繁殖用的亲鳅可在临近产卵期不久采集,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强化培育。
亲鱼来源可从天然水域捕捞、市场收购和养鳅池中选留,一般从养殖池采集为最好。
采集泥鳅时,从背部向下观察,见腹部是白色的,即是发育良好的标志,若腹部两侧出现白斑点则是已产完卵的鱼,不能采集。
此外,黏液不多或囤养时间太久的也不能采集。
催产时,选择体型端正、体质健壮、黏液较多、体长15~20cm 以上、体重30~50g以上的泥鳅,雌鳅腹部圆大,雄鳅“追星”(骨质突起)明显。
雌雄区别:雌鳅个体明显大于雄鳅,胸鳍较短,鳍的前端短而圆,呈扇形,第2~3根软鳍条的长短基本一致;雄鳅胸鳍宽而长,第1根鳍条末端尖而上翘,第2根鳍条基部有一骨质薄片,胸鳍在生殖季节手触有追星,挤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
2. 人工催产泥鳅人工催产一般在水温22℃以上进行,催产季节4月下旬至6月。
催产药物可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鲤鱼脑垂体,或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剂量为每尾雌鳅注射HCG300~400国际单位,或鲤鱼垂体0.5~1个,或LRH-A5~8μg,雄鳅剂量减半。
注射部位最好在背鳍肌肉,雌鳅注射药液0.2mL、雄鳅0.1mL,注射时可用湿纱布包住亲鳅露出注射部位注射。
亲鳅注射激素后,按雌雄比例1∶2~3放入水缸或产卵池中,也可放入悬挂在鱼池水中用40目筛绢制成的网箱内,池、缸、箱中放养水草(蒿草、水浮莲等)并用棕片或杨柳根须做成鱼巢。
在25~28℃水温条件下,注射后的亲鳅一般经8~10小时便开始发情,表现为亲鳅在水中激烈翻腾,继而雄鳅卷住雌鳅身体产卵、排精,卵产于鱼巢上,产卵过程约20~30分钟,产卵后要及时捞出亲鳅,或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孵化,以防亲鳅吞食卵粒。
泥鳅人工繁育技术要点 - 养殖技术
泥鳅人工繁育技术要点-养殖技术泥鳅由于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调中益气,壮阳收痔等功效,是淡水中的佳品,俗称水中小人参,深受国内及东南亚地区消费者的青睐。
为了加快泥鳅人工养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国内外市场对泥鳅的需求,我们助力唐山市丰南区丰越泥鳅养殖有限公司针对制约泥鳅养殖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强了泥鳅人工繁育技术的研究和生产,总结出一套比较完善的泥鳅人工繁育技术规程。
1亲鳅选择和培育1.1亲鳅选择雌鳅要求体长15~20cm,体重30~50g,腹部膨大,从背部上方直视要能看到灰白色的腹部,轻压腹部柔软而富有弹性,色泽略带粉红色或黄色,有透明的感觉;雄鳅要求体长10cm以上,体重10g以上,最好能与雌鳅体长相近,胸鳍上要有追星。
1.2亲鳅培育把选择好的亲鳅,用3%~4%的食盐水浸泡3~5min,按照雌、雄1∶2的比例放养到经消毒处理的培育池中,培育池水温控制在22~28℃之间,水深50cm。
每天分早、中、晚三次投喂亲鳅,每次投喂量以1h内吃完为宜。
亲鳅吃食时,要保持环境的安静,禁止闲人走近。
培育期间,要保持水质良好,每3~4d定期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3。
2人工催产2.1催产时间亲鳅培育池中出现雄鳅追逐雌鳅的情况时,即可进行人工催产。
结合催产药品效应时间,人工催产应在下午或傍晚进行,以便于生产操作。
2.2催产温度催产温度应控制在23~28℃。
2.3催产方法捞出亲鳅,用湿毛巾包住,采用背鳍基部肌内注射,注射器与鱼体呈30°角,入针深度为0.2cm,慢慢推入药液。
为防止进针太深,可以用细胶管套住注射针基部,只露0.2~0.3cm的针头。
催产药物为LRH-A26μg+DOM5mg/kg,注射量每尾雌鳅0.2mL,雄鳅减半。
3受精卵孵化将注射后的亲鳅放入孵化池箱内,微充气,夜间关灯。
产卵后第二天中午及时移出亲鱼,受精卵原池孵化,微流水,水温25~28℃,加大曝气量搅动鱼卵,防止鱼卵黏成一团缺氧死亡。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
泥鳅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备受
消费者青睐。
因此,泥鳅人工养殖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以
下是泥鳅人工养殖技术的详细介绍。
泥鳅的选种和繁殖
泥鳅的选种非常重要,优质的选种泥鳅育成的成品率和经济效益较高。
选种泥鳅要选身体长而瘦,鳞片完好无破损的泥鳅。
泥鳅繁殖主要有三种方法:自然孵化、人工孵化和半人工孵化。
其中,人工孵化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方式。
它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效率高、孵
化率高,适合规模化养殖。
泥鳅养殖池的建设与管理
养殖池的选址非常重要,要避免村庄下水道和农药残留问题。
池塘建
造可以采用现代化的桶式和水泥池式,也可以利用围垦水利,并以大
量活物垫刷,增加有机物质、维持池塘合适的菌群。
要求有合适的入口、出口,易于流通水质。
泥鳅的养殖水温以20-28℃为宜,适饵喂水分搭配不当可能在繁殖季
节引起泥鳅肠胃炎症,同时也要避免过度喂食或者不足喂食,在水体
中添加适量的抑菌剂、饵剂以及营养剂,以及及时更换水的湿度,保
证泥鳅的成活率。
泥鳅的疾病防治
泥鳅的养殖过程中容易患上细菌感染、真菌病和病毒病等疾病。
对泥
鳅进行常规检查,发现异常症状及时采用合适的驱虫剂和抗生素进行
防治,还要进行常规的清洗消毒工作。
结语
泥鳅人工养殖技术需要科学性的方案以及一定的经验,要通过长期的
实践,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并且不断改进,在养殖期间要进行认真的管护,防治有害生物、采用科学的龄组管理方式以及严格实施岛池制度、加强饲养管理,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如何人工养殖泥鳅
良好的水质
选择水质良好的场地,以 保证泥鳅的生存环境和健 康状况。
充足的阳光
选择阳光充足的场地,以 满足泥鳅对光照的需求。
场地准备
建设养殖池
根据养殖规模和实际条件 ,设计并建设适合的养殖 池,包括防逃设施、进排 水设施等。
消毒处理
对养殖池进行全面消毒处 理,以消灭潜在的病原体 和敌害生物。
水质检测
对养殖池的水质进行检测 ,确保水质符合养殖要求 。
02
泥鳅苗种选择与培育
泥鳅苗种选择
品种优良
选择适应性强、生长快、抗病力强的品种 ,如*泥鳅等。
体质健壮
选择体色鲜艳、体表光滑、无损伤的苗种 。
规格整齐
选择规格整齐的苗种,有利于后期管理和 生长。
遗传稳定
选择遗传稳定的苗种,以保证养殖后代的 质量。
定期记录投喂量、天气情况及泥鳅 生长情况等,以便总结经验、优化 养殖管理。
04
养殖日常管理
水质管理
保持水质清新
定期更换水体,保持水质清新 ,防止泥鳅因水质问题而死亡
。
水温控制
泥鳅适宜的水温范围为22℃30℃,要尽量保持水温稳定,
避免大幅度波动。
溶解氧监测
定期检测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 ,保证水体中有足够的氧气供
避免污染
确保饲料储存环境干燥、通风、卫 生,避免饲料霉变或被污染。
喂养管理
定时喂养
制定合理的投喂时间表,每天定时 投喂,使泥鳅形成规律性的进食习 惯。
定量喂养
根据泥鳅体重及生长阶段合理控制 投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
观察进食情况
留意泥鳅的进食情况,如发现泥鳅 食欲不振或出现病害应及时采取措 施。
做好记录
如何人工养殖泥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日三农网,
1.亲鳝的选择和培养
作为繁殖用鳝鱼要求体质健壮,游动活泼。
体色以粗黑泥、黄褐色或黑花、绿褐色为好。
亲鳝来源以当天笼捕的伤口较小。
黄鳝具有性转化特性,1冬龄和2冬龄黄鳝基本上为雌性,2冬龄黄鳝产卵后雄性比例渐增,至6冬龄时基本上是雄体。
在非产卵季节,很难鉴别雌雄,一般以体长、体重为标准,一般体长37~50厘米,体重75~200克为雄鳝,小于这一标准为雌鳝。
繁殖用雌雄配比以2~3∶1为好。
产卵季节,雌鳝腹部膨大,柔软,有的腹部可见明显的透明带,体外可见卵粒轮廓,产卵前生殖孔红肿。
亲鳝放养密度每平方米水体放雌鳝7条,雄鳝2~3条,亲鳝培养池约3平方米,水深25厘米,池壁有充足的不规则洞穴,池内种植水浮莲等水生物(约占1/4塘面积),供黄鳝避光和隐蔽之用。
饲料以活蚯蚓、蝇蛆、蚌肉或螺蛳肉为主,蚌肉和螺蛳肉除去碎壳和厣甲,投喂量每日为鱼体重的2.5%~8%,于傍晚时1次投喂。
管理上应及时清除残饵,加注新水。
2.鳝鱼繁殖及苗种培育
黄鳝在5~9月均可繁殖,以6~8月为繁殖高峰期。
亲鳝配组入池后,应加强培育,促进性腺发育。
黄鳝繁殖产卵均在洞穴中进行,也可偶然在水面附近石缝中、水生植物须根中。
一般守护到鳝苗出膜,黄鳝产卵时在洞穴附近大量吐泡,受精卵经1周孵化出苗后转入育苗池培育。
鳝苗出膜时体长仅1.1~1.2厘米,侧卧水池底面依靠卵黄囊为营养。
出膜5天后开始喂蛋黄(用50目过筛),经3天后增喂轮虫,1周后喂水丝蚓,水蚤,10天后增喂鱼糜,出苗20~25天后体长可达5厘米,开始投人工配合饵料,并加喂蚯蚓浆,2个月后体长达7厘米,可分池饲养,出苗经120天养殖,体长可达8~13厘米。
育苗池底应有一定淤泥层,如无微流水条件,则可每2~4换水1次,每次换水1/3~1/2,换水时两处水温差不要超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