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犯罪主观方面教学案例
第八章犯罪的主观方面案例
(二)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 1、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明知” (1)明知的内容: ① 对行为本身的认识; ② 对行为结果的认识; ③ 对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相联系的其他犯
罪构成法性的认识是对刑法的禁止规范或者评价规范 违反的认识,但不包括刑罚可罚性、法定刑的认识。
(2)“放任”:行为人虽然不希望、不是积极追求 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和不设法阻止这种 结果的发生,而是对结果的是否发生采取听之任 之的心理态度。
3、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的关系:
(1)认识因素是意志因素的存在前提,也 是犯罪故意成立的基础;
(2)意志因素则是在认识因素基础上的发 展,是犯罪故意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因素, 它对于把犯罪故意客观化即把犯罪思想变 为犯罪行为,具有重要的主导作用。
② 对某一对象实施犯罪行为时,放任对另一对象造 成危害结果;
(3)在瞬间情绪冲动下,不计后果地实施危害行 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情况。
(四)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1、从认识因素上看,二者对行为导致危害 结果发生的认识程度上有所不同;
2、从意志因素上看,二者对危害结果发生 的心理态度不同;
会的结果” (1)直接故意的一般认识内容: ① 明知自己行为的内容与社会意义; 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某种危害结果(包括侵害
结果与危险结果); ③ 对某些犯罪的故意还要求行为人认识到刑法规定
的特定事实。
(2)不需要认识的内容: ① 结果加重犯中的加重结果; ② 客观构成要件中的“客观的超过要素”;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 所抱的心理态度。
(二)与犯罪主观方面相关的几个问题:
1、罪过与刑事责任的根据; 2、犯罪主观方面与犯罪客观方面在定罪中的
《犯罪主观方面》PPT课件
•
再则,犯罪主观方面对正确量刑也有主要意义。
•
犯罪的主观方面反映了人的主观恶性程度,而主观恶
性程度的不同,行为人所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轻重也就不
同,因而是法定的或酌定的量刑情节。
h
6
三、犯罪主观方面的认定
• 作为心理内容,犯罪主观方面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 的,在实践中,一些犯罪分子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对其 作案的心理往往不作真实的供述,也有的犯罪分子由于自 身表达的问题,不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就产 生了如何正确判断主观方面内容的问题。
•
通常认为是什么呢?可以认为是间接故意。
h
9
•
3、如果甲收拾屋子,见有一块废砖头,想都
不想就随手把它扔了下去,砸死了一个行人。
• 大概可以算是疏忽大意的过失吧。
• 4、如果甲在扔砖头的时候,听到楼下有人说 话,想到不要打着人了,伸头看看,见没有人, 才扔下砖头。这时说话人正好走出门洞,被砖头 击中,发生死亡结果。
•
这情况一般认为是什么呀?应该是过于自信
的过失。
h
10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
我国刑法第14条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因而构
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 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
四个案例:
• (1)某甲上山合法打猎,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他的仇人, 随开枪将其仇人打死;
• (2)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 物非常近,甲知道自己枪法不行,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 打死,但他想,“管他呢,打死了活该!”随开枪打猎, 结果将该人打死;
犯罪主观方面培训教案工作页
犯罪构成工作页学习时间: 2014 年 9 月 16 日学习小组:小组成员:共人。
组长:。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和分类;2.理解和分辨犯罪主观方面的几种情况;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具体案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生活,理解犯罪的概念和犯罪构成的知识,避免学生因不懂法而构成犯罪,进而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
建议学时:15分钟犯罪构成课堂练习一、某甲因婚变想杀害他的妻子乙,于是在饭菜中下了毒药,甲在下毒药时清楚地认识到他的两个孩子也要一起吃饭并且有可能被毒死,但是甲依然下了毒,最终导致妻子乙和孩子死亡。
讨论:1、某甲对他的妻子的死亡所持的是什么心理态度?()2、对他的孩子的死亡所持的是什么心理态度?()备选内容:A直接故意.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二、汽车司机刘某,明知自己汽车闸门失灵,轻信自己驾驶技术好,如碰上紧急情况能及时避免事故的发生,仍然高速行驶,结果把丁某轧死了。
问:刘某的行为对丁某的死亡在主观态度上是什么态度呢?()备选内容: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三、汽车司机王某,驾车经过人行横道时与副坐熟人聊天,结果分散了注意力,将横过马路的行人李某轧死。
问:王某的行为对李某的死亡在主观态度上是什么态度呢?()备选内容: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四、A的果园经常被偷,他就在果园里拉了一个电网。
拉电网的时候,考虑到安全问题,就安了一个漏电保护器,然后自己还亲自做试验,用手碰一下电网,被电一下,马上断电了,不会再有危险。
可是过了几天以后,发现有一个小孩触电死亡。
原因是漏电保护器是一个伪劣产品,因当时失灵导致死亡结果。
请分析案例中行为人的心理状态。
()备选内容:A.直接故意 B.间接故意 C.疏忽大意的过失 D.过于自信。
第8章犯罪主观方面
2020/9/30
10
犯罪故意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1、理解明知的内容 首先,对行为本身的认识。 第二.对行为对象的认识。 第三.对危害结果的认识。 第四.对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相联系的其他犯罪构成 要件事实的认识。
3
课前案例三
甲上山去打猎,发现猎物,准备射击。甲发现猎物 旁边有一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甲觉得此人 站的位置很危险,但同时认为自己的枪法很好,遂 开枪射击,结果将该人打死。
4
课前案例四
甲上山去打猎,发现猎物,准备射击。猎物旁边突 然出现一个陌生人,该人离猎物非常近,但甲没有 发现猎物旁边出现一个人,开枪打猎后将该人打死。
2020/9/30
20
犯罪故意
犯罪故意的类型
依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主要是意志因素的不 同,将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两种情况。
2020/9/30
21
犯罪故意
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 理态度。
2020/9/30
2020/9/30
15
犯罪故意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如何理解奸淫幼女罪中对幼女的明知情况?
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奸淫不满十四周岁幼女的,以 强奸论,从重处罚”,司法实践中,遇到的通过网络约会, 行为人不明知是不满14周岁的幼女,双方自愿发生性关系是 否要按强奸罪而从重处罚?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 3、区分犯罪的故意与一般生活意义上的“故意”
• 犯罪故意表现为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 害结果的认识与希望或者放任的态度,其内容特定。 • 一般生活意义上的“故意”只是表明行为人有意识地 实施某种行为。 • 例如,行为人在黑暗中实施盗窃行为时,为了物色盗 窃对象而划火柴,结果造成火灾。行为人没有放火罪 的犯罪故意,只是一种日常生活意义上“故意”。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概 述
• 1、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
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行为人主观上是有恶性的!
• 2、犯罪主观方面包括:罪过、犯罪目
的、犯罪动机、无罪过事件、 认识错误
• 二、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
第二节 故意犯罪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案例7】
• 甲、乙、丙三人周末相约,到野外山林去 野炊。三人打了一只野兔,进行烧烤。正 在这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 眼看就要下大雨了。甲提议赶快下山避雨 ;乙说先把火熄灭掉,不然会起火;丙说 马上就要下雨了,一下雨火不就熄灭了吗 ?还是赶快避雨要紧。
• 经丙这么一说,三人扔下燃烧的火堆,慌忙往山 下奔跑。结果刚到山脚下,阴云散去,雨最终没 有下,反而刮了一阵风,结果这堆火将整个山林 点燃了,造成重大火灾。 • 这一案件中,甲、乙、丙三人,对发生严重的火 灾事故的可能性,主观上显然都是有认识的,那 么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呢?
• 所谓犯意转化,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的
过程中,改变犯罪故意而常常导致
此罪与彼罪的转化。
• 犯意转化主要有两种情形: • 1、预备阶段的此犯意转化在实行阶段转化 彼犯意——以实行阶段行为性质定罪 • 2、在实行犯罪过程中的犯意转变——以
犯罪主观方面案例
犯罪主观方面案例【篇一:犯罪主观方面案例】犯罪主观方面: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1)犯罪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因此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第14条)。
直接故意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例:盗窃犯只想盗窃财物,却盗窃到了军人的手枪,是否有盗枪的故意?被告人王某在火车站候车厅,趁一军人熟睡将其提包偷走,出站时被抓获。
提包内有五四式手枪一支、人民币200元及衣物等。
在案件审理中,被告人王某承认自己只想盗窃财物,没有料到手提包里有手枪。
在这个案件中,被告人有犯盗窃罪的故意,但是没有犯盗窃枪支罪的故意。
间接故意: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的心理态度。
例:因琐事捅刀子致人死亡,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 2000年7月2日晚9时许,被告人崔某到一发廊闲晚,董某(男,21岁,与崔某素不相识)也来闲玩。
崔某问理发师姓名,理发师回答姓崔,属帮字派。
崔某说:我是昌字派。
董某则说:我是永字派。
崔某认为董某在其面前称长辈,便与其争吵,并拿出水果刀(长约24厘米)朝董某的左颈部扎了一刀,然后逃离现场。
董某当场死亡。
经法医鉴定,董某被锐器刺伤左颈部,导致左颈部总动脉破裂,急性大出血休克死亡。
崔某于次日在其父的陪同下到公安机关自首。
处理结果:一审法院认定被告人主观上具有间接故意,即放任董某死亡结果发生,构成故意杀人罪,判处崔某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崔某未上诉,检察院未抗诉。
(2)犯罪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刑法教案 完整版
(2)从意志因素上看,前者之所以应当认识而没 有认识,是因为“疏忽大意”表现为缺乏认识状态 下的决意行事,常常显示出无所顾虑的行为倾向; 后者虽然已经认识到危害结果,之所以会发生危害 结果,是因为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
感谢下载
18
5.因果关系的错误。即行为人对自己所实施 的行为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实 际发展过程有错误认识。
四种情况:
(1)行为人误认为自己的行为已经达到了预期 犯罪结果,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种结果。
(2)行为人所追求的结果事实上是由于其他原 因造成的,行为人却认为是自己的行为造成 的。
感谢下载
6
二、犯罪过失的种类
(一)犯罪过失的法定分类
1.疏忽大意过失。
疏忽大意过失,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 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未预见,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状态。
特征:
(1)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 (2)行为 人应当预见到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
(3)行为人在实施行为时因疏忽大意而未能履行预 见危害结果的义务,以致行为产生了危害社会的 结果。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 犯罪故意 第三节 犯罪过失 第四节 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第五节 认识错误
感谢下载
1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犯罪主观方面,又称犯罪主观要件,是指我国刑
法规定的、行为主体对其危害行为已经或者可能 引起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具有的心理态度。
感谢下载
第八讲 犯罪的主观方面
间接故意包括三种情况:(1)为了追求一 个合法的目的而放任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 发生;(2)为了追求一个非法的目的而放 任另一个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发生;(3)在 突发性案件中不计后果,动辄捅刀子的情 形。
3.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的区别 (1)认识因素有所不同,直接故意包括明 知可能和明知必然两种情况,间接故意只 有明知可能一种情形; (2)对危害结果发生的意志因素明显不同。 直接故意的意志因素是希望,间接故意则 是放任,即听之任之、满不在乎,容认、 同意危害结果的发生; (3)特定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两种故意 及其支配之下的行为定罪的意义也不同; (4)直接故意的主观恶性大于间接故意。
(四)人身危险性与犯罪主观要件的区别 人身危险性:指行为人将来实施犯罪行为 的可能性,分为广义和狭义概念两种。 人身危险性与犯罪主观要件之间根本性的 区别除了法定性之外,更为重要的也还是 体现在时间维度上。因为人身危险性需要 通过行为人的具体行为以及行为人自身和 外在环境等一系列因素,预测其未来犯罪 的可能性,其所关注的并不仅仅是行为时 行为人所持有的特定心态,而属于一种较 为宏观意义上的判断。
先提出四个案例: (1)某甲上山合法打猎,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他的 仇人,随开枪将其仇人打死; (2)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 离猎物非常近,甲知道自己枪法不行,如果开枪 有可能将该人打死,但他想,“管他呢,打死了 活该!”随开枪打猎,结果将该人打死; (3)假设甲发现猎物旁边站着一个陌生人,该人 离猎物非常近,甲觉得如果开枪有可能将该人打 死,但甲又认为自己的枪法很好,随开枪射击, 结果将该人打死; (4)假设甲没有发现猎物旁边站着的一个人,开 枪打猎后将该人打死。 这四种情况下,甲的心态有什么不同?
第8章 犯罪主观方面教学案例
第三节 犯罪过失
• 2.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特征
• ①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 结果。
• 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在行为时负有预见到行为可能 发生危害结果的义务,是预见义务与预见能力的统一 。
• 预见义务,来源于三方面:a法律的规定;b职务、业 务的要求;c公共生活的准则
• 按照通说,即主客观统一说,应以主观标准为基础, 结合行为当时的外部环境和客观条件来衡量。
• 2.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一)在认识因素上,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
• 1.何为明知?
• 例:甲盗窃乙的汽车。对甲的主观思想可从两方面 分析:从事实认识角度,甲计划把乙的汽车悄悄弄 走。从是非认识角度,甲悄悄将乙的汽车弄走这件 事是对还是错?法律认为这样是犯罪,同时一般认 识也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成立故意。
第三节 犯罪过失
•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 (一)疏忽大意的过失 • 1.定义: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
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 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一种心理态度。 • 从认识因素来看,行为人没有认识到行为的后 果; • 从意志因素来看,行为人的意志反对危害结果 的发生。 • 就司法实践操作来看,只需要证明行为人的认 识因素不需要证明意志因素。
• 常见情形:交通肇事罪,失火罪
第四节 与罪过有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 一、不可抗拒的原因——不可抗力 • 不可抗力的主要表现: • ①客观原因; • ②主观原因。 • 二、意外事件 • 广义的意外事件 • 狭义的意外事件 • 是指行为人因不可抗拒的原因二造成损害结果
的情形。
第四节 与罪过有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第8章犯罪主观方面14
29
犯罪过失
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
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态度。
根据刑法典第十五条规定,依行为人的心理态度不同,将犯
罪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00:03:19
30
犯罪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 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1、如何理解明知的内容?
讨论(1):犯罪的内容是否要求包含刑事违法性认识? 讨论(2):如何理解奸淫幼女犯罪中对幼女的明知情况?
00:03:19
8
犯罪故意
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1、如何理解明知的内容? 讨论(1):犯罪的内容是否要求包含刑事违法性认识? •大义灭亲 •捕杀麋鹿 •通奸
结果触动了火药枪的扳机,子弹喷射而出将其妻子当 场射杀而亡。 问:能否让甲承担故意杀人罪既遂的刑事责任?
00:03:19
48
罪过阻却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
问:甲的主观心态属何种类型?
00:03:19
41
犯罪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1.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2.行为人轻信能够避免但未能避免,以致发生了危害结果。
00:03:19
42
犯罪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1.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结果的预见,只能是预见到这种结 果可能发生,而不能是预见到这种结果必然发生。
否射杀乙没有把握,但他不愿放过这个机会,并在这种心
刑法学课件:第八章 犯罪的主观方面
间接故意
(四)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区别
过于自信的过失 是有认识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 无认识的过失。
二者区别的关键 在于是否已经认识 到其行为可能会导 致结果的发生。
某动物园的饲养员甲,一天清晨给老虎窝打扫 完卫生,由于马上就开馆了,时间比较紧,他匆 匆忙忙就走了,忘了关门,结果老虎窜出来把一 名游客咬成重伤。
突发性暴力事件中,行为人并没有明确的 犯罪目标和具体的犯罪目的,而是一时冲动。
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区别的意义
危害结果发生与否对行为定性不同
直接故意 杀人
间接故意 杀人
被害人死亡 被害人重伤
故意杀人罪(既遂) 故意杀人罪(既遂)
故意杀人罪(未遂) 故意伤害罪(既遂)
被害人未伤 故意杀人罪(未遂)
不构成犯罪
问:对于该游客的重伤,甲的心理态度是什么?
疏忽大意 的过失
(五)疏忽大意与意外事件的区别
第16条 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 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 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意外事件
损害结果 无罪过
不能预见
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
意外事件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在行为当时 对危害结果都没有预见到,区别的关键是看 行为人有没有预见能力和义务,
意志 因素
对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是什么 样的态度,其意志上能不能控 制、有没有控制。
认识 因素
必然会发生 可能会发生
没有认识
希望 • 积极追求
意志 因素
放任 • 漠不关心
• 凭借一定主客
轻信 观条件觉得结
果不可能发生
大意
• 没有预料到 结果的发生
犯罪主观方面
白某的行为构成何种犯罪?
• 危险分配的法理:在认定过失 犯罪时,对加害人与被害人应 根据其各自过错分配责任。
• 原则:以主观标准为根据、以 客观标准作参考
不可抗力
• 某甲没有驾照,却在公路上驾驶 汽车;行至一急拐弯处,因为缺 乏驾车技能,而不能避免事故的 发生。
• 某乙持有驾照,但他在极度疲劳 时驾车;行至一急拐弯处,因为 无力控制汽车而发生交通事故。
• 甲的主观罪过形态是故意还是 过失?
过失的认定
• 合理信赖原则:在合理信赖被 害人或第三者将采取适当行为 时,如果由于被害人或第三者 采取不适当的行为而造成了损 害结果,行为人对此结果不承 担刑事责任。
• 被允许的危险的法理:许多危险 行为的存在是难以避免和必要的, 实施这种危险行为的人,如果遵 守了其行为所必需的规则,以慎 重的态度实施其行为,即使事先 预见到了危险,事后造成了侵害 法益的结果,也不能追究行为人 过失犯罪的刑事责任。
• 王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还是盗窃枪 支罪?
不定项选择题
• 以下行为人在其主观方面属于间接 故意的是:
• A.某甲为杀妻在饭中下毒,明知孩 子也会吃,由于杀妻心切而导致孩 子的死亡。
• B.某乙为击中猎物而不顾可能击中 一旁的小孩,结果开枪击中小孩。
• C.某丙虽见雨天路滑,但自信驾驶 技术好,转弯不减速,结果将行人 撞死。
• 普通水沟--可能死亡--间接故意 • 闹市、医院旁的水沟--可能死亡-
-以为一定能够得救--疏忽大意 • 闹市、医院旁的水沟--可能死亡-
-预见但认为机率极小--过于自信
案例分析
• 甲与乙因琐事争吵,甲一时气急,拿 起旁边水果摊上的水果刀(长约24厘 米)朝乙的左颈部扎了一刀,然后逃 离。乙当场死亡。经法医鉴定,乙系 被他人用锐器刺伤左侧颈部,致左颈 总动脉破裂,急性大出血休克死亡。
刑法总论 犯罪构成主观方面
第八章犯罪构成主观方面一、概述(一)概念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犯罪构成主观要件主要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等心理要素。
(二)意义1、定罪方面(1)有助于区分罪与非罪;(2)有助于区分此罪与彼罪。
2、量刑方面(1)故意或过失对量刑的影响;(2)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对量刑的影响。
(三)犯罪构成主观要件要素1、罪过——必要要件(1)犯罪故意(2)犯罪过失无故意或无过失,则无罪过,无罪过则无犯罪。
2、犯罪目的——选择要件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
比如,为使用流通绘币与以收藏观赏绘币。
注意:犯罪动机——不是犯罪构成的主观要件二、犯罪故意(一)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1、概念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关键词:明知会希望或放任2、构成要素犯罪故意包括两个要素,即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
(1)认识因素——“明知”、“会”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的心理态度。
认识因素表现为行为人的认识能力,包括认识内容和认识程度。
案例:甲盗窃军人提包,而其中有一把五四式手枪与人民币2000元若干衣物。
A、认识内容(明知的内容)a、行为本身(内容、性质)b、行为结果(性质、结果)c、行为条件(特定时间、地点、对象、身份)思考:比如某一山民确实不知道国家法律保护东北虎的情况下,在老虎吃人、打虎英雄的观念下捕杀了东北虎,到底应不应该追究行为人故意犯罪的责任?问题:违法性认识错误是否阻却故意成立?(2)意志因素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要导致的危害结果的发生所抱的希望或者放任的心理态度。
①希望(积极争取、刻意追求)是指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抱着积极追求的心理态度,该结果的发生是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直接追求的目的。
11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 一、不可抗力
不可抗力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 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 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 抗拒的原因引起的情形。 抗拒的原因引起的情形。 • 所谓“不能抗拒” 所谓“不能抗拒”,是指行为人虽然认识到 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后果, 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后果,但由于当时主客观 条件的限制, 条件的限制,行为人不可能排除或阻止损害结果 的发生。 的发生。 •
•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 (一)过于自信的过失
• 1、概念 、
• 过于自信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 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但轻信能够避免, 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 理态度。 理态度。
• 2、特征 、
• (1)在认识特征上,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 )在认识特征上, 为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 危害社会的结果, 危害社会的结果,同时又轻信能够避免危 害结果。 害结果。 • (2)在意志特征上,过于自信的过失表现 )在意志特征上, 为行为人既不希望也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 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是违背行为人的意 志的。 志的
• 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的主观愿望 、在意志因素上, 与客观效果不一致。 与客观效果不一致。
• 在过失犯罪的场合, 在过失犯罪的场合,行为人在主观上 对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希望亦不放任, 对某种危害结果的发生既不希望亦不放任, 而持一种排斥和反对的态度。 而持一种排斥和反对的态度。危害结果的 发生完全是由于行为人缺乏注意、 发生完全是由于行为人缺乏注意、轻率行 事造成的, 事造成的,是与行为人的主观愿望相违背 的。
• 其次,在意志因素方面,两者也有着重要区别。 其次,在意志因素方面,两者也有着重要区别。 • 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 间接故意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是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 虽然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 虽然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但也并不反对危害结 果发生, 果发生,即危害结果的发生并不完全违背行为人 的本意。因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 的本意。因此,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既没 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 有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也不会依靠任何条件去防 止该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对此听之任之, 止该危害结果的发生,而是对此听之任之,采取 无所谓的态度。 无所谓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③对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相联系的其他犯罪构成要 件事实的认识。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2.犯罪故意内容是否要求包含违法性认识?
• 违法性认识,是指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违 反一般法规范或者说抽象意义上的法的认识, 相对于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会造成某种危 害结果这一事实判断而言,它属于价值判断范 畴。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 刑法第14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
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 ,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 定义: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 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 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 1.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 果。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第二节 犯罪故意 第三节 犯罪过失 第四节 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 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第六节 认识错误
• “人心是可畏的,人心是曲折的。只要稍生偏 差,哪怕偏差小得连一切精神病学的现代化仪 器也都无法测知——其后果亦将不堪设想。谁 能说清动机?说清感情的冲动?说清思维的过 程?犯罪行为只有模式,并无逻辑。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二)间接故意 •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
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
• 可能发生+放任发生 • 常见的间接故意形态: • 1.行为人为了追求某一种危害结果,而放任另一种危
害结果的发生 例
• 2.行为人追求一个非犯罪目的而放任某种危害结果的 发生 例
• 三、罪过
• 犯罪主观心态被合称为罪过,包括故意和过失, 以及目的和动机。
• 任何犯罪的成立都要求行为人具有罪过。没有 罪过的事件,属于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因 此罪过是任何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
• 大多数犯罪并不要求特定的犯罪目的,因此目 的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
• 动机是刺激犯罪目的产生的原因,不是犯罪构 成要件,因此一般不影响犯罪,仅影响量刑。
• ③刑法对过失犯罪规定了较故意犯罪轻的法定刑。
第三节 犯罪过失
• 犯罪过失的特征: • 1.在认识因素上,必须对危害社会的结果“应
当预见”或者“已经预见”。 • 2.在意志因素上,行为人根本不希望自己的行
• 2.行为人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一)在认识因素上,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
• 1.何为明知?
• 例:甲盗窃乙的汽车。对甲的主观思想可从两方面 分析:从事实认识角度,甲计划把乙的汽车悄悄弄 走。从是非认识角度,甲悄悄将乙的汽车弄走这件 事是对还是错?法律认为这样是犯罪,同时一般认 识也认为这样做是错误的,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成立故意。
• 3.突发性的犯罪,不计后果,放任严重结果的发生 例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三、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区别
• 1.就二者的认识因素而言,直接故意既包含行为人对 危害结果必然发生的预见,也包含行为人对危害结 果可能发生的预见;间接故意则只包含对危害结果 可能发生的预见。
• 2.就二者的意志因素而言,直接故意是希望即积极追 求危害结果的发生。间接故意中,危害结果的发横 并非行为人追求的直接目的,因而行为人对危害结 果的心理态度是放任。
• 3.直接故意是一种有目的的故意,间接故意是一种无 目的的故意。
• 练习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四、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分类的意义 •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直接故意的社会危害性要
大于间接故意的社会危害性。
• 根据罪刑相适应原则,对直接故意的量刑一般 应重于间接故意犯罪。
第三节 犯罪过失
•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 刑法第15条:所谓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
• 二、犯罪主观要件的意义 • 1.是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之一; • 2.是区分此罪与彼罪的标准之一; • 3.对区分一罪与数罪具有重要意义; • 4.对区分重罪与轻罪具有重要作用。 • 注意:要正确了解行为人的主观要件的内容,
其着眼点应当是客观方面的内容,即危害行为 和危害结果。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 在犯罪故意的认识内容中,危害性认识和违法 性认识具备其一即可成立犯罪故意。
• 法律不因无知而免责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3.如何理解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 的结果
• 会发生:①必然会发生;②可能会发生。 • 不论“必然会发生”还是“可能会发生”,只要认
识到发生的可能性,就构成犯罪的故意。
• (二)在意志因素上,必须对危害社会的结果 持“希望”或“放任”态度
• (三)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对犯罪故意的成立 缺一不可
第二节 犯罪故意
•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 (一)直接故意 • 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
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 发生的心理态度。 • 1.明知必然发生+希望发生 • 2.可能发生+希望发生
• ——费洛伦茨·巴赫曼教授1920年在慕尼黑大 学“应用犯罪学”讲座上的闭幕词”
• ——奎因《希腊棺材之谜》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犯罪故意 犯罪过失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疏忽大意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
意外事件 主观附错误 对犯罪构成事实的认识错误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 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 心理态度。
• 与犯罪故意相比,其区别在于:
• ①过失犯罪均以发生特定危害结果为要件;故意犯 罪并非一概要求发生危害结果。
• ②刑法以处罚故意犯罪为原则,处罚过失犯罪为特 殊。刑法分则没有明文规定罪过形式的犯罪一般来 说应当由故意犯罪构成。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 罪过由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构成。
• 认识因素: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是否 有认识。
• 意志因素: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致后果所 持的心理态度,是反对还是追求。
• 注意: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同时存在”的原 理。
• 例:甲想杀死同事乙,某日在单位抽烟随便扔 烟头引起火灾,导致乙在火灾中丧生。甲对乙 的死亡结果承担何种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