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

合集下载

研读桂枝汤心得

研读桂枝汤心得

研读桂枝汤心得

□ 王业龙

《伤寒论》桂枝汤,人们首先联想到的是主治太阳中风证。殊不知,桂枝汤“立法,从脾胃以达营卫,周行一身。营表里,调阴阳,和气血,通经脉,非攻伐,非补助,而能使窒者通,逆者顺,格者和。是故无论内伤外感,皆可取法以治之,要在因宜制裁……由此权衡变化而推而广之,则全论诸方之法,皆可一意贯之,而治之之法,亦不外乎此矣”(《伤寒本旨》)。

方本解肌,不是发汗剂

《伤寒论》中,用桂枝汤解表的条文共21条。若仔细读之,便可省悟到,仲景用桂枝汤解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特殊的要求:一要“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二要“温覆令一时许”(适当地加盖衣被,约2小时)。如此而达到“遍身絷絷,微似有汗”之目的。诸如《金匮要略》治柔痉的栝楼桂枝汤、治黄汗的桂枝加黄芪汤等方皆同,这是因为桂枝汤不是发汗剂而是解肌剂。解肌与发汗不同,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这直接关系到如何正确认识桂枝汤。

桂枝汤以芍药为君,臣以苦酸微寒而具补敛之性的芍药,更佐以大枣,与麻黄汤以麻黄为君,伍杏仁之制迥然有别。麻黄汤开泻皮毛而峻汗无补,桂枝汤调和营卫而解肌。李时珍言:“麻黄通彻皮毛,故专于发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达营卫,故能解肌而风邪去。脾主营,肺主卫,甘走脾,辛走肺也。”李氏对麻桂之辨,亦可见麻黄汤发汗与桂枝汤解肌之一斑。仲景强调:“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服之。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解肌之剂,若用于解表就必然要借谷气与温覆“以助药力”,方可汗出病愈。这就是桂枝用于治表时,在服药方法上有其特殊要求所在。

桂枝汤的研究和应用

桂枝汤的研究和应用

2020/10/18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22
2.桂枝汤基本功用 ——调和营卫
2020/10/18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23
四、桂枝汤运用
2020/10/18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24
1.仲景本身的应用 (1)中风证(原文1、2、12、13条); (2)53、54条自汗证; (3)阳明表证(原文234、235条);
18
还有“白饮和服”之服法,总观仲景
对“和”的原则性论点有二:一是《金匮》 “五脏元真通畅,人既安和”;二是《伤 寒论》中提出:“凡病,若发汗、若吐、 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 自愈”。由此可见,“和”的关键是恢复 人体的自稳,调节机制,使阴阳、气血、 脏腑的系统功能平衡协调而维持正常的生 理活动。
2020/10/18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32
陈氏从叶氏《临证指南医案》
中探讨桂枝汤运用,认为无论风寒、 温热及各种杂病,凡是病机上具有 卫阳受伤,营气虚寒,或在里的阴 阳不和,在外的营卫失调等都可以 用本方化裁治疗〔3〕。这对掌握运用 桂枝汤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8
二、桂枝汤现代药理研究
桂枝汤仅五味药相承而成,但用于 临床使许多慢性疾病,疑难危重证获得 卓著疗效,引起现代药学家极大兴趣, 从本方中单味药到复方的药理均作了大 量分析与研究,综合归纳本方作用有六: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应用案例7个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应用案例7个

《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应用案例7个

按:本文选自《经方临证集要》,本书在研读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论七十余种二千余种二千余册的基础上,按《伤寒论》《金匮要略》方剂收录经方验案三百余例。现代人生病动辙消炎、杀菌、清热......桂枝汤为《伤寒论》第一方,应用本来极为广泛,而今几被束之高搁。今特分享桂枝汤证7个案例,为便于阅读理解,特将最后的“小结”移至前面作为导读。

桂枝汤是仲景群方之魁,功专解肌袪风,调合营卫,温补脾胃,降逆止冲。临床运用极为广泛,凡症见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淡苔薄白者,均可服用。以下所录7案虽为不同类型的疾病,但是却有着相类的病理机制。其中1、2、5案由风寒中表、卫强营弱而发;4案例2及7案由风湿留着肌腠、营卫不和而成。致4案例1及6案,虽同属卫气不足之候,然前者无邪而后者有邪。总之,由于它们都以营卫不和为最后归宿,所以均主以桂枝汤。柯韵伯曾明确指出:“合此病,即用此汤(桂枝汤),不必问其伤寒、中风、杂病也。”是知辨证求因,异病同治是中医学中的一条很重要规律,应遵循之。

1.中风

李某,男,48岁。就诊前1日起病,恶寒发热,头痛,微汗出,胸闷,欲呕。舌苔薄白,脉微略数,重按无力。

处方:桂枝9g,白芍9g,生姜6g,炙甘草6g,大枣4枚,清半夏9g。

1剂复诊:热退,自觉头晕,不思食。

处方:前方减清半夏,加麦芽9g.1剂而愈。(毛云海.程祖培先生临床经验简介.广东医学.祖国医学版,1964,5:21)

【按:本案系典型太阳中风证。风寒中表,邪实于卫,卫因邪阻而强,营因卫强而弱,卫强营弱,故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等症俱见。予桂枝汤解肌祛风,加半夏和胃降逆,1剂收功,续调理而愈。】

浅谈《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加减运用

浅谈《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加减运用

浅谈《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加减运用

桂枝汤是《伤寒论》群方之冠。归纳其加减运用有用量变化,加味变化,减味变化,加减味变化,加味及增量变化,合并应用变化等。仲景的用药特色体现在:灵活化裁,使其方尽其法,方法贴切,治尽其能。正所谓“师其法而不泥于方”。

桂枝汤是治疗太阳表虚证的主方,是《伤寒论》中核心方剂。其组成为: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具有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功效。现将其加减变化运用归纳如下,钦望教正。

1 用量变化

用量变化是指桂枝汤原方组成药味不变,而只是增加某味药味的用量,从而改变原方的作用或扩大其应用范围。

1.1 桂枝加桂汤即桂枝的用量在原方用量的基础上加二两,其余药味和用量不变。因而桂枝重于芍药,重用桂枝配甘草,更佐生姜大枣辛甘化合,旨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适用于心阳虚奔豚证。

1.2 桂枝加芍药汤是在桂枝汤原方的基础上倍用芍药,其余不变,芍药的用量倍于桂枝。本方虽有解肌祛风之功,但重在缓急止痛,适用于太阴里虚兼太阳证。

2 加味变化

加味变化是以桂枝汤为基础,在药味主证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兼证不同加入相应的药物,以期达到主证、兼证同治的目的。

2.1 桂枝加附子汤即在原方的基础上另加炮附子一枚。适用于太阳病发汗太过而致表阳虚,汗漏不止,表邪未尽除之证。

2.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亦即桂枝汤原方不变,另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主治宿有喘病又属桂枝汤证者。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加厚朴、杏仁降气平喘。

2.3 桂枝加葛根汤在原方的基础上加葛根四两。主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方中葛根甘平能升津液以濡润筋脉,则项背变强为柔。又桂枝、白芍在原方的基础上各减一两,使其发汗轻于桂枝汤。

《伤寒论》之桂枝汤

《伤寒论》之桂枝汤

《伤寒论》之桂枝汤

浅谈《伤寒论》之桂枝汤

伤寒论

“ 研习《伤寒论》已有⼀段时⽇”,每每翻阅都会带给我新的体悟,使我⼜兴奋⼜困惑,也让我不断地去思考、学习、钻研。《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传承《汤液经》成为⼀门普世之学,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当时百姓及后⼈留下了数百⽀宝贵的经⽅。

桂枝汤

⽽桂枝汤作为仲景群⽅之魁,在《伤寒论》中以本⽅及其加减⽅的形式反复出现。其变⽅之多是其他⽅⼦不可⽐拟,所以被历代医家⼴为推崇,并被誉为古今第⼀⼤⽅。

在细述桂枝汤之前,不妨先谈⼀谈何为伤寒。

伤寒,即伤于太阳寒⽔经。⼈⾝分为六个层⾯,由表⾄⾥依次为:太阳(即太阳寒⽔层,以卫⽓为主,⼈体的津汗系统)、阳明(以营⽓为主,为胃肠系统)、少阳(⽔⽕之道,处半表半⾥,为三焦系统)、太阴(主⼈体⽔液代谢,为体液系统)、少阴(即⾎脉系统)、厥阴(即精路系统)。六淫邪⽓⾃外⽽⼊,⾸伤太阳。太阳寒⽔经伤于六邪,故名伤寒。

所谓“两精相搏谓之神”,⼈⾝之疾病,必主客相搏。主体为⼈⾝正⽓,⽽客体则为淫邪之⽓。⼈之所以⽣病,并不是真的有外邪进⼊了⼈的⾝体⾥,⽽是势均⼒敌时,机体对外的应激反应。⼈体的⼀切应激反应都是为了保护⼈体,有时应激过度,譬如⽞府闭合太过,导致体内聚集了很⼤的热,散不出⽽发热。

《内经》云:“夫精者,⼈之本也。”⼈出⽣时先天禀赋不同,有的⼈弱,有的⼈强。伤寒之病,以⼈为本,⼈以精为本,天赋⼈精不同,所伤也有异。⼩孩常常容易应激过度,⾼烧不退却精神依旧良好的情况并不少见;⽽⼤⼈的应激反应往往就不如⼩孩激烈,因为精⽓不⾜了。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
第17页
(3)仲景对“和”阐述:一是作症状 描述:“身和”、“腹中和”、“口中 和”、“卫气不和”、“胃中不和”。二 是作详细治法,有桂枝汤调和营卫、小柴 胡汤和解少阳、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 “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等。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
第18页
还有“白饮和服”之服法,总观仲景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
第11页
1.营卫不和所致体温升高和降低病 理状态;
2.既能发汗又能止汗; 3.对心阳虚所致心率异常调整; 4.对心脾阳虚致血压异常; 5.对大肠功效失调所致久和与便秘。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
第12页
双向调整实质,很可能是经过调营
卫,建中气路径调动机体内因(正气)反 抗疾病,从而到达内环境恒定性,由是疾 病发生与归转不仪取决于致病因子质和量, 更取决于机体免疫功效强弱,所以,治疗 把立足点放在机体反应性(扶正)上比单 纯着眼致病原因,更有利调动机体战胜疾 病。
对“和”标准性论点有二:一是《金匮》 “五脏元真通畅,人既安和”;二是《伤 寒论》中提出:“凡病,若发汗、若吐、 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 自愈”。由此可见,“和”关键是恢复人 体自稳,调整机制,使阴阳、气血、脏腑 系统功效平衡协调而维持正常生理活动。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
第19页
(4)仲景“和法”含义:乃指汗剂、 下剂、温剂诸方治疗作用较为缓解者 而言。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概述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概述
顺也、谐也、平也、不刚不柔也; 《中庸》云:“发而中皆中节,谓之
和”。
2020/4/23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14
(2)《内经》对和的含义的五:一是指 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于阴阳,调于 四时);二是人体整体系统的协调(血气 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 三是饮食起居情绪的协调(和喜怒而安居 处《灵枢·本神篇》);四是饮食精微吸收 和气化功能(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 而生《素问·六节脏象论》);五是治疗准 则(必先五脏,疏其气,令其调达,而致 和平《素问·生气通天论》)。
2020/4/23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20
2.桂枝汤基本功用 ——调和营卫
2020/4/23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21
四、桂枝汤运用
2020/4/23
桂枝汤的研究与运用
22
1.仲景本身的应用 (1)中风证(原文1、2、12、13条); (2)53、54条自汗证; (3)阳明表证(原文234、235条);
辛 加茯苓白术 —苓桂术甘汤 补脾利水降冲。
甘 助
加茯苓生姜
—茯甘汤
温胃利水。
阳 加茯苓大枣 —苓桂甘枣汤 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加茯苓五味子 —茯苓五味甘草 敛气平冲。 汤
加人参地黄阿 —炙甘草汤 胶麦冬火麻仁
通阳复脉,滋阴养血
2020/4/2加3 白术附子

中医经典《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伤风感冒的你必看!

中医经典《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伤风感冒的你必看!

中医经典《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伤风感冒的你必看!

本期导读

伤风感冒了,脏腑辨证叫「风邪犯肺」,六经辨证叫「太阳中风」,八纲辨证叫「表虚」,病因辨证叫「风证」,但它们都会用到一个经典方剂,那就是桂枝汤。

作者:潘毅

一、风的本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自然界的风,是空气的吹布流行。风之所到,无孔不入,它所侵掠,多以草木树梢之动为表征。

取这些象,那么,风邪就具有升发、向上、向外、开泄的特性。

既然具有打开、向外的特点,所以风邪就易使人体腠理疏松而开张,而出现以下症状:

1.腠理开张,就容易汗出;

2.汗出则腠理更疏而恶风;

3.风邪袭表,正气趋表抗邪,正邪相争于表则容易发热。但汗出则热易外泄,所以它的热一般不高;

4.风袭阳位,常伤及人体上部、属阳的经络和肌表,所以常见头项痛,眩晕,肩背、上肢疼痛等;

5.五脏之中,肺位最高,属于阳位,所以伤于风者,易见咳嗽,喉痒,或遇气流入肺即咳(这也是风象),鼻塞,流涕,喷嚏等肺系

统症状。

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正邪相争于表,所以脉浮;腠理疏松,所以脉不紧张而见和缓。

我们把刚才解释过的症状重新列一遍:

汗出,恶风,发热,头项痛,眩晕,肩背、上肢疼痛,咳嗽,喉痒,或遇气流入肺即咳,鼻塞,流涕,喷嚏,脉浮缓。

这就是六经辨证中的「太阳中风证」,就是太阳经被风邪所中。

八纲辨证将它称为「表虚证」,因为汗出则气易外散,同时因为血汗同源,血也易耗,气血皆易损,所以说虚;

脏腑辨证是「风邪犯肺」;病因辨证叫「风淫证候」。

虽然所用辨证方法不同,证的名称不一,但本质不变,都是以风邪袭于阳位,卫阳不能外固,营阴不得内守为病机(这里说的营阴,一般是指汗液)。

伤寒论中的中风为什么要用桂枝汤

伤寒论中的中风为什么要用桂枝汤

伤寒论中的中风为什么要用桂枝汤

人生的马拉松中,拼的是健康,中医伤寒论里中风的治疗方剂解读

伤寒论中的中风为什么要用桂枝汤呢?

先来看下桂枝汤的药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一般的说法是桂枝辛温,解肌祛风,温通卫阳;芍药酸苦微寒,敛汗滋阴养血和营;甘草调和诸药;生姜降逆止呕,辅助桂枝发散风寒;大枣甘平补中,助芍药益阴合营。

前面写了中风的病症与身体防御系统的应对机制,身体的防御系统需要通过血液把大量的阳气运输到体表,阳气在体表和风邪作战,通过汗液把外邪带出体外。根据这些,我对桂枝汤的理解是:

1、加速血液循环

桂枝甘辛是阳药,能够壮心阳,可以加强心脏跳动的力量,能够把更多的血液更快的输送到体表。人身体的血脉是一个闭环,又去有回,在桂枝加强血液流出的同时,使用芍药加速血液流回心脏。芍药的这个功能在神农本草里面说过,白芍轻用的时候,可以补血,重用的时候,可以活血、破血。所以桂枝和芍药通用,可以加速血液循环。

2、补充营养津液,防止失水伤津

人体的防御系统为了排除外邪,会大量出汗。大枣、生姜、甘草三味药的作用是固本,也就是补充营养津液和助消化。大枣煮出来的汤液是黏黏的,就像人体的胃液、肠子里面的津液,在肠胃的津液快干时可以用红枣补足。

3、助消化,解毒,保障能量吸收

在中风时,人体的阳气大部分都被调配到体表抗击外邪入侵了,体内的阳气就会减少。阳气是脏腑运动的动力,阳气少了,胃肠的蠕动就会减弱,同时还可能会有积食坏死在里面。生姜下去,可以刺激胃肠蠕动,让身体更好的消化食物,为阳气提供能量。甘草呢除了和缓以外还可以解毒,可以把坏的食物分解掉。

桂枝汤临床应用

桂枝汤临床应用

应用于各科临床。
• 一、营卫不和
• 刘渡舟医案:李某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一年余,每天发作二到三 次。前医按阴虚发热治疗,服药二十余剂无效。问其饮食、二便尚可,视其舌 淡苔白,切其脉缓软无力。辨为营卫不和,卫不护营之证。当调和营卫阴阳, 用发汗以止汗的方法,为疏桂枝汤:

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12枚,2剂。

服药后,吸热稀粥,覆取微汗而病愈。
• 按语:发热汗出见舌不红而淡,苔不少而白,脉不细而缓,则非阴虚发热之证, 乃营卫不和也。营卫,即人体之阴阳,宜相将而不宜相离。营卫谐和,则阴阳 协调,卫为之固,营为之守。若营卫不和,阴阳相悖,营阴不济卫阳而发热, 卫阳不固营阴则汗出。用桂枝汤“先其时发汗则愈”。
按语:痒者,阳也,风为阳邪,侵于肌肤,稽留不去而作痒疹。
[方解]
• 本方证属外感风寒表虚已有汗出,何以又用桂枝汤以发汗?盖本证之自汗,是由风 寒外袭,卫阳不固,营阴失守,津液外泄所致。故外邪不去,营卫不和,则汗不能止。 桂枝汤虽曰“发汗”,实寓解肌发表与调和营卫双重用意,俾外邪去而肌表固密,营卫 和则津不外泄。故如法服用本方,于遍身微汗之后,则原证之汗出自止。为了区别两种 汗出的不同性质,近贤曹颖甫称外感风寒表证之汗出为“病汗”,谓服桂枝汤后之汗出 为“药汗”,并鉴别指出:“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 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经方实验录》)实属临证有得之谈。

张锡纯《伤寒论讲义》桂枝汤

张锡纯《伤寒论讲义》桂枝汤

张锡纯《伤寒论讲义》桂枝汤

太阳病桂枝汤证

属性:病名伤寒,而太阳篇之开端,实中风、伤寒、风温并列,盖寒气多随风至,是中风者伤寒之诱起也。无论中风、伤寒,入阳明后皆化为温,是温病者伤寒之归宿也。惟其初得之时,中风、伤寒、温病,当分三种治法耳。为中风为伤寒之诱起,是以太阳篇开始之第一方为桂枝汤,其方原为治中风而设也。

《伤寒论》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缓脉与迟脉不同,脉搏以一息四至为准,脉迟者

不足四至,若缓脉则至数不改似有懒动之意),名为中风。

《伤寒论》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脉法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其浮脉见于关前,弱脉见于关后,浮者着手即得,弱者不任重按)。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单弱不胜寒之意),淅淅恶风(为风所伤恒畏风声之意),翕翕发热(其热蕴而不散之意),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复令一时许,遍体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愈也),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人之营卫皆在太阳部位,卫主皮毛,皮毛之内有白膜一层名为腠

理,腠理之内遍布微丝血管即营也。其人若卫气充盛,可为周身之外围,即受风不能深入(此受风,不可名为中风),其人恒多汗闭不出,迨其卫气流通,其风自去,原可不药而愈也。

重温经典,《伤寒论》之桂枝汤,临床应用适宜及禁忌

重温经典,《伤寒论》之桂枝汤,临床应用适宜及禁忌

重温经典,《伤寒论》之桂枝汤,临床应用适宜及禁忌

临床疾病中,感冒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疾病之一。感冒多因受凉引起,而出现发热怕冷、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等身体不适。现在由于全民素质的提高,网络信息的发达,大家通常会自行购买一些解热镇痛药、抗生素或者维生素等进行治疗。而桂枝汤是我治疗感冒时比较喜欢用的方剂之一。

现在让我们一起重新温习一下《伤寒论》中关于“桂枝汤”应用的原文。

《伤寒论》第十二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十三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桂枝汤证:发热、汗出、头痛、恶风为主要症状,我已经记不起这句话是哪位老前辈这样讲的,但在临床上照葫芦画瓢进行抓主症治疗,效果还是比较满意的。

桂枝汤虽然发汗力弱,但也属于发汗剂,故若小便频数或口渴下利等缺津液表现者禁用。“凡是应该发汗的病,小便数,绝不可发汗!”,“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此文仅供学习讨论用,不足之处还望大家不吝赐教,予以指正,谢谢!

从《伤寒论》看桂枝汤

从《伤寒论》看桂枝汤

从《伤寒论》看桂枝汤

桂枝汤

出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因配伍精妙、疗效确切、应用广泛,被后世誉为“群方之祖”,亦称“经方第一方”。

方剂解析桂枝汤仅由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五味药组成。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通调营卫;芍药味酸微寒,敛阴和营,活血通脉;桂枝与芍药相配,一辛一酸,一散一收,向外发散,向内收敛。炙甘草味甘,补脾益气,调和诸药;桂枝、芍药与炙甘草配伍,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外可调和营卫、祛风除邪,内可调和阴阳。生姜味辛性温,开腠解表,和降胃气,温中止呕;大枣甘温,益气补中,养血润液;生姜味辛入胃,大枣、炙甘草味甘入脾,辛甘化阳可和营卫、调脾胃;生姜、大枣、炙甘草三药合用,调脾胃、治中州。

本方虽小,却包含另外两个经方:桂枝、炙甘草相合,组成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能温通心阳,生阳化气,治疗心阳不足之心悸;芍药、甘草相配,组成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疏络益阴,补阴不滋腻,主治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失濡所致诸证。

经方的使用应根据患者病情需要灵活加减,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已有明确垂范:①药量比例变化。如条文第117条增加桂枝的用量而成治疗奔豚气之桂枝加桂汤;第279条增加芍药的用量而成治疗太阴腹痛之桂枝加芍药汤。

②药味、药量增减。如条文第21条去芍药变成桂枝去芍药汤,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增加芍药用量,并加大黄而成表里双解之桂枝加大黄汤;以及增加生姜、芍药用量,再加人参而成治疗血虚

外感之桂枝新加汤等。

原方应用桂枝汤在《伤寒论》中的应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1.主治太阳中风证。

伤寒论桂枝汤条文

伤寒论桂枝汤条文

伤寒论桂枝汤条文

一、桂枝汤方药组成及煎服法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其煎服法如下:

将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分别洗净,放入砂锅中,加适量清水浸泡约30分钟。

泡好后,开大火煮沸,再转小火煮约30分钟。

煮好后,滤去药渣,加入适量蜂蜜或白糖调味,趁热饮用。

二、桂枝汤的功效及主治

桂枝汤具有解表散寒、调和营卫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营卫不和等病症。其作用机理在于通过发汗解表,调和营卫,达到治疗感冒的目的。同时,桂枝汤还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炎等作用,对于因感冒引起的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均有较好的缓解作用。

三、桂枝汤的加减应用

在临床应用中,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加减调整。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加减方法:

头痛加葛根、白芷;

咳嗽加杏仁、前胡;

恶寒发热加石膏、麻黄;

胸闷加枳实、瓜蒌;

呕吐加半夏、陈皮。

四、桂枝汤的禁忌及注意事项

桂枝汤不宜用于湿热证、阴虚证等患者,如出现口渴、咽干、舌红等症状时应慎用。

孕妇应避免使用桂枝汤,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服用桂枝汤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桂枝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盲目用药。

五、桂枝汤与相似方剂的鉴别及应用

与麻黄汤的鉴别:麻黄汤与桂枝汤均有发汗解表的功效,但麻黄汤适用于无汗而喘、无汗而痛等病症,而桂枝汤适用于有汗而痛等病症。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与小青龙汤的鉴别:小青龙汤与桂枝汤均有解表散寒的功效,但小青龙汤适用于外寒内饮之证,如咳嗽、气喘等病症,而桂枝汤适用于营卫不和之证,如头痛、身痛等病症。在临床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应用和辩证药点

《伤寒论》中桂枝汤的应用和辩证药点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方剂组成】桂枝9 克,芍药9 克,甘草(炙)6 克,生姜(切)9 克,大枣(擘)4 枚,

【用法】水煎温服。服已须臾,食热稀粥一碗,以助药力,同时盖以棉被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若不汗更服依前法。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病证犹在者,更作服。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理,《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

也”。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入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入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浅析《伤寒论》对桂枝的应用

浅析《伤寒论》对桂枝的应用

浅析《伤寒论》对桂枝的应用

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肾、肝经,具有发汗解表,温经脉,助阳气的功效。《本草证疏》言:“(桂枝)其用之道有六:曰和营,曰通阳,曰利水,曰下气,曰行瘀,曰补中。”现代研究表明,桂枝中主要含有挥发性成分、有机酸类、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具有抑菌、抗炎、抗过敏、抗肿瘤、利尿、扩血管、促进发汗、降压、解热镇痛、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等多种药理活性。桂枝在《伤寒论》中应用非常广泛,《伤寒论》所载113方中使用桂枝的方剂达43首之多。除去丸、散及药后加减法,笔者对其中38首方剂进行了分析,发现桂枝在《伤寒论》方中所发挥的功效与用药剂量及配伍以及比例有着密切关系。然仲景所著,组方严谨,用药精当,余虽勤勤恳恳,仅撮其一毛,究未得其全牛。笔者试从剂量及配伍比例两个层次梳理桂枝在《伤寒论》中的应用规律。

1桂枝功效与剂量层次的关系

中药在使用中发挥功效与剂量存在一定关系,古人已有认识,如明代贾所学在《药品化义》中对柴胡的论述提到:“柴胡,性轻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若多用二、三钱,能祛散肌表……若少用三、四分,能升提下陷。”说明中药的使用剂量与功效发挥关系密切。笔者统计了《伤寒论》中出现桂枝的38方,此38方中出现了11种不同剂量,分别统计其方名及剂量(见表1),根据不同功用将其分为四个层次的使用剂量,为轻量、中量、中重量、重量(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桂枝在中等剂量应用最广,重剂量应用最少,结合各方的功效,可探讨桂枝在各方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1.1轻量重在通阳、助气化

桂枝轻用主要代表方为麻黄升麻汤、五苓散,两方均体现桂枝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酸甘 化阴
加 麻 黄 乌头汤 乌头北 芪
温经祛寒, 除湿解痛。
2013-9-13
伤寒论
8
二、桂枝汤现代药理研究
桂枝汤仅五味药相承而成,但用于 临床使许多慢性疾病,疑难危重证获得 卓著疗效,引起现代药学家极大兴趣, 从本方中单味药到复方的药理均作了大 量分析与研究,综合归纳本方作用有六:
2013-9-13
2013-9-13
伤寒论
11
1.营卫不和所致体温升高和降低的 病理状态; 2.既能发汗又能止汗; 3.对心阳虚所致心率异常调节; 4.对心脾阳虚致血压异常; 5.对大肠功能失调所致久和与便秘。
2013-9-13
伤寒论
12
双向调节的实质,很可能是通过调 营卫,建中气的途径调动机体内因(正气) 对抗疾病,从而达到内环境的恒定性,由 是疾病发生与归转不仪取决于致病因子的 质和量,更取决于机体免疫功能强弱,因 此,治疗把立足点放在机体反应性(扶正) 上比单纯着眼致病因素,更有利调动机体 战胜疾病。
欢迎进入《伤寒论》 的医学殿堂!
2013-9-13
伤寒论
1
桂枝汤的研究与应用
广州中医药大学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2013-9-13
伤寒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
一、桂枝汤的方组剖析
(见图表如下)
2013-9-13
伤寒论
3
一、 桂枝汤的方组剖析
2013-9-13
伤寒论
4
桂 加 加附子 枝 姜 加葛根 配 枣 白 草 加黄芪 芍: ↓ 一 桂 收 枝 加龙牡 一 汤 加乌头 散; 和 加厚朴 营 杏仁 卫, 调 加麻黄 杏仁 阴 阳 加麻黄
2013-9-13 伤寒论 40
(4)偏瘫 偏瘫是一侧上下肢体自主运动障碍,多伴 口眼口呙斜,为脑血管病变中常见的症候。按中医辨证, 多因卫阳失固,营卫俱虚,邪风乘虚而入经络或脏腑致 营卫不和,气血瘀滞,亦属桂枝汤证范围。此即《素 问· 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 俱虚则不仁且不用。”武氏以桂枝汤加红花、防风治疗 偏瘫24例。治愈15例,显效6例,好转3例。并例举随证 加减法:汗多,营阴伤重者,白芍增至30~40克。瘀血 较重者,减白芍加赤芍。汗出肢冷,脉微,阳虚较重者, 加附子。气息低微,脉浮虚者,加黄芪。下肢着地酸软 无力者,加全蝎。若因肝阳上亢或五志过极,化火从风, 挟痰,挟火上窜巅顶,横窜精髓,堵闭清窍而致突然昏 仆,不省人事,目赤气粗,舌红苔厚,脉弦数则忌用
2013-9-13 伤寒论 34
经方家曹颖甫《经方实验录》记载:谢先 生,应友人宴,享西餐,冰淋气水,畅饮鼓腹。 当夜即发热恶寒汗出,不吐而下利频作,腹痛 后重,小便短赤,脉不沉而浮。拟桂枝汤治疗, 服药后表解利减,调理瘥。此即“太阳病,脉 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之意。综观曹氏六 则桂枝汤验案有其特点:一是审证求因,审因 论治精神;二是三伏之天不避桂枝;三是不分 南方与北方之偏见。可见曹氏深研于桂枝汤而 有所收获,正可作为借镜。
2013-9-13 伤寒论
通阳益脾,活血和络
变解表法为补中法, 建中补脾,调和气血
兼泻实
变益气和血法 通阳行痹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滋阴清热
6
桂 枝 配 甘 草 辛 甘 助 阳
↓ 桂 枝 甘 草 汤
加龙牡 加生姜大枣
—桂甘龙牡汤 温补心阳,镇潜安神, —桂枝去芍药汤 温壮胸阳 温壮心阳,镇惊安神, 补脾利水降冲。 温胃利水。 温通心阳,化气行水。
石膏
2013-9-13
桂枝加附子汤 补阳敛汗 桂枝加葛根汤 加麻黄→葛根汤,治中风兼经输证,
下利证。
桂枝加黄芪汤 变解表为宣通阳气,排泄水湿,治
黄汗病,汗出不透,腰以上必汗出, 下无法。
桂枝加龙牡汤 甘温摄精,使阳能固摄,阴能内守,
治虚劳失精,心神浮越。
乌头桂枝汤
双解表里寒邪,治表里皆寒,寒疝 兼表以里为主。
2013-9-13
伤寒论
35
4、 现代医家运用:
现代医家仍宗以桂枝法,并继承 历代医家对本方运用的经验结合现代 临床需要,更加广泛地治疗临床各科 的疾病,且有所发展,有所创新,现 分述如下:
2013-9-13
伤寒论
36
(1)感冒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及上呼吸道 感染等疾病,如属卫外失固,感受外邪致营卫不 和者,运用桂枝汤并随证加减治疗,其疗效是显 著的。叶氏以桂枝汤加黄芪10克、白芥子10克、 法夏6克治疗流感95例。其症状:发热占62%, 恶寒52%,流涕63%,头痛52%,伴咳嗽、食欲 下降,舌淡红,苔白或黄白,脉浮数。经服上方 煎剂,每日1帖2汁;轻者2剂后,症状消失或趋 正常,计20例(20﹒5%)。重者3剂,计43例 (45﹒2%)。4剂者27例(28﹒5%)。最多服5 剂,共5例(5﹒8%)。平均3天可复康,疗效达 100%。
2013-9-13
伤寒论
13
三、桂枝汤实质探讨
2013-9-13
伤寒论
14
1.属何法范围——既属辛温解表法 (汗法)亦属八法之“和”法。属和 法之依据有如下六个方面:
2013-9-13
伤寒论
15
(1)“和”之本义:和是中医传统的 常用单音词,《辞源》注释:“和”, 顺也、谐也、平也、不刚不柔也; 《中庸》云:“发而中皆中节,谓之 和”。
2013-9-13
伤寒论
19
(4)仲景的“和法”含义:乃指汗剂、 下剂、温剂诸方治疗作用较为缓和者 而言。
2013-9-13
伤寒论
20
(5)柯琴云:“群方之冠,乃滋阴和 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2013-9-13
伤寒论
21
(6)蒲辅周云:“和解之法,具有缓 和疏解之意,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 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 于平复……。”
2013-9-13
伤寒论
32
陈氏从叶氏《临证指南医案》 中探讨桂枝汤运用,认为无论风寒、 温热及各种杂病,凡是病机上具有 卫阳受伤,营气虚寒,或在里的阴 阳不和,在外的营卫失调等都可以 用本方化裁治疗〔3〕。这对掌握运用 桂枝汤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2013-9-13
伤寒论
33
3.近代医家运用:
近代医家张锡纯认为邪伤营卫,皆因大气虚损 致卫气漫散,邪得越卫而侵营,故立加味桂枝 代粥汤。在桂枝汤原方加黄芪、知母、防风, 治中风有汗。加黄芪补大气,以代粥补益之力; 加防风宣通营卫,以代粥发表之力,服后啜粥 固佳,即不啜粥,亦可奏效;加知母以制黄芪 之温。综观张氏运用桂枝汤时,每每加黄芪以 补胸中大气,固表抗邪;加薄荷以助其速于汗 出;加花粉助芍药以退热。若遇干呕甚者,加 半夏以止呕,诚属经验之谈。
2013-9-13 伤寒论 37
(2)自汗症 桂枝汤治疗无外感风寒而因卫 虚不固,营阴失守之常自汗或多汗或时发热汗出 证,源于论中第53、54条原文。至今临床家一直 宗以本方理法,随证加减,疗效甚佳。如魏氏以 本方加桑叶治疗一例每夜12时左右,即汗出如洗, 枕被尽湿,夜夜如此,证已年余。此外,夜尿时, 必觉冷气袭人,皮肤粟起,内则若有热流上冲, 旋则头眩欲仆,摇摇不能自持,兼见口苦,声嘶, 小便短赤,舌质淡红,脉细微而数,西医诊断为 神经官能症。经服上方3 剂,夜汗顿止,续服5 剂,虚热上冲,恶风头眩等证悉除〔5〕。
2013-9-13
伤寒论
29
如明· 王肯堂以桂枝汤,随证加减 化裁的有三方: ① 桂枝加川芎防风汤,治发热自 汗出而不恶寒的柔痉。 ②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芍药、 石膏、黄芪、知母)治寒热大作等阳 盛阴虚之疟证。 ③ 桂枝加芍药防风防己汤(桂枝 汤加防己、防风),治发热脉沉细之 太阴腹痛。
2013-9-13 伤寒论 30
2013-9-13
伤寒论
16
(2)《内经》对和的含义的五:一是指 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和于阴阳,调于 四时);二是人体整体系统的协调(血气 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 调经论》); 三是饮食起居情绪的协调(和喜怒而安居 处《灵枢· 本神篇》);四是饮食精微吸收 和气化功能(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 而生《素问· 六节脏象论》);五是治疗准 则(必先五脏,疏其气,令其调达,而致 和平《素问· 生气通天论》)。
清· 柯琴谓:“桂枝汤为伤寒中风杂 病解外之总方,凡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 解者,咸得而主之也。”
2013-9-13
伤寒论
31
温病最忌辛温药发汗,但风温、 温热、温疫、冬温之初期若有恶风寒 者,温病学家吴瑭宗桂枝汤解肌之理, 以之导邪外出,使营卫调和,自然得 汗而解。故在《温病条辨》一书中, 把本方列为众方之首。
2013-9-13
伤寒论
26
(4)太阴表证;
原文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 发汗,宜桂枝汤。
2013-9-13
伤寒论
27
(5)妊娠恶阻。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 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 汤主之。
2013-9-13
伤寒论
28
2.古代医家运用: 古代医家对桂枝汤无不推崇备至,尤 其是唐宋以来,各医派逐渐形成较系统的 理论,各派医家都宗以本方理法结合自己 的临床经验进行化裁,丰富与发展了本方 的理法及应用。
〔7〕。
2013-9-13
伤寒论
39
(3)低热 低热为内科常见症之一,原因颇多。 据林氏对68例低热证的辩证分型有8 种,若属 营卫不和型,证见乍寒乍热或恶风寒,汗出, 乏力,脉细小等,治宜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 计5例。4例治愈,1例好转。并举1例,低热4个 月,午后发热(37.4~38.1℃),暮夜恶寒, 出汗,头昏乏力,苔薄白,脉细濡,以本方加 煅牡蛎,服药20剂,体温正常,诸证消失〔8〕。 王氏又以本方加玉竹、牡蛎治疗1例低热 (37.4~37.9℃)2个月,别无其他不适,舌 脉如常,连服6剂,低热即退。作者认为低热与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尤其是交感神经病理性兴 奋有关〔9〕。
2013-9-13
伤寒论
22
2.桂枝汤基本功用 ——调和营卫
2013-9-13
伤寒论
23
四、桂枝汤运用
2013-9-13
伤寒论
24
1.仲景本身的应用 (1)中风证(原文1、2、12、13条); (2)53、54条自汗证; (3)阳明表证(原文234、235条);
2013-9-13
伤寒论
25
原文234条:阳明病,脉浮,汗出 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 宜桂枝汤。 (原文235条:阳明病,脉浮,无 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伤寒论
9
1.解热抗炎抗病毒及抑菌; 2.改善消化系统功能; 3.解痉、镇痛、镇静; 4.改善心血管功能; 5.抗过敏作用; 6.双向调节作用。
2013-9-13
伤寒论
10
桂枝汤类方的双向调节作用是基于 营卫不和这特定病机前提及桂枝汤三对 药物配伍的科学性。通过调和营卫、畅 通血脉、调理脾胃、复建中气的途径, 实现五个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
桂枝加厚朴杏 解肌祛风,降气定喘。 子汤 桂麻各半汤 小发其汗 桂枝二越婢一 微发其汗 汤
伤寒论 5
桂 加 加赤芍 桂枝加芍药汤 枝 姜 加饴糖→小建中汤 配 枣 白 草 加大黄→桂枝加大黄 ↓ 芍: 汤 一 桂 加人参重用生姜→新 收 枝 加汤 一 汤 散; 和 加黄芪大枣生姜 黄 芪 桂 枝 五 物 营 汤 卫, 加当归细辛木通 当归四逆汤 调 阴 加麻黄附子白术 桂 枝 芍 药 知 母 阳 知母防风生姜甘 汤 草
2013-9-13 伤寒论 17
(3)仲景对“和”的阐述:一是作症 状描述:“身和”、“腹中和”、“口中 和”、“卫气不和”、“胃中不和”。二 是作具体治法,有桂枝汤调和营卫、小柴 胡汤和解少阳、调胃承气汤的调和胃气, “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等。
2013-9-13
伤寒论
18
还有“白饮和服”之服法,总观仲景 对“和”的原则性论点有二:一是《金匮》 “五脏元真通畅,人既安和”;二是《伤 寒论》中提出:“凡病,若发汗、若吐、 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 自愈”。由此可见,“和”的关键是恢复 人体的自稳,调节机制,使阴阳、气血、 脏腑的系统功能平衡协调而维持正常的生 理活动。
2013-9-13
伤寒论
38
刘氏则以本方加黄芪治疗自汗或多汗证, 效果亦满意。初服若效果不显时,则依“复发 其汗”及“先其时发汗则愈”原则,以排除营 卫间的障碍,而达到止汗的目的。至营卫调和 之后,再加黄芪更能发挥黄芪实表作用,防止 复发,可谓经验之谈〔6〕。陈氏从“汗出偏沮, 使人偏枯”理论出发结合本方调和营卫之功, 再加益气固表之黄芪15克、边条参12克治疗局 限性多汗症(又称节段性多汗证)亦取得奇效
加蜀漆牡蛎龙 —炙甘求逆汤 骨生姜大枣 加茯苓白术 —苓桂术甘汤 加茯苓生姜 加茯苓大枣 —苓甘汤 —苓桂甘枣汤
加茯苓五味子 —茯苓五味甘草 敛气平冲。 汤 加人参地黄阿 —炙甘草汤 胶麦冬火麻仁 加白术附子 —甘草附子汤
2013-9-13 伤寒论 7
芍药 → 加附子 芍甘附汤 扶阳益阴 配甘 芍 草 甘 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