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4年元宝山区梅毒疫情分析
中国梅毒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死亡率及防控措施
中国梅毒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死亡率及防控措施一、梅毒传播途径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经典的性传播疾病。
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临床上可表现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和先天梅毒(胎传梅毒)等。
未治疗患者在感染后1~2年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随着病期的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感染4年以上的患者基本无传染性。
二、梅毒发病数量及死亡情况2020年中国梅毒发病数量为464435例,相比2019年减少了71384例;死亡人数为54例,相比2019年增长了12例。
2020年中国梅毒发病率为33.0831/10万,死亡率为0.0038/10万;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率为38.3677/10万,死亡率为0.003/10万。
三、梅毒防治面临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梅毒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但在我国梅毒防治工作诸多方法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成为梅毒防治中的重要挑战,需要从机制、技术等方面通过更加创新、可行、有效的方法加以积极应对。
四、梅毒防控建议我国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制定国家梅毒控制或消除规划的国家之一,在梅毒防治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为我国进一步迈向梅毒消除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我国在梅毒防治中取得的经验将有助于其他梅毒流行的发展中国家加以借鉴,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一带一路”向其他国家介绍中国的防治经验。
此外,需要针对我国梅毒防治的现状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理顺工作机制、明确防治职责、落实关键环节、强化精准防治等,针对“关龙头”(有效预防和控制高危人群的感染与传播)、“堵洞眼”(阻断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传播)和“拖地板”(加强孕产妇的干预以预防母婴传播的发生)几个方面加大防控的力度,最终实现我国消除梅毒(包括消除梅毒母婴传播)的目标,为“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某区2009年~2013年梅毒、淋病疫情的分析
2 0 0 9 年- 2 0 1 3 年咸 安 区网络直报梅 毒 、淋 病疫情 分析显 示 ,梅毒 报告发病率 呈上升趋 势,淋病报告发病率 呈下降趋势 ,与部分地 区报 告一致 “ 。 从人 群分 布 来看 ,梅 毒 和淋 病病 例 年龄 均 以2 0 - 4 9 岁 青壮 年 为 主 ,分别 占病例总 数的 7 6 . 7 3 %和7 9 . 7 1 %,表 明梅毒 主要在 性和生殖 活跃 期的青壮 年 中流行 ,这与其他地 区报道 相近 】 。资料 显示 ,该区 梅毒 发病女性 明显 多于男性 ,可 能与我区近几年广 泛开展孕产 妇围生
2 5 . 0 1 / 1 0 万 、9 . 4 0 / 1 0 万。
测 ,尤其 是 娱乐 场所 暗娼 的干 预 ,做 好 1 0 0 %安 全 套使 用 工作 。 ② 加强 治安 管理 ,严厉 打击 卖淫嫖 娼行 为 。③加 强流 行病 学研 究 ,建 立健 全性 传播疾 病监 测 网络 。④进 一步 加大力 度 ,做好 婚检 和孕 产 妇 围生期及 产前 梅毒 的筛查 和 防治 工作 ,这对 阻断 母婴 梅毒 的传播 极为 重要 。 ⑤广 泛深 入开 展卫 生宣 传教育 ,特 别是 对青 少年 进行性
例的夫妻间传播 。 因此 今 后我 区应 做 如 下工 作 :① 加 强对 高 危 人 群 的 干预 和 监
2 1 . 1 2 / 1 0 万I其中梅毒5 0 7 例,年均发病率为1 6 . 7 4 / 1 0 万,淋病1 3 3 例, 年均发病率为4 . 3 9 / 1 0 万。各类梅毒中,以隐性梅毒为主、5 年平均发 病率为9 . 0 8 / 1 0 万 ;其次是 I 期梅毒、5 年平均发病率为4 . 2 6 / 1 0 万。梅
2011年某区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
2011年某区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报告目的加强性病疫情管理,掌握性病疫情发展趋势,加强性病疫情分析的报告质量,及时准确上报性病疫情,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控。
方法将2011年的性病疫情与2010年的疫情进行统计、对照、分析。
结果2011年本区报告的梅毒病例数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9.76%,从疫情分析来看梅毒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不能忽视,还要高度重视梅毒发展趋势。
结论从疫情分析结果和感染的年龄段看,20~45岁是感染梅毒、淋病的性活跃期的青年人,是梅毒与淋病防治的重点人群。
标签:梅毒;淋病疫情;反馈;通知梅毒和淋病在我国迅速蔓延,在传播与流行中,年龄结构和人群职业分布都发生了改变[1]。
家务及待业、农民、离休人员是构成报告人群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对该人群梅毒、淋病的预防和控制及防治知识的宣传,已引起政府和疾病预防控制部门的充分重视[2]。
1材料与方法2011年本区共报告5种性病453例,其中,男性218例,女性235例,男女比为1∶1.07,在网报的5种性病中,女性感染略多。
与2010年(502例)同期比下降了9.76%。
1.1梅毒疫情2资料结果分析2011年本区梅毒疫情较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2.56%,梅毒性活跃人群集中在20~49岁高发人群,目前是性病防治的重点。
2011年本区梅毒疫情分析结果表明,仍以20~49岁性活跃年龄组的报告病例数最多,其发病率也最高。
报告的梅毒病例中,20~49岁感染梅毒193例,感染人数多占69.42%;而2010年20~49岁同期感染梅毒245例,占68.24%,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1.22%。
从感染的年龄段看,这部分人是性活跃期的青年人,因此发病集中在这个年龄段,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广泛开展性病防治的宣传,减少高危行为。
25~29岁年龄段性病发病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11.43%;30~34岁年龄段与2010年同期比下降了20.00%;35~44岁年龄段下降了28.92%,而50~54岁年龄段下降了11.54%。
2012年—2014年本地区梅毒感染分析
2012年—2014年本地区梅毒感染分析发表时间:2016-01-11T11:20:11.2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9期供稿作者:黄惠婷[导读] 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检验科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人体引起的具有复杂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感染性疾病。
黄惠婷(上海市徐汇区大华医院检验科 200237)【中图分类号】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331-02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人体引起的具有复杂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感染性疾病,可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是传染性较强、危害较大的一种性病,严重的可导致终生残疾甚至危及生命[1]。
本文对我院2012年到2014来我院就诊患者的梅毒感染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将分析结果分析如下。
1.资料、试剂、仪器与方法1.1 资料来源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本院因各种疾病就诊的15815例门诊皮肤科、妇科及住院患者,其中包括男性4391例,女性11424例。
TP-Ab与TPPA试验均为阳性者,纳入阳性病例中,其中不包括临床已经确诊治疗过的患者。
1.2 试剂与仪器本次试验采用二种试剂:初筛CLIA法试剂采用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TP-Ab检测试剂盒进行筛查,仪器使用科美CLEMCLIN 600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
确证实验TPPA法采用日本富士株式会社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诊断试剂盒。
以上试剂批检合格且在有效期内使用。
1.3 检测方法采集患者静脉血3mL~4ml,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
2种方法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TP-Ab结果判断S/CO>1.0为阳性,S/CO<1.0为阴性。
TPPA为手工操作法,结果用肉眼观察,以微量反应板上聚集成散在样判定为阳性。
1.4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第一篇: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梅毒疫情流行病学分析[摘要]目的分析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2004-2011年梅毒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探讨影响梅毒流行的诸多因素,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陈仓区梅毒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4-2011年陈仓区共报告梅毒病例261例,年平均发病率5.42 /10万,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34 /10万增长到2011年的13.61/10万;男女之比为1.16:1;4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70.11%;无明显季节高峰;隐性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胎传梅毒、三期梅毒分别占64.37%、27.59%、6.13%、1.53%、0.38%,报告病例数逐年增长。
结论2004-2011年陈仓区梅毒疫情日益严重,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中老年感染者比重较大,应加强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提倡安全性行为;对高危人群开展梅毒筛查、加强医疗消毒,以有效控制梅毒的流行。
梅毒是常见的对人体危害严重的性传播疾病,近年来其发病有增加趋势。
为了解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梅毒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通过对2004-2011年陈仓区各级医疗机构网络报告的梅毒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初步了解陈仓区梅毒流行趋势和人群分布特征,为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资料来自陈仓区各级医疗机构、性病专科门诊上报至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的数据。
1.2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1年全陈仓区性病疫情网络报告中梅毒报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1.3梅毒诊断标准参照《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74-1995)》和《梅毒诊断标准(WS273-2007)》。
2 结果2.1梅毒发病情况2004-2011年全陈仓区累计报告梅毒病例261例,占报告性病总病例数的63.04%(261/414);梅毒报告病例数逐年增加,年发病率从2004年的0.34 /10万增长到2011年的13.6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5.42/10万,见表1。
鞍山市2010~2014年性病疫情分析与防治策略研究
鞍山市2010~2014年性病疫情分析与防治策略研究摘要目的探讨鞍山市2010~2014年性病疫情情况并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
方法对鞍山市2010~2014年性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观察5年间性病疫情变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结果5年间共发病8340例患者,发病率最高的病种为梅毒,占87.4%,其次为淋病(8.7%)、尖锐湿疣(2.7%)、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0.8%)、生殖器疱疹(0.4%);男4237例,占50.8%,女4103例,占49.2%;患者主要职业为家务及待业人员、其次为农民、离退人员、工人。
结论目前鞍山市性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展,主要性病疫情为梅毒以及淋病,因此临床工作中要对性病做好综合防治并且对梅毒的发病动态实施动态监控。
关键词性病;疫情分析;防治策略;研究当前在我国部分地区性病的发病率正呈逐渐上升趋势发展,性病疫情传播速度快,性病感染例数逐渐上升,流行传染疾病的预防、治疗非常严峻[1]。
为研究探讨鞍山市2010~2014年性病疫情情况并提出有效的防治策略,对鞍山市2010~2014年性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资料来源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患者。
1. 2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鞍山市2010~2014年新报告的性病疫情概况、流行特征等进行分析。
1. 3 诊断标准根据淋病、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实验室、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1. 4 观察指标观察2010~2014年鞍山市性病发生例数、各病种所占例数、主要病种构成情况,观察性病患者年龄、性别、职业分布。
2 结果2. 1 2010~2014年鞍山市性病疫情组成分析经观察后发现,2010~2014年鞍山市性病疫情主要包括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其中发病率最高的病种为梅毒,占5年间发病率的87.4%,其次为淋病(8.7%)、尖锐湿疣(2.7%)、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0.8%)、生殖器疱疹(0.4%)。
2010年梅毒疫情分析及2011年发病预测
2010年梅毒疫情分析及2011年发病预测2010年,梅毒发病48例,报告发病率25.95/十万,较去年下降了9.42%。
一、流行特征1、地区分布报告发病数位居首位的是初家办事处15例,占31.25%。
其次是黄海办事处,占29.17%,再次是滨海办事处、莱山办事处等。
各办事处发病情况见图1。
2、时间分布:无明显季节性升高。
2010年月报告发病趋势与08、09年大致相同,全年报告发病数较08、09年有所下降。
3、年龄分布:从年龄分布看,发病年龄分布在15~75岁,主要集中在20~50岁年龄组,占总发病的87.5%。
男性发病31例,女性发病17例,男女性别比为 1.82:1。
4、职业分布: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不详、工人和农民发病数最多,占70.37%。
5、分型:Ⅰ期梅毒10例,占20.83%。
Ⅱ期梅毒32例,占66.67%。
Ⅲ期梅毒1例,占2.08%。
隐性梅毒5例,占10.42%。
6、时间趋势:自2005年以来,莱山区梅毒报告发病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0年发病略有下降。
二、2011年发病趋势预测2010年,梅毒报告发病48例,报告发病率25.95/十万,较去年下降了9.42%。
自2005年以来,我区梅毒报告发病呈逐年明显上升趋势,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呈现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态势,2010年发病虽略有下降,但预计2011年我区梅毒疫情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因此各项性病防治工作措施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在无疫苗等有效手段构建强有力的健康保护前提下,首先应做好健康促进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梅毒防治知识,提高受众的梅毒防病知识知晓率、避免和减少危险行为、引导促进正确的求医行为。
开展梅毒主动检测是针对梅毒隐性病例占梅毒总报告病例数大比例的流行状况的有效措施,通过主动检测可以实现梅毒隐性病例早期发现,进而早诊断、早治疗。
莱山区疾病控制中心二0一一年二月二十五日。
云南省2010-2014年梅毒流行形势分析
云南省2010-2014年梅毒流行形势分析张琬悦;郭艳;方清艳;杨志芳;张秀劼;崔文庆;苏兴芳;胡轶;罗红兵【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梅毒流行趋势,探讨和完善防控措施.方法对云南省(2010-2014)年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2014)年云南省共报告梅毒病例41 98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8.09/10万,2014年达27.69/10万.2014年报告12 976例,较2011年报告的4 792例增加了170.78%.报告的病例中青壮年占66.27%、农民占62.91%.结论云南省梅毒疫情呈上升趋势,形势不容乐观,今后应进一步规范梅毒的诊疗,并有针对的加强青壮年、农民及无业人员梅毒知识的普及,提倡安全性行为,采取相关防制措施,控制梅毒的扩散和蔓延.【期刊名称】《皮肤病与性病》【年(卷),期】2016(038)001【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梅毒;流行状况;分析【作者】张琬悦;郭艳;方清艳;杨志芳;张秀劼;崔文庆;苏兴芳;胡轶;罗红兵【作者单位】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制所,云南昆明65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181.8+1;R759.1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
为了解云南省近5年来梅毒的流行状况,为制定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对(2010-2014)年云南省梅毒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1 资料来源所有资料来源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中国梅毒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死亡率及预防措施分析报告
中国梅毒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死亡率及预防措施分析一、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梅毒在全世界流行,全球每年约有1200万新发病例,主要集中在南亚、东南亚和次撒哈拉非洲。
近年来梅毒在我国增长迅速,已成为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性病。
所报告的梅毒中,潜伏梅毒占多数,一、二期梅毒也较为常见,先天梅毒报告病例数也在增加。
梅毒患者的皮肤、黏膜中含梅毒螺旋体,未患病者在与梅毒患者的性接触中,皮肤或黏膜若有细微破损则可得病。
极少数可通过输血或途径传染。
获得性梅毒(后天)早期梅毒病人是传染源,95%以上是通过危险的或无保护的性行为传染,少数通过接亲吻、输血、污染的衣物等传染。
胎传梅毒由患梅毒的孕妇传染,如果一、二期和早期潜伏梅毒的孕妇,传染给胎儿的几率相当高。
梅毒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梅毒的临床表现二、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发病率及死亡率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传染病医院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数据显示:2014-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数持续增加,2018年中国梅毒发病数为494867例,较2017年增加了19007例;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数为535819例,较2018年增加了40952例。
2014-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数统计资料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整理 2014-2019年中国梅毒死亡人数逐年减少,2018年中国梅毒死亡人数为39人,较2017年减少了6人,2019年较2018年有所增长,2019年中国梅毒死亡人数为42人,较2017年增加了3人。
2014-2019年中国梅毒死亡人数统计资料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整理 2015-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率逐年增加,2018年中国梅毒发病率为35.6251/10万,较2017年增加了1.1384/10万;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率为38.3677/10万,较2018年增加了2.7426/10万。
2015-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率统计资料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整理 2015-2018年中国梅毒死亡率逐年下降,2018中国梅毒死亡率为0.0028/10万,较2017年减少了0.0005/10万,2019年较2018年有所增加,2019中国梅毒死亡率为0.003/10万,较2018年增长了0.0002/10万。
各省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数据图表
各省梅毒与淋病疫情分析数据图表图1995-2008年各省一期、二期、隐性及全部梅毒报告病例数图1995-2008年各省胎传梅毒报告病例数图1995-2008年各省一期、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图1995-2008年各省一期、二期梅毒男性、女性发病率图2008年各省一期、二期梅毒按性别与年龄发病率图1995-2008年各省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图1995-2008年各省一期、二期梅毒按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图1995-2008年各省一期、二期梅毒男性按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图1995-2008年各省一期、二期梅毒女性按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图1995-2008年全国胎传梅毒报告例数与女性一期、二期梅毒发病率图2008年各省一期、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地图图2008年各省胎传梅毒报告病例数地图图1995-2008年各省淋病报告病例数图1995-2008年各省淋病报告发病率图1995-2008年各省男性、女性淋病报告发病率图1995-2008年各省淋病按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图1995-2008年各省男性淋病按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图1995-2008年各省女性淋病按年龄组报告发病率图1995-2008年各省15岁以下儿童淋病报告病例数表1995-2008年各省梅毒报告病例数年份全部梅毒一期二期三期隐性胎传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表1995-2008年各省梅毒报告发病率年份全部梅毒一期二期三期隐性胎传1995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表1995-2008年各省梅毒按性别报告病例数男性女性年份一期二期一期和二期一期二期一期和二期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表1995-2008年各省梅毒按性别报告发病率男性女性年份一期二期一期和二期一期二期一期和二期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表2008年各省各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及与2007年比较地区/县区全部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20082007增减%20082007增减%20082007增减%续表2008年各省各期梅毒报告病例数及与2007年比较地区/县区三期梅毒隐性梅毒胎传梅毒20082007增减%20082007增减%20082007增减%表2008年各省各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及与2007年比较地区/县区全部梅毒一期梅毒二期梅毒20082007增减%20082007增减%20082007增减%续表2008年各省各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及与2007年比较地区/县区三期梅毒隐性梅毒胎传梅毒20082007增减%20082007增减%20082007增减%表2008年各省按地区梅毒按发病率高低排序排序全部梅毒一期二期一期和二期胎传梅毒发病率病例数发病率病例数发病率病例数发病率病例数发病率病例数1 2 3 4 5 6 7 8 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表2004-2008年各省按地区全部梅毒报告病例数与发病率地区/县区病例数发病率200420052006 2007 2008200420052006 2007 2008表2004-2008年各省按地区一期和二期梅毒报告病例数与发病率地区/县区病例数发病率200420052006 2007 2008200420052006 2007 2008表2008年各省梅毒报告发病率位于前30位的县区排序全部梅毒一期二期一期和二期胎传梅毒发病率病例数发病率病例数发病率病例数发病率病例数发病率病例数1 2 3 4 5 6 7 8 9 10表2008年各省梅毒分期按性别报告病例数及与2007年比较男性女性分期/类2008 2007 增减(%) 2008 2007 增减(%)一期二期三期隐性胎传合计表2008年各省梅毒分期按性别报告发病率及与2007年比较男性女性分期/类2008 2007 增减(%) 2008 2007 增减(%) 一期二期三期隐性胎传合计表1995-2008年各省梅毒报告病例数性别比男女性别比男女性别比男女性别比男女性别比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表2008年各省一期和二期梅毒按性别和年龄报告病例数及较2007增长情况年龄组男性女性2008 2007 增减(%) 2008 2007 增减(%)全部0- 1- 5- 10- 15- 20-30-35-40-45-50-55-60-65-70-75-表2008年各省隐性梅毒按性别和年龄报告病例数及较2007增长情况年龄组男性女性2008 2007 增减(%) 2008 2007 增减(%)全部0-1-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表2008年各省一期和二期梅毒按性别和年龄报告发病率及较2007增长情况年龄组男性女性2008 2007 增减(%) 2008 2007 增减(%)全部1-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75-表2008年各省梅毒按年龄报告发病率及较2007增长情况年龄组全部梅毒一期和二期梅毒2008 2007 增减(%) 2008 2007 增减(%)全部0- 1-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表2008年各省梅毒按职业报告病例数及较2007年增长情况全部梅毒一期和二期梅毒职业增减2008 2007 增减(%) 2008 2007(%) 总计幼托儿童散居儿童学生教师保育员及保姆餐饮食品业公共场所服务员商业服务医务人员工人民工农民牧民渔(船)民海员及长途驾驶员干部职员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不详其它表2008年各省报告梅毒病例的诊断类型分布诊断类型梅毒一期二期三期隐性胎传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疑似病例病原携带者阳性检测合计表2008年全国不同类型医疗机构报告梅毒病例的构成医疗机构类型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隐性梅毒胎传梅毒梅毒合计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 例数%皮肤性病医院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专科医院私人诊所其它合计。
2010-2012年性病门诊疫情分析
2010-2012年性病门诊疫情分析发表时间:2013-09-13T15:41:15.65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朱学英李睿[导读] 梅毒、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者、生殖器疱疹、HIV呈逐年上升趋势。
朱学英李睿(福建省南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53000)【摘要】目的通过对2010-2012年在南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门诊就诊的性病患者疫情流行情况进行分析, 为今后性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对2010-2012年性病门诊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0—2012年累计诊治性病677例,病种列前3位的依次为尖锐湿疣、淋病、生殖器疱疹。
结论2010-2012年梅毒、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者、生殖器疱疹、HIV呈逐年上升趋势;淋病、尖锐湿疣2011年上升,2012年又呈下降趋势。
各病种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性病的发病人群多集中在20-49岁青壮年,已婚者居多。
【关键词】性传播疾病疫情分析【中图分类号】R181.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382-02 为了解皮肤病性病门诊性传播疾病的疫情流行情况,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笔者对2010—2012年度南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门诊性传播疾病的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1.1资料来源全部资料均来源于南平市疾控中心皮肤病性病门诊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性病疫情信息。
方法:采用性病疫情管理系统软件和Excel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1.2监测病种所报性病病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规定监测的梅毒、淋病、尖锐湿疣、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生殖器疱疹、艾滋病6种性病。
1.3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颁布的性病诊断行业标准执行。
2 结果2.1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南平市疾控中心皮肤病性病门诊累计报告性病疫情677例,其中2010年182例,2011年265例,2012年230例。
市传染病医院2010年疫情分析报告分析
传染病医院2010年疫情分析报告分析传染病医院2010年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传染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传染病医院2010年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010年无甲类传染病报告;报告乙类传染病9种:乙类传染病9种535例,死亡7例,报告丙类传染病3种402例,无死亡病例。
报告乙类传染病前三位分别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和梅毒,分别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4.33%、16.11%和0.14 %,丙类传染病中以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发病数最高,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5.84%.结论应加强对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其他感染性腹泻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对传染病监测资料的分析,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达到服务社会和居民健康的目的。
为了解马鞍山市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现对市法定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总发病情况在9种乙类传染病中,发病数居前五位的分别是病毒性肝炎(343例)、肺结核(161例)、麻疹(3例)、梅毒(14例),恶性疟(1例)占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7.6%;丙类以其他感染性腹泻(358例)、流行性腮腺炎(41例)为主,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9%.其它类传染病,如水痘(46例),占报告总数的4.60%。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病毒性肝炎全年共报告343例,占传染病总数的34.33%,为乙类传染病发病数的首位,有三例死亡病例.发病无明显季节变化;年龄分布集中在20-64岁,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及待业、工人、民工和干部职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1。
其中乙型肝炎245例,占病毒性肝炎发病总数的71.42%,发病无明显季节变化;年龄分布集中在20-64岁,职业分布以农民、家务及待业、工人和民工为主,男女性别比为2.3:1.甲型肝炎2例。
丙型肝炎56例,占16.32%.戊型肝炎8例,占2.33%.肝炎未分型32例,占93.38%。
肺结核全年共报告161例,占传染病报告总数的16.11%,居各类传染病的第二位.死亡病例四例.病例分布广泛,各街道(镇)都有病例发生;年龄分布集中在20-59岁,职业分布以农民、民工、工人、家务及待业为主。
贵州省2005~2014年梅毒疫情分析
贵州省2005~2014年梅毒疫情分析发表时间:2016-06-22T13:15:27.5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作者:冉景林申莉梅杨梨丽郑敏陶锐范家诚刘跃[导读]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病程较长的性传播疾病。
冉景林申莉梅杨梨丽郑敏陶锐范家诚刘跃辉(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贵阳 550004)【摘要】目的:根据2005~2014年贵州省梅毒疫情报告结果,分析贵州省梅毒发病率及疫情形势,为制定梅毒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收集整理2005~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贵州省梅毒疫情数据,采用SPSS19.0 进行统计,分析全省梅毒的发病率及社会人口学构成。
结果:贵州省梅毒报病数从2005年的814例增长到2014年的15542例,其中隐性梅毒发病数最多,呈逐年快速增长趋势,成为梅毒的主要流行类型;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比例为 5.67:1;在全部报告病例中,男性低于女性,男女比例为0.78:1;报告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20~39岁之间,占全部报告病例的44.05%,60岁以上组的发病率从2007年开始一直居于首位。
结论:贵州省梅毒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加强医疗机构梅毒规范化诊疗,普及性病防治知识,实施综合管理是当前贵州省梅毒防治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梅毒;疫情;分析【中图分类号】R75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6-0039-03Guizhou province in 2005~2014 syphilis epidemic situation analysis RanJinglin, ShenLimei, Yang Lili, Zheng Min, TaoRui, Fan Jiacheng,LiuYuehu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Guizhou, GuizhouProvince, Guiyang 550004,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Based on the results reported syphilis outbreak in guizhou from 2005 to 2014, analysis of syphilis incidence and epidemic situation,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Methods Data collected from 2005 to 2014 in guizhou province syphilis outbreak, using SPSS19.0 to statistics. Results Syphilis incidence in guizhou from 814 cases in 2005, growth in 2014 to 15542. The largest number recessive syphilis incidence, showed a trend of rapid growth year by year, become the main popular types of syphilis. Conclusions Strengthen the standardiz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popularize knowledge of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ed management, is the focus of the current syphil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in guizhou.【Key words】Syphilis; The outbreak; Analysis of the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病程较长的性传播疾病[1]。
2020年中国梅毒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死亡率及防控措施「图」
2020年中国梅毒发病数量、死亡人数、死亡率及防控措施「图」一、梅毒传播途径梅毒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经典的性传播疾病。
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临床上可表现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和先天梅毒(胎传梅毒)等。
未治疗患者在感染后1~2年内具有强烈的传染性。
随着病期的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感染4年以上的患者基本无传染性。
梅毒传播途径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二、梅毒发病数量及死亡情况2020年1-8月中国梅毒发病数量为339516例,死亡人数为79人;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数量为535819例,死亡人数为42人。
2010-2020年8月中国梅毒发病数量统计图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010-2020年8月中国梅毒死亡人数统计图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率为38.3677/10万,死亡率为0.003/10万;2018年中国梅毒发病率为35.6251/10万,死亡率为0.0028/10万。
2015-2019年中国梅毒发病率走势图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2015-2019年中国梅毒死亡率走势图数据来源:疾病预防控制局,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梅毒螺旋体试验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三、梅毒防治面临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国梅毒疫情快速上升的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但在我国梅毒防治工作诸多方法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成为梅毒防治中的重要挑战,需要从机制、技术等方面通过更加创新、可行、有效的方法加以积极应对。
梅毒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四、梅毒防控建议我国作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制定国家梅毒控制或消除规划的国家之一,在梅毒防治中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这为我国进一步迈向梅毒消除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同时,我国在梅毒防治中取得的经验将有助于其他梅毒流行的发展中国家加以借鉴,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一带一路”向其他国家介绍中国的防治经验。
百色市性病门诊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
百色市性病门诊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分析摘要] 目的确切地了解我市在我院门诊就诊患者梅毒血清学阳性率。
方法从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三年我院门诊3765例做梅毒血清学检测试验,静脉采血经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 进行初筛,阳性者经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诊试验。
结果TRUST试验阳性率为152例,为4.04%,TPPA试验阳性率144例,为3.82%。
其中文盲及小学的41例,占28.47%;初中93例,占64.58%;高中8例,占5.56%;大专以上2例,占1.39%。
待业、经商的37例,占25.693%;农民及工人88例,占61.11%;事业编公职员、干部及其退休人员的19例,占13.19%。
2012年阳性率36例,占25%,2013年阳性率47例,占32.64%;2014年61例,占42.36%。
结论本地区的梅毒患病率有逐年渐上升趋势,要高度重视,为了杜绝梅毒等性病的发生,应大力宣传安全套的使用和安全性行为重要性,对梅毒要早发现、早治疗、早治愈,提高生活质量,使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更加文明、和谐和稳定。
[关键词]百色市性病门诊梅毒血清学检测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 Pallidum)引起的慢性、系统性传播疾病,其病程长,症状复杂,病变几乎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并可由受感染的孕妇传给胎儿,威胁下一代健康。
它主要通过性途径传播,临床上可见表现为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潜伏梅毒和先天梅毒(胎传梅毒)。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本病有逐年渐上升趋。
所以,梅毒一直是公共卫生的难题,笔者就近三年3765例在我院就诊患者进行了梅毒血清学检测,现总结分析如下:1.对象与方法1.1检测对象自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之间在我院性病门诊就诊自愿做试验的3765例,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71岁,其中男性1912例,平均年龄35.7岁,女性1853例,平均年龄31.4岁。
2010年性病疫情分析(孙静) - 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h
5
合肥市2010年性病各病种构成
梅毒 淋病 衣原体感染 尖锐湿疣 生殖器疱疹
h
6
病例的地区分布
2010年发现的性病病例中,按报告地区分类,
庐阳区和蜀山区病例报告占74.44%。 梅毒、淋病、尖锐湿疣报告蜀山区最多。 衣原体感染报告,包河区最多。 生殖器疱疹报告,庐阳区最多。
h
7
病例的地区分布
• 3、梅毒预防和诊疗服务专业人员相关知识和技术标准掌 握合格率达到85%;孕产期保健人员预防梅毒母婴传播相 关知识和技术标准掌握合格率达到80%。
h
33
梅毒控制规划工作目标
• 《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到2015 年底实现以下目标和工作指标:
• 4、性病诊疗机构主动提供梅毒咨询检测服务的比例达到 80%,梅毒患者接受规范诊疗的比例达到80%;艾滋病咨 询检测点的受检者和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的服药者免费 梅毒检测率分别达到90%,为梅毒抗体阳性者提供必要转 诊服务的比例达到90%。
h
26
梅毒的病例报告科室来源情况
检验科
皮肤科
妇产科
外科
内科
泌尿科
骨科
小儿科
眼科
婚检
神经内科
五官科
精神科
生殖中心
ICU
急诊内科
口腔科
普外科
体检科
肿瘤科
1–6
呼吸内科
内分泌科
血外
中医科
h
27
梅毒的诊断准确性
• 数据分析显示,性病科、皮肤科的梅毒病 例报告准确率在90%以上,而其他科室则 很低,甚至部分科室没有1例梅毒诊断准确, 提示我们在以后工作中应加强对医疗机构 内部其他科室梅毒诊断标准的培训指导。
2007年~2012年某市梅毒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分析
2007年~2012年某市梅毒发病情况的流行病学分析施新颜【摘要】目的:分析海门市2007年~2012年梅毒的流行趋势,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对海门市2007年~2012年梅毒疫情数据进行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
结果①2007年~2012年,海门市共报告梅毒病例1142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0.38/10万,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最低,为15.43/10万,2012年最高,为25.58/10万。
②以早期梅毒(一、二期梅毒)发病率较高,共报告早期梅毒病例912例,占全部梅毒报告患者数的79.86%。
③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23∶1。
以20~59岁年龄组患病最多,与性活跃年龄相当。
④报告病例中,农民所占比例最高,共575例,占50.35%,教师和医师所占比例最少,为0.18%。
⑤全市23个乡镇中,海门镇发病率最高,海永乡报告病例最少。
结论海门市的梅毒发病呈上升趋势,应该根据流行病学特征有针对性地加强防控工作。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4(000)024【总页数】2页(P85-86)【关键词】梅毒;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分析【作者】施新颜【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悦来卫生院,江苏海门 22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9.1梅毒(syphilis)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人体而发生的常见的性传播疾病,由于它的广泛流行和传播,加上传染性强,危害大,而且与艾滋病感染有关,所以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都必须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通过对海门市2007年~2012年梅毒疫情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探讨我市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海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7年~2012年上报的梅毒疫情数据,病例类型含临床诊断病例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病例。
1.2 梅毒病例入选诊断标准参照我国卫生部1995年印发的“梅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5974-1995)”和2007年卫生部修订下发的“梅毒诊断标准(WS268-2007)”。
第四季度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
赤峰松山医院第四季度医院感染监测信息分析报告一、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2014年10月份~12月份,我院出院人数共计4702人,共发生院内感染例次数30例,较上个季度26例,上升了15.38%;感染例次率0.64%,较上个季度0.71%,降低了0.07个百分点。
具体见表1-1表1-1医院感染率按科室统计科室出院人数感染人数感染率(%) 感染例次数感染例次率(%)内一科339 2 0.59 2 0.59 急诊科346 5 1.45 6 1.73 内二科429 4 0.93 4 0.93 内三科417 4 0.96 5 1.2 内四科315 2 0.63 2 0.63 内五科313 2 0.64 2 0.64 外三科181 2 1.1 2 1.1 外一科250 1 0.4 1 0.4 泌尿外科67 2 2.99 2 2.99 骨二科211 3 1.42 3 1.42 骨三科214 1 0.47 1 0.47 其他科室1620 0 0 0 0 全院合计4702 28 0.6 30 0.64 医院感染前3位的感染部位为:上呼吸道感染13例(43.33%)、下呼吸道感染11例(36.67%)、表浅切口感染2例(6.67%)、泌尿道感染2例(6.67%),医院感染按感染部位统计见表1-2。
表1-2医院感染部位按科室统计科室感染例次数感染例次率(%)感染部位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泌尿道表浅切口皮肤软组织类其他内一科 2 0.59 0 2 0 0 0 0 急诊科 6 1.73 2 2 2 0 0 0 内二科 4 0.93 0 4 0 0 0 0 内三科 5 1.2 3 2 0 0 0 0 内四科 2 0.63 2 0 0 0 0 0 内五科 2 0.64 2 0 0 0 0 0 外三科 2 1.1 0 1 0 0 0 1 外一科 1 0.4 1 0 0 0 0 0 泌尿外科 2 2.99 2 0 0 0 0 0 骨二科 3 1.42 0 0 0 2 1 0 骨三科 1 0.47 1 0 0 0 0 0 其他科室0 0 0 0 0 0 0 0 全院合计30 0.64 13 11 2 2 1 1 本季度上呼吸道感染率44.33%,较第三季度的26.93%有明显升高,下呼吸道感染率36.67%,较第三季度的26.92%有明显的升高,分析原因,一方面,气候变化,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病房通风换气频率小,时间短,容易造成呼吸道疾病的交叉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4年元宝山区梅毒疫情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29T11:05:29.91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1期供稿作者:于海燕
[导读] 赤峰市元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通过性、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
于海燕
(赤峰市元宝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内蒙古 024076)
摘要:目的分析2010-2014年元宝山区梅毒的发病情况及其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2010-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元宝山区梅毒发病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0—2014年我区累计报告梅毒341例.病例分期以隐性梅毒为主,占47.51%;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年龄分布以20~49岁人群为主,占62.46%;男女性别比为0.92:1;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农民为主,占65.69%;地区分布以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为主,共272例,占79.76%。
结论:应根据梅毒在我区的流行特征,加强梅毒防治知识宣传及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控制梅毒在我区的发生与流行。
关键词:梅毒;流行病学;疫情分析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通过性、血液和母婴途径传播[1]。
为进一步了解梅毒在我区的流行状况和发展趋势,掌握其流行特征,研究、探讨防治策略,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我区2010—2014年梅毒发病情况进行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2010—2014年梅毒疫情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2]。
1.2统计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有关数据采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2]。
2结果
2.1发病概况 2010—2014年我区累计报告梅毒34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22/10万。
报告发病率2012年最高,为28.81/10万, 2010—2012年逐年上升,2013年比2012年下降,2014年比2013年上升。
见表1
2.2 梅毒病例分期报告的病例中以隐性梅毒为主,报告162例,占47.51%;Ⅱ期梅毒报告106例,占31.09%;Ⅰ期梅毒报告67例,占19.65%;胎传梅毒报告6例,占1.76%;III期梅毒无病例报告。
2.3 时间分布从发病情况看,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
2.4 年龄分布 1—14岁无病例报告,其他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以20~49岁最多,报告213例,占62.46%;其他依次为:≥50岁,报告117例,占34.31%;0岁报告6例,占1.76%;15—19岁报告5例,占1.47%。
2.5 性别分布男性163例,占47.80%,女性178例,占52.2%;男女性别比为0.92:1。
2.6 职业分布职业分布广,共涉及11种职业,以家务待业和农民最多,共224例,占65.69%;其他9种职业共117例,占34.31%。
2.7地区分布以城区和城乡结合部为主,共272例,79.76%;其它地区共69例,占20.23%。
3.讨论
2010—2014年元宝山区梅毒疫情分析结果显示,我区的梅毒病例在年龄、职业、地区分布上都有明显的流行病学特征,年龄分布以20—49岁为主,该年龄段人群社会活动较频繁,是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职业分布以家务待业和农民为主,这部分人知识水平比较低,接受宣传教育的渠道较少,对梅毒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地区分布以城区和城乡结合为主,可能与这些地区管辖范围广,人口密度大,公共场所比较密集,流动人口多有关。
目前,我国梅毒流行的危险因素广泛存在,我区梅毒防控工作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整合资源,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工负责为指导原则[1]。
结合我区实际情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1、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梅毒防治知识。
加强大众人群宣传教育,对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进行健康教育,要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梅毒的危害、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提高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
2、开展综合干预,阻断梅毒传播。
加大对流动人口、高发人群的监管力度和干预措施,在公共场所和高危人群中经常性的开展性健康教育活动和行为干预措施,落实公共场所安全套推广使用措施;依托医疗机构开展预防干预,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扩大干预覆盖面。
3、加强梅毒疫情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开展主动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规范化梅毒医疗服务。
4、健全工作机制,开展预防服务,预防和控制先天梅毒。
5、制定积极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控制梅毒在我区的发生和流行,减轻梅毒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S].2010-06-03.
[2]张利芬,张凤贤,王大伟,呼和浩特市2005—2010年梅毒疫情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2,6(4):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