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不合格控制程序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不合格控制程序1 目的通过对不合格进行识别和控制,防止不合格的非预期使用和交付,防止不合格的产生,确保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符合规定的要求。
1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不合格的控制。
2职责分配2.1企业管理办公室是不合格控制过程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重大不合格作出评审,报最高管理者批准后实施,监督各项目部对不合格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并验证对重大不合格所采取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效果。
2.2项目总工办负责对本项目不合格测量设备和不合格测量过程的监督管理。
2.3测量设备的使用部门应对本部门不合格测量设备进行降级使用或报废处理,对测量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应进行的标识、记录和隔离管理,并负责进行处置,负责把不合格信息反馈给企管办或总工办。
2.4采购部门负责对购置测量设备及其返工、返修的标识和隔离。
3术语4.1 测量设备:测量仪器、测量标准、参考物质、辅助设备以及进行测量所必需的资料的总称。
4.2 计量确认: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要的一组操作。
4要求和过程实施5.1 不合格控制过程识别输入是确定各环节产生的不合格;输出是对不合格进行处置和控制;其活动是确认、标识、记录、隔离、检定、处置、追溯、评审、改进等全面控制实施;资源是人员、文件、测量标准、环境等。
5.2 不合格控制过程实施5.2.1 不合格的分类5.2.1.1 不合格测量管理体系。
5.2.1.2 不合格测量过程。
5.2.1.3 不合格测量设备。
5.2.2 测量管理体系不合格5.2.2.1 在测量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与标准相违背的不合格项。
5.2.2.2 应纳入测量管理体系而没有纳入的。
5.2.3 测量过程的合格5.2.3.1 测量过程设计、确认、控制等过程产生的不合格。
5.2.3.2 产生不正确测量结果的测量过程。
5.2.3.3 由于不合格而修改一个测量过程,但没有验证时。
5.2.4 测量设备不合格5.2.4.1 测量设备已损坏、过载、误操作。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目的:对质量管理体系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以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责任人:各部门负责主管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范围:本程序适用于本公司所有质量管理体系的监视和测量。
内容:
1监视和测量方法
a) 日常巡视和检查;
b) 对质量目标实现情况和其它质量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c) 顾客反馈;
d) 行业抽查结果等。
2监视和测量的实施
2.1 各部门根据各自在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和职责,对其主管的过程进行监视,并对部门质量目标和
其它质量指标进行测量,形成《部门质量目标总览表》
2.2 各部门针对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出现过程结果未到达策划的结果或过程能力不足
时,各部门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见《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以改进过程的能力。
相关文件
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
记录
部门质量目标总览表。
控制测量的流程
控制测量的流程
控制测量的流程如下:
1. 确定测量目标:确定要测量的对象和要测量的属性。
2. 确定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包括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方法。
3. 制定测量计划:确定测量的时间、地点、人员和设备等资源要求,制定测量的具体步骤和流程。
4. 准备测量设备:检查和校准测量设备,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5. 进行测量:按照测量计划进行实际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6. 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清洗、计算、统计和图表绘制等。
7. 结果评估:根据测量结果对测量目标进行评估,判断是否达到预期要求。
8. 修正措施:如果测量结果与预期要求不符,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修正措施,调整测量过程。
9. 报告和记录:编写测量报告,记录测量过程、方法和结果,以备后续参考和审查。
10. 反馈和改进:根据测量过程中的反馈和评估结果,总结经验教训,改进测量方法和流程,提高测量质量和效率。
测量过程设计和实现控制程序
以我给的标题写文档,最低1200字,测量过程设计和实现控制程序测量过程设计和实现控制程序引言测量过程设计1. 确定测量目标在设计测量过程前,需要明确测量的目标。
这包括确定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所采用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的精度要求等。
只有明确了测量目标才能在后续的设计和实施中更加有针对性。
2. 选择适当的测量设备根据测量目标,选择适当的测量设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测量设备的选择应考虑测量参数的范围、精度要求以及实验环境等因素。
还需评估测量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确保其能够满足测量的要求。
3. 设计测量系统设计测量系统时需要考虑到测量设备的连接方式、信号采集和处理、数据传输等问题。
在设计测量系统时,应尽量减小信号损失和干扰,并保证测量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确定测量步骤在设计测量过程时,需要确定测量的具体步骤。
这包括测量设备的初始化、数据采集频率、测量间隔等方面。
合理的测量步骤可以提高测量的效率和准确性。
实现控制程序1. 编写程序框架在实现控制程序时,需要编写程序框架。
程序框架应包括初始化程序、数据采集程序、数据处理程序等模块。
根据测量的实际需求,可以进一步添加控制程序、报警程序等模块。
2. 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采集是控制程序中的重要环节。
在数据采集过程中,需要根据测量设备的要求进行配置,包括选择测量参数、设置采样频率、控制数据传输等。
采集到的数据可通过预先定义的数据处理程序进行过滤、清洗和转换等操作。
3. 控制与反馈控制程序可以根据测量数据的变化情况来进行控制操作。
根据实际需求,可以设计控制策略和算法,并通过程序实现。
还可以设置反馈机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控制。
4. 数据存储与分析设计和实现控制程序时,还需要考虑数据的存储和分析。
采集到的数据可以保存到数据库或文件中,以供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数据分析可以帮助识别问题,改进测量过程,并得出相关的结论和建议。
结论测量过程设计和实现控制程序是实验和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1 目的对公司所有过程进行控制,确保各过程产品符合要求,降低或免除各过程对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或食品安全造成的不利影响。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对采购过程及产品形成全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或食品安全的因素进行控制。
3 职责3.1生产部负责公司生产过程监控的统一策划。
3.2 检测技术中心负责对采购过程及产品进行监测。
3.3检测技术中心和车间化验室对各过程特性、过程参数进行监测。
3.4生产部负责对公司的工艺设备和工艺设施进行监控,确保使产品符合要求的过程能力。
3.5生产部负责公司仪器、仪表及检测设备的日常检查和校准、维护保养工作。
3.6生产部、安保部负责对公司运转过程中对环境或职业健康安全造成的影响进行监视和测量。
3.7体系部负责体系过程的控制。
3.8各相关部门在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对本部门的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
4 程序4.1过程的识别与确认4.1.1体系部、生产部、安保部、检测技术中心组成过程监测小组对影响产品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活动或因素进行过程识别与确认。
4.1.2识别与确认出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食品安全的一般过程,特殊过程或关键控制点,确认的结果应体现在有关的程序文件或作业规范中。
4.1.3对每一重要的过程应采取文件化的程序进行运行控制,对每一特殊过程的操作人员应明确其上岗资格,并进行连续不间断的监控。
4.2过程监测的策划由过程监测小组对公司质量过程、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食品安全过程进行策划。
4.2.1确定过程所需的文件和记录,过程所需的活动,明确各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活动程序。
4.2.2每一过程的人员意识和能力方面的控制,经考察能够胜任并取得上岗资格。
4.2.3各过程人员的职责范围得到明确界定,各职能机构的主要任务及沟通方式有充分的说明。
4.3过程监测实施4.3.1各过程监测责任部门应依据以下的信息来源展开过程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
a) 各过程产品与环境影响或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监测控制结果;b) 对体系有效性的审核与评审结论;c) 过程能力研究的结论;d) 可影响监测活动的其他因素。
控制测量的一般作业步骤
控制测量的一般作业步骤控制测量是工程施工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工程质量进行跟踪和验证,可以保证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验收。
是指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控制测量方案,确保工程质量的稳定和可控。
在实际工程施工中,控制测量作为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严格执行一系列步骤,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在进行控制测量前,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掌握工程的设计图纸、技术要求和施工规范,明确工程的施工范围和验收标准。
在充分了解工程项目的基础上,可以针对性地制定控制测量方案,确定控制测量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为工程施工提供有力的支持。
其次,在进行控制测量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仪器,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选择测量工具和仪器时,需要考虑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测量设备,保证测量数据的真实和有效性。
同时,在进行测量时,需要根据工程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制定详细的测量计划,确定测量的时间和地点,确保测量工作的有序进行。
接着,在进行控制测量时,需要严格遵守工程项目的相关要求和标准,确保控制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测量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测量计划和要求进行操作,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和有效。
同时,在测量过程中,需要及时记录和整理测量数据,确保数据的完整和可靠,为工程的质量控制和验收提供有力的依据。
此外,在进行控制测量后,需要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工程质量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
在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时,需要结合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确定问题的优先级和重要性,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方案,确保工程的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
梳理一下本文的重点,我们可以发现,控制测量作为工程施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严格执行一系列的作业步骤,确保工程质量的稳定和可控。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控制测量方案和严格的作业步骤,才能有效地提高工程的质量水平,确保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含流程图
1.0目的
对本公司的管理体系进行适当的监视和测量,确保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产品的符合性。
2.0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质量管理体系全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3.0定义
无
4.0职责
4.1管理者代表——负责设定本各过程监视和测量的业绩指标,并组织对过程的改进工作。
4.2品管部——负责协助管理者代表对管理体系包括产品实现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并对相关过程改进后
的有效性进跟踪验证。
4.3 行政部——负责协助管理者代表对各部门工作相关过程的指标的监视和测量,即月评审会管理。
4.3各部门――负责对本部门相关过程中的差异进行改进。
7.0 相关记录表单
无
附录1:
8.0修改一览表。
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1.目的为了确保产品和服务要求得到满足,应在产品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对产品的特性和服务质量进行监视和测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对工程施工、验收和售后服务的日常监控和测量工作。
3.职责3.1项目部、子公司负责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进行监视和测量。
3.2物业子公司负责对物业管理服务的工作质量进行监视和测量。
3.3品质部负责对各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监视和测量。
3.4各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工作质量进行监视和测量。
4.工作程序4.1工程施工的监控和测量。
4.1.1材料进货验证对进场的工程建设所需材料、设备、物资要进行检验、验证。
验证合格贴上合格标签,准于施工使用;验证不合格的,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置。
4.1.2阶段检查验收4.1.2.1各阶段的施工符合规定要求时,项目部、子公司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验收。
4.1.2.2验收内容a.基槽验收主要检查基槽土质情况;b.主体封顶验收主要对混凝土外观、各轴线间距、梁柱截面尺寸及质量记录资料等情况的检查;c.竣工验收是对单体工程及其配套工程和工程相关资料的全面检查。
4.1.2.3为不影响产品的交付使用时间,项目部、子公司可决定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中间结构验收。
4.1.3验收评审进行现场实测检查后,验收小组召开评审会议,以会议记录的形式如实的记录验收情况。
验收合格的,准许进入下道工序,不合格的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置。
4.1.4日常检查为确保工程质量,品质部组织相关部门对工程施工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
4.1.4.1检查内容包括工程项目的质量及上次发现的问题的改进情况。
4.1.4.2检查时间项目总监按照检查规定的内容,每月对工程进行定期检查,对现场管理作综合考评。
4.1.4.3检查方法和要求a.在定期检查时,通过检查记录(包括监理单位与工程管理部门)、现场办公例会的会议纪要和工程现场加以确认,实事求是的予以评价,并作好检查记录。
b.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品,按《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执行。
生产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生产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一、引言生产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监视,并对产品进行测量和控制的程序。
该程序的目的是确保产品符合相关法规、标准和客户的要求,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二、程序概述生产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产计划核实:在生产开始前,核实生产计划是否符合要求,并对生产任务进行分配。
生产计划核实:在生产开始前,核实生产计划是否符合要求,并对生产任务进行分配。
- 生产过程监视: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环节进行监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生产过程监视:在生产过程中,对生产环节进行监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 产品测量和检验:对生产的产品进行测量和检验,并比对标准和规范进行确认。
产品测量和检验:对生产的产品进行测量和检验,并比对标准和规范进行确认。
- 控制措施实施:对于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及时实施跟进。
控制措施实施:对于发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及时实施跟进。
- 纪录和报告:对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要及时记录并报告相应信息。
纪录和报告:对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要及时记录并报告相应信息。
三、程序实施生产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的实施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标准化:根据标准和要求制定生产流程和相关程序,确保生产过程规范化。
标准化:根据标准和要求制定生产流程和相关程序,确保生产过程规范化。
- 全员参与:生产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不仅是质检人员的工作,所有参与生产的人员都应该参与其中。
全员参与:生产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不仅是质检人员的工作,所有参与生产的人员都应该参与其中。
- 持续改进:在实施生产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的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改进,以提高程序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持续改进:在实施生产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的过程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改进,以提高程序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四、结论生产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是生产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实施了该程序,才能确保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1目的通过对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产品和服务、应对风险和机遇的结果进行监视和测量,以判定其是否处于正常状态,及时发现异常状态或趋势,以及时采取措施,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满足预期要求。
2适用范围本文件适用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全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3职责3.1 品质部为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的归口管理部门。
3.2 各相关部门负责分管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工作。
4工作程序4.1 总要求品质部负责策划并组织实施过程的监视和测量,各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对所负责的过程进行监视和测量,并保持过程的监视和测量的记录以及采取措施的记录。
4.2 控制要求4.2.1 品质部a)应对公司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项目,要求责任部门分析原因、制定措施,确保公司质量目标的实现。
b)应收集公司各部门的质量信息,对质量处理、传递和利用情况、质量管理体系年度改进计划的实施情况及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进行监督检查,以确保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持续改进。
c)通过检验和试验,监视和测量产品的符合情况;通过工艺监督、过程检验监视生产过程的受控情况;d)及时对检验规范的完整、可操作性及准确性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检验规范能正确指导检验;e)定期对产品检验的错、漏检情况进行统计,确保检验工作质量满足策划的结果。
f)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环境条件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g)定期对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校准或检定合格情况进行测量,确保在用监视和测量设备处于受控状态,对校准或检定发现不符合要求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应组织有关部门与人员对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4.2.2 行政部a)每半年对各部门质量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考核,对未达到预期目标的部门责成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以确保质量目标的完成。
b)应通过内部质量体系审核、日常监督检查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视,对发现的不符合事实责成有关部门制定纠正措施,并对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验证。
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测量过程控制程序1目的通过对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监视、实施的控制管理,使测量过程满足预期使用要求,从而保证了顾客的计量要求。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测量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3职责分配3.1 各相关试(实)验室应对本部门的测量过程进行识别、设计,确保测量过程得到实施和改进。
3.2 项目总工办应对本项目的测量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存在的重大问题要及时上报。
3.3 企业管理办公室对公司测量过程进行归口管理。
4术语4.1 测量: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4.2 过程: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4.3 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
4.4 测量系统:组装起来以进行特定测量的全套测量仪器和其它设备。
5要求和过程实施5.1 测量过程控制识别输入是确定测量过程;输出是测量结果;过程活动是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不确定度评价、有效性确认、过程实施、过程控制等;资源是测量设备、人员、文件资料、测量环境等。
一个测量过程可拥有单台测量设备,也可拥有多台测量设备。
5.2 测量过程控制实施5.2.1 测量过程控制要求5.2.1.1 简单的测量过程采用一般性控制管理。
5.2.1.2 重要和复杂的测量过程控制应按(图一)进行控制管理。
5.2.1.3 完整的测量过程应包括测量、记录、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技能和人、机、料、法、环、溯、抽、样中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5.2.1.4 测量过程设计的有效性确认在测量不确定度评价测量之后,在测量过程投入之前。
图一测量过程实现流程图5.2.2 测量过程分类5.2.2.1 热工试验室:重要的温度、压力、流量、转速、振动等调试系统的测量过程。
5.2.2.2 电气试验室:重要的电压、电流、功率、电阻等调试系统的测量过程。
5.2.2.3 土建试验室:重要的材料压力试验、混泥土抗冻抗渗等试验过程。
5.2.2.4 金属实验室:重要的硬度、探伤、光谱试验等测量过程。
IATF16949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含乌龟图)
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IATF16949-2016)1.目的规定对产品的特性进行监视和测量,以验证产品已满足规定的要求。
2.范围适用于本公司从原材料进厂到产品出厂全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3.定义无4.职责4.1品管部负责产品实现过程中从原材料进货到产品交付的全程检验。
4.2技术部负责提供产品标准等必要的技术文件。
4.3生产部负责生产过程的自检。
5.程序内容5.1技术部根据产品的需要确定必要的检验和试验手段并提供产品标准等必要的技术文件。
5.2品管部根据技术部的策划安排品管员,品管员应通过专业培训经考核合格,并授权。
5.3品管部按技术部提供的产品标准及检验标准制定作业指导书,适当时也可直接利用产品标准或检验标准。
作业指导书须经品管部主管核准后方可生效。
5.4计数数据接受抽样计划的接受准则必须是零缺陷,除此以外的接受准则必须经顾客批准。
5.5进料检验.(附页一:进料检验流程图)5.5.1品管部应根据原材料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制定“原材料分类表”,确定需检验的原材料范围。
5.5.2需检验范围之内的原材料必须经规定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需检验范围之外的原材料品管员应检查其合格证后方可接收使用。
5.5.3对于重要原材料,如:铝锭,必须要厂家提供合格证明,并要对其进行检验以验证合格证的真实性。
5.5.4如因生产急需来不及验证需放行时,生管课应按《应急计划》规定办理手续。
相关部门应对该产品作出明确标识,并作好记录,以便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定要求时,能立即更改和更换。
5.5.5原材料进厂后,仓管员应将其堆放在指定区域,并填写“送检单”通知品管员检验。
5.5.6品管员接“送检单”后,根据检验标准及作业指导书的规定进行检验,并做好相应检测记录。
5.5.7原材料经检验合格品管员应及时通知仓库管理员入库,并按《标识和可追溯性程序》予以标识。
5.5.8经检验不合格的原材料按《标识和可追溯性程序》予以标识及隔离,并按照《不合格品控制程序》处理不合格品。
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及测量控制程序
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及测量控制程序过程和产品的监视及测量控制程序是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和过程稳定性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和流程。
该程序的目的是监视和测量生产过程中的关键参数,并对产品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产品符合预期的质量要求。
一、监视过程1. 设定监视指标:根据产品的特性和质量要求,制定相应的监视指标,例如温度、压力、湿度等。
2. 确定监视频率: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生产过程的稳定性,确定监视的频率。
对于稳定的过程,可以采用定期监视;对于变化较大的过程,可以采用实时监视。
3. 监视方法:选择适当的监视方法,例如使用传感器、仪器设备等进行监视。
确保监视方法准确可靠,能够及时反映过程的变化。
4. 监视记录:对每次监视结果进行记录,包括监视时间、监视数值、监视方法等。
记录应保存完整,以备后续分析和追溯。
5. 监视数据分析:对监视数据进行分析,判断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的质量。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二、测量控制1. 确定测量参数:根据产品的特性和质量要求,确定需要测量的参数,例如尺寸、重量、含量等。
2. 确定测量方法: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例如使用测量仪器、设备等进行测量。
确保测量方法准确可靠,能够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3. 确定测量频率:根据产品的特性和生产过程的稳定性,确定测量的频率。
对于稳定的过程,可以采用定期测量;对于变化较大的过程,可以采用实时测量。
4. 测量记录:对每次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测量时间、测量数值、测量方法等。
记录应保存完整,以备后续分析和追溯。
5. 测量数据分析: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判断产品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
三、控制措施1. 过程控制:基于监视和测量结果,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根据过程的变化,及时调整操作参数,确保过程稳定性和产品质量。
2. 产品控制:基于测量结果,对产品进行控制。
如果产品不符合质量要求,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产品质量。
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
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在各个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为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改进而制定的一系列程序。
本文将介绍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的定义、重要性以及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定义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是一套用于监控和测量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程序。
它们旨在确保产品或服务符合预期质量标准,并提供数据以支持过程改进。
这些程序可以包括监控生产设备、记录关键参数、执行统计分析以及采取纠正措施等。
二、重要性1. 确保产品质量: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允许企业及时发现并纠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要求。
通过监测关键参数,及时调整生产设备,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产品缺陷和不合格率。
2. 提高过程效率: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监视和测量,企业可以了解每个环节的效率和稳定性,并及时发现并解决效率低下或不稳定的问题。
通过对关键参数的测量和分析,可以优化生产过程,提高生产效率。
3. 支持持续改进: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可以用于分析生产过程的偏差和变异,并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通过分析数据,企业可以确定关键影响因素,并制定改进措施,从而不断提高产品和过程的质量。
三、实施注意事项1. 确定关键参数:在制定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之前,需要先确定关键参数。
这些参数应该是对产品质量影响最大的因素,如温度、湿度、压力等。
通过对这些关键参数的监视和测量,可以有效控制生产过程。
2. 确定监控频率:不同的环节和参数需要不同的监控频率。
一些需要实时监控的参数可以设置更高的频率,而一些稳定性较高的参数可以适当降低监控频率。
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监控频率可以提高效率。
3. 制定纠正措施:当监测数据发现过程中出现偏差或问题时,需要制定相应的纠正措施。
这些措施可能包括调整设备、更换材料或进行员工培训等。
制定明确的纠正措施可以快速解决问题,保证生产过程的稳定性。
4. 建立记录和报告机制:过程监视和测量控制程序需要建立完善的记录和报告机制,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过程和产品测量控制程序
过程和产品测量控制程序过程和产品测量控制程序是指为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而实施的测量控制管理程序。
在制造过程中,测量是确保产品符合规格要求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建立和执行过程和产品测量控制程序,可以有效地监测和控制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顾客满意度。
1.测量设备和工具的控制:确保使用的测量设备和工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需要建立测量设备和工具的管理系统,包括设备的校准、维护和保养等方面。
2.参照标准和规范:确定产品测量所依据的标准和规范。
对于不同的产品和工艺,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并建立标准操作程序,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
3.测量过程的控制:制定和实施测量计划,明确测量的目的、方法、频率和责任人。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记录和留存相关数据和信息,以供验证和追溯。
4.测量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以判断产品是否符合规格要求。
当发现测量数据异常时,需要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纠正措施。
5.非符合品的处理:对于测量结果不符合规格要求的产品,需要进行处理和控制。
可以选择返工、报废或重新调整工艺参数等方式,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要求。
6.改进措施的实施:根据不断收集的测量数据和评估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和改进。
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完善过程和产品测量控制程序,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总结:过程和产品测量控制程序是确保产品质量稳定的关键管理程序。
通过控制测量设备和工具、参照标准和规范、控制测量过程、分析和评估测量数据、处理非符合品和实施改进措施,可以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实施过程和产品测量控制程序需要全员参与和持续跟踪,建立培训计划和内部审核机制,不断改进和提升测量控制水平。
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1.0目的为了满足顾客、组织和法律法规的要求,确保公司测量过程得到有效的控制。
2.0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作为测量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
3.0术语3.1测量过程——以确定量值为目的的一组操作。
3.2核查标准——为了对某个测量过程进行控制,通过对该过程的测量来收集数据所使用的测量设备、产品或其它物体。
4.0职责4.1计量部负责公司测量过程及其监视的归口管理;负责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有效性确认、控制与记录。
4.2技术中心工艺设计部门负责工艺设计过程中(含新产品试制项目实施等)测量参数的提出;负责工艺过程中的关键工序的确认。
4.3测量实施单位负责测量过程的管理与实施,建立测量过程的测量记录。
5.0工作程序5.1测量过程的识别5.1.1公司将测量过程控制分为高级别控制和低级别控制。
a.高级别控制:关键或复杂的测量系统;保证生产安全的测量;测量结果不准确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的测量;新产品试制测量过程应纳入高级别测量控制。
b.低级别控制:非关键的简单测量;对产品质量影响很小的测量;设备简单参数的监视测量;指示性测量。
5.2测量过程策划5.2.1工艺设计部门应根据相关顾客要求(内部、外部)、产品标准、法律法规等要求确定可测量的技术参数,形成工艺设计文件。
5.2.2测量实施单位根据工艺文件确定测量过程的分级控制。
5.2.3测量实施单位根据工艺文件确定的测量过程分级控制要求,将规定要求转化为计量要求,计量要求可表示为:最大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率、环境条件、操作者技能要求等。
5.3测量过程设计5.3.1设计测量过程要素和控制限,主要包括:a.测量设备:规定进行测量所需要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软件,以及测量过程对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b.环境条件:规定进行测量所需的环境条件,以及由于环境条件变化所需要进行的修正;c.测量方法:规定测量方法、测量步骤和测量结果的报告形式;d.操作人员:规定执行测量人员的资格和所要求的技能。
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1 目的对测量过程实施有效的管理,确保测量结果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制定本程序。
2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测量管理体系覆盖的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确认、实施和控制的所有活动及相关组织和人员的管理。
3 职责3.1 测量科是测量过程控制的归口管埋部门,负责组织测量过程的识别、策划、设计、确认、实施和控制,确定关键测量过程的范围、控制程度和组织管理,并监督执行。
3.2 测量科负责确定测量参数及控制限。
3.3 各测量过程的实施部门(分厂、车间、科室)负责测量过程的实施,参与测量过程的识别、分析策划和过程文件的编制。
4 管理要求和工作程序4.1 总要求4.1.1 测量过程是测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测量管理体系最主要的管理对象,通过测量过程的策划、设计、确认、实施、形成文件和加以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可靠,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
4.1.2 测量管理体系内的测量过程必须受控,应识别和考虑影响测量过程的每一个影响量。
4.1.3 测量过程控制应根据形成文件的程序进行。
形成文件的程序指本公司自行编制的测量过程规范(作业指导书),也可以直接采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检定规程、校准规范、操作规程、操作手册等。
4.1.4 每一个测量过程的完整规范应包括所有有关设备的标识、测量程序、测量软件、使用条件、操作者能力和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其它因素。
4.2 测量过程的策划4.2.1测量过程的识别各单位负责识别本单位现有的测量过程,识别的内容可包括:a) 本单位有哪些测量过程?b) 测量过程的输入、输出及活动;c) 过程需要的资源;d) 影响测量的因素等。
4.2.2 测量过程的策划为确保测量过程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XX科在各单位识别的基础上,组织测量过程的策划,确定关键测量过程及其控制程度。
4.2.2.1测量过程策划的依据a) 测量过程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和复杂性;b) 测量结果不正确是否会引起后续的昂贵代价。
4.2.2.2本公司的关键测量过程应覆盖以下范围:a) 产品质量检验过程;b) 原材料分析测试过程:c) 经营管理测量过程,如大宗物资秤量过程;d) 生产工艺过程控制测量过程,如温度、压力、流量测量过程;e) 能源计量测量过程,包括:煤、电、水、气、油的计量等;f) 环境及安全监测过程;4.2.2.3通过分析策划形成《关键测量过程目录》。
控制测量的一般作业步骤
控制测量的一般作业步骤控制测量是指通过对测量对象进行控制,使其保持在一定的状态下,以实现测量目的的测量方法。
在实际操作中,控制测量的步骤非常重要,下面将介绍一般的控制测量作业步骤。
一、确定测量目的和测量对象在进行控制测量之前,首先要确定测量的目的和对象。
明确测量的目的,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仪器。
确定测量对象,有利于明确测量的范围和精度要求。
二、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方法根据测量目的和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方法。
测量仪器的选择应考虑精度、稳定性、准确度等因素。
测量方法的选择应考虑测量对象的形状、大小、材料等因素。
三、进行预处理在进行控制测量之前,有时需要进行预处理,以提高测量精度。
预处理包括去除表面污染、消除表面缺陷、去除形变等操作。
四、进行控制测量在进行控制测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测量环境应保持稳定。
如温度、湿度、气压等要在规定的范围内。
2.测量仪器的使用要规范。
如校准、调零、调整等操作要正确。
3.测量对象的安装要正确。
如固定、支撑、夹紧等操作要牢固可靠。
4.测量过程的记录要详细。
如测量时间、测量点、测量值等要及时记录下来。
五、数据处理和分析在完成控制测量后,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整理、数据校核等操作。
数据分析包括统计分析、图表分析、误差分析等操作。
六、评价测量结果根据测量目的和精度要求,评价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如需要进行重复测量、对比测量等操作,以确保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七、编制测量报告在完成控制测量后,需要编制测量报告。
测量报告应包括测量目的、测量对象、测量方法、测量结果、误差分析、结论等内容。
测量报告的编制应规范、清晰、详尽。
控制测量的一般作业步骤包括确定测量目的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和方法、进行预处理、进行控制测量、数据处理和分析、评价测量结果、编制测量报告。
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每个步骤的细节,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和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测量过程控制程序
1、目的
对测量过程进行控制,防止出现不合格品,保证测量产品满足规范和合同的要求。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测量过程和测量产品的质量控制。
3、职责
测量大队负责测量过程控制。
4、工作程序
4.1 测量过程框图
4.1.1 院计经办下达《地质、测量、试验任务委托单》(HBK-QR-7.3-02),大队长任命项目测量负责人,确定参加生产人员和仪器设备。
测量负责人应了解工程概况,测量任务,提交成果时间等。
4.1.2 出院或大队组织实地查勘,项目测量负责人参加,了解测区情况,收集测区平面和高程控制点成果,收集有关地形图,与地方商谈进场事项。
4.1.3 根据查勘情况,按照规程、规范和任务委托单山分管主任工程师和项目测量负责人按《勘测试验大纲编制办法》(HBK-QS-C7.5/1-2003)编写《测量技术设计书》。
其内容包括:
(1)测量任务来源和基本要求;
(2)测区基本情况;
(3)测量内、外业工作内容,技术要求,主要施测方法。
《测量技术设计书》或《测量技术要求》由分管主任工程师组织编写,大队长审查。
对于小型测量项目,包括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纵横断面测量、地质勘察测量等,测量范围小于20标准km,其《测量技术设计书》简化为《测量技术要求》。
只规定采用的测量规范,平面与高程系统,测量方法、测量范围、测图比例尺、断面间距等。
在外业进场前对分队或作业组讲解《测量技术设计书》,进行事先指导。
4.1.4《测量技术设计书》若需修改,由分管主任工程师编写补充技术规定,大队长审批;
4.1.5 外业进场前,分队或作业组必须认真检查仪器,检查设备器材的配置情况。
4.2 测量外业
4.2.1 进场分队或作业组必须严格按照《测量技术设计书》或《测量技术要求》和规程、规范要求执行,不得随意降低精度要求。
4.2.2 测量过程中,观测记录手簿200%检查,电子手簿100%检查,平差计算输入数据100%检查,横断面成果计算分队级100%校核,桩号100%互检,大队检查员100%审查。
大队检查员在现场巡视检查,对测量过程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
4.3 测量成果验证
4.3.1 外业测量成果经办队校核检查后上交项目分管主任工程师检查验收。
大队检查员对记录手簿、计算资料和数据、作业原图、数字化图、纵横断面成果等进行检查和验收,成果验收结论报大队长和主任工程师。
4.3.2 对发现的问题经大队研究确定为不合格品,执行《不合格品控制程序》(HBK-QS-B8.3-2003)。
4.4 测量内业
4.4.1 外业成果经大队检查验收后,将成果资料及清单转给内业人员成图。
4.4.2 内业人员实施计算机辅助成果。
4.4.3 成图后经操作员自检,内业组校核,提交大队审核。
4.5 测量产品检查验收
4.5.1 作业组提交测量成果,同时提交《测量技术报告》,报告编写执行《测量专业技术技术、检查验收与测量报告》(HBK-QS-C7.5/2-2003)。
小型测量项目可简化为《测量技术说明》,对所采用的平面高程系统、测量方法、测量范围、测图比例尺、断面间距,特殊问题的处理等予以说明。
4.5.2大队应对测量成果和《测量技术报告》或《测量技术说明》进行检查验收,验收合格形成《测绘产品检查验收报告》或小型测量项目为《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表》(HBK-QR-7.5)
4.5.3 测量产品需经大队长或主任工程师批准,方能提供有关部门使用。
任何个人未经允许不得擅自提供成果。
4.6 成果归档
《测量技术设计书》或《测量技术要求》、《测量技术报告》或《测量技术说明》,记录手簿、计算书、底图均交院归档,执行《科技档案管理规定》(HBK-QS-C-4.2-2003)。
四等以上《不含四等》水准手簿,五等以下《不含五等》平面控制手簿由大队保管。
5、相关文件或记录
5.1 不合格品控制程序HBK-QS-B8.3-2003
5.2 科技档案管理规定HBK-C1.2-2003
5.3 勘测试验大纲编制办法HBK-QS-C7.5/1 2003
5.4 《测量专业技术设计、检查验收与测量报告》(HBK-QS-C7.5/2/2003)
5.5 地质、测量、试验任务委托单HBK-QR-7.3-02
5.6 《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表》HBK-QR-7.5-07
5.7 有关规程、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