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体征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生命体征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的总称。
生命体征受大脑皮质控制,是机体内在活动的一种客观反映,是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
正常人生命体征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变化很小。
而在病理情况下,其变化极其敏感。
护理人员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生命体征,可了解机体重要脏器的功能活动情况,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为预防、诊断、治疗、护理提供依据。
因此,掌握生命体征的观察和护理是临床护理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第一节体温的评估与护理体温(bodytemperature) ,也称体核温度(coretemperature) 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点是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
皮肤温度也称体表温度(shell temperature),可受环境温度和衣着情况的影响且低于体核温度。
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一) 体温的形成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氧化分解而产生: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其总量的50 %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且不断地散发到体外;其余不足50 %的能量贮存于三磷酸腺苷(ATP)内,供机体利用,最终仍转化为热能散发到体外。
(二) 产热与散热1 •产热过程机体的产热过程是细胞新陈代谢的过程:人体以化学方式产热。
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产生热量的主要因素有:食物氧化、骨骼肌运动、交感神经兴奋、甲状腺素分泌增多、体温升高等。
2 •散热过程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最主要的散热器官是皮肤,呼吸、排尿、排粪也散发部分热量;人体的散热方式有辐射、传导、对流、蒸发四种。
辐射(radiatio n) 指热由一一个物体表面通过电磁波的形式传至另一‘十与它不接触物体表面的一种方式:它是人体安静状态下处于气温较低环境中主要的散热形式。
辐射散热量同皮咲与外界环境的温度差及机体有效辐射面积等有关:传导(conduction) 和对流(convection) 传导是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温度较低的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由于水的导热性能好,临床上采用冰袋、冰帽、冰(凉)水湿敷为高热病人物理降温,就是利用传导散热的原理。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5、测量脉率的同时,还应注意脉搏的节律、强弱、动脉管 壁的弹性、紧张度等,发现异常应重新检测力求准确,有 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详细记录。
6、应由2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
听心率者发出“起”与“停”的口令,计数lmin • 记录数值 • • • 方式:次/min, 如70次/min; 绌脉:心率/脉率 如100/70次/min 将脉搏测得的数值绘制在体温单上
(二)生理性变化
① ② ③ ④
:不超过0.5~l.0℃。
昼夜:清晨2-6时最低,下午13-18时最 高 年龄:儿童>成年人>老年人,新生儿尤 其是早产儿要注意防寒保暖。 性别:女性>男性 饮食:饥饿、禁食时↓,进食后↑
⑤
⑥ ⑦
运动: ↑
药物影响:麻醉药物 情绪:情绪激动、精神紧张↑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 物理方式散热
传导、对流、蒸发
辐射、
脏、骨骼肌
– 体液因素和神
– 散热器官:
(1)皮肤:主要散热器官, 总散热量70%
经因素参与产
热调节
(2)呼吸: 29%
(3)排泄(尿、粪):1%
体温调节
自主性体温调节 行为调节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性变化
(一)正常体温
成人体温正常范围及平均值 部 位 腋温 口温 肛温 正常范围 36.0~37.0℃ 36.3~37.2℃ 36.5~37.7℃
皮肤苍白,干燥无汗、 畏寒、疲乏不造,有 时伴寒战。 方式:骤升和渐升 面色潮红,心率增快; 头痛、头晕甚至惊厥、 谵妄、昏迷;食欲不 振、恶心、呕吐、腹 胀、便秘;口干、尿 少 大量出汗、皮肤潮湿、 体液大量丧失,偶然 有虚脱或休克现象, 护理中应加强观察。
《护理学基础》项目九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护理学基础》项目九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生命体征是评估患者生命状态和疾病进展的重要指标,对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四个方面阐述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首先,体温是人体正常生理状态的重要指标之一、护士在评估患者体温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择合适的测温方法和设备,如腋温、口温、耳温或额温。
二是确保测体温的环境适宜,如避免室内温度过低或过高,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三是注意患者的舒适感,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干扰。
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一次性使用的体温计,准确记录温度值,及时报告异常温度变化。
其次,脉搏是反映心脏搏动和循环系统功能的指标。
护士在评估患者脉搏时应多角度进行观察。
一是观察脉搏的强度和规律,如弱强和有无间断。
二是观察脉搏的速度和频率,如过快或过慢。
三是观察脉搏的节律,如有无心律失常。
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触摸脉搏的方法,可选用有手感的动脉进行触摸,并记录脉搏的速度和节律,及时报告异常脉搏变化。
再次,呼吸是人体呼吸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护士在评估患者呼吸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察呼吸的深浅和幅度,如有无急促或快速。
二是观察呼吸的频率和节奏,如过快或过慢。
三是观察呼吸的规则性,如有无不规则呼吸。
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观察患者呼吸的胸廓运动情况,识别有无异常的呼吸音,及时记录呼吸数据,如频率和节律,及时报告异常呼吸变化。
最后,血压是评估人体循环系统压力和功能的重要指标。
护士在评估患者血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择合适的测压方法和设备,如直接测压或间接测压。
二是确保测血压的环境适宜,如避免气温过高或过低,保持患者舒适。
三是给予患者合适的支持和指导,如让患者坐位或平躺,并保持放松状态。
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正确包裹血压袖带,准确测量收缩压和舒张压,及时记录血压数据,如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数值和差值,及时报告异常血压变化。
综上所述,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对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护士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和设备,确保环境适宜,提供患者舒适的感受,观察指标的强度、规律、速度、频率、节奏、深浅等情况,准确记录数据和变化,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测量血压的注意事项
① 定期检测,校对血压计 玻璃管有无裂痕,刻度是否清晰,加压气球和橡胶管有无老化 ① 对需密切观察血压者,应做到“四定” (定时间、定部位、定体位、定血压计) ① 发现血压听不清或异常,应重测
PART 04
呼吸的评估与护理
呼吸的生理变化
正常成人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为16-20次/分,节律规则,呼吸运动均匀无声且不费力。 呼吸与脉搏的比例为1:4
记录方式为心率/脉率。如心率200次/分,脉率为60次/分,则应写成 200/60次/分
PART 03
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血压:是血管内流动着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压强)。在不同 血管内,血压被分别称为动脉血压、毛细血管压和静脉血压,而一般所说的 血压是指动脉血压。
收缩压:在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上升达到的最高值。 舒张压:在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下降达到的最低值。
血压计
水银槽
袖带
气门
加压气球
血压测量的方法
1.体位:手臂位置与心脏呈同一水平。 2.血压计:打开,垂直放妥,开启水银槽开关 3.缠袖带:驱尽袖袋内空气,平整置于上臂中部,下缘距肘窝2-3cm,松紧以能插入一指为宜 4.充气:触摸肱动脉搏动,将听诊器胸件置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一手固定,另一手握加压气球, 关气门,充气至肱动脉搏动消失再升高20-30mmHg 5.放气:缓慢放气 6.判断:听诊器出现的第一声搏动音,此时水银柱所指的刻度,即为收缩压;当搏动音突然变弱或 消失,水银柱所指的刻度即为舒张压
加强观察 观察频率、节律、强弱等 准备急救物品和仪器 抗心律失常的药物、除颤器等 心理护理 稳定情绪、消除紧张、恐惧情绪 健康教育 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戒烟限酒
(完整版)第十一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㈠ 体温过高
1. 定义 2. 临床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0℃以上
人体最高的耐受热为40.6-41.4℃ 高达43℃极少存活
㈠ 体温过高
3. 发热过程(3期)
体温上升期
特 点:产热大于散热,体温 升高
㈡生理变化
影响因素
年龄 性别
昼夜
环境、 运动
其他
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0.5-1.0℃
二、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㈠ 体温过高 1. 定义
又称发热(fever),由于各种原 因使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 定点上移,产热增加而散热减 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要素一:病因
要素二: 作用部位
要素三: 作用结果
• (1) 口表、肛表、腋表 • (2) 摄氏体温计和华氏体温计
• 散热方式
–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 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大
部分热量可通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 散热 –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 蒸发就成为人体唯一的散热形式
(三)体温调节
• 生理性的调节 • 行为调节
行为性调节
• 是人类有意识的行为活动 • 通过机体在不同环境中的姿势和行为改
1. 定义
2. 临床表现 3. 临床分级*
轻度
32- 35℃
中度
30- 32℃
重度
﹤ 30℃
致死温度 23- 25℃
4.护理措施*
(1)密切观察
监测生命体征
(2)保暖措施 (3)配合抢救 (4)心理护理
测T:q1h,
加盖衣被等 给予热饮 提高室温 暖箱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四、体温的测量技术
(二)水银体温计的消毒和检查 1.水银体温计的消毒 (1)常选用75%乙醇(不适宜口表)、1%过氧
乙酸、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 ,每天更换
(2)消毒方法:
患者单独测量的体温计 集体测量的体温计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消 毒 液 容 器
5min
导入情景
患者,张女士,54岁,高血压伴右侧肢体偏瘫5年。 主诉:发烧、头痛、咽痛2天,在家中测体温38.5℃, 服用退热药物后未见明显好转,来医院就诊。入院时 患者神志清楚,面色潮红,精神较差,焦虑,检查咽
喉部红肿。
工作任务
1.正确地为患者测量生命体征。
2.正确地评估患者病情,提供相关的护理措施。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三、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四、体温的测量技术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包括:
体核温度: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
枢神经的温度,较高且较稳定。
体表温度:是指人身体表层温度,可随环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三、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4)促进舒适: 1)保证休息 2)口腔护理 3)皮肤护理 (5)安全护理 (6)心理护理 (7)健康教育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三、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二)体温过低 体温过低(hypothermia),是指机体深部温度 持续低于正常范围,体温在35℃以下。 1.原因 (1)散热过多;长时间暴露在低温中 (2)产热减少;营养不良 (3)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4)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早产儿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十五章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是评估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也是护士评估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临床上称为生命体征;第一节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一、体温异常的护理一正常体温:成人安静状态下:舌下~℃、直肠~℃、腋下~℃二生理性变化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运动、用药等因素而出现生理性波动,但其变化范围很小,一般不超过~℃;1. 昼夜变化2. 年龄差异3. 性别差异4. 运动状态5. 用药作用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一体温过高发热: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l℃以上即可称为发热;1、程度判断:低热:~38℃、中度热:~℃、高热:~℃、超高热:℃以上2、发热过程: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3、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体温过低,体温35℃以下称之为体温不升;4、护理措施1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2加强病情观察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鼓励患者多饮水;4补充营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5休息能减少能量的消耗,有利于机体康复;6预防并发症7心理护理二体温过低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若体温低于35℃以下称为体温不升;体温过低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1. 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轻度:32~35℃中度:30~32℃重度:<30℃,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致死温度:23~25℃2. 临床表现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呼吸减慢、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感觉和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3、护理措施1环境温度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维持室温在22-24℃左右;2保暖措施给予毛毯、棉被、电热毯、热水袋,添加衣服,防止体热散失;3加强监测观察生命体征,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至少每小时测量一次,直至体温恢复至正常且稳定;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4病因治疗去除引起体温过低的原因,使体温恢复正常;三、体温测量技术一体温计的种类1、玻璃体温计图15-22、电子体温计图15-3二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测1、体温计消毒法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用后的体温计应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剂:70%乙醇、%过氧乙酸,浸泡于消毒液中30分钟、再浸泡于另一容器中30分钟,清水冲净、擦干、置于清洁盒内2、体温计检测法将表甩至35℃以下→同时放入40℃温水中→3mm后取出→读数相差℃以上不再使用三体温测量技术目的1.判断体温有无异常;2.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观察伴随症状;3.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提供依据;准备1. 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2. 病人准备了解测量体温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测量前20~30min无剧烈运动、进食、洗澡、灌肠等影响体温的因素;3. 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必要时拉上窗帘或用屏风遮挡;4.用物准备测量盘内备清洁干燥的容器,容器内放置清洁体温计,消毒液纱布、弯盘、记录本、笔及有秒针的表,如测肛温可另备润滑油、棉签、卫生纸;操作步骤体温测量技术操作步骤操作说明核对解释核对病人床号、姓名;解释目的、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取得病人合作选择部位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测量部位口温测量法放置口表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处,此处靠近舌动脉,是口腔中温度最高的部位正确测量嘱病人闭唇含住口表,勿用牙咬体温计,用鼻呼吸测量3min,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检测记录擦净体温计,正确读数告知测量结果,感谢病人合作将测量结果绘制在体温单上整理消毒为病人整理衣被,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将体温计浸泡于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中腋温测量法放置腋表擦干汗液,将腋表水银端放于腋窝处正确测量指导病人夹紧体温计,紧贴皮肤,屈臂过胸测量l0min,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检测记录同口温测量法整理消毒同口温测量法肛温测量法放置肛表病人取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暴露测温部位便于测量,必要时用屏风遮挡正确测量润滑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3~4cm;婴儿只需将贮汞槽轻插入肛门即可, 护士注意扶持固定肛表测量3min, 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检测记录为病人擦净肛门,其余同口温测量法整理消毒先用消毒液纱布擦净,其余同口温测量法注意事项1、测量体温前,应认真清点体温计的数量,并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银柱是否在35℃以下;2、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及不能合作者,不宜测口温; 进食或面颊部冷、热敷后,应间隔30min后测量;3、腋下出汗较多、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者,肩关节受伤或极度消瘦夹不紧体温计者不宜测腋温;4、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忌测肛温;心肌梗死患者不宜测肛温,以免刺激肛门引起迷走神经反射,导致心动过缓;坐浴或灌肠者须待30min后方可测直肠温度;5、如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以免损伤唇、舌、口腔、食管和胃肠道黏膜,再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若病情允许,可服用粗纤维食物,以促进汞的排出;6、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时,应在床边监测,必要时测口温和肛温作对照;7、严格做好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传染患者的体温计应固定使用;8、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监测体温的重要性,影响体温的因素;学会体温的正确测量方法和异常体温的护理;增强自我护理能力;第二节脉搏的评估及护理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变化,导致动脉管壁产生有节律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一、正常脉搏及生理性变化一正常脉搏脉率:成人安静状态下60—100次∕脉律:跳动均匀、间隔时间相等脉搏强弱:取决于动脉充盈程度、脉压大小脉搏紧张度:动脉壁光滑柔软,有一定弹性二脉搏的生理性变化1、年龄脉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低,到老年时轻度增加;2、性别女性脉率比男性稍快,通常相差5次/分;3、活动、情绪运动、兴奋、恐惧、愤怒、焦虑使脉率增快;休息使脉率减慢;4、药物、饮食进食、使用兴奋剂、浓茶或咖啡能使脉率增快;禁食、使用镇静剂、洋地黄类药物能使脉率减慢;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一异常脉搏1、脉率异常1速脉:指在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每分钟超过100次,又称心动过速;2缓脉:指在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每分钟少于60次,又称心动过缓;2、节律异常1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即代偿性间歇,称间歇脉,亦称过早搏动;2绌脉: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脉搏短绌或绌脉;3、强弱异常1洪脉:当心输出量增加,周围动脉阻力较小,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脉搏搏动强大有力,称洪脉;2丝脉:当心输出量减少,周围动脉阻力较大,动脉充盈度降低时,脉搏搏动细弱无力,扪之如细丝,称丝脉;3交替脉:指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4奇脉:当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称为奇脉;5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急促而有力,如潮水涨落样称水冲脉;4、动脉壁异常正常动脉用手指压迫时,其远端动脉管不能触及,若仍能触到者,提示动脉硬化;二异常脉搏的护理措施1、休息与活动2、密切观察病情3、备齐急救物品和急救仪器4、心理护理5、健康教育三、脉搏测量技术目的1、判断脉搏有无异常;2、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状态;3、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提供依据;准备1.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2.病人准备病人了解测量脉搏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测量前20~30min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影响脉搏的因素;3.用物准备有秒针的表、记录本和笔,必要时备听诊器;4.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脉搏测量技术操作步骤操作说明核对解释核对病人床号、姓名;向病人解释测量目的、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 取得病人合作选择部位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病人取卧位或坐位,手腕伸展,手臂取舒适位置,便于护士测量正确测量护士以示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放在桡动脉搏动处,压力大小以能清晰触及脉搏搏动为宜测量30s,将所测得数值乘2,即为脉率;异常脉搏、危重病人应测lmin;如触摸不清可用听诊器测心率绌脉测量应由2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由听心率者发出“起”与“停”的口令,计数lmin记录数值方式:次/min, 如70次/min;绌脉:心率/脉率,如100/70次/min将脉搏测得的数值绘制在体温单上注意事项1、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2、不可用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搏动较强,易与患者的脉搏相混淆;3、为偏瘫或肢体有损伤的患者测脉率应选择健侧肢体;4、测量脉率的同时,还应注意脉搏的节律、强弱、动脉管壁的弹性、紧张度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详细记录;5、异常脉搏应测量1分钟;第三节呼吸的评估及护理为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和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机体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并把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一、正常呼吸及生理性变化一正常呼吸成人安静状态下:16—20次/分,节律规则,呼吸运动均匀平稳,无声且不费力;呼吸与脉搏的比例为1:4~1:5;一般情况下,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二生理性变化1、年龄2、性别3、运动4、情绪5、血压6、其他如环境温度升高,可使呼吸加深加快;二、异常呼吸的评估及护理一异常呼吸图15-91、频率异常1呼吸过速:也称气促,指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24次/min;2呼吸过缓: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低于12次/min,称为呼吸过缓;2、深浅度异常1深度呼吸:又称库斯莫呼吸,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可伴有鼾音;2浅快呼吸: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呈叹息样;3、节律异常1潮式呼吸:又称陈-施氏呼吸,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异常,其表现为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再由深快转为浅慢,经过一段时间的呼吸暂停约5-30s后,又开始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变化;2间断呼吸:又称毕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间隔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4、声音异常1蝉鸣样呼吸:即吸气时产生一种极高的音响,似蝉鸣样;产生机制是由于声带附近阻塞;2鼾声呼吸:即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是由于器官或支气管内有较多的分泌物积蓄所致;多见于昏迷患者;5、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指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异常;临床上可分为:1吸气性呼吸困难:患者表现为吸气困难,吸气时间延长,伴有明显的三凹症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2呼气性呼吸困难:患者表现为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3混合性呼吸困难:患者表现为吸气、呼气均感费力、呼吸表浅、频率增加;二护理措施1、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2、改善环境保持环境清洁、安静、舒适,室内空气流动、清新,温度、湿度适宜,有利于患者放松和休息;3、加强观察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节律、声音、形态有无异常;4、心理护理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稳定患者情绪,保持良好心态;5、健康教育三、呼吸的测量目的1、判断呼吸有无异常;2、监测呼吸变化,间接了解呼吸系统功能状态;3、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提供依据;准备1、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2、评估患者并解释1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情况,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2解释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呼吸测量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3、患者准备1了解呼吸测量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2体位舒适,情绪稳定,保持自然呼吸状态;3测量前20-30min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影响呼吸的因素;4、用物准备有秒针的表、记录本和笔,必要时备棉花;5、环境准备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操作步骤1、核对携用物至患者床旁,确认患者:核对患者床号、姓名2、体位体位舒适,精神放松,避免引起患者的紧张3、方法护士将手放在患者的诊脉部位似诊脉状,眼睛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的起伏,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男性和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4、观察呼吸频率一起一伏为一次呼吸、深度、节律、音响、形态及有无呼吸困难,便于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提供依据5、计数正常呼吸测30秒,乘以2,异常呼吸患者或婴儿应测1分钟6、记录将所测呼吸值记录在记录本上7、转记洗手后将呼吸值转记到体温单上;注意事项1、呼吸受意识控制,测呼吸时应转移患者注意力,使其处于自然呼吸状态,以保持测量的准确性;2、幼儿宜先测量呼吸后测量体温;因测量体温幼儿易哭闹不配合而影响呼吸测量;3、呼吸不规则者及婴儿应测1分钟;4、测量呼吸的同时应观察呼吸的深浅度、节律,有无异常声音等;5、危重患者呼吸微弱,可用少许棉花置于患者鼻孔前,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计时应1分钟;四、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一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护理技术1、有效咳嗽咳嗽是一种防御性呼吸反射,可排出呼吸道内的异物、分泌物,具有清洁、保护和维护呼吸道通畅的作用,适用于神志清醒尚能咳嗽的患者;护士应对患者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学会有效咳嗽的方法;促进有效咳嗽的主要措施:①改变患者姿势,使分泌物流入大气道内便于咳出;②鼓励患者做缩唇呼吸,即鼻吸气,口缩唇呼气,以引发咳嗽反射;③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增加患者活动量,有利于痰液的松动;④双手稳定地按压胸壁下侧,提供一个坚实的力量,有助于咳嗽;有效咳嗽的步骤为: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屈膝,上身前倾,双手抱膝或在胸部和膝盖上置一枕头并用两肋夹紧,深吸气后屏气3秒有伤口者,护士应将双手压在切口的两侧,然后腹肌用力,两手抓紧支持物脚和枕,用力做爆破性咳嗽,将痰液咳出;2、叩击指用手叩打胸背部,借助震动,使分泌物松脱而排出体外;适用于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排痰无力的患者;叩击的手法是: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操作者将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状,即手背隆起,手掌中空,手指弯曲,拇指紧靠示指,有节奏地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轻轻叩打;边叩边鼓励患者咳嗽;注意不可在裸露的皮肤、肋骨上下、脊柱、乳房等部位叩击;3、体位引流置患者于特殊体位,使肺与支气管所存积的分泌物,借助重力作用使其流入大气管并咳出体外,称体位引流;适用于痰量较多、呼吸功能尚好的支气管扩张、肺脓肿等患者,可起到重要的治疗作用;对严重高血压、心力衰竭、高龄、极度衰弱、意识不清等患者应禁忌;其实施要点为:1患者体位要求是患肺处于高位,其引流的支气管开口向下,便于分泌物顺体位引流而咳出;临床上应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采取相应的体位进行引流;2嘱患者间歇深呼吸并尽力咳痰,护士轻叩相应部位,提高引流效果;3痰液粘稠不易引流时,可给予蒸气吸入、超声雾化吸入、祛痰药,有利排出痰液;4宜选用空腹时体位引流,每日2-4次,每次15-30分钟;5体位引流时应监测:①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等,应停止引流;②引流液的色、质、量,并予以记录;如引流液大量涌出,应注意防止窒息;如引流液每日小于30ml,可停止引流;叩击与体位引流后,遂即进行深呼吸和咳嗽,有利于分泌物的排出;4、吸痰法指经口、鼻腔、人工气道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临床上主要用于年老体弱、危重、昏迷、麻醉未清醒前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能有效咳嗽、排痰者;目的1、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2、促进呼吸功能,改善肺通气;3、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操作前的准备1、评估患者并解释1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治疗情况,有无将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的能力,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2解释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2、患者准备1了解吸痰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2体位舒适,情绪稳定;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4、用物准备1治疗盘内备有盖罐2只试吸罐和冲洗罐,内盛有无菌生理盐水、一次性无菌吸痰管数根、无菌纱布、无菌血管钳或镊子、无菌手套、弯盘;2治疗盘的外备电动吸引器或中心吸引器;必要时准备压舌板、张口器、舌钳、电插板等;5、环境准备室温适宜、光线充足、环境安静;操作步骤1、核对携用物至患者床旁,确认患者:核对患者床号、姓名2、调节接通电源,打开开关,检查吸引器性能,调节负压,一般成人40、0-53、3kPa300-400mmHg;儿童<40、0kPa3、检查患者口腔、鼻腔、取下活动义齿,若口腔吸痰有困难,可由鼻腔吸引,昏迷患者可用压舌板或张口器帮助张口4、体位患者头部转向一侧,面向操作者5、试吸连接吸痰管,在试吸罐中试吸少量生理盐水,目的是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同时润滑导管前端6、吸痰一手反折吸痰管末端插管时不可有负压,以免引起呼吸道粘膜损伤,另一手用无菌血管钳镊或者戴手套持吸痰管前端,插入口咽部10-15cm,然后放松导管末端,先吸口咽部分泌物,再吸气管内分泌物,若气管切开吸痰,注意无菌操作,先吸气管切开处,再吸口鼻部,吸痰过程中应采取左右旋转并向上提管的手法,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充分吸尽;每次吸痰时间<15秒7、抽吸吸痰管退出时,在冲洗罐中用生理盐水抽吸,以免分泌物堵塞吸痰导管,一根吸痰管只使用一次,8、观察动态评估患者气道是否通畅;患者的反应,如面色、呼吸、心率、血压等;吸出痰的色、质、量9、安置患者拭净脸部分泌物,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10、整理用物吸痰管按一次性用物处理,吸痰的玻璃接管插入盛有消毒液的试管中浸泡,吸痰用物根据吸痰操作性质每班更换或每日更换1-2次11、记录洗手后记录注意事项1、吸痰前,检查电动吸引器性能是否良好,连接是否正确;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每次吸痰应更换吸痰管;3、每次吸痰时间<15秒,以免造成缺氧;4、吸痰动作轻稳,防止呼吸道粘膜损伤;5、痰液粘稠时,可配合叩击,蒸气吸入、雾化吸入,提高吸痰效果;6、电动吸引器连续使用时间不宜过久;贮液瓶内液体达2/3满时,应及时倾倒,以免液体过多吸入马达瓶内损坏仪器;贮液瓶内应放少量消毒液,使吸出液不至粘附瓶底,便于清洗消毒;二氧气疗法氧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如果组织得不到足够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都可能发生异常变化,这一过程成为缺氧;氧气疗法指通过给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增加动脉血氧含量CaO2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治疗方法;1、缺氧分类和氧疗适应证1低张性缺氧2血液性缺氧3循环性缺氧4组织性缺氧以上四种缺氧中,低张性缺氧疗效最好;2、缺氧程度判断根据临床表现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来确定;1轻度低氧血症 PaO2大于6、67kPa50mmHg,SaO2>80%,无发绀,一般不需氧疗;如有呼吸困难,可给予低流量低浓度氧流量1-2升/分氧气;2中度低氧血症 PaO24-6、67kPa30-50mmHg,SaO260%-80%,有发绀、呼吸困难,需氧疗;3重度低氧血症 PaO2<4kPa30mmHg,SaO2<60%,显着发绀、呼吸极度困难,出现三凹症,是氧疗的绝对适应证;血气分析检查是监测用氧效果的客观指标,当患者PaO2低于50mmHg6、61kPa时,应给予吸氧;3、供氧装置供氧装置有氧气筒及氧气压力表和管道氧气装置中心供氧装置见图15-11两种;1氧气筒及氧气压力表装置1氧气筒2氧气表3装表法氧气浓度与流量的关系:吸氧浓度%=21+4×氧流量L/min2氧气管道装置:医院氧气集中由供应站负责供给,设管道至病区、门诊、急诊;供应站有总开关控制,各用氧单位配氧气表,打开流量表即可使用;此法迅速、方便;装表法:①将流量表安装在中心供氧管道氧气流出口处,接上湿化瓶;②打开流量开关,调节流量,检查指示浮标能达到既定流量刻度,全套装置无漏气后备用;4、给氧方法:1鼻氧管给氧法是将鼻氧管前端插入鼻孔内约1cm,导管环固定稳妥即可图15-12;此法比较简单,患者感觉比较舒适,容易接受,因而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给氧方法之一; 目的1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2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操作前准备1评估患者并解释①评估:患者的年龄、病情、意识、治疗情况、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②解释: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吸氧法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2患者准备①了解吸氧法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②体位舒适,情绪稳定,愿意配合;3护士准备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4用物准备①治疗盘内备:小药杯内盛冷开水、纱布、弯盘、鼻氧管、棉签、扳手;②治疗盘外备:管道氧气装置或氧气筒及氧气压力表装置、用氧记录单、笔、标志;5环境准备室温适宜、光线充足、环境安静、远离火源;操作步骤1、核对携用物至患者床旁,确认患者:核对患者床号、姓名2、清洁检查用湿棉签清洁双侧鼻腔并检查鼻腔有无分泌物堵塞及异常3、连接将鼻导管与湿化瓶的出口相连接4、调节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5、湿润将鼻氧管前端放入小药杯冷开水中湿润,并检查鼻氧管是否通畅6、插管将鼻导管插入患者鼻孔1cm,动作轻柔,以免引起粘膜损伤7、固定将导管环绕患者耳部向下放置并调节松紧度,注意松紧适宜,防止因导管太紧引起皮肤受损8、记录给氧时间、氧流量、患者反映,便于对照9、观察缺氧症状、实验室指标、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是否通畅、有无氧疗不良反应,有异常及时处理10、停止用氧先取下鼻氧管,防止操作不当,引起组织损伤11、安置患者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位12、卸表▲氧气筒关闭总开关,放出余气后,关闭流量开关,再卸表;卸表口诀:一关总开关及流量开关、二扶压力表、三松氧气筒气门与氧气表连接处、四卸表▲中心供氧关流量开关,取下流量表13、用物处理一次性用物消毒后集中处理,氧气筒上悬挂“空”或“满”的标志14、记录停止用氧时间及效果注意事项1用氧前,检查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是否通畅;2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用氧安全,切实做好“四防”,即防震、防火、防热、防油;氧气瓶搬运时要避免倾倒撞击;氧气筒应放在阴凉处,周围严禁烟火及易燃品,距明火至少5m,距暖气至少1m,以防引起燃烧;氧气表及螺旋口勿上油,也不用带油的手装卸;。
基础护理学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加强对患者的安全监控,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心理护理
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解释病情及注意事项,鼓励患者 积极面对生活。
临床案例三
患者背景
一位4岁的男孩,因急性支 气管炎入院治疗。
评估
在患者的生命体征评估中 ,发现他的体温较高,心 率较快,呼吸频率也较快 。
护理措施
为了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 ,护士采取了以下措施
脉搏是生命体征中非常重要的一 个指标,通过对脉搏的评估可以 了解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和循环系 统状况。
详细描述
在评估脉搏时,应该注意观察脉 搏的频率、节律和强弱。正常人 的脉搏频率应该在60-100次/分 之间,节律整齐、强弱适中。
呼吸评估
总结词
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重要过程,通 过对呼吸的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呼吸 系统和循环系统状况。
03
生命体征护理
体温异常的护理
总结词
基础护理学中,对生命体征的准确评估与护理是保障患者生 命安全的关键。
详细描述
体温异常的护理主要分为高烧和低烧两种情况。对于高烧患 者,应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并使用物理降温法进行降温; 对于低烧患者,应采取适当的保暖措施,并鼓励患者多喝水 、多休息。
脉搏异常的护理
详细描述
在评估呼吸时,应该注意观察呼吸的 频率、节律和深浅。正常人的呼吸频 率应该在12-20次/分之间,节律整齐 、深浅适中。
血压评估
总结词
血压是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通过对血 压的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和 循环系统状况。
VS
详细描述பைடு நூலகம்
在评估血压时,应该注意观察收缩压和舒 张压的变化。正常人的血压应该在 90/60mmHg以上,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血 压也会有所变化。同时需要注意测量血压 的姿势和时间,一般采用坐姿或卧姿,测 量前需要让患者休息5-10分钟。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测量(护理学基础课件)
操作流程
➢ 评估 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情况等 影响生命体征测量的因素 患者的心理状态,合作程度
操作流程
➢ 计划 护士准备 用物准备 患者准备 环境准备
环境准备 整洁 安静 光线充足
操作流程
操作流程
患者准备 体位舒适,情绪稳定 测量前30分钟内,无剧烈运动、紧张、恐惧、哭闹等活动
注意事项
➢ 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测量的注意事项。
护理学基础
第四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测量
01 生命体征的测量
学习目标
知识 目标
掌握生命体征测量的注意事项。
具有认真负责的态度,操作中表现出对患者的关心和爱护。
目的
(1)判断生命体征有无异常。 (2)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提供依据。
操作流程
用物准备 治疗盘、血压计、听诊器、清洁容器(备有消毒的体温计)、
消毒液纱布、无菌持物镊、弯盘、记录单、笔、卫生纸、治 疗车、洗手液、盛有消毒液的容器(放置使用后的体温计)、 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
操作流程
◆ 核对医嘱→评估解释→检查用物→测量腋温→测 量脉搏→测量呼吸→测量血压→结果记录→健康教 育→洗手记录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润滑,将肛 表水银端插入 3~4cm,手扶
第41页
注意事项
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疾患、 口鼻手术、呼吸困难者不宜测口温
如有进食、冷热敷,间隔30’再测 咬破体温表:去除玻璃碎屑,口服蛋清、
牛奶,摄 入粗纤维食物
腋窝疾患、出汗较多、肩关节受伤、过 分消瘦,不宜测腋温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30页
异常体温
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35 ℃
常见于早产儿,重度营养不良,全身衰竭病 人
表现为:躁动、嗜睡、昏迷、心跳呼吸减慢、
血压降低、颤动、肤色苍白、四肢冰凉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31页
体温过低病人护理
亲密观察病情改变:监测生命体 征每小时1次
保暖办法:新生儿置暖箱中 做好抢救准备 病因治疗
• 散热形式——物理方式 辐射、传导、对流、蒸发散热方式
– 当外界温度低于人体皮肤温度时,机体大部分热量可 经过辐射、传导、对流等方式散热
–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蒸发就成为 人体唯一散热形式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8页
体温调整
生理性 体温调整
行为性 体温调整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9页
和昏迷病人
B.口温多用于婴儿
C.心脏病患者不宜测量直肠温度
D.
腋温易受环境影响不够准确
E.腋窝如有汗液应擦干稍停片刻再测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44页
小结
• 正常体温范围 • 体温过高分级 发烧过程 及常见热型和
护理办法
• 体温过低护理办法 • 体温计测量,消毒检测及注意事项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第45页
第11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护理学基础课件
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体温计的检测与消毒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玻璃汞柱式体温计:腋表、口表、肛表 电脑数字式体温计:电子感温探头 红外线体温计: 红外线体温计是利用红外线
接受原理测量体温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二)体温计的检测与消毒
体温计的检测
浸泡的消毒液每天更换1次,盛放消毒液的容器和 离心机每周消毒1次。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四、测量体温的技术
口温、 腋温、肛温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口温
方法:(1)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患者舌下热窝处 (2)告诉患者闭唇用鼻呼吸,勿咬体温计 (3)测口温3min后取出体温计,用消毒纱布
常见于肿瘤性发热、流行性感冒。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伴随症状
不同原因导致的发热,伴随症状往往不同。 常见有淋巴结肿大、出血、关节肿痛、皮疹等 。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发热患者的护理
心理护理 观察 保暖 降温 口腔护理 补充营养和水分 皮肤护理 卧床休息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补充营养和水分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流 质或半流质
少量多餐 多饮水,每日3000ml 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液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二)体温过低
定义:体温低于35 ℃ 常见于早产儿、全身衰竭的病人 表现为:躁动、嗜睡、昏迷、心跳呼吸
减慢、血压降低、颤抖、肤色苍白、四 肢冰冷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发热的过程及其表现
体温上升期: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 分为骤升和渐升
高热持续期:指体温在较高温度持续一段时间。 此期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第八章-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PPT课件
•难点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扬州大学医学院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一、体温的概念
1、body temperature 体核温度
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 特点:稳定;较皮肤温度高
2、shell temperature 体表温度/皮肤温度
特点:稳定性差;低于体核温度
扬州大学医学院
8-7
第八章
产热
方式:化学
产热部位:肝脏、骨骼肌
成年人以战栗产热为主
非战栗产热对新生儿尤为重要
体液因素和神经因素参与产热调节
扬州大学医学院
8-11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散热
方式:物理(辐射、传导、对流、蒸发)
散热器官:
皮肤:主要散热器官,总散热量70% 呼吸: 29% 排泄(尿、粪):1%
扬州大学医学院
8-12
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二)正常脉搏及生理变化
脉搏可随年龄、性别、情绪、运动等因素
而变动。
一般女性比男性稍快。
幼儿比成人快,运动和情绪变化时
可暂时增快,休息和 睡眠时较慢。
扬州大学医学院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二、异常脉搏的观察与护理
(一)异常脉搏的观察
速脉 1.频率异常 缓脉 小于60次/分 大于100次/分
奇脉
扬州大学医学院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4.动脉管壁异常
动脉硬化时,管壁粗硬,失去弹性,且呈
纡曲状,用手触摸时,有紧张条索感,如同
按在琴弦上,中医称为弦脉。见于动脉硬化
患者。
扬州大学医学院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和护理
《基础护理》第八章 生命体征评估与护理
2.病情观察
【异常血压的护理】
项目三 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任务二异常血压的评估与护理
患者血压过高时,应注意让其卧床休息,减少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血压过低时,应迅速安置平卧位,并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措施。
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根据血压变化调整饮食中的盐、脂肪、胆固醇的射入,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任务三 测量体温的技术
项目一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 测量工具
3.红外测温仪
任务三 测量体温的技术
项目一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准确观测体温的变化,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1) 患者的年龄、病情、测量部位状况,情绪、意识状态,治疗情况、认知反应、配合程度等。(2) 影响体温波动的因素,如30分钟内有无进食冷热食物、被测部位进行冷热敷、沐浴、坐浴、剧烈活动等。若有此类情况,应酌情等待30分钟后再测。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fever, pyrexia),是指由于外伤或疾病影响导致机体体温高于正常的水平。通常以体温上升值超过正常水平0.5℃,或者一昼夜体温波动>1.0℃时,界定为体温过高。
任务二异常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项目一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 体温过高
以正常口腔温度为标准,根据体温升高的程度,将发热分为4个等级。①低热:37.5~37.9℃; ②中度热:38.0~38.9℃; ③高热:39.0~40.9℃; ④超高热:≥41.0℃。
项目二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任务三 测量脉搏的技术
(1) 患者能理解测量脉搏的目的与重要性,积极主动配合操作。(2) 患者在测量过程中感觉舒适、安全。(3) 操作方法正确,部位选择合理,测量结果准确,绘制图形规范。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ppt课件
能正确地测 量体温、脉 搏、呼吸和
血压。
具有人文关怀 的理念及严谨 求实的工作作 风,关心患者, 动作轻巧。
重点
难点
1.体温、脉搏、呼 吸和血压的正常值 2.异常体温、脉搏 、呼吸和血压的评 估 3.异常体温、脉搏 、呼吸和血压的护 理
1.能正确地进行异 常体温、脉搏、 呼吸和血压的评 估 2.能正确地进行 体温、脉搏、呼 吸和血压的测量
持续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逐 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
见于布氏杆菌病
不规则热:是指发热无一定规律。体温在24
小时中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一)正常体温
➢ 摄氏温度(℃)与华氏温度(℉) 的换算公式:
℃=(℉—32)×5/9
℉=℃×9/5+32
➢ 正常体温的范围
部位
正常范围
口腔
36.3-37.2℃
腋下
36-37℃
直肠
36.5-37.7℃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三、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四、体温பைடு நூலகம்测量技术
8-1 体温的评估与护理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体温是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正常生命活动 的必要条件,包括:
❖体核温度: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
枢神经的温度,较高且较稳定。
❖体表温度:是指人身体表层温度,可随环
1.发热的临床分度 (以口腔温度为例)
(1)低热: 37.3~38.0 ℃ (2)中等热: 38.1~39.0℃ (3)高热: 39.1~41.0℃ (4)超高热: 4l℃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体温计
电子体温计
可弃式的体温计
可弃式的体温计
体温计的消毒
目的 防止交叉感染 时间
体温计测量体温后
方法
水银体温计消毒法
电子体温计消毒法
体温计的检查
目的
保证体温计的准确性
时间
使用新体温计前,定期消毒体温计后
方法
体温计甩在35℃以下,同一时间放入已测 好的40℃以下水中,3分钟后检视,若误差> 0.2℃或玻璃管有裂缝,不能使用。
注意事项
6.不慎咬破体温计 首先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再 口服蛋清或牛奶,若病情允许,可服用粗纤维食 物,加速汞的排出。 7.避免影响测量的因素 如运动、进食、冷热饮、 冷热敷、洗澡、坐浴、灌肠等,若有上述情况应 休息30分钟后再测量。 8.新入院患者体温的测量 每日测量体温4次,连 测3天,3天后体温仍正常改为每天测2次。 9.手术患者体温的测量 术前1天8pm测量体温,术 后每天测4次,连续测3天,体温恢复正常改为每 天测量2次。
蒸发
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
自主性(生理性) 体温调节 行为性体温调节
通常意义上的体温调节是指自主性体温调节
体温的生理变化
成人正常体温
部位 口温 平均温度 37.0℃ 正常范围 36.3~37.2℃ 97.3~99.0℉
肛温
腋温
37.5℃
36.5℃
36.5~37.7℃
36.0~37.0℃
97.7~99.9℉
1、病人不慎咬破体温计时,应立即 A.清除口腔内玻璃碎屑 B.口服蛋清水或牛奶 C.请医生处理 D.食含纤维丰富的食物 E.立即饮水 ( A)
2、高热病人退热期提示出现循环衰竭的症 状是: A.皮肤苍白、寒战 B.脉搏细速,四肢湿冷,出汗 C.大量出汗,疲乏无力 D.脉搏增快,面部潮红 E.血压升高,皮肤潮红 ( B)
体温测量的方法
目的
–判断体温有无异常
–动态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及伴 随症状 –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康复、护 理提供依据
体温测量的方法
用物准备
–体温表 –记录本 –笔
腋 温
肛 温
注意事项
1.测量体温前检查 检查体温计是否完好,水 银柱是否在35℃以下。 2.不宜测口温 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口腔 疾患、口鼻手术、张口呼吸者禁忌口温测量。 3.不宜测腋温 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出汗 较多者,肩关节受伤或消瘦者禁忌腋温测量。 4.不宜测肛温 直肠或肛门手术、腹泻、心肌梗 死者禁忌肛温测量。 5.特殊病人专人守护 如婴幼儿、危重患者、躁 动患者,防止意外。
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体温监测的重要性,学会 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 确性。 –介绍体温的正常值及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教会对体温的动态观察,提供体温过高、体 温过低的护理指导,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总结
• • • • • 体温的散热方式 成人正常体温值以及影响因素 体温过高的发热过程以及表现 高热病人的护理 测量体温的注意事项
加强病情观察:生命体征;伴随症状;原因
及诱因;治疗效果;出入量、体重。
补充营养和水份:流质或半流质(高热量、
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多饮 水( 3000 ml/日)。
体温过高的护理
促进患者舒适
体温过 高
休息:高热者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适当休息。 口腔护理:早晚、餐后漱口,防止口腔感染。 皮肤护理:及时更换衣服、床单,防止压疮等。
第八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与护理
什么是生命体征 (vital signs)?
体温 (temperature)
脉搏 (pulse)
血压 (blood pressure) 呼吸 (respiration)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和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二、异常体温评估和护理 三、体温的测量
体温的形成
体温是由三大营养物质
糖 脂肪 蛋白质 氧化分解而产生
产热与散热
产热过程
–化学方式产热
散热过程
–物理方式散热 –散热部位:
皮肤:散热量70% 呼吸: 29% 排泄(尿、粪):1%
–产热部位:
肝脏 骨骼肌
–体液因素和神
经因素参与产 热调节
散热方式
辐射
传导 对流
人体处于气温较低环境中主要的散热方式 散热量同皮肤与环境温差、有效辐射面积有关 散热量与物体接触面积、温差和导热性有关 散热量与气体或液体流动速度、温差大小有关 外界温度等于或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的主要散 热方式 温水、酒精拭浴
发热程度的判断
(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 中等热 高热 超高热
37.5~37.9℃
(99.5~100.2℉)
38.0~38.9℃
39.0~40.9℃ 41.0℃以上
(100.4~102.0℉)
(102.2~105.6℉) (105.8℉以上)
体温过 高
发热过程及症状
皮肤苍白 畏寒 寒战 皮肤干燥 颜面潮红、皮肤灼热、 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快 头痛、头晕、尿量减少
心理护理
体温上升期:了解心理反应,给予精神安慰。 高热持续期:解除身心不适,满足合理要求。 退热期:清洁卫生,补充营养。
体温过低(hypothermia)
体温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
体温低于35℃称为体温不升
原因
–散热过多
–产热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体温过低
临床分级
轻度:32~35℃
临床表现
发抖、血压降低、
96.8~98.6℉
换算公式: ℉=℃×9/5+32 ℃=(℉-32)×5/9
二、异常体温评估及护理
体温过高 体温过低
体温过高(hyperthermia,发热)
任何原因引起产热过多、散热减少、 体温调节障碍、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 中枢使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体温升高, 超过正常范围,称体温过高。
原因 感染性 非感染性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退热期
体温过 高
常见热型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体温过高的护理
体温过 高
降低体温: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降温后30分
钟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和交班。
心跳呼吸减慢、皮 肤苍白冰冷、躁动 不安、嗜睡、意识 障碍、甚至出现昏 迷。
中度:30~32℃
重度:<30℃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23~25℃
体温过低的护理
–环境温度
–保暖措施
22~24℃
提高机体体温
–加强监测
–病因治疗
生命体征
–积极宣教
三、体温的测量
水银体温计
摄氏体温计和华氏体温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