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学与道德传统2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孔子人生哲学

论语中的孔子人生哲学

论语中的孔子人生哲学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被誉为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论语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孔子的人生哲学。

本文将从孔子的教育观、道德观和政治观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语中的孔子人生哲学。

一、孔子的教育观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塑造人的品质和道德的关键。

他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观点,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持续的、不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他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应该以道德为准则行事,而不是以比较为标准。

二、孔子的道德观孔子提出了“仁”的概念,将其作为道德的核心。

他认为,仁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尊重的基础。

孔子强调了仁的实践,他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要做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对待的事情。

他还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观点,强调了在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之间要保持和谐和平衡,而不是争论和争斗。

三、孔子的政治观孔子对政治有着独特的见解,他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点,强调了各种社会角色的责任和义务。

他认为,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身作则,为人民树立榜样。

他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认为个人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

孔子还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强调了人民的利益至上,君主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通过对论语的研究,我深刻体会到了孔子的人生哲学。

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学习和实践是提高个人素质的关键;他提出了仁的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他对政治有着独特的见解,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

这些观点不仅对古代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论语,从中汲取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和行为。

新版哲学与人生第二课PPT课件

新版哲学与人生第二课PPT课件

第一单元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一、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二、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
一、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1.人生发展不能光说不动
(1)任何目的和理想的实现都必须付出实际的行动
农夫甲与农夫乙住的村庄离水源都很远,他们每次都要 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挑水。他们很想把水直接引到自己家门 前,但是工程太大,一时又没有办法完成,他俩也只能那么 劳累地挑水。
创境激趣
结合冯思勇的经历思考:
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每个同学 的人生道路都是广阔的,我们每个同学都可以拥有灿烂的人 生、光明的前途。而灿烂的人生、光明的前途的实现,不仅 需要我们选择好,更要行动好,这样才能实现人生的目标。
第一单元
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积极行动才有精彩人生
2005年春节晚会的舞蹈节目“千手观音”给我们以强 烈的震撼。“千手观音”为什么这般美丽?
体验导行---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如果你想锻炼身体让身体更加强 壮,请从今日开始,立即行动!
——如果你想读一本文学书籍提高文 学修养,请从今日开始,立即行
动! ——如果你想成为一名营销专家,请
从今日开始准备,立即行动! ——如果……请从今日开始,立即
行动!
二、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
1. 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
行动成功的条件: 明确的行动目的 恰当的行动方法和行动条件
从客观实际出发,善于寻找 做事的方法,善于发现事物 运动的规律
2.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一:客观性



(论述题)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评价

(论述题)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评价

(论述题)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评价孔子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关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此篇文章对孔子的人生哲学及其评价进行论述。

一、孔子的人生哲学1. 人生追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人的一生应该追求“仁”的道路,即为了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并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他强调凡事要“不怕困难,不怕劳苦”,用实际行为去践行道德原则。

他强调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哪怕是处在困难的情况下也要坚持这个信念。

2. 个人修养孔子提倡个人修养,他认为,人应该时刻保持谦虚、有礼、正直的状态,保持对道德问题的敏感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认为人的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因此应该一步一步地改进自己,去完成更好的人生价值。

3. 学习和思考孔子强调学习和思考。

他主张通过学习和思考来认识世界和练习个人的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境界和见识。

他认为,学习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帮助人们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二、孔子的人生哲学评价孔子的人生哲学从很多方面展示了一位宣传仁爱、崇尚谦卑、尊重生命的思想家以及他的道德观。

他的思想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道德观的形成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孔子的人生哲学也深刻影响着当今社会。

1. 价值观的深层次影响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和谐、忍让的价值观影响着中国人。

尤其是在学校教育中,孔子的思想和道德观也是重点教育内容。

2. 对人生价值的启示孔子强调了人生价值的意义和目标。

他鼓励人们去追求更高的自我要求,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3. 对社会的影响孔子的道德观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他强调了社会和谐的重要性,尤其是我们可以从他的强调中看到,人们的行为不仅仅只是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负责。

综上,孔子的人生哲学体现了仁爱、协调、刚毅、勇敢以及不断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精神品质等文化内涵。

他认为,每个人都具有道德选择的能力,而这个选择的能力也需要由学习和思考来培养,以达到在人生道路上追求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目标。

带课程思政目标的《哲学与人生》全本教案

带课程思政目标的《哲学与人生》全本教案

一、教案名称:《哲学与人生》第一章教案1.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哲学的定义、功能和任务,理解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哲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探讨人生价值的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1.2 教学内容(1)哲学的定义与功能(2)哲学与生活的关系(3)哲学的任务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哲学的定义与功能(2)哲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1.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新课导入:介绍哲学的定义、功能和任务。

(3)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哲学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体会哲学的价值。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哲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分享心得体会。

1.6 课后作业二、教案名称:《哲学与人生》第二章教案2.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哲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哲学发展脉络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

2.2 教学内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的历史演变(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3 教学重点与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哲学的历史演变2.4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历史举例法和小组讨论法,帮助学生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和历史演变,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2.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

(2)新课导入:介绍哲学的基本问题,阐述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

(3)历史举例:分析哲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学说,展示哲学的发展脉络。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哲学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心得体会。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

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引言《老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

本文旨在探讨《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看法。

1. 道与自然在《道德经》中,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原则,强调了人应该与大自然保持谦虚、顺应其规律的态度。

他认为,只有追随自然规律并发挥自己天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力量和智慧。

2. 无为而治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提出“无为而无不治”的理念。

他认为,过度干预和控制只会造成混乱和矛盾,而应该以柔克刚、保持平衡来处理问题。

通过无欲无私的态度和推崇自然状态下的宁静与空灵,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返璞归真《道德经》强调回归最初状态,在忙碌喧嚣、功利取向的社会中,倡导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老子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减少欲望和束缚,回归纯粹本真的自我状态。

4. 非对抗与无私《道德经》提出“以柔制刚”、“无事处事”的观念,强调非对抗的原则。

老子主张不争不斗,在待人处事中追求仁慈、宽容和无私。

从而达到社会稳定和个体幸福的境界。

5. 相辅相成与相互依赖老子认为万物存在于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之中,强调了宇宙间的平衡与相互依赖。

他强调人应当以协作、合作为原则,尊重并积极发展与他人、自然界以及宇宙共同生存之道。

结论总结而言,老子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与人生观强调了与自然共融、回归本真、无为而治、非对抗等价值观念。

这些思想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在追求个体幸福和社会和谐之间寻求平衡。

注意:以上内容是根据主题要求所填充的相关信息,可能无法完整涵盖《老子道德经》中的所有内容。

道德经里的人生哲学

道德经里的人生哲学

道德经里的人生哲学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出于无有,入于无间。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天下希及之。

译文:世界上最柔软的能够穿透那最坚硬的。

那个无形的能够穿透那个无缝的。

透过这个,我知道了无为的好处。

不用言语的教导和无为的好处是宇宙间没有能够比得上的。

2、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道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贪得无厌的人,要适可而止。

一把刀磨到最锋利的时候,它的刀刃不会长久。

金玉满堂的时候,你将无法保证它们的安全。

以富贵和荣誉妄自尊大,就是自己播下毁灭的种子。

在工作完成的时候退休下来,那是天的道。

3、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

清静,为天下正。

译文:最高的完美看起来好像不完美,不管你怎么用都无损于它。

最大的丰富看起来好像是贫乏的,不管你怎么用都用不完。

最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弯曲;最伟大的技巧看起来好像有点笨拙;最伟大的辨才看起来好像结结巴巴。

活动能够克服寒冷,保持静止能够克服热。

清静是宇宙间的引导。

4、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涎殖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轮辐结合在轮毅的周围;从它们的无(个体的丧失)产生轮子的功用。

把黏土塑成一个容器;从它的空(容器的中空)产生容器的功用。

在房子(墙壁)里挖出门窗,从它们的无(空间)产生房子的功用。

因此,借着事物的有,我们得到利益。

借着事物的无,我们被服务。

5、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译文:老子说:我的教导非常容易了解,而且也非常容易实践,但是没有人能够了解它们,也没有人能够去实践它们。

在我的话语里有一个原则,所有的事都有一个系统,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所以他们也不了解我。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包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对于人生的意义、目标和行为方式有着独特的看法。

以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个重要的人生观:
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重要观念,认为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追求身心的平衡与和谐。

2.仁爱之道:仁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强调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关注社会公益。

追求仁爱之道是实践道德、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则。

3.和谐共生: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关系。

追求和谐不仅包括人际关系的和睦相处,也包括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互动。

4.忍辱负重:中国传统文化中,忍辱负重是一种重要的人生态度。

它强调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要有坚韧的意志力和承受力,以忍耐和毅力去面对困境,不轻言放弃,追求内心的坚强和成长。

5.尊师重道: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师德和道德修养,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和学问。

尊师重道反映了对学习和教育的重视,以及对知识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珍视。

这些人生观对于塑造个体的品德、行为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并在中国社会中广泛传承和应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人生观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演变和更新。

1/ 1。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共2册)

感谢观看
复旦名师陈果:人生哲学课 (共2册)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爱情
人性
名师
陈果
大爱
媒体
小事
复旦
课堂
视频 爱情
文化
陈果
信仰
活法
道德
人生
实现
自由人
内容摘要
复旦名师陈果,用哲学的方式告诉你,孤独的自己有多强大,怎样的爱情才更长久!陈果博士,多年来因课 堂视频而红遍网络,她的课堂付费音频课程播放量破1200万。《新京报》《南方日报》《三联生活周刊》《中国 青年报》、凤凰卫视等媒体平台疯转课堂视频。孤独藏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它你就可以脱胎换骨。长久的爱 情,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
人总是对最亲密的人最残忍”,恐怕就是因为当我们距离太近了,对方身上的缺点就被放大了,那些远观时 曾引起我们赞叹不已的优点却成了近看时的盲点,人们就此遗忘了尊重与爱,于是不再包容、不再心存感恩。
一个人“自信”的力量只能来自于自我清醒的自知之明和由此而来的自我内在坚定的信念,与他人无关。
爱自己,就是尽力地使自己活成一个自己会喜欢的人,并且用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知我所能,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
目录分析
自序:我为什么要写 书?
Part 1生命可承受 之“重”
Part 2换一种看法, 便是换一种活法
Part 3谢谢你,陪 我一路同行
Part 4道德, 1
源于人性,归 于安心
2
Part 5用大爱, 做小事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赏析思辨古代哲学对人生与道德的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赏析思辨古代哲学对人生与道德的思考

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赏析思辨古代哲学对人生与道德的思考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赏析:思辨古代哲学对人生与道德的思考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凝聚了古代智者们对人生、道德等深刻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古代哲学的重要材料。

本文将从人生和道德两个角度,对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进行赏析,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一、人生的思考人生一直是哲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古代哲学经典中有许多对人生的思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论语》和《庄子》。

《论语》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为核心,探讨了君子的修养、家庭伦理以及社会责任等问题。

例如,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

同时,论语中还强调了仁、义、礼等的人道主义精神,为人们提供了为善、为人的精神指引。

《庄子》则是集中表现了道家的思想。

庄子认为人生苦短,应当追求心灵的自由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提出了“道”的概念,主张顺应自然的原则,超越名利追求内心的安宁和真理。

庄子强调了人对自我的超越,追求灵魂的自由,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些经典作品不仅是对人生的思考,也为我们提供了多种人生哲学的选择。

对于现代人而言,不妨反思古代哲人的智慧,探讨自己的生命意义,对人生的价值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二、道德的思考道德一直是人类社会所关注的核心问题。

古代哲学经典中有许多对道德的思考,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学》和《中庸》。

《大学》是《礼记》的一篇,其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它强调了个人修身的重要性,主张培养良好的品德、遵守道德准则。

同时,《大学》还讲究了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倡导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社会秩序。

《中庸》是儒家经典之一,强调了“中和”的思想。

它提出了人类应当追求的道德境界,主张在各种关系和矛盾之间保持平衡和谐。

《中庸》反对极端的行为和观念,提倡中庸之道,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

《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一》综合试卷1一、填空题(参考答案)1.人生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化的人生观。

2.中国哲学思想史从根本上说就是一个人生哲学思想史。

3.伦理学是人生哲学的姐妹学科。

4.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两大重要流派是自然主义人生哲学和道德人生哲学。

5.韩非子认为,从君王到庶民,利成为人们思想行为唯一的价值取向。

6.“谦而善下”的观点表达的是执政者必备的品德。

7.孔子认为选择义还是选择利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

8.公忠是传统道德的最重要规范。

9.人性本善之说,最早可以上溯到孔子。

10.在传统道德中,认为要做到孝,最难的就是和颜悦色(或色难)。

11.《中庸》把智仁勇并称为三达德。

12.“苦乐不入于心”,这是道家学派的人生态度。

13.儒家认为,人道与天道的本质是诚。

二、单选题(参考答案)本次练习你的成绩为:100分恭喜你1.把风俗比做国家“元气”的思想家是。

a.苏轼b.顾炎武c.朱熹d.王充a.荀子b.孟子c.韩非子d.孔子a.生死观b.荣辱观c.苦乐观d.义利观a.宋明理学b.西汉儒家你的选项为:b正确。

你的选项为:c正确。

你的选项为:a正确。

2.“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的名言出自。

3.实质上是反映善恶价值的一种形式。

4.在时期,崇德贬智倾向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c.魏晋玄学d.唐宋时期a.天道b.人道c.天理d.道理你的选项为:b正确。

你的选项为:a正确。

5.中国传统道德中所提倡的“志于道”的“道”主要是指。

6.志存高远,心系天下的人生价值取向,究其思想根源,乃在于儒家的意识。

a.入世意识b.出世意识c.济世意识d.入世与济世意识a.xx明b.朱熹c.王夫之d.颜元a.先秦时期b.唐宋时期c.魏晋时期d.明清时期a.学校教育b.文化教育c.道德教育d.法制教育a.孔子b.子产你的选项为:c正确。

你的选项为:a正确。

你的选项为:c正确。

你的选项为:d正确。

7.“知行相资以为用”的思想是由阐发的。

8.在传统知行论中,知先行后的思想始于。

唐代的道德观念与人生哲学

唐代的道德观念与人生哲学

唐代的道德观念与人生哲学唐代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盛唐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文化和思想都有了非常深刻的探究和表达。

其中,唐代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受到了广泛的重视,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大主题。

本文将从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两个方面来探讨唐代的文化特点。

一、唐代的道德观念唐代的道德观念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官方道德观念,二是民间道德观念。

在唐代,官方文化非常繁荣,大量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被广泛传播和发扬。

这些官方文化中,无不体现了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

例如,唐代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忠诚的精神,如杜甫的《世情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这首诗既表达了杜甫对自己的信心和决心,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之情。

另一方面,唐代的民间道德观念也非常丰富和多样化。

诸如孝道、友谊、忠诚、诚实、正义等都是唐代社会非常重视的价值观念,并广泛地传承到了后世。

例如,唐代有很多著名的孝子故事,如《孝经》、“七岁神童”等都深受当时民众的喜爱和推崇。

在唐代,孝道被视为天下之大德,经常被用来表达和弘扬民间道德。

二、唐代的人生哲学与唐代的道德观念相辅相成的是唐代的人生哲学。

在唐代,人生哲学可以概括为“养生之道”和“求道之路”两个方面。

在“养生之道”方面,唐代人非常注重身体健康和长寿。

他们开发了许多健身功法、养生之法和医学知识,来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例如,唐代就盛行着一种叫做“太极拳”的健身技法,后来成为了中国武术宝库之一。

在“求道之路”方面,唐代人则注重的是心灵和精神的净化和升华。

他们借助佛教、道教、儒家等各种思想体系,来解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例如,唐代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韩愈,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这句话简单而深刻,道出了一个人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坚强。

哲学与人生修订版第二课课件

哲学与人生修订版第二课课件

18
规律
• 定义: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 –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 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 规律可以被人所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 人生行动作为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也是有规律的。
(人文科学)
– 人生行动的主体:人自身 – 人生行动的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自身 – 人生行动的手段:智力和体力
第二课 物质运动与人生行动
哲学与人生
哲学与人生修订版第二课
1
主要脉络
一、积极行动实现人生发展
1.人生发展不能光说不动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3.人生贵在立即行动
二、把握客观规律,善于行动
1.敢于行动不等于成功行动 2.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3.把握规律,善于行动
哲学与人生修订版第二课
2
1.人生发展不能光说不动
哲学与人生修订版第二课
3
明日歌
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 明日无穷老将之。 晨昏滚滚水东流, 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 请君听我《明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 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 人生百年几今日, 今日空过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日至, 明朝还有明日事。 为君聊赋今日歌, 努力请从今日始!
《为学》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 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 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伴你成长在中职系列丛书哲学与人生

伴你成长在中职系列丛书哲学与人生

伴你成长在中职系列丛书哲学与人生伴你成长在中职系列丛书:哲学与人生导语:伴你成长在中职系列丛书是一套备受青少年喜爱的图书,其中《哲学与人生》是这套丛书中最为深入探索人生意义的一本。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带你一起探索哲学对我们的成长和人生的影响。

一、哲学的意义与价值1.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一门追问生活、宇宙和人类存在意义的学科。

它不仅关注传统的哲学问题,如人的本质、道德和伦理等,还包括对自我认知、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探索。

2.为什么要学习哲学?学习哲学能够帮助我们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提供了一种深刻的思考方式和厚重的思想资源。

通过哲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并在矛盾和挑战面前保持理性和冷静。

二、伴你成长在中职系列丛书1.中职系列丛书的特点伴你成长在中职系列丛书由知名作家针对青少年读者的需求精心编写而成,融入了对人生与成长的深度思考和体验。

这些丛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信息,还注重培养读者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哲学与人生》的内容与亮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以哲学为主题,涵盖了伦理学、政治哲学、形而上学等多个方面。

它通过精心选择的案例和问题,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目标、道德选择和幸福追求等重要问题。

这本书以简洁、深入的方式,给读者带来了对哲学的初步认识,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三、哲学与人生的思考1.人生的意义与目标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引导我们思考自己对待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的态度。

通过哲学的思考,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需求和价值观,并为自己的人生规划找到方向和动力。

2.道德与伦理的思考哲学对道德与伦理问题的探索,使我们深刻理解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伦理学,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道德意识,增强责任感和同理心,从而在社会和个人层面上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3.幸福与快乐的追求哲学思考也包括对幸福和快乐的探索。

通过深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快乐,我们可以拥有更全面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道德经里的人生哲学(2)——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道德经里的人生哲学(2)——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道德经⾥的⼈⽣哲学(2)——凡事有度,过犹不及图⽚来源于⽹络《道德经》第⼆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焉⽽不辞,⽣⽽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成现代⽂: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相克相⽣,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互相显现,⾼和下互相充实,⾳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

因此圣⼈⽤⽆为的观点看待世事,⽤不⾔的⽅式施⾏教化,任凭万物⾃然兴起⽽不为其创始,有所作为,但不加⾃⼰的倾向,功成业就⽽不⾃居。

正由于不居功,所以就⽆所谓失去。

这章相信很多⼈都看过,通常理解为逻辑学⾥常说肯定即否定的关系,即我们先给“假恶丑”下个定义,那么与之相对的就是“真善美”,同样的没有“真善美”,“假恶丑”也就⽆从提及了,世间万物都是相⽣相克,相辅相成的。

⽼⼦⽤这个观点来表达“⽆为”的思想,就是说万事万物都有规律的,咱们就不要吃饱了撑的横加⼲预了。

图⽚来源于⽹络这些东西相信⼤家都⽿熟能详了,咱们今天从另外⼀个⾓度来理解这张内容。

三国曹魏著名经学家王弼的《道德经注》中有这⼏句话,“⾃然已⾜,为则败也。

”“智慧⾃备,为则伪也。

”“使功在⼰,则功不可久也。

”钱钟书先⽣说“⽼⼦所谓“圣”者,尽⼈之能事以效天地之⾏所⽆事⽿”,意思是说在这个世界⾥,花开花谢、草荣草枯、潮起潮落、⽉盈⽉缺、昼夜交替、四季轮换等等,⾃然界的⼀切都有⾃⼰的规律,并按照各⾃的规律完美运转,⾃然⽽然,绝⽆任何造作。

这⾥的⽆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是不应该因个⼈意愿去破坏⼀些本来及很完美的事情。

即今天的主题——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所谓“度”可以理解为凡事懂分⼨、知进退,适可⽽⽌。

守不住“度”,便会失了分⼨,结果变成了“毒”,不仅达不到⽬的,反⽽会害⼈害⼰。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一-0003A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一-0003A

福师《人生哲学与传统道德》在线作业一-0003
孔子认为,衡量一个领导者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志,在于他的( ). A:智商
B:年龄
C:才能
D:品德
答案:D
孝”产生于处理家庭人伦关系的需要,()是孝道的奠基者。

A:孟子
B:韩非子
C:孔子
D:王安石
答案:C
()把改朝换代称为亡天下。

A:苏轼
B:顾炎武
C:王夫之
D:颜元
答案:B
早在先秦时期,()学派就已经开创了崇义养利思想传统的先河。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答案:C
在知行关系问题上,孙中山提出了()思想。

A:知行相资以为用
B:知难行易
C:知易行难
D:知行合一
答案:B
传统道德认为,()是使人区别于动物的社会性标志之所在。

A:仁
B:义
C:礼
D:智
答案:C
韩愈对性三品的贡献在于()。

A:提出了性三品的划分标准
B:提出了性三品说
C:否定了性三品说
D:提出了性三品的前提条件
答案:A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的著名观点。

A:管仲
B:韩非子
C:孔子
D:王安石。

《托尔斯泰的人生智慧》:人生哲理与道义思考

《托尔斯泰的人生智慧》:人生哲理与道义思考

托尔斯泰的人生智慧:人生哲理与道义思考1. 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Tolstoy)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也是19世纪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代表之一。

他不仅以其巨大而复杂的小说作品而闻名,也因其对于人生哲学和道德问题的深刻思考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探索托尔斯泰的人生智慧,探讨他在文学作品中传达的深刻道义和哲学思想。

2. 托尔斯泰的自我反省与内心求索2.1 自我反省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和个人信件中经常进行自我反省,这些反省展示了他对于自身行为、情感和灵魂状态的深入思考。

通过这些自我反省,他试图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并揭示真正的幸福来源。

2.2 内心求索托尔斯泰经历了一段长期内心寻求和矛盾冲突的时期。

他渴望找到真理和道义的根源,追求更高尚的道德生活。

他通过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对世界的观察,最终得出了一系列深刻的哲学思想。

3. 托尔斯泰的人生哲理3.1 简单与真实托尔斯泰推崇简单和真实的生活方式。

他鄙视社会虚名和物质追求,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满足基本需求并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他主张摒弃虚假面具,在诚实和真实中找到生活的价值。

3.2 爱与同情心托尔斯泰认为爱是人类存在的核心。

他强调个体间互相关爱、同情心和慈悲善良。

他主张建立一个无私、公正和充满爱意的社会。

3.3 面对死亡与意义之问托尔斯泰对于死亡与意义之问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人必须直面死亡并在有限时间内追寻更高尚、有意义的生活。

同时,他通过关注社会问题来找到对人生存在问题的回答。

4. 托尔斯泰的道义思考4.1 非暴力与和平主义托尔斯泰是非暴力和和平主义的倡导者之一。

他强调个人在面对不公正、冲突和战争时应以非暴力方式作出回应,促进和平与理解。

4.2 对社会问题的关切托尔斯泰对社会问题十分关注,特别是贫困、不公正和压迫等。

他认为社会必须实现普遍的正义,人类的幸福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幸福。

5. 总结通过深入探索托尔斯泰的人生哲理与道义思考,我们可以发现他对简单、真实、爱、同情心以及非暴力和和平主义等价值观的推崇。

初中生对道德伦理与人生哲学的思考

初中生对道德伦理与人生哲学的思考

初中生对道德伦理与人生哲学的思考道德伦理和人生哲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涉及到我们如何行为、如何面对困难和选择、如何与他人相处等重要问题。

作为初中生,我对道德伦理和人生哲学产生了一些思考,下面我将分享我的观点。

首先,道德伦理是我们人类社会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它涉及到我们是如何判断对错、善恶的,以及我们为什么要遵守道德规范。

在我看来,道德是指引我们正确行为的原则和价值观。

它不仅仅是指令或规则,而是一种内心的责任感和对他人关心的体现。

道德伦理教会我们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在面对各种困境时保持良好的品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面临诸如帮助他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等选择。

在这些情境中,道德帮助我们作出明智的决策,同时也促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其次,人生哲学是关于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作为初中生,我意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我们的目标和理想、意义和价值观等。

人生哲学帮助我们思考我们的人生目标,并激发我们努力追求梦想的动力。

通过思考人生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并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意义。

在我的初中生涯中,我也遇到了一些道德伦理和人生哲学的问题。

例如,在学校里,有时候会发生一些道德冲突。

比如说,有人作弊,有人欺负弱小的同学。

这些问题涉及到我们应该如何行动以及我们是否需要为他人的行为负责。

在面对这些情况时,我意识到道德教育对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让我明白了诚实与道德的重要性,教会我如何正确观察和处理问题,帮助我站在正义的一方。

此外,人生哲学也让我思考了自己的目标和未来。

通过思考我所追求的东西,我发现了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价值观和人生意义。

在探索道德伦理和人生哲学时,我也受到了一些理论和思想的启发。

例如,康德的“人们”原则,他认为我们应该以他人的利益为重。

这个原则教导我们不应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应该考虑他人的利益,以及对他人行为的影响。

这使我意识到我们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我们应该以关爱和尊重他人为前提。

成玄英的人生哲学(2)

成玄英的人生哲学(2)

成⽞英的⼈⽣哲学(2)成⽞英的⼈⽣哲学(2)——由⼼性完成⾃我超越,实现⼈⽣价值对成⽞英来说,要体认“真道”,完成⼈⽣价值,⼊于不⽣不灭的⽣命理想境界,其途径就在于从⼼性⼊⼿,做到⼼空,不起妄⼼,性真,复归真性。

这⼀点与道教传统重炼形、服丹药以固形也不同。

中国哲学发展的趋势是从本体论推进到⼼性论,⼤约从南北朝起开始转向于⼼性论,⾄南北朝晚期⼼性论成熟,这⼀点主要体现于佛学中。

中国哲学的这⼀发展趋势对道教影响很⼤。

本来,早期道教在世⼈⼼⽬中以炼形⽽著称,由于受佛教影响,到南北朝中期以后⾄隋唐,道教中也逐渐形成道性论,趋于从内在⼼性去追寻⼈成仙了道的根据和⽅法,以此最终解决⽣死问题。

成⽞英的⼼性学说就是这⼀思想背景下的产物,并且集当时道教⼼性论之⼤成。

成⽞英讲⼼性,⾸先是强调“真性”,要⼈们向真性复归。

何谓真性?《⽼⼦注》卷⼆说:“绝偏尚之仁,弃执迷之义,⼈皆率性,⽆复矜矫,孝出天理,慈任⾃然”。

⾃然之性、天理之性就是⼈的真性。

《庄⼦·渔⽗疏》讲得更为明确:“节⽂之礼,世俗为之,真实之性,禀乎⼤素,⾃然⽽然”。

真性出于⾃然,“不知所以,莫辨其然,故与真性符会”。

< 成⽞英所谓“真性”就是指⾃然之性、本性、天性、性分之性、⾃得之性。

成⽞英呼唤着⼈的真性复归,提出其独具特⾊的复性复命论。

《⽼⼦注》卷⼀解释⽼⼦“静⽈复命”说:“命者,真性惠命也。

既屏息嚣尘,⼼神凝寂,故复于真性,反于惠命”。

将⽼⼦的“复命”解读为复归真性惠命,这已⾮⽼⼦原意,⽽是成⽞英借⽼⼦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发挥⾃⼰的复性复命说。

在成⽞英看来,性是与道相通的,称为“性彻”,所谓:“道全则神王,神王则⽓灵,⽓灵则形超,形超则性彻。

性彻者,反复流通,与道为⼀”。

照道全、性彻来推理,真性与道合为⼀体,故复于真性其实就是向“道”的复归。

略晚于成⽞英的李翱《复性书》认为儒家礼乐可以使⼈复归善性,代表了隋唐时儒家讲复性论的⼀种社会思潮。

人生人生与哲学

人生人生与哲学

人生人生与哲学人生与哲学人生是一段旅程,充满了喜怒哀乐、迷茫和思考。

而哲学则是人们对于生命、存在和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人生与哲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哲学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探索自身存在的范式,引导着我们思考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人生与哲学的关系,并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

一、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哲学思考的核心之一。

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旅途中问自己:“我为什么存在?我的人生有何意义?”这种思考驱使着人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意义和价值。

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观点。

1. 实用主义观点认为,人生的意义来自于实现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通过追求自己的欲望和利益,人们可以获得快乐和满足感。

2. 存在主义观点认为,人生的意义是通过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挑战和选择,形成自己的存在方式和价值观。

3. 宗教观点认为,人生的意义是由上帝或超自然力量赋予的。

通过信仰和宗教实践,人们可以达到来世的永恒和灵魂的救赎。

不同的观点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不同的阐释,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来寻找并实现人生的意义。

二、人生的目标人生的目标是人们在追寻意义的过程中制定并追求的目标。

哲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人生目标的思考和指导。

1. 幸福:幸福是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

不同的哲学派别对于幸福的定义和实现方式存在差异。

一些认为幸福来自于物质财富和享乐,而另一些则主张通过内心的满足、人际关系和公益事业来实现幸福。

2. 知识:知识是人生追求的另一重要目标。

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人们能够获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智慧,拓宽自己的眼界。

3.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生目标的最高层次之一。

通过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人们能够达到更高的境界。

人生目标是多样化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兴趣制定并追求符合自己特点和追求的目标。

三、人生的困惑与解答人生的旅程中存在着无数的困惑和问号,而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切实的解答和思考。

1. 死亡与存在:人死后会发生什么?死亡对于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类,哲学提供了不同的解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生哲学与道德传统中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至黄帝时期算起,至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了。

而在期间伴随而生的道德传统,在不同的时期有其不同的含义。

所谓人生哲学,这是现代的说法,在中国古代叫做“为人之道”或“处世之方”。

中国文化历为重视“为人之道”,“处世之方”,因而包含非常丰富的人生哲理,为建立现代的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可供借鉴和吸取的历史文化遗产。

人生哲学要解决的是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度过人生、如何安排人生的大问题,换言之,也就是要解决人生关切的问题,小至人的生、老、病、死,生存与生活问题,大到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归宿等问题。

总而言之,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价值观念问题,人生哲学的最高问题是人生理想问题,是人生的终极关切问题。

研究这些问题,不但能够获得关于人生哲理的历史文化知识,而且能够从中得到如何有意义的度过人生、如何安排自己人生的深刻启示和教益。

人生哲学的理论基础是人性论和历史观问题,某一种人生哲学都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论和历史观的基础之上,换句话说,某一种人生哲学都是在一定的人性理论与历史理论的指导之下构建起来的,因此,欲学习与研究人生哲学,必须对人性理论、历史哲学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我们主要是学习与研究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论与历史哲学有所了解,有所认识。

由之,我们不是把“人生哲学”当成脱离历史的抽象范畴,而是当成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为人之道”、“处世之方”,当成历史哲学的一部分加以考察的。

这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和方法论原则。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四种类型及其基本特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不同类型取决于中国传统文化或传统哲学的不同结构、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内涵。

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不同结构、不同价值取向、不同文化内函来看,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一文中把中国哲学大致划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阳家等六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又提出“十家九流”之说。

所谓“十家”,就是除了司马谈提出的“六家”之外,又增添了农家、纵横家、杂家、小说家,班固认为“小说家”难以确认,故除了小说家之外,谓之“九流”。

其实,从文化史的发展和历史的影响来看,诸子百家中主要是儒、道、墨、法这四大家,因而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也主要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这四种类型。

儒家人生哲学是讲道德、重进取的现实主义人生观儒家是道德型人生观,要求为人“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仁”(《论语·学而》)。

儒家的核心概念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等,都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基本信条,也就是儒家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儒家培养理想人格的价值尺度。

凡在自己的生命活动中能够坚持以上操节,并以之为安身立命者,就是儒家所称誉的“圣贤”、“志士仁人”,他们能够做到“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践覆儒家规定的道德规范而奉献自己的生命。

儒家人生哲学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求进取,讲现实。

儒家都是现实主义者、追求现实的道德的永恒价值和现实生活中的理想人格。

道家人生哲学是重境界、图个体自由放达的理想主义的人生观道家的人生哲学与儒家的人生哲学相比较,在思想表现形式上似乎不如儒家那样现实、那样积极,但是在精神追求上显得极为深沉、老成、世故。

如果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道家的人生境界或人生理想的话,这就是:无为而治,莫与人争,少私寡欲,洁身自好,返朴归真。

法家人生哲学是急功近利、追逐权势的实用主义的人生观法家的人生哲学与儒家、道家的人生哲学具有重大的差异。

如果说儒家重视道德人格、道家提倡精神境界的话,那么法家追求现实和功利。

法家接受了荀子“人性恶”的理论,认为人生来都有耳目口鼻、声色味觉之物欲,人们的物质之欲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乱,为了改造人性、制止争乱、必须实行法治。

所以,法家的人生哲学是追逐功名和权势,为了功名和权势可以不择手段,“不避亲疏”,在人际关系中不讲道德伦理,专讲利害,把人与人的关系均视为利害关系。

战国时卫国人商鞅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秦国佐孝公进行变法。

在推行变法时,坚决反对“礼治”,反对法古循礼,贯彻“不避亲贵”的原则。

当他发现贵族和太子干挠变法推行时,便明确提出“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君必欲行法,先于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师付。

”(《史记·秦本纪》)卫国人吴起也是政治家兼军事家,他曾全力为楚悼王推行变法。

吴起少时家累千金,但是游仕不遂,破家业走求官。

他和母亲诀别时发誓说:“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

未久,虽闻其母病逝也不回乡服丧。

后来他仕于鲁,但娶齐女子为妻。

当鲁与齐相攻时,有人因吴起之妻为齐人,曾间言国君,怀疑吴起,不予重用。

于是吴起“欲就名,遂杀妻”,鲁终使其为将,大败齐国。

这充分体现了法家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人生观。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当然不止以上四种类型,还有后来传入的佛教文化所提倡的人生观,纵横家所主张的人生观等,也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相当影响。

不过比较重要的是儒、道、墨、法这四种类型的人生哲学。

我们把这些人生哲学从整体上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做人与为学一致;二是个人修养与为政的统一。

这是由中国文化的特质与类型决定的。

第一,关于做人与为学的一致。

中国文化从来把学问与道德联系起来,看作是评价理想人格的基本素质要求。

《论语·学而》全书的第一段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一生把学习看作是人生的一大乐趣,看作是人生的一种理念。

因此,他总是把人生与为学联系起来看待的。

体现他这种人生哲学的还有两句话就是:“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学而》)。

他把“文”、“友”、“仁”三者统一起来,也就是把做人与为学统一起来。

在做人与为学的关系上,做仁人是最高的价值追求。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又毅然地说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第二,关于个人修养与为政的统一。

中国传统的人生哲学,不仅主张做人与为学的一致,而且更强调做人与为政的统一。

这一特点更加突出。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强调“内圣”与“外王”的内在联系与转化。

《庄子·天下篇》总结说:“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地之美,……是故内圣外王之道,闇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

”无论是儒家抑或道家文化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概括儒家道统与治统的《礼记·大学》所阐发的“三纲领,八条目”最能典型地说明这个问题。

儒家认为,无论为人或为治,都应该遵行“大学之道”。

所谓大学之道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于至善。

这里的“明德”、“亲民”、“至善”,既是个体人格、个人修养的理想境界,又是从政、为治的最高目标。

所谓大学之道八条目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从大学之道八条目的内在关系分析,儒家是把个人修养看作“治国平天下”的必要前提条件,从这个意义上,《大学》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同时又把“治国平天下”看成是人生的最高追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修身、为学活动,最后的归宿则是“治国平天下”。

这样,我们便理解了为什么说儒家的人生哲学是“入仕”的道理,从而也就认识了儒家人生哲学的体现的“内圣外王”之道的精神。

孔子生在春秋末期这个大国争霸的乱世,他虽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是终因其思想与现实不合而不被重用。

人非动物,不是简单的有吃有穿就可以活下去的问题,人之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处在于“道”(或称“礼仪”),所以“有道则居,无道则隐”。

孟子在发挥孔子这个思想时,把人的生命价值与“道”更加紧密的联系起来。

他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孟子·尽心上》)以上便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四种类型和两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所体现的也正是中国文化或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思想精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生活、实践、交往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是中国人民数千年来不断反省人生道路的智慧结晶。

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价值取向各异,人生道路自然呈现出不同的选择方式,因而也就有了对人生道路的不同评价和不同的评价方法坐标。

科学研究的任务是分清楚“精华”与“糟粕”,以达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目的。

关于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思想精华,可以从不同的方方面面论述很多内容,对这里拟从十个方面加以探讨和论述。

第一,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第二,发扬刚毅进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第三,注重人生修养、安贫乐道;第四,人生处世“以和为贵”,适可而止;第五,人生处事不蛮干,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第六,人生处事要善于“见微知着”、“防患于未然”;第七,人生处事要看到祸福的转化,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第八,待人谦恭有礼,不为人先,留有余地;第九,人生能苦能乐,先人之苦而苦,后人之乐而乐,生活朴实、节用中华民族向来以勤俭耐劳、刻苦朴实而着称于世,形成了优良的民族传统;第十,保持个体人格尊严,发扬勇于承担的大丈夫精神。

过去有人在谈论中西文化比较时,批评中国文化“不讲个体人格”,这未免有片面夸大之嫌。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较,固然不如西方文化那样强调尊重个体人格,但不是不尊重个体人格。

在这方面,儒家、道家都有许多尊重个体人格的论述:道家更加提倡个体人身自由。

所谓“庄子精神”,主要是指他的人生自由、放达、追求理想境界的精神。

儒家虽有压抑个性的弊病,但也有不少强调个体人格独立的思想。

我们应该以积极、反省的态度,批判继承传统道德,并将其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