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卷A卷答题卡
【月考试卷】高二语文12月考试卷及答案
高二12月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完成时间150分钟)一、古代诗文阅读(30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9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9分)(1)回眸一笑百媚生,。
(2),梨花一枝春带雨。
(3)心非木石岂无感,。
(4),两朝开济老臣心。
(5)楼船夜雪瓜洲渡,。
(6),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7),可怜春半不还家。
(8)不知乘月几人归,。
(9),翔鸟鸣北林。
(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
瓶庵小传魏禧吴门枫江之市,有君子焉,人皆称曰瓶庵。
或曰守口如瓶,取谨言之义。
或曰瓶窄口而广腹,善容物者也。
瓶庵幼失怙废学,长自力于学,好文墨士,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
朋友之穷老、无所归者,曰:“于我乎养生送死。
”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
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
尝僦小舟,问舟子曰:“几何钱?”曰数若干,瓶庵曰:“米贵甚,如是,汝安得自活?”乃增其值。
故负贩人亦曰瓶庵盛德长者。
吴门高士徐枋,难衣食,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
瓶庵年六十,家人将觞客,瓶庵曰:“吾将归故乡,以是费为祖宗祠墓费。
吾六十,善病,不于此时一拜先陇,更何待耶?”于是去,倡建始祖祠,修五世以上墓,拜故旧之陇而酹之,不令其子孙知。
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
里有事,尝就瓶庵平曲直,白徒①悍卒皆服之。
或曰:“瓶庵之父,往侨维扬,会逆阉魏忠贤用事,有假其威虐人者,君以布衣叩阍②。
抗疏,既危而免。
”瓶庵殊多父风也,父尝刲③股以疗亲痛,瓶庵父病亦刲股。
瓶庵之妹死,有遗子女,并婚嫁之如己出。
其孝友如此。
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
识瓶庵者曰,瓶庵姓吴,名传鼎,禹存其字也,或曰雨岑,盖徽之林宁人云。
瓶庵父,字绍素。
【注】①白徒:本指无军籍临时征集的壮丁。
此处指散漫无管束的人。
②叩阍(hūn):向朝廷进言。
③刲(kuī):割取。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瓶庵幼失怙废学怙:依靠 B.于是士君子皆贤瓶庵贤:有才德C.尝僦小舟,问舟子曰僦:租赁 D.会逆阉魏忠贤用事会:恰逢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说明瓶庵道德高尚的一组是()(3分)①于贤人隐君子尤尊敬之②于我乎养生送死③人有急难之日,好行其德④瓶庵尝馈遗之,枋不辞⑤事竣,力疾游黄山而后返⑥于是远近士至吴门者,皆欲争识瓶庵矣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文中看,人们称他“瓶庵”的主要原因是瓶子的口很窄而腹较大,很能装东西,比喻做人有度量。
高二语文12月考试卷(带答案)(1)
高二 12 月月考语文试卷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想象的作用只好解说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不可以解说作者在很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独选择该意象。
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好的境地。
比方王昌龄的《闺怨》 : “闺中少妇未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杨柳本来能够惹起无数的联想,桓温因杨柳而想到“树如同此,人何以堪”。
何以《闺怨》这首诗的主人公后悔当初劝丈夫出去谋官呢 ?由于“夫婿”的意象对于“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少妇来说是一种受感情饱和的意象,而杨柳的浓绿又最易惹起春意,所以经它一触动,“夫婿”的意象就马上浮上她的心头了。
感情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
换一种感情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地。
即景能够生情,因情也能够生景。
所以诗是做不尽的。
有人说,风花雪月等等都已经被古人说滥了,所有的诗都被古人做尽了,诗是没有将来的了。
这般人不仅不知诗为何物,也不知生命为何物。
诗是生命的表现,说诗已经做穷了,就不啻说生命已到了末日。
王昌龄不是“闺中少妇”,何以能感觉她们的感情呢?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身临其境”和“体物入微”的本领。
他们在描绘一个人时,就要钻进那个人的心孔,在瞬时间就要变为那个人,亲身享受他的生命,领会他的感情。
所以我们读他们的作品时,感觉它们深中情理。
在这种心灵感通中我们能够见出宇宙生命的联贯。
一般责备家常欢欣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认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
这种分别其实特别浅薄。
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文艺作品都必拥有完好性。
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出色就全在这综合上边见出。
在未综合从前,意象是涣散凌乱的 ; 在既综合以后,意象是和谐整一的。
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感情。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质量监测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下册,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山乡巨变”是描述新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一个关键词。
当下文学若想有效地介入乡村现实,重获历史能动性,就需要吸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些重要历史经验,并在全新的时代语境下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参与“山乡巨变”的重要历史经验主要有三点:其一,新中国成立之前,现代文学对于乡村的表述在整体上呈现“他者化”的倾向,其文本未能深入乡村内部。
这种远距离的乡村想象模式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打破,赵树理、周立波等作家近距离书写“山乡巨变”,还原并介入农村革命的历史现场,发掘、利用民间话语资源,赋予农民主体性地位。
经由他们,文学完成从被动表现农村生活到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实践的转变,农民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地张扬。
其二,从创作主体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家们主动进入劳动生产现场,深度参与乡村建设,逐步建构起创作与生活的有机联系。
早在延安时期,一些作家就将文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在运动中写运动”的创作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模式被进一步发扬,比如周立波在参与大海棠乡农业初级合作社基层工作的过程中创作了《山乡巨变》。
其三,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作家们大都将广大农民群体作为潜在的阅读接受者,注重汲取评书、快板、戏曲等民间文化资源。
此外,文学还被改编成电影、连环画、广播剧、戏曲等艺术形式,以更加通俗的表达方式缩短文学与群众之间的距离。
因此,农民也由文字的被动阅读者转变为演艺活动的参与者,其在文艺活动中的位置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今天的作家要想真正参与到“山乡巨变”的进程之中,首先应该深入农村生活现场,全方位把握乡村社会的新变化。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人教版新 版
2019学年度上学期12月月考高二语文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历史上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农耕文化发展较早,其体系也较为成熟和完整,对北方的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汇聚,使得中原文化在发展中也吸取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而且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塑造了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据考证,从赵武灵王提倡胡服到清代的旗袍、马褂,古代中原民族上衣下裳、宽领褒袖的笨重服饰有了重大的转变。
伴随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从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或蒙古草原进入长城地带或其以南的中原腹地,“胡床”带入农耕地区并改变了中原民族席地而坐的习惯。
小麦、大麦以及磨面方法从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传入,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
家用畜力中的马,主要是从蒙古高原引入长城以南,汉代极为有名的汗血宝马传入中原方备受珍惜。
此外,在新疆阿拉沟、直儿沟等地西周至战国末期的墓葬中发现的骡子骨骼,经鉴定其最早应该是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者培育出来的。
而在艺术文化方面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乐器以及音乐音律、歌舞杂技等自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后,对中原的戏剧、宋词、元曲均产生了极大影响;大同云岗等石窟艺术以及敦煌的璧画艺术等,都是长城地带各民族乃至世界艺术的汇聚。
民族融合发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
不论是农业民族政权还是游牧民族政权,当他们主导中原后,自觉不自觉地都希望能够统一中国,这种思想的形成是长期以来民族融合最好的也是必然的趋势。
尤其是游牧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想要稳定和谐发展就必须与农业民族的思想文化进行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汉民族契合,这正是农业民族与各民族不断融合最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
虽然长城地带各民族的起源地域各异,但在几千年相互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学习所进行的“民族融合”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胡化”,而是更深层次的诸如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度交融。
2021-2022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21-2022年高二上学期12月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说明: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2.将卷Ⅰ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上,卷Ⅱ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答在答题纸上。
3.答题纸卷头和答题卡均填涂本次考试的考号,不要误填学号,答题卡占后5位。
一、基础题:(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搠.(shuò)倒捧袂.(mèi) 连累.(lei) 俨.(yǎn)骖騑闾.(lǚ)阎扑地B.央浼.(měi) 墁.(màn)地睢.(suī)园万应锭.(dìng) 逸兴遄.(chu án)飞C.岑.(cén)寂付梓.(zǐ) 睇眄.(miǎn) 宿舂.(chōng)粮叨.(dāo)陪鲤对D.逋.(bū)慢糍.(zī)粑赍.(jī)发碧溪岨.(qú) 决.(xuè)起而飞2.下列各项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酒馔噩梦坍缩兴高采烈不落言筌B.滑稽玷辱尺椟交头接耳日薄西山C.踹水拮据幅射彤云密布门衰祚薄D.仓廒搭膊流苏解腕尖刀钟铭鼎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具有扶助他人的热肠,做善事,行义举,从善如流....,这些美好的品德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B、这篇小说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南方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特别是把一批走出校门、献身革命的年轻人刻画得入木三分....。
C、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师们的作品也是参差不齐的,某些篇章语言繁冗乏味,格调低下庸俗,真让人不忍卒读....。
D、进入二十一世纪,网上聊天已成为人们交际的独特方式,然而,一些人尽管不懂语法,偏要卖弄文采,把一些意思相同的词语连用在一起,以至叠床架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美国对从中国进口的钢格栅板征收14.5%的反倾销关税,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激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中方将美国商务部官员漏洞百出的言论公之于众,奇文..共赏..。
广东省深圳市普通高中上学期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 01 Word版含答案
上学期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01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A.浩瀚.(hàn)妊娠.(shēn)框.(kuāng)架槲.寄生(hú)B.笑靥.(yàn)蜜渍.(zì)脖颈.(gěng)逶.迤(wēi)C.险衅.(xìn)栖.(qī)息札.记(zhá)龟.裂(jūn)D.嘶.哑(sī)谂.知(niàn)铁臼(jiù)纤.维(qiān)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组是(3分)()A.病症.(zhēng)修禊.(xì)坳.(āo)堂尸骸.(hài)B.桀骜.(áo)菲.(fěi)薄强(qiǎng)颜缂(gé)丝C.濒.(bīn)临绯(fēi)闻缧.(léi)绁舂(chōng)粮D.慰藉.( jí) 喟.(wèi)叹蓦.(mù)然攒.(zuǎn)射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A.评奖的商业化是市场发展的一种产物,其本身或许无可厚非....,但如果畸形发展,就会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B.有时候,解决问题的方法会突然在脑海中闪现,于是问题便茅塞顿开....,这种一下子使问题解决的顿悟,便是所谓的灵感。
C.江苏电视台的编导们很有水平,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有声有色....。
D.英特尔每一次推陈出新....,都会有多家原始设备制造商阵营的合作伙伴夹道欢迎,并且会一起露面捧场。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学习成绩一直第一的小明急流勇退....,成绩下降到了十五名。
B.我厂的制度改革任重道远,堪称邯郸学步....。
C.对于公益事业,他甘之如饴....;对于奢侈享受,他弃之如敝屐。
D.封建统治者为统治人民,用迷信的手段蛊惑人心....。
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语言基础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
寒暄.宣.泄大肆渲.染头晕目眩.B、渎.职案牍.穷兵黩.武买椟.还珠C、瞭.望脚镣.烟云缭.绕潦.草塞责 D、惶.恐恍.惚冠冕堂皇.惊惶.不安【答案】B、、。
、、、、、。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刹那显郝拾人牙慧义愤填鹰B。
星宿忏悔繁文褥节自投罗网C、晦气埋怨丢三落四杳无音信D、贤惠伺机侍才傲物淹淹一息【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形、A项,显赫;义愤填膺。
B项,繁文缛节、D项,恃才傲物;奄奄一息。
考生要着重记忆自己容易出错或习惯性出错的字形,注重平常的识记与积累,本着记少不记多的原则、3。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悲观者看到灰暗的一面, 乐观者总是看到光明的一面。
我们有权选择做一个悲观者依然乐观者。
假如要想使生活充满阳光,要想好自己的人一辈子,我们只能选择乐观。
一味的悲观者,看到的总是灰暗的一面,即使在春天的花园里,他看到的也只是折断的残枝;而乐观者看到的却是姹紫嫣红的鲜花。
A。
总是而驾驭抱怨 B、只是但控制埋怨C、总是但控制抱怨 D。
只是而驾驭埋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
总是:(1)总归是,全都是;(2)老是,一直,一向。
只是:仅仅是;只是是。
或表示轻微的转折,只是;然而、而:连词,表平列,表相承,表递进,表转折等。
但:表转折,只,只是,然而等。
驾驭:驱使车马,或比喻掌握控制;支配、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指把持。
抱怨:指心中怀有不满,责怪别人、埋怨:指因为情况不如意而对造成结果的事物表示不满。
第二空前后两句间并非转折关系,同时“驾驭”能够与“人一辈子"搭配,“控制"能够与“情感、情绪”搭配,故排除B、C;“抱怨”和“埋怨”都有不满和责怪的意思。
二者的区别在于,“抱怨"一般是针对事物或环境的,“埋怨”一般是针对某人的。
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就涉及信息社会人们对知识的双重需求。一方面,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饥渴、本领恐慌的时代。人们为自身有限的技能和认知而焦虑,担心跟不上科技步伐,终身学习越来越成为共识。另一方面,互联网降低信息传播的成本,带来海量信息甚至信息过载,筛选出高价值、个性化知识的成本越来越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天知识的生产、获取、传播和学习的方式出现一系列变化,这与互联网的发展有关。
B.人们要为知识付费的原因之一,是人们无论何时都对自身有限的技能和认知感到焦虑。
C.知识付费项目蓬勃发展,将知识的大门进一步敞开,也激励着普通人参与知识的生产和传播。பைடு நூலகம்
虽然目前投入到市场中的具有自清洁功能的商品并不多,但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自清洁革命的一线曙光。除了自清洁之外,类似荷叶结构的表面还有着更加广泛的用途:把它应用在卫星天线上,可以防止因为积雪而造成信号变差;应用于管道中,可以减少液体运输中造成的损失;作为人体植入材料,可以防止因生物分子的沉积而造成血栓等问题。
知识付费带来的首要改变,就是让随时随地学习和个性化知识需求得到满足。互联网上的知识学习不受时空限制,主打碎片化时间学习,所学内容更是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调查显示,目前最热门的知识付费品类是职业技能类,尤其是和时间管理、互联网技能相关的产品。除此以外,投资理财类、生活兴趣类、专业知识类也是用户购买较多的品类。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高二年级12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年级12月份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分值:150分)一、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短文,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缘起通过一些历史考古出土的实物和史籍资料记载,可以看到中华民族在遥远的仰韶文化时期便开始制作麻纤维的织物服装,告别了以兽皮树叶遮体的原始状态,从而进入到以手工为主体的服饰文明的时期。
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早期的奴隶主们为了自己的江山社稷,将包括服饰在内的一切生活要素都政治化、等级化和伦理观念化,将服饰纳入巩固政权和统一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并以“礼”和“法”的形式来约束人们对服饰的理解和使用,使穿衣戴帽被紧紧地笼罩在政治的光环之下,所以,对服饰的选择不再是个人喜好的自由天地。
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超稳定状态,使得服饰并没有因为一顶顶王冠的易主而有所改变,反而成为历代王朝竭力继承的传统,对中国传统服饰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更多的历史阶段上,看到的是民族大融合、生产力水平的改变、尤其是社会文化思潮对服饰的发展变化都有所影响。
不管是赵武灵王迫于军事压力不得已而为之的“胡服骑射”,还是个体意识觉醒后带有反叛意味的魏晋士人的着装习惯;不管是政治开明、民族文化交融时期盛唐服饰表现出来的空前解放,还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的消费欲望被激发出来并转化为智慧与行动之后,人们在服饰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巨大创造与革新能力,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服饰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那种跌宕起伏的力度和张力。
与西方传统服饰受宗教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不同,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和解释服饰现象时不是遵循神的意志,而是更多地考虑前人的意志,追求所谓的“正宗”与“正名”。
虽然他们也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材料和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新服饰的制作方法与装饰项目,但是,由于基本款式是祖上制定的,属于正宗所在,因而历代统治者都不敢有所违背和改易,并以服饰制度的形式告诫世人在穿衣戴帽上必须遵从古制,因此这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服饰也具有超稳定的特点。
人教版高二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
高二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卷说明:1.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否则计零分。
卷Ⅰ(单选题共26分)本卷共13 小题,每小题3 分,共39 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词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伶俜.(pīng)踯躅.(zhú)悄.(qiǎo)然殚.(dàn)精竭虑B. 荫.(yìn)庇.踟蹰.(chú)顷.(qǐng)刻动辄得咎.(jiù)C. 葳蕤.(ruí)肇.(zhào)事愆.(yán)期命运多蹇.(jiǎn)D. 渐.(jiàn)染霓.(ní)裳城垣.(yuán)惘.(wǎng)然若失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金春之子金洪因涉嫌故意杀人被警方通缉,金春伸明大义,毅然送儿子归案。
B.将领墨守成规,士兵纪律涣散,要取得彪炳青史的业绩,简直是天方夜谭。
C.他的演讲,旁征博引,滔滔不绝,博得了大家经久不息的掌声。
D.在那兵慌马乱的岁月里,究竟有多少国宝流出中国,迄今无法估量。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马大嫂为人热情,工作兢兢业业,总是不胜其烦....地为小区居民做好每一件事。
B.项羽被围垓下,兵少食尽,外面汉兵层层包围,其处境之险真是如履薄冰....,想起“西楚霸王”之威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C.我终于登上了魂牵梦萦的黄山,奇松异石、流云飞瀑宛然在目....,令人赞叹不已。
D.关于李自成的传说,有不少地方混和着穷苦百姓的感情和希望,流传的故事未必不含着添枝加叶....的地方。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了防范和化解风险,对达不到监管标准的信托投资公司,将以转制或撤销退出市场,对资质好的信托投资公司鼓励其进行创新试点。
B.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调整,情况复杂。
高二上册语文12月月考试卷(有答案)
高二上册语文12月月考试卷(有答案)注意事项:请将客观试题1―6题答案涂在答题卡1―6题位置上,12―14题答案涂在答题卡7―9题位置上;主观试题(含作文)工整书写在答题纸上。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创作是一项复杂的精神活动,艺术家创作兴奋点能否形成和出现,是他们创作优秀作品的关键所在。
而艺术家生活中的“精神落差”则常常是作家创作兴奋点形成的至为重要的原因。
我们发现,创作主体在其生活历程中往往经历了两种或多种富有变化的、甚至截然不同的文化或生活方式,这种“精神落差”就必然在创作主体内心发生情感激荡,必然会碰撞出艺术与思想的火花,因此也就较容易形成创作主体的兴奋。
特别是当创作主体从文明程度较高的环境降入到一个文明程度相对较低的环境时,这样的精神落差会使创作主体可能获得一个非常特别的观察视角,获得比在同一环境中世代生息繁衍的人们对自身更为深刻的认识。
艺术创作一般离不开风俗叙事,这不仅源于艺术家自己曾经的生活记忆或审美情趣,还与社会氛围、流派风格、个人境遇有种种联系。
作家艺术家都应该主动拓宽自己的生活经历版图,开阔视野和胸襟,使自己的审美神经更加趋于灵敏,使自己更具文化敏感性。
对某一地域风情中美的发现,须有对另一种地域风情的了解为参照,也就是说,在此地域生活过的创作主体到另一地域更容易触发其创作灵感;或日在新的地域中生活着的艺术主体更容易唤起对原来生活之地的最新发现和认识。
人的一生中有花开花落,有升降沉浮,有盛衰荣辱,在文学因人生际遇的变化而可能造成诗人心态的强烈“反差”,常常使得他们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如屈原、苏轼、曹雪芹等。
几乎共同的身世命运,几乎共同的身心磨难,造就了他们那“吞天吐地”的博大情怀。
在强烈的身世命运的反差中,他们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和机遇去反思历史、反思社会、反思现实、反思自己,这也使他们获得了思想和创作的材料,从而使他们在艺术才情的释放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地域的反差与命运的反差,势必引起创作主体一种更深层的反差,那就是文化观念和思想观念的反差。
高中语文 高二12月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高二语文12月月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答案】1.C 解析:A .“只是因为”因果表述过于绝对,“当时的真实已无法还原而只能达成现时的理解”只能视为原因之一。
B .“语言的‘指涉性’使得诗歌文本可以自给自足”错误。
按原文,“语言的‘指涉性’”使“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诗歌文本的自给自足这个结果不是语言的“指涉性”带来的。
D.“必然”过于绝对化,应该是“有可能是以牺牲诗歌的审美性和人的创造性为代价的”。
2.C 解析:C.“文学被降格为历史的附庸,导致批评者只看到了历史赋予的意义”错误,“把文学降格为历史学的附庸,忽略文学的个性存在,只看到历史赋予的意义,而没看到语言技巧与审美经验赋予的意义”“导致”一词强加因果,原文并无此意。
故选C。
3.C 解析:划线句的意思:在诗歌解读的过程中,创作背景即所谓的真实历史的过度介入,会妨碍诗歌欣赏的自由,损害诗歌的审美魅力。
选项ABD中的诗句本身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魅力,用明确的历史事件标定情感指向,反而让这三首诗都成了个人隐私的实录,即“‘美’作为代价偿付了‘真’”。
而C项虽然也涉及对当时背景的暗示,但诗歌本身在写景层面的审美性并没有被消解。
故选C。
4.①第①段——提出问题:诗歌的解读是否一定依赖背景分析?②第②③段——分析问题:诗歌是无需背景支撑便可自给自足的文本,背景的过度介入反而破坏意义理解的可能;诗歌写作是复杂的心理活动,背景分析则将这个活动过程简化,忽略语言技巧和审美经验发挥的作用。
③第④段——得出结论:背景分析可以作为探寻诗歌意义的途径之一,但绝不能独揽意义的解释权。
(答出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①以诗歌本身的语言文本为根基,关注语言技巧等形式层面的欣赏。
②立足自身经验,关注自身审美感悟,以人类共通的情感获得审美共情。
③当诗歌主题与历史背景相关密切时,适度关注诗歌背景以知人论世。
④避免给诗歌“贴标签”或刻板分类,要领会诗歌的整体魅力和丰富意蕴。
高二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doc
高二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友情提醒: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自己的考号、班级和姓名。
3.所有答案必须用钢笔或圆珠笔写在答题卷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只交答题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抹.杀(mā)尸骸.(hài)否.极泰来(pǐ)长途跋.涉(bá)B.呕哑.(yǎ)喋.血(dié)长歌当.哭(dàng)汝识.之乎(shí)C.创.伤(chuàng)歆.羡(yīn)殒.身不恤(yǔn)桴.止响腾(fú)D.蹊.跷(qī)自诩.(xǔ)窗明几.净(jī)盛.以锦囊(ché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三顾矛庐寥落落寞和蔼可亲B.舞榭歌台屠戮糟践催眉折腰C.风餐露宿颓废喧哗云云众生D.冥顽不灵筹划分量忧患备尝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在网吧迷上网络游戏后,吴晓便把“作业”二字抛在了脑后,掉书袋...、抄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明显退步。
B.如果日本政府将中国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C.美国态度或明或暗地反对解除对华武器禁售令,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是要阻隔..大陆与台湾统一。
D.作为一名公安局长,任长霞并不掩饰她爱动感情的一面。
泪为民而流,情感出于至诚..,可歌可泣;情为民所系,长霞堪称楷模,精神永存。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媒体认为:有NBA打球经历的王治郅的回归,将成为姚明的最佳搭档,他们二人将联手在今年的世锦赛和2008年的奥运会上给中国球迷带来惊喜。
B.原央视名嘴黄健翔在意澳之战的激烈评论引发了极大争议,这个事件影响到人们对足球评论员公正性的重视,“我们需要怎样的足球评论员”成为世界杯期间各国球迷最喜欢谈论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