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质量英文报纸中的人格化的隐喻概念
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
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语法隐喻理论下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语篇功能探析引言语法隐喻理论是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它通过比喻的方式揭示了语言结构背后隐藏的意义。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名物化结构的应用十分普遍。
名物化结构是指将动词或形容词转化为名词的语言现象,在语篇中具有特殊的语法功能和表达特点。
研究名物化结构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语篇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随着新闻报道的快速发展和传播,人们对新闻语言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名物化结构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具体运用及其语篇功能的探析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通过语法隐喻理论的框架,探讨名物化结构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语言特点和作用,为新闻报道语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1.2 研究目的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 nominalization structures in English newsrepo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grammar metaphor theory. Nominalization is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which verbs, adjectives, or adverbs are converted into nouns, creating a more abstract and formal expression. In English news reporting, nominalization is frequently used to condense information, provide objectivity, and convey authority.1.3 研究意义名物化结构在语言学研究中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特别是在新闻报道语言学领域。
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批评隐喻策略_省略_隐喻构建的中国形象_教研课题为例_赵秀凤
2013年7月第34卷第4期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July.2013Vol.34No.4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批评隐喻策略———以“外媒中多模态隐喻构建的中国形象”教研课题为例赵秀凤,张卉(中国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2249)摘要:在电子媒体时代,英语报刊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广泛运用图文隐喻,借助人们所熟悉的概念或图式构建、灌输和宣扬西方价值体系,因为隐喻是构建话语框架体系,塑造思想的重要工具。
藉此,本文以“外媒中多模态隐喻构建的中国形象”这一教研课题为例,介绍和展示英语报刊阅读的批评隐喻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教学实践表明,选取英语报刊中的多模态隐喻涉华语篇作为训练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素材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批评隐喻;多模态隐喻;中国形象;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544(2013)03-0061-04Abstract:At the age of electronic media,one of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of English newspapers is the extensive use of ver-bal-pictorial metaphors,which employ familiar concepts and schemata to construct,infuse and plant western value system.Metaphor is employed as an important tool to construct discourse framework system and shape thought.Therefore,this paper takes the teaching topic of China’s image built by the foreign media with multimodal metaphor as a case to introduce and illus-trate how the critical metaphor pedagogy can be implemented in English newspaper reading course.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it is an effective teaching approach to choose multimodal metaphorical discourses in relevance to China in English news-papers as materials to cultivate students’critical thinking.Key word:critical metaphor;multimodal metaphor;China’s image;newspaper reading course1.引言英语报刊阅读不但是英语专业高年级一门重要的选修课,而且英语报刊各类文章也被广泛用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VOA新闻报道中的名物化及其人际意义
探讨名物 化在 V A新 闻报 道 中实现 的人 O o! fn 隐喻是构 建语法 隐喻 的最 有力手 段。在 H 1dy oTi )  ̄ o a ai 看 的分析统计与例示 , la
来, 制造概念隐喻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将动词 和形 容词名 物化 , 际意义 。 即将它们转换 为名词 或名词词 组 , 而使 名词 或名 词词组 获 1 O 从 V A新 闻报道 中名物 化的人际意义 得动词或形容词的意义而具有 名词 的语 法功 能 , 名物化 既是
第 2 卷第 6 3 期
2 0年 1 01 1月
潍 坊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RN OU AL E琢 A OFW NG EDU C加 ONA C0I CE L 皿
V0 . 3 N 6 王Z o.
No .o O v21
V A新 闻报 道 中的 名物 化及 其 人 际 意 义 O
这些 都不 利于对 名 物化这 一特殊语 言现 以 H ldy ai 为代 表的系统功 能语 言学 派提 出了语法 隐喻 做 一些表 面的讨论 , la 本 ( Ⅱ cl e po) 舯H x a m t hr的概 念 , 将 隐喻 视 为 “ 义 的表达 变 象形成更加深入 的理解 。鉴 于 此 , 文拟 以功 能语 言学 中的 a 并 意 借助批评语 言学的分析 方法 , V A 以 O 体” ai y 。H l a的语法隐喻模式 由概念语 法隐喻 和人际语 法隐 名物化理论为理论 基础 , l d 喻两大类型组成 。他 认 为在概 念 语法 隐喻 中 , 物化 ( o l 新 闻报道这一 特定 的语篇 体裁 为分析 对象 , 名 nm — 通过对 相关语 料
潘 超
220 ) 650
( 潍坊教育学院 , 山东 青州
美国新闻报道中他者形象建构的隐喻作用
而p h e r e i n 的意思 是“ 传送 ” 或“ 转换 ” , 合 起 来 的 意 思
就是 “ 转 换 之 后 的 意思 ” 。 它 与 明喻 不 同 , 不用l i k e 和 a s 表 示 出来 , 而 是 进 行 隐 藏 比较 的一 种 修 辞 方 法 . 其 表 达方 法 为 : A是 B。 如 H e i s a p i g .他 简 直 是 一 头 猪 , 比喻他 是 像 猪一 样 懒 的人 。 因 此 , 我 们 说 隐 喻 是
果, 更 是 语 言 建 构 的 结 果 。语 言不 仅 能够 建 构 一定 的 社会 象 。语 言作 为
文 化软 实 力 的 构 成 成分 , 在 国 际 政 治 舞 台 和 国 际 交 往
认 知语言学认 为 , 隐喻不仅是语 言现象 , 更 重 要
的 是 人 们 的 认 知 现 象 , 它 是 人 类 将 某 一 领 域 的 经 验
中不 断发 挥 其 重要 作 用 , 成 为 影 响 国际 政 治 发 展 的重 要 因 素 。本 文 将 通 过 分析 美 国新 闻媒 体 的涉 华 报道 .
从 隐 喻角 度分 析 语 言 建构 他者 形 象 的表 象 。
一
况下, 任 何 国家 想 成 为 一 个 真 正 的 大 国 , 都 必 须 获 得
大 多数 国 家 的认 同 , 国家形象得到正面解读 。 哈 佛大学 教授 约瑟 夫 ・ 奈 作 为 最 早 明 确 提 出 与 阐释“ 软 实力” 的学者 , 认为 , “ 一 个 国 家 有 可 能 在 国 际政 治 中获 得 其 所 期 望 的结 果 , 是 因 为 其 他 国 家 仰 慕
一
用 来 理 解 或 说 明 另 一 领 域 的 经 验 的一 种 认 知 活 动 .
论英文报刊标题中暗喻的翻译策略
论英文报刊标题中暗喻的翻译策略一、暗喻的概念metaphor发源于希腊语metaphora,意思是传递。
自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关注语言应用领域的研究之后,暗喻的过程被认为是一种传统语言学研究的修辞工具。
暗喻的过程是将两种事物的属性进行对比的语言学过程。
lakoff.g.(lakoff.g.1980)和m.johnson(m.johnson,1980)则认为暗喻了解两种不同定义结构的过程。
根据cooper的理论(cooper,1986)暗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即系统性、创新性和相互默契性。
暗喻和明喻都是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但是它们有不同之处。
相较于明喻,暗喻的比较更加隐蔽,这是区分两者的有效方法。
二、英文报刊标题中的暗喻及其翻译方法由于中英新闻标题简洁性的特点,缩略词和习语在翻译中得以广泛应用。
英语新闻标题朴实无华,中文新闻标题更注重文采。
前者常常忽略新闻的某些细节,比如人物、地点、人物地位,以及事件的背景,但是这些信息是后者的必要因素。
因此,在将英语新闻标题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这些信息应该有所体现。
翻译中,首先要确定本体和喻体间的关系,需要涵盖本体的主要特征。
通过这层关系,可以抓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从而进行翻译。
此外,翻译还应遵循报刊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
事实上,新闻标题暗喻的喻体总是单独出现的,所以,翻译标题不能逐字翻译。
本文将使用暗喻修辞的英文报刊标题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短语四类,并分别介绍四种翻译方法,即异化、归化、扩大、删减法在这四类隐喻类型的具体应用。
其中,名词类暗喻翻译将作重点介绍。
每种类型的具体翻译原则运用,如下所列:1.异化翻译(1)名词类暗喻此类暗喻多以x是y的形式出现。
英语系动词is在标题中总是被省略。
y就是所谓的喻体。
举例如下:①middle east:a cradle of terror中东恐怖主义的摇篮(林丽霞)②emperor’s visit:a milestone in bilateral ties天皇访华:(中日)双边关系的里程碑。
新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及其翻译
新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及其翻译新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及其翻译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最早由M.A.K.Halliday在1985年提出,提出后,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其研究内容包括类型、体现形式、性质、功能、运作机制几个方面。
隐喻这种表达手法让人们在看待事物时,有了新的角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
为了凸显文化特色,英语新闻在导语(lead)、标题(headline)与正文(body)中应用了大量的隐喻手法,让其中的内涵变得更加深刻。
一、语法隐喻的概念Halliday提出,语法隐喻是一种与词汇隐喻相对应的现象,语法隐喻并非简单的用一个词语来提到另外一个词语,其本质是采用一类语法结构来替代另外一类语法结构。
语法隐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概念,判别语法隐喻的标准是,只要可以满足一致性或者非一致性的要求,则可以判定为语法隐喻。
一致式就是对于某件事情在通常情况下,由动词词组来体现,参与者则采用名词词组表现,形容词来表现特性,介词词组与副词词组来表现环境,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来看,话语层意义的内容与词汇语法层的形式是相同的。
但是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大多会使用名词来表达特征、过程与环境,这就是语法隐喻,也可以称之为非一致性表达。
二、新闻英语中的语法隐喻语法隐喻是书面语的一项主要特征,被大量应用在英语新闻语篇之中。
调查显示,语法隐喻在新闻英语中的使用比例高达40.3%,在新闻语篇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
新闻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非常大,也是人们接触最多的媒介,其文体严谨、简洁、客观,词汇的选择主要以其语篇特征作为出发点。
新闻英语中语法隐喻的应用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新闻英语语法隐喻中遵循的首要原则,在英语中,采用了大量非人格表达法,不适用人称,让新闻的呈现更加客观。
例如,Many believ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Sky City if Broad can pull it off is a sign of Chinas growing prowess in the technological world.在上述句子中,主语是the construction,采用该种表达方式弱化了实施者,这種表达方式让整个句子变得更加客观,如果改为一致性的表达方式,那么就为:Many believe that the Broad Sustainable Building construct a building called Sky City,a sign of Chinas growing prowess in the technological world.(二)暗示性原则语气系统与言语功能之间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语法隐喻可以表达出陈述语气常见的提问功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暗示性作用。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及其传播功能
英语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及其传播功能摘要本文以China Daily(《中国日报》)为例,分析英语新闻标题制作中的隐喻现象,重点揭示了英语新闻标题中使用隐喻的特点及其功能。
关键词英语新闻标题隐喻传统的修辞学里,隐喻(metaphor)被定义为一种修辞格,多用于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当中,凸现主体与喻体间的相似性。
权威的《韦伯斯特新世界词典》(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认为,隐喻是“一种隐含着对比的修辞格,它通常的基本用法是,表述某一事物的词或短语被用来表述另外的一种事物”。
20世纪80年代初,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George&Johnson,Mark)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的全新路径,他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
在莱考夫和约翰逊看来,隐喻是两个不同领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的域(target domain)——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这两个领域之间的映射(mapping)和意象图示(image schema)来解释隐喻的意义生成和功能发挥。
换句话说,隐喻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概念之间的跨界搭配。
当谈起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事件时,隐喻的使用可以传达情绪感受,源域的经验被映射到目的域,可起到简化理解靶域特征的作用。
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认为,隐喻是两个相关因素之间的比较,“允许人们以一种整体的方式进行交际。
通过张力情绪的激发,让人们感知符号之间的总体关系,给这些动态关系提供确切的意义,而不是对符号本身”。
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人们往往参照已知的、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去认知或思考未知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其中的关系不是直接表述出来,而是暗示出来的。
一、英语新闻标题中隐喻的使用特点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眼”。
从结构上看,标题是一篇新闻报道中和导语、主体相互倚重的主要成分;从功能上讲,标题浓缩新闻内容,体现着新闻的要义和记者的观点。
广告英语中的名物化隐喻解读
此 世人 迷 境 … …” 。这 是说 宋 画 工 整 ,元 画写 意 ,二 者应 相 参 才 十 他 早在南 唐 中主李磉时 已供职 内廷 ,南唐后 主李煜降宋后 ,徐 氏兄 能人 妙 。还 说 :“ 日一水 ,五 日一石 ,造 化之理 。至静至 深 … … 。 弟 皆归宋 画院 。然 此时宋 画院中 已为黄家 “ 富贵 ”体貌所统治 ,徐 作 画尤 须入古 人 法度 中 ,纵横 恣 肆方 能脱 落 时径 ,洗 发 新趣 也 ” 对 于学 古人 ,他主 张学 而变 ,变而 又笔 下有古 ,即所 谓 :“ 不 氏画风受 到排斥 。徐崇嗣也 彻底舍 弃了徐熙 的 “ 野逸 ”意 味的 “ 落 相蹈 袭 ” ,有 “ 体 ” 如 兴 弼将 子 仪 军 ,旌 旗 变 色 ” 随 意 涉 变 ,“ ,“ 墨为 格” 的方 法 ,皈依 了宫廷 绘 画 的 “ 富贵 ”风 尚 。 ” 不 关于 徐熙 的 画风 的描述 ,郭 若虚 《 图画见 闻志 》 卷 4)中说 趣 ,不 必古 人 有 此 ,然 云西 丹 邱 直 向笔 毫 端 出入 。 此 即 “ 同 ( 。他 的画 法 自谓 “ 风桃柳 、霜 天梅 菊助 我 神” 春 , 徐 熙 的堂 兄徐 铉记 述 熙 画的特 点 为 “ 墨 为格 ,杂彩 副之 ,迹 与 之 同 ,不似 之似 ” 落 “ 花南 田,玩乐 苔草 ” 灌 ,在其 天机 物趣 中创 作一 番 天地 ,他 的这 色 不 相 隐映也 。 又引 徐熙 自撰 的 《 微 堂记 》( 已佚 )中云 : ” 翠 书 “ 墨 之际 ,未尝 以傅 色晕淡 细碎 为 工。 宣和 画谱 》 卷 1 落 ”《 ( 7)中 些 论述 及 思 想 在 当时 有 一 定 的 革新 影 响 。他 的清 秀 、 明丽 的特 所 说亦 近 似 :“ 且今 之 画 花者 往 往 以色 晕 淡而 成 ,独 熙落 墨以 写 点 ,代 替 了浓 艳富 丽 ,大为 清代 统 治 阶层 所欣 赏 ,很 快成 为 清代 其 枝 叶 蕊 萼 ,然 后 傅 色 … … ” 而 叙述 的更 为 清 楚具 体 的 是 沈 括 院体 花 鸟 的正 宗 ,同时也 博得 了众 多 的贵 族 和 一般 市 民 的爱 好 。 恽南 田 》中说 到 :“ 寿 平独 辟 蹊径 的没 骨 写 生花 卉 , 恽 《 梦溪 笔 谈 》( l 所 云 :“ 黄 画花 ,妙 在赋 色 ,用 笔极新 细 , 卷 7) 诸 杨臣 彬在 《 殆不 见 墨迹 ,但 以轻 色染 成 ,谓之 写生 ;徐 熙 以墨笔 画之 ,殊 草 给花 鸟 画坛带 来 了新 的生 机 ,赢得 了众 多追 随者 ,使 他 卓 然 屹立 而成 为 ‘ 州 画派 ’的 开 山祖 。在 山水 画方 面 也 以其 高 出时 辈 常 草 ,略施 丹粉 而 已 ,神 色 迥 出 ,别 有生 动 之 意 。 ” 清初 六 大家 ’之列 ,在 中 国画 史上 占有 重 要 综上 所 述 ,我们 大致 可 以得 知 :第一 ,黄 筌 画派注 重 色彩 渲 的艺术 造 诣 ,高居 ‘ 染 ,而徐熙 画风 注重墨 笔 的刻画 ;第二 ,黄 筌等人 的画法 较工 细 , 地 位 和 深远 的影 响 。 ” 而徐 熙 画法 较 粗放 ,即 “ 筌 富贵 、徐 熙野 逸 ” 黄 。
论英语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及其翻译
论英语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及其翻译摘要: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在英美报刊的新闻报道中也被广泛采用。
准确理解新闻报道的隐喻是准确到位地翻译这些隐喻的前提。
通过对所选取隐喻的实例分析,着重讨论隐喻的分析理解过程与翻译的表达方法。
关键词:英语新闻报道;隐喻;理解;翻译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符号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段,英语中有数千词用于隐喻意义,这种用法并不局限于文学作品或诗歌语言,它同样出现在报刊的新闻报道中。
这是因为新闻报道是向受众传播信息,为增加报道的可读性和生动性,在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前提下,英语新闻报道往往恰当而巧妙地采用某些修辞手段,隐喻就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
新闻报道是记者与读者的沟通桥梁,在二者之间起着交流的媒介作用。
因而在对英美报刊中的新闻报道进行汉译时,正确理解并表达出隐喻的意义对于读者阅读理解英语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隐喻的特点与分类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利用凸现的事物去认识比较隐蔽的事物,利用已知的事物去认识未知的事物。
一般来说,隐喻就是利用具体、生动、常用、熟悉的概念来说明比较抽象、陌生、难以理解的概念。
隐喻不仅在口语中大量使用,正式场合也不少见。
许多词既有字面意义,又有隐喻意义。
英语中有很多词用语隐喻意义,这种用法也出现在新闻报道中。
但是,人们对有些词的隐喻意义用法已经习以为常,因此,很多母语为英语的人在用其隐喻意义时已不在去想其字面意义。
(Alice Deignan,2001:iv)隐喻没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它可能是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句子或一段文章。
比如“He hatched a cleverscheme”,其中的hatch就是一个隐喻,它把一项计划的产生比作孵化过程。
认知语言学在近二十年的发展中已经证明隐喻不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思维乃至行为的基础。
英文报刊选读--报刊修辞
间谍
反讽(irony)
反讽是指某些词来表达完全相反的意思,以达 到讽刺、戏谑、调侃等特定效果。如看到打扮 时髦又漂亮又女性化的男孩,说 good girl, “what fine weather for an outgoing ” Accuser Accused 原告没当成 反而成被告 I have enough money to last me the rest of my life, unless I buy something. (Times, May 15,2010)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 的《 修辞学》(Rhetoric) 开篇指出:“修辞学 与辩证法匹配所有的人几乎都要用到他们, 因为每个人都要试图讨论问题,确立主张, 保护自己,驳倒对方。”文学作品、日常会 话、新闻报刊中修辞随处可见。新闻报刊中 主要用到以下的修辞。
押韵:alliteration 双关 :pun 明喻 :simile 暗喻 metaphor 反讽 :irony 夸张 :hyperbole
借代: metonymy 换称:antonomasia
矛盾: oxymoron 拟人:personification 低调陈述:understatement 对比:antithesis 委婉语: euphemism
换称 (antonomasis)
换称是指用一个具有家喻户晓特点的专有名 词来作为某种象征。这个专有名词能引起特 性的联想,且这种联想具有相当普遍性。例 如源于《圣经》人物Solomon代表一个聪明 的人。 换称与借代有相似性,都是用某种专有名词 来表达某种意思。但是换称里的专有名词通 常来自三种渊源:宗教、古代及当代的历史 和文学,而借代的专有名词则无需有类似的 起源
论英文报刊标题中暗喻的翻译策略
论英文报刊标题中暗喻的翻译策略论英文报刊标题中暗喻得翻译策略一、暗喻得概念“metaphor”发源于希腊语“metaphora”,意思是“传递”.自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关注语言应用领域得研究之后,暗喻得过程被认为是一种传统语言学研究得修辞工具.暗喻得过程是将两种事物得属性进行对比得语言学过程.lakoffg(lakoffg1980)和mjohnson(mjohnson,1980)则认为暗喻了解两种不同定义结构得过程.依照cooper得理论(cooper,1986)暗喻有三个明显得特征,即系统性、创新性和相互默契性.暗喻和明喻基本上两种不同事物之间得比较,然而它们有不同之处.相较于明喻,暗喻得比较更加隐蔽,这是区分两者得有效方法.二、英文报刊标题中得暗喻及其翻译方法由于中英新闻标题简洁性得特点,缩略词和习语在翻译中得以广泛应用.英语新闻标题朴实无华,中文新闻标题更注重文采.前者常常忽略新闻得某些细节,比如人物、地点、人物地位,以及事件得背景,然而这些信息是后者得必要因素.因此,在将英语新闻标题翻译成中文得过程中,这些信息应该有所体现.翻译中,首先要确定本体和喻体间得关系,需要涵盖本体得要紧特征.通过这层关系,能够抓住本体和喻体得相似性,从而进行翻译.此外,翻译还应遵循报刊新闻标题得差不多要求.事实上,新闻标题暗喻得喻体总是单独出现得,因此,翻译标题不能逐字翻译.本文将使用暗喻修辞得英文报刊标题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和短语四类,并分不介绍四种翻译方法,即异化、归化、扩大、删减法在这四类隐喻类型得具体应用.WM其中,名词类暗喻翻译将作重点介绍.每种类型得具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体翻译原则运用,如下所列:1异化翻译(1)名词类暗喻此类暗喻多以“x”是“y”得形式出现.英语系动词“is”在标题中总是被省略.“y”确实是所谓得喻体.举例如下:①mi ddle east:a cradle of terror中东——恐惧主义得摇篮(林丽霞)②emperor’s visit:a milestone in bilateral ties天皇访华:(中日)双边关系得里程碑.(林丽霞)(2)动词类暗喻③zimbabwe rhythm breezes into china(china daily,2006)津巴韵律风吹入中国④the sino-japanese icy ties start to melt away中日冷淡关系开始融化.(3)形容词类暗喻形容词类暗喻类似于动词类暗喻,使用简单和具体得词语描述一些抽象得事物.⑤baker,japan visit off,arms issue hot军备咨询题争论激烈贝克取消访日之行⑥chinese thorny environmental problem remains to be solved中国尖锐得环境咨询题亟待解决2归化翻译归化翻译并不是指字面翻译.(1)名词类暗喻⑦baby geniuses saves t he world?神通挽救世界?⑧some kids are orchids血案得反思(指出作者得意图)(2)动词类暗喻对比名词类暗喻和形容词类暗喻,动词类暗喻鲜使用在英语新闻标题中.动词类新闻标题暗喻应该依照题目得深层含义翻译而不是字面意思翻译.⑨president to axe aide?总统要裁员吗?⑩what makes singapore tick?(西安晚报)三进狮城感触多此标题暗指新加坡如何仅用30年蜕变成为一个富有、文明得现代化国家.此处暗喻归化翻译得使用就会更贴切本地读者得口味,标题显得更亲切,韵味十足.(3)形容词类暗喻{11}yo-yo yen (economist,1986)日元得动荡{12}territorial clash nears boiling point (china daily,2006)恐惧突击接近高潮3扩大翻译然而,为保持标题得完整性,标题翻译也需适当地增加一些信息.(1)名词类暗喻{13}mauritius—life’s a beach毛里求斯——生活是阳光沙滩(田传茂,丁青){14}death of an industry飞艇工业得灭亡(田传茂,丁青)(2)动词类暗喻{15}koizumi blamed for icy china ties:poll(china daily,2006)中日关系落至冰期,日多数民众指责小泉{16}sino-french arts blossom in spring中法文化之花在三月盛开(china daily,13)4删减翻译翻译过程中,适当删减一些词语,如虚词、介词,能够使标题更加紧凑.同时,省略不重要得信息更能够强调标题得主旨.(1)名词类暗喻{17}through a window:thirty years with the chimpanzees透过心智之窗(2)动词类暗喻{18}aids victims surging in us“艾滋病”患者激增(3)形容词类暗喻{19}dusty’s troubled trails(newsweek)困难重重得追踪5词性转移翻译(名词类暗喻翻译成动词类暗喻)(1)名词类暗喻{20}a red light for scofflaws(华先发、邵毅,2004)玩忽法令之风不可长{21}banning not a cure-all不要样样都“禁”{22}down with offices!打倒办公室!(2)动词类暗喻非常多情况下,动词类暗喻能够翻译成名词类暗喻. {23}market war brewing over european compact cars 欧洲小型车市场争夺战得打响{24}t hree gorges flooded by “farewell”tourists惜不之情难以挡游客蜂拥至三峡(3)词组类暗喻{25}nixon in hot water again尼克松再度深陷困境{26}refugees in dire streets越南难民处境危险{27}criminals’life in skating on thin ice罪犯得生活如履薄冰。
隐喻在新闻英语中的使用及其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雾都孤儿》中的童话模式解读从安利(中国)的成功看直销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论《简•爱》中伯莎•梅森的疯癫论中美广告伦理观的差异——从“性感平面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从《推手》看中美文化差异对家庭关系的影响《推销员之死》中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追求女性自我意识的孤独灵魂——评《觉醒》中的爱德娜从《雾都孤儿》看查尔斯•狄更斯的善恶观Bertha Is Jane:A Psycho logical Analysis of Charlotte Bronte’s Jane Eyre Translation of the Implied Meaning in Communication中西社交礼仪的比较与融合《德伯家的苔丝》中亚雷形象分析从文化差异角度研究英文新闻标题翻译的策略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799 75 79 38以《新时代汉英大辞典》为例析中文谚语英译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浅析造成盖茨比悲剧的因素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从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广告英语中的隐喻完美管家还是他者—浅析《长日留痕》中的管家形象(开题报告+论)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浅谈商标翻译的特点和方法论《红字》中的道德观英汉植物文化词汇的差异及翻译研究浅析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如何“纠错”本哈德•施林克小说《朗读者》“平庸的恶”现象研究思嘉丽是淑女还是魔鬼?A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able Manners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表现传统道德与时代新意识之战―论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的婚恋观论顺句驱动在英汉同声传译中的运用浅析英语国家的姓氏习俗《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乔丹•贝克的人物分析俄狄浦斯情结在劳伦斯及其作品《儿子与情人》中的体现浅析中西方宗教习俗展现出的文化差异浅论广告语汉译的美学效果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教师课堂角色研究简爱:魅力人格———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论网络英语的特征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充满爱与美的唯美世界——王尔德童话中的唯美主张研究从语用学角度看广告英语中的模糊表达英语委婉语的认知分析论中英日常礼貌用语的差异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rotagonists’ Growth in Native Son and Invisible Man 对中英语“丑”词的文化和认知解读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关于英汉动物习语区别的研究从合作原则的违反谈黑色幽默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实现浅谈大学英语教育的文化融入科技英语中模糊数词的翻译策略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梭罗《瓦尔登湖》中的“简单”原则《傲慢与偏见》中女性意识的体现意象图式研究浅析合作原则在汉英广告语翻译中的运用浅析目的论下宣传标语的英译失误商务网站的英译策略从《认真的重要性》中的布雷克耐尔夫人看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女性特点英语广告语的语言特色分析合作原则在商务谈判中的运用从象征主义视角看《阿拉比》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对英语影视片名翻译的研究文化差异视域下英语报刊硬新闻的翻译文学翻译中译者风格的彰显从“绝望的主妇”看现代女性主义的困惑以“三美论”对比《登高》两个英译版本的“意美”与“音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阶级面面观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库柏《最后的莫西干人》中的麦格瓦分析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英汉汽车广告中常用“滑溜词”的对比分析浅析委婉语的构造方式及功能对话中语用意义的理论视角盖茨比的悲剧成因分析《圣经》中的性别歧视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商务英语信函的翻译《紫色》主题的表现手法英汉“走类”动词短语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伊莱扎人物形象分析高中生英语学习成败归因现状调查及对策论《隐形人》中的象征主义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学方法《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的性格分析Maintaining and Revitalizing the Native American Languages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写作的哥特式风格Jane Au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探讨《根》中黑人与美国人的根英汉谚语的文化对比分析论《少奶奶的扇子》中的扇子从认知文体学角度分析《一桶白葡萄酒》对爱德加爱伦坡哥特式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研究英汉“去除”类运动事件表达异同的对比研究《老友记》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主观性研究运用目的论对比分析爱伦•坡《黑猫》的两篇中文译本谈商务英语信函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浅谈高中英语练习课教学《纯真年代》女性意识探析国际商务英语信函写作中的礼貌策略全身反应法在学龄前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中美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交际因素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论中西方法律文化价值取向的差异《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从婚姻和家庭看中美核心价值观对比差异英语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中西方灾难新闻差异性研究-文化与传媒从女性主义看《呼啸山庄》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浅析《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的性格归化和异化在汉语歇后语翻译中的应用《莎乐美》中的意象分析(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国际资本流动——以中国为例中式菜肴名称英译的功能观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目的论指导下的英文影视名称的翻译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Color Red Between The Scarlet Letter and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简爱的独立与反叛性格分析从《通往雨山之路》看美国印第安文化的逐渐衰落世纪美国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成长——解读《觉醒》中埃德娜的觉醒过程和原因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英语现状初探--以某县为例(开题报告+论)英国历险小说《所罗门王的宝藏》论《远离尘嚣》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原因从合作原则的违反看小品“卖拐”中的幽默解析《安娜与国王》中的民族中心主义浅谈英语幽默的文化特征从《蝴蝶夫人》到《蝴蝶君》的蜕变论弗兰纳里﹒奥康纳短篇小说中救赎的意义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中式英语形成的原因以及在英语学习中克服中式英语的对策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Desperate Housewives从追求走向幻灭与死亡——谈马丁伊登的美国梦从跨文化角度对商标翻译的研究从跨文化视角看中国红色旅游的翻译策略浅析公告标识中出现的中式英语及其纠正英汉谚语中“爱”的情感隐喻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十日谈》中的乡村意象从文化角度浅析新闻英语的翻译边缘人的挣扎——浅析《断背山》之恩尼斯On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of the Main Characters in The Moon and Sixpence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Celebratio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Festivals On the Sufferings of the Protagonists in Wilde’s Fairy Tales from the Aesthet ic Perspective英汉动物谚语中动物形象的意义及翻译An Approach to the New Women’s Consumerism in Sister Carrie by Theodore Dreiser 南北战争新思想在女性中的体现——浅析《小妇人》从言语行为理论看商务沟通中的委婉语从《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看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An Analysis of Language Features of English News Headlines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看科技英语翻译中西葬礼文化的对比研究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from Aesthetic Perspective—Based on the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of “Tian Jing ShaQiu Si”功能对等视角下的汉语数字成语英译策略研究成长于丧失童真与无处不在的死亡威胁——《爱丽丝漫游仙境》之后现代主义解析《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艾米丽的命运分析从《印度之行》看福斯特的人文主义思想观A Script-based Study of the Female Theme in Scent of a Woman王佐良《雷雨》中的汉语俗语英译的信息减值研究试论《简爱》的叙事策略从《欢乐合唱团》看美国中学教育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麦琪的礼物》看语境在中英翻译中的影响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性格、学习策略和英语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The Loss and Gain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英语长句的理解和翻译农村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xx中学为例A Study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从目的论看林语堂《浮生六记》翻译中增译法的运用体育专有名词的翻译研究A Comparison between Tess and Hester’s Tragic Destiny功能对等视角下汉语广告的英译策略从英语演讲的修辞运用看语言性别差异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主义乌鸦在中西文学作品中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Factors in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Kong Yiji—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The Glossology and Translation of Rhetorical Devices of Harry Potter梭罗《瓦尔登湖》中的佛家思想古诗词中数字模糊性的语用分析浅析《红字》中女性主义的具体体现幽默语言的语用分析Cultural Effects on Advertisement Translation异化理论在汉语成语英译中的应用论黑暗中的光明在《八月之光》中的体现从电影名的翻译看直译与意译国际商务合同的英语语言特点及其翻译探析Resurrection of Self-consciousness in Rebecca《老友记》中的对话分析《飘》中斯佳丽的人物形象浅析论《麦田里的守望者》的“非乐观性”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英文杂志广告中的明喻和暗喻
英文杂志广告中的明喻和暗喻明喻是一种比较直接的比喻手法,它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相比较来表达其相似之处。
在英文杂志广告中,明喻可以用来强调产品或服务的特性或优势,以便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
例如,一个杂志广告可以用“像阳光一样明媚”来形容一款新推出的化妆品,以强调其清新亮丽的特点。
除了明喻外,暗喻也是英文杂志广告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暗喻不直接指出两个事物的相似之处,而是通过暗示和隐喻来表达。
在广告中,暗喻可以帮助广告商以更加含蓄和巧妙的方式来传达产品或服务的信息,以吸引消费者的兴趣和注意力。
例如,一个杂志广告可以用“我们的客户服务是星辰,为大家解决问题”来暗示公司客户服务的优质和可靠性。
无论是明喻还是暗喻,它们都需要在广告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的和提高品牌知名度。
因此,广告商需要注重明喻和暗喻的运用,以便更好地传递产品或服务的信息和优势,以及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时尚杂志一直是引领潮流的风向标,其中《瑞丽》更是众多年轻女性的最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分析《瑞丽》杂志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以期了解其呈现出的特点和趋势。
在《瑞丽》杂志的广告中,女性形象普遍呈现出年轻、充满活力的特点。
这些女性或是学生,或是职场新人,或是独立自主的个性人士。
她们有着不同的职业背景,但都展现出自信、积极向上的姿态。
这些女性形象还具备了鲜明的个性特点,如时尚感强、富有女性魅力等。
在时尚趋势方面,《瑞丽》杂志广告准确地把握了当下的流行元素。
无论是鲜艳夺目的色彩、独特的款式设计,还是别致的面料选择,都反映出了时尚界的新动向。
而这些趋势的流行原因,一方面是满足年轻人追求个性和与众不同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对于简约、舒适和环保等理念的追求。
在品牌定位方面,《瑞丽》杂志广告所呈现的品牌多以少女风、简约风和休闲风为主。
这些品牌定位的人群主要是年轻女性,强调时尚与实用的结合,同时注重表达个性和寻求自我价值。
这种品牌理念不仅突显了年轻女性的消费需求,还传递出积极向上、自信独立的生活态度。
模糊又美丽解读英语文学中隐喻
模糊又美丽解读英语文学中隐喻隐喻是一种含蓄的修辞方法,有一种模糊的美感。
本文就对英语文学中的隐喻展开研究,首先,阐述英语文学中隐喻含义与特点。
然后分析隐喻的主要派别,其中包括夸美纽斯派别、洛克派别、柏拉图派别、苏格拉底派别。
最后,对英语文学中隐喻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
标签:英语文学;隐喻;修辞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在我国英语也是我国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英语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者的知识层面,同时可以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化素质与文化水平。
在英语文学中,隐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隐喻有着一定的模糊性与美丽性特点。
因为在其中很多意义无法用明确的词语进行表达,通过一种事物或者一种方式,表现出另一种意义与含义。
可以引发读者的兴趣与联想,隐喻对英语文学而言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本文将针对模糊又美丽解读英语文学中隐喻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1、英语文学中隐喻含义与特点1.1隐喻含义英语文学中隐喻又被人们称为暗喻或者简喻,在语言中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同时隐喻的含义需要从不同角度理解,分别是狭义层面与广义层面。
如果从狭义层面理解隐喻,那么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某个个体在使用期间,通过隐喻的方式,将自身的思想感情或者想法进行表达,所以,从狭义角度出发可以将隐喻视为事物的表达过程。
如果从广义角度对隐喻进行理解,那么通常情况下,主要是指某一种思维方式。
针对这一思维方式给予更多重视与关注,同时意识到隐喻这一思维方式存在的重要作用。
如果结合其字面意思,那么可以将隐喻理解为一种暗示性的比喻,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暗喻。
由此可以看出,隐喻与比喻之间的结构相同,用法相似,喻体与本体之间需要同时存在。
在英语人群的日常生活中,隐喻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也成英语人群的一种语言习惯。
在对英语文学作品当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时,需要对隐喻的特点与特性明确,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与感情。
1.2隐喻特点如果结合隐喻的内涵特点,可以将其分类三种不同类型:第一,结构隐喻。
报刊英语中的语法隐喻解读
报刊英语中的语法隐喻解读
邓新梅
【期刊名称】《科技信息(学术版)》
【年(卷),期】2011(000)010
【摘要】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看,报刊英语中含有大量的语法隐喻现象,这是其显著的文体特点之一。
解读报刊语篇中的语法隐喻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本文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报刊语篇中出现的三种隐喻现象。
【总页数】2页(PI0173-I0173,I0175)
【作者】邓新梅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
【相关文献】
1.报刊英语中的语法隐喻解读 [J], 邓新梅
2.解读英语中的人际语法隐喻与语篇分析 [J], 杨方
3.语法隐喻视角下英语报刊文章客观性的实现途径 [J], 杨学宝
4.语法隐喻在报刊英语中的语篇作用 [J], 宁志敏
5.英语报刊文章中的语法隐喻 [J], 曾晓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名物化语法隐喻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
名物化语法隐喻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作者:郭恒达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5年第09期摘要:以韩礼德提出的语法隐喻理论为基础,讨论语法隐喻产生的理据,说明语法隐喻可以影响人类思维活动,帮助构建语言,认识客观世界。
选取新闻语篇中有代表性的例句,分析名物化结构语法隐喻在新闻语篇中的应用,得出结论,正确合理地使用名物化语法隐喻可以使新闻语篇显得逻辑严密、文字简洁、立场客观、行文正式、语言生动。
指出正确应用和理解名物化语法隐喻可以帮助作者写出符合英文习惯的新闻语篇,指导读者迅速准确解读新闻语篇。
关键词:名物化语法隐喻新闻语篇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9-0007-031 引言隐喻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它在传统意义上的定义是词汇意义间的转换,也就是说用同一个“能指”去代表不同的“所指”。
隐喻研究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修辞术》与《论诗》。
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隐喻研究始终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学界掀起了隐喻的跨学科研究热潮。
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隐喻是由一个概念域投向到另一个概念域中的结构映射。
把自己熟悉的、具体的概念投射到自己不太熟悉的、抽象概念域当中去,以便于更好地理解后者。
然而无论是古典隐喻研究,还是现代跨学科隐喻研究,都是词汇层面的研究,没有触及到语法层面。
系统功能语法的奠基人韩礼德经过长期缜密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在语法层面也存在着隐喻现象,即“语法隐喻”(grammatical metaphor),并于1985年在专著《功能语法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中首次提出。
我国的语法隐喻研究起步较晚,进入21世纪之后才有较多文章问世。
尽管起步较晚,但我国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语法隐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胡壮麟(1996),从隐喻两个概念领域中的语法形式领域进行了论述。
报刊英语中名词化的功能分析
M!N O$*%-// " P" E" Q-;-;0-*&:>@ D R/1’( &: L89-*&;-:/$% $:’ R+,&$% ).(,A+%+>( MSN" E$;0*&’>- T:&U-*.&/( )*-.. " !F=2" M2N E++B V" W&.,+1*.- MSN" K8C+*’@ KT)" !FGF" M=N E$**-%% )" X" $:’ L&./-*A+%’ Y" R,A-;$ HA-+*( $:’ LRX Q-$’&:> )-’->+>( MDN" E$;0*&’>-@ ET)" !FGG" M3N 刘 明 东 " 文 化 图 式 的 可 译 性 及 其 实 现 手 段 MYN" 中 国 翻 译 "2??= "72<" !!
三 $ 文化图式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 理解语言 必 须 了 解 文 化 $ I&’$ 在 *语 言 -文 化 与 翻 译 +一 书 中 也 指 出 #成 功 的 翻 译 #译 者 的 双 文 化能力比双语能力更重要 $ 因此 # 在翻译教学中要注重文化知 识的传授和文化图式的建立 $ 翻译实践表明 # 译者的相关文化 图式愈丰富 # 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愈强 # 翻译出来的文本可接受 性愈大 $ 在具体的翻译课教学中 # 必须不断地丰富学生的知识 # 加 大背景知识输入 # 拓宽文化图式 $ 帮助学生建立文化图式 # 扩 大背景知识 # 不但要使学生了解书本上的知识 # 还要使他们了 解实际生活中的知识 # 使学生深刻理解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 异 同 #包 括 社 会 风 俗 习 惯 -行 为 准 则 和 禁 忌 -心 态 和 思 维 上 的 异同 $ 翻译课教师把语言相关的文化内容作为一个必不可少 的组成部分溶入翻译教学中 # 启发学生运用背景知识也是十 分重要的 $ 让学生明白文化不同 # 语言表达方式也不同 # 相应 地翻译策略也会不同 $ 参考文献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20, 8(3), 365-372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0 in Hans. /journal/mlhttps:///10.12677/ml.2020.83050Metaphoric Concept of Personification inQuality British PressSazonova Marina DmitriyevnaDepartment of English Lexicology, Facult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Moscow State Linguistic University,MoscowReceived: Apr. 28th, 2020; accepted: May 29th, 2020; published: Jun. 5th, 2020AbstractIn this paper, we considered conceptual personification, which realises in English-language short informational messages. In this study, we classified linguistic means, by which an object was per-sonified in the English-language brief news discourse taken from quality British printed media (The Economist, The Times and The Telegraph) and their online variants. In addition, we classi-fied objects which were subject to personification. For each group of personified objects, we esti-mated the percentage of the personification examples number.KeywordsConceptual Personification, Conceptual Metaphor, Metaphorical Projection, English-SpeakingDiscourse, News Discourse, The British Press, Media Discourse, Mass Media, Lexis在质量英文报纸中的人格化的隐喻概念萨松诺娃·玛丽娜·德米特里耶夫娜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英语语言学院英语词典学系,莫斯科收稿日期:2020年4月28日;录用日期:2020年5月29日;发布日期:2020年6月5日摘要本文讨论了知名英文印刷媒体及其电子版(《经济学人》杂志,《泰晤士报》和《电讯报》)短消息报道中人格化隐喻概念的实现。
本文中,我们研究了英语新闻话语中人格化模型的所有组成部分并进行了分类。
描述了隐喻投射的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人格化的对象,第二部分包括实现人格化的语言手段。
计萨松诺娃•玛丽娜•德米特里耶夫娜算出了每组人格化对象的拟人化列举数量的百分比。
关键词概念人格化隐喻,概念隐喻,隐喻投射,英语话语,新闻话语,英国媒体,媒体话语,传媒,词汇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通常,人们认为短消息中概念隐喻非常少,因为这些文本的篇幅很小。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其中人格化的隐喻概念由43个模型表示。
在最常见的转喻类型中,隐喻占据着及其特殊的地位。
隐喻的概念的首位研究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将隐喻与称名功能的实现(即一个赋予一个现象名称)或演说语言修饰联系在一起。
隐喻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在20世纪,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隐喻开始被视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推动了认知语言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学科认为,思维作为一个整体是言语化的,正是借助语言我们建构思想,将思想系统化并传播自己关于世界的知识。
有关此方面的第一批作品之一是E. R. Mac Cormac的隐喻认知理论,他将隐喻定义为一种认知过程。
根据Mac Cormac (1990) [1]的说法,比较相似但略有不同的语义概念时会出现一些隐喻([1], p. 1)。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J. Lakoff和M. Johnson (2004)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他们将概念隐喻视为一个领域的知识投射到另一个领域的知识,并认为“我们在日常概念系统范围内进行思考和采取行动,日常概念系统就其本质具有隐喻性”([2], p. 25)。
此前的研究范围大多在新闻话语、概念隐喻领域,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尝试对英语新闻话语中人格化模型角色的研究和分类,这决定了本文的新颖性。
本文的材料是优秀英文媒体“经济学人”杂志、“电讯报”和“泰晤士报”(2017~2018年)中短消息中的新闻话语:(文本总数为400个单位)。
目前,新闻话语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Т. А. van Dijk (1989) [3]和A. A. Kibrik (2008) [4]的作品为新闻话语研究奠定了基础。
新闻话语是媒体话语的组成部分之一。
同时,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新闻话语本身的概念尚未明确界定。
T. van Dijk认为新闻话语是代表某种媒体事件的话语,1988 [5],但在我们看来,这个定义过于宽泛。
不同的研究者将不同类型的文本归于新闻话语,包括新闻公告,2011 [6],所编辑文章的标题,2003 [7],标题,导语,主要事件,背景,上下文和在媒体话语中所进行的评论[5]。
关于英语新闻话语的研究有:Panchenko N. N. (2005) [8],Spodarets O. O. (2011) [6],Kovalchukova M. A.(2010) [9],Stepanova M. A. (2003) [7],Klimyonova Yu. I. (2010) [10],Vorotnikova Yu. S. (2005) [11]和Krotova E. A. (2010) [12]。
从事德语法语新闻话语研究的学者有:Borodko D. A. (2013) [13],Aleksanyan A.R. (2014) [14],(2012) [15]和Goncharova N. A. (2013) [16]。
Panchenko N. N.研究了1996~2005年英文印刷媒体样本中连载的新闻报道。
作者在他对新闻话语的定义中,2005 ([8], p. 7)对E.A. Krotova (2010) [12]的观点表示认同,将其定义为“大众媒体话语的主要类型,它是某个社会团体的集体活动的产物,通过媒体生成、传播和解释新闻文本,从事媒体收集、处理、发布和解释具有社会意义的新信息”,2010 ([12], pp. 9-10)。
萨松诺娃•玛丽娜•德米特里耶夫娜根据T. G. Dobrosklonskaya的观点,新闻话语是“一组在新闻广播领域发挥作用的文本,是所有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特征的统一,与其制作,发行和感知相关”,2016 ([17], p. 17)。
在本文中,新闻话语被理解为在短消息中实现的话语:报纸和杂志中出现的三行到两段的信息性消息的文本。
因此,我们认为应该对分析性文章、作者评论和新闻消息进行区分。
这些不同类型的文本在作者对已发生事件所持有主观态度的程度上存在差异。
我们对旨在描述该事件的短消息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似乎并未包含撰写报道记者的个人意见。
然而,R. Fowler (1991) [18]认为选择新闻消息的过程是媒体话语的一部分,不能被视为客观的。
人们认为新闻报道中的概念隐喻很少,因为这些都是篇幅很小的文本,很难在其中形成隐喻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首次提出对英语新闻话语中的短消息以及其中概念隐喻的实现研究。
本文主要研究英语印刷媒体及其电子版本的短消息中如何实现人格化的隐喻概念。
在语言学文献中,人格化的定义和受人格化的单位定义因语言而异。
在英文文献中,拟人化本身通常被定义为“人性化”,无生命的物体和现象被认为是人格化的对象,1973 ([19], p. 15),1960 ([20], p. 17,在德语文献中,人格化被理解为“人性化”,其中动物,植物生物和无生命物体被认为是人格化的,1975 [21], p. 204)。
在法语文献中,拟人化以两种方式定义:a) 动物化1970, ([22], p. 207);并且b) 动物化和人性化,1974 ([23], p. 135)。
在这种情况下,无生命的物体和抽象概念被认为是人格化单位,1970 ([22], p. 207),1974 ([23], p. 135)。
在俄语词典中,人格化通常被定义为“动物化”。
因此,可以对人格化下定义:a) 人性化;b) 动物化和人性化;c) 动物化。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J. Lakoff和M. Johnson在隐喻概念中加入了人格化,并用专门一节进行描述。
两位学者将人格化理解为隐喻,其中物质对象被解释为一个人,使用有关人类动机、特点和活动的术语,赋予无生命物体人的思考经验,理解一个人在与人类动机,特征和活动方面与无生命实体交互的经验成为可能。
作为拟人化的例子,J. Lakoff和M. Johnson (2003) [24]引用了以下陈述:Inflation has attacked the foundation of our economy. The dollar has been destroyed by inflation. (2003) ([24], p. 33).正如我们所看到的,人格化作为隐喻概念的定义不同于人格化作为修辞手段的定义,根据I. R. Galperin (1979) [25],他在自己的作品“修辞学”中给出了以下关于人格化的定义:“将生物(人)的特点或行为归属于物体、自然现象和抽象概念”,1979 [25],1977 ([26], p. 130)。
但是,在这两个定义中有许多共同点:指向无生命或抽象事物,并此对对象赋予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