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基质细胞-白血病细胞共培养模型中主要微环境成分对化疗敏感性的影响

合集下载

医学微生物学,大题

医学微生物学,大题

1.细菌有哪些特殊结构?它们在医学上有何实际意义?答:荚膜、鞭毛、菌毛、芽胞是细菌的特殊结构。

它们在医学上有重要实际意义。

荚膜能保护细菌抵抗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消化,保护细菌免受各种体液因子的损伤,井使细菌对干燥有一定的抵抗力,因而与细菌的毒力有关。

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无鞭毛可作为鉴别细菌的指标之一。

有些细菌的鞭毛与其致病性有关。

菌毛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两种。

普通菌毛对宿主细胞具有粘附作用,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性菌毛通过接合,在细菌之间传递质粒或染色体DNA,和细菌的遗传性变异有关。

芽胞是细菌的休眠状态,因而对热、干燥、化学消毒剂和辐射有很强的抵抗力,能保护细菌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芽胞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可作为鉴别细菌的依据之一。

杀灭芽胞是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一.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哪些条件?答:1.适宜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某些维生素类等必要的生长因子。

2.适宜的气体:不同的细菌生长繁殖需要不同的气体。

根据细菌对氧的需求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此外,有些细菌需要一定的二氧化碳气体。

3.—定的酸碱度:大多数病原菌最适酸碱度为pH7.2~7.6。

4.一定的温度:不同的细菌需要不同的温度,大多数病原菌所需的温度为37℃左右。

二.细菌有哪些合成代谢产物?有何实际意义?答:热原质、毒素和侵袭性酶是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代谢产物。

细菌素、抗生素、维生素等为可供治疗用的代谢产物。

色素对鉴别细菌有一定帮助。

一.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哪些?有何实际意义?答:常见的细菌变异现象有:1.形态结构的变异:如细胞壁缺陷型(L型)变异。

在某些因素如青霉素,溶菌酶等影响下,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受抑制而形成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

2.菌落变异:从标本中新分离菌株的菌落通常为光滑型菌落,但经人工培养基多次传代后,可变为粗糙型菌落。

3.毒力变异:可表现为细菌毒力的增强或减弱,如将有毒的牛型结核杆菌放在含有胆汁、马铃薯、甘油的培养基上,经13年230代培养,得到毒力减弱而免疫原性完整的变异株,即卡介苗(BCG),用于预防结核病。

化疗对癌症微环境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化疗对癌症微环境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化疗对癌症微环境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癌症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健康问题。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展,在癌症的治疗方面,化疗仍然是一项常见的治疗方法。

然而,对于许多癌症患者来说,化疗并不是毫无风险的,因为化疗药物会对整个身体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对癌症微环境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探讨化疗对癌症微环境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化疗对癌症微环境的影响癌症微环境是指癌细胞周围的所有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组成的环境。

包括癌细胞周围的细胞、支持细胞、血管、周细胞外矩阵等一系列因素。

这些组成部分对肿瘤的发展和生长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在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炎症细胞和细胞因子,包括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它们会促进肿瘤的发展和生长。

化疗药物作为一种疗法,会对整个身体产生凉热难耐、乏力、恶心、呕吐、口干咽燥、食欲减退、皮肤异常等副作用。

同时,它们对癌症微环境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一些化疗药物不仅对癌细胞有杀伤作用,还会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的其他细胞和因子,加剧肿瘤微环境的炎症反应。

不同的化疗药物对癌细胞和周围细胞的影响略有不同,在此不一一细说。

总的来说,化疗通常会引起肿瘤微环境的炎性反应,从而有可能进一步促进肿瘤的发展和生长,这也是化疗后复发的一个可能机制之一。

化疗对癌症微环境影响的机制研究为了彻底了解化疗对癌症微环境的影响机制,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发现,化疗药物通过多种不同的机制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的细胞和因子。

预计这项研究所带来的信息,将有助于开发新的肿瘤疗法,从而更好地针对肿瘤微环境,避免癌症复发。

化疗药物可以通过对免疫系统和肿瘤微环境中细胞的作用,影响整个肿瘤微环境。

例如,顺铂等药物可抑制真核小体合成导致核糖体结构或功能的异常,从而引起许多细胞的死亡,包括癌细胞、肝细胞、肾细胞和心血管细胞等。

此外,化疗药物还能通过抑制基因和癌症信号通路,影响癌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和因子。

例如,药物可抑制T细胞、N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功能并减少其数量,从而削弱了免疫系统对肿瘤的抵抗力。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微环境及治疗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微环境及治疗

doi:10.3969/j.issn.1000⁃484X.2020.20.023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微环境及治疗①李洪杰 母润红 (北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吉林132011) 中图分类号 R39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4X (2020)20⁃2547⁃06①本文为吉林省科技厅项目(20190303047SF)㊂作者简介:李洪杰,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肿瘤免疫学方面的研究,E⁃mail:lihongjie1128@㊂通讯作者及指导教师:母润红,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研究,E⁃mail:murunhong@㊂[摘 要]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具有侵袭性且不可治愈的血液学恶性肿瘤,表现为异常浆细胞的恶性增殖,由于骨髓瘤细胞定植在骨髓微环境,微环境中的肿瘤细胞㊁免疫细胞及多种细胞因子相互作用,一方面抑制肿瘤细胞,另一方面又抑制微环境的抗肿瘤效应,故免疫反应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㊂在过去数十年里,干细胞移植技术㊁蛋白酶体抑制剂及免疫抑制剂等新型治疗方法很大程度地提高了MM 患者的预后㊂即便如此,但大多数MM 患者仍然无法治愈,复发率高㊂因此,清晰掌握骨髓微环境的免疫成分是更精准地靶向治疗肿瘤的关键㊂本文对MM 患者的免疫微环境及目前临床研究中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综述㊂[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微环境;免疫反应;治疗Immune microenvironment and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LI Hong⁃Jie ,MU Run⁃Hong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Beihua University ,Jilin 132011,China[Abstract ] Multiple myeloma (MM)is an aggressive and incurable hematologic malignant tumor,which characterized bymalignant proliferation of abnormal plasma cells,malignant myeloma cells engraftment in 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tumor cells,immune cells and a variety of cytokines in microenvironment interaction,on the one hand,inhibit tumor cells,on the other hand,suppress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microenvironment,therefore,immune response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its development process.In the past decades,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techniques,proteasome inhibitors and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have greatly improve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MM.Nevertheless,most patients with MM are still incurable and have a high recurrence rate.Therefore,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immune components of 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 is the key to more accurate targeting of tumors.In this paper,wereviewed the immune microenvironment of MM patients,and the treatment methods commonly used in clinical studies were described.[Key words ] Multiple myeloma;Microenvironment;Immune response;Treatment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终末分化的B 细胞恶性增殖性疾病,约占所有癌症的2%,所有血液学恶性肿瘤的10%,且其发病率逐年上升㊂仅在英国,2016年就有5540人被确诊,3079人死亡,患者初次确诊时中位年龄约为65岁[1]㊂骨髓瘤细胞的存活㊁生长和增殖依赖于骨髓微环境,与正常浆细胞不同,骨髓瘤细胞分泌的IgM 抗体,可作为MM 患者的诊断标志[2]㊂外周血恶性浆细胞比例>20%称为浆细胞白血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高钙血症㊁肾功能不全及贫血㊂MM 是一种多步骤性疾病,起初以无症状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MGUS)为特征,MGUS 占成年人口的1%,每年约有1%的MGUS 患者转变为恶性MM [3]㊂干细胞移植给MM 患者带来了希望,但MM 目前仍然很难治愈㊂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药物的应用在过去几年大幅提高了MM 患者生存率㊂本文回顾了MM 患者骨髓的重要免疫成分,描述了微环境中不同组分在免疫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图1),最后,对MM 的治疗方式进行了综述㊂1 骨髓微环境的组成及作用骨髓瘤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骨髓微环境对骨髓瘤的发生㊁发展及治疗至关重要,微环境中包含多种细胞类型,包括造血细胞(B 细胞㊁T 细胞㊁自然杀伤细胞㊁骨髓来源的抑制细胞和破骨细胞)和非造血细胞(骨髓基质细胞㊁成骨细胞和内皮细胞)㊂这些细胞共同分泌多种因子,这些因子可促进MM 细胞的迁移和增殖,也可促进骨损伤[4]㊂骨髓为正常浆细胞提供生存环境的同时,也保护了恶性浆细胞㊂MM 细胞向骨髓的迁移类似于成熟浆细胞的归巢,趋化因子基质衍生因子⁃1(SDF⁃1㊃7452㊃李洪杰等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微环境及治疗 第20期或CXCL12)是骨髓瘤细胞向骨髓迁移的关键调控因子[5]㊂内皮细胞可能参与MM 细胞的迁移,内皮细胞分泌细胞外嗜环素A,与MM 细胞表面的CD147结合,促进细胞迁移[6]㊂MM 患者的广泛性骨病是由于破骨细胞活性增加㊁数量增多㊁成骨细胞活性降低和数量减少所致㊂研究发现,MM 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相互作用导致RANKL (NF⁃κB 配体的受体激活剂,又称TNFRSF11B)水平升高和骨保护素水平降低㊂RANKL 连接RANK (NF⁃κB 的受体激活剂,又称TNFRSF11A),由破骨细胞前体表达,导致破骨细胞分化增加,骨保护素水平降低,使有效RANKL 水平升高[7]㊂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数量及活性的不平衡导致骨的破坏和骨病的发生㊂外泌体可能在微环境和MM 细胞的相互作用中发挥作用㊂在患者中发现,来自骨髓基质细胞的外泌体中某些miRNA(如miR⁃15a)的含量低于健康个体,可能会影响肿瘤的生长和发育,因为miR⁃15a 被认为是一种抑制肿瘤的miRNA [8,9]㊂由骨髓基质细胞及破骨细胞产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VEGFA)是一种强大的血管生成因子,通过增加局部血管的丰度来增加氧气供应,临床上已表明微血管密度增高提示预后不良[10]㊂在血管内,内皮细胞和壁细胞创建了一个微环境,影响了许多干细胞和祖细胞的行为[11]㊂体外研究证明巨噬细胞作为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T 细胞分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同时调整性T 细胞(Treg)也可抑制微环境中的抗肿瘤免疫[12]㊂在骨髓中,IL⁃6在支持MM 生长中起重要作用㊂目前证明IL⁃6来源于髓系细胞,主要为髓系前体细胞㊂此外,骨髓瘤细胞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图1 MM 骨髓微环境Fig.1 MM bone marrow microenvironmentNote:A.MM cells;B.BM stromal cell;C.Osteoblast;D.Osteoclast;E.Dendritic cell;F.CD4T cell;G.CD8T cell;H.NK cell;I.Tregs;J.Endotheliocyte;K.Blood vessel;L.MDSC.(BMSC)㊁成骨细胞及未成熟的髓系细胞产生IL⁃6,从而促进自身增殖㊂IL⁃6在正常浆细胞中促进免疫球蛋白产生,同时,在MM 细胞中发挥促进增殖和抗凋亡作用,从而保护骨髓瘤细胞并促进肿瘤细胞增殖[2,13,14]㊂2 MM 的免疫反应多年来,研究人员几乎只专注于肿瘤细胞,他们认为,破译这些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能有助于癌症的治愈㊂然而,近年来癌症生物学的研究表明,不仅是肿瘤细胞本身,微环境在肿瘤的发生㊁进展㊁转移㊁耐药和复发中都发挥重要作用,有证据表明,肿瘤微环境中残留的免疫细胞功能失调可导致宿主抗肿瘤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在正常的微环境中,效应细胞能够产生强大的抗肿瘤反应㊂然而,肿瘤细胞往往通过抑制其周围微环境的抗肿瘤免疫来保护自身免受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15,16]㊂与实体肿瘤相似,MM 细胞调节骨髓微环境中的免疫分子,使其适应骨髓瘤自身的生长㊂肿瘤进展过程中的主要免疫抑制机制包括:①调节免疫细胞的扩增[如骨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②抗原提呈细胞(APCs)功能障碍;③免疫效应细胞(效应T 细胞,NK 细胞)的抑制[17,18]㊂2.1 骨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双向调节作用 在MM 患者的微环境中,MDSCs 的增加对于肿瘤进展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诱导免疫抑制,另一方面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肿瘤细胞生长[19]㊂MDSCs 通过信号转导和转录因子(STAT3)活化促进免疫逃逸㊁血管生成㊁耐药和转移[20]㊂然而,其在骨髓中的作用及主要的位点尚不明确㊂骨髓微环境保护MM 细胞抵抗化学药物的损伤以及来自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㊂现已发现在骨髓瘤患者体内MDSCs 和Tregs 明显增加,这些细胞的水平与疾病的发展阶段和临床疗效有关[21]㊂MDSCs 由不成熟的粒细胞㊁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组成,通过抑制适应性免疫应答来促进肿瘤生长,并使CD4和CD8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受到抑制[22]㊂这些细胞分泌精氨酸酶以消耗微环境中的精氨酸,导致用于活化T 细胞的精氨酸减少㊂此外,MDSCs 通过亚硝基化和活性氧(ROS)的释放抑制T 细胞受体,引发肿瘤免疫逃逸[23]㊂2.2 APCs 的功能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机体抗肿瘤免疫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DC 能捕获㊁提呈肿瘤抗原并激活初始型T 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肿瘤抗原特异性的免㊃8452㊃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年第36卷疫应答[24]㊂骨髓不仅是一个原发性淋巴器官,同时也是一个次级淋巴器官,T细胞在骨髓中发生反应㊂成熟DC上调其细胞膜上共刺激分子CD86㊁CD80㊁CD83和CD40表达,这些活化的DC共刺激分子与T细胞膜上的同源CD28结合,从而引发DC分泌IL⁃6㊁IL⁃12㊁TNF⁃α㊁IL⁃1β或IL⁃10等细胞因子,诱导T细胞分化成不同类型的效应T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㊂DC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在调节促炎/抗炎和Th1/Th2反应中起关键作用[25]㊂研究表明,未成熟DC和半成熟DC均能引起T细胞无能或T 细胞衰竭,诱导免疫耐受,促进肿瘤发生㊂而成熟DC激活免疫反应,发挥介导抗肿瘤免疫反应的作用[26]㊂类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是DCs的另一个主要分支,也参与骨髓瘤的病理过程㊂pDCs通过分泌Ⅰ型IFN和IL⁃6对正常浆细胞的产生和抗体应答起关键作用[27]㊂Chauhan等[28]发现MM患者骨髓pDCs的数量和频率增加,且pDCs可促进骨髓瘤细胞的生长㊁存活㊁趋化和耐药㊂提示DC的功能直接影响机体的抗肿瘤效应㊂巨噬细胞是先天免疫细胞,在宿主自身防御和维持组织稳态中发挥作用㊂巨噬细胞可塑性强,可根据周围环境改变表型㊂活化的巨噬细胞一般分为2类:一类是经典的M1型巨噬细胞,另一类是M2型巨噬细胞㊂M1巨噬细胞主要由IFN⁃γ,TNF⁃α和IL⁃12诱导,参与抗原递呈并对肿瘤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㊂且M1型巨噬细胞产生高水平的MHC⁃Ⅰ及MHC⁃Ⅱ类分子,促进肿瘤特异性抗原表达㊂M2型巨噬细胞由IL⁃4㊁IL⁃10和IL⁃13诱导,支持肿瘤细胞增殖,增强血管生成,形成免疫抑制环境[29]㊂未成熟巨噬细胞浸润到肿瘤微环境中,随后被激活,这类巨噬细胞被称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㊂TAMs支持微环境中肿瘤细胞的生长㊁存活及血管生成,可降低抗原呈递能力并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㊂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TAMs通常通过促进癌细胞迁移和侵入,刺激血管生成和抑制抗肿瘤免疫以实现肿瘤的发生发展[30]㊂巨噬细胞在骨髓小室中通过细胞与细胞之间接触依赖的行为和非接触性介导的机制维持骨髓瘤细胞生长,同时增强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细胞的保护作用㊂作为骨髓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巨噬细胞与肿瘤细胞活化信号通路之间的联系,可抑制蛋白酶通路阻挡药物诱导的凋亡[31]㊂2.3 免疫效应细胞的抑制作用 与健康人相比, MM患者外周血中CD4+/CD8+T细胞比例下降,而骨髓中CD4+/CD8+T细胞比例无明显改变,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降低与患者临床表现差相关[32]㊂肿瘤特异性CD4+T细胞不能直接识别MHC⁃Ⅱ阴性的肿瘤细胞,而是通过与肿瘤浸润的巨噬细胞结合,间接识别MHC⁃Ⅱ阴性的骨髓瘤细胞[33]㊂CD4+T提高宿主ACP活化内源性CD8+T细胞的能力,CD4+和CD8+T细胞共同产生的IFN⁃γ刺激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㊂多项研究显示,Tregs作为T细胞的一种亚型,在多种实体肿瘤中表达升高,在包括MM 的血液恶性肿瘤[12,14,31,34]㊂Tregs分泌的TGF⁃β和IL⁃10参与损伤的发生,来自肿瘤相关性宿主的Tregs有改变肿瘤抑制的能力[35]㊂同时,Tregs在微环境中产生高水平的IL⁃10,抑制DC功能,ICOS-Foxp3+Tregs通过TGF⁃β抑制T细胞功能㊂Tregs在癌症中的积累提示预后不良[36]㊂免疫效应细胞的抑制可促进肿瘤生长,阻碍肿瘤治疗㊂NK细胞是固有淋巴细胞(ILC),能识别并快速清除感染或转化的异常细胞,在肿瘤免疫监视中起重要作用[37]㊂NK细胞除了能释放溶菌素(Pfp)和颗粒酶(Grz)直接识别裂解肿瘤细胞外还能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间接抗肿瘤㊂然而,尽管NK细胞可以在无刺激的情况下自然杀伤靶细胞,并维持抑制信号和活化信号间的平衡,但在肿瘤背景下,这种平衡被多种机制打破㊂首先,肿瘤细胞可使活化受体下调,同时上调NK细胞抑制受体㊂然而,肿瘤细胞激活受体的配体低表达,抑制受体的配体高表达,最终,细胞因子及ROS在微环境中的释放干扰了NK细胞及DCs的抗癌作用,增强肿瘤的免疫逃逸[38]㊂此外,细胞毒实验发现,外周血NK细胞的下降与临床晚期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㊁骨髓浆细胞浸润及β⁃2微球蛋白水平显著相关㊂NK细胞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其中IFN⁃γ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活性,但其对MM的影响仍需进一步研究[39]㊂3 多发性骨髓瘤的免疫治疗MM的治疗方法包括初始治疗㊁自体干细胞移植及巩固/维持治疗和复发的治疗㊂目前,临床多采用化疗方式治疗,当患者完全缓解后考虑骨髓移植㊂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新一代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调节剂的出现改变了该病的格局,但MM仍不能治愈[40]㊂下文将对几种基于免疫的治疗方法进行简单综述,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免疫检查点抑制以及CAR⁃T疗法㊂3.1 单克隆抗体 单克隆抗体已成为骨髓瘤治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单一用药还是与其他㊃9452㊃李洪杰等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微环境及治疗 第20期生物治疗相结合,都表现出较好的疗效㊂单克隆抗体通常针对肿瘤上的一种抗原或受体位点及一种特定的酶或蛋白质,靶向骨髓微环境,中和生长因子,抑制血管生成,增强宿主抗肿瘤免疫应答㊂本综述主要介绍两种已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单克隆抗体:埃罗妥珠单抗(Elotuzumab)和达雷木单抗(Daratumumab)㊂2007年,一项临床前研究发现, Elotuzumab可抑制MM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间的配体阻断诱导增殖的途径,并对恶性浆细胞产生抗体依赖性细胞毒性[41]㊂有研究发现,Elotuzumab与地塞米松联合用药与地塞米松单用药相比,总有效率提高13%;与来那度胺联合应用效果更佳,总有效率达82%[42,43]㊂提示Elotuzumab是一种安全具有效的抗MM治疗方案,尤其是与标准方案联合使用,可以改善疗效和预后㊂Daratumumab是一种针对人类IgG1k的单克隆抗体,CD38是重要免疫治疗靶点,Daratumumab与CD38这一靶点结合,通过细胞毒性以及抗体介导的吞噬和凋亡诱导,促进MM细胞的死亡[44]㊂报道有显示,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组的客观缓解率(ORR)为76.4%(P<0.001),而Daratumumab㊁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组的ORR为92.9%; Daratumumab组的部分缓解率(PR)和完全缓解率(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㊂值得注意的是,Daratumumab组25%的患者没有微小残留疾病(MRD),提示联合使用Daratumumab可以产生更好的效果[45]㊂3.2 免疫检查点抑制 PD⁃1/PD⁃L1是一种负性共刺激分子,PD⁃1与其配体相互作用导致Th1细胞因子分泌减少,抑制T细胞增殖,促进T细胞凋亡,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介导的杀伤,癌细胞利用该系统创造一个免疫抑制的环境,促进免疫耐受和疾病进展[46,47]㊂靶向抑制免疫检查点可增强T细胞活性,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㊂PD⁃1作为Ⅰ型跨膜蛋白表达在活化T细胞表面,与其配体PD⁃L1和PD⁃L2相互作用,实现免疫检查点抑制抗肿瘤免疫㊂抑制剂靶向PD⁃1及其配体(PD⁃L1或B7H1)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显著功效㊂Gorgun等[48]的研究也证明PD⁃1/PD⁃L1阻断诱导抗MM免疫应答㊂并且,来那度胺可进一步增强效应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为临床评估联合治疗提供框架[49]㊂3.3 CAR⁃T疗法 嵌合抗原受体(CAR)工程化T 细胞是患者自身的T淋巴细胞被基因重组,编码出一种结合肿瘤抗原的合成受体,使T细胞能够识别并杀死表达抗原的癌细胞㊂CAR分子是一种融合蛋白,其胞外片段是根据抗原筛选出的抗体序列所衍生的单链可变区(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scFv),而胞内信号区能启动T细胞激活信号和其他下游效应㊂CAR目前分为4代:第一代CAR的细胞内结构域仅含有CD3ζ链;第二代含有CD3ζ链和共刺激分子,如CD28㊁4⁃1BB㊁CD134(OX40)或者ICOS;第三代CAR分子在第二代的分子基础结构上增加了两个共刺激结构域(CD28或4⁃1BB等),以增强CAR⁃T的活力和持久力;第四代CAR则加入了细胞因子或共刺激配体,以期提高CAR⁃T细胞对肿瘤的浸润能力并抵抗来自肿瘤微环境的抑制作用[50]㊂Shah等[14]于2017年12月报告病人体内输注抗BCMA CAR⁃T细胞后,患者血液中检测到CAR⁃T细胞扩增,ORR为94%㊂此外,Garfall等[51]发现复发/难治性MM患者在接受高剂量melphalan+auto⁃SCT治疗后行抗CD19CAR⁃T细胞治疗与先前的自体SCT相比,患者反应效果显著㊂抗CD19CAR⁃T细胞目前正在与抗BCMA CAR⁃T细胞联合进行临床试验[52]㊂除此之外,截至2018年12月,一些探索治疗MM其他靶点的CAR试验已经开始,包括CD38(NCT03464916)㊁CD138 (NCT01886976㊁NCT03672318)㊁Kappa轻链(NCT00881920)和SLAMF7(NCT03710421)[53]㊂4 总结与展望目前对于MM细胞和骨髓微环境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细胞与细胞㊁细胞与基质之间的联系,以及生长因子㊁细胞因子等方面㊂早期研究建立了骨髓微环境在MM病理过程中的作用,但微环境的免疫成分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免疫反应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微环境中的不同成分互相平衡并保护宿主,了解促成MM中的免疫抑制环境的主要因素是至关重要的目标㊂在未来,单克隆抗体㊁检查点抑制剂㊁工程化T细胞㊁蛋白酶体抑制剂及肿瘤疫苗有望成为改善临床结果的常规选择㊂即便如此,复发和耐药仍不可避免㊂因此,充分利用微环境中的免疫成分,探索药物的联合应用,实现对MM的精准治疗仍是一个需要攻克的难题㊂参考文献:[1] Agnarelli A,Chevassut T,Mancini E.IRF4in multiple myeloma⁃biology,disease and therapeutic target[J].Leuk Res,2018,72(9) 52⁃58.[2] Guillerey C,Nakamura K,Vuckovic S,et al.Immune responses inmultiple myeloma:Role of the natural immune surveillance and potential of immunotherapies[J].Cell Mol Life Sci,2016,73(8):㊃0552㊃中国免疫学杂志2020年第36卷1569⁃1589.[3] Kuehl WM,Bergsage PL.Multiple myeloma:Evolving geneticevents and host interactions[J].Nat Rev Cancer,2002,2(3): 175⁃187.[4] Braga WM,da Silva BR,de Carvalho AC,et al.FOXP3and CTLA4overexpression in multiple myeloma bone marrow as a sign of accu⁃mulation of CD4(+)T regulatory cells[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14,63(11):1189⁃1197.[5] Katz BZ.Adhesion molecules⁃the lifelines of multiple myelomacells[J].Semin Cancer Biol,2010,20(3):186⁃195. [6] Zhu D,Wang Z,Zhao JJ,et al.The Cyclophilin A⁃CD147complexpromotes the proliferation and homing of multiple myeloma cells [J].Nat Med,2015,21(6):572⁃580.[7] Peters S,Clézardin P,Márquez⁃Rodas I,et al.The RANK⁃RANKLaxis:An opportunity for drug repurposing in cancer?[J].Clin Transl Oncol,2019,21(8):977⁃991.[8] Roccaro AM,Sacco A,Maiso P,et al.BM mesenchymal stromalcell⁃derived exosomes facilitate multiple myeloma progression[J].J Clin Invest,2013,123(4):1542⁃1555.[9] Roccaro AM,Sacco A,Thompson B,et al.MicroRNAs15a and16regulate tumor proliferation in multiple myeloma[J].Blood,2009, 113(26):6669⁃6680.[10] Rajkumar SV,Mesa RA,Fonseca R,et al.Bone marrowangiogenesis in400patients with monoclonal gammopathy of un⁃determined significance,multiple myeloma,and primaryamyloidosis[J].Clin Cancer Res,2002,8(7):2210⁃2216. [11] Xu J,Wang Q,Xu H,et al.Anti⁃BCMA CAR⁃T cells for treatmentof plasma cell dyscrasia:Case report on POEMS syndrome andmultiple myeloma[J].J Hematol Oncol,2018,11(1):128⁃136.[12] Kim J,Denu RA,Dollar BA,et al.Macrophages and mesenchymalstromal cells support survival and proliferation of multiplemyeloma cells[J].Br J Haematol,2012,158(3):336⁃346. [13] Li Y,Du Z,Wang X,et al.Association of IL⁃6promoter andreceptor polymorphisms with multiple myeloma risk:A systematicreview and meta⁃analysis[J].Genet Test Mol Biomarkers,2016,20(10):587⁃596.[14] Shah GL,Landau H,Londono D,et al.Gain of chromosome1qportends worse prognosis in multiple myeloma despite novel agent⁃based induction regimens and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J].Leuk Lymphoma,2017,58(8):1823⁃1831.[15] Quail DF,Joyce JA.Micro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f tumorprogression and metastasis[J].Nat Med,2013,19(11):1423⁃1437.[16] Kerhar SP,Restifo NP.Cellular constituents of immune escapewith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J].Cancer Res,2012,72(13):3125⁃3130.[17] Andersen MH.The targeting of immunosuppressive mechanisms in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J].Leukemia,2014,28(9):1784⁃1792.[18] Vinay DS,Ryan EP,Pawelec G,et al.Immune evasion in cancer:Mechanistic basi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J].Semin CancerBiol,2015,35(Suppl):S185⁃S198.[19] Grgün GT,Whitehill G,Anderson JL,et al.Tumor⁃promotingimmune⁃suppressive 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in themultiple myeloma microenvironment in humans[J].Blood,2013,121(15):2975⁃2987.[20] Kujawski M,Kortylewski M,Lee H,et al.Stat3mediates myeloidcell⁃dependent tumor angiogenesis in mice[J].J Clin Invest,2008,118(10):3367⁃3377.[21] Malek E,de Lima M,Letterio JJ,et al.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cells:The green light for myeloma immune escape[J].BloodRev,2016,30(5):341⁃348.[22] Goh C,Narayanan S,Hahn YS.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The dark knight or the joker in viral infections?[J].ImmunolRev,2013,255(1):210⁃221.[23] Serafini P,Borrello I,Bronte V.Myeloid suppressor cells incancer:Recruitment,phenotype,properties,and mechanisms ofimmune suppression[J].Semin Cancer Biol,2006,16(1):53⁃65.[24] Jacques B,Akarolina P.Dendritic cells as therapeutic vaccinesagainst cancer[J].Nat Rev Immunol,2005,5(4):296⁃306.[25] Mbongue JC,Nieves HA,Torrez TW,et al.The role of dendriticcell maturation in the induction of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mellitus[J].Front Immunol,2017,8(3):327⁃335. [26] Dudek AM,Martin S,Garg AD,et al.Immature,semi⁃mature,andfully mature dendritic cells:Toward a DC⁃cancer cells interfacethat augments anticancer immunity[J].Front Immunol,2013.doi:10.3389/fimmu.2013.00438.[27] Jego G,Palucka AK,Blanck JP,et al.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induce plasma cell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typeⅠinterferon andinterleukin6[J].Immunity,2003,19(2):225⁃234. [28] Chauhan D,Singh AV,Brahmandam M,et al.Functionalinteraction of 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s with multiple myelomacells:A therapeutic target[J].Cancer Cell,2009,16(4):309⁃323.[29] Lewis CE,Pollard JW.Distinct role of macrophages in differenttumor microenvironments[J].Cancer Res,2006,66(2):605⁃612.[30] Chanmee T,Ontong P,Konno K,et al.Tumor⁃associatedmacrophages as major players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J].Cancers(Basel),2014,6(3):1670⁃1690.[31] Zheng Y,Yang J,Qian J,et al.PSGL⁃1/selectin and ICAM⁃1/CD18interactions are involved in macrophage⁃induced drugresistance in myeloma[J].Leukemia,2013,27(3):702⁃710.[32] Mills KH,Cawley JC.Abnormal monoclonal antibody⁃definedhelper/suppressor T⁃cell subpopulations in multiple myeloma:Re⁃lationship to treatment and clinical stage[J].Br J Haematol,2010,53(2):271⁃275.[33] Corthay A,Lundin KU,Lorvik KB,et al.Secretion of tumor⁃specific antigen by myeloma cells is required for cancer immuno⁃surveillance by CD4+T cells[J].Cancer Res,2009,69(14):5901⁃5907.[34] Abdi J,Chen G,Chang H.Drug resistance in multiple myeloma:Latest findings and new concepts on molecular mechanisms[J].Oncotarget,2013,4(12):2186⁃2207.[35] Feyler S,Scott GB,Parrish C,et al.Tumour cell generation ofinducible regulatory T⁃cells in multiple myeloma is contact⁃dependent and antigen⁃presenting cell⁃independent[J].PLoSOne,2012,7(5):e35981.(下转第2557页)㊃1552㊃李洪杰等 多发性骨髓瘤免疫微环境及治疗 第20期New Engl J Med,2011,364(7):616⁃626.[37] Gupta S,Köttgen A,Hoxha E,et al.Genetics of membranous ne⁃phropathy[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18,33(9):1493⁃1502.[38] Wang HY,Cui Z,Xie LJ,et al.HLA classⅡalleles differing bya single amino acid associate with clinical phenotype and outcomein patients with 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J].KidneyInt,2018,94(5):974⁃982.[39] Couser WG,Johnson RJ.The etiology of glomerulonephritis:Rolesof infection and autoimmunity[J].Kidney Int,2014,86(5):905⁃914.[40] Doshi M,Annigeri RA,Kowdle PC,et al.Membranousnephropathy due to chronic mercury poisoning from traditionalIndian medicines:Report of five cases[J].Clin Kidney J,2019,12(2):239⁃244.[41] Zhang XD,Cui Z,Zhao MH.The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factors of 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An overview fromChina[J].Kidney Dis,2018,4(2):65⁃73.[收稿2019⁃05⁃09 修回2019⁃07⁃09](编辑 陈 阳)(上接第2551页)[36] Tognarelli S,Wirsching S,von M,et al.Enhancing the activationand releasing the brakes:A double hit strategy to improve NK cellcytotoxicity against multiple myeloma[J].Front Immunol,2018.doi:10.3389/fimmu.018.02743.[37] Guillerey C,Smyth MJ.NK cells and cancer immunoediting[J].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2016,395:115⁃145. [38] Cheretien AS,Le Roy A,Vey N,et al.Cancer⁃induced alterationsof NK⁃mediated target recognition:Current and investigational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aiming at restoring NK⁃mediated anti⁃tumor activity[J].Front Immunol,2014,5:122. [39] Jeon YW,Yoon S,Min GJ,et al.Enhancement of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control efficacy by adoptive transfer of type1regulatory T cells in bone marrow transplant model[J].StemCells Dev,2019,28(2):129⁃140.[40] Naymagon L,Abdul⁃Hay M.Novel agents in the treatment ofmultiple myeloma:A review about the future[J].J HematolOncol,2016,9(1):52⁃71.[41] Hsi ED,Steinle R,Balasa B,et al.CS1,a potential newtherapeutic antibody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J].Clin Cancer Res,2008,14(9):2775⁃2784. [42] Lonial S,Dimopoulos M,Palumbo A,et al Elotuzumab therapy forrelapsed or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J].N Engl J Med,2015,373(7):621⁃631.[43] Zonder JA,Mohrbacher AF,Singhal S,et al.A phase1,multicenter,open⁃label,dose escalation study of elotuzumab inpatients with advanced multiple myeloma[J].Blood,2012,120(3):552⁃559.[44] McEllistrim C,Krawczyk J,O′Dwyer ME.New developments inthe 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Clinical utility ofdaratumumab[J].Biologics,2017,(11):31⁃43. [45] Dimopoulos MA,Oriol A,Nahi H,et al.Daratumumab,lenalidomide,and dexamethasone for multiple myeloma[J].NEngl J Med,2016,375:1319⁃1331.[46] Rosenblatt J,Avigan D.Targeting the PD⁃1/PD⁃L1axis inmultiple myeloma:A dream or a reality?[J].Blood,2017,129:275⁃279.[47] Gajewski TF,Schreiber H,Fu YX.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ecells in the tumor microenvironment[J].Nat Immunol,2013,(14):1014⁃1022.[48] Gorgun G,Samur MK,Cowens KB,et al.Lenalidomide enhances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nduced immune response inmultiple myeloma[J].Clin Cancer Res,2015,21(20):4607⁃4618.[49] Gacerez AT,Arellano B,Sentman CL.How chimeric antigenreceptor design affects adoptive T cell therapy[J].J Cell Physiol,2016,231(12):2590⁃2598.[50] 童晨曦宋银宏.嵌合抗原受体基因修饰的NK细胞治疗实体瘤的研究进展[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8,34(10):1578⁃1584.Tong CX,Song YH.Progress of 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modified NK cell therapy for solid tumors[J].Chin J Immunol,2018,43(10):1578⁃1584.[51] Garfall AL,Stadtmauer EA,Maus MV,et al.Pilot study of anti⁃CD19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s(CTL019)in conjunctionwith salvage 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for advancedmultiple myeloma[J].Blood,2016,128(22):974. [52] Shi X,Yan L,Shang J,et al.Tandom autologous transplantationand combined infusion of CD19and bcma⁃specific chimericantigen receptor T cells for high risk mm:Initial safety andefficacy report from a clinical pilot study[J].Blood,2018,132(Suppl1):1009.[53] Sandra P Susanibar Adaniya,Adam D Cohen,Alfred LGarfall.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immunotherapy formultiple myeloma:A review of current data and potential clinicalapplications[J].Am J Hematol.2019,94(S1):S28⁃S33.[收稿2019⁃04⁃29 修回2019⁃05⁃30](编辑 陈 阳 刘格格)㊃7552㊃陈施晓等 特发性膜性肾病靶抗原PLA2R抗原表位的研究进展 第20期。

造血微环境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

造血微环境对急性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研究进展
增 殖 作 用 , 明显 差 于 基 质 细 胞 层 的直 接 接 触 - 。 但 8 J 推 测直 接 的细 胞接 触对 细胞 的增 殖 分化是 十 分必 要
亡 倾 向 [ 。急性 白血 病细胞 的成 活 同样 需 要 内源性 2 ]
造血 因子 的调 节 。若无 骨髓 起 源 的基 质 滋 养 层 , 幼
细胞 凋 亡是 生 物体 内普 遍 存 在 的 现 象 , 生 理 在
和 病理 造血 中均 发挥 了重要 作 用 。除非 在 与造血 生
长 因子 或骨 髓基 质细 胞及其 分 泌 的可溶 性 细胞 因子
直 接接 触 的情况 下 , 常造 血干 / 细胞 有 明显 的凋 正 祖
组均 有更 高 的 增 殖 分化 率 - , 管采 用 一 些 细胞 因 7尽 J 子组合 , 一定 程 度 上 能模 拟 基 质对 白血 病 细 胞 的促
见对 白血 病 细胞 生 长 的抑 制 现 象 , 为 是 存 在 于 长 认 期 骨 髓培 养体 系 中 的可 溶 性 因子 使 然 , 不 是 通 过 并 与基 质细 胞层 的 密切 的空 间 接 触 所 致 , 能 培 养 体 可 系 中存在 某种 抑 制 白血 病 细 胞 生长 的 物 质 , 种 抑 这
稚 的 正 常 B 细 胞 或 BA L在 体 外 迅 速 死 亡 _。 .L ] J Maae nb 等研究 表 明 大 多数 前 BA L 在 无 血 清 培养 .L ,
基 中容 易 出现凋 亡 , 与 同基 因骨 髓 基 质 层 接 触则 在
的, 细胞 间 的缝 隙连 接 参 与 细胞 间 的信 号 传 导 并 调 节 基质 依赖 的造 血干 细胞 的增殖 J 。但也 有 对 白血
综 述 讲 座 与进 展 ・

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

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

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目的:探索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应用Percoll 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模拟骨髓微环境功能,在体外共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和白血病细胞Jurkat。

Jurkat细胞用0.5umol/LDNR处理,用Annexin V/PI双标法流式细胞仪检测处理后白血病细胞凋亡率的变化,细胞周期分布用PI染色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

结果:在共培养后,骨髓基质细胞可以抑制药物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凋亡,与单独悬浮培养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

白血病细胞凋亡率是(5.69±1.81)%,正常骨髓基质细胞的(8.41±4.09)%(P<0.05)。

结论:白血病骨髓基质对白血病细胞的屏蔽效应强于正常骨髓基质细胞,骨髓基质细胞通过阻滞白血病细胞于G 0/G 1期实现,抑制化疗药物诱导的白血病细胞凋亡。

标签: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细胞凋亡随着对白血病研究的深入,发现骨髓基质细胞在病理生理过程中,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BMSCs)起重要作用,主要参与白血病细胞恶性克隆的选择、分化、增殖、分泌的细胞因子、血液病发生、恶性血液病细胞凋亡。

瘤微环境严重影响肿瘤细胞的生存、对外来药物的敏感性和肿瘤患者预后。

研究显示,BMSCs 是白血病细胞存活的必要条件之一,是白血病细胞在生存的“土壤”,对患者骨髓内微小白血病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严重影响白血病细胞在化、放疗后的转归。

本文主要研究白血病细胞抗凋亡特性和骨髓微环境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1.1实验材料与试剂1.1.1材料收集我科2014年1~6月在我院就诊的正常骨髓象的骨髓标本18份,其中在正常人群中,男10例,女8例,年龄6~76岁。

初治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标本16份,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7~77岁。

每份骨髓采集肝素抗凝骨髓1~2 ml/份。

1.1.2试剂Siam公司的Percoll;Coulter公司的Annexin V凋亡试剂盒。

IL-6在骨髓基质细胞HS-5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抗凋亡中的作用

IL-6在骨髓基质细胞HS-5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抗凋亡中的作用

IL-6在骨髓基质细胞HS-5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抗凋亡中的作用IL-6在骨髓基质细胞HS-5对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抗凋亡中的作用引言: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血液肿瘤,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以其高度凋亡抵挡能力和抗药性而具有较差的预后。

许多研究表明,骨髓微环境对AML细胞的存活和增殖起着重要作用,而IL-6在调节许多细胞类型的增殖和生存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IL-6在骨髓基质细胞HS-5中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的抗凋亡作用。

方法:1. 细胞培养采用骨髓基质细胞HS-5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共同培养的模型进行实验。

HS-5细胞与HL-60细胞以1:10的比例混合在5 mL的细胞培养基中孵育72小时。

2. 流式细胞术使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试剂检测细胞凋亡。

将细胞收集后,在冰上孵育15分钟,然后加入Annexin V-FITC和PI,孵育30分钟。

最后使用流式细胞术仪进行细胞凋亡检测。

3. 蛋白质水平检测使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内相关蛋白如Bcl-2、Bax、caspase-3和PARP的表达水平。

细胞经过处理后,用RIPA细胞裂解液溶解细胞蛋白,并进行蛋白质定量。

使用SDS-PAGE分离蛋白质,然后转移到PVDF膜上。

将膜与特定抗体孵育,最后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检测相关蛋白。

结果: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我们观察到在HS-5细胞存在的条件下,与HL-60单独培养相比,细胞凋亡率显著降低。

进一步的Western blotting实验证实,在共培养条件下,HL-60细胞的Bcl-2表达上调,而Bax、caspase-3和PARP的表达下调。

这些结果表明HS-5细胞促进了HL-60细胞的抗凋亡能力。

讨论:本研究结果显示,IL-6在骨髓基质细胞HS-5中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HL-60的抗凋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先前的研究表明,骨髓基质细胞通过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来影响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和存活。

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NB4细胞株的化疗保护作用

骨髓基质细胞对白血病NB4细胞株的化疗保护作用

Ke y wo r d s : B o n e ma l T o w s t r o ma l c e l l s ; NB 4 ; Ap 叩t 0 s i
近年来 随着 白血病的治疗 方法学 的进展 及新 的治 疗药物 的研 发, 白血病 的治疗效 果 已明显改善 , 大部分 白血病患 者都取得 了较 长时间的生存 。尽管 如此 , 仍 有部分 白血病患者 在起始治疗 时对常 用 的治疗方案治疗反应就较 差 , 甚至无效 。再者 部分 白血病 患者尽 管 经过 了正规 治疗 , 但 最终 的结果仍然 复发 , 导致这部 分 白血 病患
( 安 徽 医科 大 学 第一 附属 医 院血 液 科 , 安徽 合 肥 2 3 0 0 2 2 1
摘要 : 目 的 探 讨 骨 髓基 质 细胞 在 白血 病 NB4细 胞 株 抵 抗 三 氧 化 二 砷 诱 导 细 胞 凋 亡 中的 作 用 。 方 法 采 用 合 适 浓 度 的 三 氧 化 二 砷 分 别 处 理 单 独
医学信息 2 0 1 3年 4月第 2 6卷第 4期( 上半月) M e d i c a l I n f o r ma t i o n . A p r . 2 0 1 3 . V o 1 . 2 6 . N o . 4

论著 ・
骨髓 基质细胞对 白血病 NB 4细胞株 的化疗保护作用
周 志诚 , 夏 海 龙
p e r c e n t a g e o f N B 4 c e l l s c o c u h u r e d wi t h b o n e ma r r o w s t r o ma l c e l l s f o r 4 8 h o u r s w a s l o w e r t h a n t h o s e ma i n t a i n e d i n s u s p e n s i o n f P < 0 . o i ) . C o n c l u s i o n

白血病干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的方法学探讨

白血病干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的方法学探讨
MN C s 持续培养即原代共培养 。观察 MN C s 形 态学特征 、 长期存活情况及增殖特性 , 用流式 细胞 仪检测分析细胞表
面标志。结果
两种方法共培养的细胞部分 可以长期 存活 , 在共培养 中有卵石样 区域细胞及悬 浮细胞 团的形成。
两种 方法都 可以起 到扩增 白血病干 细胞 的作
Me t h o d o l o g y r e s e a r c h o f c o - c u l t u r i n g l e u k e mi a s t e m c e l l s a n d b o n e ma r r o w s t r o ma l c e l l s
| P . R. Chi n a)
A b s t r a c t : 0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f e a s i b l e m e t h o d s o f C O — c u l t u i r n g t h e l e u k e m i a s t e m c e l l s a n d b o n e m a  ̄ o w
s u s p e n d e d MNC s wi t h f e e d e r l a y e r w h i c h we r e 2 o r 3 g e n e r a t i o n s t r o ma l c e l l s t r e a t e d wi t h mi t o my c i n:a n o t h e r me t h o d w a s c o — c u l t u i r n g t h e MNC s c o n t i n u a l l y ,w h i c h wa s a l s o c a l l e d p r i ma r y c o — c u l t u r e .An d t h e n t h e mo r p h o l o g y,l o n g — t e r m s u r -

白血病干细胞的特性及其在白血病发展中的作用

白血病干细胞的特性及其在白血病发展中的作用

白血病干细胞的特性及其在白血病发展中的作用白血病是一种由于异常增殖或发育不良引起的恶性血液病,其核心问题是异常增殖的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LSC)。

LSC不仅具有强烈的自我更新和自我修复能力,还可以通过特定的细胞信号传递逃脱正常造血中枢的调控,导致难以根治的再生障碍性疾病。

白血病干细胞的特性白血病干细胞属于造血干细胞同源家族,在形态、表观学和发育功能方面与正常造血干细胞极为相似,不过其特有的存在形式为LSC能够物理上分离出其它非干细胞病变细胞,而这种分离能力正是研究LSC生物学的重要基础。

LSC西方一般被定义为同时具有自我更新和血液造成分化位势的白血病细胞亚群。

LSC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一方面具有造血干细胞分化后供应周围动力的各成体细胞特征,另一面又能够根据一定环境压力迅速产生韧劲和延迟性代谢,代谢异常环境中心态软化,从而形成对生态环境的抵抗。

LSC在化学治疗中的作用许多实验表明化学治疗或造血干预药物在治疗中可以抑制LSC的活动,而这原因在于这些药物可以调节LSC与周围正常细胞之间的细胞信号传递,从而调节LSC群体的增殖和分化活力。

然而,治疗中依靠化学物质抑制LSC并非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因为进一步的抑制LSC活动很可能引起其它强力化弱化生长因子的产生和转录,导致相互竞争异常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治疗反弹和LSC群体的再生。

LSC在治疗耐药性中的作用白血病的治疗过程中,虽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抑制LSC的活动,但是对于耐药性细胞群体的抑制却不如预期好效果。

这正是LSC的一大特点:它们能够忍受甚至产生与化学物质和照射剂量正相关的损害,然而这种损害并不能止步于LSC,往往还需要了解其长期稳定性,这一交流和协调过程就像在马赛克板里分离不同颜色一样,需要了解各颗粒之间的美学趋势,以至于在不断创新和高效的临床应用中实现一种平衡的方案。

LSC在未来医学中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学科学家们从理论和实践出发,不断研究到LSC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影响其生长和衰老的细胞信号传递,这些工作的推进和进一步准确化无疑是未来医学治疗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上调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GJIC功能对Jurkat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上调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GJIC功能对Jurkat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
Obet e Too sr et eefc o p rg lt no 1 u cinb t e e k mi b n ro srma cl B — sr c : j ci v b e v h fet fu e uai f o GJC fn t ewe nlu e c o emar w to l el o s( M
C o gqn 0 0 7, h n 2 De a t n 。 、 mege Y, i i n s tl Na y n 7 3 0 C ia h n ig 4 0 3 C ia; . p rme t , E r m Nex a g Hopi , n a g 4 4 5 h n ) a
S )o h e st i o c e t e a e tc fc u t r d J r a el. t o s Cu t r d 1u e c BM S n v to t a s e t d Cs n t e s n i v t t h mo h r p u is o o c lu e u k t c l Me h d i y s l e e k mi u Cs i i , r n f ce r
吟 ( X 药物 敏 感 性 的 改 变 。结 果 转 染 C 4 基 因的 白血 病 骨髓 基 质 细 胞 的 G I 功 能 明 显 增 加 ; 转 染 C 4 MT ) x3 J C 与 x 3基 因的 骨 髓 基
质 细胞 共 培 养 的 J ra 细 胞在 MTX作 用 下 的存 活率 ( 13 .4 较 未转 染 C 4 ukt 6 . ±3 2 ) x 3基 因的 骨 髓 基 质 细 胞 共 培 养 的 Jra 细胞 ukt
( 2 4 . 2 明 显 下 降 ; 转 染 C 4 基 因 的骨 髓基 质 细胞 共 培 养 的 J r a 细 胞 在 MT 8 . 土3 1 ) 与 x3 uk t X作 用下 的 凋 亡 率( 8 1 - . 8 较 与 4 . _3 7 ) 4

探讨白血病患者骨髓中VEGF、bFGF、sICAM-1及CD105的表达对髓血屏障调节机制的影响

探讨白血病患者骨髓中VEGF、bFGF、sICAM-1及CD105的表达对髓血屏障调节机制的影响

67 2 一
Chn JIa a n, i bDig Aprl2 1 Vo 6. . i, 0 2. 11 No 4
文章 编 号 : 0 7 4 8 ( 0 2 0 ~0 7 —0 10 2 7 2 1 )4 6 2 4
探 讨 白血病 患者 骨 髓 中 VE GF、 F b GF、l AM一 sC 1及 C 0 D1 5的表 达 对 髓 血屏 障调 节 机 制 的影 响
o h x r s in o a c lr e d t ei l r wt a t r VEGF、 F ft e e p e so f v s u a n o h l g o h f c o a b GF、 I sCAM 一 1 n a d CD1 5 n t e e k mi a 0 i h lu e a p —
I t e e k mis(3 AI M 1, n o h rl u e a 1 L, M2, 3, 4 M 5, F M M , b GF CM L) t e lv lo , h e e fVEGF、 FGF、 i b sCAM s sg i c n l wa i n f a ty i

采 用 原 位 杂 交 方 法 , C 1 5 记 骨髓 活化 的血 管 内皮 细 胞 ; E IA 方 法 检 测 骨 髓 液 VE F、F 、l AM 用 D0 标 用 LS G b GF sC 1 C 0 D15在 白血 病 的 表 达 以 急 性 髓 系 白 血 病 ( AML M5 最 高 , 性 髓 系 白 血 病 ( ML) - ) 急 A AML M3 -
0 0 )而 b G .5, F F含 量 在 T AL 正 常 对 照 组 差 异 无统 计 学 意义 ( > 0 0 ) C L表 达 VE F、 F F与 正 常 对 照 组 差 — l与 P .5 ; L G bG

骨髓基质细胞介导的微环境对人肝癌_省略_MC_7721的作用以及机制研究_白慧丽

骨髓基质细胞介导的微环境对人肝癌_省略_MC_7721的作用以及机制研究_白慧丽

[文章编号]1000-4718(2013)11-1921-07[收稿日期]2013-07-02[修回日期]2013-09-1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NSFC 31200971);重庆市科委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CSTC ,2011BB5131);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No.KJ120327)△通讯作者Tel :023-68485239;E-mail :anniesq8718@aliyun.com ·论著·骨髓基质细胞介导的微环境对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作用以及机制研究*白慧丽,李宝林,何方,张汝益,严树涓,刘晨,杨丹丹,施琼△(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临床检验诊断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016)[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微环境中人骨髓基质细胞HS-5对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作用及机制。

方法:采用HS-5细胞条件培养基(HS-5cell-conditioned medium ,HS-5-CM )处理肝癌细胞SMMC-7721,分别通过MTT 、划痕和Transwell 实验分析对SMMC-772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采用Transwell 小室间接共培养SMMC-7721细胞与HS-5细胞,应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ELISA 或Western blotting 分别测定SMMC-7721细胞中趋化因子CCL5及其受体CCR5的mRNA 和蛋白表达;此外加入PI3K 抑制剂LY294002后,通过Western blotting 检测SMMC-7721细胞中PI3K-Akt 通路的相关蛋白Akt 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以及qRT-PCR和ELISA 检测SMMC-7721细胞中CCL5的变化。

结果:HS-5-CM 可以促进SMMC-772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间接共培养后,SMMC-7721细胞中CCL5及CCR5mRNA 和蛋白表达均有增高;PI3K 抑制剂LY294002可有效抑制共培养后SMMC-7721细胞中PI3K-Akt 通路的激活,并减少其CCL5的分泌。

RNA沉默CXCR4基因表达及对共培养Jurkat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pdf

RNA沉默CXCR4基因表达及对共培养Jurkat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pdf

英文缩写一览表缩写英文全称中文全称A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ML Acute myeloid leukemia 急性髓性白血病bp base pair 碱基对cDNA complementary DNA 互补DNAdNTP deoynucleoside triphosphate 脱氧三磷酸核苷酸BMSCs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骨髓基质细胞SDF-1 stromal cell derived factor-1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一1RNAi RNA interference RNA干扰PTGS 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转录后基因沉默dsRNA double-stranded RNA 双链RNAsiRNA short-interfering RNA 小干扰RNACXCR4CXC chemakine recepter-4 CXC亚家族趋化因子受体一4 BCL-2 B-cell lymphoma-leukemia-2 gene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 DMSO dimathyl sulfoxide 二甲亚砜PI propidium iodide 碘化丙锭RT-PCR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FACS fluorescein-activated cell sorter 流式细胞术RNA沉默CXCR4基因表达及对共培养Jurkat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摘要目的: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白血病细胞可广泛浸润骨骼及肝、脾、淋巴结等髓外器官,髓外白血病易导致骨髓复发,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因而髓外白血病的防治是ALL患儿获得长期生存的关键之一。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

肿瘤动物模型的构建——白血病篇导读白血病(Leukemia)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疾病,俗称血癌。

据统计,白血病是儿童恶性肿瘤的头号原因,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中发病率位居第一[1]。

同时也是十大恶性肿瘤之一。

目前,白血病具体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建立合适的白血病动物模型,对于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药物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期为大家综述了白血病的基本情况及小鼠模型的分类、建立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白血病基本常识白血病是常见液体瘤白血病是常见的液体瘤,与结肠癌、肝癌等实体瘤不同的是,它是造血干细胞的异常分化和过度增殖导致,因此肿瘤细胞会遍布全身,会侵犯身体的每个脏器,造成全身衰竭。

造血干细胞是血液系统中的成体干细胞,具有长期自我更新和分化成各类成熟血细胞的能力。

如下图为造血干细胞可分类形成各种血细胞,如红细胞、血小板和白细胞:造血干细胞分化成各类血细胞(图片来自网站)白血病致病因素有哪些呢?现阶段认为白血病的发病因素:化学因素、电离辐射、药物、毒物、病毒、遗传因素等有关。

白血病主要分为四类根据白血病细胞的成熟程度和自然病程,白血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临床上,白血病共分为四大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慢性髓系白血病(CML)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儿童白血病90%以上是急性的,其中急性白血病中70%~80%是ALL。

第二章:实验研究所用白血病模型首先,来了解一下常用的细胞株白血病中常用的小鼠品系用于建立白血病小鼠模型的小鼠可分为近交系和突变系。

根据不同类型和目的选择不同的小鼠品系,具体如下图所示:最后说说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分为三类:一、异种移植模型异种移植模型是最常用的淋巴瘤动物模型。

根据实验目的选择相应的小鼠品系和细胞株后,通常细胞的接种方式为皮下注射、腹腔注射和尾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和腹腔注射操作简单,很快在接种部位形成肿瘤或腹腔内形成多发性肿瘤,适合筛选针对白血病的药物。

免疫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浸润模式及其预后价值

免疫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浸润模式及其预后价值

【摘要】 目的:探究免疫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浸润模式,以及分析其与临床特征和预后间 的关系。方法:从 GEO数据库中下载 422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和相关临床数据,采用 CIBERSORT算法计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骨髓微环境中 22种免疫细胞的构成比例,然后分别分析浸润性免 疫细胞与年龄、FAB分型等临床特征间的相关性,同时采用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浸润性免疫细胞和 总体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单核细胞,CD8+T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丰富,其中调节性 T细胞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浸润程度较高(P=0.021),而 M2巨噬细胞的分布水 平较低(P=0.014)。另外在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间有 11种免疫细胞的浸润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生 存分析结果显示未活化的肥大细胞和 M2巨噬细胞低表达以及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和调节性 T细胞高表达可 以预测 AML患者的不良预后。结论:免疫细胞浸润模式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年龄和病理类型间存在显著相 关性,同时可以预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微环境;免疫细胞浸润模式;预后 【中图分类号】R733.7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4992.2021.10.021 【文章编号】1672-4992-(2021)10-1747-06
·1748·
张 媛,等 免疫细胞在急性髓系白血病骨髓微环境中的浸润模式及其预后价值
骨髓微环境是由免疫细胞、内皮祖细胞、基质细胞、细胞 外基质、生 长 因 子 和 细 胞 因 子 一 起 构 成 的 动 态 系 统[6]。其 中,免疫细胞和基质细胞是 AML发生发展所必需的主要成 分 [7]。然而,AML患 者 骨 髓 微 环 境 的 免 疫 特 征 仍 然 不 是 很 清楚[8]。另外,虽然当前评估 AML患者的预后主要依赖于 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但是骨髓微环境在 AML发生发展 的进程和治疗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骨髓微环境 相关细胞及分子在 AML预后中的作用并不清楚 。 [9-10] 因 此,根据骨髓微环境中免疫细胞的浸润模式,探究新的预后 分子,结合分子与核型异常的特征建立患者预后模型,从而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成为 AML治疗的发展趋势。

骨髓基质细胞中MGAT3催化的平分型N-糖链对血液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

骨髓基质细胞中MGAT3催化的平分型N-糖链对血液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

骨髓基质细胞中MGAT3催化的平分型N-糖链对血液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张鑫;庞星辰;李想【摘要】骨髓基质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之一,在促进造血干细胞生成血细胞的各个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了人骨髓基质细胞HS5中抑制平分型N-糖链的表达,并观察其对共培养体系中血液细胞黏附和迁移的影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HS5中沉默平分型N-糖链合成中的关键酶,即N-乙酰氨基葡萄糖转移酶(MGAT3),用凝集素染色检测发现沉默MGAT3后HS5中平分型N-糖链的表达量降低.通过共培养发现,HS5中的平分型N-糖链降低后,血液细胞KG1a和PL-21对HS5的黏附能力降低,迁移能力也随之降低.由此表明,平分型N-糖链参与的骨髓造血微环境对调控血液细胞黏附和迁移方面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期刊名称】《生物学杂志》【年(卷),期】2018(035)005【总页数】5页(P28-32)【关键词】MGAT3;平分型N-糖链;基质细胞HS5;血液细胞,细胞黏附;细胞迁移【作者】张鑫;庞星辰;李想【作者单位】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无锡214122;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无锡214122;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无锡214122;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3骨髓造血微环境(hemopoietic bone marrow microenviorment, HBMM)是由骨髓中邻近造血干细胞的特殊细胞群组成,在干细胞调节、自我更新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1]。

骨髓基质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之一,在促进造血干细胞生成血细胞的各个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

在研究骨髓基质细胞时,人骨髓基质细胞HS5、HS27a 是最常用的细胞株,HS5成纤维状,能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CSF(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IL-8 和IL-11 等,而HS27a 呈现出表皮细胞状,分泌较低水平的生长因子[3]。

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黏附介导HL-60细胞耐药的实验研究

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黏附介导HL-60细胞耐药的实验研究

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黏附介导HL-60细胞耐药的实验研究付相建;陈幸华【期刊名称】《西南国防医药》【年(卷),期】2013(23)1【摘要】目的探索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对HL-60细胞的耐药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然后与HL-60细胞共培养,分为白血病基质组、正常骨髓基质组和HL-60细胞悬浮培养组,分别加入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或用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抗体或纤维连接素(Fn)抗体预处理骨髓基质层,去甲氧基柔红霉素(IDA)作用24 h,MTT法检测HL-60细胞活力,流式细胞仪检测HL-60细胞周期.结果白血病骨髓基质组、正常骨髓基质组HL-60细胞活力明显高于悬浮培养组,白血病骨髓基质组高于正常骨髓基质组;与骨髓基质细胞共培养后,HL - 60细胞G0/G1期比例增高,白血病骨髓基质组与正常骨髓基质组间无显著性差异;VCAM-1、Fn单抗处理骨髓基质层后,HL-60细胞活力下降,而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却无影响.结论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黏附能促进HL-60细胞耐药,直接的细胞接触可能是其启动条件,部分通过诱导HL-60细胞出现G0/G1期阻滞.%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eukemic marrow stroma cell( MSC )adhension on the drug resistance of HL - 60 cells and its possible mechanism. Methods MSCs were isolated and cultured and then were co - cultured with HL - 60 cells,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leukemic ground substance group, normal bone marrow substance group, and HL - 60 cell suspension culturing group. The stroma cell conditioned medium was added or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 1( VCAM - 1 ) antibody orfibronectin( Fn ) antibody was used to pretreat the bone marrow hypothallus, respectively. Those cells were exposed under idarubicin( IDA )for 24 h. The viability of HL - 60 cells was detected through MTT method. The HL - 60 cell cycle was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Results The viability of HL - 60 cells in the leukemic ground substance group and normal bone marrow substanc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uspension culturing group,and that in the leukemic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normal substance group. After the co - culture with marrow stroma cells,the percentage of G0/G1 phase of HL - 60 cells increased,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eukemic ground substance group and the normal bone marrow substance group. After the treatment of bone marrow hypothallus by VCAM - 1 and Fn antibodies, the viability of HL - 60 cells decreased, but it was not affected by the stroma cell conditioned medium. Conclusion The adhesion of leukemic MSCs can promote the drug resistance of HL - 60 cells. Direct cell contact between MSCs and leukemic cells is probably the trigger, which was partially realized through the induction of cell cycle arrest in theG0/G1 phase.【总页数】3页(P1-3)【作者】付相建;陈幸华【作者单位】400020,重庆,解放军324医院肿瘤科;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血液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7【相关文献】1.阿霉素在人白血病敏感细胞株HL-60和多药耐药细胞株HL-60/ADR的分布和积聚变化 [J], 王磊;柯红;王一羽;任东明;崔洁2.解毒化瘀含药血清抗白血病多药耐药细胞株 K562/A及HL-60/A的体外实验研究 [J], 高蕾;姚宇红;马武开;高永红;孙逸坤3.骨髓基质细胞通过上调纤维连接蛋白介导白血病Jurkat细胞化疗耐药 [J], 汤静;胡问成;谢蓉;吴辉菁;毕建平;董爽;胡胜;孟力4.阿霉素在人白血病敏感细胞株HL-60和多药耐药细胞株HL-60/ADR的分布和积聚变化 [J], 王磊;冯作化;张桂梅5.人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黏附介导耐药模型构建初探 [J], 陈幸华;张诚;张曦;高蕾;王吉刚;孔佩艳;彭贤贵;李忠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精选)常用疾病动物模型

(精选)常用疾病动物模型

常用疾病动物模型上海丰核可以为广大客户提供各种疾病动物模型定制服务,同时提供相关疾病模型的药物敏感性实验分析服务。

客户只需要提供疾病模型的用途及建模方法的选择,我们会根据客户的具体要求量身定做各种动物模型服务。

4.其他皮下肿瘤小鼠小鼠或裸鼠同上,可采用人源肿瘤细胞,更加贴近实际12天(八)心血管疾病模型1. 动脉粥样硬化(高脂高胆固醇+维生素D喂养)兔高脂、高胆固醇饲喂兔造模,成膜后血脂变化显著,为伴高血脂症的动脉粥样硬化4月血管组织病理切片染色2. 主动脉粥样硬化(高脂高胆固醇+主动脉球囊损伤)兔此模型用大球囊损伤加高脂饲养方法成功建立兔主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动物模型,为相关基础研究提供可靠模型。

2月动物实验模型病理切片展示一、CCl4诱导的肝脏纤维化简介:肝纤维化是肝细胞坏死或损伤后常见的反应,是诸多慢性肝脏疾病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

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坏死或炎症细胞释放的多种细胞因子或脂质过氧化产物密切相关。

CCl4为一种选择性肝毒性药物,其进入机体后在肝内活化成自由基,如三氯甲基自由基,后者可直接损伤质膜,启动脂质过氧化作用,破坏肝细胞的模型结构等,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和肝纤维化的形成。

通过CCl4复制肝纤维化动物模型通常以小鼠或大鼠为对象,染毒途径主要为灌胃、腹腔注射或皮下注射。

动物模型图. 经过3个月的CCl4注射造模,小鼠的肝脏在中央静脉区形成了比较明显的肝纤维化,中央静脉之间形成了纤维桥接。

(Masson染色)二、CXCL14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简述:CCl4是最经典的药物性肝损伤造模毒素之一,其在肝内主要被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代谢,产生三氯甲烷自由基和三氯甲基过氧自由基,从而破坏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引起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可溶性酶的大量渗出,最终导致肝细胞死亡,并引发肝脏衰竭。

根据CCl4代谢和肝毒性机制可复制不同的肝损伤模型,其中给药剂量和给药方法是其技术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