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九种基本关系处理
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哪几个基本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哪几个基本关系“动态生成、自主探究、联系生活”作为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已经被中小学教师广泛接受和重视。
这是应当肯定的。
但是,在实践中,也出现了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
对此,笔者认为,在当前新课改教学中应特别注意正确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一、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针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过分强调预设与控制的弊端,新课改倡导生成性教学的新理念,要求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学,使教学在系统预设的基础上体现出灵活开放与动态生成的特点。
这是完全正确的。
不过,我们也必须指出,在现实教学中,如果抛弃了应有的“预设”,而一味地强调所谓的动态生成,开无轨电车,这也是背离新课改精神的。
因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关系。
(1)必须坚持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辩证统一。
预设是生成的前提,生成是预设的超越和发展。
没有充分的预设,就不可能有有效的生成。
那种不讲科学预设只求动态生成,或者不顾即时教学情景完全按预设教案施教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必须指出,当前,在有些学校的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过分强调“生成性”而否认“预设性”的倾向。
以前,教学中存在着因过分强调“预设”而使教学呈现出机械刻板的景象,这是必须改变的。
但是,对于教学中的“预设”,不能轻易否定,要作具体分析。
实际上,甚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许多“机械刻板”之类的缺点恰恰正是因为教师在课前缺乏精心准备和科学的预设造成的。
我们认为,所谓“预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系统化设计,是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在系统钻研教材内容和认真分析学生认知、情意态度等实际情况以及对以往相关教学行为结果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的规划和设想。
这是非常必要的。
当然,实际教学的复杂情况是任何教师都无法事前预料的,因此,最终实际的教学活动和程序安排还必须根据即时的教学情景在“预设”的基础上“动态生成”。
小学知识点整理的知识关联方法讲解
小学知识点整理的知识关联方法讲解小学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重要阶段。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需要逐步建立起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需要学会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行整理和归类。
因此,掌握一些知识关联方法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整体-部分关联法整体-部分关联法是指将一个知识点按照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进行分类。
例如,在学习动植物分类时,可以将“动物”分为“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同时还可以将“植物”分为“种子植物”、“蕨类植物”、“藻类植物”等。
通过整体-部分关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类别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区别,进而掌握知识点。
二、因果关联法因果关联法是指将一个知识点的原因和结果进行关联。
例如,在学习自然灾害时,可以将“地震”的原因与结果进行关联,如“地震的原因是地壳运动,地震的结果是地面的震动和破坏”。
通过因果关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相似关联法相似关联法是指将相似的知识点进行关联。
例如,在学习诗歌时,可以将“古诗”和“现代诗”进行相似关联,如“古诗和现代诗都是通过抒发情感和表达思想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
通过相似关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提高学习的效果。
四、时间关联法时间关联法是指将知识点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关联。
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时,可以将各个历史时期进行时间关联,如“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时期”。
通过时间关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提高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能力。
五、对比关联法对比关联法是指将相对立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关联。
例如,在学习动物和植物时,可以将“羊”和“牛”进行对比关联,如“羊是反刍动物,牛也是反刍动物,但羊比牛体型小,产奶量也较少”。
通过对比关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的特点和区别。
六、实例关联法实例关联法是指通过实例或实际问题进行知识点的关联。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同时 ,针 对 当前 支 教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完善 教 师 支援 制 度 ,规 范 流动 体 制 。支 教 体 制 的实 施 不 能 只流 于形 式 , 或 者成 为 教师 晋 升 的资 本 和 调动 岗位 的 “ 板 ” 跳 。最 大 限 度 实 现 教 师 资 源均 衡 配置 的有 效 模 式 就 要 实 行 定 期 流 动 制 、教 师互 换 制 以及 定 期 支 教 等 政 策 ,对 教 师 资
经验 相联 系 。
问 接 知 识 是 学 生 缩 短 自 己 认 识 水 平 和 人 类 现 有 认 识 成 果 距 离 的 一 条 最 有 效 的 捷 径 。 在 教 学 中 ,坚 持 学
生 以 掌 握 间 接 经 验 为 主 , 可 以 减 少 认 识 过 程 中 的 肓 日 性 , 节 省 时 间 和 精 力 , 有 效 避 免 人 类 认 识 历 史 过
程 的 偶 然 性 ,从 而 大 大 提 高 了认 识 效 率 ;使 学 生 尽 快 获得 大 量 的科 学 文 化 知 识 ,为 深 入 广 泛 地 认 识 世 界
和改 造世 界 创造 有 利 条件 。
■
( ) 学 生 以 掌 握 间 接 经 验 为 主 一
应 给 予 教 师 更 多 的尊 重 ,加 强 尊 师 重 教 的 舆 论 宣 传 , 不 应 该 以收 入 来 衡 量教 师 的价 值 和社 会 地 位 。 通 过 上 述 一 系列 措施 使 教师 觉 得 “ 教有 所 值 “ 。
・ ‘ 场 ・ 盎
● 0 年第 1期 ( 21 0 1 教学研究) ●
教 学 过 程 中应 处 理 好 的 几 种 关 系
苏 堪 宇
[ 摘 要】教 学过程 是一 个相 3复杂 的过程 ,在 教 学 中要 处理好 间接 经验 与 直接 经验 、掌握 知识 与培 养 思 - ' 想品德 、掌握知 识 与提 高 能力 、智 力 因素与非 智力 因素 、教 师主导 作用 与学 生主体 作 用等关 系。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襄阳市四十一中孟智敏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正如有的教师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纵观当前小学科学教学,活动有余,思维不足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甚至很多时候出现场面“失控”现象,很多老师为此而感到苦恼。
那么,在小学科学课中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教师应倾听学生心声,做学生引路的朋友学生是有自己的性格、志向和智慧的独立的人,教师要带着真诚、热情、平和,去和学生取得好的沟通,去了解、尊重、信任、理解、欣赏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去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学生的知音的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领域,进行有效的探讨,去锻炼他们的能力,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
因为学生们相信他们的老师,这种关系下的教学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心灵的相通使师生们拥有了共同的语言,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课堂的教学就能够形成生动、民主、合作的氛围,就能够顺利达到预设的目标。
教师和学生在认知结构和学习能力上毕竟有着很大的差别,在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面前,教师是合格的引路人。
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预见走进应该达到的空间,在适当的前提下进行有效的探讨,教师通过巧妙的设计、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发现的乐趣,享受探索的美妙,叹服知识的神奇力量。
如果没有教师好的引导,一味让学生随意地在课堂上尽情发挥,学生的思维很可能就会失去控制,只有在教师这个大朋友巧妙的引导下,学生在一定的空间里进行有目的的思考,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激发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科学( 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之二数学09-1 骆小琴07新课程倡导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从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这要求我们牢牢树立新课程理念,坚持以学为中心,关注学生生命发展的不同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选择正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以下两个关系:一、接受与探究的关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的教学同样要求提高到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社会素质上来,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合作探究式学习应发挥重要的作用。
接受性学习的优势:接受性学习是意义学习中获得该概念的主要途径。
它是通过新旧学习材料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旧知识得到变化,获得新的意义。
以这样方式获得的数学概念,不但容易贮存、巩固,也便于日后应用。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途径。
只要使用得当,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能在有限的学习时期内缩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接受式学习的特点:(1)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基本任务;(2)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3)学习活动的预设性;(4)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接受性学习的不足:首先,接受式学习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
其次,接受性学习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还存在很大成份被动性,教师往往把学生看作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对象,学生没有主体性可言,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最后,接受的学习方式还存在一定的封闭性。
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点:(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基本任务;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要经历产生问题、分析问题、得出解答、检验与修正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势,要求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并且常常要用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创造力的目的。
(2)以问题解决为主线;在探究是学习中,学习的内容具有开放性、发展性,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开展对问题本质的研究。
(3)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探究式学习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教导不是直接的、明确的而是围绕主题,知道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探究活动。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
五、接受与探究的关系
接受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1)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基本任务 (2)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3)学习活动的预设性 (4)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五、接受与探究的关系
2.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1)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为基本任务 (2)以问题解决为主线 (3)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空间 (4)注重探究过程
1
黄寿生 数学系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如何体现? 1.引导学生投入到时学习活动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进行引 导;当学生取得进展时,及时鼓励。 2.要了解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进行指导,起到解惑 的作用;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参与学生的 讨论;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教 学。 3.要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包括情 感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引导学 生开展数学活动。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3.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对于设计怎样的教 学情境、提出哪些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与思考、 怎样讲授或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安排哪些训 练、怎样检查学习效果等,都要精心地作出 设计。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4.改进教学方法,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总 的来说,应当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废除注入 式教学。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主 动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要组织 多种多样的作业,使学生从应用知识的过程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要培养学生逐步养成独 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习惯。
六、基础与创新的关系
3.有效的活动式教学是使基础与创新紧密结合 的根本保证。活动的本质与核心是学生的思 维活动, 教学中让学生开展主动思维,在思维训练过程 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使他们的 创造力得到发展。
小学科学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让 每个 学 生都 可 以在 家里 参 与实 验 ? 等 等, 都会使课堂 品质升级 。 其实 , 实验时 , 实 验材料可以让学生 自己去找 ,不要老师帮 他们都准备好 ,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实
验积极性。 实 验 要微 型化 , 实 验 材料 也 要 环 保 ,最好能利用我们身边找得到 的材料进 行, 培养学生生活中的科学探究精神 。 四、 处理好 知 识达成 与概 念建 立 的关 系
二、 处理 好探 究过 程 与探 究结 果的 关 系
为课 堂教学的结束点 , 而科学课 教学理念 认 为 ,课 堂 是 一 个 新 的 问题 产 生 的起 点 , 节4 0分钟 的课 堂是否一定需要得 出一 个科学 完整的探究结论 , 常常使得科 学教 师感 到十分纠结 。因此 , 如何处理好 探究 过程 与探 究结果 的关 系, 就成为一个 值得 探讨 的话 题 。一方面 , 由于小学 生科 学探 究 活 动 是 重 复 前 人 的有 定 论 的 探 究 活 动 , 所 以很 多教师在 课堂 上希望 得 出一个 定 论, 作为本节课 的结 束。然而课堂实 际情 况却并非一 帆风顺 , 往往很多时候会 在矛 盾或疑 惑中结束课堂教学 。那 么 , 我 们应
在以探究为 主要特 征的科学课 堂中 , 每天都发生着一些 “ 两难 问题 ” : 如何处理 好感性动手与理性思考的关系?如何处理 好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的关系?如何处理 好教材实验与实验变通 的关系?如何处理 好知识达成与概念建立的关系? 等等。 只有 从实际出发 , 恰 当处理好这些关 系, 才能够 使得科学探究 和科学课堂和谐 、 高效 。
一
、
处理 好感 性 动手 与理性 思 考的 关 系
由于小学生对什么是科 学 、 什么是探 究 还不 理解 , 导 致 日常 教 学 实 验 时 , 学 生 对 课 堂 的 关 注 往 往 被 转 化 为 对 实 验 的 关 注, 学生对学 习的注意只集 中于实 验这一 环节 , 长此 以往 , 学 生 会 产 生 一 种 异 常 的 症状 : 做实 验时 精神抖 擞 , 实验 结束 时乱 七八糟 。 这与理想 的科学探究课堂之 间是 极 不 协 调 的 。 当热 闹 的 “ 实验瘾 ” 一过 , 学 生 会 进 入 一种 无 序 的学 习状 态 , 这 与 科 学 素 养 培 养 目标 的“ 理性 ” 有 着 巨大 差 距 。因 此, 必 须 认 真 处 理 好 感 性 动 手 与 理 性 思 考 的关 系 , 引导学生从热闹走向理性。 首先要帮助学生提高认识 。 科 学 素 养 包括 参 与实验 , 探 究未 知世界 , 需 要 有 序 表达 与交 流 , 在 倾 听 中补 充 与 完 善 , 甚 至 是质疑与反驳 。 如果课堂上仅仅有热闹的 实 验 活 动 ,而 没 有 实 验 后 的理 性 思 考 , 那 只是一种低级 的“ 玩 耍” , 而 谈 不 上 是 一 种 有序 的探究 活动。在我上三 年级的《 空气 占据 空 间吗》 这一课 时 , 实 验 中让 学生 堵 住注射 口 , 通过推拉注射 器的活塞观察 比 较空气和水 占据空间有什么样的 区别 。 然 而在实际上课 时 , 学生们 只是 自顾 自地在 那里玩注射器 , 吸水 、 注射 , 根本就 已经 忘 记 了老师给 出的要 求。学生玩得 很开心 , 活动的气氛看似相 当地热烈。可是当老师 提问 , 你从 中发 现 了什么 时 , 学生们 沉 默 了 ,他 们 根 本 就 没 有 去 观 察 活 塞 的 变 化 , 更谈 不上去分析产 生这 种现象 的原 因了 , 这 堂课 根 本 就 完 不 成 预 定 的 目标 。其次 是 引 导 学 生 学 会 观 察 。在 小 学 科 学 课 堂 , 实 验活 动是载体 , 实验 观察是 根本 , 实验 活 动是 为达成实验观察而 服务 的。 如果课堂 上 现学生异常关注实验 活动本身 , 而 忽 视 实 验 活 动 背 后 的观 察 , 那 么 实 验 的 意 义 就会 大打折扣 。所 以 , 我们必 须引导学生 关注 实验 活动背后 的观察 , 包 括实验活动 的观察所 见 , 实 验活 动 中的疑问 , 实 验 活 动 中异常 现象的关注 , 实验现象说 明的道 理等 。
课堂教学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数学课堂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随着理论探讨的深入和教育实践的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已成人们的共识。
笔者认为,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就要由知识本位向发展本位转移,教学目标就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广大教师要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为此,课堂教学改革中应注重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过度指导和过度放手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到适当的指导作用,即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针对性的提出问题,有目的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目前探究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同学们发现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我们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创设好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猜想与假设。
教师在教学时,既希望同学们大胆猜想,又怕同学们的猜想超出预设。
猜想与假设是根据不充分的事实或不严格的推理而得出的结论,要让同学养成说出猜想依据的习惯。
另外,要知道同学们对猜想进行筛选和归类2、探究与其它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的优势是精讲精练,接受式学习效果就体现在这四个字上。
由于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决定了学生获取知识需要经历一段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渗透探究式教学的思想,另一方面又不能对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进行探究,一些同学们普遍具有的生活经验也不必探究,比如在研究吸收热量多少与物体质量关系时,就没有必要进行实验探究,以听讲、记忆、模仿等为特征的陈述性的知识,不需要学生发时间去探究,完全可以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可见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就好像人的两条腿少了哪个都不行,只有两条腿走路人才能走的稳。
强调探究式学习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在课堂中不能截然分开,在接受中的探究,探究中的接受,两者应该取长补短,不可偏废。
所以说探究式教学并不否定其它的教学方式一、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既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相互联系的两个组成部分的一种整体活动,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觉的、积极的认识活动,从教学的最终目的来说,学生是猎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主体,是内因,是能动者;教师则是促进学生获得知识、开发智力的客体和外因。
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十大关系课件
优化教学媒体
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如多媒体课件、实 验设备等,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创新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讨论式 教学、探究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08
教主作用与学生主体位 的关系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内涵及意义
教师主导作用
指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策划者、引导者 和启发者的角色,旨在引导学生主动 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技能和培 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整合教育资源
加强师生互动
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包括课程资源、 教师资源、社会资源等,使德育与智育相 互融合。
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建立良好的师 生关系,使德育与智育在互动中得以实现。
05
生与差生的关系
优生与差生的定义及分类
优生
通常指的是在学业、表现、能力 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在 学校和课堂上通常能够取得较好
的成绩和表现。
差生
通常指的是在学业、表现、能力等 方面表现相对较差的学生,他们可 能存在学习困难、表现不佳、能力 不足等问题。
分类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表现,可以将学 生分为优生和差生,以便更好地针 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
差生产生的原因和转化方法
原因
差生产生的原因可以包括学生自身的因素,如智力、能力、兴趣、学习方法等,也可以包括外部因素,如家庭环 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等。
学生主体地位
指学生在教学中拥有自主、合作和探 究的学习权利,能够自由表达、质疑、 调查和探究,充分发展个人潜能,实 现自我价值。
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发挥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倾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3、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单是传授与学习文化科学
知识的过程。
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学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
在学习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教学既要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又要尽可能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和谐的、充分的发展,在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的同时,促进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
在教与学的关系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发展的主体。
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关键词〕继承;创新;刻苦学习;作业负担;成绩;发展教育的使命在于启迪人的智慧,通过启迪智慧,一方面使绝大多数人具有劳动和生活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使部分人具有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了完成教育的使命,形成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学中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处理好知识的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对于人类文明成果的体现——知识,学生要认真扎实的学习,准确全面的掌握,不能一知半解或似是而非,扎实的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基础。
但不能一味注重现有知识的学习,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当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鼓励学生研究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在教学中,除督促学生准确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训练学生具有初步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就一定要给学生留出适当的自主学习时间和自由支配时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
如果只力求掌握课本上仅有的知识,把课本当成教条,无节制地把重复的练习题反复练来练去,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习兴趣丧失,而且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受到禁锢,极不利于学生发展。
第二,处理好刻苦学习和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关系。
适当的负担是一个人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
提倡勤奋学习,还需要从受教育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这样才能达到启迪智慧的作用。
但今天,几乎所有的行政部门,绝大部分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把教育当成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来抓,一方面是教育行政部门给学校定任务,另一方面是学校给学生加负担。
为了升学率和学校名次,大家随意占用师生节假日给学生补课,随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随意变更考试课目和课时安排,随意给学生一茬又一茬地订购资料。
在部分地区,把教育的这种蛮干当成先进。
如此下去,学生身心疲惫,体力透支,健康受损。
刻苦学习是必要的,但过度了就会走向反面。
所以,要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给他们更大的民主和自由,给学生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
让他们宽松的成长,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以更大的提高和发展。
课堂教学应处理好的十种关系
课堂教学应处理好的十种关系一是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自主探究是合作交流的基础,合作交流是自主探究的发展。
没有自主探究时对所学内容的感知,合作交流就无从谈起;只有掌握了基本知识,找出未知和疑难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合作交流,提问、答疑、研究、探讨才有价值。
二是静态高效与动态课堂。
“静”是高效自主学习的需要,“静”可以保证思维的高度活跃,防止相互间的干扰;“动”是合作交流的外在表现。
“动”与“静”都是学习的外显行为。
学习的关键在于“静”要高效率,“动”要高质量,“动静”要有序。
三是继承发扬与改革创新。
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的变革,但绝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
新课程改革主要是改掉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方式方法,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组织、交流、分析、表达、实践、合作等方面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
但对于传统教学中的精华,如复杂抽象问题的精讲、教具的应用、适当的训练等还是要继承的,不能一概摒弃。
四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
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
“教师由演员变导演,学生由观众变演员”是师生角色转型的恰当比喻,在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目标的完成、学习的高效,甚至课堂能否按既定程序进行都将难以保证。
五是教材使用与拓展延伸。
现在的中小学课程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各市地根据当地实际选用不同版本教材,并编写地方教材,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在使用教材时,要对教材进行校本化改造,并结合生活、生产进行拓展,拓展延伸除与实践结合外,还可采用谈学习感悟、编课本短剧等方式。
拓展延伸原则上不应打乱教材的结构,防止耗费教师过大的精力,否则对现有师资水平也是一个挑战。
六是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
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不矛盾的。
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方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展开学习活动。
有些教师感到如果再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能会耽误时间,不易操作。
科学教学中应建构的五种关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
意义的建构是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一切都要围绕这种最终目标来进行。
目标一旦确立,学生在进行主动建构的过程中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操作对象,也就是说总是要有一定的事情让学生去做。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在解决问题中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构建了与此相适应的知识体系。
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能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学生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的科学课堂将会更高效。
一、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主体关系小学科学课由于学生年纪小,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都不足,缺乏相应的感性认识,不可能从头到尾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和讨论中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体现对学生的主体性教育,使课堂充满活力呢?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就师生关系曾提出过“双主体”看法。
根据这种“双主体”观点,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和施教者的教师分别是教育活动的目标主体和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只有这两类主体的职责落实到位了,才能完整地体现教育主体的“回归”。
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学生活动和师生讨论等方法可以看作是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的,而且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课堂有些不能活动和讨论的地方,只要教师“教”的主体是服从于学生这个“学”的主体的,其教学安排的出发点是以学生学习的需求为主导的,是根据学生主体实际状况而进行的,那么这种看似没有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措施同样也是能体现学生主体性教育的,因而也是有助于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的课堂。
二、正确处理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的关系建构主义认为,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或解释现实,由于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因此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第一篇: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1.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课前,教师要弄懂一切。
课上,教师要懂装不懂,把问题、困惑摆在学生面前,“激”他们出学法,出思路,出智慧。
教师要为学让时空,把尽量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让舞台,把尽量多的表现机会留给学生。
2.处理好学与练的关系知识要靠一定的练习转化为能力。
练什么,怎么练呢?既要讲究练的质量,又要讲究练的策略:精练、巧练、活练,以一当十的练。
不搞题海战术,不搞重复练习,不靠家长帮练。
3.处理好学与评的关系学生学的情况,经常要得到来自教师的评价。
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篇:工作汇报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工作汇报要处理好四种关系向领导汇报工作对于每个机关干部来说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它既是要事也是常事;既是大事,也是小事。
汇报得好,重点突出、干净利索,领导自然就会满意。
汇报得不好,遮遮掩掩,眉毛胡子一把抓,领导听了之后往往不知所云。
下属在向领导汇报工作应该处理好以下四种关系:处理好真与假的关系,切忌无中生有向领导汇报工作,无论怎么加工润色,怎么讲求技巧方法,都要遵循一条首要的原则,那就是必须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和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态度。
一定要把汇报内容建立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数据翔实的基础之上,绝不能随意编造和歪曲事实,不能把工作成绩中明明不属于自己的部分记在自己身上,或者有意夸大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更不能捕风捉影、无中生有、欺骗领导。
处理好主与次的关系,切忌面面俱到要先讲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再讲次要的;先谈结论,然后补充论据说明;先提问题,然后再罗列出解决方案,供领导分析参考和做出决策。
大多数的领导都是希望首先知道自己单位目前所取得的成绩,然后就是本单位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最后才是目前存在的问题。
作为下属,在汇报之前,要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争取在最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为有效的汇报,不要拖沓冗长。
浅析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浅析课堂教学中应处理好几个关系摘要: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就应把握新时期教学工作特点,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关系,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教员工作积极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关系处理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员要真正做到“传道有术、授业有方、解惑有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为师“自信”与为人“谦逊”的关系。
自信,从某种角度上说是能力的一种体现,作为教员应当是对本专业能够熟练掌握的人,这样,当他面对学员时,自然会流露出一种自信来。
这种自信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潜能调动起来,使人的智力、体力等方面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但自信也有一个“度”的把握,过于自信,以至于自负,容易引起接受者的逆反心理,令人反感。
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逊可以促使人不断地上进,同时也具有一种亲和力。
但过分谦逊往往会令人生厌,并产生一种抑制和抵触的心理。
自信与谦逊都是为人处事的良好态度,自信需要能力、才干作“本钱”,谦逊也绝不意味着浅薄与无知,同样需要知识、学问为“资本”。
自信而不自负,谦逊而不自卑;处事自信,为人谦逊,这才是最理想的组合。
作为一名教员,与学员是同志关系,更应当做到为人谦逊,做好学员的良师益友。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关系。
作为教员应当注重研究讲课的确方法、艺术和技巧,因为这的确很有必要。
漂亮的板书、标准的语言语调、优雅的手势仪表,无疑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但也须明确,一堂课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是否丰厚、新颖和生动,能否给人有益的启迪。
而讲课内容又取决于教员本身专业技能的高低。
倘若教员对于设施、装备的掌握还仅仅局限于“熟悉”,还不能完全从原理、细节上掌握装备,无论怎么绞尽脑汁地研究方法,艺术和技巧,也难以把课讲好,甚至可能弄巧成拙,给人以矫揉造作这感。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以及电脑的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得到广泛运用。
我们的教学手段如果仍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份讲稿、一张嘴的水平上,就很难适应。
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种关系
科学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种关系科学是一门新开发的综合理科课程。
在我国刚刚实验两年,还处于启蒙阶段。
搞好科学教学,不但决定我国未来公民科学素养,而且决定未来社会发展水平和国家前途。
近两年,学习了国家《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参加了一些科学课的教材培训和研讨,听了一些实验区教师的研究课,也对科学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
如何切实搞好科学教学,除提高教师的素质,转变教师的观念,加强学习等等外,我觉得有如下八种关系应特别注意,对年轻教师更应引起重视。
一、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关系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提出科学教学应遵循的六条基本理念,这些教学理念与我们平时的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有那些关系呢?教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它总是有目的的。
教学目的并不是随意确定的,它受我们的培养目标制约,受教师的教学理念支配。
教学方法则取决于教学目的。
换句话讲,教师在确定教学目的时,受教师的教学理念的支配,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时,又会受到教学目的的左右。
例如:首师大版《科学》第一册第十课《水》,在确定其教学目标时,可以是:知道水是怎样的物体;还可以是:引导学生以水为例探究研究物体的基本方法。
很显然,上述目标就是不同的教学理念的结果。
同样,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也是大相径庭的。
如果是前一目标,那么教师只要教给学生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并让学生记住就行了。
显然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能力没有什么培养,更谈不上创新了。
第二个目标,注重的是方法的探究,在教学时,教师就要有意识的指导学生看、闻、尝的方法,从中形成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前,考虑教学思路时,或设计教学方法时,首先要先想一想,这样设计究竟想要达到什么目的,这个目的达到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或提高有什么好处。
每上过一节课后,回过头来想一想,这节课的思路、方法,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或提高那些地方效果好,那些地方还有问题,这些问题怎样根据实际情况去解决。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张素坤
【期刊名称】《《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A)》》
【年(卷),期】2009(000)002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教材与课程﹑探究与接受﹑预设与生成﹑自主与引导﹑合作与独立﹑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依托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用教材教;以探究为中心,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精心预设,灵活调整,促进动态生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互依存,和谐发展;合作交流,独立思考,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过程与结果并重,确保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多元平衡是科学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张素坤
【作者单位】肃宁县第二实验小学河北沧州0623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3.6
【相关文献】
1.小学科学教学中必须处理好的四个关系 [J], 苏永鸥;徐春芳
2.信阳地区公安处副处长王福成谈落实《纲要》和《标准》应处理好的七个关系[J], ;
3.重视"关系"处理避免教学误区--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J], 张裕良
4.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J], 张素坤
5.做好所(处)主任思政工作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J], 丁兆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九种基本关系处理在我国小学科学教育领域存在着不同的教学观点,有“重过程”的教学,有“重视概念获得”的教学有提倡“动手做”的体验式教学,等等。
这些不同倾向的教学代表不了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也反映出个人科学教育思想的不同。
但是如果从科学素养的全面性来说,侧重于某个方面的科学都不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结果、主动探究与被动接受、动脑与动手等关系,不是孰轻熟重的问题,而是一种教学关系。
诚然,在过去小学科学教学中有重视知识传授的弊端,现在我们应该提倡重视过程和主法的学习,但是知识传授也有其优点,在教学的任何时候也不能抹杀它的价值,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对这些基本问题不能左右摇摆,而是要把它们作为一种关系和诣、合理地处理好,在该轻的地方要轻,该重的地方要重,这样才能更好地处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发展。
本文下面就尝试对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九种基本关系做一些分析和梳理。
一、知识和能力:知识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科学知识和科学能力同等重要,没有主次之分,它们同样都是构成个人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成分。
科学知识包括科学概念、科学定律和科学理论等,它们构成了科学的基本信息内容。
科学能力包括观察、测量、推理、预测、实验、信息处理等过程技能,以及调整、反思、探寻新方案等策略方法,它们是从事科学研的基本能力,科学知识与科学能力之间的关系是;科学知识是科学能力的载体,科学能力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工具”。
离开了科学知识的观察、推理或预测等活动,不能是一种科学活动,此外,科学能力也需要借助科学知识的载体发挥作用,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人头脑空白的人,能够解决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反之,科学知识的获得也需要科学能力。
个体在建构科学知识的过中,通过猜想、预测、实验等过程技能达到对新知识更深刻的理解与运用。
所以好的科学教学既要有科学知识的学习,也要有科学能力的学习与运用,两者缺一不可。
二、过程与结果;要过程还是要结果从辨证的角度上说过程和结果是不可分离的。
没有过程也就没有结果,结果同时也是过程的最后阶段。
在科学教学中体验过程固然重要,但是不管是学习的目标是获得知识还是训练技能,其结果也一定的要有的。
我曾经听过一节《光的直线线传播》的课,在教学的开始和中间阶段教师设计了很多有趣的光线传播的活动。
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可是教学结果却草草收场,直到最后学生也没有弄明白光线线传播的一些问题。
这堂课的结果没有出来,以前的这些过和再好,但最好的意义好不大。
教学过程与结果之间重要的是能够达到顺畅自然。
在实际的教学中,有时多余过和太多。
有些简单的内容其实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实验就可以实现目的,而有的教师却翻来覆去、罗里罗嗦地绕了一大圈,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让学生越学越湖涂。
在有些时候,过程与结果不能正向匹配。
有的教师在课堂的引入时候非常有趣而实际的学习活动却与开始的引入过程无关;有时教学的中间过程式非常热闹,可是设计的中间活动导不结果来,教学的效果不明显。
教学过程与结果要达到顺畅自然,需要考虑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教学的引入以及教学中期的各个活动之间都要有一定的逻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然后层层递进环环相对于扣,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顺畅自然,教学的预期生成效果也能自然产生。
三、探究与传授;探究是否意味着不能传授探究与传授是不同的教学模式。
小学科学以探究为主。
但是也不能排斥传授的作用。
探究教学能够亲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独立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具有很多的优点。
但是传授式教学也非一无是处。
传授式教学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大量的知识信息,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自省力。
在一堂科学课中探究和传授可以并存,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存在传授,两者并不矛盾。
关键的是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探究与传授的运用要适时适度。
当探骊得珠究问题过于难时,需要教师在一些示知识方面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支架时,教师可以进行一些传授;当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信息时,可以采取传授式教学;对于一些史料性知识传授往往会更加生动活泼。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小学科学教学就应以探究为主,按照发现问题、猜测、实验验证交流结果等过程安排教学流程。
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探究的意识,在让生思考和得出答案时最好不要直接告知学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维,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解决问题。
四、动手与动脑;多动脑、还是多动手由于受到环境和其他方面的限制,以前的科学多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动手实验的机会很少。
现在我们提倡通过“做中学”或“动手做”方式来学习科学。
但是有些教师甚至专家对于“动手做”有些片面性理解,认为凡是科学学习都要动手,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许多动手的活动,课堂气氛开始活跃起来,但与此同时学生动脑的机会却少了很多。
在一堂热热闹闹的科学课之后学生的头依然一片空白,并没有让学生在科学素养上有太多实质性提高和训练。
动手和动脑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首先我们要明确不同类型的活动动手的程度应有所不同。
根椐动手和动脑的程度可以把科学活动分成四种类型低动手---低动脑;高动手---低动脑;低动手—高动脑高动脑---高动手。
首先要明确科学活动的类型,例如;简单的测量活动就应该属于“低动手—低动脑”的活动,侧重于技术的制作活动(如制作日晷车特等)属于“高动手—低动脑”的;查阅资料分析数椐和信息的活动属于“低动手—高动脑”的;进行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的活动(比如摆的秘密、四季成因等)属于“高动脑---高动手”的,所以我们要难忍清活动的类型,不必让所有的科学活动都成为“高动手”或“高动脑”的,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其次,在具体的探究活动过程式中,动脑和动手应该适时、适度。
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进行反思的时候而要动脑,在准备材料和具体的实验操作中需要动手,在该动脑的时候一定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动他们的脑筋,该动手的时候让他们动手,不能让动脑占椐动手的时间,更不能让动手占椐动脑的时间。
五、科学与人文;讲科学、不这是讲人文科学是自己的特性。
科学不能迷信权威要尊重客观事实,科学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是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科学是在不断修正以前的理论基础上前进的,等等。
科学的这些性质决定了科学教育是理性教育。
但与此同时科学教育还应有人文关怀。
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要能反映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能反映出科学成果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这都不能体现了科学教育的人文关怀。
科学与人文并不矛盾,在科学教育的过程可以渗透人文教育,在人文教育中也可以有科学教育。
但是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并不大好处理。
首先在科学课上不能科学至上而忽视人文。
科学课上一定要讲科学,要尊重客观事实,要按照科学自身的特点学习科学,不能迷信权威和盲目顺从。
但是科学并不是冰冷的理性,科学是人类活动,始于人的好奇与猜想,最终的落脚还是人文关怀。
在科学课不仅是给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技能,不这要关注儿童的个性差异尊重儿童的观点,要了解儿童的天性和兴趣,要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和他们的认知规律。
同时还要让学生逐步理解科学只是一种工具,它可以造福于人,也右以给人类带来灾难,科学最终需要人来掌舵。
其次要认清科学教学中的人文与科学的结合是不同于传统的人文教育。
这个问题上有些教师有误解。
把一些人文教育生硬地搬到了科学课堂而皇之上。
在科学教学中用大量时间去放一些音乐,或让学生在课堂上唱歌或进行一些艺术节表演。
这些方式作为一种学习调节尚可,如果作为一种科学教学的情境或过程就行不通它们不仅干扰了学生的思维,甚把科学课堂变了味。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一定要合理,要能有机地融入到科学教育之中,在科学课上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做法有;介绍科学家的事迹,渗透一种科学精神的教育;介绍科学技术对于人的观念的转变的作用;通过一些事例渗透科学技术一种双剑的思想;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角色扮演,体验科学的规律;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观点以及发挥他们的创造性,等等。
最后我们不能因为追求“科学性”而失去了科学性,从而也失去了人文。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正确的科学结论,要求学生的实验结果必须是统一的、正确的。
但有时学生的实验会“失败”,会得不出“正确”结论。
这种刻意追求“正确”科学结论的结果会造成一些学生不顾事实地进行伪造,养成了一种欺骗的行为习惯。
其实实验的失败也是学习科学的一个过程,对“失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和总结同样具有科学教育意义。
六、学生与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作用该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传统教的教学多是以教师主导。
因此传统类型号的教师,在一定的时期内很难实现这种角色转变,造成一种“角色困惑”。
他们不清楚该什么时候进行指导,什么时候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在课堂甚至感到无所适从。
有的教师认为学生主体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就是“上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教学要顺着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受的发展进行但结果常是让课堂教学成了一种“放羊”。
其实学生主体并非学生中心,学生主体的主要含义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性。
学生主体并非排斥教师的指导、引导和启发作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和伙伴,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帮助。
比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差,教师指导的作用应该是多一些;对于一些科学实验操作和书写的规范教师有必要予以指导,等等。
但是在学生提出猜想、进行预测、反思、分析实验以及得出结论的时候,教师的指导应该少一些,但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进行一些引导和启发。
七、大班教学与探究学习;大班教学跟限制教学探究学习,矛盾之中出路何在探究教学一般需要小班进行,在大班进行探究性教学有一定的难度。
在国外发达国家,一个班级通常20多人,探究教学很容易开展。
而在我们国家,一方面提倡以探究教学为主,而另一方面政府却又在压缩教育成本,减少教师编制和班级数造成班级人数过多,一们教师很难监控数十个人以上的探究学习。
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大班探究教学的一个有效变通。
在小组内建立小组长负责制,让小组内部人员有必要的分工和合作,把一全大班化成一个个小的班级学习体,这样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提高探究教学效果。
但是这种方法制度和限制太多,在某些方面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但是它还不失为大班探究教学的一个出路。
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增加教育投入,减少大班的人数。
八、课内与课外;在课堂上学科学,课外的资源共如何利用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丰富的大自然,课堂内外都是科学学习的场所,课内学习是基础,课外学习是一特别是在必要的延伸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