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合集下载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研究述评

专题述评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需要从制度入手,尤其是以竞争中性为原则完善产权制度,加强欠发达地区产权保护公平程度,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交易成本;产权保护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制度性交易成本的界定、测度及降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7BJL0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项目“行政审批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2018-1-03-45)

中图分类号:F0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982(2021)02-0054-0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的差距,对前者,国内外学者有对“中国奇迹”的理论解释,而对后者,则有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基础设施、人文历史环境、政策制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各种因素的作用往往是不同的。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的研究主要可分为经济增长因素决定论、地理环境决定论和制度决定论。本文对这三种主要观点进行述评和比较,试图在此基础上探讨导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深层次原因,为我国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改革目标提供参考。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不同地区

之间的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巨大,有的地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

而有的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顿。究其原因,涉及到众多因素的

综合影响。

一、区域资源分布差异

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分布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某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等,这些

资源的存在使得这些地区能够依靠资源开采和加工获得经济利益,推

动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一些资源贫乏地区则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

峻挑战。

二、区位条件差异

交通、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地理位置对区域经济

发展影响巨大。地处交通枢纽、沿海地区或者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的

地区,具备更便利的物流条件,可以更快地将生产资料和商品流通到

其他地区,提高了该地区的经济活动效率。而交通不便利或者偏远的

地区,受到运输成本和时效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三、政策扶持的不平衡

政府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导向和扶持力度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区

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有的地方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

政策,鼓励投资和企业发展。而另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相对滞后,无法有效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

四、教育和人力资源的差异

教育程度和人力资源水平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资源的差异导致了人力资源的差异,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差距也进一步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教育程度较高的地区通常拥有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并能吸引更多的跨国或者跨区域企业的投资。而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地区则面临着缺乏人才和创新能力的挑战。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背景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

三、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四、区域经济差异与全球化的关系探讨

五、区域经济差异的未来趋势预测

随着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强,中国各地区间的经济差异逐渐显现。为了探讨区域经济差异现象的原因及目前的影响和应对措施,本文将从理论背景、原因分析、影响和应对措施、区域经济差异与全球化的关系等几个方面逐一展开探讨。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理论背景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起源于经济地理学,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差异。从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市场经济中区域经济差异现象是正常的,因为市场经济机制使得不同地区在资源配置上有所不同,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但是,区域经济差异越来越大,已经严重威胁到全国经济的整体稳定发展,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有效的对策。

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

1.自然条件因素

自然条件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资源丰富的地区往往经

济发展快速。比如,在中国,煤炭、铁矿石等资源丰富的山西、内蒙古等地区,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

2.历史文化因素

历史文化因素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土地制度、产权制度、文化传统等都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江苏、浙江地区的经商文化传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3.政策因素

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中国政府对经济较为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实施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4.人口因素

人口因素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相对于人才集聚地区,缺少劳动力的地区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同时,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也往往是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地区。

地区经济差异分析

地区经济差异分析

地区经济差异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同一个国家或地区中,不同地区之间的经

济发展水平往往存在差异。地区经济差异是指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受到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导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对地区经济差异进行

分析,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与影响。

一、地区经济差异的产生原因

1.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是导致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地

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机会和潜力。比如,沿海地区由于接近海洋,拥有港口和海洋资源等优势,更容易

发展海洋经济和国际贸易;而内陆地区由于缺乏海洋资源和港口,发

展相对滞后。

2.产业结构和发展优势

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一般来说,产业结构更为多样化和高科技含量更高的地区往往具有更高的经济发

展水平。例如,发达地区通常具备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吸

引了更多的人才和资本,从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3.政策导向和支持力度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支持力度也会对地区经济差异产生影响。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产业规划、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不同偏好,会对地区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例如,一些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资、引进高科技产业上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支持,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

1.贫富差距扩大

地区经济差异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常常存在着较高的贫困率和低收入水平,而发达地区则拥有较高的收入水平和较低的贫困率。这种差距的扩大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加剧社会矛盾。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摘要: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文章对西方学者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问题所提出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了评述。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

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此论在

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地区经济差异

地区经济差异

地区经济差异

地区经济差异是指不同地理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收入

分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由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遗留

问题、政府政策、人力资源和科技水平等因素所决定。地区经济差异

的存在对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需要科学地分析和

解决。

1. 自然条件差异

地理环境、土地资源、气候条件等是影响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

之一。一些发达地区,如沿海地区和河流交汇处,具有丰富的自然资

源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这些因素有利于吸引投资和促进产业发展。

相比之下,一些内陆地区由于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原因,导致资

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这种自然条件差异直接影响了不同地区

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

2. 历史遗留问题

历史遗留问题也是造成地区经济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地区经

历了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积累了丰富的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源,从而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相比之下,一些地区长期受限于封闭政

策或历史原因,经济基础相对较弱,发展滞后。

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和政策调整,以提升经济

发展能力和竞争力。通过引入外部资源、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等措施,可以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距。

3. 政府政策影响

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地区经济差异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外商投资等方式,积极吸引资

金和人才,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然而,政府政策的不平衡和不公平也会导致地区经济差异的扩大。

一些政府过分关注发达地区,导致资源和资金的集中流入这些地区,

而忽视了其他地区的发展需求。

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采取差别化政策措施,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平衡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

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原因分析

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原因分析

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原因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

和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不过,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

分现象依然存在。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非常明显,一些地区

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本文就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原因进行分析。

一、城乡差距

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是当前我国最大的经济问题之一。城市

的经济体系更加现代化和成熟,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创造力。在

城市中,经济活动更加密集,贸易、物流和服务业更加发达,创

新和能力卓越的企业也更多。而农村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

远远落后,很多农民还在为了生计而疲于奔命。因此,城乡经济

差距的产生和维持,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结果。

为了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政府应该推出更为优惠的政策,提

高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比如说,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农村投资,扶持农村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更好地改善农民

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二、区域差异

地区间差距存在于城市和城市之间,也存在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投资水平都是导致差距的原因。

首先,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有所不同。一些地区主要从事传统

工业和农业,产出普通的低附加值产品,而其他地区主要从事高

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制造和研发。相较之下,很明显前者的经

济增长速度更慢。其次,不同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也不同。一些地

区劳动力水平不高,人老在前,不足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

再加上地区之间政策和环境差异,这种区域差异就更为明显了。

因此,政府应该制定出更为优惠和差异化的产业政策,投入更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比较与评价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比较与评价

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比较与评价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各地的经济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提升。然而,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却存在巨大差距,这一现象称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本文将就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比较与评价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存在

1.地域差异

中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分布也不均衡,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条件和开发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这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优质的服务资源,以及便捷的交通、信息、人才等资源,自然优势和经济优势显著;而中西部和东北等地区则由于历史、自然等多种原因,导致资源短缺、市场疏于发展,不具备较强的经济竞争力。

2.政策引导不均

政府的政策在短时间内会对地区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而这一政

策引导的不均会导致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例如,一些地方政府

出于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目的,通过优惠措施提供了大量的补贴和资

金支持,这样可以吸引大量的企业引进投资和发展,提高地区经济的

竞争力,但也会使得其他地区面临市场压力过大、资源枯竭等问题。

3.产业结构不同

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各不相同,也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些

地区拥有特别有利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使得其具备了发展特定产

业的条件,如东北的重工业,福建的电子制造业,广东的电器家电行

业等。但是,这样不同的产业结构必然导致不同地区的经济收益和市

场运作方式也各不相同,因此地区经济差距也会逐渐拉大。

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发展及其评析(一)

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发展及其评析(一)

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发展及其评析(一)

摘要]文章回顾了国外区域经济差异理论发展的历史过程,介绍其主要观点,并作出了简要评析。关键词]国外,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均衡与非均衡是贯穿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统一体,它们相互交替,不断地推动区域系统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化。为了对我国的区域经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及历史借鉴,我们有必要对区域经济差异理论作一研究,并评述它的最新发展。一、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是在新古典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直至20世纪30年代前,人们普遍坚信市场机制是一只“完美无缺的手”,只有在完全市场竞争机制下,社会资源配置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人们各自获得了极大满足感。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前,马歇尔(Marshall,A.)的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居于西方经济学的正统地位,人们充满了对完全市场竞争机制的赞誉与崇拜,并逻辑地演绎出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从此,人们沿着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开辟的路线,对区域均衡发展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1.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劳动力与技术的自由流动,将导致区域发展趋于均衡。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一系列严格假设条件之上的。这些假设条件是:1)生产中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要素,它们相互替代,因此资本─产出比可变;2)完全的市场竞争模型;3)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是无成本的。依据假设条件,该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三个要素,各个要素的报酬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域空间的作用。另外,现实表明,在存在市场空间二元结构的情况下,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倾向于扩大区域差异,而不是缩小区域差异。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彻底的自由化、彻底的私有化的市场经济发展将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衰朽。对正在进行经济转轨的国家来说,一切交由市场的“自发论”的“休克疗法”的后果,只能是“没有疗法的休克”,更不用说起到缩小区域差异的作用了。因此,把经济发展的全部过程寄希望于“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只能是学术观念上的乌托邦。由此,新古典区域均衡发展理论虽然逻辑十分严密,然而由于这一体系结构是建立在一系列与现实相去甚远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忽略了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忽略了技术进步,忽略了市场缺陷和制度因素,导致了它在现实当中的运用十分有限。2.发展经济学中的平衡增长理论(1)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1]。1943年,罗森斯坦——罗丹(PaulN.Rosenstein-Ro2dan)在他的《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问题》著名论文中认为,发展国家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而资本形成是其立足点也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由于存在社会分摊资本、储蓄和市场需求三个方面的不可分性,小规模的、个别的部门投资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大推进”就是在各个工业部门同时进行全面的大量投资,使各种工业部门都发展起来,才能产生外在效益、规模经济效益以及相互依赖、互为市场的市场体系,克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原因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原因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与原因分析区域经济的发展差异是指不同地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在同

一个国家或地区内,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往往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种差异是由多种因素所致,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力资本、

政策支持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

地理位置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地理位置决定了一

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等方面。一些地区由于地

理位置的限制,较难进行农业、工业等经济活动,导致其经济发展相

对较慢。而一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地区,如沿海地区或交通便利的

地区,由于其便捷的交通条件和资源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资源禀赋的影响

资源禀赋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不同地区的资源

分布差异,决定了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优势和特色。一些资源

丰富的地区,如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能够为经济提供重要支撑,

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一些资源贫乏的地区,如沙漠地区或者

环境恶劣的地区,其经济发展往往受到较大的限制。

三、人力资本的影响

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不同地区的教育水平、技能

水平、劳动力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地区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能够吸引更多的高技能人才,进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一些地区

由于教育和技能水平相对较低,劳动力素质欠缺,导致其经济发展相

对较慢。

四、政策支持的影响

政策支持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推动因素。不同地区的政府对

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同,政策环境也存在较大差异。一些地区通过出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复杂而又广泛的话题。在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

及快速发展中,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使得东部地区发达而西部地区相对落后。本文将从地理、人口、资源和政策等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

1.地理因素

中国的地理特点是广袤而多样的,在地理和气候条件上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东部地区主要是沿海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更多的机会。这些地区更容(易)吸引外国投资和先进制造业,从而获得更多的资本和技术,也更适合发展高端产业。相反,西部地区则多为内陆和山区,地理环境和气候都相对恶劣,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差很多。

此外,中国海陆形态也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环渤海、长江三角

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带,由于地理位置和贸易条件的优势,各个经济带培育出了广泛而深厚的产业基础,使得这些地区成为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是,西部地区缺乏相应的发展平台,促使该地区发展的速度比东部地区要慢得多。

2.人口因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具有众多规模庞大的人口。地区人口的

情况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具有比较发达的城市化程度和更高的人均收入,吸引了来自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进城。由于人口聚居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比如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产业更为集中和发达,因此这些地区的区域经济也更为强盛。

而西部地区因为地广人稀,人口稀少,迁出人口数量大,因此相对较落后。农

村地区的年轻人移民到城市,尤其是迁移到东部沿海城市,为工业和服务行业提供

了廉价劳动力,但也造成了西部地区的落后。人口因素对西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很大,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和优化资源配置。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差异也日益凸显。区

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各地政府制定战略

规划、合理分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和

地理位置等方面,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进行深入分析。

一、产业结构差异

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决

定了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潜力。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更加

多元化,涵盖了先进制造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产业,而相对欠发

达的地区则以农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导。

以中国为例,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达,其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和

服务业为主,涵盖了高科技产业和创新型企业。而西部地区则在农业

和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具有优势,但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这

种产业结构的差异导致了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较大差距。

二、人力资本差异

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教育程度、技能水平和

劳动力市场等因素都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高素质的劳动力能够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技能培训机构,人口素质普遍

较高。这为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奠定了基础。相对而言,欠发

达地区的人力资本相对薄弱,人口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技能水平不高。这导致了欠发达地区在吸引高端产业和人才方面的困难。

三、地理位置差异

地理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条件之一。发达地区通

常处于经济交通要道、港口和河流流域等区域,具有便利的交通运输

条件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使得发达地区更容易与国内外市场接轨,吸引投资和人才。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而另一些地区的经济却相对滞后,甚至贫困。区域经济差异对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入手,分析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最后提出解决区域经济差异的对策。

一、区域经济差异的概念

区域经济差异是指同一国家或地区内不同地方经济体系所存在的差异。其表现形式在不同区域间的人均收入、城镇化水平、教育程度、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均存在着显著差异。经济差异主要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引导等因素有关。

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的区域经济差异是一种“上升”现象,即一些经济上较落后的区域会向发达地区的方向发展,但其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由此,如何解决区域经济差异问题成为了一个相当紧迫和重要的任务。

二、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因素

1、资源禀赋不同

不同的地区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原因而拥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比如,沿海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交通沟通便捷,自然资源充足,于是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而一些内陆地区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资源匮乏,存在严重的经济

滞后。

2、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对经济差异的影响也较为显著。政府在财税、投资补贴等方面的政策对经济发展差异起了关键作用。比如,支持土地、资源开发的政策将会对资源丰富的地区产生好处,给其他地区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此外,城市化、科技创新、教育培训等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时具有重要性。

3、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在区域经济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性格特征,这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因素会对经济活动发挥不同的影响。比如,有些地区因人均收入高,居民更关注生活品质和文化娱乐,而另一些地区因牵涉到实际生产力,关注度可能会有所降低。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原因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原因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原因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异日

益显著。有些地区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而另一些

地方却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本文旨在分析这种区

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

一、自然资源禀赋差异

自然资源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煤炭、矿产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带动地方经济

的快速增长。而其他地区可能自然资源匮乏,导致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例如,中国的沿海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港口资源和便捷的海上交通条件,经济发展较为迅速,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瓶颈和资源相对匮乏,

经济增长有限。

二、政策差异

政府的政策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不同地区在政

策方面可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支持和优惠。例如,政府可能出台一些优

惠政策来吸引外资投资特定地区,这会带动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而

其他地区由于政策不利或者政策执行不到位,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此外,政府对不同地区的投资力度和引导力度也可能不同,进一

步加大了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三、人力资源和教育差异

人力资源和教育水平是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一些地区拥有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使得其在科技创新和高技能产业方面具备较大优势,经济快速发展。而其他地区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和劳动力素质的不足,导致经济增长缓慢。例如,发达的城市往往具有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和优质的人力资源市场,这使得其在技术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方面具备优势。

四、基础设施建设差异

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一些地区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信息化水平和市政设施,这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而其他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够或者基础设施水平滞后,导致经济发展受到制约。例如,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发展在中国的东部地区相对较好,而在西部地区则相对较差,这直接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也越来越明显。相比于

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如今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这种差异性显然受到了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和政策因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将探讨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并从多个角度解析其原因及发展趋势。

一、差异的表现形式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个省份的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和企业发展水平

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以经济总量为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河

南省GDP总量排名全国第5,而贵州省则排名倒数第2;2018年,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这三个省份的GDP总量均超过9万亿元,排名前三,而西藏、青海、

宁夏这三个地区的GDP总量则不足5000亿元,排名最后三位。这些数据显示出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影响差异的因素

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

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成为了我国最早的开放发展区域。这些优势使这些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资本和人才,从而催生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和知名品牌。而在中西部地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政策因素

政策因素也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

产业扶持、财政支出等方面具有相对的自主权。政府对这些地区的政策扶持不同,

也造成了这些地区的发展速度存在差异。比如,近年来,西部地区联合政府推行的“西部大开发”计划,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帮助。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差距分析

第五章
中国区域经济协 调发展的对策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
制定区域经济发 展规划,明确发 展目标和重点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 的财政支持力度,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 水平
推动产业转移和 升级,促进区域 经济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间合作与 交流,促进资源共 享和优势互补
促进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加强政策引导,推动区域经济协调 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 可能导致人才、资金等 资源向发达地区集中, 影响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 大,可能导致地区间 经济联系减弱,影响 全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过大, 可能导致地区间文化、 教育等方面的差距扩大, 影响全国文化的多样性 和交流。
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收入差距:不同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教育差距: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教育公平 医疗差距: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影响居民健康水平 社会保障差距: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影响居民生活质量
政策因素
区域发展战略:不同地区 政策支持力度不同
产业政策:不同地区产业 政策导向不同
财政政策:不同地区财政 支持力度不同
投资政策:不同地区投资 环境不同
经济发展阶段因素
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中西 部地区相对滞后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中西 部地区产业转型
东部沿海地区人才聚集,中西 部地区人才流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

区域经济差异理论述评摘要:区域经济差异一直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文章对西方学者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区域差异问题所提出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和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了评述。

关键词:区域经济差异理论研究

一、主要的区域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

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上述理论应用在区域经济中就形成了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它不仅强调部门或产业间的平衡发展、同步发展,而且强调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平衡(同步)发展,即空间的均衡化。认为随着生产要素的区际流动,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将趋于收敛(平衡),因此主张在区域内均衡布局生产力,空间上均衡投资,各产业均衡发展,齐头并进,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均衡发展理论的缺陷之一在于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对于一般区域特别是不发达区域来说,不可能具备推动所有产业和区域均衡发展的资本和其他资源,在经济发展初期很难做到均衡发展。缺陷之二,忽略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进步因素,似乎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能决定劳动和资本的流动,就能决定工资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的高低。但事实上,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趋向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发达区域由于具有更好的基础设施、服务和更大的市场,必然对资本和劳动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从而产生极化效应,形成规模经济,虽然也有发达区域向周围区域的扩展效应,但在完全市场中,极化效应往往超过扩展效应,使区际差异加大。另外,技术条件不同也会使资本收益率大不相同,此时的资本要素流动会造成不发达区域资本要素更加稀缺,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显然是从理性观念出发,采用静态分析方法,把问题过分简单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客观现实距离太大,无法解释现实的经济增长过程,无法为区域发展问题找到出路。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非均衡发展理论对发展中国家更有合理性和现实指导意义。

二、主要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

按发展阶段的适用性,非均衡发展理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时间变量的,主要包括循环累积因果论、不平衡增长论与产业关联论、增长极理论,中心—外围论、梯度推移理论等;另一类是有时间变量的,主要以倒“U”型理论为代表。

1.冈纳·缨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剧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一是回流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不发达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经济差异不断扩大;二是扩散效应,表现为各生产要素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使区域发展差异得到缩小。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回流效应远大于扩散效应,即发达区域更发达,落后区域更落后。基于此,缪尔达尔提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寻求较好的投资效率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通过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的发展,但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也要防止累积循环因果造成贫富差距的无限扩大,政府必须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来刺激落后地区的发展,以缩小经济差异。

2.艾尔伯特·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论。该理论认为经济进步并不同时出现在每一处,经济进步的巨大推动力将使经济增长围绕最初的出发点集中,增长极的出现必然意味着增长在区域间的不平等是经济增长不可避免的伴生物,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他提出了与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相对应的“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极化效应占主导地位,因此区域差异会逐渐扩大;但从长期看,涓滴效应将缩小区域差异。

3.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

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各部门,而是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部门,然后通过不同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显然,他主要强调规模大、创新能力高、增长快速、居支配地位的且能促进其他部门发展的推进型单元即主导产业部门,着重强调产业间的关联推动效应。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因此,增长极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经济意义上特指推进型主导产业部门;二是地理意义上特指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应指出的是,点—轴开发理论可看作是增长极和生长轴理论的延伸,它不仅强调“点”(城市或优区位地区)的开发,而且强调“轴”(点与点之间的交通干线)的开发,以点带轴,点轴贯通,形成点轴系统。

4.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论。在考虑区际不平衡较长期的演变趋势基础上,将经济系统空间结构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部分,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处于支配地位,而外围区发展条件较差,经济效益较低,处于被支配地位。因此,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各生

产要素从外围区向中心区的净转移。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二元结构十分明显,最初表现为一种单核结构,随着经济进入起飞阶段,单核结构逐渐为多核结构替代,当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随着政府政策干预,中心和外围界限会逐渐消失,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一体化,各区域优势充分发挥,经济获得全面发展。该理论对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具有指导意义,但其关于二元区域结构随经济进入持续增长阶段而消失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5.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基础是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等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认为工业各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在发展中必须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并且在不同阶段,将由兴旺部门转为停滞部门,最后成为衰退部门。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论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