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最后的姿势教案1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6、《最后的姿势》第1课时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活动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顺文句,读通课文。
2.组内合作学习生字词:废墟洗漱吱吱凹下去谭千秋妙语连珠坍塌诠释震撼幽默感救援生死攸关①对照生字表,读准生词。
②识记生词,(尤其加点的字)理解词义。
3.全班展示。
(读词语、说词义、选读课文)活动二:通读全文,理清脉络。
1.轻声读课文,做上段落标记。
2.组内交流: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②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考虑分段,并说说理由。
3.展示质疑。
活动三:速读课文,初知人物。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谭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2.小组内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一、导入新课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就此发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其中的一个。
二、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三、再读课文1、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描写谭千秋姿势的语句。
(分别让学生按照概括描写,细节描写和侧面描写找出相应的句子)2、出示图片:最后的姿势(生齐读)3、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
【检测反馈】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坍(dān tān)塌着(zháo zhuó)想散(sǎn sàn)步废墟(qū xū)2.听写词语。
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完成【检测反馈】教后反思:6、《最后的姿势》第2课时导学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含义,感受人物品质。
2.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活动方案导学设计调整改进活动一:品味词句,走近谭老师。
1.大声朗读课文第2—7自然段,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边读边想: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2.小组讨论: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谭老师的?3.全班交流。
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 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最后的姿势【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本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是根据2008年汶川地震中发生的真实事件改写的。
围绕“人间真情”这一单元主题,课文用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了学生的无私大爱。
本文非常的质朴感人,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的赞颂与崇敬之情。
本文共有12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5月12日,谭千秋老师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学校上班,从而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第二到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谭千秋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四个学生,即事件发生的整个经过;第八到十自然段是第三部分,记叙了地震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写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勇于尝试,急于表达,但驾驭语言的能力还相对生硬,所以我们在教授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他们有较强的求知欲,擅于发现和学习新事物,所以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应该添加更多的知识拓展,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他们也有自己粗浅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我们要在讲授过程中加以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更加正确、更加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
【教学策略及设计说明】教授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细细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文字,从字里行间感受谭老师深沉博大的师爱以及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和诠释,从而受到心灵的荡涤,真切感受“忠于职守、大爱无疆”的内涵,深刻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让学生学习侧面烘托的写法,体会文章是怎样通过环境和场景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理解词语的深刻含义,并能熟练运用。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教学背景本教案旨在通过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课文《最后的姿势》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最后的姿势》的文章内容和语言特点•能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掌握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读懂和解释文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情感目标•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提高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懂得珍惜和平教学重点•掌握《最后的姿势》的文章内容和语言特点•理解故事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掌握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教学难点•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寓意•运用寓言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和表达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介绍本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2.让学生回忆一下历史上的重大战争事件,让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脆弱。
提高阅读(20分钟)1.分段朗读课文《最后的姿势》。
2.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感受,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3.学生就文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讨论和分析。
寓言故事分析(15分钟)1.运用比喻、擬人、拟物等方法分析故事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
2.学生试图理解故事所蕴含的寓意,提高其思维的逻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课堂练习(20分钟)1.通过师生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开展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
2.给学生几个主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搜集材料,创作一些续篇、抒情诗或表白信等,切身体验故事的内涵和寓意。
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题目,加强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布置语文写作作业,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教学评估教师可从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评估,具体方法如下:1.听说方面:通过课堂活动、小组讨论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表达能力,重点考查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6、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 9月23 日(2)课时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时重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时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初步了解“最后的姿势”。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一、背景导入,初入情境教师活动 1、同学们,还记得2021年5月12日14分28分04秒吗? 2、看图片(书上的两幅),感受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3、.课前让大家搜集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现在能交流一下吗? 1.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最后的姿势》,也是发生在地震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谭千秋 2.简介谭千秋,先请学生讲,教师补充。
1.通过预习,你知道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2、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到底是什么样的,请大家自读课文,划出相应的语句。
学生活动 1、回忆5.12大地震。
2、看图片,谈感受3、交流收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1、读课题 2、交流有关谭千秋的信息。
设计意图课前准备了课件,利用图片唤起学生对5、12事件的印象,为下文教学进行铺垫,预设情境。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优秀教学设计
《6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会用“生死攸关”造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表达顺序,说清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推想“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悟谭千秋老师的“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4.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并进行片断练笔。
5.拓展阅读《口技》,找出正面和侧面描写的部分,并体会表达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上下文,推想“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悟谭千秋老师的“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积极参与搜集有关2008年抗震救灾资料的实践活动。
品悟人物形象,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难点:进行片断练笔。
拓展阅读《口技》,找出正面和侧面细节描写的部分,并体会表达作用。
三、前置学习活动1.自学生字新词,做到“会读、能理解、会运用”。
2.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有关资料、图片。
了解谭千秋老师的事迹。
浏览本单元课文内容及写法,体会其共同点和不同观点。
3.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感受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把自己的感受在课文上作批注。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检查初读情况1.导入: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人格魅力,体会到人间伟大的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充满人间真情,大体现爱无边的文章《最后的姿势》。
2. 师声情并茂地描述——2008年5月12日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将四川西北一个个美丽的城镇乡村瞬间变成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顿时,山崩地裂,家园损毁,山河呜咽,生命消逝,请同学们看看这惨不忍睹的场面吧。
(出示课件---地震时“惨不忍睹的场面”)3.师继续引入——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的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板书课题“姿势”,读准平翘舌音。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WTT帮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xx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二)感受人物品质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战士孙峰在战斗中牺牲前的最后一刻,展现了一个英勇、无畏、坚毅的中国战士形象。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教育价值和历史价值都非常高,适合六年级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及抗战时间背景;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词语,并运用于语境中;3.掌握如何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4.掌握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坚韧、勇敢、乐观)。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了解祖国的发展和繁荣历程;2.培养学生敬爱英雄的情感,明确英雄的形象和意义;3.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决心。
三、教学重点1.生词和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如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3.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难点1.学生对于历史时期的理解和感悟;2.如何展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语言表达;3.如何运用课文的写作技巧和语言风格。
五、教学方法1.问答法;2.讨论法;3.讲解法;4.体验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1.背景介绍:了解中国近现代史及抗战时间背景;2.引导问题:老师请学生说一下中国抗战中的几位英雄;3.演示视频:播放片段《西山居》。
2. 学习过程(35分钟)1.第一遍阅读:鼓励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氛围;2.第二遍阅读: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解释生词和词语;3.第三遍阅读:分析语言的表达方式和塑造人物的方法;4.第四遍阅读:学生自主口语表达该篇课文的句式,并且重新安排顺序。
3. 具体操作(30分钟)1.打开课文,让学生开始第一次大声朗读,聆听老师的声音;2.让学生进行第二遍语文阅读,读懂课文含义;3.学生分成小组,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收获,交流他们的阅读策略;4.老师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语言塑造人物形象,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感情和情感,并且学生用其他语言表达人物形象;5.老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的语言技巧和风格。
六年级上语文说课稿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我会带领学生通读课文,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等,帮助他们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此外,我还会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震中的其他英雄人物,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对于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应对方法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地震中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伟大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尤其是谭千秋老师的故事。因此,学生可能存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障碍,尤其是对谭千秋老师精神的深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及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价值观层面的东西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若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仍有困难,我将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我会进行具体的反思和改进,如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汶川大地震的图片和视频。这些真实、震撼的图片和视频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地震的破坏力,以及在这种灾难中人们的勇敢与无畏。接着,我会向学生简要介绍谭千秋老师的事迹,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也能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的感悟,地震相关知识的掌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谭千秋老师的舍己救人精神,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精神。
二、学情分析导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最后的姿势∣苏教版第6课«最后的姿态»1课时教学设计齐读课题。
讲授新课一、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演示第5-9张幻灯片〕〔1〕自在朗诵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说一说这些生字偏旁是什么?〝谭〞的偏旁是〝讠〞;〝漱〞的偏旁是〝氵〞;〝吱〞的偏旁是〝口〞;〝撼〞的偏旁是〝扌〞。
〔3〕指点生字的笔顺。
以〝释〞、〝感〞为例指点。
2.学习组词。
小组内协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阻碍,不能处置的,师生共同处置。
出示词语:A.教员领读;B.男女生比读;C.同桌互读。
〔1〕我会组词:自在朗诵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说出生字的偏旁。
先观察生字笔顺,再书空笔顺。
让先生看法本课生字。
让先生知道生字的偏旁是什么。
让先生清楚生字的笔顺。
迸发的那一刻,不只仅是谭千秋教员,还有很多很多的教员,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先生的生活,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态震撼了一切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归结了爱与责任最深入的含义。
〔演示第30张幻灯片〕课堂练习 1.我会扩词。
漱〔漱口〕〔洗漱〕感〔感谢〕〔觉得〕凹〔凹陷〕〔凹凸〕2.读一读。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誊写本课生字词。
2.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板书设计最后的姿态关爱家人舍己救人忠于职守临危不惧勇于牺牲。
六年级语文上册 6 最后的姿势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6 最后的姿势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并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2.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和情感主线,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重点难点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逐层理解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感悟文中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人间大爱。
2.理解谭老师在地震突然来临时的表现。
他用双手为孩子们撑起空间,在废墟中托起生命的希望!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的情感,体悟大爱无疆,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
3.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
教学课时两课时1最后的姿势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
[句导读: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人物。
“和平常一样”“六点多就起床”说明谭千秋老师一直很勤奋。
]2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①加点的词语表现出谭千秋老师的什么特点?]段导读:谭千秋老师一如既往地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
3[②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知识点详解☜2①“平常”一词,说明谭千秋老师一贯如此,一贯地关爱家人,一贯地工作积极。
从“早早”可以看出谭老师工作积极。
3②预示了地震灾难的来临。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③从谭老师的讲课内容,你想到了什么?]4段导读:谭老师谈人生的价值。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④连用三个叹号,有什么作用?]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5[⑤从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谭千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段导读:在地震发生的危急关头,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
六年级语文上册6最后的姿势教案苏教版[1]
6 最后的姿势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并能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
2。
了解汶川地震的情况,深切哀悼地震中逝去的人们。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激动心情,从而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抓住课文的重点词语和情感主线,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旨。
重点难点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逐层理解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感悟文中所表达的真挚而强烈的人间大爱。
2。
理解谭老师在地震突然来临时的表现。
他用双手为孩子们撑起空间,在废墟中托起生命的希望!让学生充分感受人间可贵的情感,体悟大爱无疆,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3。
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理解人物的可贵品质.教学课时两课时1最后的姿势5月12日,和平常..一样,谭千秋老师六点多就起床了。
[句导读: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人物.“和平常一样"“六点多就起床”说明谭千秋老师一直很勤奋。
]2他给小女儿洗漱穿戴好,带着她出去散步,然后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①加点的词语表现出谭千秋老师的什么特点?]段导读:谭千秋老师一如既往地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天空阴沉沉的。
3[②环境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1知识点详解2①“平常”一词,说明谭千秋老师一贯如此,一贯地关爱家人,一贯地工作积极。
从“早早”可以看出谭老师工作积极。
3②预示了地震灾难的来临。
③谭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他不仅这样教育学生,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生的价值”,身教重于言传。
下午两点多,谭老师在教室上课。
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
“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③从谭老师的讲课内容,你想到了什么?]4段导读:谭老师谈人生的价值。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④连用三个叹号,有什么作用?]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5[⑤从语言描写中可以看出谭千秋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说出生字的偏旁。
先观察生字笔顺,再书空笔顺。
难点
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我国四川发生了什么事吗?(演示第2张幻灯片)
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2.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家园变成了废墟,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今天,让我们回到这一天,去认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他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演示第3张幻灯片)
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谭老师(板书:舍己救人、忠于职守)出示句子: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演示第17张幻灯片)(引导学生抓住“立即”、“拉”、“撑”、“护住”等词语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精神品质。)
(5)总结写作方法:像这样正面写谭老师的语言、动作的方法,我们称之为正面描写。(演示第18张幻灯片)
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是,它表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身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演示第28张幻灯片)
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3.归纳总结(演示第29张幻灯片)
【推荐】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最后的姿势苏教版.doc
6.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积极交流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和阅读感受,感悟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受到教育和感染。
3•品悟人物形象,体会坏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4.通过文本阅读,参与搜集有关2008年抗震救灾资料的实践活动,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与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T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枳极参与搜集有关2008年抗震救灾资料的实践活动,提升对生命意义的认识与追求。
品悟人物形象,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准备学生:1. 自学生字新词,做到“会读、会默、会组词”;查字典并结合上下文理解后第二题的词语,不明白的与同学交流;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与同位互评。
2. 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根据课文记叙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3. 思考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课文对谭老师的哪些描写令你感动或卬象深刻, 把自己的感受在课文上作批注。
4. 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有关资料,尤其是像谭千秋老师这样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能生动地讲述其中的一件。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围绕教学需要,搜集2008年抗震救灾的有关资料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一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导入新课、检查初读情况1•板书课题,读准“姿势”,齐读课题。
2. 默写词语“洗漱、废墟、震撼、感动、诠释、凹陷”,同位相互订正,强调“凹”的笔顺及字形书写。
3•交流“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重点理解一一震撼与震动区分程度不同;诠释:更加书面语;生死攸关:理解攸的意思,结合课文句子说说在这里的意思,尝试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1.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你把课文分作儿部分,理由是什么?小组内交流,就不同的地方结合课文•内容再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最后的姿势教案1苏教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难点: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汶川地震的资料、ppt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发生过什么灾难吗?(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地震)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那一刻的情景。
(播放ppt中录像、图片并返回到第一张幻灯片)师:你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谁能用几句话来说一说?(指名2人,说一说)
师:这场地震将一个个美丽的乡镇变成了废墟,使数以万计的人失去了生命。
面对死亡,却发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指课题)齐读课题。
这个故事讲的是谁的事迹?谭千秋(板书,齐读),放ppt,指名王晟读谭千秋的简介
(二)初读课文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ppt出示自读要求
A 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打开书,默读课文:5分钟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根据上下文试着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用直线划出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4.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B 检查、交流
1.读词语(ppt出示词语,开火车读,一人读一个,大声一点)指导写凹,把书翻到33页描红。
2.交流词语的意思:先读出带有这个词语的句子,再说说你所理解的意思。
3.交流你所划出的写最后的姿势的句子。
(共3句,找全后ppt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交流:①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②你怎么分段的?
C 小结:刚刚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
(三)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ppt出示要求)
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试着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自己说说。
2.交流。
(四)课文第二段就已经把谭老师在地震来临时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感人经过写得很详实了,那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呢?可不可以把第三段去掉?为什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课文的二、三两段,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全班交流,明了侧面烘托的写法以及侧面烘托的好处。
(五)总结:
今天,我们初步学习了《最后的姿势》一课,认识了()的谭老师。
(根据我们今天所学的,谁来说说?后面说的同学不能和前面同学重复。
指名说)
让我们一齐再来读一读写他那最后的姿势的句子,把他那最后的姿势铭刻在心里。
ppt切换到课文中写最后的姿势的三句话。
(六)作业:完成思考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画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
(2)他意识到……快……
(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 (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
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
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
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
6.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破裂的砖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地震时,眼看……身上。
”
(3)“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
2.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留)
(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师: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起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说是责任那又因为。
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四、升华情感
师: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在事后有位老师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我该想到》
1.学生自读文章
2.齐读文字
师: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3.学生练笔。
4.集体交流。
教学板书:
6 最后的姿势
迅速组织学生撤离
用身体护住四位学生
地动山摇、楼房塌陷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