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北方教案3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北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北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北方》教案苏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3.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二、整体感知1.自读诗歌。

2.正音3.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

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4.我们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为什么呢?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艾青,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

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高中语文 北方教案3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北方教案3 苏教版必修3

北方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3.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二、整体感知1.自读诗歌。

2.正音3.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

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4.我们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为什么呢?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艾青,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

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高中语文 北方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北方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3

《北方》教学目标:⒈了解作者的身世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精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⒉从意象入手,把握诗歌意境。

⒊体会诗人在特定条件下的祖国情怀。

教学重点:通过意象分析法,把握本诗所表现的酷热的爱国心。

教学难点: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忱,把握本诗所表现的酷热的爱国心。

教学方法:诵读与品尝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计一:首先送给大家一句话:诗存在的理由就是人活着的理由。

这句话是某位哲人说的。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诗——《北方》设计二: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那么五十多年前的有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二、诵读诗歌,体会意境:⒈同学自由朗读,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北方是哀痛的。

⒉我们应当用什么语气来诵读这样一首现代诗?你的理由何在?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明确:诵读语气应当是沉缓有力的。

基调是愁闷、哀痛、沉重。

(幻灯片显示)⒊请一同学朗读诗歌。

师生评论。

⒋听一遍录音。

⒌再请大家推举一位平常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诵读诗歌。

师生评价。

三、感知意象,把握情感:⒈诗人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的?他看到了什么?请几位同学一一指出。

明确: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独的行人”、“哀痛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⒉这些意象有什么颜色倾向?有什么特点?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颜色:灰暗。

特点:哀痛苍凉孤苦无奈现实:这是一片荒芜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肃杀相互衬映,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⒊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节和其次小节,那第三小节讲了什么内容?明确: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在“灾难”、“不幸”、“贫困”与“饥饿”之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

苏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必修三《北方》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必修三《北方》教学设计大全

苏教版高二语文上册必修三《北方》教学设计大全《北方》教学设计教材简说《北方》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

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

“北方是悲哀的”,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

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在战争年代北方人民所蒙受的灾难和不幸,正是在这古老而又苦难的国土上,祖先们与自然界、与入侵的异族相搏斗,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传下的“言语”与“姿态”也“永远不会灭亡”,诗人于此汲取了顽强的精神力量,坚定了必胜的信念,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

《北方》这首诗包括题记在内,可看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记,交待了本诗的写作缘起;诗的前三节,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战争年代所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第二部分,本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深地热爱和崇敬“悲哀的北国”。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北方》精彩教学设计吧《北方》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北方》教案3《北方》说课稿《北方》教案7《北方》备课参考(视频课堂)优秀课评比——《北方》《北方》教案4指导阅读《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教案《北方》教案2《北方》教案1《北方》教案6(优秀教案)《北方》教案5(优秀教案)《北方》说课稿《北方》教案8《北方》教学参考指导阅读《发现》《北方》《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祖国土》《发现》《北方》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三艾青《北方》教案

苏教版必修三艾青《北方》教案

北方艾青[学习目标]:1.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

2.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学习时间]:1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作者介绍并确立学习目标: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32年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一举成名,出狱后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战时期,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有著名诗集《北方》、《向太阳》等;在延安解放区,写下《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解放后有《宝石的红星》、《归来的歌》等诗集。

学习目标:1.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

2.通过意象分析法,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3.有表情地诵读这首诗二、文本研习:1.听录音,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北方是悲哀的。

2.听读完文章后,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明确:忧郁、悲哀、沉重。

3.找出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都带有怎样的色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色彩:灰暗。

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肃杀相互衬映,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4.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那第三小节讲了什么内容?明确: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在“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

5.诗文的1、2、3小节将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黑暗,以叙述黑暗现实为主,那第四小节作者主要以什么为主?明确:抒情。

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北方》最新同步教案4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北方》最新同步教案4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北方》最新同步教案《北方》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

2.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教学时间]:0.5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32年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一举成名,出狱后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战时期,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有著名诗集《北方》、《向太阳》等;在延安解放区,写下《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解放后有《宝石的红星》、《归来的歌》等诗集。

二、文本研习: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北方是悲哀的。

2.读完文章后,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明确:忧郁、悲哀、沉重。

3.找出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都带有怎样的色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色彩:灰暗。

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肃杀相互衬映,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4.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那第三小节讲了什么内容?明确: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在“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

5.诗文的1、2、3小节将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黑暗,以叙述黑暗现实为主,那第四小节作者主要以什么为主?明确:抒情。

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苏教版必修三《北方》《发现》教案1

苏教版必修三《北方》《发现》教案1

《北方•发现》教学参考[学习目标]:1.了解艾青的生平,感受他赤忱的爱国热情。

2.掌握本诗所表现的炽热的爱国心。

[学习时间]:0.5课时[学习内容与步骤]:一、作者介绍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32年在狱中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等诗,一举成名,出狱后出版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抗战时期,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有著名诗集《北方》、《向太阳》等;在延安解放区,写下《黎明的通知》、《献给乡村的诗》等诗集;解放后有《宝石的红星》、《归来的歌》等诗集。

二、文本研习:1.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反映诗人情感指向或者说是奠定该诗情感基调的一句话。

明确:北方是悲哀的。

2.读完文章后,同学们认为这句话奠定了该诗怎样的情感基调?明确:忧郁、悲哀、沉重。

3.找出作者所选取的意象,说说这些意象都带有怎样的色彩,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明确:意象:“暗淡的灰黄”、“荒漠的原野”、“颓垣与荒冢”、“孤单的行人”、“悲哀的眼”、“疲乏的耳朵的畜生”、“干枯的小河”、“枯死的树木”、“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色彩:灰暗。

这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与冬季的肃杀相互衬映,成为当时中国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4.这些意象都集中在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那第三小节讲了什么内容?明确:是对前两节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在“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之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的命运,是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的命运。

5.诗文的1、2、3小节将北方景象渲染得如此冷酷、黑暗,以叙述黑暗现实为主,那第四小节作者主要以什么为主?明确:抒情。

诗人用了三次重复“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在强烈的对比中,诗人看到了伤痕累累的祖国,但也在意识深处感到这也是曾经让人骄傲的祖国。

三、鉴赏与分析:1.背景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

高中语文《北方》精品教案苏教版必修三

高中语文《北方》精品教案苏教版必修三

北方三维目标1.掌握这首诗的主旨。

诗人通过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和不幸,以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屈服的必胜信念,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

2.掌握这首诗的结构。

第一部分描绘战争阴云下的北方国土,表现了对承受战争灾难和不幸的人民的关切;第二部分,回顾历史,表达对北方国土的挚爱。

3.掌握这首自由体诗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所表达的诗的质素。

教学重点1.通过对诗歌意象的解读分析,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真挚感情。

2.理解本诗结构严谨、前后互为衬托、情感起伏跌宕的艺术手法。

3.在诵读中感悟本诗语言朴素明朗、节奏鲜明而富有韵味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意象分析,解读和感悟诗人对祖国所抱有的坚强的信念,诗人相信古老而坚强的民族永远不会灭亡,以及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振奋和鼓舞作用。

教具准备:多媒体,有关艾青的图片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字词预习沁颓垣荒冢车辙笳笛塞外混浊瘦瘠绿阴蔽天二、新课引入1、结合《语文读本〔必修三〕》中艾青名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阅读,介绍写作背景。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艾青成了逃亡的难民,先是从某某逃到老家某某,然后带着妻子,从某某逃往某某。

当时汪精卫等汉奸正热心于准备给日本鬼子当儿皇帝,中华民族确实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形势不容乐观。

艾青陷入了迷茫、悲哀与绝望。

在十二月底,又一个严冬的夜晚。

他写出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震撼人心的杰作。

接着,他以深广的忧愤、饱满的激情,创作了一首首类似的名篇,如《我爱这土地》、《北方》、《手推车》、《乞丐》等。

这些诗描绘了被侵略战争破坏的祖国的土地、被苦难命运折磨的底层的百姓。

艾青以切肤之痛奏出了一个苦难民族在苦难岁月里的哀号:“——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是不是/也像这样的夜间,/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在死亡的恐怖里/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经过半个多世纪后,七月派诗人牛汉回忆起当时读这首诗的感觉,精彩地说:“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得使人透不过气,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北方》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北方》最新同步教案2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二《北方》最新同步教案《北方》教案2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身世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3.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二、整体感知1.自读诗歌。

2.正音3.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

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4.我们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为什么呢?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艾青,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

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北方》教案教学设计

《北方》教案教学设计
诗歌主题探讨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如“对北方的悲哀”、“对祖国和 人民的深沉的爱”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活学生的情感
通过配乐朗诵、图片展示 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 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 入诗歌的情境。
小组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 究,讨论诗歌的意象、主 题等,培养学生的合作精 神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中国北方地区 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 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教材分析与选用
教材分析
本课程选用《北方》作为教学文本, 该诗歌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 值,适合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 容。
辅助材料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方》,课 程将提供相关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 景资料作为辅助材料。
02 教学内容与方法
主要教学内容
课文背景介绍
简要介绍作者艾青及《北方》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历史 和文化背景。
诗歌朗诵与赏析
通过朗诵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深入理解诗歌所表 达的情感和主题。
诗歌意象分析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暗淡的灰黄”、“干涸的河道”、“惶乱的 雁群”等,探讨这些意象在表达诗歌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情感的体验
通过配乐朗诵、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诗歌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
知识的迁移
通过对比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诗歌鉴赏方法应用于其他诗歌的分析 和鉴赏,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同时,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多积累,提高诗歌素养和鉴赏 能力。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设计评价策略
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
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对于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把握可能 存在一定困难。

北方(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北方(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北方(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北方(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北方(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北方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主要的自然资源;2. 掌握并理解北方的人文地理特点、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经济发展现状;3. 加深对于中国不同地域的认知,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养;4. 发展学生的调研能力、课题研究能力和表现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动机。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北方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2. 掌握北方的人文地理特点、历史文化积淀以及经济发展现状;3. 发展学生的调研能力、课题研究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2. 课堂讨论3. 小组合作学习4. 调研实践四、教学过程A. 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者黑板录音等方式来播放介绍北方地理的视频或者音频,使学生对于北方地理位置以及自然地理特征有一个简单的认知。

B. 学习:(40分钟)第一部分:北方自然地理特征和资源分布1. 教师讲授的方式讲述北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主要自然资源分布和利用情况。

2. 学生通过提问或者提出疑点,进行课堂讨论,澄清不确定的概念。

第二部分:北方的人文地理特点和历史文化积淀1. 教师介绍北方的人文地理特点,如北方民俗风情,北方的饮食文化等。

2. 展现北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天坛,以及北方的三大古都等。

3. 学生进行讨论,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推广北方的优质文化资源,他们需要演讲介绍,展示有关文化的风貌。

第三部分:北方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1. 教师讲述北方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展示北方经济发展的趋势;2. 学生分组调研实践,调研北方的经济现状,展示调研结果。

C. 课堂总结(10分钟)1. 教师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确认学生学到的内容和知识;2.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以期能够将所学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加深理解,提高记忆科学的层次意义。

语文必修3苏教版专题一版块二《北方》精品教案(二)

语文必修3苏教版专题一版块二《北方》精品教案(二)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版专题一板块二《北方》精品教案(二)导语设计诗词导入树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在这首诗中,诗人写的是什么呢?你能品味出诗人战斗的豪情吗?(这是一首艾青的诗,写于革命战争年代,全诗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地下工作者的活动情况。

“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紧密团结、共同奋斗打败侵略者)这战斗的豪情源于受苦受难的“北方”,让我们走进《北方》,感受诗人的爱国之情。

故事导入2007年3月16日,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关于民生问题时,他说“解决民生问题还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

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他还自己设问:记者也许问,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诗人的一句诗:“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这两句诗很有意味。

你知道诗人是谁?诗的意味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艾青,品味他的诗情,倾听他的爱国心声——《北方》。

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艾青,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

“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身世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2.进一步体会爱国的复杂感情和辨证关系。

3.通过意象分析揣摩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从小生活在江南,对于中国的北方你有什么直观的感受?
那么五十多年前的著名诗人艾青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诗歌。

2.正音
3.诗人眼中,北方是什么样子的?(悲哀的。

本诗一开始就明确了诗人的感情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悲哀、忧郁、沉重)
4.我们眼中的北方是……而艾青眼中的北方是悲哀的,为什么呢?
三、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艾青,中国现代诗人。

原名蒋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

浙江金华人。

1928年就读于杭州西湖艺术学院,次年留学法国。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不久被捕,在狱中开始写诗,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奠定了他诗歌的基本艺术特征和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

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

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

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诗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

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朴素、凝练、想象丰富、意象独特、讲究哲理,是艾青诗歌的一贯特点。

本诗歌写于1938年2月四日潼关,当时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华北、东北早已沦陷,就在那样一个年代一个寒冷的冬天,流徙途中的艾青,面对荒凉的村庄、遍地的饿殍,面对人民的痛苦生活,不禁有感而发写下了《北方》。

四、分析鉴赏
1.诗人笔下的北方是怎样的景象?(一片暗淡的灰黄)
2.具体的意象:荒漠的原野、土色的忧郁、孤单的行人、悲哀疲乏的驴子、枯干的小河、低矮的住房、惶乱的雁群
3.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悲哀苍凉生存的孤苦无奈不安悲苦逃亡)4.原来的北方充满了生命的绿色与时日的光辉,而今诗人看到的是一片暗淡的灰黄,那是由于什么原因?(探究意象的深层含义)
(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着中国,使中华民族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整个中国处于灾难深重之中,民不聊生。

这些景象与严冬的严寒和肃杀相互映衬,成为国当时现实的真实反映和象征)
5.作者在第一节苍凉的景物的基础上,进一步累加,作者通过第二节的意象,要突出什么呢?(强调的是“不安”“悲苦”“逃亡”,也象征当时沦陷区的人们无家可归,流落他乡)6.朗读第三节,谈谈第三节的作用。

(可以看作是多前面的总结和概括,也就是说北方正处于灾难、不幸、贫穷与饥饿中,其实北方是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景象就是当时中国灾难深重的历史命运)
7.面对悲哀的北方,面对灾难深重的中国,而我这来自南方的旅客是怎样的态度呢?
(热爱)
8.作者为什么要化那么多的笔墨渲染北方的灰暗、苍凉?
(为了突出爱得深沉、爱得痛苦,正因为爱得深,才伤其痛,也正因为伤其痛,才爱得深。


9.诗人三次用了“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富有震撼力的声音,前面反复的强调和渲染都在这里得到了反衬。

那为什么作者要热爱这悲哀的国土呢?
(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养育了古老的民族)
五、总结:
这首诗歌写于抗战初期,虽然没有直截了当地号召人们去战斗,但在诗歌的结尾,却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祖国抱有坚强的信念,相信这样一个古老而坚强的民族不会灭亡,这在当时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是具有振奋和鼓舞作用的。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999年全国高考题)
我爱这土地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