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思奇: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驳 斥圣 渝 的事骚 动 了一 阵子 .但 是学 校 当局 中
有些教 师反 对处 分艾 思 奇 ,又鉴 于李 日垓 是孙
革 命意 向 ,深深地 影响 了艾 思奇 ,在 他幼 小 的 心 灵里 开始 萌发 了对 革命 的 向往 。李 日垓 还 常 向艾 思奇讲 述先 秦哲学 典籍 ,使 艾 思奇 自小 就 萌发 了对哲 学 的兴趣 。可 见 ,艾 思 奇从 小就 受
义 、官僚 资本 主义 在 中国的 统治 ,建 立各 革命
阶级 联合 专政 的新 民 主主义社 会 ,并 经过新 民 主 主义过 渡 到社会 主义 ,最 终实 现共 产主 义 。 要 完成这 样 一个革 命任 务 ,中 国人 民迫切 需要
革命 的 同盟军 。殖 民地 、半 殖 民地 国家 如何 进
大。
况 ,就是艾思奇的青年时代正是 中华民族处在 灾 难 深重 的时 刻 , 日本帝 国主 义侵略 中国 ,抗
日战 争 爆 发 了 ,必 须 以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为 指 导 ,正确认 识抗 日战 争 的形势 ,动 员全 国 各族 人 民奋起抗 战挽救 中华 民族 的危亡 。这 就 是艾
8
国历史 和中国革命的全 面的 、系统的科学理
论 ,不可 能 提 出一种 足 以同帝 国主义 相对 抗 的 新 哲学 。艾 思奇 哲学 思想正 是在 探索 、解 决这 种 特殊 的任 务过 程 中产生 的 。还 有一 个特 殊 情
家庭妇女 ,为人和善 、正直。对艾思奇养成谦 逊 、敦厚 、诚实 、正直善 良的品德有着重要的 影响 。对艾思奇的品德 ,毛泽东作了这样的评
【校级联考】江苏省宜兴市某校2021-2022学年-有答案-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
【校级联考】江苏省宜兴市某校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一、单选题1. 从古代的“同砚”“砚台”“窗友”“同门”“同窗”“同席”到今天的同学、学友、书友、校友、学长,这些社会关系的确立都是基于A.血缘关系B.业缘关系C.地缘关系D.法律关系2. “一个人像一块砖砌在大礼堂的墙里,是谁也动不得的;但是丢在路上,挡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脚踢开的。
”哲学家艾思奇的这句话说明()A.个人离不开社会,因为社会为个人提供种种条件B.社会的全面进步与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密不可分C.个人比社会重要D.社会离不开个人,因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3.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在社会中成长,逐渐社会化能够()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②真正成长和发展起来③获得社会的接纳和认可④获得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 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浙江省已故乡村医生“兰小草”王珏连续15年向社会捐助善款,这种行为()①这是一种亲社会行为②能体会到分享的快乐③能更好地体现着人生价值④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5. 网民、网虫、网恋、网校、网上购物、网上阅读、电子商务等词语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
这表明()A.网络扩大了我们交往的领域B.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C.网络交往是我们生活的全部D.不管是什么人,只要上网就会成瘾6. 观察下图漫画,这充分说明了()①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上了网②网络促进民主政治的进步③互联网丰富了民主形式,拓宽了民主渠道④只有通过互联网,才能表达自己的民意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7. 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是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
下列网络消息中,转发须谨慎的是()①微博上看到“某理工女博士得出‘维生素A伤害宝宝大脑‘的结论”②某论坛上发布“今天天空惊现‘地震云’,请大家做好防震准备!”③微信朋友圈中流传的“雾霾中含有硫酸铵,可以致人死亡”④山西日报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迎泽公园国庆节开门迎客”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8. 徐菜在网上购物后,收到一条手机短信,说徐菜订单未生效,可进行退单、徐菜点开短信中的链接后,按要求填写了相关信息,事后发现被盗3000元。
九师联盟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江西,河南,山西等)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西省九师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①高温是夏季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5℃时即可定义为高温天气,而连续多日的高温则构成高温热浪。
在过去的两年中,我国都度过了热浪袭人的夏季,如2022年夏季,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点,2023年夏季次之。
更需注意的是,2023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发布于6月22日18时,2022年则是在6月17日18时。
2024年的高温橙色预警,比前些年来得更早,甚至更加猛烈。
②极端高温天气不仅出现在我国,其他地方的高温同样来得更早更强,这几乎波及到北半球所有地区。
今年6月初,美国西南部多州最高气温超过38℃,美国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6日最高气温达45℃,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7日最高温达48.3℃,均创历史纪录,且高温出现时间比往年早约两周。
极端高温不但直接危及人体健康,还会加剧干旱、引发山火,给农业生产和城市供电系统带来冲击,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正常运行。
5月下旬,巴基斯坦许多城市面临热浪天气,一些地方的气温接近50℃,该国采取紧急措施,一半学生停课一周以减轻热浪的影响。
③极端高温频发,特殊天气形势的影响是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高温天气多与大气高压系统密切相关。
当强大的高压系统滞留时,会形成持续性晴好天气,使得高温持续。
常见的高压系统为副热带高压和中纬度西风带上的阻塞高压。
湖北省钢城四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湖北省钢城四中202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中叶后,中国经济文化偏倚南方。
这一转移的节点为安史之乱。
唐代后期,社会经济崩溃,中央政权瓦解;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需赖东南财赋来运转。
北部各道、州、县,自河南、河北以至两京,皆残破萧条,奄奄欲绝。
自此以后,中国经济文化逐渐向南转移。
以陶瓷为例,北方农民很早就把陶瓷作为副业,唐代河南府有贡瓷:至宋,著名的陶业多在北方;至元明则最精美的陶瓷,全转移到江南来。
木棉为宋后大利所在,其种植,南盛于北。
这是北方经济情形渐渐不如南方的显征。
以商业情况而论,也是南方日见繁荣,北方日见萎缩。
盐以两淮为主,茶则产于南方,铜铁矿冶南盛于北,渔业尤为南方所独揽。
交通方面,南方水利日兴,舟楫之便远超北地。
此可证明唐宋时全国经济命脉集中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带,重心转移至南方。
在社会文化上,文化人物南方日渐增多。
应举人数,南多于北;唐宰相世系多在北方,宋中叶以后,南方多于北方,明宰辅数目南方占了三分之二强。
从政治区域划分大小繁简来看,唐至宋政治区分,南方愈见繁复精细;北方无分而有并。
随之而来的是户口盈缩,唐开元时,南方县数户口占全国四分之一,到宋代远过北方,《文献通考》载,神宗元丰三年,淮以南户口远盛于北方,户数上南多于北,超出一倍。
至宋室南迁,南方经济与人口,更超出北方。
元、明代户口比数,莫如东南。
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南移之因众说纷纭,到底有哪些呢?首先,是河患。
宋元明清时,黄河为中国患,水患的起落,恰与北方社会经济文化的盛衰,互为因果。
以关中水利而言,唐已不如汉,而唐后又更不如唐。
至明代,为保证运河水量,强抑河水南行与淮水合流,以致河患频仍,淮水亦成大害。
第一专题 马克思主义两大理论成果
千年思想家评选
资料来源:
•1999年英 剑桥大学文 理学院 发起 •1999年 BBC网上评 选 •2002年路 透社评“千 年伟人” •2005年7月, BBC“古今最 伟大的哲学 家”
马克思(1818-1883)何以能成为千年巨人?
• 唤醒民众(自发——自觉);革命有理(改良——革命); 超越资本统治(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
•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 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 “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 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 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 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 是整个世界。”
• “还有哪位思想家象马克思这样受到如此严重的曲解 呢?”
• 我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 ——是一种价值体系,是价值目标与价值手 段的统一!终极价值目标:“人的解放”
• 基本价值手段(路径):生产力的发展与 共产主义社会,具体手段包括……
• ——是现代与后现代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在Inglehart那里是现代化 理论的一个流派
• 183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10年): 中国GDP占全球份额 29%,仍居首位,英、法、德、俄、意欧洲5国占29%,与 中国持平,此时,中国人口4亿,故人均GDP低于5国
•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900年:中国GDP占全球份额6%,中国经济一落丈,欧洲 5国占54.5%,美国占23.6%,
• ——马列主义以科学的宇宙观(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 观理论、阶级斗争学说),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提供了 “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同步练习检测题(含答案)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检测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人类长期生活,聚居、繁衍的聚落空间和社会单元,村落并非伴随人类的起源而出现,它是人类进化和人类文明起源时期的产物。
人类进化史表明,人类是从灵长类古猿进化来的,属于群居型动物。
这一进化过程,提供了早期村落产生的两条线索:一是群居作为动物性本能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释放,特别是到了智人阶段,人类为了有效降低单个个体的生存难度,形成了共同防御、共同发展的族群观念,因而基于血缘的聚众而居开始出现。
只是由于完全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为了获取食物,需要频繁迁徙,所以并未形成长期的、固定的、规模化的居住点。
二是由于生存的驱动,人类开始积极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出大量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包括工具、器皿、衣物、建筑和制作它们的经验、技术,以及语言、制度、道德和原始信仰等。
由此,动物性聚众本能开始向社会性聚居意识转变,具有村落内涵的聚落随之产生。
距今一万年前后,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使人类从迁徙流动生活逐步走向定居生活。
定居把人类固定在土地上,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而农业的发展,又稳定了定居生活,于是有了早期村落的形成与发展。
原始社会后期,私有制的出现、阶级的产生,使早期社会从氏族进化为部落,部落又发展到部落联盟,并形成以城郭为中心的地缘一体化政体。
由此,国家应运而生。
国家的出现,意味着跨地域、跨血缘、跨部落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建立。
国家要维系和巩固这种关系,其前提和基础是对土地和人口的全面掌控。
因此,村落就具有了国家层面的意义。
先秦的“井田制”“授田制”,秦汉的“郡县制”“乡亭里制”都充分表明这一点。
秦汉时期国家对于村落的管控有所加强,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地形图》中名为“某某里”的有43处,均分散在山川地区,既说明村落的广泛存在,也表明其受到国家的行政管辖。
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古代“皇权不下县”,但从秦汉国家与村落的关系来看,国家权力显然下渗到了县以下的地方社会。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知识点+单元测试
1.1 我与社会1、了解社会生活的方式有哪些?①到农村、社区、工厂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②到社区进行社会调查。
③阅读报纸、收看电视。
④上网查询。
2、感受社会生活的意义。
①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②我们会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会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3、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4、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着不同的身份。
5、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身份的表现。
我们是父母的子女;我们是老师的学生、在小区我们是业主……6、社会关系的类型。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1.2 在社会中成长1、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通过父母的抚育、与同伴交往、老师的教诲、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技能不断丰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2、为什么说个人离不开社会?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3、亲社会行为的表现、意义、要求。
①表现: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②意义: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③要求: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
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2.1 网络改变世界1、为什么说网络改变世界?(1)网络丰富日常生活。
意识形态与翻译
意识形态与翻译方华文教授的翻译思想历经多年的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的教学及研究,方华文教授对翻译所起的社会效应以及它的政治功能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这些在他的“红色中国,红色翻译”翻译观中可见一斑。
在方教授看来,翻译是社会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各个国家的政治中,翻译所起的作用都不容忽视,在中国尤为如此。
从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开始,各个朝代的当权者总是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利用翻译以达到他们的政治目的。
翻译总是为这个阶级或那个阶级所利用,成为它们的政治工具。
它可以为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效力,也能够成为统治阶级的丧钟。
翻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例外,亦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总是围绕着如何巩固执政党的地位而展开的。
在他的专著《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以及《文学翻译概论》里,方教授详细地阐释了翻译在中国如何影响政治,而政治又是如何操纵翻译。
现代中国的政坛风云变幻,其中翻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革命以红色作为标志性的颜色,中国的翻译活动便自然而然蒙上了红的色彩。
红色象征着这个国家主流政治的性质,具体来说就是红色的“无产阶级”政治。
“无产阶级”一词代表了中国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代表了中国进步力量几十年来的追求、梦想以及选择。
作为这个潮流的一个分支,翻译也总是不断经历着潮起潮落,它的角色或者是引导或者是受控制,但总是与政治息息相关。
虽然中国执政党的地位已“固若金汤”,近年来政治对翻译的影响大大减弱,但仍然起着一定的作用,仍似一只隐形的手操纵着它的行为。
编辑本段为什么在中国,政治对翻译的影响总是比其他国家要大呢?方教授在《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中提出了以下四个原因来解释这一现象:历史和社会原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内战频仍,并且遭受外来侵略。
统治阶级却无视人民大众的疾苦,过着奢华的生活。
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这给当时的国家和爱国学者当头一棒。
学者们认为低我们一等的日本通过西化而变得强大,这是日本胜利的原因。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秦统一的进程与巩固统一的措施;知道秦的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意义,培养基本的时空观念和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2.※了解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大起义的经过,了解朝代更替的一般过程。
3.★通过秦军事统一和制度统一的全面分析,理解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认同秦统一的重大历史意义。
4.★通过深入分析秦速亡的原因,认识秦国家治理弊端的历史教训。
【教科书分析】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即“秦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秦的统一”包括军事层面的统一、制度层面的统一和经济文化层面的统一。
“秦朝的暴政”从三个方面进行讲述:一是秦统一后罔顾民意,大兴土木,百姓不堪重负;二是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思想;三是秦二世沿用峻法,社会矛盾迅速激化。
“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从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讲到项羽、刘邦等义军风起云涌,秦王朝迅速灭亡再到秦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终刘胜项败。
本课重点: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秦统一的背景;秦速亡的原因。
本课建议授课时间为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一一、导入新课铺垫:(出示始皇铜车马图片)1980年冬天,在秦始皇陵东侧,考古人员发现了两乘铜车马。
这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礼制最高、形象最完整的古代车马。
全车集稳定性、舒适性与安全性于一体,体现了秦制造技术的精良,被世人誉为两千多年前集“空调”与“软卧”为一体的“超级豪华跑车”。
历史上的秦国恰如这辆马车,在秦王的驾驭下以显著的优势横扫六合,从西部小国发展成为庞大帝国。
然而,秦却又极迅速地冲进了历史的深渊。
秦之命运缘何如此?今天就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前,一览秦之兴衰。
【设计意图】通过对国宝的介绍,迅速使学生神入历史,产生对秦空前强盛却又速亡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为本课的展开埋下伏笔。
二、新课教学1.天下归秦提问: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出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趋势?请大家分组讨论。
大众哲学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大众哲学读后感本文是关于读后: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大众哲学读后感(一)以前的我总以为哲学是抽象的,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而研究哲学更是被我认为是戴着厚厚的眼镜的老学鸠才能做的事。
小学的时候就经常听老师说过〃人生观〃、〃世界观〃等一些哲学里的术语。
可是当时我们就像听天书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于什么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更是无从知晓。
到了中学我们正式开始触到政治课,然而,面对教材哪些专业而晦涩难懂得词语时,我感到的是无比的纠结和烦恼,一句话看上好多遍才能懂更是让我对哲学产生恐惧的心理,并由衷的抵触。
前一段时间有人向我推荐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不得不承认,刚一听到要读有关哲学的书那些痛苦而恐惧的学习哲学的经历顿时于脑海重现。
可是看了《大众哲学》我才真正的了解到其实哲学并没有我们相像中的那么深奥,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
正如这本书所说〃哲学就在人的生活中,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哲学,本没有什么神秘的,不过因为多数的哲学家都是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所以使一般人反糊涂起来,以为哲学太艰深难解了,没有方法可以和它接近。
这种错误的观念,似不能不说是由过去谈哲学的人所造成的。
〃他说哲学之所以显得高深,是因为哲学家们故意这样表现,我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也许很多哲学家都是为了表现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就故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意用高深的词句来谈哲理,使一般人很难以理解,这样自然就会感觉哲学很深奥了。
艾思奇作为一位革命战士,着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中国现代史上、中国哲学史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史上,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等方面,其历史地位,应该说已得到了公认。
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艾思奇,他的历史地位事实上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众哲学》时期就已经奠定。
以后的年代,作为战士与学者,艾思奇仍然在继续的奋斗中,这是历史,这一段历史已经写进了中国现代史和中国当代史中,也写进了现代和当代哲学史之中了。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康杰中学2013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试题7
康杰中学2013年历史模拟训练卷(三)24.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
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A.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B. 三省六部制度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C. 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D.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5. 余英时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说:“宋代是士阶层在中国史上最能自由发挥其文化和政治功能的时代,这一论断建立在大量史实的基础之上,是很难动摇的。
”下列各项表述中,推动宋代士阶层“自由发挥其文化和政治功能”的是A. 设通判执行监督职能和陆王心学的成熟B. 设通判执行监督职能和商业经济的发展C. 陆王心学的成熟和科举制废除明经诸科D. 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和商业经济的发展26. 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
粘呈牌记,叩求示禁。
”这反映出当时的苏州A. 政府重视商业发展B. 劳资矛盾尖锐C. 商业法律十分完毕D. 商品经济发达27、研究者发现,自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当时思想界在讨论中国的政治问题时,大家都不再使用传统的儒学语言,而改为运用近代西方社会的政治理论语言。
这种现象说明A.传统的君主政体已不再为资产阶级所认同B.清朝专制统治的正当性受到质疑C.戊戌变法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8. 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曾经声称他的某些主张不容匡正,而匡正者却层出不穷。
林纾在自编的小说中表达了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诸人一网打尽的愿望,除留下一个笑话外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期间A.科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思想和言论相对自由C.学术宽容得到广泛认同D.学术自由得到切实保障29. 1938年,艾思奇在《共产主义者与道德》一文中说道:“如果有人说共产主义者只是国际主义者,不能同时成为真正的民族主义者,因此在中国的共产主义者也不能谈民族道德的发扬,这就完全是一种公式的、形式伦理学的曲解。
从“天南一支笔”到“一卷书雄百万兵”
从“天南一支笔”到“一卷书雄百万兵”作者:周绍莲来源:《百年潮》2014年第09期艾思奇故居的大门上写着毛泽东给艾思奇的评价“学者、战士、真诚的人”,这八个字同样可以用来形容艾思奇的父亲李曰垓。
李曰垓,1881年3月4日生于云南省腾冲县和顺乡水碓村,性格沉静、聪敏、好思。
11岁即通读《资治通鉴》,并对这本史学巨著做出如下评价:此书阐述兴衰之迹、治乱之数,简而详尽,深解其意。
1903年,23岁的李曰垓和同乡李根源、张德溶、张德泽、张德洋一起,带着七两纹银,徒步翻越高黎贡山,走了七天,到昆明参加省乡试,未中。
他和李根源考取了新开办的云南高等学堂,成为云南高等学堂的第一期学生。
来到昆明,李曰垓的视野得到了进一步开阔。
在这里,他师从云南著名学者陈荣昌(时任云南高等学堂总教司,即校长),主修陈先生主讲的经史策论,辅修辞章,深得陈的赏识。
陈先生说曰垓“能励学”,并对他寄予厚望。
这期间,李曰垓还接触阅读了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訄书》等进步书刊,接受了民主革命思想,并和同学罗佩金等人组织秘密小组,宣传革命思想,树立了匡世救国的民主革命理想。
1905年,因成绩优异被校长陈荣昌推荐到京师大学堂深造。
当年云南被推荐的考生,只有李曰垓一人被录取,成为京师大学堂这年新开设的经济特科的学生。
在京学习期间,他结识了黄兴、居正、胡汉民等人,阅读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倾心于孙中山的论著,接受民主共和的思想,成为留日滇籍学生创办的滇话报社的特约撰稿人。
他曾为柳亚子创立的文学团体“南社”撰写宣传民主思想、反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文章,主张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他的文章势如江河奔腾,气挟风雷。
他的书法刚劲俊秀,如剑扫大地。
1908年,他从京师大学堂毕业,授举人。
1909年,李曰垓被滇督委任为总理永(昌)顺(宁)普(洱)镇沿边学务中书科中书。
他取道香港、缅甸回云南。
在缅甸仰光遇见了黄兴、吕志伊等人,在黄兴的鼓励下,由族叔李德贤介绍加入同盟会。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上)
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961年,艾思奇受党中央书记处委托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该书紧密联系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充分吸取毛泽东哲学思想,准确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新发展、新成果,也注意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联系。
主编出版这本教科书,是艾思奇在新中国成立后重要的哲学贡献。
这个著作既是开创性的又是基础性的哲学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精品和典范,其中既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又体现了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果,概括了中国革命实践的宝贵经验,这对于我们在当前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识别假马列骗子、粉碎资本主义复辟, 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艾思奇目录第一章绪论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哲学史上的两军对战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上的革命变革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上篇辩证唯物主义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三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四物质运动有它自己的规律性第三章物质和意识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二意识是存在的反映三意识对存在的反作用第四章对立统一规律一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二两种发展观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四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五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六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第五章质量互变规律一质和量二量变和质变三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四飞跃形式的多样性第六章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二否定之否定,发展的螺旋式或波浪式运动三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第七章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本质和现象二形式和内容三原因和结果四必然性和偶然性五可能性和现实性第八章认识和实践一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三认识的辩证过程第九章真理一客观真理二真理发展的辩证过程三实践是真理的标准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下篇历史唯物主义第十章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第十一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三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第十二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四家庭、民族第十三章阶级和国家一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三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四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第十四章社会革命一社会形态的更替必须通过革命的变革二民主主义革命三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四革命发展阶段论和不断革命论第十五章社会意识及其形式一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二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第十六章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三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和党的群众路线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三联书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三联书店成立于1948年10月26日,它是由生活书店、读书出版社、新知书店三家书店合并而成,现今位于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内的墙报上有店史的介绍,有三家书店创办人的相片和事迹的介绍,在读书出版社(原读书生活出版社)创办人的介绍中,有艾思奇、黄洛峰,笔者认为店方遗漏或是忽略了读书出版社的一个重要创办人——郑易里先生,他对读书出版社有重大贡献,可以说没有郑易里就没有读书出版社。
话要从上个世纪30年代说起,当时中国革命处在低潮,苏区遭遇反动派的五次围剿,在国统区反动派的围剿更是疯狂,很多革命志士和爱国人士被抓、被关、被杀。
蒋介石政府对文化界的围剿同样是刀光剑影、血雨腥风,我举几个历史事件:一个是1931年1月11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一个是1934年11月13日《申报》总经理、报业大亨史量才被杀,他乘防弹汽车外出,回来的路上被蒋介石所派军统特务枪杀,原因是他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反对妥协退让,把《申报》办成了反内战、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要求实行民主的阵地,而且他坚决回绝了蒋介石的拉拢、利诱,坚持正义立场,所以招致杀身之祸;再一个就是1936年的“七君子事件”,1936年11月12日上海各界救国会举行纪念孙中山的活动,主席团成员史良提出:要求蒋介石政府停止内战、联俄联共、扶助工农,救国会多次同情中共的举动惹恼了蒋介石,同年11月23日蒋介石政府以“危害国民罪”逮捕了七位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因为这七个人都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因此被称为“七君子事件”,其中李公朴就是成立不久的读书生活出版社的社长。
种种文化界人士被迫害的历史事件不一而足,说明上世纪30年代的民国时期在政治上并非太平盛世,而是乌云笼罩下的白色恐怖。
当时,上海有一百多家出版社,而能够顶风冒险出版进步书籍,成为中共地下党文化阵地的只有三家,这三家书店就是生活书店、读书生活出版社(1938年更名为读书出版社)和新知书店。
高中语文《人和》课件
思考: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敬互爱,就能达到人和的境界。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孟子说:“爱别人,别人不来亲近,就要反问自己仁的程度;治理别人却治理不好,就要反问自己智的程度;礼貌待人,别人却不理睬,就要反问自己恭敬的程度。行为有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要反过来求问自己。自身端正了,天下的人就会来归附他。《诗经》上说:‘永远配合天命,自己求来众多的幸福。’”
翻译:孟子说:“君子之所以不同于一般人,是因为他保存在心里的思想不同。君子把仁保存在心里,把礼保存在心里。仁人爱人,有礼的人尊敬人。爱人的人,别人就一直爱他;尊敬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假设有个人,他以粗暴蛮横的态度对待我,那么君子必定会反省自己:我(对他)一定还有不仁的地方,无礼的地方,要不这种态度怎么会冲着我来呢?反省后做到仁了,反省后有礼了,那人的粗暴蛮横仍然如此,君子必定再反省:我(待他)一定还没有尽心竭力。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2024年《非法智慧》读后感_3
2024年《非法智慧》读后感2024年《非法智慧》读后感1在科技发展的现代,科技的神秘面纱慢慢地揭开了,它带给了人们很多益处,但也带给了人们一些弊处。
一些不为人所知的故事正在上演。
桑薇就被卷入了这场阴谋之中。
一年前,桑薇偶遇车祸,得到了一位叫陆羽的中学生的帮助。
一年后,桑薇考入梦九中学,却发现以前的陆羽已改名为梅山,并且性格暴躁,无情、冷酷,甚至连自己的亲爸爸都不认识。
不久梅山的父亲,医学院脑外科专家,死于煤气爆炸。
同时,梦九中学的同学宋毅、小公鸡、汪盈也性格大变,神秘古怪,像一个个“人体计算机”。
同时他们的衣领上都出现了瓢虫图案。
桑薇和同学郭周决定一起查明真相。
郭周曾目睹梅山的父亲陆翔风给自己儿子植入了瓢虫芯片。
在郭周的帮助下,桑薇找到了伪装成数学老师的陆翔风,一起找到真相。
但为了让梅山恢复正常,郭周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故事结束了,我不禁思考起科技的利与弊。
科技能让人类“上天下海”,摆脱愚昧无知,还能让人类的生活更便捷。
但科技也能损害他人性命,破坏地球环境,扰乱社会秩序,那科技就不能避免弊处吗?其实科技的利与弊就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上。
读书笔记.人类可以把科技用在损人利己的方面,但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给人类带来了灾难。
如果人类不会理性思考如何利用科技,人类将会损害自己。
科技就是一把“双利刃”,就像汽车能让交通更便捷,可同时也会污染环境。
使用科技的前提是不破坏自然之道,就像人们可以利用科技来研究新能源汽车一样。
同时,这也是一个用爱交织的故事。
“人之初,性本善。
”正值,善良,正义是人的本性。
通过故事我看到了正义的人类,邪恶的人类。
正义的人类用友情来联结生命,用生命来拯救科技。
邪恶的人类用科技来克制生命,用生命来换取利益。
一切事物都有着双面性,利与弊,正与恶。
这本书教会了我如何理智地去选择事物好的一面。
看完这本书,我意犹未尽。
“非法智慧”中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而是人类利用科技的愚蠢选择。
真正的智慧在于你如何看待事物的双面性,做出正确的选择。
追赶声音记录中国的唐门速记人
追赶声音记录中国的唐门速记人如今,在大型会议现场、网络直播现场,商务洽谈现场……经常能看到速录师忙碌的身影,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也总有速录师随行在侧。
速录师用速录机飞速地记录下与会者的发言,而这些速录机几乎都出自一个品牌――“亚伟”。
唐亚伟:中国速记界泰斗的速记人生2007年2月27日,人民大会堂。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一位神采奕奕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
党和国家领导人同获奖代表合影时,胡锦涛总书记握着他的手,亲切地询问:“您老高寿啊?”他,就是中文速记的创始人、享有中国速记界泰斗称誉、已经94岁高龄的唐亚伟教授。
在为我国的速记事业拼搏了70余午后,他以“亚伟中文速录机技术与装置”荣膺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等奖空缺)。
这是亚伟速录技术继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中文信息领域最高荣誉钱伟长科学技术一等奖之后,获得的又一项殊荣。
机缘改变命运,大器初显端倪唐亚伟教授原名唐恭汉,生于1915年,湖南衡山人,后迁往江西。
虽自幼家境贫寒,但他敏而好学,还写得一手好字。
由于就读的教会学校是免费的,要求学生们半工半读,他被推荐给校长作秘书,因此对文字的书写方法萌生了兴趣。
这时,他在南昌旧书摊上偶然看到一本我国最早的关于速记的书《传音快字》(蔡锡勇著)。
就是这本不起眼的小书,令他如醍醐灌顶,并决定了他一生矢志不渝的奋斗方向――中国速记学。
唐亚伟针对蔡锡勇的中国速记符号的局限,又对英文的“皮特曼速记”和“葛瑞格速记”进行比较和研究。
最终,他结合汉语的结构、读音、语法学、词汇学原理,同时吸收国际速记学原理,在1934年创造出适合中国人的“流线体中文速记音符总表”和“字符略法表”。
这项发明在当时一开中文速记之先河。
1938年,因战事流亡到重庆的他,正式出版了《规格化亚伟中文速记学》。
唐亚伟开始办学,推广速记。
1939年,母亲借了100个大洋,帮助他印了100本《规格化亚伟中文速记学》,“亚伟中文速录学社”正式成立。
大众哲学读后感
大众哲学读后感《大众哲学》也称《哲学讲话》,是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大众哲学读后感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大众哲学读后感篇一在外祖父的极力推荐下我买了艾思奇著的《大众哲学》这本书,并带着半信半疑的想法开始了对哲学的学习。
没想到这本书很快就打动了我,并深深的吸引了我。
作者用通俗的笔法,日常谈话的体裁,融化专门的理论,让人很轻松地就能读懂。
原来,哲学并不神秘,哲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哲学思想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和看法,学习哲学能让我更好地掌握正确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
一、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我们经常说的理论。
2010年10月16日河北大学校园李姓学生驾车撞死人后不但不慌张,反而叫嚣“我爸是李刚”。
这一事件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家普遍认为这一现象是对正义的公开宣战,是对道德的公开藐视。
同时,我们在网上也时常看到某某学生开着豪车上学,某某学生的官儿父母开着公车接送小孩等新闻,这些虽然只是个别现象,但透过这些现象不难看出一些实质的东西,它是官位思想的副产品,更是有权集团利益受保护的具体表现。
二、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它们的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形式和内容的内在关系,首先表现在内容的优越地位和决定作用上。
因此一定的内容要求一定的形式,并且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形成它所要求的形式。
三、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几个结果,一个结果也往往由几个原因所引起。
四、偶然性和必然性偶然性和必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事物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趋势是必然性;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或可能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出现的趋势是偶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思奇: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旧小说上有很多恶人,生平天不怕地不怕,但到将死的时候,就被冤鬼纠缠着算帐,弄得啼笑俱非,异常可怜。
圣人能将这事扩大成社会存亡的道理,所以就说:“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
妖孽是将亡的表现,但非灭亡的原因。
妖孽的出现,大抵总在病入膏肓,神经昏乱的时候。
生平毫不放在眼下的小鬼竟也敢来跳梁,可知恶人在这时是多么腐朽而不堪药救了。
中国现在有不少的妖孽,人们惶惶然感觉到自身之将亡,是很有道理的。
有人曾用也是妖孽之一的科学灵乩图请先烈的在天之灵来谈话,结果也是说:“中国将要亡了。
”
但虽明明知道要亡,圣人们却不会灰心的。
眼见得周室已经式微,孔孟还是不远千里地到处去“正人心,僻邪说”,想把奄奄一息的社稷维持下去。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一大股浩然之气,也委实值得钦佩。
可惜总是假托尧舜先王们的旧鬼来哄着人,而其背后隐藏不了妖魂的出现,自身就是国败家亡的榜样,那里还能挽回末运呢?因此,虽然不怕脚痛地走遍列国,叫人尊周室,尽臣节,而结果每到一处,仍碰得满鼻子是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并不是因为最后忽然良心发现——讨债鬼逼得太利害了,才不得不用其招牌来抵挡的。
社会将死,也有它的代表人出来言不着边际的善,用做作的笑脸向冤魂软骗。
但结局只骗骗幻想中的妖孽,骗骗冤魂而已,并不能违抗死这“必然”的。
终于在死了的周室的地土上,成长起新兴的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