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以滕固、李朴园、柯律格、方闻为例
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_杨兰亭
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更加具有创造
性。
我国古代在书法、绘画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成
果,在各种艺术鉴赏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但是我们
仍要学习西方近现代艺术研究的优秀成果,因为
我国相对西方来说,对于艺术史的理论研究尚显
不足,研究方法和研究观点的逻辑体系也不完
独特的见解,在《唐宋绘画史》中,他曾经明确地提出要用风格
史的方法看待中国绘画史,他认为我国古代的著作是古人的
随笔札记,可以将其作为贵重的历史资料,但是不能作为现代
意义的历史资料。滕固的这些观点是与众不同的,他借助西
方的艺术史观和艺术研究方法研究中国的文化作品,但是,借
用西方艺术研究中的风格理论研究中国绘画史存在一些问
构建一门中华文化史学。近年来,方闻一方面从
总体上探究我国艺术史的问题,另一方面不断地
探索如何建立中国视觉文化史。
从早期滕固在唐宋绘画史研究中借鉴西方艺
术研究中的风格理论,到半个世纪之后方闻的《心
印》出版,我们可以看到西方艺术研究方法中的风
格理论对于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和
重要的意义。方闻更加注重对于风格理论的灵活
参考文献
:
[1]曹贵.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理论与方法研究.清华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2013.
[2]赵丹.胡蛮美术史论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14.
[3]潘百孝.滕固著《唐宋绘画史》中的“风格学”考辨.广西艺术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2015.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馆)
编辑 伍 宝
理论研究
ART EDUCATION RESEARCH
扇面的特殊形制与当代扇面书法创作
人文研究扇面的特殊形制与当代扇面书法创作□赖起凤1罗明2摘要:扇面形制特殊的物质规定性,客观地决定了相应的书扇原则。
该文通过分析展览机制下的当代扇面书法创作现状,反思当代扇面书法创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当代扇面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滞后于创作实践;当代扇面书法创作分属两条路线,或为展览而作,或为日常酬赠进行单帧扇面书写,两者之间有所差异。
扇面作为视觉艺术的形式载体的意义更加凸显,当代扇面书法创作既呈现出与扇面文化相冲突的一面,又保留着部分扇面形制固有的文化特质。
关键词:折扇团扇空间展览机制扇面书法创作扇面是中国书画艺术的重要载体。
与古代相比,扇面书法在当代书法创作中的地位和受关注程度发生了重大变化。
文章从扇面文化和扇面形制的特殊物质规定性出发,探索展览机制下当代扇面书法创作的总体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扇面形制的特殊物质规定性与书扇原则用于书画创作的扇面形制,以团扇、折扇两大类为主。
团扇有圆形、椭圆形、腰形及不规则形。
团扇环周圆弧,外形精巧柔美。
折扇上宽下窄,左右直边,上下弧圆,直线与曲线共同组成扇形,曲直互济,刚柔并重。
古往今来,众多文士在这盈尺之间雅玩不倦,创作出无数书画佳构。
扇面的小品型书画形制特征,突出的特点是精致小巧。
这决定了扇书微里见宏、小中有大、以有限表现无限的表现原则。
扇面是小品大艺,适合小楷、行书、小草等书体在其中驰骋,要求书家在笔法、结字、空间关系的处理上尽精微、致广大。
扇面书写有一定难度,需要书家精心设计。
书扇并非易事,主要是因为其有着迥异于其他书法形制的物质规定。
团扇的四周圆弧(异形团扇弧边或凹或凸,或者局部化弧边为直边),折扇的上下圆弧、扇骨朝中心辐射后渐渐变窄的空间、折痕等这些特殊物质性规定,使扇面书法创作存在一定困难。
扇面的特殊形制特征使扇书创作需要遵循相应的书写规律。
团扇的书写规则一般有两类:一类是遵循四周向中心收缩的原则,常见的处理方式是两侧短、中间长,将正文与落款随形布势,以求与扇面外形和谐;另一类是圆中取方,文字内容写成方块形,以求与扇形方圆相济。
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及对中国书画风格研究的影响
读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及对中国书画风格研究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是我读潘耀昌翻译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一书的感想,通过查阅了一些本书的研究背景以及翻译背景,从而思考此书对当时及现在的影响,反思如何学习外来文化。
关键词:风格;分析;中国画前言沃尔夫林出生于瑞士苏黎士,他与其老师雅各布一起被称为艺术科学学派的开创者之一。
艺术科学派主张:“不去过多的研究艺术家,而是注重研究艺术作品,把风格的变化作为美术史的主要任务。
”围绕这一观点,沃尔夫林发表了一系列著作,而其中《艺术风格学》一书最具影响力,特别是在对艺术作品分析方面做出突出贡献。
一、写作背景1.时代背景沃尔夫林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当时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在科学的冲击下人们的思想研究也有了极大的转变沃尔夫林作为艺术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基础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进化论的出现美术史家们便开始从发展、进化的观念等方面来解释视觉艺术的历史进展,开始把哲学作为研究的基础。
沃尔夫林也不例外,他的《艺术风格学》分别受到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循环论”的影响;李格尔“触觉的”和“视觉的”的对立范畴的影响;菲德勒形式主义的影响。
3.翻译背景《艺术风格学》是由潘耀昌翻译,1987年在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版,80年代初“文革”刚刚结束不久,美术史界开始了关于艺术创作形式美的大讨论,同时对国外的作品和艺术理论开始有选择性接受。
1979年在上海和北京分别举办了“法国19世纪农村风景画展”和“波斯顿博物馆美国名画原作展”。
这些文化极大的冲击了中国美术史界,国际艺术气息逐步影响中国美术界以及各大美术院校。
中国画开始面临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之间的挑战。
一方面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构图法则等受到西方美术的影响。
另一方面现当代的艺术家的艺术思想也融合了西方的美术理论。
中国的传统根基似乎不再那么深厚,一些画家盲目追求新的风格面貌而玩弄笔墨技巧。
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美术史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中国美术史的多样性,其中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和理解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西方的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有着三方面的影响:根据西方艺术史对中国美术史的类型分类、引入西方文化和艺术理论和从西方经验发现研究方法。
首先,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的类型分类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美术史可令人产生深刻印象,它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类型,如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这些类型可以根据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进行更精细的分类。
例如,可以根据西方艺术史的分类法将中国的山水画分为唐宋山水画、明清山水画和民族山水画等。
其次,西方文化和艺术理论的引入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方的艺术理论可以帮助研究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美术史,不仅能从表面上欣赏美术品,而且能够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和艺术理论。
例如,西方文化和艺术理论中的构图学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唐宋山水画等中国美术作品的构图结构。
最后,从西方经验发现研究方法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西方国家,美术史研究一直存在,研究者们有大量的经验可供参考。
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而西方的经验却非常宝贵,因此可以借鉴西方的美术史研究方法,进行比较研究来巩固美术史研究,从而加深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综上所述,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它不仅通过分类的方式影响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而且还将西方文化和艺术理论引入到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美术史,同时也借鉴西方的经验发现研究方法,从而加深对中国美术史的理解。
因此,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必须加以充分利用。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美术史学研究述评及启示
② 为什么叫日本学者影响 而不叫日本模式?笔者以为日本学者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还没有形成本 民族的特色,比如美术史分期法,亦是源于
欧洲 。这是笔者不称作 日本模式的原因。 ③姜丹书 《 美术史 》 下篇西洋美术史共有九章 ,按照美术发展的时间顺序分为上世期 、中世期和近世期 。第一至四章介绍了上世期美术,依 次为埃及、东方列 国、希腊 、罗马 ; 第五章和第六章为中世期美术 ,叙述了基督教美术和哥特式美术 ; 第七章至第九章为近世期美术,分别 为文艺复兴 、意大利美术和中欧 、西欧美术 。
国美术史 》 ( 1 9 3 5 年) ,傅抱石 《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 》 ( 1 9 3 1 年 )和 《 中国篆刻史述略 》 ( 1 9 4 0 年) ,李朴园 《 中国艺术史概论》 ( 1 9 3 1 年) , 秦仲文 《 中国绘画学史》 ( 1 9 3 4 年) , 胡蛮 《 中国美术的演变 》 ( 1 9 3 4 年) 和《 中 国美术史 ) x 1 9 4 2 年) , 朱杰勤《 秦汉美术史 1 9 3 6 年) , 史岩 《 东洋美术史 》 ( 1 9 3 6 年) , 俞剑华 《 中国绘画史》
的非 常 明显 ,而在 姜 丹书 《 美术 史 》之 下篇 西洋美 术
史也有所体现④ 。德国模式影响下中国美术史学的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收 穑 日期 :2 0 1 5 - 0 1 -0 4
作者筒介 : 一
责( 1 9 8 4 -)。 男, 湖北宣都 人,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 羹术历史与理论研究o
态 的 转 型 。 中 国 美 术 史 学 研 究 在 美 术 史 分 期 、美 术 史 观 、 写 作 方 法 及 编 撰 体 例 等 方 面 出 现 了 不 同 于 以 往 的 情 形 , 从 而使 得具 有 现代 形态 的 中 国美 术史 学得 以确立 。此外 , 文 童 亦 探 讨 了 此 时 期 美 术 史 学 研 究 对 当 下 研 究 的 三 点 启
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作者:何文婷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7年第11期摘要:中国的传统绘画史学发展到20世纪后,因“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思潮,逐步受到西方艺术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
中国美术史学开始形成现代形态,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逐渐具有“国际眼光”。
滕固将“艺术风格学”引入中国。
方闻针对中国绘画和书法的特殊性,在风格理论基础上,创新提出“视觉形式结构分析”法。
而与“艺术风格学”对立的“图像学”方法被巫鸿应用于中国美术史研究。
从以上诸人的研究可以一窥20世纪至今,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研究;西方艺术史观;滕固;方闻;巫鸿中国对绘画史、书法史的研究,自古有之,从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开始著书,既重视视觉性又重视文化性,且有叙有论。
到20世纪以后,西方出现“新艺术史”思潮,将以艺术家、艺术作品作为核心内容的“旧艺术史”颠覆,进而以理论阐释与方法论为艺术史研究的核心。
本文以滕固的艺术风格学法、方闻的视觉形式结构分析法、巫鸿的图像学法为例,探讨西方艺术史观影响下的现代中国美术史研究。
一、艺术风格学艺术风格学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美术史研究中从形式风格角度出发的一种新的史学方法。
主要以奥地利学者李格尔和瑞士学者沃尔夫林为主要代表。
李格尔提出“艺术意志”,着重分析艺术风格内在发展的历史。
沃尔夫林在其著作《美术史的基本概念》中对文艺复兴艺术和巴洛克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其对比分析提出艺术史风格上的五个对立的基本范畴,如平面和纵深、线描和涂绘、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的统一和同一性的统一、清晰性和模糊性。
虽然艺术风格学问世后反响热烈,但李格尔和沃尔夫林的影响局限于德语国家。
作为早期留学德国的美术史家滕固将“艺术风格学”引入中国美术史的研究。
在他的专著《唐宋绘画史》中主张根据风格划分历史时期。
滕固在他1933年的《唐宋绘画史》中,以风格作为全新的划分依据,打破朝代限制,将唐宋绘画史分为五个时期。
滕固与中国现代形态美术史学研究
滕固与中国现代形态美术史学研究中文摘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期,随着西学东渐和国外留学人员的回归,西方的美术史写作方法被介绍到我国并被尝试应用到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与写作当中去。
从此,中国学者得以用批判的目光审视我国传统的美术史表述,思考并运用西法写作,同时探索既有科学理性思维,又符合中国特征的美术史学方法。
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美术史学以此发轫。
在中国美术史学领域中,滕固以自己的实践使中国美术史学研究与写作走进现代,是中国现代美术史学的开派人物。
滕固美术史学研究的现代特点表现为:一,对研究方法论的自觉探索;二,对传统写作方式的反思与改变;三,用开放的、大文化的视角审视美术史学。
滕固深受梁启超新史学观的浸濡,接受了进化论历史观;留学德国时,系统接受了德语国家艺术史学家的先进思想,特别受到沃尔夫林风格学方法的影响,并将其运用到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为中国的美术史研究开辟了一条理性与方法之途。
滕固的意义不仅仅是介绍了一种美术史的写作方法,还在于他的诸多学术实践所证实了方法的作用,更在于他运用方法时客观和超越的态度。
面对中国美术博大精深的历史和浩瀚的遗存,滕固以他独特的视野和踏实的工作,留下翔实的记载,从而彰显出美术治史的现代痕迹和个人风格。
本文旨在对滕固先生现代美术史学的形成与发展,价值和意义以及研究实例、研究风格进行梳理与分析,力求能够客观完整的认识滕固的学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并对当前的艺术史研究和方法论探讨有所启迪。
本论文共分四大部分,以美术史写作的现代重建为纲目,分别论述了中国美术史学发展的中外学术背景,,滕固现代美术史方法论形成与意义,滕固美术史学研究实例以及与其它美术史研究方法的比较诸问题。
关键词:滕固美术史学风格学方法美术史分期美术考古From Teng Gu to watch China modern fine arts foundation of historiography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art history writing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compiling information in the form of art history is a dynasty replacement for the phased stages of the basic duplication or confined to the political history model. "Man is Road to"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that, as the saying goes, history is about the "golden hills, chair, may Kam", but also "into correctional and others]," functions. Tend biography, and writing, with more limited information recorded with the knowledge of our art history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the writing of the basic model.Late 19th century early 20th century, as Western learning things and the return of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Western art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to China and was trying to apply to Chinese art history research and writing of.Since then, Chinese scholars to look at my eyes with critical presentation of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art, and the use of Spanish on writing, Scientific exploration is also rational thinking, but also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rt historiography.with the Chinese art history in the modern sense of resilience.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art history, Teng Gu in their own practice so that China entered the modern art history research and writing is modern Chinese art history at the opening figures.Mr. Teng Gu changes in Chinese society background, a good foundation for learning the culture and traditions, has studied Japanese and German, as well as by China's new history by the impact of the theories of Western style, gradually forming a Chinese art history in his scholarly work with the writing of the modern concept.And in practice to establish their own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history has important and far-reaching enlightenment.Teng Gu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art history studies : one pair of research methodology conscious exploration;Second, traditional writing reflection and change;3, using open, look at art history major cultural perspective. Teng Gu by the College accompanied by Liang Qichao new history, accepted Darwinism view of history;Students Germany, the system accepted the German national art historians advanced thinking, especially by Woerfulin style and methods, and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Chinese art history research for opening a rational and methods of coercion.Teng introduced a position of significance not only art history writing methods, but also to his many academic practice methods confirmed the role, but because he is objective and methods of use beyond attitude. In the face of China's history and art is profound vast inheritance, Teng position with his unique vision and practical work, leaving informative records, thus underlines the history of modern art in traces and individual style.My subjects are being established with the art history flourish in the heat compared with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has a similar. Mr. Teng Gu as thekey representative of the art historian, she reflected brilliance. This article aims to secure Mr. Teng formation of modern art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examples, screen styles research and analysis to be objectiv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academic and Teng Gu historical status, and current art history research and methodology to explore some enlightenment.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major to art history writing to outline experimental modern reconstruction, expound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history foreign academic background, Teng secure a modern art history methodology and significance of art history research Teng examples as well as with other art history research methods comparison etc..Keyword: Teng Gu the history style of fine arts the method of studying the archaeology of fine arts history of fine arts by stage引子传统美术史写作,与现代美术史写作相对而言,在本质上具有不同特征。
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
中国美术史学研究的现代转型作者:刘巍李磊来源:《中国书画》2016年第04期20世纪30年代,滕固曾发表过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集,时至今日,文学界常常把滕固视为三线作家偶尔提及。
与其文学界所处的尴尬地位不同的是,滕固在美术史学研究领域享有极高声誉,学术界往往把他视为中国第一位专业的“批评性艺术史家”。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他在美术领域长期被淡忘或无人知晓,这与其实际影响力极不相符。
2003年,沈宁先生编著的《滕固艺术文集》的出版让一位曾被风尘多年的美术史家重新走进人们视野。
无法回避的是当下我们对滕固及其美术史学研究方法依旧知之太少因此非常有必要再研究滕固。
民国时期,美术史学研究方法深受“史学革命”运动和“西学东渐”思潮影响,促使美术史学研究方法在短期内从传统形态转向现代形态。
有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新史学观”(以滕固为例)、顾颉刚为代表的“疑古辨伪”(以俞剑华为例)、李大钊为代表的“唯物史观”(以胡蛮为例),三种学术路径不同的史学思潮促使美术史研究方法出现了有别于传统的现代特性。
此时,中国美术史研究方法有分类汇编、分类合编、通史研究、断代史研究、分类史研究、专题史研究等。
美术史学观的变化,使中国美术史学呈现继承传统、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
既有传统的厚古薄今、考据学文献学的美术史观,又有西方进化史观、文化史观、唯物史观、人类史等美术史观。
这一时期的美术史研究对此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现代性历程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民国时期的美术史学研究者可以分为三类:其一,兼擅美术史的画家,如陈衡恪、郑午昌、俞剑华、童书业、黄宾虹、张大干、邓以蛰等;其二,著名的文化学者,如康有为、蔡元培、胡适、鲁迅、梁启超、陈独秀等;其三,受到艺术史训练的专业美术史家,仅滕固一人。
这无疑显示了滕固在当时美术史研究中的重要性。
由于滕固兼备东方与西方及传统与现代这种特殊的美术史学观念,使他在“史学革命”运动和…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下显得更加特别。
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及其对策以为例
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的影响及其对策以为例一、概述中国美术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博大精深。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西方艺术理念与技法不可避免地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既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也对中国美术史的传统研究提出了挑战。
西方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西方艺术理论的引入丰富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内容。
对形式、色彩、构图等艺术元素的深入分析,以及对艺术家创作心理和社会背景的探讨,都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西方艺术技法的传入也为中国美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许多艺术家在保持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吸收了西方艺术的技法,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西方艺术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过于追求西方化,忽视了中国美术史自身的特点和价值。
由于西方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在审美观念、表现形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如何在吸收西方艺术优点的同时保持中国美术史的特色和独立性,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以为例,深入剖析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影响的具体表现及其对策。
通过对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西方艺术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探索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中国美术史的特色和独立性。
1. 简述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化的深厚土壤中,美术史作为研究艺术发展脉络、探索艺术规律的重要学科,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理解中国艺术传统、传承文化精髓的关键,更是推动艺术创新、繁荣当代艺术实践的重要基石。
中国美术史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本民族的艺术传统。
通过系统梳理历代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技法演变和审美观念,我们可以揭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追求。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也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宝贵的灵感和借鉴。
中国美术史研究对于推动艺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艺术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在保持本民族艺术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借鉴外来艺术的有益元素,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方闻艺术史“视象结构分析”理论研究
美术学院 美术学
美术史论 顾平教授
弓新丹
2018 年 5 月
Dissertation for master degree in 2018
University code:10269 Student ID: 51153400001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Title: The Study of Wen C. Fong’s “Structural analysis of visual images” Theory of Art History
弓新丹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 万书元 张晓凌 何志国
张晶 张同标
职称 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备注 主席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容提要
方闻是 20 世纪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者中的鼎要力量,他在研究的推动、方 法的建立以及实践的探索等方面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通过多年的辛勤研究, 为中国画研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观照方法,将中国古代绘画研究逐渐引入系 统化和科学化的领域。与此同时,他的研究方法同众多西方艺术史方法论一样, 在运用中存在着某些难以解释的美术史现象或难以奏效的不足之处,需要后学者 在承其所长的基础上将传统中国画内含的人文性特质融贯其中加以审度。
II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Wen C. Fong's “Structural analysis of visual images” theory establishes a set of effective observation methods for Chinese painting research. When researchers citing it for case study, those important issues that the one-way judgment for “benchmark works”, the linear application for scientific method and the subjective elimination for emotional factors cannot be ignored by researcher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compare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visual images” theory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identification by muti-dimensional direction, accurately recognized their own gains and losses that the “Structural analysis of visual images” method from the Western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dentification method in the Chinese art research, integrated the advantages of two methods in order to put forward feasible solution.
中国美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国美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孙光先生的博客在《试论西方艺术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影响》一文中呼吁到:自清代西洋画家入聘宫延画师之后,时世便形成端倪,清末改进主义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启迪;“五四”先驱陈独秀的火花扇起;徐悲鸿、林凤眠,刘海粟等人的迷洋学西,继之第二代人物李若禅、朱屺瞻、李可染、关良、吴冠中等无一不是学习西洋画出身的高手。
于是乎,扛鼎中国画美术界大旗的宗师级人物几乎都成为了先学西画后从中国画的“异化分子”。
喜乎?悲乎?当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又一股出国留洋之风盛行,他们再次成为迷洋学西的第三代人物:陈逸飞、陈丹青等。
……中国近代美术史是否会续写从“变异”向“变迁”的历史演变。
纵横历史,汇中融西,似乎早已成为了当代中国美术教育界普遍承认的法则,试问,我们的美术教育体制在哪里?这也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当我们在热烈讨论西方美术对中国近代、现代、当代美术的影响非常之大时,却很少有议中国美术对西方艺术的影响,而且这个点也可在中外美术院校或是美术系所开设的课程上得到验证,中国的美术院校或是美术系都开设有西方美术史和多门类西画的课程,而且比例很大,而在西方的美术院校或是美术系就没有开设相关中国画的课程。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中国美术对西方就没有一点什么影响?我想起文欢著《行走的画帝——张大千漂泊的后半生》中,记录张大千和毕加索东西方两位艺术大师会晤的一节。
毕加索是一位极富传奇和浪漫色彩人物,其艺术天马行空、达到让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和成就。
从1946年以后,毕加索长期定居在法国南部尼斯港的“加尼福里亚”别墅。
这个别墅既有古代宫殿式的繁复豪华之精致,又具有所有的现代化设施。
1956年7月29日的中午11点30分,这幢别墅的大门为到访的著名中国画家张大千敞开了。
毕加索请张大千夫妇和赵翻译落座后,便立即捧出五大本画册,请张大千观看。
张大千吃惊地发现里面的画竟然都是临摹的中国画,画的多是花卉虫鸟之类,而且一看便知是模仿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的画作。
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摘要:我国传统中国画家在发展的进程中,不仅继承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同时又吸收借鉴了西方艺术的精髓,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新型体系,让中国画从传统的形态到达了现代的形态,本文从西方艺术史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其对中国美术史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希望能带来帮助。
关键词:西方艺术史观;中国美术史;影响作者简介:门怀,男,1976-09,北京密云人,汉族。
硕士,就任北京外国语大学。
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传播等。
引言:中国是较早拥有美术史的国家,尤其在书法史、绘画史方面,有着丰富的著述,到了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思潮逐渐兴起,西方艺术史中的方法和观念,被介绍到中国,中国的艺术研究显示出世界性的风格。
本文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20世纪中国与西方艺术史比较分析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就是一部不断吸收、借鉴西方文化思潮的历史,在此过程中,不但保存了本民族的优秀艺术文化,而且对其进行了选择性的继承和批判。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不少的美术家在创作进程中一直将西方美术视为自身艺术创作道路上的参照,并坚持求新求变,不断突破,有了自身的风格,既保留了中国画的个性,也汲取了西方艺术中的一些有益部分,由此我国的美术艺术语言更加丰富。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西方非理性哲学影响下,摒弃了传统艺术中蕴含的理想元素,转变了探求人类心中的理性世界,其本质就是使用深沉的技巧来展现神圣的理念,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和写实色彩,能从现实视角出发,从多个角度,精准、科学地描述艺术家周围的真实生活,并展示客观世界,增强艺术家的自身认识。
二是看重形式,能将形式上升到一种独特的地位,能使用新型的形式展现人的主观世界,并将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反映到主观世界中来,这样就拓宽了人的审美标准。
三是能吸收科学进步的成果,能使用一些现代其他学科的知识,并将其融入艺术创作中,如色彩学、构图学、透视学等各领域的知识,不仅创作了独特的艺术风貌,而且彰显了时代的风貌,更具有现实意义。
滕固绘画史学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启示
滕固绘画史学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启示滕固绘画史学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之一,对当代中国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他的艺术探索和学术研究,为当代中国画的创新和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滕固绘画史学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和融合,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的重要性。
他在绘画史研究中深入挖掘中国绘画的深厚历史根基,将中国传统绘画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艺术创作中秉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原则,既有意融合中国传统艺术特色,又不失时代的创新。
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非常重要,促使了中国画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和升华,推动了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滕固绘画史学注重研究和借鉴外国绘画艺术,对当代中国画的国际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滕固曾到法国留学并深入研究了欧洲绘画史,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审美观念引入中国画,并对中国画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革与创新。
他提倡中国画家走向国际舞台,使中国画在国际艺术领域有了更大的影响力。
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于当代中国画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滕固绘画史学注重个性创作和艺术表达的自由性。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创作风格和独立思想,而不应受限于传统规范和观念的束缚。
他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注重对艺术形式和语言的创新。
他反对形式主义和拘泥于传统的守旧观念,主张艺术应该与时俱进,与社会、人民相联系,表达当前的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这种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画家的创作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促使艺术家在创作中追求自由和个性,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艺术观点和情感体验。
滕固绘画史学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启示
滕固绘画史学对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启示滕固(1906-1995)是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艺术家和学者。
他在绘画实践上秉持了传统文化、西方艺术和中西方艺术交流的思想,对于当代中国画发展的启示有着深远的影响。
滕固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他在绘画实践中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特别是笔墨功力的培养。
他重视笔墨之美,强调意境的追求,注重表现意象的真实性和韵味。
他通过扎实的传统文化修养和对传统画法的继承创新,为当代中国画提供了一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思考。
滕固倡导了西方艺术的借鉴与融合。
他在20世纪初期赴日本留学,接触到了西方绘画技艺和艺术思潮。
他学习了西方的透视、光影和构图等技巧,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实践中。
他将西方绘画语言与中国传统绘画相结合,开启了中国现代绘画史上的创新之路。
他的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体现了对现代艺术的借鉴和融合,对当代中国画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滕固强调了中西方艺术交流的重要性。
他曾参与并推动了中西方艺术交流活动,如1935年举办的中苏合作画展和1964年的日本画派联合展等。
他在国际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积极地促进了中西方艺术的互相了解和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对当时中国画坛的艺术家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为当代中国画开拓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
滕固的绘画实践和学术研究给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他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借鉴西方艺术的成果,并积极参与中西方艺术交流活动。
他的思想和实践为当代中国画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为中国艺术家探索自身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艺术表达方式提供了参考。
滕固的精神和理念,使得当代中国画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能够拥有更多的自我表达和创造性的可能性。
中国艺术史该回家了——方闻看新世纪以来美国的中国艺术史研究
中国艺术史该回家了——方闻看新世纪以来美国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作者:暂无来源:《公关世界·下半月》 2017年第9期文/ 谈晟广“中国艺术史该回家了”、“西方的中国艺术史在睡大觉”。
这是旅美艺术史家方闻教授近年常常挂在嘴边的两句话——很显然,这是两句十分不讨喜的话。
1999 年和2000 年,年逾七十的方闻教授先后从普林斯顿大学艺术与考古系教职(1954—1999) 和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亚洲部主任(1971—2000)职位上荣休,其后,他致力于推动中国内地艺术史学科的建设,也就是他说的“回家”。
之所以认为“中国艺术史该回家”,首先是基于他对当前西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一个现状而做出的一个判断——“西方的中国艺术史在睡大觉”。
1999 年,在大都会举办的关于五代画家董元的《溪岸图》研讨会,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著名中国艺术史教授高居翰坚称该画是张大千的伪作,与会的启功先生说:“外国人不懂,一笑置之。
”方闻言:“不能一笑置之。
他们不懂,就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不可能是张大千的伪作。
”遗憾的是,《溪岸图》必然是一张五代至北宋初期的画作,这个在中国人看来毋庸置疑的问题,在2012 年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翰墨荟萃”国际研讨会上,高居翰提交的论文仍然坚持《溪岸图》是伪作,认为此画最不应该出现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美国收藏古代名作展上,台湾学者傅申在主持的会上客气地说:“这反映了高居翰的知识盲点。
”方闻认为,“他们隔着天然的鸿沟”,有相当的普遍性。
事实上,正如谢伯轲(Jerome Sillbergeld) 所指出,近年古画“真假鉴定工作”,譬如对传董元《溪岸图》和传顾恺之《女史箴图》创作时代的争议不决、莫衷一是,这是年轻学者对鉴赏研究不敢感兴趣的最大原因之一。
2001年,伦敦大英博物馆召开的传顾恺之《女史箴图卷》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例,会上有十几篇论文探讨了与此画相关的诸多问题,然而,让方闻感到不安的是——很多年轻学者不再探究此画完成于“何时”、“何地”或“何人”,而代之以探讨“接纳与感受”的过程,讲述此画在后世社会经历中的遭际故事。
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以滕固、李朴园、柯律格、方闻为例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133·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以滕固、李朴园、柯律格、方闻为例陈池瑜摘要:从20世纪30年代滕固《唐宋绘画史》、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所受西方风格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影响,再到20世纪下半叶英国学者柯律格的明代艺术研究及旅美华人学者方闻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案例中,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已经改变了此前那种封闭的画史、书史研究状态,进入到国际艺术史学的大潮中。
主要路径有两方面:一方面,西方的艺术史观与方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学者的艺术史研究;另一方面,如方闻那样,以创造新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分析方法来应对西方艺术史学的挑战,从而推动中国艺术史学的深入发展和融入国际艺术史学的大背景。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西方艺术史学;观念与方法;影响与对策中国是最早拥有美术史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在中国绘画史、书法史研究方面,著述尤丰。
到了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思潮的兴起,西方的艺术史的观念和方法,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来,使中国的艺术研究逐渐具有“世界眼光”。
从20世纪30年代滕固、李朴园,再到20世纪下半叶英国学者柯律格、旅美华人学者方闻等诸人的研究,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演进趋势。
本文便这几人为例,探讨中国美术史研究所受西方艺术史学观点、方法之影响及其对策。
一作为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学奠基人之一,滕固有在日本和德国留学的经历,因此,他的中国艺术史写作深刻地烙有西方影响的印记。
最突出的自然是风格理论。
风格理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西方艺术史研究中兴起和盛行的一种史学理论。
主要以瑞士学者沃尔夫林为代表,沃尔夫林的《艺术史基本概念》通过对文艺复兴艺术和巴洛克艺术的对比分析,提出艺术史上风格的几对基本范畴,如线描与图绘、平面与纵深、封闭与开放等。
滕固运用风格理论来研究中国美术史,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他的专著《唐宋绘画史》和论文《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等文之中。
中国美术史研究的“他者”思想——以方闻、柯律格为例
作者: 田超
作者机构: 中国艺术研究院
出版物刊名: 美术大观
页码: 40-41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6期
主题词: 方闻;柯律格;书画;美术史;风格;图像环路
摘要:方闻与柯律格以不同的理论方法影响了中国美术史研究。
方闻以"风格论"为研究重点,侧重书画自身特色,以"视像结构分析"为基本思路来分析中国传统书画作品,在"内在风格"的传统研究之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柯律格着眼于视觉文化研究,试图消解"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界限,突出"具象艺术",并进一步提出"图像环路"理论。
二位学者诸多交叉、互补的理论观念值得新时期美术研究者的思考与借鉴。
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
杨兰亭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6(0)3
【摘要】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很早就拥有了自己的美术史,特别是中国的绘画史和书法史,无比耀眼、辉煌,我国对于美术史的研究也著述颇丰。
20世纪初,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西方的艺术史和艺术史观也随之而来,中国美术史研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和冲击,中国的艺术研究逐渐具有了“世界眼光”,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有了新的高度。
【总页数】1页(P61-61)
【作者】杨兰亭
【作者单位】中国美术馆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构建中国美术教育新理念--谈中国对西方艺术影响的重要性 [J], 孙晓岗
2.历史认知与历史真实的严重错位——20世纪进化论史观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的干扰与失误 [J], 林木;
3.对话敦煌:敦煌美术对中国美术史观的影响 [J], 赵声良;刘波
4.艺术社会史的语境转向——浅谈哈斯克尔的《赞助人与画家》对中西方艺术史研究的影响 [J], 亓文平
5.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J], 何文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史论评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风格问题
史论评海外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风格问题2014-04-11弘毅中国书画杂志美术史进入现代学术体系始于1764年德国人温克尔曼的《古代美术史》一书的发表。
19世纪,美术史在德国首次列为大学课程,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确立了严密的科学性。
西方的中国美术史研究脱胎于西方美术史研究体系,首先发端于西方各大公私收藏机构,并为中国美术史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材料。
西方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发端于西方各大公私博物馆及个人中国美术品的收藏和鉴赏,这些收藏奠定了西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基础。
早期收藏中国古代绘画的机构主要有波士顿美术馆和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两家。
波士顿美术馆主要有南宋院体的册页和立轴、道释画和款署宋徽宗的一些书画,后来还购入了宋以降的文人画。
弗利尔美术馆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得力于其创建者查尔斯·朗·弗利尔。
他在厄内斯特·费诺罗萨的陪同下收藏了大量的中国书画。
紧追其后的是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和克里夫兰美术馆。
除了各大博物馆的收藏外,海外私人收藏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进程。
20世纪20年代,画商侯时塔对中国画的鉴赏独具慧眼,他为美国收藏家带了许多重要的明清绘画作品。
20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最重要的宋元绘画的鉴藏家、研究者王季迁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绘画的研究。
另一重要的收藏家顾洛阜,收藏中国书画作品十分丰富,特别是对于中国书法的收藏,开创了西方中国书法收藏的传统。
西方的中国美术史研究一直在既遵循西方艺术史的言说框架,又脱离中国艺术史研究传统的处境中生存,并发展出一整套的言说和阐释体系。
在艺术史研究领域,这种研究模式广泛应用于重建艺术风格阶段的时代序列发展,即所谓的时代风格。
风格问题是由瑞士美术史家沃尔夫林在1883年提出,在研究中,他发现艺术风格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的过程,并提出了风格分析的五对经典概念,即通过“线性”与“图绘性”、“平面”与“后退”、“闭锁形式”与“开放形式”、“多样性”与“统合性”、“相对清晰”与“绝对清晰”这五对概念进行风格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133·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以滕固、李朴园、柯律格、方闻为例陈池瑜摘要:从20世纪30年代滕固《唐宋绘画史》、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所受西方风格理论与唯物史观的影响,再到20世纪下半叶英国学者柯律格的明代艺术研究及旅美华人学者方闻的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案例中,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史研究已经改变了此前那种封闭的画史、书史研究状态,进入到国际艺术史学的大潮中。
主要路径有两方面:一方面,西方的艺术史观与方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学者的艺术史研究;另一方面,如方闻那样,以创造新的中国艺术史研究、分析方法来应对西方艺术史学的挑战,从而推动中国艺术史学的深入发展和融入国际艺术史学的大背景。
关键词:中国美术史;西方艺术史学;观念与方法;影响与对策中国是最早拥有美术史的国家之一,特别是在中国绘画史、书法史研究方面,著述尤丰。
到了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思潮的兴起,西方的艺术史的观念和方法,被大量介绍到中国来,使中国的艺术研究逐渐具有“世界眼光”。
从20世纪30年代滕固、李朴园,再到20世纪下半叶英国学者柯律格、旅美华人学者方闻等诸人的研究,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演进趋势。
本文便这几人为例,探讨中国美术史研究所受西方艺术史学观点、方法之影响及其对策。
一作为现代形态的中国美术史学奠基人之一,滕固有在日本和德国留学的经历,因此,他的中国艺术史写作深刻地烙有西方影响的印记。
最突出的自然是风格理论。
风格理论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西方艺术史研究中兴起和盛行的一种史学理论。
主要以瑞士学者沃尔夫林为代表,沃尔夫林的《艺术史基本概念》通过对文艺复兴艺术和巴洛克艺术的对比分析,提出艺术史上风格的几对基本范畴,如线描与图绘、平面与纵深、封闭与开放等。
滕固运用风格理论来研究中国美术史,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他的专著《唐宋绘画史》和论文《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等文之中。
滕固在《唐宋绘画史》明确提出要用风格史的方法来治中国绘画史,他认为古代的著作大都是随笔札记,这些著述作为贵重的资料是可以的,“当为含有现代意义收稿日期:2012-04-27作者简介:陈池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艺术史研究。
·134·陈池瑜: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的‘历史’是不可以的”。
这一段检讨,是急于将中国的绘画史纳入到西方现代意义的“历史”即艺术史的体系,欲求在艺术史研究中与“国际接轨”,与“现代”接轨。
但说中国古代留下的绘画史都只是随笔札记,则不完全符合实际,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都是体系性很强且有中国独特书写方式的绘画史。
滕固认为中国以往之绘画史,无论是断代史,还是分门史都有缺陷(实际上滕固自己的这本《唐宋绘画史》既是断代史,也是绘画门类史。
这恰好是一个悖论,这种悖论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只要从事中国艺术史的研究,传统的方法是不能完全丢掉的),他想用“风格发展”来克服上述中国两种传统艺术史方法的不足。
“绘画的———不是只绘画———以至艺术的历史,在乎着眼作品本身之风格发展(stilentwick-lung)。
某一风格的发生、滋长、完成以至开拓出另一风格,自有横在它下面的根源的动力来决定……我们应该采用的,至少是大体上根据风格而划分出时期的一种方法”①,他还提出中国绘画史写作应“从艺术作家本位的历史演变而为艺术作品本位的历史”。
这显然是受了沃尔夫林“无名艺术史”的影响②。
滕固的这些观点,无疑是开了借西方现代艺术史观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先河,他在《唐宋绘画史》中,运用“风格发展”理论研究唐代绘画史的直接成果是:过去一般认为盛唐以后的绘画是被忽视的,滕固则认为以山水画为例,盛唐以后的山水画在技法上有新的进步,如毕宏的纵奇险怪,张璪的秃笔和手摹绢,王洽的泼墨,荆浩的笔墨兼顾等,这都是对盛唐时代出现的山水画之增益、弥补和充实,在佛画、人物、畜兽、花鸟画方面也是这样。
另外他也尝试将唐代山水画在风格上分类,如将王维归于“抒情”类,吴道子归于“豪爽”类,李思训归于“装饰”类等。
这些见解对唐代绘画史研究都具有积极意义。
但是运用风格理论来研究中国绘画史,也存在明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滕固想建立以作品为本位的唐宋绘画史,提出中国绘画史写作应“从艺术作家本位的历史演变而为艺术作品本位的历史”,但至今我们仍看不到几件唐代绘画的真迹,绝大部分都随着时间流失而湮没了,所谓要建立“艺术作品本位的历史”只是一句空话,没有作品是无法像沃尔夫林那样进行形式分析的。
其二,中国绘画批评与绘画史有一套自己的术语范畴,用以标志绘画风格及艺术特征与成就高低,如神品、妙品、能品、逸品等,而沃尔夫林的线描的或图绘的等五对范畴,是比较文艺复兴艺术和巴洛克艺术的不同而得出的,不一定适合唐宋绘画史。
滕固在1931年《辅仁学志》第2卷第2期上发表《关于院体画和文人画之史的考察》,试图引用沃尔夫林《艺术史基本概念》中论述丢勤的绘画是“写的”(即线描的)、伦勃朗的绘画是“画的”(即图绘的)观点,分析吴道子“挥霍如神”的笔法,其特质是“写的”(即线描的);李思训的“金碧辉煌”的色彩,其特质是“画的”(即图绘的)。
这种类比,除一种新奇感外,对吴道子和李思训的研究,并无实质性的帮助。
其三,滕固写作唐宋绘画史,面对的问题并不是沃尔夫林研究文艺复兴和巴洛克艺术面对的诸如线描、图绘、平面、纵深之类的问题,而是面对的绘画中的南、北宗以及文人画、院体画的问题,显然很难从“风格理论”中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倒是滕固把握中国绘画史的发展实际,反对明末董其昌所提倡的崇南贬北论,认为北宗绘画、院体画(馆阁画)也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他还认为在唐代王维与李思训并不是对立的;宋代院体画也是士大夫画的一脉,文人画与院体画“不但不是①②滕固:《唐宋绘画史》,北京: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1958年,第2页。
“无名艺术史”说是由沃尔夫林所提出的,其意主要是指:以艺术作品的形式构成作为艺术史研究的基本要素,打破那种专门就艺术家乃至艺术作品的内容意义及其社会文化背景要素进行考察的研究方式。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135·对立的,且中间是相生相成的”。
这些观点对于我们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院体画是有积极的学术意义的。
其四,滕固虽然认为中国以往的绘画史是“随笔杂记”(这与中国古代之绘画史的实际不相符合),不合现代含义的“历史”,但他在写作唐宋绘画史时,又不得不用这些“随笔杂记”的材料。
滕固自己也承认,虽然口里说着“风格发展”,但脚踵仍在旧圈子里儿绕,“我现在的讲述,仍不免要兜旧时绘画史作者的路径,靠些冰冷的记录来说明吧”。
他在《唐宋绘画史》中大量引用的还是张彦远、朱景玄、郭若虚、黄休复、米芾、王士祯、董其昌、孙承泽、段成式等人的画论、画史或画史汇编材料,相对来说所引“风格理论”只起到一个点缀作用。
也正是滕固立足于本土画史的客观材料和客观事实,再加以独立分析和辩证,才使《唐宋绘画史》具有了它的学术价值。
所以滕固采用的方法是相矛盾的:一方面借用西方方兴未艾的“风格理论”作为撰写《唐宋绘画史》的新方法,试图与时下西方现代形态艺术史“对话”、“接轨”;另一方面则在具体论述唐宋绘画有关问题时,仍然采用本土传统方法和资料,虽然看来他是不大情愿的,但却是符合规律的,滕固的这一应对西方文化思潮和艺术的策略,今天仍有普遍意义。
二在20世纪30年代初,另一位采用西方艺术史观和文化史观来研究中国艺术史的学者是李朴园。
李朴园研究中国艺术史受到唯物史观较大影响,相信“一切适应人类生存的物质取供的事物,都与人类的艺术制作有关”。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所创立,被恩格斯认为是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唯物史观艺术论和艺术社会学在20世纪20—30年代被传到中国,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观而为人们所接受,其中产生最大影响的当属俄国人普列汉诺夫和弗里契。
普列汉诺夫是俄罗斯著名哲学家,他以唯物史观来考察艺术,发表了《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以及《从社会学观点论十八世纪法国戏剧文学和法国绘画》等论著。
他的《论艺术———没有地址的信》于1929年由林柏译,上海南强书局出版,鲁迅译本也于1930年由光华书店出版。
《艺术与社会生活》由雪峰翻译,水沫书店1929年出版。
德裔俄罗斯学者弗里契也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作指导,研究欧洲建筑、绘画和雕塑造型艺术史以及研究欧洲文学史,代表作为《艺术社会学》和《社会的艺术史》。
弗理契的《艺术社会学》刘呐鸥译本于1930年由水沫书店出版,1931年神州国光社又出版了胡秋原的译本(1947年天行的译本由作家书屋出版)。
这两人之外,还有其他的唯物史观的思想家被引入,如戴望舒翻译了伊可维支《唯物史观的文学论》,该书由水沫书店1930年出版;雪峰译卢那卡尔斯基的《艺术之社会的基础》也由水沫书店1930年出版。
此外,1932年胡秋原自著《唯物史观艺术论》一书由神州国光社出版。
可见1930年左右,俄国唯物史观的艺术论和艺术社会学的思潮在中国文艺界形成较大的波澜,由于唯物史观艺术论和艺术社会学涉及到对艺术的根本看法,同时也涉及到对文学艺术的起源及艺术的发展规律的理解,所以当时在中国的影响面比沃尔夫林的“风格理论”要广泛得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李朴园迅速作出反应,决定用唯物史观来治中国艺术史,他的代表作是《中国艺术史概论》。
李朴园针对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欠缺及当下艺术创作所存在的问题这两个方面,来写作《中国艺术史概论》。
对于前者,他认为20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中国美术史或绘画史著作笼统地将中国绘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似乎过于空洞。
另,用什么方法来治中国艺术史,在李朴园看来也是·136·陈池瑜:中国美术史研究受西方艺术史观的影响及其对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他认为用新的方法写作一部中国艺术史,显然是时代的需要。
至于中国时下艺术创作的问题,李朴园则对当时的两个代表性展览表示叹息:一是1929年在南京举办的教育部第一次全美展;另一是1930年上半年在杭州举行西湖博览会,展出了若干美术作品。
他对这两次参展作品均不满意,追寻其原因,李朴园认为就是画家们忘记了中国的艺术史,不懂得如何去鉴别艺术和指导艺术创作。
因此写作中国艺术史,让艺术家们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之特征,是可以有益于当代艺术创作的。
李朴园将艺术史时代分期作了崭新的构架,他不再袭用上古、中古、近世的分期法,而借用唯物史观将中国艺术的发展分为原始社会、初期宗法社会、后期宗法社会、初期封建社会、后期封建社会、第一过渡社会(秦代)、初期混合社会(汉到宋代)、后期混合社会(元—清后期)、第二过渡社会(1840-1918)、社会主义社会(1919.5.4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