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贡布里希(Erwin Panofsky)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史学家之一,他的研究方法以其深刻的学术洞察力和系统性而著称。

他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文化历史意义分析,一种结合历史文化语境和艺术作品形式的方法,以揭示艺术作品的意义。

在这种方法中,艺术作品被看作是一个文化生产的产物,反映了其产生时的文化背景和时间背景。

其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图像本身研究、文化背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研究。

一、图像本身研究贡布里希认为,要研究作品的文化历史意义,首先需要对艺术作品本身进行直观分析。

他强调艺术的形式,重视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构图等方面的美学特征对于时代文化的象征意义。

在艺术研究中,形式也充当了文化意义的载体。

因此,他提出了“形式通向意义”的观点。

要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需要从作品的具体形式入手,通过想象、联想和比较,把“看”转化为“理解”。

贡布里希思考“形式通向意义”的方法不是简单地从作品中提取象征符号和指涉文化解释,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系统,通过比较来确定其与其他文化和思想系统之间的关系。

这种方法允许不同艺术家和不同作品之间进行比较,因此,才能在文化的语境下诠释艺术的意义。

二、文化背景研究贡布里希强调了文化背景对于艺术的影响,艺术是一种反映文化意义的产品。

在他看来,探索文化背景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语境。

他提倡将艺术创作视为社会历史事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作品的背景也包涵着艺术家的背景、市场需求、政治和文化事件等因素。

事实上,贡布里希从来都不是一个只重视作品本身的艺术史家。

相反,他认为要充分考虑作品本身和文化背景之间的互动关系,以揭示作品背后的文化意义。

他认为艺术具有一种“视觉语言”,只有通过解读视觉语言才能理解文化语境。

三、艺术创作的心理过程研究贡布里希认为艺术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其创造过程不仅仅是艺术家的个人创造过程,也包括社会和文化的因素,政治、宗教、文学、哲学等等。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摘要】本文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

首先概述了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及其历史背景,然后详细讨论了他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方面的方法,并指出了他在这些方面的成果和贡献。

结论部分总结了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在学术领域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探讨了他的研究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进行全面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贡布里希、艺术史、研究方法、概述、历史背景、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成果、贡献、意义、影响、启示1. 引言1.1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约束,格式要求等等。

以下是引言部分的内容:贡布里希(Gombrich)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史学家之一,他对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探讨他在文献研究和案例研究方面的方法论,以及他在艺术史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与贡献。

通过对贡布里希研究方法的概述和历史背景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对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影响。

本文还将讨论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对当代艺术史研究的意义,并总结他的方法对研究者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通过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从而推动艺术史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概述贡布里希是20世纪著名的艺术史学家,他的研究方法在当今艺术史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概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贡布里希倡导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与解读。

他强调要通过仔细观察作品的形式、结构、主题等方面来揭示作品背后的意义和内涵,从而深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时代精神。

贡布里希主张将艺术作品置于其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历史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因此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情境来解读作品,揭示其中蕴含的历史文化意义。

艺术史的方法论与研究路径

艺术史的方法论与研究路径

艺术史的方法论与研究路径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和解读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以及艺术作品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多种多样,本文将探讨其中几种重要的方法和路径。

一、艺术史的文献研究艺术史的文献研究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查阅和分析艺术家的手稿、信件、日记、画册等原始文献,可以了解到艺术家的创作思想、技巧和生活背景。

例如,通过研究梵高的信件,我们可以了解到他对色彩的独特理解和他与高更的友谊对他的创作产生的影响。

二、艺术史的形式分析形式分析是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形式、结构、线条、色彩等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艺术家的创作风格和意图。

例如,对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进行形式分析,可以发现他对物体的多角度表现和颜色的碎片化运用,从而了解到他对传统绘画的颠覆和对现代艺术的开创。

三、艺术史的社会历史研究艺术作品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因此社会历史研究在艺术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通过研究艺术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可以揭示出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文化意义。

例如,通过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对人体解剖学的兴趣和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追求。

四、艺术史的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史研究方法。

通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进而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影响。

例如,通过比较中国宋代的山水画和日本室町时期的禅宗画,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表现手法和意境上的相似之处,从而了解到两种文化的交流和影响。

五、艺术史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研究在艺术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通过研究艺术家的心理状态、情感体验和创作过程,可以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和艺术家的创作动机。

例如,通过心理学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梵高在创作《星夜》时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综上所述,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和路径多种多样,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贡布里希是一个重要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它对于理解艺术史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贡布里希的定义、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探讨贡布里希在艺术史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一、贡布里希的定义贡布里希,源自意大利语“Conibribuere”,意为贡献、奉献。

在艺术史研究中,贡布里希是指将多个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整合在一起,从而对艺术史进行全面、多角度的分析和阐释。

它强调了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研究,将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考据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融合在一起,以揭示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涵和意义。

二、贡布里希的理论基础贡布里希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历史学、社会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它认为艺术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产物,更是历史、社会、文化的产物。

要全面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就必须依托多种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将艺术作品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相互联系起来。

在这一意义上,贡布里希是一种“交叉性的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三、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1. 跨学科交叉研究2. 复合性研究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还强调了复合性研究的重要性。

研究者需要将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如考古学的田野考察、历史学的文献研究、社会学的调查研究等,从而实现对艺术作品的多角度剖析和解读。

只有复合性研究,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揭示艺术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

3. 文献综合研究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还重视文献综合研究。

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历史文献、艺术文献、考古文献、考据文献等,以寻找艺术作品的相关信息和背景资料。

只有深入研究文献,才能全面、准确地了解艺术作品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等环境和背景。

四、贡布里希的应用价值贡布里希在艺术史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艺术作品的历史、社会、文化内涵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和揭示艺术作品背后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内涵。

艺术史研究方法

艺术史研究方法

艺术史研究方法之一:文献编纂与作品本体研究文献学家为了回答艺术品的真伪、作者、原作材料、主题、赞助环境及赞助人身份以及其它相关问题,对有关文献作介绍和评估。

在文献收集过程中,常涉及大规模的翻译工作。

1、搜集文字材料例:1、《中世纪与近代艺术历史与艺术技法文献》,包括为艺术是的系统性文献,其中的文献材料有原始论文、有关艺术品的编年史、日记和诗歌。

2、《乌尔班八世治下的艺术工程》,材料来自罗马档案、梵蒂冈教会档案,记录当时官方的艺术委托和项目。

3、《17世纪贝尔巴里尼艺术资料及其清单》,发表家族财产清单,标明了艺术作品的题材、材料、归属、尺寸、状况情况、价格情况、法律事务档案、公正合同、教令、遗嘱、官方报表。

2、搜集描述性图片资料,摄录能永久记录的现场和有价值和纪念性艺术作品例:常有学术性专题图片编纂、专门记录某件或数件作品的图片出版物;彩饰手稿全摹本;另有插图目录、图像辞典、展览图录等学术工具书。

3、对艺术品进行物理性观察研究,通过其材料技法确定作品的作者、时间、地点,甚至研究其风格。

在建筑史的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例:1、法国舒瓦齐根据严格的分类描述来推断各文明典型建筑,将其按建筑材料、建筑方式、结构设计、建筑类型做不同编排。

2、普林斯顿大学的马克用工程学方法研究哥特时期的建筑物,在学者们讨论哥特式扶壁系统和拱顶肋结构架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时,用物理模型、数学建模方式对建筑结构的几何形态和材料表现及反应进行研究。

4、鉴定:辨明作品来源,调查其在何地、何时、由何人制作,处理它的出处、年代、归属、真伪问题。

在鉴定中,要求有客观的证据,在没有文字证据的情况下,则求助于图像学,仍无结论则求助于科学研究其物理特性。

艺术史研究方法之二:艺术的心理学研究包括对传记文本、图像象征性问题和作者创作心理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1、整理艺术家及其助手的传记资料、文章、文献材料,为研究艺术家的创作心理、作品制作过程、视知觉心理学研究提供基本信息和启发。

艺术史研究的三重维度——风格、时间和空间

艺术史研究的三重维度——风格、时间和空间

艺术史研究的三重维度——风格、时间和空间摘要:艺术史研究的方法之一即是通过阐释艺术风格的变化理清艺术发展的脉络,而艺术风格的变化会受到时间和空间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格、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能够让阐释更加全面。

同时,风格、时间和空间因素的有机结合也有助于艺术史的研究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找到艺术发展的规律。

关键词:艺术史研究;风格;时间;空间艺术史的研究是通过阐释艺术发展的脉络来揭示艺术发展的规律,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阐释艺术发展的脉络。

从瓦萨利的《大艺术家传记》开始,艺术史的研究者们采用了各种阐释方式,有学者对其进行了总结:线性演化论,如李格尔的艺术演化论;螺旋式进化论,如黑格尔的艺术史三段论;形式变化论,如沃尔夫林的风格进化论,等等[1]。

然而,这些理论仍然存在着局限和不足:问题的存在并不影响先贤大师们的理论对艺术史研究的贡献,无论风格、时间还是空间,都是艺术史研究的重要维度。

对艺术发展的阐释似需要综合考虑风格、时间和空间,将三者有机结合。

一、中国文人画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格流派,作者多为文人、士大夫。

从时间上的纵向发展来看,文人画的时间跨度较长,以“文人画”称谓的提出者董其昌来看,“文人画”起自唐代的王维。

这种风格在历代的发展中存在变化,如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发展过程中有过两次转折:“一次是赵孟頫以唐代的‘笔迹工致,意韵幽微”的绘画风格来阻止南宋已开始趋于粗率放纵的水墨写意画的势头。

第二次为董其昌反对重笔法而忽视墨法的思想转变,反对画家在用笔上太硬太强的习气,从而更注重讲究墨的用法[3]。

不同时期政治、文化等因素也对文人画的风格产生了影响。

以元代为例,元代汉人社会地位低下,统治者曾一度中断科举考试,文人无用武之地,疏于人事,因此他们的画更加寄情于山水,同时也多了些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意。

随着元统治者吸收亡宋遗民参加政权和文化建设,南北艺术交流逐渐增多,也出现了赵孟頫提倡的绘画风格的变革。

艺术史研究方法

艺术史研究方法

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风格分析法、图像学、情境分析。

λ风格分析法1、根据西方学者夏皮罗得定义,“风格”得表述包括三部分:形式要素或主题,形式关系及特质。

形式要素与主题对表现就是相当重要得,但关键就是连接各种要素得方式决定了风格。

风格分析主要关注得几个层次,手法或技法、母题零件、母题、结构、整体特征。

其中,技法、母体零件与母题都就是形式因素得范畴,而它主要关注得部分就是个别与整体得相互关系、作品整体得构图与特征。

2、沃尔夫林与李格尔得“形式分析体系”,通过视觉观察,对艺术中风格发展得解释,提出了经典得五对风格语汇,即“线性”与“图绘性”,“平面”与“后退”,“封锁形式”与“开放形式”,“多样性”与“综合性”,“相对清晰”与“绝对清晰”。

在这套理论体系中,常涉及作品得所用材质及其作为一个实体得形式要素,如线条、块面、画面等方面,与种族、文化、历史无关。

她将关注点只放在作品本身,回避了艺术得经济与社会得问题,将作品得形式特征视为解决一般艺术作品得专门方法。

缺点:风格分析法过于局限在艺术品本身得形式,而忽略当时社会得背景,将研究得范围限定在变化无穷得艺术风格中。

故沃尔夫林又被称为“形式主义者”。

λ图像志与图像学图像志(Iconography)这个术语就是由希腊语得eikon(图像)与graphein(书写)这两个词派生出来得。

因此,从字面上解释,图像志得意思就就是“图像书写”或“图像描述”。

而在这里,图像志首要与最重要得目标就是确定艺术作品中描绘得就是什么,并且揭示与解释艺术家想要表达得深层意义。

其次,图像志要关注得就是追索艺术家所使用得直接与间接材料——包括文献资料得与视觉得资源。

最后,图像志进一步得研究范围就是调查某些特定图画得主题,特别就是这些主题在不同时代得历史中得传统、发展与具体得内涵。

图像学(Iconology)现在已经被瞧作就是图像研究得第四阶段得一个任务。

它得哲学依据就是黑格尔得历史决定论。

艺术史研究方法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艺术史研究方法_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艺术史研究方法概述说明以及解释引言部分是整篇文章最开始的部分,主要目的是介绍本文主题并概括性地阐述艺术史研究方法及其重要性。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对艺术史研究方法进行简要的概述,探讨其在学术领域中的重要性,并介绍研究范围与对象。

首先,艺术史研究方法是一种系统性的研究手段,旨在深入了解和解释艺术作品、艺术家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

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艺术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其次,艺术史研究方法在学术研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运用合适的方法论,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进行研究,为我们提供更为准确和有力的结论,并推动学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在探讨研究范围与对象时,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跨学科合作可能带来的丰富资源。

因此,未来对于不同文化间相互影响与交融等方面也需要做出更深入细致地探讨。

总之,在本文中我们将会详细介绍主要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并针对其中遇到的挑战提出应对措施。

同时也将探讨当代艺术史研究趋势及新兴方法,并展望未来在这一领域中可能涌现出来的机遇与挑战。

2. 主要研究方法:艺术史研究方法包括多种途径和技术,帮助学者系统性地了解和分析艺术作品、艺术家以及相关历史背景。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研究方法:2.1 文献研究法:这是一种通过对书面资料、文献和档案进行深入研究来探讨艺术历史的方法。

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学者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的艺术发展趋势、流派特点以及著名作品创作背景等信息。

2.2 实地考察法:实地考察是直接前往现场观摩并且深入了解艺术作品或遗址的方法。

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可以更加细致地了解作品的细节和意义,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

2.3 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是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流派或不同地域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和分析。

通过比较,可以揭示出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并从中探索出影响因素以及演变规律,为整体性认识提供参考。

这些主要的研究方法在艺术史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有其优势与局限性。

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艺术史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艺术史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创造的文化艺术作品,并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比较和解释,揭示出背后的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

为了达到准确深入的研究成果,艺术史学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本文将探讨艺术史研究常用的方法和理论,并分析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

一、艺术史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搜集和阅读与艺术作品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文章、画册等,从中获取艺术家的创作动机、艺术风格、时代背景等信息。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历史时期较为久远的艺术作品,如古代绘画、雕塑等。

然而,该方法的局限性在于文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有时会面临信息的不准确或遗失。

2. 形式分析法形式分析法侧重于对艺术作品形式和结构的研究。

研究者通过对作品的比较和解剖,分析其视觉元素、构图、色彩运用等,并从中揭示出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和风格特点。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表现形式。

然而,形式分析法忽略了作品背后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可能导致对作品的解读片面。

3. 社会历史研究法社会历史研究法将艺术作品放置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深入研究。

研究者通过考察艺术家的生活环境、社会风气、政治影响等,探讨艺术作品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方法适用于分析艺术作品如何反映当时社会的思潮和价值观。

然而,社会历史研究法可能忽略了艺术家个体的创作动机和艺术作品独立的价值。

二、艺术史研究理论框架1. 形式主义理论形式主义理论关注艺术作品的形式,主张从形式元素出发分析作品,剥离作品与社会、文化的联系。

形式主义认为,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形式构成了艺术作品的独立价值。

该理论在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但也受到了批评,认为忽略了作品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紧密联系。

2.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艺术作品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强调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阶级斗争的反映。

中国艺术史研究方法

中国艺术史研究方法

中国艺术史研究方法
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史料研究:通过查阅史料,包括文献、考古资料、文物等,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历史进行梳理和整理。

这需要有深入的文献学和考古学基础,能够准确理解和解读史料的内容和背后的意义。

2. 风格研究: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形式、题材、技法等方面的分析,研究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的演变和特点。

这需要有对艺术史和美术史的系统性学习和理解,以及对艺术史上的重要派别、流派和个别艺术家的研究。

3. 意义研究:通过考察艺术作品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分析作品的意义和作用。

这需要有扎实的历史学和社会学基础,能够将艺术史与社会历史进行对照和对话。

4. 文化交流研究:通过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进行追溯和分析,研究中国艺术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互动和影响。

这需要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视角,能够熟悉国内外学术研究的动态。

5. 跨学科研究:将艺术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考古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探索中国艺术发展的多重因素。

这需要有跨学科的学术眼光和方法,能够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联系和对话。

总结起来,中国艺术史研究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兼顾文
献研究和实物研究,注重历史、社会、文化的分析,同时开展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贡布里希(Erwin Panofsky)是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史家之一,他的艺术史研究方法从传统的形式分析出发,并结合社会历史和符号学的观点,对艺术作品进行多层次的解读。

下面将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贡布里希强调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进行详细分析。

他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是其最基本的特征,通过对其形式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构成方式。

贡布里希提出了“双重视角”(Double Vision)的概念,即通过关注艺术作品的整体结构和细节部分,既能理解作品的整体意义,又能发现隐藏在作品中的细微细节。

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的形式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了绘画构图、色彩运用和线条表现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贡布里希强调社会历史背景对艺术作品的影响。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仅是个体艺术家的创作产物,更是社会历史环境的反映。

贡布里希提出了“艺术作品的符号学方法”(Iconology)的概念,通过对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进行分析,揭示艺术作品所表达的社会历史意义。

他对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进行了解读,揭示了作品中所体现的宗教、政治和社会意义。

贡布里希关注艺术作品的观众接受和解读过程。

他认为艺术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被观众所感知和理解的。

贡布里希提出了“视觉传达论”(Visu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强调艺术作品通过视觉语言向观众传达信息。

他认为观众在接受艺术作品时会受到自身的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的影响,因此需要将观众的视角纳入到艺术研究的考量之中。

他对《亚历山大大帝战胜波斯国王达利乌斯三世》这幅绘画作品进行了解读,考察了不同观众可能产生的不同理解。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注重对艺术作品形式的分析、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和观众接受的研究。

他通过多层次的解读方法,既从艺术作品本身出发,又将其置于社会历史和观众认知的框架中,揭示了艺术作品的多重意义。

这种研究方法不仅可以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时期和地域的艺术研究中,为我们深入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关于如何学好艺术史的方法

关于如何学好艺术史的方法

关于如何学好艺术史的方法
研究艺术史是一项有趣又挑战的任务。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你学好艺术史:
1. 构建一个坚实的基础:在研究艺术史之前,了解一些关于艺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很重要的。

研究不同的艺术形式、风格和流派,以及不同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

2. 阅读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艺术史书籍和期刊可以提供深入的了解。

选择一些经典的艺术史著作,以及一些新近发表的研究。

阅读不同的观点,以加深对艺术史的认识。

3. 参观艺术展览和博物馆:实地观赏艺术作品是研究艺术史的重要途径。

参观当地的艺术展览和博物馆,观看不同年代和风格的作品。

尝试与作品对话,思考艺术家的意图和创作背景。

4. 加入研究小组或课程:与其他对艺术感兴趣的人一起研究可以带来启发和讨论的机会。

参加艺术史相关的研究小组、课程或研讨会,和其他研究者交流想法和观点。

5. 制作笔记和总结:艺术史的研究过程中,制作笔记和总结是很重要的。

记录你学到的重要观点、艺术家和作品,以及你对它们的理解。

这样可以帮助你巩固知识,方便日后复。

6. 进行研究和写作:深入研究一个艺术时期或主题,并试着写一篇关于它的文章或论文。

通过研究和写作,你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史,并提高你的学术能力。

7. 探索多媒体资源:现代技术提供了许多研究艺术史的资源。

利用互联网搜索艺术史相关的视频、音频和其他资料,以多种方式接触艺术作品和知识。

以上是学好艺术史的几种方法。

尝试结合不同的学习途径,根据个人喜好和兴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

不断探索和学习,你将享受到艺术带来的无穷乐趣和启迪。

艺术史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艺术史研究的方法与理论

艺术史研究的方法与理论艺术史研究是一门关于艺术作品的历史发展和演变的学科。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方式、艺术家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以及艺术作品对社会和历史的影响。

艺术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论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艺术史研究的方法之一是形式分析。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元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例如,对绘画作品的构图、色彩运用和线条处理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追求的美感和表达意图。

形式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并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中进行理解。

其次,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还包括风格分析。

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不同艺术家和艺术流派之间的共性和差异。

风格分析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艺术作品的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以及艺术家对于传统和创新的态度。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强调透视和人体比例的准确性,而印象派的绘画作品则注重捕捉瞬间的光影变化和色彩的表现力。

通过对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的多样性和发展的脉络。

此外,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还包括社会历史分析。

艺术作品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它们反映了特定时期和地区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观念。

通过对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背景、艺术家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进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作品对于社会和历史的影响和反响。

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探索,这些作品成为了现代主义艺术的重要代表。

此外,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还包括符号学分析。

符号学是一门研究符号和符号系统的学科,它可以帮助我们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

通过对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进行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进行符号学分析,可以揭示出其中所使用的宗教符号和神话象征的意义,以及艺术家对于信仰和精神追求的表达。

艺术史论研究方法与途径探析

艺术史论研究方法与途径探析

艺术史论研究方法与途径探析艺术史研究是对人类使用艺术方式表达情感、思想和观念的过程进行系统化的探究与分析。

它不仅包含了对具体艺术作品的分析,还涉及到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等。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用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和途径,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艺术史。

一、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研究艺术史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历史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相关时期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以及相关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

例如,通过研究当时的艺术评论、艺术家的自传、文学作品和历史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风格转变以及与宗教改革和社会政治背景的关系等。

二、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或不同艺术家之间的对比,来寻找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进而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欧洲巴洛克时期的绘画和中国明代的绘画,来探讨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对艺术表达的影响。

三、符号学研究法符号学研究法是一种通过分析艺术作品中的符号和象征意义,来解读其深层含义的方法。

符号学认为,艺术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有意识选择而非偶然存在的,并且通过特定的符号和象征来传递某种信息。

通过符号学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的内在内涵。

例如,对于荷马史诗中的图像和符号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希腊的神话和文化。

四、社会史研究法社会史研究法是一种将艺术作品与特定社会时期和社会背景联系起来的研究方法。

社会史研究关注艺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通过分析艺术作品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关联,揭示艺术作品背后的社会意义。

例如,通过分析巴黎社交凡尔赛宫壁画的设计和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法国贵族社会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政治局势。

五、形式主义研究法形式主义研究法是一种将艺术作品视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关注其形式和视觉效果的研究方法。

形式主义研究强调对于艺术作品中形式要素的分析和解读,例如线条、色彩、构图等,以及这些形式要素如何与视觉表达和观者的感知产生关联。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贡布里希(Ernst Gombrich)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史学家之一。

他的研究方法对于艺术史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将对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文化历史的视角、视觉体验的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第一,贡布里希强调将艺术作品置于其文化背景中来进行分析。

他认为艺术作品是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产物,不能脱离其传统和历史背景去进行独立的研究。

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不仅要考虑绘画本身的技法和风格,还要探究绘画背后的社会、政治、宗教、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因此,从文化历史视角出发进行分析是贡布里希研究艺术史的核心之一。

第二,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强调以视觉体验作为研究艺术作品的基础。

他认为视觉感受是研究艺术的起点。

因为艺术是给人类创造视觉体验的,因此直接响应这种体验是理解艺术的关键。

换句话说,只有在最初的感知和想象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理解和解释艺术作品。

因此,贡布里希鼓励人们直接面对艺术作品,在视觉阅读中进行个人体验和感知,尽管这将涉及到主观性的因素。

他强调视觉体验的重要性,并把人类视觉感知的行为看作是一种“可接受的常识”。

第三,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强调科学方法与实践的相互作用。

他认为理论不能脱离实践,艺术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寻找验证点。

例如,在研究绘画,需要了解绘画的技术方面的知识。

只有在深入了解和实践各种技术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并解释绘画作品。

同样,对于艺术理论的研究也需要不断地反复实践。

总之,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强调将艺术作品置于其文化历史的背景之中去进行分析。

他坚信艺术是为观众创造视觉体验的。

贡布里希的方法鼓励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反馈。

他认为这些因素互相关联,只有综合考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艺术作品。

艺术史的研究方法

艺术史的研究方法

艺术史的研究方法
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深入研究。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和相关资料,研究者可以了解到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等重要信息。

2. 形式分析: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和结构进行详细分析,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图和表现手法。

3. 笔墨研究:对绘画作品中的笔墨技巧、材料、工艺等进行研究,揭示作品制作的方法。

4. 风格研究:通过观察和比较不同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研究者可以了解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以及相关艺术流派的演变。

5. 史料考证:通过查阅相关的史料和文献资料,研究者可以对艺术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考证,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6. 比较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或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研究,研究者可以揭示出不同作品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以及可能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7. 现场调查:直接参观艺术作品,参观现场或博物馆,通过观察作品的细节、尺寸和环境等来深入研究。

8. 口述历史和访谈:通过与艺术家或相关从业者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和口述历史,研究者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和见解。

综上所述,艺术史的研究方法可以是多样化的,研究者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方法。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

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研究方法分析贡布里希(Erwin Panofsky)是20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史学家之一,他的艺术史研究方法被誉为“主题研究法”(Iconology),对于研究艺术作品的意义和符号深入剖析,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

在其经典著作《意义的追踪》(Meaning in the Visual Arts)中,贡布里希提出了三层次的研究方法——表现层、内容层与语义层,分别从形式、主题和符号等方面来解读艺术品。

在表现层面,贡布里希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物质性质和外观特征。

他通过对作品的视觉分析和形式批评,对作品的形式元素进行细致研究,并考察其在具体艺术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特点。

贡布里希认为,作品的表现层揭示了艺术家对于外在世界的感知和表达,是理解作品的基础。

在内容层面,贡布里希关注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情境和象征意义。

他认为,主题是艺术作品的核心所在,通过对作品的主题进行分析,可以揭示艺术家对于人类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贡布里希还强调了作品的情境分析,即将作品与其创作背景和观众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以进一步解读作品的意义。

在语义层面,贡布里希关注艺术作品中使用的符号和象征。

他将符号分为三种类型:象征符号、知识符号和惯例符号。

通过研究这些符号的含义和使用,贡布里希试图揭示作品所传达的文化、宗教和社会意义。

贡布里希还关注作品的语言学维度,通过对作品中的线条、色彩和构图等语言元素的分析,探究作品所表达的视觉语言和视觉感知。

贡布里希在其研究方法中强调了对于作品的深度分析和详尽解读,超越了表面意义的阐释。

他的研究方法融合了审美、历史、社会和心理等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形成了一套全面的艺术史研究方法。

贡布里希的研究方法不仅对于研究艺术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我们理解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意义和价值也有深远的影响。

逃避统治的艺术研究方法

逃避统治的艺术研究方法

逃避统治的艺术研究方法一、社会学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探索艺术在逃避统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社会影响。

2.社会网络分析:从艺术家、艺术团体、艺术市场等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艺术与逃避统治之间的关系。

3.资料分析:通过对历史文献、统计数据、政策文件等的梳理和分析,了解统治对艺术的控制和影响,以及艺术家如何通过创作实践进行反抗和逃避。

二、文化学研究方法:1.文本分析:通过对艺术作品、文学作品、电影作品等进行内容和形式的解读,揭示其中的逃避统治的主题和意义。

2.文化批评: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批评,探讨其中对统治的抵抗和逃避的思想、价值观和表现手法。

3.文化遗产研究:通过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发掘并传承逃避统治的文化符号和精神。

三、艺术史研究方法:1.艺术家个案研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深入研究其创作背景、艺术风格以及与统治的关系,分析其如何通过创作实践进行逃避统治。

2.艺术家群体研究:研究具有相同创作风格、共同目标和价值观的艺术家群体,探讨他们如何集体行动,通过创作和宣传来逃避统治。

3.艺术史纵向研究:从历史的角度,通过对不同时期和地区的艺术发展进行比较和分析,揭示逃避统治在艺术史中的不断演变和变化。

四、跨学科研究方法:1.心理学研究:研究艺术家的心理特征、创作动机和心理机制,探讨逃避统治对艺术家心理的影响和反应。

2.文化人类学研究: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形式和符号的研究,分析逃避统治对不同文化群体的影响和反应。

3.政治学研究:通过对国家权力和政治机制的研究,分析逃避统治的艺术在政治层面上的意义和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逃避统治的艺术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并结合具体的艺术形式和文化背景进行深入分析。

同时,由于逃避统治本身具有时代性和政治性,研究时需要妥善处理政治敏感问题,并保持客观、科学的态度。

历史艺术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艺术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艺术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艺术的研究方法多样,主要根据研究对象和目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文献资料法:这是一种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来开展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查阅历史文献、艺术理论、艺术评论等资料,了解历史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的生平经历、作品的社会反响等信息,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视觉分析法:这是一种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艺术作品的视觉特征和表现形式来开展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对艺术作品的构图、色彩、线条、形态、风格等方面进行详细观察和分析,探讨作品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从而揭示作品的历史背景和艺术内涵。

比较研究法:这是一种通过比较不同艺术作品之间的异同,从而分析作品的风格特点、艺术趋势和历史影响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选择同一时期或同一主题的多个艺术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变迁的特点。

社会历史学方法:这是一种将艺术作品置于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分析艺术作品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背景,探讨作品与社会历史的相互关系,从而理解
作品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

实地考察法:这是一种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艺术作品的保存状态、展览形式和观众反响来开展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可以亲自前往艺术作品所在地或展览场所,对作品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作品的展示情况和社会影响,从而为研究提供实证数据和案例分析。

综上所述,历史艺术的研究方法可以采用文献资料法、视觉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社会历史学方法和实地考察法等多种方法,以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深入探讨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征和社会意义。

艺术史研究方法

艺术史研究方法

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风格分析法、图像学、情境分析..风格分析法1. 根据西方学者夏皮罗的定义;“风格”的表述包括三部分:形式要素或主题;形式关系及特质.. 形式要素与主题对表现是相当重要的;但关键是连接各种要素的方式决定了风格..风格分析主要关注的几个层次;手法或技法、母题零件、母题、结构、整体特征..其中;技法、母体零件和母题都是形式因素的范畴;而它主要关注的部分是个别与整体的相互关系、作品整体的构图和特征..2. 沃尔夫林与李格尔的“形式分析体系”;通过视觉观察;对艺术中风格发展的解释;提出了经典的五对风格语汇;即“线性”与“图绘性”;“平面”与“后退”;“封锁形式”与“开放形式”;“多样性”与“综合性”;“相对清晰”与“绝对清晰”.. 在这套理论体系中;常涉及作品的所用材质及其作为一个实体的形式要素;如线条、块面、画面等方面;与种族、文化、历史无关..他将关注点只放在作品本身;回避了艺术的经济和社会的问题;将作品的形式特征视为解决一般艺术作品的专门方法..缺点:风格分析法过于局限在艺术品本身的形式;而忽略当时社会的背景;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变化无穷的艺术风格中..故沃尔夫林又被称为“形式主义者”..图像志与图像学图像志Iconography这个术语是由希腊语的eikon图像和graphein书写这两个词派生出来的..因此;从字面上解释;图像志的意思就是“图像书写”或“图像描述”.. 而在这里;图像志首要和最重要的目标是确定艺术作品中描绘的是什么;并且揭示和解释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其次;图像志要关注的是追索艺术家所使用的直接和间接材料——包括文献资料的和视觉的资源..最后;图像志进一步的研究范围是调查某些特定图画的主题;特别是这些主题在不同时代的历史中的传统、发展和具体的内涵..图像学Iconology现在已经被看作是图像研究的第四阶段的一个任务..它的哲学依据是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它是用来揭示视觉艺术中主题和题材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背景..根据这个背景;图像学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艺术家或赞助人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时间选择某一种特定的主题;并且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加以表现..图像学的调查集中在社会历史而不是艺术的历史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上;以及艺术家可能没有意识到;然而实际上却产生的价值上..图像学研究者试图展现社会发展是如何被反映在视觉艺术中的..在图像学看来;艺术是时代精神的体现;风格的产生和变化也完全由时代精神决定..这也是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的核心..故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的图像学研究;它围绕着母题的识别和内容的解释;最终要回到社会文化依托的时代和民族精神上来.. 波普尔在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一书中写到:图像学研究取决于我们有能力感知特定的时期或社会环境中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潘诺夫斯基等学者把图像学理解为一门以历史——解释学为基础进行论证的科学..它在寻求艺术与社会的结构关联;是探索社会背景的一个极端形式..情境分析贡布里希、卡尔波普尔提出的情境分析法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总是处于艺术与社会的二元张力之中;因而艺术品只有在其原本的历史关系中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对艺术品的理解要放置在其所处的历史情境下分析才具有意义.. 它力图阐明个人与其情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情境中的各种因素是怎样促成个人创作的具体性和独特性..作为一种历史理解的理论;“情境分析”的客观性在于:它不是依据某种理论先行设定答案;再到历史事实中寻求证据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探究;一种从具体材料分析的调查分析中构建起假说;并在不断扩大的材料分析中检验假说的活动.. 因此;艺术史家所作的工作就是对种种客观存在的情境因素;如赞助人的要求、当时盛行的社会风潮以及审美趣味、各种传统与习俗、画作所悬挂的位置、画家的生活境遇等等进行分析与推论;从而确立出一种规律性的行为模式;即处于某一特定情境中的理性的个人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最佳行为的方式..在情境分析中;强调依据作品的直证性;也就是可感知性..这是由于艺术作品的特殊性决定的;尽管岁月毁坏了它的某些部分;历史上也有相当多的阐释;但对于艺术作品本身;其直证性依然存在;并且能通过与其它艺术家的作品的比较中显示出来..它着重考察一件作品与另一件作品甚至是所有其它作品间的差异;同时确定该作品在艺术史中的位置..另外;在情境分析中;把心理因素考虑为在特殊情境下的按照逻辑推理得到的一种行为模式;试图去发现艺术家在其情境中思索、行动的种种可能性与已发生的历史事实比照中;显现出行为的确切意义..图像学与情境分析的差异图像学研究方法是根据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在图像学看来;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是历史的核心;各学科都有同一的精神;艺术、科学、政治、宗教、技术、法律、道德、习俗等都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外观..这种研究方法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去看艺术品..因此;在图像学看来;风格是由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产生的..艺术是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它跟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结构、科技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它所基于的理论基础是“因果先定”..它的任务是;从每一个艺术现象的细节中去发现隐藏其中的普遍性..这样理解艺术的过程就变成了从一种艺术风格中找出时代的兴衰;强调社会对人的影响..它主要说明的问题是社会是怎样影响艺术品及艺术家的..情境分析研究方法是反对黑格尔提出的历史决定论学说..他们认为“把艺术看作时代表现的理论和艺术看作是自我表现理论都是错误的..”他们推出了“情景逻辑”理论;就是把对艺术风格、母题内容、艺术功能的讨论;回归到那个时代当下的场合..这种研究方法比较着重从社会中影响艺术的的某一个重要方面去分析;同时这种分析方法更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贡布里希与波普尔着重研究社会赞助..他们认为社会赞助导致了风格的主流..我觉得这种理论更适合于对单件艺术品或是一个艺术家的分析..它的任务是:试图用艺术家在当时的特殊情境下的产生的行为;通过与其它作品其它艺术家的比较;确定该艺术品和艺术家与其它作品、其它艺术家的差异性;同时得到该作品与该艺术家在艺术史中的位置..这样理解艺术的过程就变成了寻找差异性和批判性的过程;强调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它主要说明的问题是艺术家是在怎样的特定社会条件下创造出他的作品的..中国艺术史研究亟待回归中国历史本身近两年来;美学界和艺术界最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事件;莫过于对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讨论..就这场讨论可以预见的后续影响看;它的重要性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预示着一个美和艺术转型时代的到来..比较言之;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以引进西学为主调;具有使世界进入中国的性质;今天的讨论则重在确立民族美学和艺术精神的主体地位;具有使中国进入世界的性质..换句话说;一个在文化上日益自信的中国;意识到了它有责任以民族性的美和艺术自我教育;并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但是;就目前的进展看;这场讨论仍然处于表象层面;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仍在套用西方既成的概念体系自我讲述;缺乏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特性的深度认知..单就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关系而言;艺术构成了其中最精华的部分;艺术史研究的深度决定着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认知深度..在这种背景下;让中国艺术史研究真正回归中国历史本身;就成为将这场讨论引向深入的关键..现代以来;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影响既深且巨的概念;莫过于“美的艺术”..这一概念起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者;此后则成为对艺术的唯一限定..人们认为;各种艺术只有通过美才能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只有通过美才能发挥作用..但事实上;美和艺术的这种互文性;既无法充分解释西方艺术史;对中国艺术史更缺乏说服力..比如中国殷商时期的青铜纹饰;它是艺术的;却未必是审美的..今人虽然捏造出一个“狞厉之美”的概念;但它仍然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审美感受..同时;尽管艺术以审美为目标;但美从来不是唯一的目标..在美之上往往有更高的哲学、伦理追求..像中国先秦时期的礼器;往往在具有审美特性的造型中包含着对天地宇宙的看法;即制器尚象;同时充当了某种伦理、神学目的的视觉相等物;即器以藏礼..后世中国的山水画;更是在根本上蔑视审美化的形色表现;而是将哲学性的显道或写意作为艺术的根本任务..据此可以看到;在美与艺术之间;虽然审美价值具有主导性;但它也像一件紧身衣遏制了艺术意义的多元生发..除了美对艺术的强制;中国艺术现行的分类方式也存在问题..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界接受了西方启蒙时期的艺术分类法;即将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五种..但是在中国社会早期;只有诗、乐、舞才是真正的艺术;除此之外均属于工匠之作..至汉末魏晋;绘画因文人的介入而获得艺术身份;但雕塑、建筑的匠人性质则直到明清也没有改变..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其实存在着两种艺术:一种是士的艺术;一种是百工的艺术;两者是分裂的..对前者艺术身份的认定古今保持了一致;后者作为艺术则来自现代西方艺术观念对中国历史的重构..在这种中西方艺术认知的错位中;书法成为一个异类..它一方面被中国文人视为艺术的最高级形态;另一方面却在西式的艺术谱系中找不到位置..这是它长期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原因..由此不难看出;诗、乐、舞、书、画是中国古代艺术固有的分类体系;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的五分法则是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强加给中国历史的产物..也许后一种分类更科学、更具现代性;但如果据此认定它反映了中国艺术史的实然状况;则明显是一种误判..第三个需要反思的问题是艺术与自由的关系..在现代中国对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接受中;没有什么比自由更具有核心价值..自由被视为人的本质、美的本质;进而被视为艺术的本质..但是;以此为尺度介入中国艺术史研究;问题却相当严重..比如按照现代美学和艺术史家的一般判断;春秋战国、魏晋、明朝中晚期被视为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三大高峰..相反;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时代;其艺术创造的价值则往往被低估;如两汉和盛唐..按照这种国家稳定与艺术进步全面背反的逻辑;好像社会越动荡;艺术家越自由;其艺术成就愈最大化..于此;社会动荡反而成了美和艺术勃兴的必要条件;其荒谬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在同一个时代内部;那些凸显自由精神的艺术;其价值往往被夸大;反映官方艺术趣味的艺术;其成就则要么被艺术史家视而不见;要么被置于艺术史的边缘..像在中国宋代;有官方背景的院体画代表了那一时代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但艺术史家却更愿意将关注的重心集中于这一时期带有墨戏性质的文人画..之所以出现这种艺术价值评估的古今错位;原因无非在于现代以自由为核心价值的艺术史观;赋予了艺术家与主流政治尖锐对峙的性质..反叛而不是介入、疏离而不是参与;被视为艺术家最具正当性的社会面孔..就中国艺术史的实际状况看;没有人能否认自由精神是中国艺术的主导精神;但如果将其强化到唯一性的程度;则必然带来艺术史写作的偏执..在中国历史上;很少有西方式的职业艺术家或自由艺术家;他们大多是政府官员兼习艺术;或者以艺术家身份获得朝廷资助;与主流政治合作的侧面大于对立的侧面..这些人大多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保持了平衡..就此而言;如果单单将中国艺术史写成对自由观念的诠释史;显然就忽略了中国艺术价值选择的多元性..最后一点是艺术与国家政治的关联问题..中国数千年的封建政治起于西周时期周公的制礼作乐;自此中国的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其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有论者认为;文化与政治的结合是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特点;其根据就是中国传统政治对礼乐等人文要素的全面吸纳..进而言之;礼乐是文化或文明问题;但艺术却构成了这种文化或文明的核心..像礼乐的“乐”;包括诗、乐、舞;本身就是艺术..礼乐的“礼”;在个体层面追求行为的雅化;在群体层面推崇礼仪的庄严;在器用方面强调礼器对天地秩序和人间伦理的暗示;分别具有行为艺术、典礼艺术和礼仪美术的性质..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政治的人文性;最根本地落实为它深邃的艺术性;审美和艺术精神构成了中国传统的立国精神..同样;中国社会自西周以来;诗教、礼教、乐教构成了几千年国家教育的基石;它既是艺术教育;也是国家教育..这种艺术价值与国家政治目标有机统一的现象说明;艺术在中国传统中;一方面通过艺术精神的弥漫、渗透赋予现实政治一种诗意特质;另一方面也以艺术昭示的理想为人民提供精神引领..面对这种状况;如果艺术史家非要从中切分出一部纯粹的中国艺术史;就不但违背历史真实;而且也是对艺术价值的极大削弱..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中国传统中;艺术无论其存在形态、分类方式;还是对其本质属性的定位、价值的认定;均与现代西方存在着巨大的相异性..这意味着;按照西方概念体系撰写的种种中国艺术史;与其说属于中国历史本身;还不如说是通过切割与截取的手段将中国艺术史变作证明西方艺术观念普适性的案例..就此而言;让中国艺术史研究重新回归中国历史本身;就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求真问题;而且是确立中国艺术的本体地位、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重要前提..中国艺术史中个案研究的问题与方法郎绍君林风眠是兼融中西的画家;他作为自由主义的知识分子、20世纪前期最富影响的美术教育家、现代中国绘画的探索者;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论文创造新的艺术结构;从“重技而不轻道”“平面世界的秩序”“彩色的诗”“心灵的造型表现”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他在形式语言方面的创造..这四个方面;都是从对作品的分析中总结出来的;涉及了中西艺术形式的诸多问题..慰藉人生的苦难一文以“沉郁的浪漫”“呼唤人道”“诗意的孤寂”“吟咏与呐喊”概括了他四个时期不尽相同的精神追求;这些精神可以概括为从“救世倾向”到“避世倾向”再到“救世倾向”;文章进一步探讨了这些转变产生的个人与社会根源..林风眠一书对林氏的生平、思想和艺术发展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在对大量未署款作品进行断代考释与时序排列的基础上;论述了其艺术探索的艰苦历程特别是心路历程..i个案主要指对单个艺术家、作品和相关问题的研究课题;它以个别为对象;从个别透视普遍..做个案便于深入;有益于克服“大而空”..但个案不是罗列琐碎的材料;它必须提出并贯穿与材料血肉相联的问题;而且是实实在在的真问题而非假问题..在历史研究中;强调实证是“我注六经”的方法;强调主观解释是“六经注我”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形成了史学研究的两种类型..前一种类型多科学理念;后一种类型多想象力..现代中国的艺术史学虽也能看到这两种类型与方法的影响;却都没有形成有力的派别;没有出现经典性的着作..俞剑华、郑午昌等的着作近于“我注六经”的类型;但仅限于美术史文献的梳理与归纳;还谈不到对材料的精密考释;缺乏问题意识;鲜有创造性的综合论述..50-70年代的美术史着述大多蔑视甚至抛弃史实;任意曲解古人以为当下服务;是“六经注我”的极端类型;而支配“注我”的还不是想象力;而是各种决定论和目的论..新时期实行文化开放;西方思潮涌入;艺术史研究迅速多样化..把艺术史放在一个目的论框架、视艺术规律如生物演化规律者有之;重视直觉、经验、心理、情感;强调从艺术客体转移到认知主体者有之;把西方理论语言学、解构主义、图像学、风格学移植套用到中国艺术史研究者有之..但学风浮躁;浅尝辄止;生搬硬套;抄袭杂拼沦为风气;这一多样化趋势还未曾给艺术史研究带来根本的变化..对于救治当代学界的浮泛学风;章太炎提出的“审名实、重佐证、戒妄牵、守凡例、断情感、汰华词”无疑是一剂良药;当然;完全作到“守凡例、断情感”不大可能;研究者个人的体认与理解很难没有情感的因素..材料是给定的;对它们的理解、组织、叙述和阐释一定含主观性和时代特色;人对历史的认知带有某种无须验证的哲学与道德的假设性;而这是需要想象力的;艺术史研究尤其如此..历史研究只能解读文本;艺术史则不同;它有艺术品留下来;艺术史家面对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艺术生命体;可以直觉与体验;而这种直觉与体验总会因人而异;并难免带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从这个意义说;艺术品与自然科学产品不同;艺术史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做个案研究;需要设身处地想象艺术家的生存环境与创作状态;需要冷静的思考也需要“同情的理解”;少不了理性的剖析也少不了“以灵致灵”的感受;而不应该是解析数学般的“科学理性”或者没有抑制的滥情..把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的历史哲学、历史规律的探讨与历史解释的研究、逻辑抽象与经验分析综合为一;也应成为艺术史方法论的追求..历史不可避免地残缺不全;我们用以回答历史问题的材料必然有漏洞和局限;如果说“历史是一种探索”;这种探索就要求不断的、尽可能多的掌握材料..但材料本身并不是历史..对某一历史课题的研究须能小中见大;提出并回答某种有意义的问题;这就要求有宏观的视野;思考的能力;恰当的研究方法..为此;需要读书借鉴;学习经典;培养通识;求取“致广大尽精微”的本领..我在作具体课题时;常感到知识、理论与方法的贫弱..应急之时;只能临阵磨枪;边学边用..但我坚持这样的原则:明白则用;不明白不用;合用则用;不合用则不用;用得自然则用;不自然则不用..方法重要;但方法发端于问题;问题不同则方法有别;从根本上说;问题本身比方法更重要..学习前人方法不可或缺;但不能生吞活剥;削足适履;为方法而方法;因方法伤问题..对许多艺术史家来说;方法往往是研究预设的一部分;反映着他的思想与习惯..我对方法所知甚少;也不刻意追求;我觉得;如果在发现问题之前就预设了某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用既定方法去套充满个性与偶然性的艺术现象;也许就抓不住或不能深入到问题中去了..从问题出发;自然而然地综合各种方法;也许是恰当的方法..个案研究中的问题意识;要从对具体史实的清理中提出;也要从对历史的宏观理解中去发现..这里还可以举林风眠研究的例子..林风眠一生游移于“为人生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之间;四十岁前强调“为人生而艺术”;四十岁后转向“为艺术而艺术”;八十岁左右又回到“为人生而艺术”..但他从没有“为政治而艺术”..早年创作人道人类的痛苦;晚年创作恶梦痛苦人生百态;以悲情描绘人的受难;揭露压迫和杀戮;都未指向具体的政治事件与政治行为..因为他认定艺术是感情的产物;是“慰藉人生和心灵”的;是应该像宗教那样独立的;艺术家要自由抒写个人情怀;而不能成为政治、政治集团的附庸和工具..他接受了五四的民主精神特别是蔡元培的美学主张;在法国受到欧洲自由主义思想、以叔本华为代表的生命哲学和现代艺术的影响;始终坚持着以艺术和教育救国救人类的理想..在20世纪的大背景下坚持这样的主张与立场;难免孤独和受难..但正是这一坚持;使他获得了孤独自处、闭门作画的条件;凭着作品的魅力进入艺术史;成为世纪性的大家;而不像某些画家那样;靠着政治、商业、媒体宣传、投机和自我吹嘘骗取“大师”之名..艺术史上的大师;都是以作品的不朽而不朽的;这个看似简单浅易的道理;常常被一些艺术史家和理论家所忽略..在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研究中;我比较注意发掘他们的心理意识背景..譬如在审视林风眠的作品与文献过程中;我发现他的早年记忆特别是创伤记忆常常投射到他后来的作品之中..家乡的美丽风光;石匠爷爷的疼爱;幼年的丧母之痛;青年时代丧妻丧子之痛;形成了他的善良、内向、孤独、对美与痛苦的双重敏感等个性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和创伤记忆;既是他那些具有表现主义倾向作品的内在根源;也与那些我称之为具有“诗意的孤寂”特征的盛期作品息息相关..“诗意的孤寂”所概括的;不是孤独自怜、孤独傲岸或英雄落魄式的孤愤;而是孤独而美;孤独而有力;孤独寂寞但仍然充满爱欲与激情..20世纪的中国绘画;有的是民族的、家国的伤痛;也有的是无关痛痒的风花雪月;却很少有个人生活的创伤记忆..这与“救亡压倒启蒙”的现代历史有关;与强调族群、阶级、集团的价值而忽视个人价值的中国文化传统;善于表现超然、淡然、中庸而颇少关注个人内心世界的中国绘画传统有关..传统中国画讲“逸”而不讲孤独;讲“清狂”而不讲痛苦;讲“远”而不讲近..林风眠虽在困境中选择了“隐”的态度;但其艺术的内在诉求还是有别于上述传统;他始终没有离开自我与人;始终在追求着一个现代灵魂的表现;尽管他对痛苦的反省是有限的;尽管他总是在营造掩盖孤独的美的幻境..对林氏精神与心理这一描述;渗透着我对历史特别是曾经体验过的历史的沉重思考..在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的过程中;我发现有太多的艺术家被遮蔽和遗忘;历史长河由无穷尽的偶然和碎片汇流而成;人们的记忆淘汰某些东西本属自然现象..但20世纪的遮蔽和遗忘大多是因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介入;因为是“遗老”“卖办”、“资本家”“地主”“右派”“保守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风格分析法、图像学、情境分析。

λ风格分析法1. 根据西方学者夏皮罗的定义,“风格”的表述包括三部分:形式要素或主题,形式关系及特质。

形式要素与主题对表现是相当重要的,但关键是连接各种要素的方式决定了风格。

风格分析主要关注的几个层次,手法或技法、母题零件、母题、结构、整体特征。

其中,技法、母体零件和母题都是形式因素的范畴,而它主要关注的部分是个别与整体的相互关系、作品整体的构图和特征。

2. 沃尔夫林与李格尔的“形式分析体系”,通过视觉观察,对艺术中风格发展的解释,提出了经典的五对风格语汇,即“线性”与“图绘性”,“平面”与“后退”,“封锁形式”与“开放形式”,“多样性”与“综合性”,“相对清晰”与“绝对清晰”。

在这套理论体系中,常涉及作品的所用材质及其作为一个实体的形式要素,如线条、块面、画面等方面,与种族、文化、历史无关。

他将关注点只放在作品本身,回避了艺术的经济和社会的问题,将作品的形式特征视为解决一般艺术作品的专门方法。

缺点:风格分析法过于局限在艺术品本身的形式,而忽略当时社会的背景,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变化无穷的艺术风格中。

故沃尔夫林又被称为“形式主义者”。

λ图像志与图像学图像志(Iconography)这个术语是由希腊语的eikon(图像)和graphein(书写)这两个词派生出来的。

因此,从字面上解释,图像志的意思就是“图像书写”或“图像描述”。

而在这里,图像志首要和最重要的目标是确定艺术作品中描绘的是什么,并且揭示和解释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深层意义。

其次,图像志要关注的是追索艺术家所使用的直接和间接材料——包括文献资料的和视觉的资源。

最后,图像志进一步的研究范围是调查某些特定图画的主题,特别是这些主题在不同时代的历史中的传统、发展和具体的内涵。

图像学(Iconology)现在已经被看作是图像研究的第四阶段的一个任务。

它的哲学依据是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

它是用来揭示视觉艺术中主题和题材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背景。

根据这个背景,图像学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艺术家或赞助人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时间选择某一种特定的主题,并且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加以表现。

图像学的调查集中在社会历史(而不是艺术的历史)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上,以及艺术家可能没有意识到,然而实际上却产生的价值上。

图像学研究者试图展现社会发展是如何被反映在视觉艺术中的。

在图像学看来,艺术是时代精神的体现,风格的产生和变化也完全由时代精神决定。

这也是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的核心。

故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的图像学研究,它围绕着母题的识别和内容的解释,最终要回到社会文化依托的时代和民族精神上来。

波普尔在《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一书中写到:图像学研究取决于我们有能力感知特定的时期或社会环境中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

潘诺夫斯基等学者把图像学理解为一门以历史——解释学为基础进行论证的科学。

它在寻求艺术与社会的结构关联,是探索社会背景的一个极端形式。

λ情境分析贡布里希、卡尔•波普尔提出的情境分析法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总是处于艺术与社会的二元张力之中,因而艺术品只有在其原本的历史关系中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对艺术品的理解要放置在其所处的历史情境下分析才具有意义。

它力图阐明个人与其情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情境中的各种因素是怎样促成个人创作的具体性和独特性。

作为一种历史理解的理论,“情境分析”的客观性在于:它不是依据某种理论先行设定答案,再到历史事实中寻求证据(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它是一种探究,一种从具体材料分析的调查分析中构建起假说,并在不断扩大的材料分析中检验假说的活动。

因此,艺术史家所作的工作就是对种种客观存在的情境因素,如赞助人的要求、当时盛行的社会风潮以及审美趣味、各种传统与习俗、画作所悬挂的位置、画家的生活境遇等等进行分析与推论;从而确立出一种规律性的行为模式,即处于某一特定情境中的理性的个人为达到某一目的而采取的最佳行为的方式。

在情境分析中,强调依据作品的直证性,也就是可感知性。

这是由于艺术作品的特殊性决定的,尽管岁月毁坏了它的某些部分,历史上也有相当多的阐释,但对于艺术作品本身,其直证性依然存在,并且能通过与其它艺术家的作品的比较中显示出来。

它着重考察一件作品与另一件作品甚至是所有其它作品间的差异,同时确定该作品在艺术史中的位置。

另外,在情境分析中,把心理因素考虑为在特殊情境下的按照逻辑推理得到的一种行为模式,试图去发现艺术家在其情境中思索、行动的种种可能性与已发生的历史事实比照中,显现出行为的确切意义。

图像学与情境分析的差异图像学研究方法是根据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

在图像学看来,时代精神或民族精神是历史的核心,各学科都有同一的精神,艺术、科学、政治、宗教、技术、法律、道德、习俗等都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外观。

这种研究方法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去看艺术品。

因此,在图像学看来,风格是由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产生的。

艺术是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它跟当时的社会背景、经济结构、科技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它所基于的理论基础是“因果先定”。

它的任务是,从每一个艺术现象的细节中去发现隐藏其中的普遍性。

这样理解艺术的过程就变成了从一种艺术风格中找出时代的兴衰,强调社会对人的影响。

它主要说明的问题是社会是怎样影响艺术品及艺术家的。

情境分析研究方法是反对黑格尔提出的历史决定论学说。

他们认为“把艺术看作时代表现的理论和艺术看作是自我表现理论都是错误的。

”他们推出了“情景逻辑”理论,就是把对艺术风格、母题内容、艺术功能的讨论,回归到那个时代当下的场合。

这种研究方法比较着重从社会中影响艺术的的某一个重要方面去分析,同时这种分析方法更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

贡布里希与波普尔着重研究社会赞助。

他们认为社会赞助导致了风格的主流。

我觉得这种理论更适合于对单件艺术品或是一个艺术家的分析。

它的任务是:试图用艺术家在当时的特殊情境下的产生的行为,通过与其它作品其它艺术家的比较,确定该艺术品和艺术家与其它作品、其它艺术家的差异性,同时得到该作品与该艺术家在艺术史中的位置。

这样理解艺术的过程就变成了寻找差异性和批判性的过程,强调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它主要说明的问题是艺术家是在怎样的特定社会条件下创造出他的作品的。

中国艺术史研究亟待回归中国历史本身近两年来,美学界和艺术界最能引起广泛共鸣的事件,莫过于对中华美学和艺术精神的讨论。

就这场讨论可以预见的后续影响看,它的重要性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预示着一个美和艺术转型时代的到来。

比较言之,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以引进西学为主调,具有使世界进入中国的性质;今天的讨论则重在确立民族美学和艺术精神的主体地位,具有使中国进入世界的性质。

换句话说,一个在文化上日益自信的中国,意识到了它有责任以民族性的美和艺术自我教育,并为世界文明作出贡献。

但是,就目前的进展看,这场讨论仍然处于表象层面,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仍在套用西方既成的概念体系自我讲述,缺乏对中国美学和艺术特性的深度认知。

单就中国美学和艺术的关系而言,艺术构成了其中最精华的部分,艺术史研究的深度决定着对中华美学精神的认知深度。

在这种背景下,让中国艺术史研究真正回归中国历史本身,就成为将这场讨论引向深入的关键。

现代以来,对中国艺术史研究影响既深且巨的概念,莫过于“美的艺术”。

这一概念起于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者,此后则成为对艺术的唯一限定。

人们认为,各种艺术只有通过美才能联系为一个整体,也只有通过美才能发挥作用。

但事实上,美和艺术的这种互文性,既无法充分解释西方艺术史,对中国艺术史更缺乏说服力。

比如中国殷商时期的青铜纹饰,它是艺术的,却未必是审美的。

今人虽然捏造出一个“狞厉之美”的概念,但它仍然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审美感受。

同时,尽管艺术以审美为目标,但美从来不是唯一的目标。

在美之上往往有更高的哲学、伦理追求。

像中国先秦时期的礼器,往往在具有审美特性的造型中包含着对天地宇宙的看法,即制器尚象;同时充当了某种伦理、神学目的的视觉相等物,即器以藏礼。

后世中国的山水画,更是在根本上蔑视审美化的形色表现,而是将哲学性的显道或写意作为艺术的根本任务。

据此可以看到,在美与艺术之间,虽然审美价值具有主导性,但它也像一件紧身衣遏制了艺术意义的多元生发。

除了美对艺术的强制,中国艺术现行的分类方式也存在问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艺术界接受了西方启蒙时期的艺术分类法,即将艺术分为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五种。

但是在中国社会早期,只有诗、乐、舞才是真正的艺术,除此之外均属于工匠之作。

至汉末魏晋,绘画因文人的介入而获得艺术身份,但雕塑、建筑的匠人性质则直到明清也没有改变。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其实存在着两种艺术:一种是士的艺术,一种是百工的艺术,两者是分裂的。

对前者艺术身份的认定古今保持了一致,后者作为艺术则来自现代西方艺术观念对中国历史的重构。

在这种中西方艺术认知的错位中,书法成为一个异类。

它一方面被中国文人视为艺术的最高级形态,另一方面却在西式的艺术谱系中找不到位置。

这是它长期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的原因。

由此不难看出,诗、乐、舞、书、画是中国古代艺术固有的分类体系,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舞蹈的五分法则是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强加给中国历史的产物。

也许后一种分类更科学、更具现代性,但如果据此认定它反映了中国艺术史的实然状况,则明显是一种误判。

第三个需要反思的问题是艺术与自由的关系。

在现代中国对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接受中,没有什么比自由更具有核心价值。

自由被视为人的本质、美的本质,进而被视为艺术的本质。

但是,以此为尺度介入中国艺术史研究,问题却相当严重。

比如按照现代美学和艺术史家的一般判断,春秋战国、魏晋、明朝中晚期被视为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三大高峰。

相反,中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社会繁荣的时代,其艺术创造的价值则往往被低估,如两汉和盛唐。

按照这种国家稳定与艺术进步全面背反的逻辑,好像社会越动荡,艺术家越自由,其艺术成就愈最大化。

于此,社会动荡反而成了美和艺术勃兴的必要条件,其荒谬性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在同一个时代内部,那些凸显自由精神的艺术,其价值往往被夸大;反映官方艺术趣味的艺术,其成就则要么被艺术史家视而不见,要么被置于艺术史的边缘。

像在中国宋代,有官方背景的院体画代表了那一时代最杰出的艺术成就,但艺术史家却更愿意将关注的重心集中于这一时期带有墨戏性质的文人画。

之所以出现这种艺术价值评估的古今错位,原因无非在于现代以自由为核心价值的艺术史观,赋予了艺术家与主流政治尖锐对峙的性质。

反叛而不是介入、疏离而不是参与,被视为艺术家最具正当性的社会面孔。

就中国艺术史的实际状况看,没有人能否认自由精神是中国艺术的主导精神,但如果将其强化到唯一性的程度,则必然带来艺术史写作的偏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