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习的理论与性别角色社会化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别与社会性别角色
社会学研究中的性别与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学研究中,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它们涉及到性别在社会中的构建和表达,以及个体如何在社会中扮演特定的性别角色。
本文将探讨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学研究中的意义与影响。
一、性别的社会构建1. 性别的概念性别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同于生理上的性别,而是指社会对个体的性别特征和角色的构建与界定。
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中被赋予了不同的期待和角色,形成了性别二元论的观念。
2. 社会性别的形成社会性别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个体通过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机构和社会交往中学习到了关于性别的行为规范和性别角色。
这些规范和角色塑造了人们对性别的认同和表达方式。
二、性别对社会的影响1. 性别与社会地位性别对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机会分配产生了重要影响。
传统上,男性在社会中享有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而女性则受到性别歧视和限制。
这种性别不平等和角色刻板印象对社会的发展和公平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2. 性别与社会关系性别也对社会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男性和女性在家庭、工作场所、政治和经济等领域中担任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这些角色与性别相关,也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互动和交往方式。
三、性别的研究方法1. 性别的定性研究社会学研究中经常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来探索性别与社会性别角色的相关问题。
这些方法包括观察、访谈和文本分析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性别在社会中的表达和影响。
2. 性别的定量研究定量研究方法也在性别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手段,研究者可以获取大量的数据来研究性别在群体层面上的差异和变化。
四、性别与社会变革1. 性别与现代化随着社会的现代化,性别角色和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女性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参与等领域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社会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也得到了挑战和改变。
2. 性别与社会运动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的研究对社会运动和性别平等的推动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性别不平等的认识和反思,鼓励人们参与到争取性别平等的行动中,以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进步。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自然属性人的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社会化的含义:(p93)(一)社会化的研究角度1文化角度(从文化人类学):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心理学)3.从社会学的角度(社会学):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学的定义: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p93)1. 衣食技能:维持生存的能力技能社会化职业技能:社会生存的本领2. 行为社会化:社会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要求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遵从一定规则、方式的过程。
3. 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把男女社会特征方面的差异教化给个体,使之符合自身性别角色的过程。
“性别角色”不等于“性别”4. 定义: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参与能力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作用:培养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力培养对政治角度的价值认同人的社会化类型:(p94)1. 生理性成熟初始社会化社会化成年2.预期社会化:一个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储备3.发展(继续)社会化:成年人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角色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全方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标准规范特点,着眼于人的改造、形式剧烈。
主动:移民被动:监狱(负面和强制的)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生理基础:①人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②人有语言能力③人有思维能力④人有学习能力⑤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社会化的主体:(一)家庭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父母的权威和社会化的巨大影响(二)学校是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有半强制性和系统性(尤其是中小学,从大学开始更强调个人特色发展)作为组织机构,培养合作型和独立性(三)同龄(辈)群体定义;由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们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作用:独立平等地进行社会化无意识中接受大量群体亚文化影响(四)工作单位个人职业化的主要场所职业角色、习惯检验以前社会化成果的场所学以致用,真正走向社会(五)大众传媒传媒的开放性、多样性、广泛性无强制:潜移默化导向暗示性需要加以合理控制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一)观察(描摹)学习(二)角色扮演(三)知识积累社会化的主要理论(p103)(一)库里的“镜中我“理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二)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化的生命周期:(一)少儿期(0-16岁)主要:初始社会化(社会、家庭、学校)(二)青年期(16-40岁)主要:预期社会化(三)成年期(40-60岁)主要:发展(继续)社会化(四)老年期(60-)*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困境:缺少稳定、统一的价值规范标准(二)社会化的偏差与失败①无效文化传递②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过程(三)代沟社会不同世代之间存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上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①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②对于代差的性质要具体分析。
第十章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第二节 性别差异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基本概念
1、性别:是带有心理学意义和文化意义的概念,是一种 社会标签,用来说明文化赋予每一性别的特征和个体给自 己安排的与性有关的特质。 对于人的性别,由于受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 公民性别、抚养性别、自认性别、性别度、性别的自我概念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荷尔蒙的影响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父母是影响儿童性别个性化的重要因子,但不是唯一 的重要的因子; 儿童达到性别定型化的年龄范围扩大了; 双性化理论研究正在兴起。
五、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评价:社会学习理论是一个清楚、限定明 确、容易测试的理论。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我 们早已熟悉的一般学习理论运用于心理性别的 发展上。从性别心理差异研究的角度看,社会 学习理论强调影响女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力量。
4、心理人类学理论
关于家长与子女的互动关系 美国的研究表明,同性和异性的家长对子女的反应 不同,父亲对子女的反应差异更为明显。在家庭中, 往往给予男孩更多的自由和独立性,期望男孩有更 多的成功。但是,其他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少, 而且没有发现这样的模式。 对三个部落的性别行为进行比较 米德在20世纪30年代的研究,为社会文化决定性 别心理这一命题提供了较客观的证明。她对阿来别 什、曼都古玛、赞布里三个原始部落进行了细致的 人类学研究结果是:女性气质和性格是由社会条件 形成的,性别差异也取决社会文化。
双性化(Androgyny)是希腊语词根,意思是男性化和女性 化混合和平衡。这是一个很老的概念,有其在古典方法论、 文学和宗教中的根源。双性化是一个有意义的人格指标,是 心理健康化的标准。其教育意义是:着力培养男女学生人格 双性化,形成理想的性别角色,消灭性别图式,防止传统的 性别图式的影响。
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3.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 观点:儿童以认同他们同性别父母的方式实现性别特征 形成。并解决俄狄浦斯情结,伊莱克特情结。 未得到研究支持
4.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Albert Bandura) 观点:儿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性 别认同、形成性别角色偏好。
第一,通过直接教导(不同的 强化),当儿童进行适合性别的 行为就受到奖励,而如果进行另 外一种性别的活动就会受到惩罚。
胎儿发育出男性或女性的生 殖器。出生后,人们即会对 其作出反应。
相关理论 生物,社会,心理-生物-社会
出生至3岁
父母常常提醒孩子的性别, 并鼓励与其性别相一致的行 为,阻止不一致的行为。由 于社会经验的作用,神经系 统的发展、最基本的分类技 社会学习,心理-生物-社会 能的获得,幼儿形成了一些 最基本的性别典型行为偏好, 并知道自己是一个男孩还是 女孩(基本性别认同) 儿童获得基本性别认同后, 开始寻求有关性别差异的知 识,形成性别图式。 儿童最终获得了对性别恒常 性的理解——一种坚定的、 以未来为指向的自我形象; 这时他们较少的依赖于性别 图式,转而观察同性别榜样 的行为,逐渐获得与他们早 先对自己的性别判断相一致 的行为方式和特征。
性别角色发展及其理论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01
性别角色分类
02
03 04
性别特征形成
性别角色发展
概念
性征(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 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赫尔本(Diane Halpern)提出了一种“心理-生物-社会模 型”,用以解释先天和后天因素如何交互影响性别特征的 发展。“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正如一堆有着共同心脏的连 体婴儿,不可分离。”---赫尔本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03 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2、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04 社会环境对儿童性别差异的影响
1、父母的影响 2、教师的影响 3、同伴的影响 4、媒体的影响
05 概念
女 子 气
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高
双性化
女子气的 性别类型
男子气和女子气是指男女在个性方面的 差异,有时称为第三性征。 第三性征的男女差异,早在儿童早期就 已经显现,直到青少年期才为个体所意识, 内化并趋于明朗。
02 社会学习理论
性别定型化理论
1、对别人的观察,学会期待与性别角色相符的行为。
2、父母性别行为的影响
3、观察与模仿电视媒体 4、同伴影响
02 心理人类学理论
性别定型化理论
理论:重视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
研究方法:强调心理实验研究同人类学的自然主义的 调查与现场研究相结合。
米德指出:因性别不同而显现的人格特性或角色扮演 并非源自生物学基础,而是因文化模式而定型的。
01
性别差异的表现
b.认知
男孩 强 感知 理解记忆 抽象记忆 逻辑思维 女孩 早
表现 年龄倾向 创造能力 智力差异擅长方面 记忆 思维
语言 机械记忆 形象记忆 形象思维
01
性别差异的表现
c.社交情感
表现 兴趣 攻击行为 合作方法 交往 男孩 事、物 肢体攻击 与竞争关系 同性 女孩 人 语言攻击 表示关心与帮助 同性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第二节 性别差异的表现与原因
南京师范大学
TEAM OF 无敌是多么寂寞
主讲人 资料搜集 PPT制作 王雁羽 张妤杭 屈 琦 张紫欣
李千惠 伍艺杰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形成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形成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从身处社会中的各种角色扮演中逐渐获得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
性别角色作为人们对性别的期望和要求,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社会化如何影响性别角色的形成,并思考社会化对性别平等的影响。
一、社会化对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1. 社会化建构性别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接受社会中对性别的认知和期望,从而形成对于性别角色的理解和认同。
举个例子,男孩从小被教导要坚强独立,女孩则被要求温柔体贴。
这些对性别的期望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个体的性别角色。
2. 社会化延续性别刻板印象社会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延续和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
个体所接触到的媒体、教育和文化传统中存在一些对性别的固有刻板印象,例如男性应该强壮、有竞争力,女性应该温柔、体贴。
这些刻板印象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表现。
3.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教育社会化在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规范和设置涉及到个体对于性别的认同和行为的塑造。
如学校中传递给男孩的信息是应该追求成功和领导能力,而女孩则被鼓励优雅和助人为乐。
这些教育模式培养了个体在社会中应有的性别角色。
二、社会化对于性别平等的影响1. 社会化与性别歧视尽管社会化在促进性别平等方面有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性别歧视。
性别角色的不平等传递了一种不公正的信息,使得女性在职场和社会其他领域中面临更多的不平等待遇。
这种不公正现象使得性别平等的实现变得更为艰难。
2. 社会化与性别刻板印象社会化中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也是性别平等困境的一个原因。
男性被期望保持强悍和竞争的形象,女性则被期望保持柔弱和体贴。
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个体在职业选择、社会角色担当等方面的自由发展,对于性别平等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3. 社会化与性别角色的多样性与上述固定的性别角色相对应,社会化也容许了一定程度的性别角色多样性。
近年来,人们对性别认同和表达的理解逐渐拓宽,个体有更多的选择权。
社会学习理论下的男性幼儿教师性别角色功能分析
的示 范作 用 。孩 子 的观 察 与模 仿对 其个 性 发展 的
重 要 性 及 其 机 制 在 社 会 学 习 理 论 中可 以 找 到 依
据。
所 谓社 会 学 习理论 .班 杜拉 认 为 系探讨 个 人
的认 知、行为与环境 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 类 行 为的影 响 。其 中 , 环境 可 分为 实在 环境 与潜在
方 面 可 以促使 幼儿更 快 地认 知 世 界 ,一方 面 可 以 促 进 孩 子 心 理 方 面 的 成 熟 及 良好 行 为 习 惯 的 养
成。
最 后放 弃工作 。面对这 些 困难 , 教师不 敢轻 易地 男
选 择幼 教行业 。
3 化也是 个体 学 习的 一种 重要机 制 。 杜 拉 强 班 将 强化 分 为 自我 强化 与 替代 强化 ,幼 儿在 幼 儿 园 中观察 到 同性 别 的 同伴 或教 师 ,因其 正确 的性别 形 象 而 受 到认 可 而 习得 正 确 的 性 别 角 色 意 识 , 这
影 响环境 , 为之 间也 会相 互影 响 。幼儿在 幼儿 园 行 中主要 接触 的是 同龄 的伙 伴及 教 师 ,这 些人 的行
为很 自然 的会 影 响到幼 儿 的个 体 发展 。 2观 察 学 习理论认 为 . 童通 过观 察他 们 生 活 . 儿
中重要 人 物 的行 为 而 学得 社 会行 为。这 些 观察 以 心 理 表象 或 其 他 符 号 表征 的形 式 储 存 在 大 脑 中 ,
摘 要: 幼儿教师女性化现象一直以来是个不争的事 实。 分析国内外幼师的现状 , 可以看到 男幼师比 例严 重不 足 , 量偏 少。结合班杜 拉社 会 学 习理论 特 另 是观 察 学 习理论 , 数 q 发现 男幼 师对 幼儿 形成 良好 的性
性别社会化
游戏期(5-8岁)
社会化基本内容:主动性与罪错感 人际交往核心范围:家庭成员 社会化阶段成果:理想、追求
性别社会化学习内容:自我性别角色的获得 开始知道性别是不变的。真正懂得了人的性别不会因 为服饰、形象或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如果给该年龄阶段的儿童看一张穿着裙子的男人的照 片,他们一般能准确地做出判断。 我是男孩,我要、我不要;你是女孩,你该、你不该。
儿童早期(3-4)
社会化基本内容:希望、热情 人际交往核心范围:父母亲 社会化阶段成果:意志 性别社会化学习内容:效仿学习社会性别角色 对性别的认识开始稳定,知道了人的性别不会随年龄变化 而变化。 男孩长大了会当爸爸、爷爷、外公,女孩长大了会当妈妈、 奶奶、外婆。 但还会认为改变人的衣服、发型、行为,会改变人的性别。 如果有人告诉他们,戏剧里演“相公”的是女人,演“小 姐”的是男人时,他们一般不能接受。
概念
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说:“在每天无数的小活 动中,我们社会化地再生产着——亦即制造和 再制造着——性别。” 两性的社会角色在社会化过程中被学习、领悟 和效仿;同时,两性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也在 社会化过程中被生产和再生产。 事件很多, 看看广告、新闻、电视剧,包括你的爸爸妈妈 老师都在建构着你的性别。
性别社会化学习内容:领悟社会期望、学习性别角 色规范、强化训练 性别角色逐渐定型,对自己性别角色要求日趋严格。 伙伴交往中凸显性别气质,对同性和异性态度及行 为方式有别。
成年早期
社会化基本内容:亲密与孤独 人际交往核心范围:朋友、配偶 社会化阶段成果:友情、爱情
性别社会化学习内容:自觉执行性别角色规范。 努力扮演理想的社会性别角色 追求符合社会理想的异性。
性教育的心理学理论
性教育的心理学理论性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当今社会,性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为了有效地进行性教育,心理学理论成为必不可少的参考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性教育中涉及的心理学理论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儿童性发展理论儿童性发展理论是性教育中的基础,对于理解儿童性行为和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是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他认为性欲望在儿童早期就存在,通过阶段性的发展最终形成成人性行为。
这一理论强调童年时期的性经验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性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性教育实践中,儿童性发展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了对于儿童的性行为和性问题的评估上。
了解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性行为特点,有助于指导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在恰当的时间点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性教育。
二、性别社会化理论性别社会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性别认同、性别角色和性行为的影响。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角色既受到生理性别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环境的塑造。
性别社会化理论认为性别身份的形成是一个社会过程,从小孩时期开始,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周围人的行为而学习到性别角色的特征。
性教育中应用性别社会化理论,主要是为了促进个体的性别平等意识和性别角色的积极转变。
教育者可以通过提供不同性别角色的案例和故事,鼓励学生超越传统性别观念的限制,从而促进性别平等的理念的树立。
三、情感教育理论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绪和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性发展和性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情感教育理论强调正面的情感体验和稳定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的性态度和性行为的积极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儿童时期的父母关系、家庭环境和学校的支持都是个体情感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性教育实践中,情感教育理论的应用非常重要。
教育者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情感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并发展健康的性态度和性行为习惯。
四、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通过研究个体的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性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社会学分析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表现在男女两性个性、行为、智能和成就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后天被社会文化建构的,是可以改变的。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虽说有利于男女两性各司其职,促进社会有序发展,但也会影响男女两性的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加剧男女性别不平等现象;社会无形中还会增大男性的压力;“男女都一样”是一种抽象的性别平等,我们要做的是实施差异平等。
标签: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影响;社会学性别角色源于社会学中的社会角色理论,指社会针对具有不同生物性别的人所制定的、足以确定其身份与地位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表现的模式。
[1]性别角色作为社会角色中的一种,是指由于人们的性别不同而产生的符合一定社会期望的品质特征,包括男女两性所持的不同态度、人格特征和社会行为模式。
[2]性别角色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两性个性和行为方面的差异,二是两性智能方面的差异,三是两性成就方面的差异。
在个性方面,男性勇敢、豁达、刚毅、进取心及独立性强,但容易刚愎自用;女性温柔、细致、贤善,但是容易优柔寡断和保守。
女性的依赖性和友好性高于男性,男性的攻击性与独立性强于女性。
在智能方面,男女两性的智力并无显著差异,但是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感知能力优于男性,而男性的空间能力、数学能力、推理能力优于女性。
在成就方面,男女两性的学业成就并无太大差异,女性的平均学习成绩有时甚至比男性高。
但是在职业成就方面男女两性存在巨大的差异,男性的经济收入和就业质量普遍高于女性。
关于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在20世纪70年代初,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先赋角色,即性别角色是天生的,个人后天的努力很难将其改变。
但是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及“女权主义”思潮的推动,性别角色概念逐渐演变为社会性别概念并不断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由三方面构成:一是社会性别差异理论,认为两性之间的差异是由社会文化所建构的,可以被改变;二是社会性别角色理论,认为个体应成为自主选择性别角色的主体,个体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适合自己的性别角色;三是社会性别制度理论,认为社会性别将女性建构为屈从于男性的群体,使男性获得优势地位。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性别差异
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性别差异在心理学中,人类性别差异是指男性和女性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能是基于生物学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或二者的相互作用。
以下将介绍心理学如何解释人类性别差异。
1.神经生理解释:研究发现男女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
例如,男性更倾向于在空间导航和目标導向任务上表现更好,而女性则更擅长于言语流畅、记忆和情感识别等任务。
这些差异可能与男性大脑中更多的灰质和女性大脑中更多的白质有关。
此外,性激素如雄激素和雌激素也对性别差异起着调节作用。
2.社会角色解释: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差异是社会需求和期望的产物。
不同文化对于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和期望不同,这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认知。
例如,一些文化强调男性应该更加冷静、理性,而女性应该更加温柔、关心他人。
这样的社会角色期望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性别差异的产生。
3.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理论认为基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性别差异。
例如,在生理和认知能力方面,男性和女性在遗传上存在差异。
然而,环境对基因表达和性别差异的影响也是必不可少的。
环境因素如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都会对性别差异产生影响。
4.认知和社会化解释:认知和社会化理论认为性别差异是成人经验和社会化的结果。
研究表明,儿童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学习性别角色和性别身份,并将这些角色与自己的行为和期望相耦合。
这些学习经历会影响他们在后期的认知和行为选择。
总的来说,心理学解释人类性别差异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影响的问题。
神经生理因素、社会角色、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认知和社会化都是解释这些差异的重要因素。
这些解释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人类性别差异。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指的是关于个体如何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内化性别角色的模式和解释。
这些理论探讨了性别角色的形成、塑造和表达,以及与社会、文化和个体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周围的他人来学习性别角色。
主要关注的是家庭、学校、媒体和同伴群体等社会环境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2.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是社会角色期望和压力的结果。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并按照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行事。
3.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关注个体如何识别自己为男性或女性,以及与社会和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之间的一致性。
4.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构建的现象,不是生物或天性决定的。
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其多样性的影响。
5. 性别模式理论:性别模式理论关注个体如何通过内化社会对于什么是"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来形成性别认同和角色。
强调个体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接受和符合程度。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帮助我们理解个体是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来习得性别角色,并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塑造和表达性别。
需要指出的是,性别角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文化、社会、家庭和个体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社会化理论综述
社会化理论综述王磊(应用心理学学号:10391163)摘要:心理学的诸多分支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均对社会化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
社会化理论内容有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个体社会化的途径上,遗传物质提供了基础,来自家庭、学校等社会化主体给个体社会化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社会化理论;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社会化的提法早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但实际上,直到20世纪30年代社会化研究才在美国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不仅心理学界,社会学界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形成了相对系统的理论。
人的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习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各种社会规范,去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达到改造社会、调适心理、发展和完善个性的目的的过程。
心理学中关于社会化的概念,主要采用的是霍兰德(E.Hollander)在《社会心理学:原理与方法》一书的解释:一个婴儿是带着繁多的行为潜能来到人世间的,这些行为的发展有赖于各种复杂的相互联系,包括与他人的相互作用。
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
这个过程,叫社会化。
1.社会化理论派别心理学界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三大分支经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先后提出了“无意识”人格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等。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把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这就是经典的“无意识”人格理论。
“本我”是生物的我,包括无意识记忆和生理的、心理的冲动,尤其是性冲动。
“自我”可称为意识我,它理智地试图在社会环境的需要与本我的自然驱动力之间求得平衡,是在“超我”和“本我”之间扮演着的一个中间角色。
“超我”即个体从社会中习得的“应该如何”和“必须如何”的内化。
弗洛伊德的学说理论强调了社会的过程中生理基础和情感力量的作用。
埃里克森(Erik Erikson)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的理论,将人的一生划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各个阶段问题的解决又直接影响到下一个阶段问题的解决。
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性别角色获得的生理基础:遗传基因,性激素和大脑。
性别角色分化的社会因素:文化背景、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
性别角色社会化•个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他人交往学习当前社会认定的,男性或女性应该具备的,适当的特质、态度、行为活动的过程。
性别角色规范;性别造型:通过给予与性别相称的玩具、鼓励与性别相称的游戏、活动强化性别角色;成人控制儿童环境的权力:母亲统治的家父亲统治的家自居作用:儿童的同性父母•精神分析理論,依據佛洛依德性心理發展過程,認為性別角色的形成關鍵期(約三至六歲)在性蕾期,孩子透過認同同性父母而形成的。
小男孩愛戀自己母親而產生「戀母情結」,但是又擔心父親的反感,而閹割他的性器官做為懲罰,稱為「閹割焦慮」,因此轉而認同父親。
•女孩的「戀父情結」,視父親為愛戀的對象,但了解到無法取代母親,轉而認同母親,學習母親的行為。
•班都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性別角色的形成是透過賞罰制度而學習到的。
家裡的父母、學校的師長、工作和社交場所,透過對某些行為所做的直接或間接的獎勵及懲罰模式,讓男孩、女孩以及男人和女人都學習到,如果要符合適當的性別角色,他們應該去做或避免去做哪些行為,因此,它們在合乎性別的行為上愈做愈好,而那些不符合性別的行為則會漸漸消失。
•例如男童要玩洋娃娃會被父母制止,改由提供積木、機器人等玩具,以引導男童學習表現符合自己性別的行為。
不同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大学生个体形成的影响:–冷漠型父母与敌意型子女:两代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信任感和安全感。
–专制型父母与顺从型子女:父母主观、武断、笃信权威,子女人际交往困难,被动、自卑;追求高成就动机。
–保护型父母与依赖型子女–痛苦型父母与愧疚型子女–超能型父母与低能型子女–离心型父母与抑郁型子女青年期社会化的特点•在童年时代,儿童对父母及周围成人的依赖程度比较大,活动空间比较小。
•青年期以前的社会化,多以父母与成人的肯定、赞赏、奖励或否定、责骂、惩罚等形式被强化。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2.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对性别期待的认识 3.性别偏爱 性别偏爱 儿童常常偏爱与自己性别相同成员的活 动和角色,但不总是如此 但不总是如此。 动和角色 但不总是如此。 男孩更加喜欢男子气的活动并对这类活 动感兴趣, 动感兴趣,但女孩不一定喜欢女子气的 活动或对所谓的女子气的活动感兴趣。 活动或对所谓的女子气的活动感兴趣。
一、性别定型的几个概念 1.性别 通常所称的男性和女性 是根据生 性别:通常所称的男性和女性 性别 通常所称的男性和女性,是根据生 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 物学特征对人类群体的基本界定。 2.性别角色: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 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 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 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 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第十章 儿童性别角色的社 会化
学习内容和要求
了解儿童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理解男女儿童存在的性别差异 明确形成这些差异的各种原因 对双性化人格引发的讨论有所了解 将本章所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际工 作中, 作中,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教师对 儿童性别定型化能够产生的影响。 儿童性别定型化能够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儿童性别定型化过程
3.性别同一: 3.性别同一:根据身体结构和功能来 性别同一 确认自己是男性或女性, 确认自己是男性或女性,就是性别 认同。 认同。 4.性别角色认同 性别角色认同: 4.性别角色认同:根据社会对性别 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也即 认同和性别角色认同的过程, 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性别定型化的过程。
三、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荷尔蒙的影响 荷尔蒙的影响 2.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大脑单侧化功能对认知性差的影响 3.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染色体遗传特性对智力的影响 四、父母和教师对儿童性别差异的 影响 五、双性化与无性教育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
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于人的始终的过程,是指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下面店铺带来的心理咨询师《三级社会心理学》考点:社会化。
一、社会化(一)概述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
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是继续社会化。
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叫再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内容(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教导社会成员遵守社会规范。
(3)教导社会成员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
(4)培养社会角色。
(三)社会化的基本条件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从出生一直到独立生活,有一个比较长的对父母或监护人的生活依附期。
这个依附期受文化传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每个人有所不同,大致持续13至25年。
生活依附期的社会化是个体未来适应社会生活的基础。
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人脑的神经网络构成了自然界最神奇、最完备的信息加工系统,不仅能使人掌握语言,进行学习,积累知识和经验,而且使人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
没有脑的智能作为基础,个体的社会化是很难顺利完成的。
(四)个体社会化的.主要载体1.家庭家庭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位置独特、作用突出。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
2.学校学校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向个体系统传授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与技能的机构,其特点是地位的正式性和管理的严格性。
性别角色发展与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及理论性征( sex):生理身份;染色体、生理特征、激素的影响。
性别( gender):社会和文化身份。
性别角色( gender-role)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一套与自己性别相应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起初 ,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 Sex Role",性别角色,具体表现在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差别。
如康斯坦丁诺普尔 Constantinople 曾对20世纪 70 年代前的性别角色研究作了一个里程碑式的综述 ,并试图对它进行了理论性定义 ,“性别角色特征多多少少是根植于解剖学、生理学和早期经历之中 ,并在外貌、态度及行为上将两性分别开来的那些相对稳定的特质。
”后来定义为 "Gender Roles".社会性别角色,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性特征和行为方式。
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 , 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 .如斯彭思Spence 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 Gilbert 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存在于特定历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对两性分工的规范性期望 ,和社会互动中与性别相关的规则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 ,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表达性角色:女性亲切的、善于照料他人的、合作的、能敏感觉察他人要求的。
1工具性角色:男性坚定地、独立的、竞争性的性别特征形成:儿童获得性别认同,获得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所认可的同一性别的成员应持有的动机、价值观以及行为方式的过程。
有关性别特征形成的研究集中在三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主题, 1.性别认同的发展,即分清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并认识到性别是一种无法改变的特征。
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即关于男性和女性各自应该是什么样的观念。
3.性别特征行为模式的发展,即儿童发展处对同性别群体或成员通常所从事的活动的偏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不同的增強作用
父母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是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早期的研究證實父母對男孩、女 孩有不同的增強作用。對男孩的態度較粗魯,給男、女孩做不同的打扮、培養不同的興趣 、玩不同的玩具;不鼓勵做不合性別的活動,對男孩尤其如此。 父母因性別的不同而在管教方面有不同的態度。在最近的研究中,研究者依照明顯的 社會化範圍來加以分類,如依賴行為、親切養育、鼓勵子女成就、體罰、阻止攻擊行為、 鼓勵不同性別類型的活動等;大量研究者發現,除了鼓勵不同性別類型的活動態度一致外 ,其他各項,父母對男、女孩的差別是很明顯的。他們確實助長了特別性別類型的活動和 興趣。玩具、遊戲、活動的選擇是兩性發展的重要觀點,現在已經受到普遍的接受。一般 人對男、女孩有不同的反應方式,如給女孩洋娃娃等。而父母從嬰兒一出生就給予不同的 待遇。新生兒的父母描述女兒的形容通常為:漂亮、嬌弱,而對兒子的形容則是堅決、敏 捷、強壯。在親子互動方面,男嬰接受較多的體能刺激,而女嬰受到哄抱、逗弄比較多。 為了不受嬰兒性別困擾,使用粉紅色的衣服來打扮女孩,以藍色、較具功能性的衣服來打 扮男孩,並供以不同的玩具、設施。觀察兩歲左右的孩子與父母的相處情形來看,父母對 兒子、女兒的態度有明顯的差異:女孩可以打扮、玩洋娃娃、求助、跟在父母身邊,而跑 、跳、爬、操作方面被忽視;男孩玩女生的玩具、求助是要受罰的,而鼓勵他們玩積木等 適合男孩的玩具。觀察3-5歲的兒童和父母相處也有類似的情況;父母以贊許、熱情、 注意力來獎勵女兒玩女生的玩具,而在她們玩男孩的玩具時加以懲罰,男孩玩男生的玩具 時受獎賞,但只有父親會在男孩玩女生的玩具時懲罰他們。因此男孩有女性化的行為比女 孩男性化的行為受到阻礙。在一份觀察父母對12個月、18個月及5歲的孩子反應的研 究中,父母對18個月的男、女孩有不同的性別增強作用,而到了5歲,父母對孩童的反 應幾乎沒有明顯差異。因此不同性別的社會化作用在兒童期的第二年最為顯著,隨著孩子 長大,父母的差別待遇減少。學齡前兒童接受性別差異待遇的結果是男、女孩不同的遊戲 經驗,及解決問題經驗,男孩玩具鼓勵靈活操控,了解物理世界,女好玩具鼓勵模仿,了 12 解個人和社會的世界。
3
社會交互作用(Social
Interaction):
指人與人之間一種交互往來彼此影響的作用, 其中第一人的行為可做第二人的刺激而引起他 的反應,第二人的反應又可成為第一人的刺激 引起其反應。此種刺激與反應的交互循環,互 為因果,使人與人之間在言行舉止、態度、觀 念等各方面產生相互的作用與影響。
2
班度拉(Bandura , Albert):
班度拉是行為主義的修正者,是社會學習論的 創始人,是嘗試將心理學理論用於改變人類行 為頗為成功的一位心理學家。
班度拉從交互作用論的觀點提出社會學習論; 強調個體行為受環境中別人的影響,個體不必 靠直接經驗,不須經由後效強化作用,只須經 由觀察模仿即可建立新行為或改變舊行為。
6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依照社會學習理論的看法,行為的結果具有下 列作用: 1.傳遞訊息的作用 2.誘發動機 3.增強的功能
7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從社會學習理論的觀點看來,外在的行為結果 並不是影響行為的唯一因素,人類還可以靠觀 察別人的行為結果和自己引發的行為結果來調 適本身的行為。 由此可知三種調適行為系統為: 一、外在增強。 二、替代性增強:人類可記取前人教訓, 作為借鏡。 三、自我增強:直接經驗對行為有自我增 加的作用。
4
社會化(Socialization):
個人從完全無知無助的初生嬰兒起,經由與他 人交往而受到別人行為的影響(無形的交往與 有形的教育),使個人逐漸學到符合社會要求 的行為。此種個人行為在社會因素下改變的歷 程,稱為社會化。
5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採用學習理論中的原理原則以解釋個人及社會 行為的理論。社會學習論為美國心理學家班都 拉(A. Bandura )氏1968年所倡導。謂個體可 以經由觀察、模仿而學習到別人的行為。近年 來,社會學習論倍受重視,舉凡個體之人格、 動機、性別角色等,無一不採用社會學習來解 釋。單以人格而言,個體在社會情境中經由獎 勵與懲罰的社會制約作用,漸塑造成個體的人 格。
Bandura 指出在成長歷程中,個人自我效能的 發展與家庭、學校、朋友及社會息息相關。 一、家庭的影響。 二、同儕團體的影響。 三、學校教育的影響。 四、青少年期的發展。 五、成年期的挑戰。 六、老年期對自我效能的重估。
10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的說法: 行為是經由增強和模仿作用所養成的。行為結果受到 鼓勵就可能會重複出現,若受到懲罰就會消弱。雖然 增強作用對行為的改變影響很大,但社會學習也是經 由觀察和模仿別人而產生。Bandura(1997) 認為因性 別不同而形成的差異行為來自對男孩、女孩角色不同 的增強作用。男、女孩有不同的行為乃是性別不同所 致;例如:女孩適合玩洋娃娃,男孩適合玩汽車、卡 車。依照孩子的性別來區分該玩什麼樣的玩具,而女 孩比男孩玩洋娃娃的次數多,男孩經常玩汽車,如此 一來當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而同性的模仿行為也是 性別發展的重要因素,小孩藉由觀察、學習兩性角色 的行為,但他們更可能模仿同性的角色;這是因為被 期待適合其性別行為的結果,而孩子也會尋求適合自 己性別的行為。
8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 在其著作「社會學習與人格發展」一 書中,指出改變人類行為的有效方法如下: 一、消除。 二、對抗條件化。 三、正性增強。 四、辦別學習。 五、社會模仿與示範學習。
9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社會學習的理論與性別角色社會化
駱慧文 2004.2.24
1
社會學習的理論與性別角色社會化
一、何謂性別角色社會化? 二、簡述Bandura的社會學習理論。 三、增強作用與性別角色發展。 四、模仿作用與性別角色發展。 五、由妳/你自身生長經驗中,省思增強與模 仿對妳/你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影響。 六、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