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知识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化

社会化的定义:一个人获得自己的人格和学会参与社会或群体的方法的社会互动过程。/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社会化的种类:社会化不仅仅是儿童期就完成了的,它实际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根据人的发展周期和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可把社会化分为4种: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前两种指个体出生到成年的社会化的初步完成阶段,后两种指成年期后的社会化阶段。

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包括的内容相当广泛,下面仅对几项主要的作些介绍,他们是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第一节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

这一节主要是讲先天的生理基础和后天的教养的关系问题。

人和其它动物相比有超长的依赖期,这种依赖期为我们在社会学习文化、技能提供了机会。

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二者共同形塑人的行为。

社会生物学认为生物因素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关键作用,社会学人类学认为后天教养在个体社会化中起决定作用。(视角)

生物因素个体的方面、繁衍的方面和基因的方面。

第二节婴幼儿的社会化

一.婴幼儿与人类的接触爱抚

二.情感的发展

婴幼儿社会化情感的发展过程:

出生—5周满足感、惊讶、厌恶、沮丧

6-8周快乐

3-4个月生气

8-9个月悲哀、害怕

12-18个月亲切感

18个月害羞

2岁骄傲感

3-4岁内疚感

5-6岁社会性情感、无安全感、谦虚、信任、嫉妒他人青少年罗曼蒂克激情哲学沉思

第三节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简单的说就是特殊的思想、感觉和自我关照的模式。人格包括三个方面: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行为方面

社会心理学家倾向于认为人格是社会和文化力量的产物。人格一个很重要方面就是自我问题。小孩子最初是没有我的,不会把自己和别人分别开来。我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小孩子眼里先有别人后有我。

自我建立的过程,不同的学者提出各异的理论。

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

三阶段:首先,我们觉察到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到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和评价

第三步,根据他人对自己的判断评价自己

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

和库利镜中我的理论有些类似,但要更复杂。

米德认为婴儿开始是不知道我和他人的区别的,学说话有了语言符号才发展建立起自我概念来。自我概念就是我是怎样一个人,自我概念始于把自我当客体来看待,客我是逐步建立起来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模仿阶段(最初的2年)

第二阶段:嬉戏阶段(从2岁开始持续好几年)

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偷吃糖果的事)第三阶段:群体游戏阶段(踢球)

明白一般人对你行为的评价是怎样的,把社会就

内化了,就熟悉一般的社会规则是怎样子的了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

库利和米德强调意识到的自我的发展,弗洛伊德的重要发现就是发现无意识。

人格自我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整体,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由这三部分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其成分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是由本我逐渐分化来的。本我代表了人的无意识的

冲动,其中又以性的冲动和侵犯冲动为主。超我代表了社会对人的要求,自我是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

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

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一生的过程,弗洛伊德更主要的是关注童年。他认为心理发展一共有8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而每一个阶段都要克服一个主要的矛盾或危机。

艾里克逊认为人生的八大阶段:

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

自主与怀疑儿童早期

主动与内疚学龄前

勤奋和自卑期学龄期和小学阶段

认同和角色混淆期青春期

亲密与孤独期青春期

代级关怀与自我沉浸中年期

完美与绝望老年期

五.让皮亚杰:认知发展

他关注人的认知方面,社会化不能理解为规范和价值从上一代向下一代简单地传递,个体本身也是他所在社会的道德法则的积极加工者。他认为儿童的道德发展和他的认识发展水平是平行的,即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随着他认知结构的变化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皮亚杰把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划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1岁半到2岁,建构和再构

客体)、前操作阶段(2到7岁,只能把精力集中于情景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具体操作阶段(7到11岁,懂得如何构想客体)、形式操作阶段(12到15岁,能建立起高度的抽象思考能力,能够构建理想和推理)

第四节养育孩子的方式

专制型(立规矩,讲秩序,强调责任)

放任型(给予自由,说服,强调权利)

权威性(强调责任和权利的平衡)

第五节社会化的主体

讨论什么样一些因素在社会化过程中起作用。

1.家庭(没教养,社会伦理是家庭伦理的扩大)

2.学校和日托中心(服从权威)

3.同辈群体(平等的地位,除了强大的基因遗传,就是群体)

4.大众传媒(轻易地得到很多知识,自相矛盾的地方)

5.互联网(双向的,视频游戏)

第六节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

青春期与青年期(更多受同伴的影响,自我意识较强,比较

注重别人的评价,自卑与自大同时存在,

很脆弱,代沟,独立与依赖间的徘徊。

青年期的啃老族。)

成年期(已经适应了社会角色,熟悉社会的规则,但还需适

应新的角色。中年危机,意义感的丧失)

晚年生活(各方面走下坡路,社会声望日益低弱)

死亡和濒死(最后一刻学死,自己如何去适应,亲属如何去

适应)

第七节再社会化

让人有意忘掉旧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接受新的价值观和行为。典型的就是洗脑。

再社会化发生在那些全面控制的机构中,精神病院、军队、监狱、劳改营、集中营这样的机构里,没有人身自由,完全被剥夺。人进入到这种机构里,要面对剥夺、禁欲、去个性化,军训基本上类似于再社会化。

疲劳、剥夺睡眠、饥饿、肉体和精神折磨都是再社会化常常采用的手段,军事训练、劳改营、监狱、集中营、战俘营、精神病院、邪教、传销组织以及文革时期的接受再教育等全都是一种洗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