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演示文稿待补充.ppt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内涵
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 进城乡之间资源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 动和优化配置,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
包括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 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
推进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策略措施
推进城市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措施,加快城市化进 程。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推动优质公共资源 在区域间均衡配置。
04 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
城市化进程及影响因素
城市化进程
包括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等方 面。
影响因素
包括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口迁移、政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
城乡统筹发展内涵与目标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 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促进 农村经济发展。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完善 制度保障等措施,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等措施,促进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 发展。
它反映了区域经济活动中各要素之间 的空间关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经济 发展的重要基础。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类型
均质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相对均匀,没有 明显的中心和外围之分。
极核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围绕一个或多个中心 集聚,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
点轴型空间结构
区域内经济活动沿着交通线、动力线 等线状基础设施呈带状分布,形成多 个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

第五讲 区域经济发展(共73张PPT)

第五讲  区域经济发展(共73张PPT)

高考研究课(二)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一点 十四分。
区域经济发展 结 束
农业区
分布
主要产品类型
耕作 A_松__嫩__平原,
农业区
B_三__江__平原, C_辽__河__平原
_玉__米__、大豆、小麦和_水__稻__等作 物
①主要树种有:兴安落叶松、樟
主要分布在
林业和 特产区
D大__兴___安__岭_,E_小__兴_ 安__岭__,长白山
供了条件
基础自修课
高考研究课(一)
高考研究课(二)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一:二十一点 十四分。
区域经济发展 结 束
(三)农业布局特点 1.农业生产区域的划分依据 _气__候__、地貌、_植__被__和土壤等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的差异及 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2.主要农业生产区域
基础自修课
高考研究课(一)
区域经济发展 结 束
(2)社会经济条件:
距国内外市场位置远近、城市人口数量、生活水 市场条件
平高低、消费习惯。
交通条件
海运及内河航运条件(对外贸易)、铁路和公路运 输网络(国内市场)、航空运输条件(花卉、高档果 品等)
机械化水平、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灌溉技术、 农业技术
农业科技水平
国家政策 政策、价格、补贴、资金、技术
3.农业发展遵循原则
区域经济发展 结 束
(1)坚持开发、_利__用__与治理、_保__护_相结合。
(2)坚持经济效益、_生__态__效__益__的统一。
4.农业发展方向
区域
发展方向
平原区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 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西部 草原区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01
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 人才短缺等。
02
对策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加强人才培 养等。
03
优化产业结构是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04
加强科技创新是指通过加强研发和推广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 质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04
区域经济政策与实践
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概念
01
区域经济政策定义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促进区域经 济发展、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缩小区 域发展差距而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
02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 基础
区域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经 济发展理论、区域差异理论、区域产 业结构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制定区域 经济政策提供了指导。
03
区域产业结构与优化
区域产业结构的基本概念
区域产业结构
指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部门的构 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 例。
区域产业结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区 域产业结构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按三次产业分类、按资源密集度 分类等。
区域产业结构的特

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地域性、历史 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不同地区的 产业结构存在差异,且随着时间 的推移,区域产业结构也会发生 变化。
03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
区域经济政策的工具包括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等, 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单独或组合使用, 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
区域经济政策的实践案例
01
欧盟的区域经济政策
欧盟为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均衡发展,实施了一系列区域经济政策,如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
18
三 、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1、人口集中的原因 (1)最早,由于手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需要人; (2)自然灾害及战争破产的农民; (3)近代,收入水平差异,向往城市生活; 2、各种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出
现,造就了城市。
.
19
四、城市的有序化进程
(一)企业组织的变化 1、一体化: (1)纵向一体化 (2)横向一体化 2 纵向分解:
图 2-11 经济规模
M
.
起始规模(S)。 这是一个盈亏平衡规模; 最小经济规模(MES),指 盈利水平可达到基准收 益率水平的规模; 最优规模M。 在区间[ S,M ]都是经 济规模。
28
5:影响企业最优规模的因素
(1) 技术经济因素——技术经济规模 企业最优技术经济规模指用当代最先进的设备
.
10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利益驱动机制 (利润、效用、福利最大化) (2)市场调控机制 (由企业抉择) (3)宏观调控机制 (国家投资手段、财税、转移支付) (4)目标驱动机制 (建立国家、区域、企业发展目标体系)
.
11
三、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
1、费用最小化: 出行设施 2、福利最大化: 保险服务设施
技术联系 技术相互依赖、灌溉系统、通讯系统。
社会性联系 访问形式、亲戚关系、仪式、典礼和宗教活动、社会团体间相 互作用。
服务联系 能量流和网络、信贷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 商业和技术服务形式、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政治、行政、组织结构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间相互依赖、权力-批准-监 组织联系 督模式、行政区间交易模式、非正式的政治决策链。
会知名度,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 ➢ 从融资角度,可给企业带来融资渠道拓宽、融资能力提高;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30页PPT

第八章    区域经济发展30页PPT
从增长极的作用可以看出: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 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增长极的形成,必然改变 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导致 区域内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新的增长极形成会改变 区域原来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之更为复杂。总之, 增长极的形成、发展、衰落和消失,都将引起区域的产业 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产 生重大的影响。
乖数原理指出经济增长中投资对于收入有扩大 作用,总投资量的增加可以带来若干倍于投资增 量的总收入的增加。可以看出经济活动之间存在 着一定的边销性、放大性反映。
加速原理说明了经济增长中收入或消费量的变 化如何引起投资量的变动,即在工业生产能力趋 于完全利用时,消费品需求的微小增加就会导致 投资的大幅度增长。
22.06.2020
6
(二)循规积累因果原理
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受技术、社、经济、政治、
文化等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互为因果。若 某一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另一相关因素发生 变化,这另一因素的变化,又推动最初的那个因 素变化,从而使社会经济沿着最初的那个变化所 确定的轨迹的方向发展。
如贫困人口:收入增加 改善营养状况
增长极的作用:(1)支配效应:即周围地区的 经济活动是以增长极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2) 乘数效应:增长极的发展对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产 生示范、组织和带动作用,从而加强与周围地区的 经济联系。增长极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会不 断地得到强化和放大,影响范围和程度会不断增大
22.06.2020
5
(3)极化与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指增长极的推动性 产业吸引和拉动周围地区的要素和经济活动不断趋向增长 极,从而加快增长极自身的成长。扩散效应——指增长极 向周围地区进行要素和经济活动输出,从而刺激和推动周 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的综合 影响称溢出效应。当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则溢出效应为 负,表明有利于增长极自身发展;当极化效应<扩散效应, 则溢出效应为正,表明有利于周围地区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学演讲》课件

《区域经济学演讲》课件

探索农村地区的发展模式,寻 找新兴农业经济的机遇。
未来发展趋势
本节中,我们将预测未来区域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包括新兴技术的应用、城 市化进程等方面。
结论和要点
区域发展机遇
了解域政策制定
掌握制定区域政策的基本 原则,为区域经济发展提 供有效的指导。
培养专业人才
了解培养区域经济学专业 人才的重要性,为未来提 供人才支持。
《区域经济学演讲》PPT 课件
欢迎来到《区域经济学演讲》PPT课件。在本次课程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区域 经济学的概念和应用,带您领略区域发展的无限魅力。
课程介绍
本节课程将为您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领域。了解什么是区域经济学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 响。
区域经济学概述
在本节中,我们将深入了解区域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了解区域经济学是如何研究和解决实际 经济问题的。
2
效应,形成一个发展带。
区域发展会呈现扩散波动的过程,逐
渐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3
集聚扩散模型
区域内特定产业的集聚会带动其他相 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集聚区域。
实例研究
城市发展
产业园区
农村地区
分析现代城市发展的成功案例, 探讨其中的区域经济学原理。
研究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了 解这些园区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
1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包括资源分布、交通便利度等。
2 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要素,包括教育水平、人才流动等。
3 政策环境
政策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包括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
区域发展模型
1
核心-辐射模型
核心区域的发展对周边地区会有辐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区域结构:区域自组织结构
*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的形成过程就是 区域的形成过程;区域结构的完善程度与区域经济发 展水平直接相关。
2、区域经济活动自组织: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 区域经济增长要素; 区域经济发展阶段。
3、区域产业结构演变与优化 4、区际分工与联系 5、区域差异与协调 6、区域经济政策
增长级理论
非均衡发展模式
点轴开发理论
(非均衡协调发展模式) 网络开发理论
中心城市为节点的辐射理论
一、均(平)衡发展模式
出发点:在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同时投资并合理分配, 通过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联作用来实现整个国 民经济的均衡增长。
现实中这种愿望难以实现。(?)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施的是均衡发展战略。基于以下两个方 面的考虑:
主导产业:农业 轻纺工业 (重化工业)制造业 第三产业
2、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 不同产业、产品之间比较劳动生产率上升不
均等是引致产业结构演进的重要原因之一。 ▲ 原因解释
工业较农业,重工业较轻工业,制造业较原 材料工业在生产率上升率方面有较大优越, 因此,产业结构演变就遵循农业→工业→服 务业;轻纺工业→重化工业→加工制造业的 规律。
世界级的旅游资源与落后的城市建设反差十分明显,制约了旅游产业的 发展与升级。 (武陵源区的黄石寨,天子山 )
(4)“3+5”城市群 圈层结构
根据霍夫曼比例大小,将工业化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霍夫曼比例为5左右,消费资料工业在制造业中处 于绝对优势,资本资料工业不发达; 第二阶段,霍夫曼比例为2.5左右,资本资料工业的发展速度 较快,但消费资料工业规模仍远大于资本资料工业; 第三阶段:霍夫曼比例≈1,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规 模达到大体一致; 第四阶段:霍夫曼比例<1,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于消费资料 工业的规模
加工制造业增长速度加快,成为重工业的主导力量,重工 业结构由原材料工业为主导转向为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
即所谓的“高加工度化”。
(三)要素密集度转换规律
劳动密集型 重工业化资金密集型高加工度技化 术密集型 (轻纺工业 )(原材料工业) (加工工业)
技术集约化
高新技术密集型 (高新技术产业)
四、产业结构演变的原因
SPSS 应用
主成分分析法
软件
因子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
(3)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区域产业结构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4)区域发展规划的分析方法 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层次分析法、BP人工神经
网络分析法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理论 (战略理论)
均衡发展模式
梯度推进理论(反梯度推进理论)
(1)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
日本学者赤松提出来的,针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以发展 中国家作为研究主体。他从日本棉纺工业的发展历史得 出这一现象,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的棉纺工 业还比较落后,现代化的棉纺工业尚未发展起来,当时 日本实行了对外开放,向西方国家敞开了国门,西方发 达国家的棉纺产品大量涌入日本市场,开拓了日本棉纺 产品的市场需求,这为日本本国的棉纺工业发展准备了 市场条件。随着日本对棉纺技术的吸收掌握,国内生产 棉纺产品,加入低成本优势,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达到 规模经济。产品的成本优势使之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 还出口到国际市场;国际市场的拓展,又促进了日本棉 纺业的发展。
一是改变解放初期生产力畸型集中于沿海少数几个城市的不 合理格局。仅占全国土地面积14%的沿海地区集中了全国工 业的70%,而占全国土地面积86%的广大中西部地区仅分 布有30%的工业,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工业几乎是空白。
二是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于前苏联关系 恶化),考虑国防安全建立战略大后方, 建立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
(2)创新活动一般起源于高梯度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
按顺序向较低梯度、低梯度地区推移。
(3)梯度推移的载体是多层次的城市系统。创新活动的 发源地是中心城市,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城市系统 的等级顺序,按着“梯度最小律”向广大地区传递。
(解释产业或技术梯度转移的“盲区”)
课堂讨论一
用增长极的作用机理解释威廉姆森的区域差 异倒“u”规律。
方企业构成双重二元结构封闭式运行轨迹,
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大而全”的企业 组织结构典型。主导产业向技术规模优势 无法渗透到相关产业,而关联产业也无法支 持配套主导产业的发展,从而影响整个区 域经济的健康成长。
中央企业:规模大 技术先进 “大而全”
自我封闭的运行轨迹,央企的 技术优势无法扩散和渗透,地企 无法配套支持主导产业,形成彼此
3、国际贸易
发展经济学家(结构学派代表)钱纳里通过大量的 实证分析(模拟实验)得出结论:国际贸易模式和 水平是导致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进口 替代达到一定程度时,不失时机地迅速实现贸易模 式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转变,是引致产业结构 深化的关键。
解释这一现象的两种学说: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说” “产品循环说”
①斜十字形交叉战略: 理由: 第一:长江沿岸经济带正成为国家经济战略布局的主轴线之一,长沙位 于这条主轴线的中游经济圈上,湖南应充分利用长沙这个核心结点最大 限度地融入到国家的战略布局与政策倾斜; 第二,同时,湖南又应充分利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契 机,融入到两大战略中,因此,重点发展轴线除了“一点一线”外,还 应包括长株潭----益阳----常德----张家界这条轴线。 ② 构建跨区域的旅游黄金通道。 湖北宜昌----张家界----桂林-----三大国际旅游区联合起来,构建跨区域旅 游圈,实现跨区域的旅游递增效应。 ③新建张家界旅游城(国际旅游商务中心 ITBD)
区 域 差 异
年代
课堂讨论二
结合你所熟悉的区域解释增长级理论的 应用(小区域,如县市、乡镇,市区等, 也可以是部门增长级)
3、具体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及演变 (以湖南为例)
(1) “一点一线”战略:90年代
(2) “一点二线”战略:2000年
(3) “斜十字交叉”战略:2006年(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 在湖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湖南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活动中,国务 院西部开发研究所研究员、湘籍博士胡长顺提出“斜十字 交叉”战略,当时引起湖南决策层的重视。
解读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零资源模式”
日本 湖南永兴-----“没有银矿的银都”
我国29个省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以冰 箱、彩电、摩托车、汽车、高新技术产 业作为主导产业,导致区域产业结构趋 同,争资源争市场,恶性竞争现象严重。
据计算东西部地工业结构相似系数最高 时期达0.99
基本观点:
不同区域应建立起以优势生产要素为依托 的专门化生产部门,通过专门化部门之 间的相互交换,实现区域之间的分工与 协作,从而提高各区域的经济效率水平 和整个大区域的经济效益。
产业结构是资源的转换器,一般来说,一个区域的资源 优势应通过相应的产业结构转换成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当一个区域处于经济发展初期,应 从本区的资源禀赋出发,建立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产 业结构,即有什么优势资源就开发什么产业,输出什么 产品,其前提是短缺经济条件下产品不愁销路;
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原则不一定适应, 过剩经济的到来,资源性产品和初级产品生 产能力过剩,市场需求萎缩,没有市场需求 就实现不了产品价值,所以,产业结构应该 与有市场需求的资源结构相适应(以市场需 求为导向)。
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差距,西部地区人均GDP 尚未及东部地区的一半。
我国省域经济差异的基尼系数有1978年的 0.16扩大至2004年的0.47,超过了国家警戒 线0.45,其中区域差异近50%表现为东部与
中西部之间的差距,且东部内部省域差异大 于中部、西部;县域经济差异大于省域经济
差异。
(二)、研究内容
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条块分割 的管理体制的影响,产业间的关联度很弱, 尤其是西部地区。
中央企业“移植型”、“飞地”经济现象严 重,没有对所在区域经济起一个增长极的作 用;大型的原材料、能源生产基地都是国家 在“三线”期间重点投资建成的,其产品 70-80%输入区外(东部),而区内加工制 造业所需的原材料又从外区调入,产业的协 作链条甩在区外,产业间关联效应很弱;现 代的大规模的中央企业与落后的小规模的地
否顺利,速度快慢,成本高低,则取决于产
业结构是富有弹性的还是刚性的。
三、区域内产业间的关联程度 区域产业结构是以主导产业为核心,关联产业和基 础产业相配套,密切关联的协作系统。
▲ 产业之间存在上、下游关联和旁侧关联效应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链即价值增值链 (见产业的功能分类法)
区域内若产业间关联效应强,则主导产业通过其强 大的辐射能力带动相关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同 时,主导产业也能得到相关产业扶持。
霍夫曼定理的内核: 用霍夫曼比例来衡量工业化水平高低,霍夫曼比例越 小,则工业中重化工业、机械制造工业所占比例越大, 工业化水平越高。
后来,日本学者盐野谷对霍夫曼比例进行了进一步
的研究,结果表现:霍夫曼比例下降幅度呈递减趋 势,并逐渐趋于稳定。这说明重工业化过程不会无
限进行,达到一定程度后,便会出现一个饱和点。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产品生产率上升率不均等 国际贸易模式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变动
需求收入弹性越高→产业增长速度越快→在整个产业结构中 的份额越大 →主导产业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大小是个动态的概念
从人类需求角度看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需求: 吃饱→ 穿暖→ 便利、机能→非物资上的追求
主导产品:食品 轻纺产品 耐用消费品 文化、旅游、创意
(四)、研究方法
1、资料搜集法 2、实地调查法 3、对比分析法 4、动态分析法 5、系统分析法 6、数量分析法 (1)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与预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