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下非课标篇目四十五、私心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一)非课标篇目 五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一)非课标篇目 五

五十一、答司马谏议书刘义庆【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向您)强作解说,(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蒙受(您)考虑(我的意见),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了。

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明我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

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七下(一)非课标篇目 九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七下(一)非课标篇目 九

七年级(下)(一)非课标篇目九、黔之驴柳宗元【原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译文】黔地(这里的黔不指贵州)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来(一头驴)进入这个地方,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置在山脚下。

老虎看到它是个庞然大物,把它作为神(来对待),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小心地出来接近它,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十分害怕,远远地逃走,认为(驴)将要咬自己,非常害怕。

但是(老虎)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老虎)渐渐地习惯了驴的叫声,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但始终不敢攻击它。

(老虎)渐渐地靠近驴子,态度更加亲切而不庄重,摇晃依偎;冲击顶撞,驴非常生气,用蹄子踢老虎。

老虎于是很高兴,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技艺仅仅只是这样罢了!”于是跳起来怒吼了一声,咬断了驴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全文中心】本则寓言通过述写老虎惧驴、识驴、戏弄驴、吃掉驴的过程,指出那些貌似有德有才,实际外强中干的“黔之驴”们,使用他们那点可怜的伎俩和真正有力量的人搏斗,到头来不过是自取灭亡,讽刺了当时统治集团中无德无能而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外强中干的人物,指出他们必然灭亡的下场。

启示人们应该认识事物本质,克服对未知事物的畏惧心理,从而驾驭并征服客观事物;也告诫人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性。

一、重点字词1.古令异义(1)稍.出近之古义:__渐渐__ 今义:稍微(2)因.跳踉大古义:__于是__ 今义:因为(3)益.习其声古义:__渐渐,更__ 今义:好处,增加(4)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古义:__离开__ 今义:失去,除去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原意:船只,在文中的意思:__用船__②驴不胜怒,蹄.之原意:蹄子,在文中的意思:__这里是用蹄子踢的意思__(2)形容词用作动词稍出近.之原意:距离短,与“远”相对,在文中的意思:__接近__(3)副词用作动词尽.其肉原意:全,所有的,在文中的意思:__吃尽,吃完__3.重点实词(1)有好事..者船载已入好事:__喜欢多事__(2)庞然..大物也庞然:__巨大的样子__(3)蔽.林间窥.之蔽:__隐蔽,躲藏__窥:__偷看__(4)莫相..知莫:__不__相:__这里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即一方(虎)对另一方(驴),不是双方互相的意思__(5)虎大骇.骇:__害怕__(6)远遁.遁:__逃走__(7)以为且噬.己也噬:__咬__(8)然往来..视之往来:__走过来,走过去__(9)觉无异能..者异能:__特殊的本领__(10)益习.其声习:__熟悉__(11)稍近益狎.狎:__态度亲近而不庄重(12)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荡倚:__摇晃依偎__冲冒:__冲击顶撞__胜:__承受,忍受__(13)虎因喜,计.之曰计:__考虑__(14)技.止此耳技:__技能__(15)因跳.踉大.跳踉:__跳跃__:__(虎)怒吼__二、文言虚词1.之黔之.驴__的,结构助词__虎见之.__代词,它,代指驴__2.然庞然.大物也__……的样子__然.往来视之__然而,但__3.以以.为神__介词,把__有好事者船载以.入__连词,相当于“而”__4.有好事者.船载以入__……的人__5.至则.无可用__却,连词__6.以为且.噬己也__将,将要__7.技止此耳.__罢了__8.乃.去__才__三、句子翻译1.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八下二课标篇目三十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八下二课标篇目三十一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课标篇目三十一、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原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明日,徐公来,孰视之__孰__现在写作__熟__,意思是__仔细__2.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__用委婉的语言劝告__ 今义:讽刺(2)邹忌修.八尺.有余古义:__长,这里指身高__ 今义:修理古义:战国时的一尺大约等于现在的23.1厘米今义:一尺大约33.33厘米(3)明日..,徐公来古义:__第二天__今义:今天的后一天(4)窥.镜而自视古义:__察看__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古义:__偏爱__ 今义:自私(6)今齐地方..千里古义:__(土地)方圆__ 今义:部位,空间(7)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__侍从__ 今义:左边、右边或大约(8)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__指责__ 今义:用尖的物体进入或穿过(9)能谤讥..于市朝古义:__指责,讽刺__ 今义:诽谤,恶意中伤3.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朝服.衣冠原意:衣服,在文中的意思:__穿衣服__(2)名词用作状语①朝.服衣冠原意:早晨,在文中的意思:__在早晨__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原意:面部,在文中的意思:__当面__(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原意:美丽,在文中的意思:__以……为美__(4)动词的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原意:听到,在文中的意思:__使……听到__4.一词多义(1)朝朝.服衣冠__早晨__能谤讥于市朝.__公共场合__皆朝.于齐__朝见__(2)孰孰.视之__现在写作“熟”,仔细__我孰.与城北徐公美__谁、哪一个,疑问代词__(3)下受下.赏__下等__乃下.令__下达__(4)上受上.赏__上等__上.书谏寡人者__下级向上级传达__5.重点实词(1)邹忌讽齐王纳谏..纳:__接纳__谏:__臣对君、下级对上级直言规劝,使之改正错误__(2)而形貌昳丽..昳丽:__光彩美丽__(3)旦日..旦日:__第二天__(4)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若:__不如,比不上__(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__的确,实在__(6)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__侍从__莫:__没有谁__(7)王之蔽.甚矣蔽:__受蒙蔽__(8)门庭..若市门庭:__指宫廷__(9)时时..而间.进时时:__有时候__间:__偶尔__(10)期年..之后期年:__满一年__二、文言虚词1.之齐国之.美丽者也__助词,的__孰视之.__代词,指徐公__吾妻之.美我者__取消句子独立性__数月之.后__助词,无意义__2.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__如__门庭若.市__好像__3.于欲有求于.我也__对,向__皆以美于.徐公__比__能谤讥于.市朝__在__皆朝于.齐__到,向__三、句子翻译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上非课标篇目三十九、捕蛇者说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上非课标篇目三十九、捕蛇者说

三十九、捕蛇者说(2014已考查)柳宗元【原文】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

非死则徙尔。

而吾以捕蛇独存。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谨食之,时而献焉。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余闻而愈悲。

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译文】永州的山野间生长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底子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枯死;如果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救治。

但捉到它并且把它晾干,用蛇肉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风、手足痉挛、颈肿、毒疮等病,还能去掉腐烂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各种寄生虫。

起初,太医奉皇帝的命令来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捉蛇的人,用蛇顶替他们要缴纳的租税。

于是永州的人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

有一家姓蒋的,独自享有(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下(一)非课标篇目四十四、四知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下(一)非课标篇目四十四、四知

九年级(下)(一)非课标篇目四十四、四知(2016已考查)范晔【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廉洁守正的官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全文中心】本文通过写杨震为官期间的两件事,表现了他身居高位,廉洁自律的高尚品格。

【人物形象】杨震:博学多才,廉洁奉公,严于律己。

一、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暮夜无知..者古义:__没有人知道__ 今义:愚昧,没文化2.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原意:怀抱,在文中的意思:__怀里揣着__3.一词多义子天知,神知,我知,子.知__你__子.孙常蔬食步行__儿子__4.重点实词(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辟:__征召__(2)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__晋升或调动官职__(3)道.经昌邑道:__路上__(4)后转.涿郡太守转:__调动(官职)__(5)性.公廉,不受私谒..性:__本性__私谒:__指以私事谒见请托__二、文言虚词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__这里指杨震__2.以.此遗之__介词,用__三、句子翻译1.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下二课标篇目五十二送东阳马生序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下二课标篇目五十二送东阳马生序

(二)课标篇目五十二、送东阳马生序[明]宋濂【原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是可谓善学者矣。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1)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__支__现在写作__肢__,意思是__肢体__(2)同舍生皆被绮绣__被__现在写作__披__,意思是__穿__2.古今异义(1)录毕,走.送之古义:__跑__ 今义:行走(2)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__借__ 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3)媵人持汤.沃灌古义:__热水__ 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4)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古义:__古代传授经学的官员,国子监中的副长官。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下二课标篇目五十三出师表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下二课标篇目五十三出师表

五十三、出师表诸葛亮【原文】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一、重点字词1.通假字尔来二十有一年矣__有__现在写作__又__,意思是__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__2.古今异义(1)诚宜开张..圣听古义:__开扩,扩张__今义:商店等设立后开始营业(2)引喻失义.古义:__道理__今义:公正合宜的道理,正义(3)晓畅.军事古义:__精通__今义:无阻碍,不停滞(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__痛心遗憾__今义:十分憎恨(5)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__低微鄙陋__今义:品质低劣、下流(6)由是感激..古义:__感动,激动__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感动并产生谢意3.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①以光.先帝遗德原意:光芒、光亮,在文中的意思:__发扬光大__(2)形容词用作动词①恢弘..志士之气原意:宽阔,广大,在文中的意思:__发扬,扩大__②陟罚臧否..原意:善恶,在文中的意思:__评论人物的好坏__③有所广益..原意:宽广有益,在文中的意思:__更多好处__④亲.贤臣,远.小人原意:关系近,在文中的意思:__亲近__原意:关系远,在文中的意思:__疏远__(3)动词用作名词①恐托付..不效原意:委托别人照料或办理,在文中的意思:__托付的事情__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原意:效力,在文中的意思:__效力的机会,即任务__(4)形容词用作名词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原意:邪恶,在文中的意思:__邪恶的事情__②优劣..得所原意:美好,在文中的意思:__德才高的人__原意:坏,在文中的意思:__德才低的人__③攘除奸凶..原意:奸邪凶恶,在文中的意思:__奸诈凶恶的人__4.一词多义(1)道而中道.崩殂__路途__以咨诹善道.__道理__(2)论宜付有司论.其刑赏__判定__每与臣论.此事__谈论、议论__(3)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给予__深追先帝遗.诏__指死去的人留下的__(4)益有所广益.__好处__至于斟酌损益.__增加__(5)行性行.淑均__品德、品行,名词__然后施行.__做,执行,动词__必能使行.阵和睦__行列,这里指军队,名词__(6)能先帝称之曰能.__有能力__能.使行阵和睦__能够__(7)临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__将要,副词__临.表涕零__面对__(8)兴兴.复汉室__复兴__若无兴.德之言__使……兴盛__此先汉所以兴.隆也__兴旺__(9)效恐托付不效.__完成__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__任务__(10)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__副词,就要,将__当.奖率三军__应该,应当__5.重点实词(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诚:__实在__(2)不宜.异同宜:__应该__(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昭:__彰明,显扬__理:__治理__(4)使内外..异法也内:__指宫中__外:__指府中__(5)悉.以咨.之悉:副词,都,全咨:__商议,询问__(6)必能裨.补阙漏裨:__弥补,补助__(7)性行淑均..淑:__善良__均:__公平,平均__(8)躬.耕于南阳躬:__亲自,自身__(9)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尔:__那,那时__(10)则责攸之、袆、允等之慢.慢:__怠慢,懈怠__(11)以彰.其咎彰:__表明,显扬__(12)以咨诹.善道诹:__询问__二、文言虚词1.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__结构助词,的__先帝称之.曰能__代词,指代向宠__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__连词,译为“可是”“但是”“然而”__ 3.盖.追先帝之殊遇__句首语气词,表示整句是解释原因__4.可计日而.待也__表示修饰关系__5.于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在__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对__6.以咨臣以.当世之事__当“把”“拿”讲__以.光先帝遗德__表目的连词,来__三、句子翻译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遵义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一)非

(遵义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一)非

四十五、私心(2009已考查)X 晔【原文】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译文】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迟疑,模棱两可。

儿子们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

他生性恭谨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

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

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

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全文中心】《私心》中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1)吏人奏记及便宜..者古义:__指对国家有利的事__今义:方便合适,便利(2)性质悫.古义:__恭谨,诚实__今义: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3)时人方.之前朝贡禹古义:__比拟,比作__今义: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4)每三公有所选举..古义:__选拔举用贤能__今义:用投票或者举手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2.重点实词(1)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辄:__就__遣:__让……走开__(2)性质悫.悫:__恭谨,诚实__(3)然少蕴藉..,不修.威仪蕴藉:__宽和,宽容修:__修饰,整饬__(4)亦以此见.轻见:__表被动,被__(5)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私:__私心__二、文言虚词1.然.少蕴藉__但是__2.亦以.此见轻__因为__3.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__表转折__三、句子翻译1.其无私若此。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下(一)非课标篇

(遵义专版)2017年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下(一)非课标篇

九年级(下)(一)非课标篇目四十四、四知(2016已考查)范晔【原文】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贤明就派人征召他,推举他为秀才,多次升迁,官至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他赴郡途中,路上经过昌邑,他从前举荐的荆州秀才王密担任昌邑县令,前来拜见(杨震),到了夜里,王密怀揣十斤金子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拿着金子)羞愧地出去了。

后来杨震调动到涿郡任太守。

他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

他的子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廉洁守正的官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全文中心】本文通过写杨震为官期间的两件事,表现了他身居高位,廉洁自律的高尚品格。

【人物形象】杨震:博学多才,廉洁奉公,严于律己。

一、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暮夜无知..者古义:__没有人知道__ 今义:愚昧,没文化2.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原意:怀抱,在文中的意思:__怀里揣着__3.一词多义子天知,神知,我知,子.知__你__子.孙常蔬食步行__儿子__4.重点实词(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辟:__征召__(2)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迁:__晋升或调动官职__(3)道.经昌邑道:__路上__(4)后转.涿郡太守转:__调动(官职)__(5)性.公廉,不受私谒..性:__本性__私谒:__指以私事谒见请托__二、文言虚词1.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__这里指杨震__2.以.此遗之__介词,用__三、句子翻译1.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 六十、左迁至蓝关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一 古诗词曲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 六十、左迁至蓝关

六十、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一、二句写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贬”的原因是“奏”,“朝奏”而“夕贬”,处罚何其迅疾!一贬就贬到八千里外,处罚又何其严厉!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三、四句直书“除弊事”,认为自己是正确的,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富有胆识。

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使人如见到他的刚直不阿之态。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这两句写征途中回望远眺,流露出隐隐的悲哀。

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后一句即景抒情,境界雄阔,情悲且壮。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这两句沉痛地表达了将会客死他乡的幽怨。

韩愈向侄孙从容交代后事,进一步吐露了自己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背景资料】唐宪宗元和四年正月:韩愈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由刑部侍郎贬为潮州刺史。

本诗是他在被贬途中所作。

当韩愈到达蓝田关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于是写了这首诗送给韩湘。

【主题】这首诗是韩愈送给侄孙韩湘的,抒发了自己忠而获罪的愤慨、为国除弊的决心和对朝廷的眷恋。

1.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横”和“拥”的妙处。

__“横”字体现了乌云遮日的广度,“拥”字体现了大雪纷飞的宽度和气势,渲染了一种开阔大气、气势雄浑之境,体现了一种悲壮之美。

__2.“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中,作者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请加以分析。

__表面上写的是山高云深、大雪阻路,自己无法前行,实际上作者也是在挂念家人,感叹人生之路的难行。

__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__抒发了诗人愿意为国家做出贡献,即使拼尽全力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__。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一)非课标篇目 四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一)非课标篇目 四

四十六、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

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

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停地啼叫。

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全文中心】本文是吴均写给他的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文章叙述了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的途中所见,描绘了一段优美的山光水色,创造了一种清新自然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以及对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一、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鸢飞戾.天者古义:__至__ 今义:罪过,乖张2.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状语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原意:方位名词,东,西,在文中的意思:__向东或向西飘荡__(2)动词的使动用法望峰息.心原意:平息,在文中的意思:__使……平息__(3)形容词用作动词①风烟俱净.原意:干净,在文中的意思:__消净,散净__②互相轩邈..原意:高,远,在文中的意思:__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__3.一词多义(1)绝天下独绝.__形容词,独特__猿则百叫无绝.__动词,停止__(2)直直.视无碍__一直__争高直.指__笔直__(3)无直视无.碍__没有__猿则百叫无.绝__不__(4)上负势竞上.__动词,向上__横柯上.蔽__名词,表方位,上面__4.重点实词(1)天山共色..共色:__同样的颜色__(2)从.流飘荡从:__顺,随__(3)猛浪若奔.奔:__(马一般)飞奔__(4)皆生寒.树寒:__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__(5)嘤嘤..成韵.嘤嘤:__鸟鸣声__韵:__和谐的声音__(6)窥谷忘反.反:__返回__(7)横柯.上蔽柯:__树木的枝干__二、句子翻译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遵义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

(遵义专版)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册语

专题二文言文阅读,某某中考命题规律分析2015年,《满井游记》(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2014年,《捕蛇者说》(选段)(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选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3分2013年,《包拯》(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分析文章主人公深受大家喜爱的原因,3分2012年,《岳飞》(非课标),解释句中加点的词,4分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分析人物的品格,3分2017考情预测, 纵观近五年来某某对文言文的考查,选文为语文版非课标课文,题型有解释句中加点词、重点句子翻译、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对文中人物的分析等。

预计2017年某某对文言文的考查仍将选用语文版非课标篇目,题型保持不变。

,某某中考考点突破【例】(2016某某中考)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四知X晔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后转涿郡太守。

性公廉,不受私谒。

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闻.其贤而辟之闻:________(2)当之.郡之:________(3)何谓.无知谓:________(4)故.旧长者故:________【思路点拨】本题考查了一个文言虚词和三个文言实词。

都属于124个要掌握的词中的词。

这些词都需要平时字字落实地掌握课文。

【答案】(1)听到(2)到;去(3)说(4)老朋友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路点拨】中考时句子翻译多采用直译,语句要通顺。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一)非课标篇目 五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梳理篇 专题二 文言文阅读 知识梳理 九下(一)非课标篇目 五

五十、周公诫子韩婴【原文】成王封伯禽于鲁。

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

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

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

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

可不慎欤?”,【译文】周成王将鲁国土地封给周公旦的儿子伯禽。

周公旦告诫儿子说:“去了以后,你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有了国土)就怠慢、轻视人才。

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轻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以接待宾客。

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以接待宾客,(即使这样)还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

我听说,道德品行宽容,并用谦逊的品行来保有它的人,必会得到荣耀;封地辽阔,并凭借行为约束而有节制来保有它的人,他的封地必定安定;官职显赫,并用谦卑来保有它的人,必定高贵;人口众多、军队强大,并用威严来统御它的人,必定会胜利;用愚笨来保有聪明睿智,就是明智;见识广博,并用浅陋来保有它的人,必定智慧。

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即使尊贵如天子,富裕得拥有天下,便是因为拥有这些品德。

不谦虚谨慎从而失去天下,(进而导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纣就是这样。

(你)能不谨慎吗?”【全文中心】本文通过周公对前往鲁国的儿子的告诫:贵为君王者,更应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乃至精神内敛,重才不露,大智若愚,揭示了守业之难以及礼贤下士是守业的根本保证的道理。

一、重点字词1.古今异义(1)子无以鲁国骄.士古义:__怠慢,轻视__ 今义:骄傲,猛烈(2)德行宽裕..古义:__宽大,宽容__ 今义:宽绰富裕(3)守以俭.者,安古义:__行为约束而有节制,不放纵__ 今义:俭,省,节俭(4)守以畏.者,胜古义:__威,威严__ 今义:畏惧,佩服(5)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古义:__指明察事理__今义:指智力发达,记忆力和理解能力强2.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1)又相.天子原意:古官名,相国,在文中的意思:__辅佐__(2)一饭.三吐哺原意:食物,饭菜,在文中的意思:__吃饭__(3)由.此德也原意:缘由,理由,在文中的意思:__奉行,遵从__3.一词多义子子.无以鲁国骄士__代词,你__吾,文王之子.__名词,儿子__4.重点实词(1)成王封.伯禽于鲁封:__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__(2)一饭三吐哺.哺:__口中含嚼的食物__(3)守.之以恭.者,荣.守:__保持__恭:__肃敬,谦逊有礼__荣:__荣华显贵__(4)守以卑.者,贵.卑:__低下__贵:__地位显要__(5)守之以愚.者,哲.愚:__愚拙,不巧伪__哲:__明智,聪明__二、文言虚词1.于成王封伯禽于.鲁__介词,把__吾于.天下亦不轻矣__介词,对于__2.之周公诫之.曰__代词,指代周公之子伯禽__吾,文王之.子__结构助词,的__3.以子无以.鲁国骄士__连词,因为__守之.以恭者__连词,并且__4.可不慎欤.__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__三、句子翻译1.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份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上一非课标篇目四十论语十则

中考语文命题研究第一部份古诗文阅读梳理篇专题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九上一非课标篇目四十论语十则

四十、《论语》十则【原文】(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二)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子贡问曰:“有一言而能够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曾子曰:“士不能够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六)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七)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八)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九)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十)(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译文】(一)曾子说:“我天天多次检讨自己——为他人谋划。

不诚恳诚意吗?与朋友交往不诚实吗了?(老师)教授的知识不去温习吗?”(二)孔子说:“看见德性优秀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优秀的人也要(对照着)检查自己。

”(三)子贡问:“有一句话能够作为终身遵行的准则吗?”孔子说:“是宽容啊!自己不想经受的,不要施加在他人的身上。

”(四)曾子说:“念书人不能够没有远大的理想和顽强的意志,承担的责任重大,艰险的道路还很长。

”(五)孔子说:“富裕和做官是人们追求的,不讲仁义之道去取得它,就不该该占有。

贫困和低贱是人们厌恶的,讲仁义之道反而受穷而低微,也不该抛弃仁义之道。

”(六)子贡问如何才能做个君子。

孔子说:“关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

”(七)孔子说:“君子应该成绩他人的美德,不该该促成他人的罪行。

小人与此相反。

”(八)孔子说:“做官若是能够通过修养仁德而取得,即便是低微的官职,我也尽力而为。

若是不能取得,我就从事爱好的事业。

”(九)孔子在齐地听了《韶乐》,三个月吃肉都吃不出肉味,感叹道:“没有想到对音乐的欣赏竟能达到如此高的境遇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十五、私心(2009已考查)
范晔
【原文】
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吏人奏记及便宜者,亦并封上,其无私若此。

性质悫,少文采,在位以贞白称,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然少蕴藉,不修威仪,亦以此见轻。

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

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译文】
第五伦奉公守法竭尽忠诚,说话办事没有迟疑,模棱两可。

儿子们有人常劝止他,他就呵斥并赶走他们;官吏陈述的书面意见有利于国家的,他都封好上报,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

他生性恭谨诚实,缺少文采,做官时以清廉著称,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贡禹(那样明经洁行的人)。

但是他缺少宽容,又不整饬自己的威严,也因此被有些人看轻。

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他回答说:“老朋友中有送给我千里马的,我虽然没有接受,但每到朝廷选拔官吏时,我心里总不能忘了他,可始终也没有任用他。

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里十次去探望,回来却安安稳稳地睡下;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
【全文中心】《私心》中第五伦从内心深处进行挖掘,坦然承认自己也有私心的故事,表现了第五伦的无私奉公,自觉修身揭私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仍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一、重点字词
1.古今异义
(1)吏人奏记及便宜
..者
古义:__指对国家有利的事__
今义:方便合适,便利
(2)性质悫.
古义:__恭谨,诚实__
今义: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
(3)时人方.之前朝贡禹
古义:__比拟,比作__
今义:四个角都是90度直角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立体
(4)每三公有所选举
..
古义:__选拔举用贤能__
今义:用投票或者举手等表决方式选出代表或负责人
2.重点实词
(1)诸子或时谏止,辄.叱遣.之辄:__就__
遣:__让……走开__
(2)性质悫.悫:__恭谨,诚实__
(3)然少蕴藉
..,不修.威仪蕴藉:__宽和,宽容
修:__修饰,整饬__
(4)亦以此见.轻见:__表被动,被__
(5)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私:__私心__
二、文言虚词
1.然.少蕴藉__但是__
2.亦以.此见轻__因为__
3.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__表转折__
三、句子翻译
1.其无私若此。

__他就像这样毫无私心。

__
2.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__像这样,难道可以说没有私心吗?__
四、文意理解
1.“时人”认为第五伦毫无私心,而他认为自己在哪些地方还有私心?你怎么看第五伦的这些“私心”?(课后习题)
__第五伦认为自己在举贤任能和私人感情方面还有私心。

这样的私心是人之常情,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只是由于他严于自律,对自己是高标准、严要求,敢于挖掘灵魂深处的小小私心,这种严于自律的精神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__
2.既然第五伦如此大公无私,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私心》?
__“大公无私”是时人对第五伦的高度评价,而私心是第五伦的自我反省。

作者写了别人所不知道的他自己的内心活动,一是指“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心不能忘”,二是“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__
(2009遵义中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辄.叱遣之辄:__就__
(2)时人方.之前朝贡禹方:__比作__
(3)然.少蕴藉然:__可是,但是__
(4)若是.者是:__这,这样__
(5)岂可谓.无私乎谓:__说,称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或问伦曰:“公有私乎?”
__有人问第五伦说:“你有私心吗?”__
(2)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__我的儿子有了病,我虽然不去探望,但却整夜睡不着觉。

__
3.你怎样看待第五伦的“私心”?
__这样的私心是人之常情,说明了他严于自律,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