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合集下载

学校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方案

学校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方案

学校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建设方案概述:随着教育的发展和变革,建设一个完善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

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旨在提升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推动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学校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方案。

一、需求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进行对学校教师教育培训需求的调研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对培训的需求。

这些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理论、评价与反馈、教师教育技能等。

二、培训目标的设定基于需求分析的结果,我们需要设定明确的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和可达成。

例如,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等。

三、培训方法的选择学校教师教育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传统的面对面培训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教师互动研讨等形式进行。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在线培训、远程培训等。

培训形式的选择应根据培训目标和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四、培训资源的整合学校可以整合内外部的培训资源。

内部资源包括学校自身的专家教师、研究成果等。

外部资源可以通过引进专家、与其他学校合作等方式得到。

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内容,满足教师不同的需求。

五、培训管理机制的建立建立完善的培训管理机制是保证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有效运行的关键。

包括培训课程的选择、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评估与反馈等。

同时,还应建立培训信息的记录和管理系统,方便教师查阅和培训成果的评估。

六、师资培训的重要性师资培训是学校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核心。

通过培训学校师资队伍,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有效提升整个学校的教育质量。

师资培训可以通过专家指导、交流分享、学习考察等方式进行。

七、持续改进和迭代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和迭代的过程。

学校应根据教师的反馈和培训效果不断调整和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

同时,学校应关注教育前沿的发展,及时更新培训资源和内容,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教师师资培养体系概述

教师师资培养体系概述

教师师资培养体系概述引言教育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石,而教师则是教育的核心力量。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素养。

因此,教师师资培养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教师师资培养体系的概念、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一、概念教师师资培养体系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素质,培养、选拔、提拔和使用各类教育人才而建立的一整套培养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总称。

它包括了教师培训、岗位培养、继续教育和专业成长等多个方面。

教师师资培养体系的建立旨在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水平。

二、目标教师师资培养体系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一支专业化、能力全面、道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具体来说,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教师是学生的学科指导者,他们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2. 培养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学方法和能力,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3. 培养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教师需要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以便更好地履行教育使命,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内容教师师资培养体系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学科教育:包括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深化,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并通过考核评价教师学科素养。

2. 教育心理学:培养教师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掌握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引导方法。

3. 教育方法学:培养教师掌握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包括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提升教学效果。

4. 教育管理学:培养教师具备良好的班级和学校管理能力,能够主持集体备课、组织校本培训等。

5. 教育技术:培养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等,提高教学效率。

6. 职业道德与教育伦理:培养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育伦理,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修养。

四、方法教师师资培养体系采用多种方法,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方案

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方案

教师培训体系建设方案一、引言教师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关键环节。

为了推动教师培训工作的专业化和有效性,建立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是当务之急。

本文将从梳理问题、分析原因、制定目标、提出措施等方面,探讨如何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培训体系。

二、问题梳理当前教师培训工作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培训内容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与教师实际工作脱节。

其次,培训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

再次,培训资源分散,缺乏整合和优化。

最后,培训评估体系不健全,无法准确衡量培训效果。

三、问题分析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需要明确培训目标和方向,并与教师实际需求相结合。

其次,要统筹整合各种培训资源,如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形成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的模式。

此外,需要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评估体系,包括培训前、培训中和培训后的评估,以及培训效果的长期跟踪。

四、制定目标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培训体系的目标是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和教育思想觉悟,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具体目标包括:提供符合教师发展需求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和实用性,让培训更加贴近实际教学;建立科学有效的培训评估体系,衡量教师培训的实际效果。

五、培训课程设计教师培训课程的设计应注重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教育管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

同时,还应结合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如学科教学方法、教育政策解读等。

培训形式可以采用面对面教学、研讨会、远程教育等多种方式,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

六、资源整合与共享建立教师培训资源整合和共享的机制,可以打破教育资源的孤岛化,提高培训效果。

可以成立教师培训协作机构,将各高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优质资源纳入培训体系。

同时,可以建立在线培训平台,提供丰富的在线培训资源,方便教师自主学习和交流。

七、培训评估体系建立培训评估是提高培训效果的重要手段。

应建立全方位的培训评估体系,包括培训前的需求评估,培训中的反馈评估,培训后的效果评估等环节。

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方法

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方法

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方法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方法是教育领域中至关重要的议题。

随着教育环境和需求的不断变化,教师教育也需要不断创新和适应。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法。

1. 学校教育与实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实相结合是一种常见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培养机构与学校合作,将培养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相结合。

学生在学校实期间,可以接触到真实的教学环境,了解教师的实际工作内容和挑战。

这种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提升他们的实际教学能力。

2. 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师范院校是专门培养教师的教育机构,其教师教育课程是教师培养的重要部分。

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往往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在这些课程中可以学到教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的知识,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教育思维和专业素养。

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系统的教师教育培养。

3. 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教师教育并不仅限于初次教师培养阶段,也需要在教师从业后进行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

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这些培训和教育活动可以通过教育机构、学校或专业团体组织进行。

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可以让教师与教育行业的最新发展保持同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质量。

4. 创育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创育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向。

教育技术包括互联网教育、在线教育平台、虚拟现实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同时也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师可以利用创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创育技术的应用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为教师教育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总结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方法应不断适应教育领域的变化和需求。

学校教育与实相结合、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课程、在职培训与继续教育以及创育技术的应用都是教师教育的重要模式和方法。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方案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方案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方案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密切相关。

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成长发展。

为了提高学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许多学校都制定了相应的师资培养方案。

本文将围绕师资队伍建设与培养展开探讨,从不同角度探索如何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

一、优化选拔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的第一步是建立完善的选拔机制。

在师资招聘过程中,学校应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候选者的教学能力、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背景上。

通过严格的筛选程序,确保选入队伍的教师是真正具备相关知识和能力的合适人选。

此外,应充分利用各种评价工具和技术,以客观的评估体系来衡量候选者的综合素质。

二、注重专业发展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学校可以制定培训计划,引导教师参与教学研讨和学科研究,提供各种专业发展机会。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参与教学评估,搭建交流平台,让教师们彼此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

三、加强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培养学生的关键。

学校可以开设教育教学培训课程,帮助教师了解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同时,学校还可以提供一些教学实践的机会,让教师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四、鼓励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师的重要素质。

学校可以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教学竞赛和教育科研项目,激发教师们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

五、加强团队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需要有一定的团队建设。

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团队进行教学交流和互相帮助,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团队活动,加强教师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向共同目标努力的团队文化。

六、加强学科知识培养教师是学生的学科导师,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

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学科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深入了解所教授学科的最新动态和研究进展。

同时,学校还可以鼓励教师参与学科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教师的学术提升。

学校师资培训体系建设方案

学校师资培训体系建设方案

学校师资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近年来,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学校师资培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个优质的教师团队是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

为了确保学校教学的高质量和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

本文将从提高专业素养、实施培训计划、建立创新机制、加强技术支持等方面展开讨论。

提高专业素养师资培训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为此,学校应开设一系列的教师培训课程,包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教师们可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方法,并在课堂上更好地应对学生的需求。

实施培训计划学校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师资培训计划。

这个计划应当包括对不同阶段教师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时间的安排。

对于初入职场教师,应开展系统的入职培训,帮助他们熟悉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工作规范。

而对于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则应提供进修课程,让他们不断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实践能力。

建立创新机制学校应积极推动师资培训的创新,建立相应的机制来激励教师的参与和发展。

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师资培训奖励机制,激励教师参与各种培训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设立教学创新基金,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技术支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也正逐渐融入到数字化时代。

学校应加强对教师的技术支持,培养他们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

学校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来开设教师技术培训课程,还可以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软件资源,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

建立评估机制师资培训离不开相应的评估机制。

学校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师评估体系,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督导。

评估的结果可以作为教师是否获得晋升或奖励的重要依据,激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加强合作交流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应鼓励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组织教研活动、教学沙龙等。

教师教育师范生培养模式

教师教育师范生培养模式

教师教育师范生培养模式一、引言教育是国家的基石,而教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了培养优秀的教师,各国纷纷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旨在为未来的教师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培养他们成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引领者。

本文旨在探讨教师教育师范生培养模式。

二、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良好的教育师范生培养模式应该将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师范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应有机会参与实践教学,亲自上课并接受实时反馈。

这样的培养方式既能够夯实师范生的理论基础,又能够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技能。

三、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培养教师教育师范生培养模式应将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

师范生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学生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

因此,培养模式应该注重将学科知识与教学技能相结合,培养具备丰富专业知识和较高教学素养的教师。

四、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学为教师教育师范生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习特点以及行为模式,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师范生在培养过程中应当系统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能够正确应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五、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教师教育师范生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应该全面涵盖教育学、心理学、学科学科等方面的知识。

在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还应设置实践环节,让师范生能够亲身体验和实践教学过程。

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教育观念。

六、导师制度与实习经验教师教育师范生培养模式中的导师制度对于培养优秀教师尤为重要。

导师在师范生的全程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能够为师范生提供教学指导和专业建议,帮助他们成长。

此外,实习经验也是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习经验,师范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教师的真实工作环境和问题。

七、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是教师教育师范生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建设

教师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引言:教师是培养人才和造就未来的重要力量,其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建设一个完善的教师教育培训体系显得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培养目标: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首要目标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使其具备适应不同教学需求的能力。

此外,还应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教育环境。

二、培训内容:教师教育培训体系的内容应涵盖学科知识、教学技能、教育心理、教育管理等多个方面。

在学科知识方面,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科水平。

在教学技能方面,培训内容可以包括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

在教育心理方面,培训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能力。

在教育管理方面,培训可以帮助教师提高班级管理能力,构建积极和谐的教育环境。

三、培训形式:教师教育培训的形式多样,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线上培训可以通过网络课程、在线讲座等形式进行,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便于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线下培训可以采用专业讲师授课、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增强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四、培训时机:教师教育培训的时机可以灵活安排。

除了教师职前培训外,教师在职期间也应有定期培训机会。

此外,可以针对教师面临的问题和需求,设置专门的培训项目。

五、培训评估:为保证教师教育培训的有效性,应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

可以通过教学观摩、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教师培训的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培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培训资源:教师教育培训需要丰富的资源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教师培训的投入,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设施保障。

同时,学校和教育机构也应积极提供师资和教育资源,为教师教育培训提供基础保障。

七、国际交流合作:教师教育培训应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可以邀请国外优秀教师和专家到中国进行培训,增加教师的国际视野和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

“三层双证分级”式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及意义

“三层双证分级”式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及意义

“三层双证分级”式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及意义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是我国为了规范有意从事教师职业人员的一种准入制度。

它对每个想要进入教师行业,成为一名合格人民教师的人具有过滤把关的作用。

然而,我国在教师的认证标准、注册范围、培养模式等方面仍显不足,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积极地探索并架构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教育与培养模式,严格把控教师的准入门槛,有利于提高我国教师的整体素质,对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也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标签:教师资格;“三层双证分级”式;现实意义一、我国在教师教育与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资格认证门槛相对较低。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在《实施办法》中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具备有教育教学能力,具有法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经认定合格,可以取得教师资格。

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范围狭窄。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认真组织开展教育改革试点》等文件中都明确提到要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

2011年,我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率先在浙江、湖北启动,2012年扩大到河北、上海、广西、海南等6个省份进行试点,到了2013年,教育部又新增了山西、安徽、山东、贵州四省来作为试点省份,至此,全国加起来就只有十个省份实行了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而且“各试点省区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改革工作尚处于酝酿和摸索阶段,仅形成一些意向性方案”。

[1] 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教师资格定期注册的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其作用还没有得以彰显,要想使得这个制度真正运转并取得实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构建“三层双证分级” 式教师培养模式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行业,教师是一名专业的人员。

只有建立起一套严格规范的教师培养制度,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准,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优秀的各层次人才加入教师的行列,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教师是社会的栋梁,他们肩负着培养未来一代的重任。

然而,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一直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教师教育的背景、问题分析以及构建与完善的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教师教育是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

然而,当前教师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教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相对陈旧,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

传统的教师培养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教师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和全面。

现行的教师评价主要以学术成果为导向,忽视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评价。

此外,教师教育的机制和体制亟待改革。

教师培训机构分散、重复,缺乏整合和协同,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要构建与完善教师教育体系,首先需要更新教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教师培养应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教学经验。

同时,教师教育应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

其次,教师教育的评价体系需要更加科学和全面。

除了学术成果,还应考虑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评价以及社会影响等因素。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励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

最后,教师教育的机制和体制需要进行改革。

应建立统一的教师培养机构,整合资源,提高效率。

同时,应加强教师培训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培训质量和水平。

此外,构建与完善教师教育体系还需要加强教师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教育是全球性的问题,各国都面临着教育改革和教师培养的挑战。

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和做法,提高教师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同时,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术交流,拓宽教师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总之,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通过更新教师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改革评价体系、优化机制和体制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从而为培养未来一代做出更大的贡献。

构建“五位一体”师资培养模式的实践

构建“五位一体”师资培养模式的实践

构建“五位一体”师资培养模式的实践随着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的深入推进,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成为了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

为了满足教学和教育需求的要求,构建“五位一体”师资培养模式成为了教育机构的当务之急。

根据“五位一体”师资培养模式的理念,教育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实践:首先,建立全面评估体系。

通过制定全面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对教师的各项能力进行评估,包括教学能力、专业素养、创新精神、团队协作和实践能力。

评估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课堂观察、教学案例分析、教师自评等,从而全面了解教师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其次,优化教师培训课程。

针对教师的具体需求,设计和组织相应的培训课程,包括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增强教师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再次,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

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研究、教育论坛等活动,鼓励教师进行高质量的教育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中。

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活动,如校内教研、实验教学等,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

另外,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招聘有潜力的青年教师,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培训平台,使其能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

此外,建立师资培养的长效机制,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最后,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建立教研团队、专业学习社区等组织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教师们可以相互借鉴,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形成团队合作的良好氛围。

通过以上的实践措施,可以有效地构建“五位一体”师资培养模式。

这一模式将有助于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浅论当前教师的培养模式

浅论当前教师的培养模式

浅论当前教师的培养模式当前教师的培养模式是教育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师的培养模式涉及到如何吸引并选拔优秀的教育专业人才,如何培养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以及如何持续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发展空间。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当前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浅论。

首先,当前教师的培养模式应该更加注重选拔和吸引有激情、有责任心的优秀人才。

教育工作需要教师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和恒心,以及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注。

因此,选拔和引进教师不能仅仅依靠学历和学术背景来评判,更应该注重他们的人格品质、职业道德和教育热情。

在选拔方面,可以采取多元化的选拔方法,如面试、案例分析和教学实习评价等,以全面了解教师的能力和潜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提供奖励和福利,推动优秀人才加入教育行业,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当前教师的培养模式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而教学能力则是教师能否有效传授知识和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

因此,在教师培养中,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

一方面,可以通过教育学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还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通过教学实习和课堂观摩等方式,让教师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创新能力。

第三,当前教师的培养模式应该关注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发展空间。

教师作为专业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

因此,教师的培养应该注重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如教学设计、评价方法、教育技术等方面的培养。

同时,教师在职业发展方面也应该有一定的空间和机会。

可以通过提供学术研究和专业交流的平台,鼓励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课程,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此外,还可以建立导师制度,给予教师更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积累经验和成长。

综上所述,当前教师的培养模式需要在吸引选拔优秀人才、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专业素养和发展空间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

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建设方案

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建设方案

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建设方案一、培养目标明确教师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师德、扎实专业知识、先进教育理念、良好教育教学能力和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

培养的教师应能够适应不同教育阶段和学科领域的教学需求,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课程设置1、教育理论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育哲学等基础理论课程,帮助教师掌握教育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

2、学科专业课程根据不同学科领域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确保教师具备深厚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

3、教育教学技能课程如教学设计、课堂管理、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通过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4、教育技术课程教授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如多媒体教学、在线教学平台的使用、教育软件的开发等,以适应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5、实践课程安排教育实习、教育调研、教学观摩等实践活动,让教师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法通过实际的教育教学案例分析,引导教师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组织教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实践教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4、导师制为每位教师配备导师,导师对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帮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师资队伍建设1、选拔优秀的教师招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深厚学术造诣和高尚师德的教师,充实教师教育培养的师资队伍。

2、教师培训与进修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和进修,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建立教师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励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鼓励教师开展教育研究支持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1、与中小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将中小学作为教师教育培养的实践基地,为教师提供真实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机会。

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体系建设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现代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为了构建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进行体系建设,以确保培养出优秀人才,满足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如何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培养的意义和目标人才是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培养优秀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

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为国家提供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他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教育体系的重构与协调发展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重构和优化。

各级教育机构应加强合作,形成协调发展的态势。

例如,中小学、高等教育、职业培训等各个阶段的教育应该相互衔接,形成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同时,教育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确保培养出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

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途径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外,还应鼓励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例如,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创新项目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学生的实战经验和动手能力。

此外,还可以发展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等虚拟学习方式,帮助更多的学生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建设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和职业发展。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此外,还应改善教师的待遇和职业发展机制,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确保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结合,应推行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应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这样的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

终身学习和持续培养的机制人才培养不应该止步于学校阶段,而应形成终身学习和持续培养的机制。

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换代快,培养出的人才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

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与培养方案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中,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只有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够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教育系统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与方案,下面就来具体讨论。

第一,明确发展目标。

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确立明确的发展目标。

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发展需求,明确教师的培养方向和岗位要求。

例如,一所以科研为主导特色的高校,应该重点培养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教师;而一所以应用型为特色的职业学校,则应注重培养具有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的教师。

第二,提高教师选拔标准。

招聘优秀的教师是构建优质教师队伍的基础。

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选拔,确保招聘到真正具备教学能力和教育热情的人才。

可以通过设置公开招聘、面试和教学能力测试等方式,全面评估教师的综合素质。

第三,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

培养机制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保障。

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为教师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培养方向的培训课程和岗位晋升机会。

同时,还应加强对教师个体的关怀和激励,提供有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

第四,加强教师培训与研修。

教师培训和研修是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学校应该积极组织各类培训和研修活动,为教师提供学术交流、教学研究和教育理论的机会。

此外,还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学位课程和继续教育,提升其学术造诣和教学能力。

第五,加强教师队伍管理。

教师队伍的管理是保证教师队伍健康发展和工作效果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对教师的教学效果、科研成果、教研能力等进行全方位评估,并采取差异化的激励措施。

同时,还要加强对教师的日常管理和指导,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

第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是育人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师德师风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学校应该加强对师德师风的培养和引导,提倡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理念。

教师培养体系建设方案

教师培养体系建设方案

教师培养体系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教师是国家的宝贵资源,而教师培养体系的建设是保障教育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针对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从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培养路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的基础,具体包括教师教育法律法规、标准、政策文件的制定和完善。

首先,需要制订教师培养的各项制度,包括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

其次,要确立教师培养的质量保障机制,通过教师培训和考核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的核心环节,需要有一支高素质、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首先,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师资选拔机制,包括招聘、考核、奖惩等。

其次,要注重师资培训,为教师提供专业化、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

此外,还需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培养和激励,通过奖学金、晋升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培养路径设计培养路径的设计是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培养路径选择。

首先,要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培养体系,包括研修班、研究生教育、高级职称评选等。

其次,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加强教师实习和校企合作,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同时,也要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提高其科研能力。

五、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的基础,要培养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师德师风。

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其次,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使教师能够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六、课程建设课程是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根据培养目标和需求设计合理的课程。

首先,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要注重跨学科课程的设计,培养教师的多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

此外,还需注重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七、考核评价考核评价是教师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要科学、全面地评价教师的专业水平。

教师队伍发展与培养方案

教师队伍发展与培养方案

教师队伍发展与培养方案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培养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

一个优质的教师队伍是保障教育质量的基础,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发展与培养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以下12个方面来探讨教师队伍发展与培养的相关问题。

1. 教师队伍现状首先,我们需要对教师队伍现状进行分析。

目前,我国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教师队伍层次不齐等。

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科学的教师队伍发展与培养方案。

2. 教师培养体系的完善在教师队伍发展与培养方案中,我们需要注重教师培养体系的完善。

这包括提高师范院校的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以及推动教育实习制度的改革等。

3. 职业发展通道的拓宽为了激励教师队伍的积极性,我们需要创造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

建立多层次的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以及加强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机会。

4. 提高教师待遇教师队伍的发展与培养方案也需要关注教师的待遇问题。

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福利水平,以及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有效地保障教师的权益,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5.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应当更加科学公正。

采用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全面评价教师的教育能力与业绩,同时注重教师发展的潜力与动力,以提高评价的准确性。

6. 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为教师队伍提供更多国际化的培养机会。

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研究,开展国际化课程与教学模式的研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7. 优秀教师的培养与选拔教师队伍发展与培养方案还应关注优秀教师的培养与选拔。

鼓励优秀青年教师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专业发展和教学研究的平台,发掘和培养更多教育领域的人才。

8. 教师教育实习制度的改革教师教育实习是教师培养的重要环节,需要在教师队伍发展与培养方案中予以重视。

加大对实习教师的指导力度,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实践。

教师培养机制

教师培养机制

教师培养机制教师培养机制对于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一个健全的教师培养机制可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培训平台,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师培养机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构建一个优秀的教师培养机制。

一、了解教师培养机制的定义和意义教师培养机制是指一套完整的教师培养体系和规范,旨在保障和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培养机制的建立可以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和素质提升,并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

一个完善的教师培养机制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学校教育的进步。

二、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是教师培养机制的核心目标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主体,其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升。

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是教师培养机制的核心目标。

通过提供系统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教育理念和创新能力,以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同时,建立评估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师存在的问题,促进其成长和发展。

三、提供灵活多样的培训途径和机会教师培养机制应提供灵活多样的培训途径和机会,旨在满足教师个性化和终身学习的需求。

可以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培训课程、研讨会和学习小组等形式,为教师提供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和交流机会,激发教师学习的热情。

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参与学术研究和教改实践,提升其教育研究和教学创新能力。

四、建立完善的师资库和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师资库和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是教师培养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资库可以收集和管理教师的个人信息、学历和培训记录等,为教师职称评聘和岗位晋升提供参考。

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则可以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和职业道德,建立教师聘用和考核的标准和程序,保证教师队伍的公正、公平和高效。

五、加强教师交流与合作教师交流与合作是教师培养机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学校和地区的教师应积极开展教学经验和教育教学研究的交流,分享成功教育实践和创新教学模式。

教师成长培训体系建设方案

教师成长培训体系建设方案

教师成长培训体系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教师成长培训体系的建设愈发受到重视。

这是因为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个人素养。

为此,建立一个完善的教师成长培训体系非常必要。

二、目标设定2.1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培训,提供更多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之成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

2.2 激发教师的创新能力通过培训,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和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3 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通过培训,为教师提供进修学习、专业交流和参加教育教学研讨会的机会,推动其在专业领域的发展。

三、培训内容3.1 学科知识培训通过组织专家授课、教师研讨会、学科研究等方式,向教师传授最新的学科知识,提高其学科素养。

3.2 教育教学理论培训通过组织教育教学理论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教师传授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引导其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

3.3 教育技术培训通过组织教育技术培训班、在线学习等方式,提供教育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四、培训方式4.1 线下培训组织教师参加集中培训班、学习交流活动,提供面对面的培训服务,利用专家资源提供系统的培训。

4.2 线上培训建立在线学习平台,提供各类培训课程和学习资源,满足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方便灵活地进行学习和交流。

五、培训评估与反馈建立培训评估机制,对教师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收集教师的培训反馈,根据评估结果和反馈意见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师资队伍建设计划,通过选拔、培训和激励优秀的教师,为培训体系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持。

七、合作交流机制与其他学校、教育机构建立合作交流机制,组织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各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相借鉴。

八、成果展示与分享通过举办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会、研讨会等形式,向教育界分享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教师培养模型

教师培养模型

教师培养模型教师培养模型是指教师培养的各种理论、实践和行动的综合体系,是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当前教育需求的高质量教师而形成的具有条理、系统性的教师培养方案。

下面,本文将从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教师培养模型的构建。

一、教育目标教师培养的教育目标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扎实学科知识、良好教育理论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和合作精神的优秀教师。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取“目标驱动”的方式,分别明确不同层次教师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对象的特征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培养规划,以此推动教师培养的深度和广度。

二、课程设置教师培养的课程设置应以教育目标为导向,围绕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从课程的完整性、综合性和时效性等方面考虑。

具体来说,可以设置教育思想、教育心理、教育方法、教育技能、课程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以突出培养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创新思维。

三、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的达成和课程设置的完善需要配合相应的教学方法。

为此,可以采用以问题为导向、个性化教学、互动协作、项目化教学等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从单一学科知识的掌握转为跨学科、综合性知识的全面掌握。

四、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培养的重要方面。

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实现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为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提供有力保障。

因此,可以采取多方法、多渠道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课堂问答、作业评定、科研成果等评价方式。

以上四个方面是教师培养模型的重要部分,科学系统的教师培养模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教育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发展。

同时,合理的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不仅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质,也可以引导学生获得全面、实用、有效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完善!谢安邦朱宇波谢安邦/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宇波/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博士研究生(上海200062)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决策参考教师的培养不仅取决于未来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向和努力,也取决于教师自身能否获得更有助于其学习和发展的条件。

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旨在从外部提供这种有利条件,以增强教师培养的效能和质量。

本文拟在理解教师培养模式内涵的基础上,对影响教师培养的可控性核心变量进行分析,试为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

一、教师培养模式的内涵教师培养相对于培训而言,它指向职前。

由于教师的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因此我们不能期望教师教育能在几年的时间内将未来教师塑造成一个个成熟的专家型教师。

适当的期望是通过这一教育过程,使他们能养成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毕业后就能初步胜任学校的实际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又能帮助其奠定终身、自主发展的坚实基础。

然而,不同时期人们的教师观不尽相同,对教师素质也有着不同期望。

本文的“教师培养”特指通过教育,使志愿成为教师的受教育者达到“中小学教师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应具备的身心和行为品质的基本条件”。

在“教师基本素质与我国教师培养基本模式研究报告”中,[1]我们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个体需求等方面对教师基本素质进行了全面考察,并在认识教师素质的基础上,抽象出五个基本范畴,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师的知识、教师的能力、教师的个性品质或人格特质。

同时认为,各范畴的基本内涵分别相对独立,各有一个多层面的结构;而不同的素质范畴之间则有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的结构体系。

教师的“整合型”素质结构体现着教师职业所需的“学术性”与“师范性”两方面的基本要求及内在联系。

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的关键是确认并分析那些影响教师素质养成的重要变量,从而寻求问题解决的核心所在。

由于这里仅仅强调为未来教师提供有利于其基本素质养成的外部条件,因此主要分析那些能够由人为因素决定的变量,特别是那些能够通过教育决策者的主观作用改变或调整的变量,即“可控性变量”。

从教师的培养过程来看,影响教师基本素质养成的可控性核心变量主要包括:培养途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机制、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政策配套措施等。

二、教师培养模式中的可控性核心变量分析1.培养途径。

由于教师基本素质既包括学术性摘要:教师培养模式的建构不仅取决于人们对其所要解决的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更取决于对影响这一问题的变量的分析和认识。

本文认为,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充分考虑教师基本素质培养问题,尤其要对影响教师基本素质养成的培养途径、课程设置、课程实施机制、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政策配套措施等可控性核心变量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师培养模式;目标;变量方面也包括师范性方面,因此,在教师教育的实践中通常采取“混合制”和“合成制”两种培养途径。

先看“混合制”。

在同一机构中同时进行双专业的培养,有利于教育专业和学科专业的结合,而且教育实习、见习可在整个学习期间穿插、连续安排,因而便于使未来教师的基本素质形成有机的、整合的结构;但也势必出现相互挤占学时,压缩课程课时和课程开设门数的局面,最终影响教师两个专业的素质达成的程度。

再看“合成制”。

一般来说,学生在综合大学的教育学院受到的教育专业训练和薰陶不如师范院校。

另外,“合成制”的分段培养方式,还必须面对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两方面的素质如何整合的矛盾。

但是,按照“合成制”培养教师,能使未来教师具备广博的普通文化素养和扎实的学科专业修养,从而具有更好的专业发展后劲。

我们强调培养教师的基本素质,但这一“基本”不应从“低素质”去理解,而应从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以及为其终身专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去理解。

而且,这一“基本”概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提高而变化。

因此,从“必备”和“后劲”出发,我们更倾向于采取“合成制”的途径培养教师。

另一方面,从当前国际教师教育情况看来,“合成制”的培养途径是世界教师教育的主要趋势。

例如美国的“大学+师范”模式、英国的“3+1”模式等都属于“合成制”模式。

在我国,随着教师专业化的理念逐渐为人们接受,教师教育日益走向开放,“开放”不仅意味着非师范院校参与到教师的培养中来,也意味着高校内部及高校之间的学科专业之间的开放,如师范院校的优势教育专业向非师范院校中想成为教师的学生开放,非师范院校的优势文理专业向师范院校的学生开放等。

当前,我国的“合成制”培养途径比较典型的有:宁波大学、扬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3+1”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的“4+2”模式等。

“合成制”中重要的是学科专业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两者如何分段,对教师基本素质中“学术性”与“师范性”两方面如何权衡,强调师范性方面的素质,则相应地应设置较长时间的教育专业培养期,反之亦然。

另外,分段还应取决于不同层次的学校类型对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

一般而言,对高中教师学术性方面的要求显然应该高于初中教师,因此在分段上,应考虑高中教师比初中教师有更长的学科专业培养期。

2.课程设置。

培养途径的选择,可从宏观上确定如何处理未来教师素质要求方面的“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其中关键在于为他们提供什么样的课程以及这些课程如何安排。

在“合成制”培养模式中,“学术性”方面的素质一般由相应的各文理学科专业实施培养,因此这里主要探讨养成未来教师的教育专业素质的教育类课程的设置问题。

无论设置什么样的课程,都取决于人们对于课程价值取向的认识。

一般而言,课程价值目标的实现,不仅要求课程设置“合目的性”,也要求它“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指内容和体系应有利于教师的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形成。

根据我们的研究,教师在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与其作为教师而必须具备的整体基本素质一样,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2]因此我们考虑应该为未来教师提供以下领域的课程组合:教育教学理论领域;教育教学技能领域;教育教学管理领域;教育教学实践领域;教育教学科研领域。

“合规律性”指它应符合未来教师作为学习者的学习规律以及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的规律。

首先,从其学习规律来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的总趋势是一个渐进-突变过程,即先渐进后突变”。

[3]学习者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其“心理结构建构的成效既受制于教师、学习内容及其媒体,也受制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只是众多的、有限的作用中的部分作用,这一作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量变的速度或学习的进程,但决定学生认识飞跃的因素却是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动作用或自组织作用”。

[4]因此,不仅那些既定的、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理论和实践应该成为教育类课程的内容,那些“有争议性的”理论和实践也可以适当地进入学习者的教材或教授的讲义。

同时,应为学习者提供足够多的自主探究、实践的机会与活动,从而不仅有利于学习者知识与能力的转化、也有利于发展他们的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

其次,从未来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来看,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终身过程,教师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以及教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等都需要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化思想和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理念要求教师职前、入职和在职教育的培训内容相互衔接又各有分工,在保证统一性的同时具有针对性。

因此,作为职前教育课程,我们强调它有利于形成未来教师的“基本素质”。

布鲁纳在谈到编制课程时指出,应该“给予那些和基础课有关的、普遍的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以中心地位”。

[5]这里所说的“普通的和强有力的观念和态度”,即是学科的“基本结构”、“一般观念”。

因此,职前的教育类课程只需让未来教师掌握教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把握其科学思想、方法,具备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通过初涉教育活动将教育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与学科专业方面的基本素质结合起来运用于教育实践。

由于教师的基本素质是一个“整合性”的结构,它因其“专门的”素质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有机结合从而发挥特有的整体功能。

因此,对于教师教育教学任务而言,重要的是未来教师应具有哪些素质要素、他们是否形成了“双专业”所要求的“基本结构”。

只有形成这些“基本结构”,他们才能为“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大道”及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课程实施。

为了使开设的课程有利于未来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必须构建适切的课程实施机制:第一,课程整合机制。

教师的素质结构是一个整体的、有机的结构,在“合成制”模式中,如果没有适切的课程整合机制,很容易造成“学术性”与“师范性”两方面素质脱节的“两张皮”现象。

因此,在课程实施时,应打破课程界限,建立起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课程之间的整合不仅意味着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的有机衔接和相互渗透,也意味着两个专业内部的各课程之间的整合。

例如,应加强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教育科研课程三者之间的整合,从而为教师的理论、实践、科研之“三位一体”的整体素质形成创造条件,因为教师自主地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有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素质,同时也要具备反思与创新、行动研究等方面的素质。

加强课程整合不仅要求对教师基本素质有着深刻的认识,也能洞察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灵活的选修制和学分制。

由于未来教师应具有两个专业方面的素质,所以每一专业的设置应有相应领域的课程组合,各领域的课程组合则是形成教师整体素质所必需的。

同时各领域都有相应的核心课程作为他们的必修课程,还应有相应的限定选修课程和非限定选修课程。

学校决策者可针对未来教师将来从事的不同学校层次类型的教育教学工作,在限定选修课程中体现出差别。

未来教师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修习各领域的非限定选修课程。

此外,学校决策者还应根据未来教师在校修习时间长短不同、将来从事不同学校层次类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不同,分别作出不同的学分要求。

第三,教学与实践结合的机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挑战,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应该改变过去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培养未来教师的自主探求和主动反思等方面的习惯和能力。

在教学中,应开展微格教学、课堂观摩等教学活动去丰富未来教师的情感体验。

为使未来教师在校期间学到的教育理论知识能初步的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获得真实教育教学环境的初步体验,学校应该与当地的中小学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把从事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小学校教师作为培养教师的重要力量。

例如可以在中小学建立教师培养基地、和中小学结成伙伴关系等。

4.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教师素质的培养质量,应该建立一套从学校外部到学校内部的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

首先,从学校外部来看,随着教师教育的日益开放,教师教育机构的类型出现了多样化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