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气氛中从众效应
学校教育中的“从众”心理
研读“从众心理”后的反思心理学定义认为: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
通常是个体在实质或想象上,感受到团体的压力,因此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而表现出符合团体价值观的意见或行为。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承认,“从众”心理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阿希(Asch)曾经做过一个有关“长度判断与从众”的实验。
他准备了一张卡片,上面画有长、中、短三条线段,并且标有a、b、c,受试者看过后收起来,然后再提供另一张卡片,询问受试者卡片上的线段应该是属于有a、b、c中的哪一条?参与实验的一共有5位大学生,其中有4人是捣蛋分子。
刚开始,4个人都不捣蛋,大家(包括唯一的受试者)几乎每一题都能答对。
但是几道题之后,4个捣蛋分子开始故意大声地说出错误的答案(虽然错误,但是4个人错误答案完全相同),借此观察受试者是否会因此更改自己的答案?实验结果发现受试者配合其他人说出了错误答案,也就是说发生了从众现象,而且概率还挺高的。
为什么会发生从众现象呢?笔者认为为求安全吧?在科学极不发达的蛮荒时代,我们的先民个体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存活下来,在数万年的集体生活中形成了“集体无意识”的从众心理潜意识,就像当今社会男女购物一样:女人对于商品总是千挑万选,一如原始社会女性采摘野果一样;男性却没有那个耐性,就如其原始先祖打猎一般合适就拿走。
人们不希望自己在团体中被视为特异分子,所以不管别人说什么,只要站在多数人的那一边,相对就会安全许多。
因为“从众”现象的客观性,所以我们教育者在看待班上出现的问题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也许我们男同志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时代和别的学生一起“恶搞”,有时并非出于“本心”,而是被“群体”所“绑架”了,如果这时老师部分青红皂白把所有犯错误的学生集体处罚,很容易使得那些“非本心”的学生坚定了向那个“小团体”靠拢的决心。
这里,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从众”的历程,赫伯特(Herbert)经过试验提出几个阶段:1.顺从:个人为了避免因为不从众可能会受到团体的惩罚,只好顺从于团体的决定,这个阶段通常是“口服心不服”。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随大流”,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包括引导或施加的压力时,会怀疑并改变自己原来的想法、判断以及行为,并且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从众效应可以是因为对方“人多势众带来的气场上的压迫感”,也包括有对方“有权威性或者领导性”,迫于对这些非本直接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从众。
比如,在大学课堂上教授拿出一个瓶子,说是某种名贵的精油,在点燃后,教室里有同学说闻到了花香,还有同学说是玫瑰花香,后来几乎所有人都闻到玫瑰花香。
最后,教授说这只是一瓶普通的自来水。
所以,第一个说闻到玫瑰花香的同学也许是一种联想导致的错觉,而后边说闻到玫瑰花香的同学是追随他人所产生的趋同性,如果说第一位同学是心理暗示起了作用,那么后边的一众同学是受了从众心理的影响。
而这种从众心理效应本质上没有侵害任何一方的利益,所以最后同学们呵呵一笑,这个课题小测式就结束了。
众效应产生的原因1.当个体在群体中,为了适应环境,融入集体,个体会倾向于跟从大众的一致性喜好。
2.当个体担心自己偏离群体,不想被突出,被独立,于是选择从众。
3.当个体对某个问题、事件缺乏自己独立见解时,或者对自己的答案不确定时,个体特别容易倾向于对照群体其他大多数的意见,选择从众。
4.当个体对群体认可度高,经常会过滤自己的观点,出现盲目从众。
5.还有,当群体中有权威人物时,个体也会倾向于相信群体的意见,看法,于是也陷入从众效应。
再深入的分析,有些从众行为也只是表现上的从众1、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2、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3、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与其人云亦云,不如独立思考研究表明,女性比男性容易从众,幼儿,青少年比成人容易从众,缺乏自信的比自信的人容易从众。
顺便分析一下类似的一个心理学效应——责任分散效应。
它属于群体心理学的领域,在某个场景或某个事件中,单个个体的责任感会很强,会对情况做出积极的反应,如果是处于群体中,个体责任感就会减弱很多,往往会不采取行动或比较懈怠,它也叫做旁观者效应。
“从众”心理点亮数学高效课堂
“从众”心理点亮数学高效课堂摘要:从众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从众心理在数学课堂中也很常见,但在很多时候却被忽视了。
作为数学教师,面对课堂的常见的从众现象,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
发挥从众的正效应,用群体压力营造民主的数学氛围,在课堂实践中积极应用,变“负效应”为正效应。
让“从众”心理点亮数学课堂,构建出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从众心理数学课堂心理学一、发挥正效应在教学中,教师要用群体压力营造民主的数学氛围。
1.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易于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发探究兴趣,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
我想这可以成为打造数学高效课堂的第一步:真正使每个学生“动”起来,无拘无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在课堂上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2.“导学小老师”让尊从有榜样。
从众的学生,大多是那些学习成绩较差或活动能力较低的同学,其中女学生从众多于男学生;性格内向、有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基础差的学生多于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
这些学生往往会觉得,别人的成绩好、能力强,自叹不如,就只好跟着大家,这类现象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较为明显;还有一类是,即有的同学将大多数同学的错误判断看成是正确的,或虽相信自己的判断没错,但因不能“标新立异”,或怕别人挖苦,从而表面从众,内心保留自己的看法。
这样两种情况,通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搭建小组竞争的平台。
挖掘出小组学习过程中涌现的“导学小老师”,让这些“导学小老师”导引着他们的小组合作、竞争,积极参与到课堂评价的活动中。
3.从众心理培养科学的数学观。
数学教学中所学习的公理、定义、定理、公式、推论等基础知识,是已经被数学共同体证明了的真理。
对这些真理的认同、服从,是对“科学法则”、“科学规律”、“科学真理”的从众,这种从众是必须的,也是完全必要的。
新课改教学中学生从众心理解决策略
新课改教学中学生从众心理解决策略在新课改教学中,关键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然后再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从众心理却影响着其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发挥。
下面就如何解决学生的课堂从众心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从众心理与课堂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心理学上的大量实验表明,在个人受到外界人群普遍行为的影响时,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具有的心理现象。
由于多数人的看法和行为往往比个人的看法和行为更合乎实际需要(自然规律和社会规范)所以通常情况下,个体服从多数对个体有诸多好处,如可以避开危险,可以免除犯错误,使行为处事更有效等等,这是从众心理积极的一方面。
从众心理也有消极的一方面,单就对人的意志品质的消极影响来说,长期的“盲目跟风”会造成人们的思想僵化,缺乏主见,自信心丧失,意志薄弱,创造力低下等等。
课堂从众心理即是从众心理在课堂这一环境下学生表现出来的从众心理,通常我们说“人云亦云”或者“随声附和”。
同样,课堂中的从众心理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学习效果有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
教学实践中,往往不是因为学生不从众而影响到学习效果,而是学生过于从众,盲目地迷失自我,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能力的发挥。
故而克服课堂过分从众心理对课堂教学来说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课堂过分从众心理的形成机理从学生产生过分从众心理现象的成因来看,客观因素和群体因素有极大的影响。
课堂学生多,如果问题的答案又不开放,通常情况下每一个问题都导向比较固定的答案的情况下,学生就会产生过分从众心理。
除了课堂这一客观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个体方面,一是学生不自信,常见的是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内倾性比较强的学生,他们即使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也不表达出来,生怕在别人看来是犯“低级错误”而被嘲笑,也就是“不敢发自己的言”。
浅谈课堂气氛中的从众效应
浅谈课堂气氛中的从众效应作者:许莎莎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01期摘要:在现实生活中,课堂气氛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课堂的研究以课堂气氛为出发点发现其中存在的从众效应与课堂气氛的好坏有着密切的联系,以综述的方法探讨了课堂气氛中从众效的原因及其对课堂气氛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提出如何对课堂气氛中的从众效应进行调控,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课堂气氛从众效应作用调控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 1)01-0078-02中小学教学通常都是在课堂内进行的,因此课堂气氛是促进或抑制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好坏。
许多教育实践表明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还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愉快成功的体验,并陶冶情操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
因此,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但并没有系统的从众的角度来研究。
教育学家认为个别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并不构成课堂气氛,当多数学生具有一致的态度与情感时就会形成具有优势的课堂气氛。
因此,存在于班级的从众效应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参考各种文献和名家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从众效应对课堂气氛的影响,从现实的角度来考察从众与课堂气氛的关系,对当代课堂教学有重要意义。
1课堂气氛课堂气氛,又称班风,通常指伴随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而形成的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类型的课堂气氛,有的课堂气氛积极热烈,有的则拘谨沉默,死气沉沉。
即使是同一个课堂在不同的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也是大不相同。
实践表明,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可以影响课堂气氛,其中隐含着一种心理学效应——从众效应。
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群体中有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构,有多种人际关系、社会气氛、行为规范等等,日常的课堂教学正是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学系统中进行,学生处于这种封闭的集体环境中很容易彼此影响形成群体压力。
初中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运用
初中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运用我们只要稍加留意,常常可以看到个人的行为总是受到多数人的影响,有时会随多数人的倾向而随波逐流。
这种个人由于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的舆论压力,在认知或行动上不由自主地趋向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行为科学称之为从众行为,实际上它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从众行为可以出现在各类人群中,但在初中学生中更为常见,前一时期校园里出现的“追星族”、“还珠格格热”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对学生思想、行为影响很大。
因此,研究初中学生的从众行为对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众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从众行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心理原因。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任何一个人都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都想让自己得到群体的承认,为此作为个体总想让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与自己认可的群体一致起来,这种趋群心理是产生从众行为的根本原因。
当然,从众现象在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因为,它要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归纳起来主要是情境因素和个性因素两个方面:情境因素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是事情的性质。
问题复杂,情况不明,判断又缺乏标准时,人容易从众;二是团体的声望。
如果为人们所认同并使大家乐于参加的团体,个人在团体中容易从众;三是群体人员的成份。
如果群体成员的地位与能力多数高于自己,个人也易于从众;四是群体的情绪气氛。
群体内多数人对某一问题,意见一致,气氛热烈或气氛紧张时,个人容易从众;五是群体外的社会关系。
有社会背景的人,不易于屈服于群体的压力,因有群体外社会压力的助长作用。
这种情形不仅表现在成人身上,在初中学生身上也有反映。
如有个别学生不听老师的批评,说他爸爸是老师的领导。
个性因素方面,具体表现在:一是智力程度。
一般说来,智力低者易受群体的压力的影响,从众者较多;二是情绪的稳定性。
胆小、顾虑多,易焦虑,意志弱者,容易从众。
反之,情绪稳定,不易波动的人,一般不盲从;三是自我概念。
自卑感重的人容易从众,自信心强的人,不易从众;四是人际关系。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现象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非常普遍,它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所谓“从众”,就是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而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从众"(conformity),亦译作遵从或相符等等,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随大流现象”。
因为个人在团体的表现,往往受到团体内在无形的压力,这种无形压力迫使个体在认识与行为方式上与团体中的多数人趋于一致中。
一、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1、消费从众大学校园里攀比之风、请客之风盛行.各种消费,大到手机、电脑,小到穿着打扮。
遇到同学过生日或老乡好友、社团聚会都要赠送礼品和请吃请喝。
我有个朋友也是这样,其实他家里并不富裕,他也不太情愿大手大脚的花钱买礼物和请吃饭,但是大家也都是如此,他也不得不打脸充胖子,因为他觉得人家都这么做,如果我不这么做他们会不会看不起他,然后他觉得自己很没面子.因此,在请客吃饭过后,他都要过着省吃俭用的生活.2、时尚与流行从众大学校园里的流行和时尚很大程度的受到大众传媒和社会时尚杂志的影响,大学生急于效仿社会上正在流行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得到社会的认同,从而觉得自己适应这社会的生活,从而不会被社会所淘汰而得到安全感。
在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的行为也是属于从众心理,我买的衣服很多都是跟随着大流,总觉得别人穿的好看,自己也想试试,如果自己不买还是穿回以前的款式,总会觉得自己老土,跟不上潮流。
3、学习从众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许多的大学生都面临临毕业就失业的困境。
因此,很多大学生看到别人去考证、考研,自己也跟着去,也不想想是否适合自己,是否对自己好。
就我身边的一个同学,听说别人说考研好,以后出来工作比较轻松和福利好,于是,她和舍友从大二第一个学期就以考研的原因搬出学校外面的公寓区住,说是想为考研做准备,在外面的条件复习比较好.可是,就我的了解,她们并没有复习过,只是当时听人家一说,一时跟风也学人家一样,搬出去住。
浅谈课堂气氛中的从众效应
关 键 词 : 堂 气氛 课
从 众 效应
作 用 调 控
中图 分类 号 :G6 2 4
交 献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6 2 1 7 (O 10 — 0 8 0 1 7 — 5 8 2 1 )1 0 7 — 2
不愿 意 因 为过 分 与 众 不 同而 被 视为 越 轨 者 . 而被 大 家 非议 , 从 鄙 视甚 至 逐 出群 体 22获得 正 确 信息 的愿 望 和对 他 人 的信 任 .
课堂பைடு நூலகம்氛, 又称 班 风 , 常指 伴 随 师生 之 间 的人 际 互 动 而形 通
成 的某 些 占优 势 的态 度 和情 感 的 综合 状 态口。在 实 际教 学 中 . 我
的反 馈 时 , 们就 获 得 了 一些 正 确 的信 息 以 指导 自己 的行 为 。 他
23寻找 行 为参 照 _
众行 为就 越 明显 。 于 身心 快 速 发展 时 期 的青 少 年 , 方 面强 烈 处 一
希望 独 立 和 自由 .另 一方 面又 深感 自 己的 知识 与 经 验不 足 。 因
此 , 们 倾 向 于彼 此模 仿 与依 赖 , 同 伴 中得 到正 确 的信 息 , 他 从 当
他们 随 从 多数 同学 上课 的行 为 表现 后 获得 老师 或 同学 彼 此 之 间
正 是在 这 样 一个 相 对封 闭 的 教学 系 统 中进 行 .学 生 处 于 这 种封
从 众 的积 极作 用 克 服其 消 极 作 用 。
指 导 下也 是 大 不相 同。 实践 表 明 。 学生 之 间 的 相互 感 染 可 以影 响 课 堂气 氛 , 中隐含 着 一 种 心理 学 效应 —— 从众 效 应 。 其
小学生“从众”心理在体育课上的应用
小学生“从众”心理在体育课上的应用一、利用小学生的从众心理,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对体育教学而言,班级的凝聚力是进行有效体育教学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在体育课上教师要运用有效的措施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团结互助的友爱精神。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来制订班级共同奋斗的目标,然后再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具体的教学实践;同时要观察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少数不爱运动的学生逐步从众,由消极地学习向积极主动地学习转化,并逐步影响周边的其他同学,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其次,教师要密切关注班级舆论对学生的影响,科学把握学生的从众心理特征,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班级形成正确的舆论。
因为在大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彼此差别很大。
比如有的学生尤其是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缺乏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兴趣多变等。
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积极地教育引导;另外还要充分发挥班级舆论的作用,引导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从众心理,积极地进行相关的体育锻炼。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如一些胆小的学生,在进行转体运动的时候容易导致小腿磕伤而不敢进行以后的练习,这时,一些学生就会嘲笑该学生胆小。
这时教师一方面要示范正确的动作,让学生改进。
另一方面,要从心理上关心学生,让学生明白体育锻炼中这种病痛是难免的,只要以后努力改进,努力进行锻炼,一样可以很成功地完成这项任务。
二、强化小学生的良好从众心理,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兴趣学生的运动兴趣对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有重要影响,如果学生缺乏对体育项目学习的兴趣,即使去上体育课,也会无所事事,应付了事,而不是真正参与到运动中去。
如果班级中有少数这样的学生存在,其他学生也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出现大量学生集体逃课的现象。
这种消极的从众心理对学生的健康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将学生的消极从众心理逐渐转化为积极的从众心理,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中的破窗效应和从众效应
教学中的破窗效应和从众效应
教学中的破窗效应和从众效应
破窗效应。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在教学中,如果班级有部分行为习惯差、经常违规违纪的学生,如果没有把这部分学生的行为习惯纠正过来,那么就可能会有很多人效仿,最后使的整个班级大多数人的行为习惯变差。
相反,如果整个班级班风优良,学生团结友爱,学习氛围浓厚,那么这就好比人们走在一个非常干净、整洁的街道,你不会、也不忍心随意吐痰和扔垃圾,能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出现。
所以在建班初期,一定要重视教育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千万不能怀着“只要不影响其他人学习就好”的心心理,不然,破窗户会越来越多,我们老师看到破窗就应该立马想办法去修补它。
从众效应。
从众指群体成员在真实的或现象的群体压力下其行为或信念上的改变,及其伴随的行为方式。
跟破窗效应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当一个集体氛围不好、习惯差的话,那么其他本来习惯没那么差的同学也开始慢慢变差,不然就成了集体的“另类”存在,这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在教育教学中,班上会形成不同的群体,一定要教育多数人,最后让这多数人发挥影响力,让少数人自觉地想要跟从,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带领学生。
从众可以分为从众“好的”和从众“差的”,只要我们能使得集体形成良好的氛围,自然就能给少数人树立学习的榜样,反之,如果整体氛围差,习惯差,那么行为习惯差的人只会变得
越来越多。
教育要从大多数人入手,形成良好的集体,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效应。
从众心理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从众心理在教学中的运用从众心理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应用在教育领域中,就需要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
比如,一些同学看到别人通过努力,有了成绩,心里很是羡慕,于是也会仿效,这就是从众心理的影响。
因此,当你情绪低落、神情涣散的时候,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学习态度和对学习时间的利用,甚至学习环境的选择等等,都可以成为你最直接的参照物。
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讲课的重点主要是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和对试卷的讲评,大多数同学都能与老师的合拍。
在这种课堂教学教与学的氛围中,大家都会受到感染,和同学们一起大声讨论、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千万不要错过这些机会,因为这可以加深你的记忆和理解。
作为教师需要利用从众行为做好教学工作,防止出现负效应。
从教学角度分析,对从众行为不能抽象地泛泛而论。
因为它们都具有两重性,既有正效应也有反效应,主要看其方向和客观效果是否能为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服务,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如果教师善于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正确引导,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其充分发挥从众行为的积极作用。
1、发挥数学教师的示范效应第一,数学教师自身形象不仅表现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而且也对学生起着感染熏陶作用,用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去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终身受益,就会激起学生对教师情感的回报,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就会成为学生从众的榜样。
第二,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要融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影响学生,尊重、理解、信任学生,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2、建立良好的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群体内部确立的行为标准,群体成员都必须遵守。
它的作用是其成员在心理上形成一种不被自己意识到的约束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积极的措施来形成良好的规范。
如:建立课堂教学常规,对学生中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倾向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于在个别同学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苗头,及时正确诱导,必要时给予严厉的批评和处罚,以促进正确群体规范的积极形成。
“从众心理”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运用
“从众心理”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运用导读:本文“从众心理”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运用,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从众心理”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运用作者/王玲“从众心理”是很正常的心理表现,具有社会普遍性,班级管理也是这样,学生大多有从众心理,在很多学生看来,不管对错,只要大家坚持的就要追随,即使出现了偏差,班主任也同样会“法不责众”。
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对学生从众心理进行深度解析,并发动学生积极从众,将从众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以提升班级管理的层次性。
一、树立正面榜样,培养认同意识有人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班集体,这大概也是认同感发挥了作用。
班主任成为学生学习楷模,因为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思想和班主任教师有了更多趋同性。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为提升班级管理水平,班主任要注意树立更多学习榜样,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这对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有重要帮助。
树立正面学习榜样,可以给学生更多取长补短的机会,班主任要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
如培养班级“学习标兵”“纪律模范”“卫生先进个人”时,班主任需要充分发扬民主,让学生选出“标兵”,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其正面榜样作用才可以发挥。
为培养学生认同感,班主任要注意营造良好的民主管理班级环境,避免教师说教,凡事能够和学生集体商议,或者是展开民意调查,集合大家智慧,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
特别要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因为学生大多有从众心理,跟随榜样自然顺理成章,班级管理也会顺利进入良性轨道。
民主管理班级不仅是一种管理方法,更应是一种管理意识,激发学生内聚力,需要从学生思想深处展开教育启迪。
培养学生骨干,让骨干学生发挥好的带头作用,一般学生从众跟进,班级管理自然呈现良性局面。
二、纠正从众偏差,重视心理强化小学生年龄较小,对一些现象缺少基本的是非观,出现盲从是很正常的。
作为班主任,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即使发生了从众偏差,也不可进行粗暴打击,而是要从心理角度展开渗透,传递更多关心信息,逐渐消除学生不良心理。
从众与从众效应
从众与从众效应你⼀定经历过这样的场⾯:当⼀场辩论赛结束时,前排的观众们起⽴⿎掌。
接着,紧邻观众后⾯的⼈也起⽴⿎掌。
现在,起⽴⿎掌的浪潮彰响了后⾯较冷静的观众,他们也从舒适的椅⼦上站起来,给予了礼节性的喝彩。
可是,你还想坐着,也许你在⼼想:这位演讲者根本就不代表我的观点。
但是,当起⽴⿎掌的浪潮扫过时,你还会独⾃坐着吗,成为少数与众不同者,真的很不容易。
除⾮你真的⾮常厌恶刚才听到的内容,不然你真的很可能会随着⼈群起⽴,⾄少短暂地应和⿎⼀下掌。
年底了,公司开年度⼤会,你坐在靠前中间的位置。
台上领导讲话热情洋溢充满激情,虽然你时不时⾛神,偶尔还看看⼿机。
突然,领导声调加重,⾝边、前后都传来了热烈的掌声,这时,你也来不及思考,本能地开始使劲⿎掌。
项⽬沟通群⾥,⼀共才⼗个⼈,领导发了⼀条⼩通知,说了件不⼤不⼩的事,你看看就放下了⼿机。
可接下来的⼏秒钟,让你⾮常纠结。
因为群⾥除你之外的其他⼈,都相约好了⼀样,齐刷刷的“收到!收到!收到!……” 这时的你,⽤了半秒钟皱了⼀下眉头,赶紧回复⼀个“收到”!。
这⼀从众的场⾯引发我们思考以下⼀系列问题·群体由具有不同特点的个体组成,为什么他们的⾏为常常如此⼀致?·⼈们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表现出从众⾏为?·从众都有哪些常见的表现形式?·从众效应指的是什么?·个体如何避免因从众效应⽽造成的损失?本篇⽂章,主要针对以上问题做出探讨,同时,还会从社会⼼理学的⾓度深⼊剖析⼀下从众的形成原因及从众效应如何影响个体决策和⾏为。
⼀、什么是从众?从众就是根据他⼈⽽做出⾃⼰的⾏为或信念的改变,以保持跟群体⼀致的⾏为。
先回答⼀个问题:从众到底是好还是坏?从众⼀词其实本⾝并不包含任何消极的价值判断。
如果你经常听到⽤“从众效应”来说⼀个⼈是⽆脑盲从,说⼀个⼈是⼀个彻底的从众者,说⼀个⼈总是随⼤流,你会有何感想?我估计⼤部分⼈多少会有点伤感,因为这种情绪源⾃西⽅⽂化,在西⽅的个⼈主义语境中,屈从于同伴的压⼒并不值得赞赏,西⽅⽂化崇尚个⼈英雄主义,这种个体主义⽂化在很多影视⽂化作品中就可以很容易看出。
从众效应分析
从众效应
从众效应(conformity):从众效应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作出判断、形成印象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众现象表现形式:对从众行为也要具体分析。
一般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
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
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
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以上来自于百度
看了逻辑思维的20150423期,我想对以上三种类型的从众现象进行一下分析。
1 心服口服型,是对于外界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分析认为是正确的,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从众,这是对正确判断,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经历、逻辑思维做出的判断,与从众无关。
2 心口不一型,同心服口服型,只是判断的结果与之相反,面对群体的压力,从个人的利益角度考虑,最后决定与众人一致,所以我也不认为这是从众。
3 随大流型,这种分为2方面,一个是没有具体的判断过程,感觉随大流有利于自身的利益,简单判断,选择从众,这种不是从众。
另一方面,在接收到外界信息以后,用自己的现有的知识,无法做出判断,选择从众,只有这一种,我认为是真正的从众行为,目前环境下的从众行为。
(之所以加上目前环境,这一限制条件,是因为所有的认知都是基于利益,用从众这个词描述这一现象有助于大家的交流和人类的利益,以为分析只是进一步认识这一现象的本质,从而对应用的结构能进行更准确的估计。
)
综上所述,我认为从众效应,只能用来形容人以外的动物,对于人,这个词不合适。
从众效应教案
从众效应教案教案标题:从众效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众效应的概念和原理。
2. 分析众效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 探讨如何应对众效应,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信的能力。
教学内容:1. 什么是众效应?a. 定义:众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或意见。
b. 原理:众效应主要由信息不对称和社会压力引起。
2. 众效应的类型:a. 信息性众效应: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或意见,因为他们认为对方拥有更准确的信息。
b. 规范性众效应:个体模仿他人的行为或意见,因为他们希望获得社会认同或避免被排斥。
3. 众效应对个体行为的影响:a. 模仿行为:个体会模仿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在不确定的情境下。
b. 观点一致化:个体会调整自己的意见以与群体保持一致,即使他们本来持有不同的观点。
c. 抑制个体创意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a. 引入众效应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受到众效应的影响。
b. 提出问题:你是否曾经因为别人的行为或意见而改变了自己的决策?2. 知识讲解(15分钟):a. 解释众效应的定义和原理。
b. 分析众效应的类型和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3. 案例分析(20分钟):a. 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众效应现象。
b.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个体会受到众效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他们的行为有何影响。
4. 讨论与总结(15分钟):a.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对众效应,保持独立思考和自信。
b. 汇报和总结: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总结出有效应对众效应的方法。
5. 拓展活动(10分钟):a. 提供额外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众效应的研究和实际应用。
b.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自己或他人受到众效应影响的情况。
评估方式:1. 小组讨论表现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众效应现象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从众效应是什么
从众效应(一)定义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真实的或臆想的群体压力下,在认知上或行动上以多数人或权威人物的行为为准则,进而在行为上努力与之趋向一致的现象。
从众效应既包括思想上的从众,又包括行为上的从众。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效应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其作用取决于在什么问题及场合上产生从众行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具有积极作用的从众正效应;具有消极作用的从众负效应。
积极的从众效应可以互相激励情绪,做出勇敢之举,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并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反之亦然。
(二)启示假如你是十字路口上的一位行人,红灯亮了,然而路面上并无车辆行驶。
这时候,由一人不顾红灯的警告穿越马路,接着两人、三人……人们蜂拥而过,置身其中的你会怎么做呢?倘若你还留在原地,不但别人会说你傻,恐怕连你自己也会这样认为了,这就是被称为“从众效应”的现象。
一件事情,首先不论好坏,只要由人敢做,其他人便蜂拥而至。
“一人胆小如鼠,二人气壮如牛,三人胆大包天”,反正人多,谁怕谁?于是生活中由许多的现象由于众人的参与而被披上了合理的外衣,譬如随地吐痰,随处小便,随意跨栏……若是不幸被人逮着,却极为愤愤不平了:凭什么单抓我了?由本事你把所有xx的全都抓来?尽管如此,“随意”仍在继续。
大家只是想:被逮着了算倒霉,这等方便,不干白不干。
中国人是很会图方便的,于是我们贪图小利的心理在这里暴露到极致。
我们常常认为大众承认的东西就是好的。
对于每样新鲜事物,一个人做,那叫“傻子”;两三个人做,被称为“从众”;十几个人乃至百千人做,则可以称之为“流行”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无法自已,我们很难自已,因为谁都不愿搞特殊,受嘲讽,到头来闹个“傻子”的“罪名”。
那么,同样的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又是怎样呢?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一个中国人站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个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路面上没有车辆行驶。
中国人习惯性地穿越马路,走到一半突然发现前后没人,回头望去,外国人全部秩序井然地站在原地等候,其中一人诧异地看着他:“你有毛病啊?!”中国人脸刷地红了,羞愧地退回到人群中。
从众效应教案
从众效应教案教案标题:从众效应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并理解从众效应的概念和原理;2. 分析从众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重点:1. 从众效应的概念和原理;2. 从众效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2.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学生小组讨论活动的题目和材料;3. 小组合作活动的指导手册。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从众效应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例如:“你是否曾经在购物时受到他人的影响?”或者“你是否曾经因为他人的行为而改变了自己的决策?”等。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观点。
Step 2: 理论讲解(15分钟)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向学生介绍从众效应的概念和原理。
解释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时,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或意见。
通过实际案例和实证研究,说明从众效应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和影响。
Step 3: 小组讨论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与从众效应相关的话题,例如:社交媒体上的点赞文化、时尚潮流的影响、广告对消费者的影响等。
提供相关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该话题下的从众效应现象,并让他们思考从众效应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Step 4: 小组展示和讨论(15分钟)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结论。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或提供不同的观点。
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辩论,培养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Step 5: 总结和拓展(10分钟)总结从众效应的概念和原理,并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
提供一些拓展阅读或研究的资源,让有兴趣的学生深入了解从众效应的更多方面。
Step 6: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从众效应的个人观点和经历的短文,并鼓励他们提供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合作学习中四种心理现象
合作学习中四种心理现象合作学习中四种心理现象一、从众效应从众效应是指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的现象。
促使一个人在合作中产生从众行为的因素有多种,如小组里有较优势的学生存在;个性特质的胆小、顾虑多、意志不坚定、自信心差、过于重视他人并依赖他人;小组人数的规模等因素。
从众效应有利于形成统一的小组意见,合理的小组环境可以促进或潜移默化地使落后的小组成员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行为。
但是在不合理的小组环境里,由于从众效应表现为趋向学习结论一致,而不一定是学习结论正确,所以从众效应容易压制正确思想的形成,窒息小组成员的独创精神;合作学习有时有弱化独立思考的趋势,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丧失对自我的控制,失去了个体感,使人“人云亦云”。
我们需要的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从众效应,反对的是消极的、盲目的从众效应。
首先,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其次,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解除小组群体的压力,建立鼓励所有成员自由发挥自己不同意见的规则;再次,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为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情境,注意答案的多样化,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
二、社会惰化效应社会心理学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社会惰化效应。
按课前预想,合作学习应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然而在合作学习中,往往能发现小组成员你推我让,对所分配的任务有太多抱怨,最终不能完成任务,造成整体小于部分效果的社会惰化效应。
造成惰化的原因之一是不公平感。
人们习惯把自己付出的和得到的与别人(或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如果认为比较的结果是公平合理的,就心情舒畅地继续努力工作,反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
原因之二是“责任分散”。
所谓责任分散是指在与他人共同工作时,个人有责任感下降、将工作推给别人去做的倾向。
产生责任分散的原因是指向群体的责任压力在群体中分散开来,落到每一个人身上的责任就很少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课堂气氛中的从众效应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课堂气氛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课堂的研究以课堂气氛为出发点发现其中存在的从众效应与课堂气氛的好坏有着密
切的联系,以综述的方法探讨了课堂气氛中从众效的原因及其对课堂气氛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并提出如何对课堂气氛中的从众效应进行调控,对目前的课堂教学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课堂气氛从众效应作用
调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 1)01-0078-02
中小学教学通常都是在课堂内进行的,因此课堂气氛是促进或抑制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的好坏。
许多教育实践表明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活动呈最佳状态,还会使学生得到一种愉快成功的体验,并陶冶情操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
因此,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影响课堂气氛的因素,但并没有系统的从众的角度来研究。
教育学家认为个别学生的态度与情感并不构成课堂气氛,当多数学生具有一致的态度与情感时就会形成具有优势的课堂气氛。
因此,存在于班级的从众效应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参考各种文献和名家观点的基础上分析从众效应对课堂气氛的影响,从现实的角度来考察从众与课堂气氛的关系,对当代课堂教学有重
要意义。
1
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又称班风,通常指伴随师生之间的人际互动而形成的某些占优势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不同类型的课堂气氛,有的课堂气氛积极热烈,有的则拘谨沉默,死气沉沉。
即使是同一个课堂在不同的任课老师的指导下也是大不相同。
实践表明,学生之间的相互感染可以影响课堂气氛,其中隐含着一种心理学效应——从众效应。
班级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群体中有一定的社会交往结构,有多种人际关系、社会气氛、行为规范等等,日常的课堂教学正是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学系统中进行,学生处于这种封闭的集体环境中很容易彼此影响形成群体压力。
当课堂上大部分同学都积极回答问题时,其余的同学迫于群体压力或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也积极思考这样全班就会形成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就会不知不觉使学生乐于学习,发挥自身的潜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反之也是如此。
可见,从众效应对课堂气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成绩等。
2
课堂气氛中从众效应发生的原因
在课堂气氛中发生从众行为的原因可归结如下:
2.1 安全、归属和被同伴认可的需要
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安全、归属和被他人认可的需要。
中学生从进人学校成为学生开始,便从家庭这个重要的交往圈子转到了由年龄、身份、经历与他们相似的个体组成的集体当中,成为“同辈社会”的一分子。
但是离开家庭开始独立面对班集体的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对自身发展的不明确性,因此就自然而然的就趋向于群体。
学生为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接受,满足安全和归属的需要,会按同辈群体的准则行事。
课堂中,倘若多数同学都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那么那些懒惰爱捣乱的学生会为了安全和归属的需要而自觉的听讲不再做小动作,否则他们将得不到同班同学的接纳和认可就会被孤立,他们不愿意因为过分与众不同而被视为越轨者,从而被大家非议,鄙视甚至逐出群体。
2.2 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和对他人的信任
社会心理学家指出,每个人都有获得正确信息以确定恰当行为方式的愿望[引。
我们所需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的大量信息都是别人提供的,别人常常会知道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东西。
久而久之,我们发现,像别人一样行事往往可以扩大知识视野,从而逐渐形成相信和依赖别人的心理,渴望融人到特定的群体中。
个体对群体越信任,越觉得群体是可靠的信息来源,他的从众行为就越明显。
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的青少年,一方面强烈希望独立和自由,另一方面又深感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不足。
因此,他们倾向于彼此模仿与依赖,从同伴中得到正确的信息,当他们随从多数同学上课的行为表现后获得老师或同学彼此之间的反馈时,他们就获得了一些正
确的信息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2.3 寻找行为参照
每个人都会以身边的人为参照,学生之间容易互为行为参照体,从大多数人那里寻找行为的参照点,跟随众人的做法去做,即使出现问题,也会“法不责众”。
3
从众效应对课堂气氛的作用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从众效应也不例外,从众对课堂气氛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发挥从众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
3.1 从众的积极作用
从众行为可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从众行为表明他们对班级群体的依附和依恋,群体对其有吸引力,个体对群体有向心力。
因此,会导致高度统一的意识和行为,当班级多数同学在课堂上积极进取,求知好学则会带动整个班级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发学习热情,即使个别行为懒散、自制力差的学生在这种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影响下也会约束自己的行为,避免遭到同伴的排斥。
3.2 从众的消极作用
第一,导致个别学生对老师消极情绪的泛化到全班,形成消极对抗的课堂气氛。
师生交往中,难免会产生一些教师也意想不到的矛盾,导致个别或部分学生对老师的反感厌恶情绪,由于情感的迁移,
进而对该老师所教学科的厌恶反感。
如果这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处于核心地位,就可能使其他同学产生从众行为。
导致这种消极情绪情感的泛化弥散。
第二,使部分学生养成思维依赖性和惰性,不利于师生互动,产生消极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容易从众的是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中差生以及自卑感强的学生。
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他们尚未思考全面、思考准确,就顺从了他人的意见而获得安全感,久而久之就形成思维的依赖性,养成思维惰性。
因此,老师讲课或提问问题时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反馈也就影响了积极课堂气氛的形成。
4
如何调控课堂中的从众效应
4.1 运用奖励性手段,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从众导向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从众行为是影响课堂气氛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群体对从众者多加奖励时个体更容易产生从众现象。
因此,要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就要使学生导向积极的从众。
当学生倾向于导向积极的回答问题时,老师要给予奖励以加强其从众行为。
这就要求老师有敏锐的眼光及时发现班级中的从众导向并加以引导,注意运用榜样、班会等形式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从众的对象,使学生按老师所规定的行为模式趋于一致。
4.2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敢于怀疑。
敢于发表己见
实践证明,在课堂中随大流的学生往往是智力低、胆小、意志不
坚定、自信心差、过于重视和依赖他人者。
有这种个性的学生对比自己强的人深信不疑,而对自己的见解缺乏自信,从而喜
欢随大流懒于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保护、激发、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精神,对于敢于对他人意见提出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创性见解的同学,哪怕是错误的、片面的,我们也要给予热情的鼓励性评价,对于不爱动脑思考的学生给予提问等关注手段,打消他们依赖与集体回答问题而产生从众,从而保护和激发他的积极思维能力,只有学生积极独立思考才能与老师互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
4.3 在教学过程中给中差生以特殊的关注
中差生占班级中的大部分,对课堂气氛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对他们给予特殊的关注,促进他们产生积极的从众,随从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或使他们尽量不产生从众行为。
如:(1)优先提问中差生,减少优等生的信息诱导,迫使他们独立思考问题。
(2)对中差生积极的从众给予鼓励性评价,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5
课堂气氛中从众效应对教师的启发
上述分析了从众效应对课堂气氛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深有体会,一个优秀的教师应充分利用从众的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因势利导促进积极课堂气氛的形成。
第一,由于学生会发生从众行为,因而教师通过倡导正确的课堂气氛,对学生造
成一种心理压力,促使他们按照正确的课堂气氛的要求改变自己不正确的态度,是有积极意义的。
对于个别后进生,也可以把他们调入先进的班集体,让他们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下体验到群体压力,促使他们产生积极从众,转向进步。
但是也要注意,有的班集体涣散,课堂气氛不好,不良行为也会通过从众而像瘟疫一样在班级里蔓延起来,使一些学生随波逐流。
这种消极的从众现象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及时进行遏止。
第二,集体的成员往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由于从众心理的作用,成员间的观念、规范、舆论都趋于一致。
舆论可以为个人指示行为的方向,增加个人的勇气和力量。
所以教师在课内和课外要有意识的培养健康的群体气氛,形成系良好的群体舆论。
让学生在良好的群体气氛中导向积极的从众。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322.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p367.
[3]r.a.巴伦,d.伯恩.社会心理学[m]_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60.
[4]许其端.中学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p229.
[5]杨商新.社会心理学[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9:p267. 作者简介:许莎莎,曲阜师范大学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