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素质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的公告

关于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的公告

关于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评审结果公示的公告发布时间:2017-11-13 作者(文号):来源:高教处浏览数:10352次根据《湖北省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92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做好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通知》(鄂教高函〔2016〕34号)精神,经省政府同意,近期,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对各校推荐申报的教学成果进行评审,提出拟获奖项目、人选以及奖励等级的建议。

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令第292号规定,现将评审结果予以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时间:2017年11月13日至2017年12月12日。

公示期间,单位或个人如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提出,写明成果名称和异议内容。

单位提出的异议,须写明联系人的姓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并加盖单位公章;个人提出的异议,须写明本人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电话,并有本人的亲笔签名。

不符合上述规定的异议不予受理。

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联系电话:027-********;通信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洪山路8号,湖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邮政编码:430071。

附件:拟授予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2017年11月13日附件拟授予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项目名单-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物流管理专业一级学科名称

物流管理专业一级学科名称
五、物流管理专业一级学科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持续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一级学科将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未来,物流管理专业一级学科将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助力我国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一级学科在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物流管理专业一级学科包括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经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方向。这些方向相互交叉、相互支持,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四、物流管理专业一级学科的重要意义
物流管理专业一级学科的设立,有助于提高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物流行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同时,这一学科的设立还对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调整具有积极意义。
物流管理专业一级学科名称
物流管理专业一级学科是指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以物流管理为核心,涵盖物流工程、物流信息技术、物流经济等多个方向的综合性学科。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物流管理专业一级学科应运而生。
一、物流管理专业概述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营、控制和优化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培养具备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高级物流人才。
二、物流管理专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单一的物流管理向综合性物流管理转变的过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物流行业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教育部在2001年将物流管理专业列为一级学科,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三、物流管理专业一级学科的学科体系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公布日期】2014.07.01
•【字号】沪教委高[2014]32号
•【施行日期】2014.07.01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
正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
革项目立项名单的通知
(沪教委高〔2014〕32号)
各本科高等学校:
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做好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沪教委高〔2014〕23号)精神,我委组织开展了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工作。

经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和我委审核,现同意复旦大学潘天舒承担的《研究型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效果分析:跨学科的视角》等89项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2014年资助每个项目经费5万元。

请各高校高度重视项目的研究与改革实践,加强项目管理,按照经费管理要求按时使用,按时组织结题,并于2015年6月底前将项目验收材料报我委审核。

附件:2014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汇总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2014年7月1日
附件。

物流管理专业学科定位与学科结构

物流管理专业学科定位与学科结构

物流管理专业学科定位与学科结构一、专业定位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是依托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以及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优势专业的有力支撑,旨在面向物流与供应链服务行业,培养能够运用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物流信息技术,从事物流业务管理、跨境物流、物流数据分析、供应链服务与优化等工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输送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服务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

学生可在物流企业、工商企业、咨询公司、培训机构、国家各级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物流业务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国际货代与报关、物流数据分析、供应链服务与优化等工作,也可以考取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熟悉管理、经济、法律等基本知识,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一定的创新创业能力,面向物流与供应链服务行业,能够运用现代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以及物流信息技术,从事物流业务管理、跨境物流、物流数据分析、供应链服务与优化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规格(一)素质1.思想政治素质(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不动摇,为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

(2)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坚持爱国主义,坚持改革创新。

2.文化素质养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及正确的学习习惯,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3.职业素质(1)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直诚实,对职业负责,并勇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2)遵守社会公德,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3)注意物流行业外部环境的变化,重点关注国际物流领域的发展,具有国际化视野。

(4)理解企业运营决策的基本规范,按照基本规范的要求完成相关的任务。

(5)掌握物流行业相关标准和物流业务的基础操作流程。

(6)掌握物流行业所需要的信息技术,具备快速学习能力,紧跟行业技术的变革。

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9年“国培计划”—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9年“国培计划”—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9年“国培计划”—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19.11.28•【字号】陕教职办〔2019〕25号•【施行日期】2019.11.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19年“国培计划”—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各设区市教育局,杨凌示范区教育局、西咸新区教育卫体局,韩城市教育局,神木市、府谷县教育和体育局,各有关高等学校,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有关培训机构: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7—2020年)的意见》(教师〔2016〕10号)和《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管理办法》,现就做好2019年“国培计划”—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申报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项目设置和培训内容2019年“国培计划”—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包括4大类:(一)职业院校教师示范培训1.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项目。

面向职业院校具有中级以上职称、主持过相关科研教改课题或项目的专业带头人,采取集中面授、返岗实践、再集中面授的交替进行的方式,进行为期不少于4周的培训。

重点提升教师的团队合作能力、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能力、课程开发技术、教研科研能力,培养一批具备专业领军水平、能够传帮带培训教学团队的“种子”名师。

2.“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培训项目。

面向职业院校不同层次和基础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采取集中面授与网络研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少于4周的专项培训,可分阶段。

开设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与应用、技术技能实训、教学实践与演练等专题模块。

重点提升教师的理实一体教学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双师”素质。

3.优秀青年教师跟岗访学项目。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引言现代物流管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而日益受到重视的一个领域。

为了培养适应这个领域需求的专业人才,需要制定一套全面的人才培养方案。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

2.课程设置2.1基础课程:包括运输经济学、供应链管理、运输与物流管理等基础理论课程,旨在使学生获得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础。

2.2实践课程:包括物流系统设计与优化、物流信息技术应用、仓储与配送管理等实践课程,通过实践项目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2.3专业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如国际物流、跨境电商物流等,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特定领域,并提供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课程的机会。

3.实践教学3.1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在物流企业进行实习实训,让学生接触实际操作和管理工作,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2实践项目:引入实际物流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解决实际物流问题,并与企业合作,提供实施方案。

3.3实验教学:设置物流模拟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模拟操作进行物流管理实践,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4.学生能力培养4.1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团队实践项目和合作实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包括项目管理、沟通协调和决策能力。

4.2创新能力:通过课程设计和实践项目,引导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4.3跨学科能力:物流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和跨学科合作能力,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培养环境提升学生的跨学科能力。

4.4社会责任感:在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他们将物流管理与社会和环境问题相结合。

5.实施措施5.1教师培训:培养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提升他们在物流管理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确保课程的质量。

5.2企业合作:与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供实践项目和实习实训机会,并邀请企业专业人员参与课程教学和指导。

2020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立项名单

2020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立项名单
附件
2020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立项项目名单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
负责人
项目主持学校
类型备注
1
“三全育人”理念下基于“双核驱动”的教师育人路径探索与实践
杨仁树
北京科技大学
重大项目
2
面向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时代的一流财经人才培养体系:研究设计与改革实践
王瑶琪
中央财经大学
重大项目
3
未来工程科学家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工程力学专业为例
苏芃
清华大学
55
机械大类传统专业新工科改造升级路径探索与实践
史红梅
北京交通大学
56
智慧交通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
李清勇
北京交通大学
57
依托信息技术探索高校“本研一体化” 教务管理新模式
王佳琦
北京交通大学
58
新基建背景下全链条多维度高校人才培养与质量综合评价体系研究及实践
王建萍
北京科技大学
59
立足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支撑一流本科教育的数学教学中心建设
柯媛元
中国人民大学
50
新文科与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体系构建
李萌昀
中国人民大学
51
在线教学指导专家组——抗疫在线教学和后疫情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于歆杰
清华大学
52
根据学生的物理基础分班上课的教学策略
安宇
清华大学
53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同向同行”机制探索
李蕉
清华大学
54
清华大学书院管理模式的实践探索
张旭凤
北京物资学院
重点项目
40
新时代地方财经高校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路径研究

物流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物流管理人才的一门学科,其培养方案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在物流管理领域的知识和能力,使其能够胜任物流管理工作。

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培养目标三个方面探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物流管理领域的需求,包括物流基础知识、物流运作流程、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内容。

在基础课程方面,应包括物流管理的概念、原理和方法,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相关知识。

在专业课程方面,应包括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等内容。

此外,还应加强与其他相关专业的交叉学科,如供应链管理、运筹学等。

二、实践教学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包括实习、实训、案例分析等形式。

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在实际物流企业中接触到真实的物流管理工作,了解物流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方法。

通过实训,学生可以模拟真实的物流管理流程,培养物流管理的操作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情况下的物流管理策略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物流管理知识和能力的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具备扎实的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和理论,能够熟练掌握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

2.具备物流规划和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资源情况,制定合理的物流管理方案。

3.具备物流成本管理能力,能够通过合理的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

4.具备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5.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实现物流管理的协同效应。

6.具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在面对复杂的物流管理问题时,能够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7.具备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适应国际物流管理的需求,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物流管理理论和实践知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使其具备全面的物流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适应物流行业的需要,解决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二、培养要求1. 具备扎实的数学、经济、管理等基础理论知识;2. 熟悉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分析和解决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3. 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适应高效的工作环境;4. 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内容1. 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对物流管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包括供应链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方面的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包括参与物流项目的实施,了解物流企业的日常运作,学习物流管理中的实际操作技能等。

3. 创新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开展科研和实践项目,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4. 英语能力培养鼓励学生英语学习,提高他们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他们具备与国际物流管理接轨的能力。

四、教学模式和方法1. 前沿知识讲授开设前沿知识讲座,邀请行业内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讲解,及时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

2. 实践教学开设物流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体验物流管理工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并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实训,让他们参与到物流项目中,掌握实践技能。

3. 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物流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保障1. 实验室设施建立完善的物流实验室和信息系统,为学生提供实践环境和设备支持,让学生真实地进行物流管理操作。

2. 实习实训基地与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并安排导师指导和评价。

韶关学院第十四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验收情况一览表

韶关学院第十四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验收情况一览表
肖著华陈万钟
车贵成曹广涛阚哲华刘金郑凤英叶树胜黄皆雄叶永根黄小妹张祥雁
共同体
2012.12
结项
25
SYJY20131401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协同同类地方本科院校研究创新《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精品资源
任健敏
赵三银郭会时焦琳娟高岐韦秀莲任乃林彭翠红丘秀珍
重点
2013.12
结项
26
SYJY20131419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张丽娜
赖永凯林育曼霍彤周玲唐翠兰
青年
2013.12
结项
52
SYJY20131479
教育学院
农村中学教师教育研究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徐廷福
毛永星(桂头中学)温新福(一六中学)刘崇民曾智昌滕厚雷
共同体
2013.12
结项
53
SYJY20131480
教育学院
基于院校合作的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基地探索与实践
王礼申
谢耘张凤琴廖素群郑再升
重点
2012.12
结项
42
SYJY20131449
法学院
后TRIPS时代知识产权法创新教学研究
肖少启
张小平林睦翔刘后务宋贻珍
一般
2013.12
结项
43
SYJY20131450
法学院
高校模拟法庭教学的实践与改革研究
曾洁雯
朱颖俐崔蔚菁喻泽芳
一般
2013.12
结项
44
SYJY20131474
法学院
司法考试背景下的本科债权法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韶关学院第十四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项验收情况一览表(排名不分先后)
序号
项目编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52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52号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正文:----------------------------------------------------------------------------------------------------------------------------------------------------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同意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52号)各高等学校:根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组织申报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通知》(沪教委高〔2011〕44号)精神,我委组织开展了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的申报工作。

经学校申报,专家评审和我委审核,现同意复旦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制度(FD)的系统建构》等200项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并资助每项项目经费5万元。

请各高校加强管理,认真组织实施,按时结题。

我委将于2012年9月进行项目验收。

附件: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汇总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二○一一年十一月八日附件:2011年上海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汇总表学校项目序号项目名称负责人复旦大学1研究型大学教师发展制度(FD)的系统建构陆昉复旦大学2药学创新性实验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侯爱君复旦大学3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体系构建与外延拓展郁秀兰复旦大学4核技术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张雪梅复旦大学5“三维五化双主体互动式”《创新与创业》教学模式宁钟复旦大学6创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提升学生科研素质殷莲华复旦大学7卓越工程教育--复旦微电子专业教育特色的挖掘和拓展周嘉复旦大学8“现代连续介质力学理论及实践”课程体系谢锡麟复旦大学9实验教学中的科研元素与创造性训练张新夷复旦大学10复旦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理念与实践王德峰复旦大学11立足基础、着眼能力--建设进阶型有机化学实践课程体系高翔上海交通大学12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郑益慧上海交通大学13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黄震上海交通大学14研究性大学英语教学体系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胡开宝上海交通大学15交叉融合体验自主探索大电类培养新模式俞勇上海交通大学16传播系“教学”“实践”双平台课改模式研究薛可上海交通大学17基于能力培养的电工电子实验教学内涵建设张峰上海交通大学18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核心问题研究与实践王敏上海交通大学19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高捷上海交通大学20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资源优化配置改革研究与实践江志斌上海交通大学21规则与善治:沟通个人与社会的通识教育徐向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2基于能力培养的卓越医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张艳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3国际化卓越护理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章雅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4医学生数字化医院信息技能培养新模式的探索陆斌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5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和管理体系建设梅文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6口腔医学模块式课程体系改革评价研究张建中同济大学27加强数学基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蒋凤瑛同济大学28理工融合与教研创新一体化环境实验教学体系徐竟成同济大学29同济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王晓国同济大学30卓越汽车预备工程师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吴志军同济大学31基于产学研用的软件工程本科教学体系与实践江建慧同济大学32“卓越计划”下的建筑、规划、景观本科教学体系重构黄一如同济大学33卓越医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徐国彤同济大学34构建理工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平台龚沛曾同济大学35力学跨学科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课程体系建设郑百林同济大学36师生团队研制小飞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沈海军华东师范大学37基于“卓越教师”定位的师范生培养模式改革项目陆靖华东师范大学38基于专业建设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戴立益华东师范大学39自然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郑祥民华东师范大学40思政课有效促进免费师范生树立终身从教信念研究宋进华东师范大学41多层次多维度软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朱惠彪华东师范大学42社会历史调查与史学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沐涛华东师范大学43体育艺术顶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周燕华东师范大学44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庄辉明华东师范大学45因应学科发展,拓展生态学野外实习内容王希华华东理工大学46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涂善东华东理工大学47专业新培养模式的探索--按需培养,分类施教赫崇衡华东理工大学48化学类专业创新型实验建设孙学芹华东理工大学49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电类课程教学新模式与新手段探索林家骏华东理工大学50强化工程教育内涵,奠定国家重点专业基础唐颂超华东理工大学51上海高校全英语课程评价孙济庆华东理工大学52青年师资教学培训基地的建设乐清华华东理工大学53实施质量工程,推进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黑恩成华东理工大学54教学科研互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黄婕上海外国语大学55育人为本、质量为先、能力为重--基础法语教学改革曹德明上海外国语大学56英语专业高端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研究查明建上海外国语大学57应用经济学国际化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杨力上海外国语大学58外语类专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研究赵美娟上海外国语大学59教师发展中心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冯庆华上海外国语大学60公共关系学专业的教学标准研究与实施吴友富东华大学61“三位一体”创新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俊东华大学62国际化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何瑾馨东华大学63电气信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仇润鹤东华大学64产学研合作基地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周亚素东华大学65高校实验室智能化管理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吴良东华大学66面向高校师生发展的E-learning建设与研究刘建平上海财经大学67主动创新导向的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陈信元上海财经大学68以“金融实验班”为载体的卓越金融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赵晓菊上海财经大学69卓越财经法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郑少华上海财经大学70构建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内部评估体系研究何玉长上海海事大学71校企合作培养工程类本科人才的研究与实践郑苏上海海事大学72高端航运服务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曲林迟上海海事大学73上海海事大学卓越工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张秋荣上海海事大学74基于远洋实习船的航海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肖英杰上海海事大学75面向港航业的物流人才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建设沙梅上海海事大学76航海心理研究与教学实践俞平上海音乐学院77音乐学写作教学改革及相关问题研究韩锺恩上海音乐学院78上海音乐学院选修课程体系建设刘晶上海戏剧学院79上海戏剧学院工作室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厉震林上海戏剧学院80“四维一体”复合型导演艺术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卢昂上海体育学院81体育院校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吴瑛上海体育学院82现代信息技术与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过程一体化的开发研究韩冬上海体育学院8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育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索王兴上海体育学院84媒介融合时代体育传媒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肖焕禹上海体育学院85基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教师团队建设研究陈锡尧华东政法学院86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何勤华华东政法学院87侦查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实践与完善杨正鸣华东政法学院88国际争端解决模拟竞赛课程化建设刘宁元华东政法学院89刑法学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实践刘宪权华东政法学院90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标准研究范玉吉上海海洋大学91经济管理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平瑛上海海洋大学92传承与创新-依托实验中心培养新型水族人才江敏上海海洋大学93电子政务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研究与设计杨杨上海海洋大学94产学合作培养我国远洋渔业紧缺人才宋利明上海海洋大学95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周应祺上海海洋大学96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定位与运作机制研究陈慧上海海洋大学97高校基层教育教学组织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许四杰上海电力学院98基于两“园”对接、三“堂”互动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潘卫国上海电力学院99新形势下电力特色专业教学标准的探索与实践李东东上海电力学院100热能动力专业重能力强实践培养模式的研究任建兴上海电力学院101面向智能电网信息类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雷景生上海电力学院102产学研结合建设涉电信息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施泉生上海电力学院103材料化学专业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徐群杰上海电力学院104以强化实践与创新为特色的电力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符杨上海电力学院105教学科研相长的热能动力工程教学团队的构建吴江上海大学106通识教育背景下新生研讨课体系的构建与实践陈方泉上海大学107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探索鲁雄刚上海大学108探索基于产学研的卓越计划培养体系彭章友上海大学109卓越计划推进中的过程管理与制度建设赵翠莲上海大学110面向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实验创新平台的构建华子义上海大学111大学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张丹华上海大学112通识教育理工基础课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盛万成上海大学113高校思政课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连接模式研究李梁上海大学114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创新体系朱怀亮上海大学115大类通识改革中的文基班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曾军上海大学116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查灿长上海中医药大学117中医经典课程教学策略优化之研究叶进上海中医药大学118开放式创新性中医药实验教学体系与模式研究张伟荣上海中医药大学119中医院校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丁年青上海中医药大学120基于中英合作办学药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陶建生上海中医药大学121融合中医人文特色护生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张翠娣上海中医药大学122针灸推拿学专业课程国际化研究沈雪勇上海中医药大学123体现默会认知与知识整合的中医教学新策略徐平上海中医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124中医药院校通识教育合作发展研究与实践林勋秦虎上海中医药大学125上海中医药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实践与研究魏建平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社区实践课程与教学基地标准研究舒勤上海师范大学127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李利珍上海师范大学128学前教育专业结构化实践教学教程体系制订高湘萍上海师范大学129影视专业综合创作实践齐青上海师范大学130地理专业基础课程“两步骤”实践教学优化组合研究胡小猛上海师范大学131情景探索式主导的金融类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茆训诚上海师范大学旅游管理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研究与实践朱立新上海师范大学133金融应用创新技能培养的实验教学标准研究王周伟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4耦合条件下“意会信息”传递实验教学模式研究周斌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5全方位、立体化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杨晓雁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6ERP综合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郭新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7资产评估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应尚军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葛丽芳上海对外贸易学院139基于国际认证视角的卓越商科人才培养研究宋彩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0旅游管理(邮轮经济)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与实践吴明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1城市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宇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2汽车电子工程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张莉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3“工商管理”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石明虹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卓越教育的工程实训平台功能创新与实践余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5大学数学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赵德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146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建设研究XXX明上海理工大学147上海理工大学卓越工程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陈敬良上海理工大学148产学研合作共建制造业创新型大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丁晓东上海理工大学149光电信息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郝润科上海理工大学建环专业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黄晨上海理工大学151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张振东上海理工大学152跨学科通识教育平台式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魏景赋上海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53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杨坚争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4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平台徐家跃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5基于培养机制创新的卓越一线工程师培养改革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6应用型卓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魏拴成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7应用型本科院校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改革徐瑞云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8“数控设备故障诊断及高端技术维护应用型人才培养”张锁怀上海应用技术学院159具有行业应用特色的工程师培养体系的研究李晓斌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0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型”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娄斌超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1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三维融合实践创新教学改革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2机器人创新项目在工程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马文新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3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魏文静上海第二工业大学164应用型本科跨学科通识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开发常小勇上海金融学院165基于CO-OP的本科应用型金融人才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刘玉平上海金融学院166人才培养创新考核方法研究汪宜丹上海金融学院167基于教学技能提升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上海金融学院168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金融会计人才教育模式改革与实践姜雅净上海金融学院169高校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的研究与实践张慧文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0基于素质教育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邵瑞庆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1基于个性发展的财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赵迎春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2以执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资产评估实验教学创新研究郭昱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3“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探索:基于财经类人才培养上海立信会计学院174应用型高校教师发展中心功能与运行机制研究刘永琴上海商学院175基于流通现代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革与实践胡巧多上海商学院176酒店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的研究与实践姜红上海商学院177地方财经类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冯伟国上海电机学院178校企共建:技术本科院校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杨若凡上海电机学院179基于卓越计划电气工程人才的培养与实践上海电机学院180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机制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李荣斌上海电机学院181技术本科工科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实施赵朝会上海政法学院182上政“3·4·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金国华上海政法学院183司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理念与实践章友德上海政法学院184政法类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徐征上海杉达学院185普通高校英语本科跨学科合作培养模式研究上海杉达学院186电子商务“产学研”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朱志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187基于艺术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学分制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叶苹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188艺术教育公共实训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许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189上海民办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陈传兴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190基于语料库运用的高年级英语教学改革研究张定铨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191产学研合作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机制研究孙有望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192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工程训练教改研究与实践吴国兴上海建桥学院193计算机类专业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刘锦高上海建桥学院194产学研一体化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尹卫华上海海关学院195我国海关税收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李九领第二军医大学196医学本科形态功能学“联席授课”教学模式探索沈胜娟第二军医大学197药学专业多学科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建设鲁莹第二军医大学198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刘勤勇第二军医大学199高校本科专业调整优化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鲁娟第二军医大学200《航海医学心理学》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沈兴华——结束——。

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硕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旳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旳方针,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能从事一般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旳高、中层管理工作和本专业领域旳科研、教学工作旳应用型人才,可从事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有关征询机构物流有关旳管理和研究工作。

详细规定是:1.必须努力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树立对旳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遵法,品德良好,团结合作,勤奋敬业,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必须掌握本学科坚实旳基础理论、系统旳专门知识,掌握对应旳技能、措施和有关知识;具有较高旳政策水平和较强旳调查研究、分析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英语必须通过国家六级;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旳业务工作、管理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旳能力。

3.具有健康旳体魄。

二、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物流服务理论与实务产业物流与政策三、学制与学习年限根据2007年3月22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位评估委员会旳决策,我校全日制硕士硕士基本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2—4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分派(一)必修课1.公共课(合计6学分)第一外国语 4学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学分2.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合计14学分)高级运筹学 3学分管理经济学 3学分战略管理 2学分财务管理 2学分营销管理 2学分生产运作管理 2学分(二)选修课1.指定选修课(合计10学分)物流服务管理理论与实务 2学分供应链管理 2学分库存控制与仿真 2学分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 2学分采购供应管理 2学分2.任意选修课(从学校《硕士硕士任意选修课目录》中任意选修2门)其他专业或本专业其他研究方向所开设旳必修或选修课程本专业硕士应修旳总学分规定为38学分(含社会实践4学分)(见附件一)。

跨专业报考旳硕士,必须补修导师组制定旳本专业本科阶段旳主干关键课程(见附件三),不计学分,考试合格后方能进入第四学期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

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

附件1:第七届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获奖项目公示名单(排名不分先后)编号成果名称所属学校主要完成人1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实践中山大学肖海鹏、王淑珍、王庭槐、王劲松、周汉建、梁玲2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综合性大学实践平台建设和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中山大学许家瑞、温光浩、刘树郁、许海舟、黄继武3建设让大学生受益和满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价值与行动一体的实践中山大学钟明华、李辉、林滨、古南永、李萍、谭毅、夏银平、龙柏林4“百篇作文”实践教学,能力和品行同步提升——26年的坚持与收获中山大学李炜、丘国新、黄天骥、林岗、罗燕5面向需求追求卓越建立多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中山大学许宁生、魏明海、邓少芝、马骏、肖海鹏、杨清华、徐劲6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培养化学创新人才中山大学巢晖、乔正平、石建新、陈小明、龚孟濂7发挥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多学科融合优势,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体制中山大学陈春声、邓少芝、陈慧、吴晓枫、王金发、刘济科、陈敏8体系化的创业教育模式创新中山大学朱孔军、李明章、谷晓丰、任荣伟、黄山、靳翔鹏9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历史学本科教学体系改革中山大学刘志伟、吴义雄、赵立彬、黄国信、袁丁、吴滔、何文平10建立“三结合、二切入”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儿科临床教学质量中山大学蒋小云、李易娟、杜敏联、庄思齐、李晓瑜、古玉芬、余慕雪、苏喆11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中山大学李胜兰、陈平、王曦、张艳梅、徐咸玉、黄秋诗12物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中山大学陈敏、赵福利、杨东华、李志兵、陈弟虎、赖天树、蔡志岗、沈韩、刘贻珊、王彪13基于实战咨询项目驱动的MBA符正平、刘小平、朱沆、徐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中山大学东升、陈玉罡14电子信息类专业工程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徐向民、韦岗、李正、殷瑞祥、晋建秀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韩国强、张星明、俞鹤伟、余志文16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华南理工大学王迎军、邱学青、李正、何镜堂、王小宁17基于创新性构型设计的工程制图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陈锦昌、陈炽坤、邓学雄、刘林、张瑞秋18机械基础教学现代化的探索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黄平、刘小康、李静蓉、翟敬梅、张东19建筑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孙一民、肖毅强、冯江、庄少庞、苏平20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创新软件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华南理工大学左保河、闵华清、刘俊、黄小兵、刘艳霞21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教材6种)华南理工大学秦秀白、杨惠中、刘海平、黄源深、束定芳、黄震华 22化工原理课程全英语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钟理、伍钦、杨东杰、马四朋、赖万东23研究型大学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华南理工大学李正、项聪、徐向民、王全迪24“面向世界、应用为主”理念下港澳台学生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暨南大学胡军、张宏、谷世乾、唐庆峰、何凯佳、王璐、颜海波25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生源的创新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暨南大学宋献中、丁友刚、胡玉明、石本仁、沈洪涛26创新型新闻传播人才合作培养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暨南大学林如鹏、张晋升、支庭荣、杨先顺、范以锦、喻季欣27基于网络环境的生物技术主干课程群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暨南大学周天鸿、黄柏炎、闫道广、杨维东、王永飞28CEPA条件下跨境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暨南大学朱义坤、郭宗杰、方赛迎、胡鹏翔、黄志勇29文化自觉理念下思想政治教育与国情教育两条“生命线”构建的探索与实践暨南大学蒋述卓、程京武、魏传光、龚红月、赖松龄30基于全人教育的经济学类本科生实践教学体系创新与实践暨南大学郑少智、刘少波、程静、王兵、陆超云31应用型广告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暨南大学杨先顺、星亮、朱磊、李苗、阳翼32基于“三本位”理念的动物医学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廖明、郭霄峰、姜峰、马勇江、陈晓梅33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农业工程类专业建设模式研究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罗锡文、杨洲、贾瑞昌、洪添胜、杨丹彤34以教学工作状态评估为抓手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研究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李大胜、陈然、黄大乾、江青艳、黄文勇35顺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孙远明、吴青、柳春红、雷红涛、肖治理36地方农业院校本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陈晓阳、黄大乾、林楠、曹广祥、江青艳37基于“三位一体”协同创新机制的动物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江青艳、辛其兴、谢青梅、张守全、孙宝丽38贴近产业的工程化本科软件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林丕源、刘财兴、陈湘骥、田绪红、肖磊39经管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罗必良、万俊毅、罗明忠、彭东慧、罗军40社会工作专业类别化、社会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华南农业大学张兴杰、苏巧平、游艳玲、罗天莹、卓彩琴41网络题库与考试评价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南方医科大学文民刚、席卫文、张春辉、朱汉祎、耿景海42强化四大聚集效能,建立四类发展平台,创新医学人才协同培养模式南方医科大学陈敏生、曾志嵘、刘理、杜华、顾萍、佟矿、蔡谱43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南方医科大学陈武凡、周凌宏、冯前进、龚剑、张志德、蔡谱44医学检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南方医科大学王前、周增桓、郑磊、裘宇容、曾志嵘、张继瑜、亓涛、曾方银45“HEALTH”应急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南方医科大学邹飞、万成松、李华、吴娴波、郑莉、王亚惠46医学研究生创新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南方医科大学常军武、何沐蓉、胡光丽、满强47“重经典、强临床”卓越中医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广州中医药大学许能贵、梁沛华、樊粤光、陈达灿、王宏、万幸、曹敏48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创新+实践”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广州中医药大学冼绍祥、方熙茹、朱敏、吴浩祥、郭文海、张勇、钟天送、谢波构建两系列三水平实验教学体49系,培养心理学创新型研究与应用人才华南师范大学莫雷、郑希付、刘学兰、王瑞明、张卫、曾祥炎50“五个三结合”协同创新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华南师范大学徐福荫、黄慕雄、胡小勇、赵建华、焦建利51师范院校构建124创新实践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华南师范大学沈文淮、黄晓波、周合兵、罗一帆、王苑奇52创建3加2融合、协同、共享模式,提升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理论和实践华南师范大学胡钦太、叶惠文、杜炫杰、谷岩、刘敏华、王志强、蔡平、詹秀菊、姜永生、王瑜53面向问题解决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与创新的理论与实践华南师范大学谢幼如、柯清超、罗一帆、张长海、尹睿54植物生理学系列教材建设与应用(教材)华南师范大学王小菁、李娘辉、李玲、施和平、叶庆生55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双线培养,多元发展”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综合创新华南师范大学朱竑、李海花、林冬华、蔡俊兰56卓越物理教师“三元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华南师范大学熊建文、王笑君、张军朋、李榕、李德安57跨文化、跨地域背景下澳门教师教育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华南师范大学刘鸣、肖鹏、肖化、刘志铭、卢勃58大规模本科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陈新、何汉武、郭钟宁、王钦若、杨文斌、方玲玲、张育广、于兆勤59以自动化工程师认证为导向的主干课程群的改革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章云、万频、陈玮、杨玲玲、王钦若60地方院校大学数学学习过程信息化与优质资源共享的探索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郝志峰、金朝永、张志让、温洁嫦、李锋61校企协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构建与运行实践广东工业大学何汉武、万频、张成科、成思源、杜志云、杨燕、肖小亭62培育信息测控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特色专业建设广东工业大学唐露新、骆德汉、李扬、吴黎明、王桂棠、陈益民、邓耀华63地方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郭钟宁、成思源、于兆勤、植林、胡兆勇64新时期经济管理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隋广军、张余华、李铁立、董俊武、汤胜65全能提高型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广东外语刘建达、董金伟、霍海洪、创构与实践外贸大学周富强、范正华、66外语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郑立华、陈多友、林秀梅、刘齐生、杨可67拔尖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仲伟合、詹文都、焦方太、郭桂杭、袁琦68国际化视野下卓越医生培养的综合改革与实践汕头大学杨棉华、顾江、何萍、郑少燕、邱秀华、张忠芳、田东萍、罗添荣69全面推进CDIO本土化,践行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汕头大学包能胜、陆小华、林鹏、陈少克、崔岩、李庚英、于津、顾佩华70公益服务活动与课程的融合——汕头大学公益课程的创新与实践汕头大学宋垚臻、蔡映辉、陈瑜、林兵峰、刘祥玲71具有企业家精神和潜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及成效广东财经大学(原广东商学院)于海峰、刘红红、谭明华、赖丹、曲博、肖志国72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广东财经大学(原广东商学院)李俊、任晓阳、尹恩山、刘红红、赵小宁73法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广东财经大学(原广东商学院)杜承铭、邓世豹、房文翠、李爱荣、刘红、曾祥生、马深、刘平74异地办学条件下一、二年级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广东财经大学(原广东商学院)王华、李俊、林仲豪、罗贤甲、王宇晖、邓莉菊、钟智75基于现代医学教育技术平台的临床见习“5+5”模式改革研究与应用广东医学院苏汝好、吴进军、李果明、周宇、柳建军76应用创新型本科海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广东海洋大学何真、安立龙、林年冬、刘志刚、张光亚、徐峰77以校本专业评估为抓手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向梅梅、朱立学、石玉强、廖起彬、曹云亮、胡燕红、张垒78复合应用型园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黄建昌、周厚高、周俊辉、陈晓玲、陆美莲79应用型医药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广东药学院陈思东、王益玲、李东月、陈瑶、黄合婷80音乐学院专业基础课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星海音乐学院唐永葆、林松源、雷光耀、杨正君、赵媛媛、黎冰冰、赵亮、黄燕81产品设计专业工作室课题制教学改革研究与实施广州美术学院童慧明、陈江、霍康、侯旻翡、丁熊、王涛、张剑、段丽莎、刘毅、邓海山82“3+2”专升本双师型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王乐夫、刘卫东、梁荣新、崔怀林、徐伟、刘颖悟83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湛江师范学院罗海鸥、刘周堂、程可拉、冯天学、李尚武84微型小说研究型课程的研发与实践湛江师范学院刘海涛、刘天平、叶谷平、黄光芳、李婷85三位一体 协同创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的探索与实践韩山师范学院林伦伦、赵复查、杨映琳、李静、唐娜、86追求卓越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与实践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周如金、吴世逵、谢颖、莫桂娣、黄军左87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广东金融学院马龙海、范忠宝、肖光红、杨小元、郭丽梅、吴立平、伍绍平、王醒男88基于协同创新的广东金融学院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广东金融学院范忠宝、伍绍平、王小燕、许崴、徐守萍、蒋鸥翔、刘宇峰、何欣89基于“大工程观”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广州大学童华炜、张俊平、禹奇才、焦楚杰、邓思清90“服务荣校”理念指导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广州大学庾建设、刘晖、罗三桂、蔡兴勇、赵建华91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广州大学谷岩、刘敏华、龙晓莉、宋文、吴杰、谭建中、谢舟、叶旭92医学教育网络式PBL教学模式(W-PBL)的研究与实践广州医科大学(原广州医学院)魏东海、吴他凡、林爱华、马宁芳、黄敏齐、马金香、胡明、詹涵舒93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广州医科大学(原广州医学院)张雅洁、李建华、刘俊荣、陈丽、刘世明、曾王兴、汪志标、王家骥94多维立体式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深圳大学明仲、王志强、陈国良、肖志娇、傅向华95创建创新创业型大学,培养服务特区创业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深圳大学邢锋、徐晨、姚凯、陈智民、孙忠梅96地方高校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嘉应学院邱国锋、范远波、彭旭、高旭、吕建国97校企协同创新培养服装应用型人才惠州学院彭永宏、刘小红、林晓新、刘东、冯麟、杨雪梅、陈学军、张小良98面向东莞制造业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东莞理工学院孙振忠、钟守炎、王卫平、陈勇志、陈盛贵99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教学与工程项目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速云中、张坤宜、李益强、张齐周、高照忠、侯林锋、孙颖、常德娥100“标准引领、平台支撑、品牌带动”的汽车专业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创新培养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陈力捷、余剑东、方文杰、李百华、徐芸101(数控技术专业)终身教育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践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漆军、余蔚荔、曾德江、赵小平、谢臣英、胡晓岳、林辉、冯宁102基于校企基地三元融合、能力分级培养的高职汽车专业职教模式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刘越琪、郭海龙、孟国强、李军、洪志杰103广东省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广东警官学院向前进、曹佩升、李响、吴寒、宁顺青104“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刘惠坚、刘洁、郭立银、康思琦、关冬梅、王少华、李桂霞、陈斗雪105以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促进IT类专业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吴志毅、赖小卿、陈斗雪、王先清、黎佳106高职院校“构建校内实习公司,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理论与实践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杨群祥、熊焰、孔繁正、贾剑方、黄文伟107高职物流管理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研究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杨军、张福堂、刘娜、郭晓洁、胡华中108“职业普适—专业融合—素质拓展”递进式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研究与实践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叶小明、李作为、吴寒、汪清明、黄国荣、韩光道、程时用、朱雪梅109服务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培养轻工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王玫瑰、谭辉平、别文群、柯贞金、周小平110对接涉外现代服务业,培养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吴寒、李芹、迟雯、刘子实践学院毅、吴秀文111股份制“教学公司”的创建研究与实践—以会计电算化专业群人才培养为例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刘志娟、易广、黄志良、黄金穗、陈海雯、王晓燕、翟金花、缪晨刚112“商英相融、双核相长”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袁洪、沙鹏飞、王济华、潘小波、贺佐成113基于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制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严振、张健泓、汪小根、王毓、王金香、邬瑞斌、康大力114“玩具机构设计与制作”课程改革与实施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渠川钰、刘修泉、廖春蓝、甘庆军、刘志锋、卢飞跃115以课程研发与建设为抓手打造高质量工商管理专业群的创新与实践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阚雅玲、吴强、郭立国、张晓青、占挺、胡子瑜、谭福河116以“三步实践教学”为核心提升高职财经类专业建设水平的探索与创新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张莲苓、杨则文、罗威、邓华丽、张宏博117高素质高级船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与实践广州航海学院(原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王玉潜、李满启、沈伟林、王新辉、朱怡权118基于行业标准的“典型机型飞机电子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田巨、李文攀、李航、雷曙光、林列书、黄颖、张柳、吴振远119高职教师专业发展“一主双翼、八位一体”校本研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阮彩霞、陈的非、王向岭、苏丹、陈敏120后发型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模式构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刘国生、欧阳恩剑、刘铱、蒋新革、周世平121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刘安华、陈德清、刘剑飞、戴卫军、袁光华、邱远、袁天星122从满足需要到促进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平台建设清远职业技术学院赵鹏飞、许建、李果、宋晶晶、徐金玉、刘启良、雷育铭、林昆123校企共建软件人才实践平台的深圳信息职业技术梁永生、邓果丽、许志良、何涛、但唐仁、王寅峰、林探索与实践学院徐润、张晋华、覃国蓉、叶建锋124“三全教育”引领因材施教: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张基宏、童山东、刘颖、邓果丽、陈正学、李晓堂、林徐润125高职院校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基于职业实践的课程改革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李月、翟晓棠、何勇、牛茂、许在俊126基于就业质量与创业能力导向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彭亮、廖荣盛、孙亮、王明刚、周昊127依托园区资源,政校企协同培养包装印刷高技能人才的实践探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汪宇燕、蒋建平、陈新、曹勇、徐利谋、万达、高艳飞、赵素芬、陈海生、李彭128高职创业教育“三化并进”途径的探索与实践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王华、李懋、卢卓、付培凯、欧阳育良、沈孟康、王贵兰。

江苏2015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

江苏2015年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
侯勇
JGZZ15_051
南京林业大学
管理类研究生《高级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贾卫国
JGZZ15_052
南京林业大学
协同创新驱动下林业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勇强
蒋国斌
JGZZ15_053
南京林业大学
农林院校生物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方炎明
JGZZ15_054
南京林业大学
木材科学与技术专业研究生“践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探索
新常态下基于价值创造和协同创新的MPAcc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孙自愿
林爱梅
JGZZ15_030
中国矿业大学
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科研参与的学科异质性及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研究
何凌云
JGZZ15_031
中国矿业大学
基于“三实”协同平台的“四创型”研究生卓越物流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
刘满芝
JGZZ15_032
李锋
JGZZ15_026
江苏科技大学
基于知识共享的多学科专业研究生协同创新机制与治理对策
钱志发
金辉
JGZZ15_027
江苏科技大学
研究生优质生源储备及拓展的探索与实践
嵇春艳
魏萍
JGZZ15_028
江苏科技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可持续改进的毕业跟踪反馈研究
梅岭
JGZZ15_029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卓越计划”下研究生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江龙
JGZZ15_033
南京工业大学
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路径与政策研究
管国锋
吴松强
重点
JGZZ15_034

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改革的研究——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思考

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改革的研究——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的思考

摘要 : 根 据 社 会 对 应 用 型 物 流 人 才 的 需求 , 基于“ 卓 越 工 程 师 培
养 教 育计 划 ” 背 景下 人 才培 养 的做 法 , 从地 方性 应 用 型 高校 的人 才 培 养 目标 出 发 , 提 出 了 高校 物 流 管理 人 才培 养 方案 的 改 革线 路 : 并 从 组 织经费保障、 师 资 队伍 、 课 程 体 系和 教 学 内 容 、 工 程 实践 能 力 、 教 学 方
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改革的研究
— —
基于“ 卓越 工 程师 教 育 培 养计 划" 背 景 下 的 思 考
翟荣兵 ( 安徽 新华学院)
表1 物流管理专业职 业能 力构成
特定能力 运输 管理 业 务
单 证 处 理 货运 代 理 业 务 报 关业 务 仓储 管理 业 务 国 际贸 易
组织 协 调 自我 管理 理 解 与 交 流 信 息 收集 与 处理 职 业压 力 承 受 职业 道 德 语 言 与 文 字 表 达 综 合知 识 结 构
专 业 建 设 改 革 的具 体 措 施 ,为地 方 性 应 用 型高 校 物 流 管理 专 业 的人 才 培 养 提供 借 鉴 。
关键 词 : 卓 越 工 程 师教 育
培 养计 划 物 流 管理 专业 改 革
2 0 0 6年 , 教育 部 启 动 了“ 卓越 工 程 师教 育 培 养计 ) , 这不 仅 是贯 彻 落实 《 国家 中长 期 教 育
科 学 分析 改革 和发 展规 划 纲要 ( 2 0 1 0 — 2 0 2 0年 ) 》 和《 国 家中 长期 人 才发展规划纲要( 2 0 1 0 — 2 0 2 0年 ) 》 的重大改革项 目, 更是 促 进 我 国由工 程教育 大 国迈 向工程 教育 强 国的重 大举 措。 制定 配套 支持 政 策 , 通过 明确 物流 领 域对人 才 的要 求对 高 “ 卓越 计划 ”具 有三 个特 点 :一是 行业企 业 深度参 与 培养 校和 企业 实施 卓越 计划做 出指导 : 通过 深度 的校 企合 作 形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标准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标准

《物流信息管理》课程标准课程代码:课程类型:理实一体化课程课程名称:物流信息管理英文名称: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属性: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物流管理课程归属:铁道运输管理与经济学院计划学时:48学时课程学分:3分一、本课程地位、作用和任务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本着职业能力教育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与企业行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设计,以“面向工作一线、立足岗位流程、注重综合素质、突出应用、强化物流实践、培养物流信息处理能力”为指导思想,将实践课程和理论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融为一体,围绕物流管理专业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课程,课程内容设计基于专业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应用能力。

根据企业对专业的要求,本课程可为企业培养采购员、表单员、信息员、仓管员、理货员、配送员、运管员、调度员、报关员、报检员、客户服务员、结算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岗位。

本课程的主要前导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等,后续课程有企业经营与供应链管理等。

二、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计基本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应用为目标、实践为主线、能力为中心、校企合作开发共同培养。

(一)以就业为导向顺利就业是大学生求学的重要目标。

学生的就业状况一方面反映着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适应程度,另一方面也反映着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课程设置及内容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程设置充分考虑学生顺利就业的需要。

《物流信息管理》充分考虑学生就业的需求,在课程设计中突出在能力培养上,注重环境的建设。

根据本专业特点的要求,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坚持边学边做,反复训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通”与“专”两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二)以应用为目标本课程内容在设计过程中,围绕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地区和企业对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物流企业基层作业管理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开发突出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标准。

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教育部司局函件关于转发《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教高司函【2008】152号有关高等学校:为进一步推动物流学科建设,促进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两个专业的规范、健康发展、现将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和《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转发给你们。

供参考。

附件:1.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2.关于物流工程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二0 0八年七月四日附件1: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试行)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人才,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教高【1998】2号附件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等文件精神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04)》,对各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或修订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培养方案要体现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对物流管理人才的需要为导向,以提高物流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充分发掘各高校在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上的优势,结合各高校自身特点不断进行物流管理本科教育改革,促进我国物流高等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制定或修订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一)统一性与多样性兼顾我国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具有相同的基本要求,包括基本目标、基本要求、核心课程、基本实践教学环节等,由教育部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定,各高校参照执行。

同时,为保证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各高校应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并可以此为基础提出各自的具体培养要求,制定详细的培养方案。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为例

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置研究——以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为例

新教师教学高等教育引言2010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在校本科生培养规模已位居世界前列,但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多样性和适用性欠缺;工程性缺失和实践教学薄弱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评价体系导向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1]。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2]。

“卓越计划”的内涵是指培养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并有获得工程师执业资质或工程师职称潜力的后备工程师[3]。

高等工程教育的本质是工程实践。

实践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将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4]。

2013年,经教育部与中国工程院批准,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开始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研究对推动“卓越计划”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如何结合本校的行业特色优势与人才培养定位,构建适应港航业发展需求,体现“工程化”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并能在实践教学中得以充分应用,是交通运输专业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与要求“卓越计划”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必须服从卓越人才培养的宗旨,秉承“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发挥交通运输工程的学科优势,传承专业历史,强化港航专业特色,以适应港航业未来发展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践教育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坚持“重基础”与“重创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与素养、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面向未来、具有创新性的、服务于港航业的卓越工程师。

(1)以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为中心“卓越计划”着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工程素养,其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必须以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为中心,全面提升学生对工程实践的认识、专业知识与应用的结合。

除了满足国家卓越工程师通用标准以外,还要突出专业的行业特色,以适应港航业未来发展对卓越工程人才的需求。

(完整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完整版)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职业理想,具备职业技能,知晓职业规范,遵守职业道德,能掌握物流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英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胜任现代化生产企业、商贸流通企业、专业物流企业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采购、生产物流管理、销售物流管理、运输操作、配送、仓储及库存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国际物流等岗位,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思想道德素质有正确的政治方向,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坚定的政治信念,有理想;能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

(二)知识、技能、能力结构1.知识(1)具备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基础知识;(2)掌握相关的实务知识和国际物流方面的知识;(3)掌握本专业所需的计算机应用、市场营销、物流统计、管理学的基本知识。

2.技能(1)具有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资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采购管理、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的技能;(2)具有从事本行业成本核算,实际操作及基层管理技能;(3)具有物流行业保险、理赔的技能。

3.能力(1)具备物流管理的能力;(2)具有快速跟踪现代物流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的能力;(3)基本具备运用国际贸易实务,货代基本知识,从事货运代理的能力;(4)基本具备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的能力.(三)身心素质有科学的认知理念与认知方法和实事求是勇于实践的工作作风;有正确的审美观;爱好广泛,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和个人发展目标,能正确地看待现实,主动适应现实环境;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体育活动,有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达到大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等.三、招生对象与修业年限本专业招收普通高中毕业学生,全日制三年.四、毕业最低学分:学生须修满 147学分并获得至少一个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方可毕业。

五、核心课程物流基础、运输管理实务、仓储管理实务、采购与库存控制、配送管理实务、第三方物流运营实务、国际物流实务、供应链管理六、主要集中实践环节物流基础实训,物流市场营销实习,仓储管理实务课程设计,运输管理实务课程设计,国际物流实务实训,配送管理实务课程设计,采购与库存控制课程设计,第三方物流运营实务课程设计七、学时分配统计表八、教学安排附表一、教育教学周数分配表附表二、实践教学安排表附表三、课堂教学学时分配表附表四、课外学分选修内容安排表附表五、职业技能训练考核表九、主要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管理学本课程内容包括现代管理概述,各管理流派的主要观点.管理原理在现实中的应用,管理的四大职能:组织,领导,激励,控制等相关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制定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与基础。 系统论强调把所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
统,分析其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 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 发,研究物流管理专业核心素质体系,把素质体系本 身视作一个系统来对待,着重分析该系统的要素及 结构,形成知识、能力、素质的三位一体体系,并充分 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对素质体系的影响。在分析用人 单位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能力要求并提取现有培养
齐鑫物流教育
物流技术 2019 年第 38 卷第 7 期(总第 394 期)
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9.07.028
面向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 学生核心素质体系研究
—以怀化学院为例
侯世旺,向儒先,李思寰,刘利猛,胡丽辉,张 晶
(怀化学期]2019-04-24 [基金项目]2018 年湖南省教学改革项目;2017 年怀化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16B208);湖南省社
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YBX018);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13YJC630049) [作者简介]侯世旺(1978-),男,山西文水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湖南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系统优化、工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核心素质体系;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52X(2019)07-0152-05
Research on Core Quality System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Students in Efforts to Cultivate Excellent Applied Talents: In the Case of Huaihua University
方案的制定与落实以及整个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计 养,牛玉君等(2016)等针对汽车物流行业,将培养汽
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车物流卓越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为所在高校
2 文献综述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姜海燕(2014)通过 对毕业学生和用人企业的调查访问,设置出面向企
[摘 要]以怀化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提出了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素质体系的方案,方案通过分析物
流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对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提取校内实践环节以及企业实习环节培养锻炼的学生业务
能力点,在比较二者差异的基础上,扩展并细化现有培养模式的素质体系,从而建立全面合理、切实可行的物流管
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质体系,为制定面向卓越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Hou Shiwang, Xiang Ruxian, Li Sihuan, Liu Limeng, Hu Lihui, Zhang Jing (School of Business, Huaihua University, Huaihua 418000, China)
Abstract: Taking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Huaihua University as the exampl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eps to build the core quality syste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which,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mpetence requirements of the employer units on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graduates, extracts the key competence points of the students for their on- campus practice and enterprise internship, and on the basis of compar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expands and refines the quality system of the existing training mode, so as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reasonable and feasible system of core qualities required for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students.
Keywords: applied talents; core quality system; logistics management
1 研究背景
2010 年 6 月 23 日,教育部在天津启动的“卓越工 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旨在探 索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地方本科高校围绕卓越应用 型的办学定位,形成了重在应用、强在卓越的人才培 养思路。需求导向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是实施卓越计 划的重要保障,而专业人才核心素质体系的建立又
业工程、质量控制。
- 152 -
侯世旺,等:面向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素质体系研究—以怀化学院为例
齐鑫物流教育
模式的侧重的业务能力点基础上,扩展并细化现有 规划和建设,将企业岗位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
培养模式的素质体系,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应该 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应用
具备的核心素质体系。
型人才培养目标、规格、过程、方式和标准;不少高校
本科专业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可 针对特定就业领域对专业人才能力的需求,量身定
借鉴的成功经验不多,面向卓越应用型物流管理人 制专业培养方案,从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培
才核心素质体系的建立,对于其它应用型专业培养 养方案。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卓越应用型人才的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