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权私有收益、代理问题和企业并购过程研究

合集下载

关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研究的文献综述

由于控 制权 私 有 收益 具 有 隐蔽 性 , 其难 以 对
进有 收 益 的度 量 都是 通 过 间接 方法 进 行 的 , 主要
有两 种 : 一种 是 B rl 、 o e s( 9 9 提 出 的 aca H l mes 1 8 ) y d
法。
XI ANG ^ TE - NJ_ TA ARMs Ec NOMY
2 1. 0 2 7
新 疆
农 垦 经 济
财 务 与 金 融
性, 现有研究 也存 在很 大 分歧 。C f e 2 0 ) of ( 0 1 基于 e 转移 性 , 为控 制 性股 东 通 过转 移 收益 而 获得 控 认 制权 私有 收 益 , 行 为 包 括低 价 转 移 资产 、 度 其 过 报酬 等 。而 强调 控制 权私 有收 益 的转移 性实 际上
以及 经济后 果等 方 面进行 阐述 , 现现 有研 究存 在 对控 制权 私有 收益 定 义分 类不 清 , 量 方法 发 度 不够精 确 , 关研 究不 够深入 等 问题 , 相 最后 对文献 进行评 论 并得 出相 关启 示。 [ 关键词 ] 控制 权 私有收 益 定义 分类 度量方法 影 响 因素 经济后 果
20 ) 0 3 。可见 , 即便是 在 普遍 采 用 的货 币 、 非货 币 这 一划 分纬 度 , 控制 权 私有 收 益 的定义 仍 然存 对
在很 大分 歧 。 其 次 , 于控 制权 私人 收 益 是否 具有 可 转移 关
题 。那 么 对控制 权私 有收 益 国 内外现 有研 究进 行
是关 注 于控 制 性 股 东 和 中小 股 东 之 间 的利 益 冲
突 。然 而 , hhrt2 0 ) 为 除 此 之外 , E rad( 0 3 认 控制 权 私有 收 益还 包 含一 部 分不 能 被 转移 的收益 , 如 例 通过 发 行低 价 股票 稀 释 中小 股 东利 益 的行 为 , 控 制性 股 东所 获 得 的社 会声 誉 等 。 因此 , 从是 否 仅

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视角的大股东控制与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视角的大股东控制与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综述

与各方所组成的一种契约合 同关系 , 契约的不完备性使股东 和经理人双方 都无法实 现激励 约束相 容的最优契约 均衡 , 而只能选择次优契约均衡 , 由此产生剩 余控制权 和剩余 索取权 的争夺 以及代理成 本。而相 比于股权分 并 散, 当公 司出现所有权集 中和大股东时 , 大股东有足够 的动 力来收集信息监 督管理层 , 某些情况 下拥 有足够 并在
等于大股东私人收益的贴现值 。D m e 和 Lh ( 95 进一步 发现 , e st z en 18 ) 控制权私有 收益除 了包括 以金钱 为度量 的
货币收益 以外 , 还包括职员 的任命 、 与雇员 的人 际关系 ( 爱 ” “ 敬” ) 社会地 位 、 “ 、尊 等 、 声誉 等非货 币收益①, 并认
实生活中大股 东问题 的不断显现 , 开始有研 究者关 注所有权集 中条件下的大股东控制 问题 , 探讨大股东对 控制 并
权私有 收益 的追求对公 司治理所产 生的影 响。随着对公 司治理 问题研究 的深入 , 以控制权 私有收益 视角为 切入 点 , 于所有权集 中条件下大 股东 与中 、 股东委托代理 冲突的公司治 理问题 研究不仅影响 和发展 了传统公 司财 基 小 务研究 的理论假设 和研究思路 , 而且 两者在 现代企业理论 中的并存 与融合 , 司财 务行为 的理论和实证研 究开 为公
辟 了新 的探索方 向 , 逐渐成为现代公 司治理理论研究领域新 的热点 问题 。
本文的研究受到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 项 目( 07 0 1 “ 7 32 4 ) 大股东控制下的中国上市公 司资本 配置行 为研究 ” 和教育部高 等学校博士学科点 专项科研基金项 目( 教技发中心函[ 0 6 2 6 “ 20 ]2 ) 基于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上市公 司资本配置行为研究” 的资助。

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获取途径、扮演角色及度量研究

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获取途径、扮演角色及度量研究
财 经 论 坛
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收益获取途径 扮演角色及度量研究
一 高 云志 张 霜 康 勇 西 南科技 大学
本研究得到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类重点项 目 (A0 0 8 S 6 3 )资助
[ 摘 要]近年 来,研 究者 发现 :不但股权 高度 分散 的美国存在适度集 中的现 象,而且 大部分 国家 ( 区)都具有集 中 地
个标准 差 就会 引起外部股权市场与 G P N 比率下降 6 % ,非控 7
后 一 定 保 持 控 制权 ,以便 攫 取 控 制权 私 人 收 益 :二是 对 已上 市 公 股 股 东 持 有 股 票 比例 下 降 1% , 过 私 下协 议 ( 不 是 发 行上 市 ) 1 通 而
司进行兼 并收购 .获得 控制权 .从而 对小股东进行掠夺 。
无论 从 交 易发 生 的 笔 数 还 是 涉 及 的 交 易 总 金 额 , 市 公 司 从 其 关 场价值 与控制权和现金流量权 的分 离程度呈负相关。他们将这种 上
联方采购均高于 向关联方销售 , 即资金流是由上市公 司流向其关 负相 关关系解释为控股股东掠夺小股东 ,获得控制权私人收益的
的所 有 权 结 构 。控 股 股 东不 但 能 获得 控 制权 共 享收 益 ,而 且 能获 得 不 为全体 股 东享 有 的控 制权 私 人 收 益 本 文对 控 制 权 私 人 收益 获取 途 径 和 扮 演 的 角 色进 行 了研 究 ,并 对控 制权 私人 收 益 进 行 了 量 , 包含 :接 管 溢 价 收 益 、操 纵 股价 收益 和 经 营 度

重的 多。
L ca re Bbh k 1 9 )提 出 了关 于公 司所 有 权 结 构 的 u iI y ec u 9 nA .(9

股份企业控制权与收益理论探讨

股份企业控制权与收益理论探讨

关键词 : 控 制权 : 控制权私有收益 ; 测 持 股 份 占 总 股 份 的 比 例 呈 正 相 关 关 系 . 之 差 来 测 量 第 一 大 股 东 对 中 小 股 东 的
量 方 法
但 不是 线性关 系 . 股权 比例越 高 . 收 益 率 利 益 侵 害 。 刘 小 军 ( 2 0 0 2 ) 指出: 我 国 股
对 中 、小 投 资 者 的利 益 侵 害 行 为 已 经 较 益 分 为 两 部 分 : 公 共收益和私 有收益 。 他 股 权 过 度 集 中 的 问 题 。 鲁 爱 民 . 郑 文 雅 为 明 显 地 表现 出 来 ,其 根 本 原 因 是 所 有 们 将 私 有 收 益 定 义 为 :在 位 的 管 理 层 或
也就越 高 , 并 且 和 所 持 股 份 的性 质 有 关 。 市 中可 流通 股所 占比例 有所提 高 . 但 是 的相 继 建 立 促 进 了 我 国 国 有 企 业 改 制 和 所 以 股 东 们 就 拥 有 持 有 更 多 具 有 控 制 权 股独 大 的现 象依 然比较 严 重 . 并 且 内
购股 份公 司超 过 5 0 %的 股 份 从 而 成 为 股 不 能 享 有 的 收 益 。Ho l d e me s s ( 2 0 0 3 ) 提 出
权 和 经 营 权 的 分 离 。 市 场 投 资 者 通 过 收 收 购 者 获 得 的 、公 司证 券 的 其 他 持 有 者 股 本 构 成 的 变 化 路 径 进 行 分 析 . 得 出 以 份 公 司 的 控 制 股 东 .管 理 层 作 为 控 制 股 应 当从 两 个 方 面 来 对 控 制 权 私 有 收 益 加 东 委 托 的 对 象 间接 拥 有 了 该 上 市 公 司 的

第二类代理问题——控股股东代理问题(掏空

第二类代理问题——控股股东代理问题(掏空

专题二第二类代理问题——控股股东代理问题(掏空)一、起源从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过程来看,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由于股权高度分散而导致的管理者与外部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

近年来,关于股权结构研究的最新证据发现,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企业股权结构不是高度分散而是相当集中的。

由于企业股权主要集中在控股大股东手中,控股大股东有足够的权力控制上市公司,并通过影响上市公司的各种决策来为其谋取私利。

控股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由此而来,这就是所谓的“控股大股东代理问题”,也有人称之为“第二类代理问题”。

基于我国现实情况而言,中国企业上市是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产物,因此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这导致了国有股“一股独大”并高度集中的特征。

同时也使中国上市公司控股大股东既有“父爱主义”积极的一面,又有“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消极一面。

二、定义从Shleifer和Vishny(1997)的著名论述开始,有关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代理问题的研究便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随后LLSV等也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

Johnson,La Poorta,Lopez-De-Silanesand Shleifer(2000)首次用“Tunneling”一词来形容控股股东从通过隐蔽的渠道从上市公司攫取私人利益,侵占公司财产的行为,即掏空行为。

他们指出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掏空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转移公司资源,包括合法的资产出售、转让和非法的欺诈等;另一种是采用摊薄股东权益、内部交易等不用转移公司资产的方式,实现公司利益向控股股东的转移。

三、产生机理(一)表现形式1.股权分置改革前控股大股东的利益侵占方式在2007年股权分置改革完成以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份被人为地设置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两部分。

由于非流通股不能上市流通,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与非流通股股东没有任何利益关系,股价的涨跌也不会给非流通股股东造成任何直接的影响。

我国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研究综述

我国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问题研究综述(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控股股东利用控制权对中小股东实施侵害的现象在全球范围普遍存在,在我国更为突出。

而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大小代表着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程度,其影响因素则指明了抑制控股股东实施侵害行为的有效路径,在此情况下,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研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本文对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产生背景、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和抑制措施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产生背景(1)内涵及表现形式。

唐宗明和蒋位(2002)首先对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内涵进行界定:控股股东往往会利用控制权为自己谋求私利,从而得到与其持股份比例不相称的、比一般股东多的额外收益。

由于这部分额外收益是通过对小股东进行侵害而获得,因此可用来衡量控股股东的侵害程度。

施东晖(2003)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由控股股东独自享有,既包括货币收益,又包括精神愉悦。

叶康涛(2003)认为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获取极为隐蔽,因此又将其称作隐性收益。

韩德宗和叶春华(2004)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主要有以下表现方式:利用关联交易向母公司或其控股子公司转移利润;非法占用上市公司巨额资金或利用上市公司的名义进行各种担保和恶意融资;为控股股东委派的高管人员提供不合理的高薪水和特殊津贴;利用控制权转移事件与二级市场的炒家联手进行内幕交易。

(2)产生背景。

学者们普遍认为,股权集中以及股权分置现象导致控股股东对公司的控制,控股股东利用掌握的控制权便可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

胡天存和杨鸥(2004)认为,我国72.62%的上市公司由第一大股东掌握绝对控股权,且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是第二大股东的5.14倍。

吴世农(2005)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约90%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20%,约33%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超过50%。

股权集中导致公司控制权掌握在控股股东手中,控股股东一方面能通过提高公司经营绩效使全体股东受益,另一方面更倾向于通过追求自利目标来实现自身福利最大化。

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利益问题研究

国有上市公司控制权私人利益问题研究
01
■现 代 管理科 学
■管理创 新
来 说 . 股 股 东 A在 转 让 股 权 之 前 获 得 的 每 股 收 益 为 全 部 控 共 享 收 益 和 私 有 收 益 之 和 为 s p× , 控 股 股 东 B在 获 a m 新 十 _ 得 上 市 公 司 控 制 权 后 获 得 每 股 收 益 为 全 部 共 享 收 益 和 私 有 收 益 之 和 为 s m 。 转 让 每 股 股 价 为 P, 完 成 股 权 p 设 则 转 让 交 易 的 前 提 是 A、 B两 个 股 东 获 得 的 收 益 都 为 正 , 价

表 1 控 制权 私人 利 益统 计数据
类别 均值 标准 差 最 大值 中值 最小 值 样本统计 量
2 9
3 2
国有 1 8 1 8 52 05 .9 - .6 . 84 . 57 . 0803 1 15 0 4 9 8
非 国 有 08 15 2 4 67 79 .7 - .1 . . 35 . 0809 35 27 9 O 4

传统 公司 治理 研究 认为 , 司股权 和公 司 的控制 权发 公 生 分离 . 在公 司股 权被 广泛 分散 持有 的情 况下拥 有公 司经
营权 的经 理人有 动机也 有机 会侵 占股东利 益 但 是在 公司
有 不 同股份 比例 的股 东对 于公 司 治理 有 不 同程 度 的参 与 在 现代 公 司治 理 中更 为具 有 现 实 意 义的 利 益制 衡 的 问题 股 东不 但能 够 和 中小 股 东分 享 正 常利 益 而且 当其 利益 和 中小 股 东不 一 致时 能 够利 用 控 制权 侵 害 中小股 东 得 到控 制权私 人收 益 。我 国上市 公 司大部 分都 属 于 国有 . 国有 控 股股 东 在公 司 治理 中起 到 了保 护投 资 者 利益 的作用 或 者 也攫取 了不合 理 的控制 权私 人利 益? 文将 就此 问题进 行 本 研究。

对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特点研究

对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特点研究

对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特点的研究摘要:我国国有企业天然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由全体人民共同所有,所以其委托代理关系与西方私有企业相比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本文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展开研究,并对其特点进行分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监督机制两权分离一、绪论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多年,取得了很大的历史性转变,积极推行“两权分离、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明确国有资产的委托代理关系和权责关系,逐步开拓国有企业稳步发展的新局面。

但在近些年的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了众多不良问题,如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亏损严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少数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私欲泛滥、寻租投机行为屡禁不止等等,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其中委托代理问题是关键问题之一。

二、理论基础委托代理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

所谓委托代理问题是指委托人和代理人均追求自身的效用最大化,并且两者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

12.1委托代理理论的研究现状委托代理理论(the principal agent theory)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

经过30余年的发展,委托代理理论由传统的双边委托代理理论(单一委托人、单一代理人、单一事务的委托代理),发展出多代理人理论(单一委托人、多个代理人、单一事务)、共同代理理论(多委托人、单一代理人、单一事务的委托代理)和多任务代理理论(单一委托人、单一代理人、多项事务的委托代理)。

委托代理理论是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理论之一,国内外研究较多。

主要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委托代理关系及原因;委托代理的代理成本和激励问题。

哈里斯、拉维夫、霍姆斯特姆、罗斯、哈特等人开拓了委托代理理论,构建标准的委托代理理论,考察代理问题和委托问题。

格罗斯曼和哈特构建完整的道德祸因模型;艾克洛夫构建逆向选择问题研究的分析范式;詹森和默克林创立了实证代理理论,考察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的企业内部对管理者的激励问题。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测度——基于“大小非”减持行为的实证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测度——基于“大小非”减持行为的实证研究



问题 的提 出
控制权私有 收益是指大股东利 用其对公 司 的控制权 获取 中小 股东 所 不 能 获取 的公 司利 益 。一般 而言 , 制权 私有 收益 的获取极 为 隐 控 蔽, 因此 , 直接测度控制权私有 收益是 非常 困难 的。学术界对控制权私有 收益 的测 度通常采 用
宣布控制权转移后的第 一个交易 日的收盘 价之
让公 司前 3年净资产 收益率 的加权平均值作 为 控制权公共 收益 的近似估 计 , 实 了中 国上 市 证 公 司存在较 高控制 权私 有收 益 的事实 。 马磊 和徐 向艺 (0 7 将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前 3年 20 )
差是 控 制 权 私 有 收益 的 良好 估 计 值 。 0 4 _ 20 1
不难看 出 , 些 间接 测度 方法 可 以归 纳 为 这
20 04年 间发生 的国有股协议转让 的股权交易
样本进行研究 , 发现 中国上市公 司控制 性股 东 对 中小股东 的侵害程度十分严重 。
第二种是投票权溢价法 。该 方法 由 R nl oa d
C. L ae,J h . Mc o n l, a d W a n H. es on J C n el n y e
公 司治理 ; 蓝发钦 (9 8一) 男 , 16 , 福建上杭人 , 东师范大学 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教授 、 士生导师 ; 华 博 研究方 向 : 司 公
治理 。
7 — 2

《 上海 立信会 计 学 院学报》 双 月 刊) (
21 0 1年 第 4期
的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 包括 当年 ) 定义为投资者 对 目标企业增长率 的合理 预期 , 对我 国 2 0 0 3年
补偿 的思想, 改进特 别处理公 司的 累积超常收益率 法, 出新 的超 常收益率法 , 提 测度 中国上 市公 司的控制权私有收益。认 为基 于“ 大小非” 减持 行为 的测度 方 法较 适合 于中国上市公

《2024年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范文

《2024年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范文

《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篇一一、引言企业并购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对企业并购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与评述,分析其发展历程、主要理论、研究方法及成果,并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二、企业并购的发展历程企业并购的起源可追溯至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并购逐渐成为企业扩张、资源整合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其发展历程可分为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和成熟阶段。

在企业并购的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将并购作为一种战略工具,以期实现产业升级和资源优化配置。

三、企业并购理论的主要内容企业并购理论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并购动机、并购方式、并购效应及并购后的整合等。

1. 并购动机理论:包括效率提升动机、市场份额扩大动机、管理者帝国建设动机等。

这些动机促使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市场份额和实现管理层个人利益等目标。

2. 并购方式理论:主要包括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横向并购主要针对同一行业内企业间的并购,纵向并购涉及不同产业链环节的企业间的并购,而混合并购则涉及不同行业间的企业间的并购。

3. 并购效应理论:主要研究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包括协同效应、规模效应、财务效应等。

这些效应有助于企业在并购后实现资源整合、提升竞争力并取得更好的经营绩效。

4. 并购后整合理论:主要研究企业在完成并购后如何实现组织、文化、人员等方面的整合,以确保并购后的企业能够顺利运营并取得预期效果。

四、企业并购理论研究评述企业并购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成果。

首先,从研究方法上看,企业并购理论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使得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其次,从研究成果上看,企业并购理论在解释企业并购动机、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实务界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

然而,仍存在一些不足和争议。

例如,关于并购对企业长期绩效的影响、管理层决策与市场反应的关系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讨。

终极控股股东与控制权私有收益

终极控股股东与控制权私有收益

终极控股股东与控制权私有收益摘要:本文以2003~2008年间发生大宗股权交易的非流通股协议转让事件124起作为样本,就我国上市公司两权分离度等因素对控制权私有收益获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得出了现金流权与控制权私有收益成负相关关系;两权分离度越高控制权私有收益也越高,终极控制权对私有收益的影响并不显著的结论。

丰富了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影响因素的理论研究,为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现金流权;终极控制权;两权分离度一、引言自Berle and Means(1932)的开创性研究以来,早期公司治理理论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传统的代理问题上。

这一代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自现代公司产生以来,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产生了分离,两权分离的状况使具有不同效用函数的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着一种风险:代理人可能以损害股东利益为代价而追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亦即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委托人(股东)收益最大化目标无法实现。

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的研究表明,企业的股权结构在世界范围内是集中的而不是分散的。

集中的所有权结构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的代理问题,大股东由于在投资企业存在重大经济利益,因此,他们有强烈的愿望密切地监视管理者,以确保管理者没有从事有损于股东财富的活动。

但大量的实证研究也同时指出,大股东在加强对企业管理层的管理和监督、降低股东和经理人的传统代理问题从而提高企业价值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代理问题,即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

这种被控股股东掠夺了的中小股东的利益就是控制权私有收益,是被控制性股东独自占有,而其它中小股东无法享有的利益。

伴随着这一代理问题的出现,控制权私有收益影响因素的研究也成为当前公司治理研究中的核心热点问题。

而在诸多研究中有较多学者认为,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目标函数的不同是控制权私有收益产生的主观原因,而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则是其根本原因。

二、文献回顾La Porta等针对全世界27个富有经济体进行研究,并首次沿着所有权的链条追寻出谁拥有最大的投票权,结果发现许多国家的上市公司都存在有惟一的终极控制股东,而且其控制形态大都集中在家族或政府手中。

公司治理对并购绩效影响的研究

公司治理对并购绩效影响的研究

的机会 主义 行 为 , 将 降低 公 司 并购 必 绩 效 。而适 度 的董事 会规模 不仅 能 提 高并 购 决策 效 率 , 能 有效 监 督 管理 也
层机会 主 义行 为 。
研 究 公 司治 理 内部 机 制 对 并 购 绩 效
的 影响 。 ( ) 一 董事 会 规模 。 董事 会作 为公 司治理 一 项 重要 机 制 , 留了 决 策控 保

个 整体 机 制 对 并购 绩 效所 产 生 的作 用 。本 文 系统考 察公 司 治理 内部 机 制 对 并购 绩 效的 影 响 。
效 率 , 过 恰 当 的投 资 时 间 , 而 放 错 进
问题 的 重 点 是 解 决 大 股 东 和 其 他 股 东之 问 的代 理 问题 , 不是 分 散 的 股 而 东和 经理 层 之 间 的代 理 问题 ,因此 , 我 国 上 市 公 司管 理 者 持 股 目的 同 英
控制 权 的分 布 , 是公 司治 理风 险产 生
的决 定性 因素 。股东 之 间 的治理风 险
是 指 大股 东利 用 其控 制 权 优势 , 过 通
( ) 管 特征 与并购 绩效 。 三 高 经理
层 作 为公 司决 策 的 执行 机 构 , 公 司 对
代 , 制性 股 东引 发 的 代理 问 题 成为 控 现代 公 司治 理 的 主要 矛盾 , 制性 股 控 东 治 理 风 险 也 因 此 成 为 现 代 公 司 治
理 的重要 风险 。股权 结构 决定 了公 司
制 度安 排 , 公 司 决策 过 程 中发 挥 着 在
实 际控 制 权 有机 可 乘 , 而高 管 为 了获
得 更 多 的薪 酬 和在 职 消费 , 往发 动 往 并 购 。管理 层通 过并 购获得 私人 收益

控制权私有收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投资视角的研究

控制权私有收益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投资视角的研究

“ 利益 侵蚀 【 n ei ”包括 控股 股东 将 企业 资产 和利 润转移 t n lg), u n 到 自 己手 中的 各种 合 法 和 非法 的 行 为 。B ra d 2 0 ) et n (0 2 等指 r
出 , 股股 东 通过 “ 控 利益侵 蚀 ” 上市 公 司 实施 股权 控 制 、 对 转移 上 市 公 司资源 的行 为 已严 重地 激 化 了 控股 股 东与 小 股东 之 间
( ofe D c n i a s、 朝南 和 刘星 、 宗 明和蒋 位 ) C f [ y k dZn l 林 e a ge 唐 。
而 且大部 分 研究 提 出控 制权私 利 对企 业价 值具 有 负向影 响 。 认 为大股 东 的控 制权私 利 都是 通过 侵害 小股 东 的利 益而 获得 的。 J h s n 2 0 ) 使 公 司 中小 股 东 利益 受到 侵 害 的行 为 称 为 o no ( 0 0 将
冲突 、 司价 值 的相 互 关系 , 公 取得 了丰 硕 成果 , 这些研 究 都隐 但 含“ 取控 制权 私 利是 一种 错误 行 为 ” 获 的假设 , 为大 股东 攫取 认 控制 权私 利只 会给 公 司带 来 负面影 响 。在此 假设 下 的研 究 . 明 显忽 略 了 以下 几方 面 的问 题 : 一 , 股东 在 掌 握控 制 权 前后 第 大 所 承 担 的风 险和 成本 以及 这些 风 险和成 本 的补偿 问题 ;第二 , 攫 取 私利 所 引致 的潜在 风 险对 大股 东 偏好 私 利 可持 续 性 的影 响, 以及对 大股 东 私利 行 为的影 响 ; 第三 , 制权 私有 收益 对股 控 东而言 是具 有 激励 作用 的 , 它可 以促 使大 股 东积 极地 投入 到公 司管 理 中 ,在获 取 控 制权 私 利 的 同 时也 带来 了企业 价 值 的增 中于 控制 权私 有 收 益 的度 量 ( ac y H len s 、 y k和 B rl 和 o res D c a d Zn a s i l 、唐 宗 明和 蒋位 、施东 晖 )和 私有 收 益 的影 响 因素 ge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实证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实证分析

2 样本 的选 择 和 控 制 权 私 有 收 益 的度 量
2 1 样 本 的 选 择 .
在实证 研究 中 , 多 国内外学者对 获取 控制权都 许
设定 了划一 的标 准 。B rly和 Hod res 的研究 ac a len s 发现 在 美 国买 方 获 得 5 以上 的 股权 就 能够 获 得企
l 文 献 回顾
控 制权 私 有 收益 这 一 概 念 最 早 是 由 Grsma os n
小额 股权交 易进行一 一 配对 , 他 同时也存在 着 由于 但

年 内 同时发生小 额 股权 交 易 和控 制 权交 易 的公 司
和 Hat rl 首先提 出的 , _ 2 他们 认 为 控 股股 东 的收 益 包
股股 东通过 侵害 的方式转移 资产所 获取 的收益 , 如关
联交 易 、 操纵 股价等 ; 货 币性 收 益则 是 指 控股 股 东 非
在经 营过程 中所受 到的社会 的尊重 以及在 职消 费等 。
收稿 日期 : 0 9 1 3 2 0 —1 —2
业 控 制 权 。余 明 桂 等 I 8 究 发 现 转 让 比 例 超 过 研
即使 英美这 样股权 高度分散 的 国家 , 其所有 权结构 也 业 呈 现出 了适 度集 中 的趋 势 。集 中 的所 有 权 结构 通 过 加 强对企业 管理层 的管理 和监督 , 降低股东 和经理人 的传统 的代 理 问题 从而提 高企业价 值 , 但也 带来 了控
股 股东对 中小股东 利益 的掠夺 。
侵 害行为 的严重程 度 , 大股 东侵 害行 为 的产 生原 因与
机理。
小额 股权交 易进行 配对 , 因此控 制权交 易价格 与基准 价格 均有可 能受到 其他 因素 的影 响 , 重要 的是配对 更 样本 法只能 从整体层 面上 研究 控制权 价值 , 能从个 不

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相关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相关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控制权私有收益相关研究综述卢兰兰邓良湘潭大学商学院【摘要】随着近年对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控制权私有收益已成为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核心问题。

本文拟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有收益构成与来源出发,对如何量化以及防止过大的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进行了理论分析,使得我们对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有收益有个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控制权私有收益公司治理大股东控制一、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概念与构成控制权私有收益这一概念最早是由Grossman&Hart(1988)最先提出的,他们认为控股股东的收益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东所得到的股息现金流量的现值即共享收益,如企业利润等;另一部分是经营者所享有的私人收益,称之为控制权私有收益。

从货币或非货币的角度来对控制权收益进行分类,Shleifer(1997)首次提出将控制权私有收益区分为货币性收益与非货币性收益。

货币性收益通常指控制性股东通过剥夺的方式转移资产所获取的收益,如关联交易、操纵股价等;非货币性收益则是指控制性股东在经营过程中过度在职消费、闲暇享受等。

从控制权私有收益是否具有可转移性出发来对控制权私有收益进行定义,学者们的现有研究也尚未统一。

与Grossman(1988)给出的研究相似,Coeffe(2001)认为公司控制人在不与起他股东分享的前提下吸取公司利益,这种强调更多地关注控制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

与以上学者不同的是,EhrhardtandNowak(2003)指出控制权私人收益中应该还包含一部分并不能转移的收益。

考虑到控制权私人收益构成的复杂性,Ehrhardt(2003)提出控制权私人收益中除了包括现有关于控制权私人收益研究中所强调的通过隧道行为获得的货币收益以及非货币的乐趣收益,还应该包括声誉收益,尤其是对公司设立者或者家族企业而言声誉收益更为重要。

二、控制权私有收益的衡量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度量是非常困难的,因此许多学者都采用间接地估计方法来衡量控制权私有收益,回顾当前文献,主要有下列几种衡量方法:1.大额股权交易溢价法。

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共五则范文)

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共五则范文)

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共五则范文)第一篇: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企业并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 企业并购是产权自由交易、资本自由流动的重要表现,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企业并购的目的不是在于单纯的追求企业形式的扩大化,而是在于追求并购以后所能够给公司带来的效益即获取竞争优势,实现资源互补,达到内部的一体化,从而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由于目前我国企业并购在理论研究,方法策略操作程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足.公司并购中期及后期均存面临一些问题,本文就吉利收购沃尔沃为例,阐述了其主要问题和有效措施关键字公司并购问题措施吉利并购案一、企业并购过程中存在问题概述 1企业文化冲突企业并购预示着公司及其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业务发展和职业生涯的大变化,在这一过程中,个人价值观、行为与外来文化极易发生冲突。

很多研究表明,并购整合的最大障碍来自于一体化中不同公司文化的冲突。

1、文化冲突一个人的文化是在多年的生活、工作、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各方管理人员、员工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习惯风俗等的差异,对企业经营的一些基本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态度和反应。

跨国并购的企业由于受各国语言、文字、价值观等文化差异的影响,企业中处在不同“文化边际域”的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在行为和观念上产生冲突。

如果优势企业中的经理坚持自己的文化价值优越感,在行为上以“自我参照标准”为准则来对待与自己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员工,必然会遭到抵制,进一步扩大文化冲突,从而给企业的经营埋下危机。

2、经营方式和经营模式的差异不同的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在企业并购后,并不能马上整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冲突是会产生的。

一方面,并购企业认为自己是优势企业,对劣势企业的并购,因此,被并购企业一切要按并购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来行事,不管正确与否,事实上,并购企业的这种优越感限制了他们的正确思维,被并购企业被剥夺了以原有方式、模式处理事情的权力,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引导不好,就会产生内耗,文化冲突就产生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企业并购总会面临两种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管理风格的冲突 2财务风险并购过程中的各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6100字》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6100字》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目录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1.2.1国外文献综述 (1)1.2.2国内文献综述 (2)第二章企业并购动因理论及企业并购相关概念 (4)2.1 并购的含义及分类 (4)2.1.1 并购的含义 (4)2.1.2并购的分类 (4)2.2 企业并购的动因理论 (5)2.2.1 协同效应理论 (5)2.2.2 多元化理论 (5)2.2.3委托代理理论 (6)2.2.4市场势力理论 (6)2.2.5价值低估理论 (6)2.2.6 估值套利理论 (6)2.3 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法 (7)2.3.1 事件研究法 (7)2.3.2 财务指标法 (7)2.3.3 非财务指标分析法 (7)参考文献 (7)1.2国内外文献综述1.2.1国外文献综述(1)企业并购动因的国外文献综述在国外,并购活动很早之前就开始进行了。

但是经过研究,学者们发现企业并购动因的影响因素多种多样,难以归纳成一个确定概念。

就算是一家企业,在不同时间进行并购的目的也是有差异的。

Halil Kiymazh和TarunK.Mukherjee(2000)[1]通过对并购公司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公司为获得正的协同效应,增加股东利益而选择并购。

Kode,Ford等(2003)[2]认为企业发起并购也可能是想降低风险。

由于并购后被并购方的投资机会及融资由外转内,企业的融资成本风险会减小。

而Capron(1999)[3]通过研究得到了另一种结论,他们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取长补短,进而提高企业价值,也使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及地位提高。

Heaton(2002)[4]使用了一个简单模型,分析指出:当公司的决策者过于自信,会认为资本市场对本公司的股价低估了,或者高估项目的收益。

在情况一下,当必须用发行股票来进行融资,决策者会放弃净现值为正的投资项目。

在情况二下,会导致决策者其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

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股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的实证研究

大股东控制权私有收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股权特征和董事会特征的实证研究

在现实的上市公司治理实践 中, 持有不 同股权 比例的股东对公 司治理有着不 同程度的参与动机和能力 , 可能 由此
形成不 同股东 间的利益冲突 , 而对公 司治理产生重大影 响。在大股东治理模 式下 , 进 一方面大股东的管理和监督 能够 避免 中小股东 “ 搭便车” 所带来 的同样能分享控制权共享收益 的问题 ; 一方面 由于大股东 的利益未必与 中 另
收益的大小做 出计量 , 并从股权特征和董 事会特征 两个 方面研 究 了其 对控制权 私有 收益 的影响。研 究表 明 : 股权集 中度越 高、 大股 东对董事会控 制度越 高, 容易引发 大股 东的“ 空” 为 , 越 掏 行 从而攫取控 制权私有收益 ; 股权制衡度 对“ 空” 为的抑 掏 行 制作 用尚未发挥 出来, 不能有效抑制 大股 东控制权私有收益 的攫 取 ; 大股 东单位任职 的董事 比例越 大, 在 且董事长 由大股 东 单位 派出能够使控制权私有收益水平高企。笔者建议将股权制衡度作为公 司治理的关键和 学者们研 究的重点。
维普资讯
大 股 东 控 {I 私 有 收 益 晌 因 素 研 究 }权 ; =
— —
基 于 股 权特 征和 董 事 会 特 征 的实证 研 究
杨 淑娥 王 映美
[ 内容提 要] 现有研 究表 明, 大股 东会利用其控制权 来“ 空” 掏 上市公司 , 而获取控制权 私有 收益 。本文对控制 权私有 从
1关于控制权私有 收益的计量 。由于控 制权 私有收益 的攫 取带有 隐蔽 性难 于被 观察到 , . 更难 以得 到可靠 的
量化 , 因为如果这种收益 可以被方便地举证 , 则非大股东将可 以轻易地阻止来 自大股 东的掠夺 。目前 国外有三种
本文为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 o 7O 4 “ 7 62 5 ) 基于终极所有权结构差异的代理 问题与融资决策研究 ” 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建设项 目

控制权私有收益相关研究综述

控制权私有收益相关研究综述

2010年12月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D ec.2010笙!Q鲞箜堡塑盘竺!型丛丝!:!!12生!!巫堑垦:!兰!竺生竺型垒竺i竺型生翌竺丝竺生!丝!塑竺!!型:!!!12:兰●学术研究综述控制权私有收益相关研究综述姜毅(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

辽宁大连116023)摘要:控制权私有收益是当今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概念至今仍未统一,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测量方法、影响因素则是各方讨论的焦点。

通过对国内外控制权私有收益的测量方法、影响因素等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公司层面、产业层面、制度层面都会对控制权私人收益产生影响,这对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控制权私有收益;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573(2010)04—0118-05一、控制权私有收益界定控制权私人收益又称为控制权收益,这个概念最早由G r oss m an和H art(1980)提出,是指实际掌握企业控制权的控股股东或内部管理者利用其支配地位获取的独占且不可转移收益。

控股股东或内部管理者攫取控制权收益的具体方式包括关联交易、内幕交易、过度报酬和在职消费等。

有些学者如H a r r i s和Ravi v(1988)、A ghi on和B ohon(1992)把控制权私有收益定义为股东仅仅来自于控制权的精神收益。

J ensen和M ec kl i ng(1976)把管理者控制权私人收益界定为非货币收益,并认为管理者的在职消费(如豪华的办公室、公司飞机等)是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主要表现形式。

H ol de m e ss(2003)提出了从两个维度来理解控制权私人收益的观点,他认为,控制权私人收益既包括控股股东通过隧道行为获取的货币收益,也包括通过经营运作企业获得的乐趣、成就感和声誉等非货币收益。

二、控制权私有收益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度量是非常困难的,从本质上说精神收益更是难以计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方经济2007年第12期控制权私有收益、代理问题和企业并购过程研究李善民叶会*内容摘要本文运用实物期权方法建立了代理环境下规模经济驱动的企业并购过程的动态模型。

结果表明,规模经济驱动的兼并活动与产品市场需求正相关;收购公司管理者较大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和业绩报酬敏感性使实际的兼并过程更快发生,目标公司管理者较大的私有收益会推迟兼并过程的发生;收购公司在合并企业的所有权份额与收购公司管理者的私有收益负相关,与业绩敏感性正相关。

最后,模型还得出了与经验结论较为一致的公告超常收益的变动。

关键词控制权私有收益代理问题并购实物期权JEL分类:G32,G34,C61中图分类号:F2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249(2007)012-0054-009一引言兼并和收购是公司在不确定条件下的一种战略投资行为(Smith和Triantis,1995)。

兼并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具有不可逆性,而兼并产生的收益是不确定的,当收益大于成本时,兼并是可行的,因此兼并具有类似期权的特点。

实物期权理论为分析不确定条件下的战略投资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工具。

一些学者把实物期权理论引入公司并购领域,在实物期权框架下分析企业的并购过程。

Lambrecht(2004)首次在实物期权和博弈论框架下建立一个规模经济驱动的兼并动态模型,对兼并浪潮的形成提出一种理论解释。

Morellec和Zhdanov(2005)考虑到竞争因素和外部投资者具有的不完全信息的影响,进一步拓展了Lambrecht(2004)的模型。

Xia和Pan(2006)假设兼并中管理者存在过渡自信,而理性的投资者在兼并公告时会对管理者的协同因子做向下的调整,并基于股市的价值评价构建了公司接管的动态模型。

以上研究均假设兼并决策是使股东价值最大化,并没有考虑到管理者存在的代理问题。

Berle和Means(2005)指出,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现代企业里,管理者拥有事实上的控制权。

Hart(2005)进一步指出,这种控制权给管理者带来私有收益,如个人满足感、声誉、裙带关系和资金转移等,这种收益只有管理者才能享受,而外部股东是无法分享的,也称为控制权私有收益。

Jensen和Meckling(1976),以及Fama和Jensen(1983)认为,在两权分离情况下,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存在管理者代理问题。

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管理者在做出兼并决策时会追求自己效用最大化,而不是股东价值最大化。

在两权分离引起代理问题的情况下,管理者怎样执行并购决策和并购过程,管理者控制权私有收益*李善民: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275;叶会: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广州510275电子信箱:yehui7911@163.com。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70572054)。

作者感谢第四届中国金融学年会参会者的讨论和意见,感谢匿名审稿人的认真审稿和意见,但是文责自负。

南方经济2007年第12期如何影响并购过程?本文研究将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本文是在Lambrecht(2004)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在代理环境下,把企业的基本兼并期权分解为管理者期权和所有者期权两部分,运用实物期权方法建立了规模经济驱动的企业并购过程的动态模型,考察控制权私有收益对并购过程的影响。

考虑到控制权私有收益和管理者存在的代理问题,使本文构建的模型更接近现实。

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假设和基本模型;第三部分研究了不存在代理问题时最优的兼并期权执行时机和条件,作为比较的基准;第四部分是存在代理问题时管理者实际执行的并购过程,以及使股东最优的并购过程,并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第五部分讨论了模型对公告超常收益的含义;最后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二假设和基本模型(一)主要假设本文的模型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

假设1: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位于同一行业,分别用表示,合并企业用表示。

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

假设2:企业独立经营的价值。

其中K代表企业的固定投入,。

遵循Lambrecht(2004)的研究,本文主要关注规模经济驱动的并购行为其中。

行业产出价格遵循几何布朗运动过程,其中"<r,r是无风险利率,,是标准维纳过程增量。

假设3:兼并给双方都带来一定的兼并成本。

Grossman和Hart(1980)指出,兼并是要付出一定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搜寻信息的成本、融资成本、支付给投资银行或律师的费用、行政和管理费用,以及兼并后的整合成本。

兼并成本具有不可逆性,一旦投资出去就无法收回。

假设4:兼并给收购公司管理者带来控制权私有收益B,目标公司管理者失去控制权私有收益B′。

且假设管理者决策时追求自己效用最大化,而不是以所有者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假设5:在兼并公告之前,投资者并不知道兼并活动的发生,即不存在事前的信息泄漏问题。

(二)规模经济驱动的兼并产生的总剩余根据假设1,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合并企业的额外产出可以按现行市场价格出售,因此兼并产生的协同收益可以表示为合并前后企业价值的增加,①即。

,所以,规模经济驱动的兼并产生的协同收益为正且随产出价格具有随机波动性。

,所以兼并的协同收益是产出价格的凸增函数,行业处于上升期时协同收益以递增的速度增加,行业处于衰退时期时协同收益也随之下降。

兼并产生的总收益有两部分构成:通过规模经济形成的协同收益和控制权私有收益,因此兼并总剩余为,具有类似看涨期权的特点,当兼并总收益足够大时(产出价格超过某个阈值),兼并期权就会被执行。

①本文只考虑不存在市场势力时的情况,然而横向并购中通常会形成市场势力,对此问题另文研究。

控制权私有收益、代理问题和企业并购过程研究三比较基准首先考虑没有代理问题时最优的兼并时机和条件。

不存在代理问题时,可以认为企业的管理者和所有者是合一的,兼并以最优的方式执行使兼并期权的总体价值最大化。

遵循Lambrecht(2004)的方法,假设兼并是善意的,双方之间可以进行谈判,并且不存在交易成本。

谈判首先决定最优的兼并时机,使兼并总剩余最大化,然后再决定总剩余如何在双方之间分配。

根据科斯定理(1937),在零交易成本时,通过谈判总可以使资源实现最优配置。

(一)最优的兼并时机根据附录1的证明可以得到,总体兼并期权价值和最优兼并时机分别为:(1)(2)为使分析有意义,,因此限定。

由式(1)可以看出,当随机产出价格首次达到和超过触发价格时,兼并期权就会被执行,期权执行得到的净值是式(1)中的前部分;当随机产出价格小于触发价格时,期权被持有以等待最优的兼并时机,期权的价值等于兼并总剩余贴现到t时刻的现值,贴现因子也可以看成是t时刻随机价格达到触发价格的概率。

式(1-2)蕴涵有以下意义:规模经济驱动的兼并活动更容易发生在行业产出价格处于上升期时,因为随机价格达到触发价格的概率较高;技术创新使得生产表现出更高的规模经济程度(未预期的增加),这会降低兼并触发价格,其它条件不变时,兼并发生的概率更大了。

这与Mitchel和Mulherin(1996),Andrade和Stafford(2001),以及Harfort(2005)等人的观点一致:兼并活动具有浪潮的特点,兼并浪潮总是出现在新技术之后。

从式(2)的比较静态结果还可以看出,较大的兼并协同收益会增加兼并期权的价值,加快了兼并过程的发生;较大的兼并成本降低兼并期权的价值,推迟了兼并过程的发生。

这些结论和标准实物期权框架下的结论一致,Smit和Trigeorgis(2006)认为,投资收益增加使投资期权执行的时间提早,较大的投资成本则会延迟期权的执行时间,持有期权以观望,在情况变得比较明朗时再投资是具有价值的。

较大的目标公司管理者私有收益降低了兼并期权的价值,推迟了兼并的发生;相反,如果兼并给收购公司管理者带来较多的私有收益,则收购公司管理者会倾向于“无耐心”,促使兼并更快的发生。

此外,Dixit和Pindyck(2002)指出,行业特点(随机产出价格的u和!)通过影响因子从而影响兼并发生的时机。

(二)总体最优的分配规则设企业在合并企业的所有权份额为,。

根据附录2的证明,可以得到使总的兼并期权价值最大化时的剩余分配规则为:(3)(4)南方经济2007年第12期其中,。

从式(3-4)看出,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在合并后企业的所有权份额由相对规模、兼并成本和管理者的私有收益决定。

,这意味着收购公司管理者较大的私有收益会降低收购方在合并企业中的所有权份额,因此从兼并中分配到较少的协同收益。

Burkart等(1998)认为接管公司会在获得控制权的的情况下,尽可能少的持有目标公司股份,以最大化其事后的控制权收益,这与本文的结论非常相似。

,这说明收购公司较大的兼并成本会增加其在合并企业的所有权份额。

,收购公司在合并企业的所有权份额的单调性受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

当时,收购公司相对目标公司的规模越大,其在合并企业的所有权份额越大;当时,收购公司在合并企业的所有权份额不再是相对规模的单调增函数,只有当()时,收购公司在合并企业的所有权份额才是R的单调增函数。

此结论与Lambrecht(2004)不同,Lambrecht(2004)的模型中没有考虑到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认为收购公司在合并企业的所有权份额是相对规模的单调增函数。

从对比较基准的分析可以看出,若私人收益为0(),则模型所表示的结果与Lambrech(2004)的结论一样。

考虑到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引起的代理问题以及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影响,因此本文模型更符合现实,是对Lambrecht(2004)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四存在代理问题时的并购过程事实上,拥有控制权的管理者在决策时并不是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追求自己效用最大化,在存在控制权私有收益和管理者代理问题的情况下,以上的分析就不再适合实际情况了。

类似Grenadier和Wang(2005)的研究,在代理环境下,本文把企业的基本兼并期权价值分解为两部分:所有者期权和管理者期权。

收购公司管理者的收益函数有两部分构成:基于兼并剩余收益的薪酬激励和兼并带来的私有收益,①可以表示为:(5)其中,是固定收入,是业绩报酬敏感系数。

收购公司获得的兼并剩余去掉支付给管理者的薪酬激励后所得为收购公司股东的收益,表达式如下:(6)目标公司管理者通过执行兼并期权放弃了控制权私有收益,作为补偿,目标公司管理者通常要求一个保留收益,设保留收益为目标公司剩余收益的一个固定比例。

则目标公司管理者和所有者的收益形式为:(7)①为了使分析更简洁,本文没有考虑管理者持股因素的影响。

控制权私有收益、代理问题和企业并购过程研究(8)(一)管理者实际执行的兼并时机和条件在存在代理问题的情况下,收购公司和目标公司管理者通过选择期权执行的时机和条件,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