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胸腹部影像诊断图谱(第2版)第14章艾滋病腹部CT表现
艾滋病(AIDS)的早期影像学表现
艾滋病(AIDS)的早期影像学表现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一种由逆转录病毒引起的以T淋巴细胞受损为其主要特征的细胞免疫功能不全性疾病。
由于HIL主要侵犯T淋巴细胞中的CD4细胞,并在其内复制,导致CD4细胞的破坏,患者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崩溃,易并发各种机会性感染,主要侵及胸部、消化、神经系统,其影像学表现如下。
胸部影像学表现(1)卡氏肺囊虫肺炎:其X线CT表现可分为如下4种。
①两肺弥漫磨玻璃密度影。
两肺密度均匀增高,仅可显示重叠的肺血管影。
HRCT可见,以肺小叶病变为单位,互相融合,肺间及两肺边缘有少量的含气透亮区,边缘不规则,呈地图状。
②两肺散在多发的线状及网状影,肺纹理的增粗,HRCT显示小叶间隔和小叶内间质增厚及支气管血管束增粗,呈局限的磨玻璃密度影,无结节影。
③两肺纹理明显增多,可有多发细线网状及弥漫细小结节影。
经复方新诺明(SMZ)治疗后,两肺病灶消失。
④两肺内多发实变影,表现为两肺中下肺野肺纹理增重,并有模糊片状影。
(2)kaposi内瘤:X线表现较广泛,呈两侧间质或实质性影,少数表现为局限性影或模糊结节影,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占10%~21.9%,胸水占30%,且多为双侧性。
CT和HRCT具有一定特征性,典型呈现肺门致密实变性,支气管周围和血管周围斑片状致密影,边缘模糊。
(3)AIDS合并肺结核:其影像学特征有:①病变部位不典型,一般结核好发于上叶,尖后段及下肺叶背段,病变范围较局限,常累及1~2个肺野,干酪样肺炎出现率低,而AIDS 合并结核通常累及2~6个肺野。
呈弥漫性分布,可以双上叶受累,也可以双下叶或双上、下叶同时受累,单叶少见,没有特定的好发部位。
②病变性质及形态不一。
影像学改变可概括为“三多三少”,即多种性质(渗出、增殖、空洞等)病灶共存,多形态、多叶段分布,纤维化、钙化、肿块样阴影少见。
③病灶易形成空洞,可单发或多发,以多发常见,壁薄,部分可有液平面。
【影像课堂】艾滋病合并多种肝脏感染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影像课堂】艾滋病合并多种肝脏感染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流行病学※ HIV与HBV感染存在相同感染途径(90~95%HIV感染者中存在HBV感染,10~15%成为慢性感染者),HIV感染中合并HBV感染十分常见※ 免疫缺陷→HBV DNA复制水平↑,CD4 T细胞↓→清除HBsAg 能力↓ →HBsAg、HBeAg转阴率均降低→HBV慢性感染机率↑→肝硬化及HCC↑※ 慢性HBV复制患者→持续免疫激活状态→加快CD4 T细胞衰减→HIV复制增强→加快HIV/AIDS疾病进展影像学表现※ 肝脏异常表现:1.肝脏质地异常:(1)CT密度减低,T2WI信号增高(肝细胞水肿、肝内胆汁淤积);(2)异常强化:动脉期门静脉周围/肝包膜下异常斑片状/楔形强化(汇管区/周围肝实质炎症反应明显,肝动脉充血),延迟期边缘区域强化>中央区域(门静脉/肝静脉瘀滞);(3)静脉期“地图样”强化,表现为坏死区在静脉期明显强化,密度显著高于周围肝组织(肝细胞大片坏死)。
2.血管周围间隙增宽:门静脉/下腔静脉肝内段“晕环征”,指在CT或MRI图像上显示的围绕在肝内门静脉左、右支周围的环状影(肝内淋巴回流瘀滞)。
其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必然出现的异常影像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
※肝外异常表现:1.胆囊壁增厚水肿,胆囊不大,囊腔缩小,黏膜皱缩但连续(急性期肝细胞充血、肿胀、变性坏死,肝内胆汁生成减少及一过性门脉高压致胆囊静脉压增高,囊壁浆膜下水肿、出血及炎细胞浸润,而胆汁引流尚通畅,胆囊腔内压力小于胆囊浆膜张力,增厚的胆囊壁以向囊腔内获取空间为主,胆囊增大不明显,囊腔缩小或消失,粘膜皱缩但连续,称为向心性水肿);2.淋巴结肿大,多位于门腔间隙、肝门区域和腹腔干周围(淋巴结免疫应答,但HIV感染者免疫应答减弱,淋巴结肿大不常出现);3.继发胸部改变(肝损、低蛋白血症)。
32岁,男性,HIV()CD4绝对值381 ↓ cell/ulCD8绝对值 819 cell/ulCT平扫示肝肿大,肝脏实质密度弥漫减低→肝脏炎性水肿同一患者:动脉期示肝脏强化不均匀,肝内小动脉充血扩张,并可见小斑片状异常灌注区,以动脉期门静脉周围/肝包膜下为著,代表汇管区/周围肝实质炎症反应明显,肝动脉充血。
艾滋病胸腹部影像诊断图谱(第2版)第18章AIDS肺弥漫粟粒结节的CT诊
第18章 AIDS肺弥漫 粟粒结节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艾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的机会性感染,肺粟粒结节是常见的病变形态,肺弥漫粟粒结节是其表现形式之一。
肺内小结节指直径在10mm以下的结节病变,肺粟粒结节指直径在3mm以下的微小结节。
肺弥漫粟粒结节是肺弥漫性病变的一种,此征象见于多种疾病,其分布类型有随机分布及小叶中心分布,部分病例可以为二者并存;随机分布提示肺内病变为血行播散,小叶中心分布提示肺内病变为支气管播散,随机分布与小叶中心分布并存,提示肺内病变为血行播散与支气管播散并存。
文献报道非AIDS患者发生在肺内的多发小结节疾病以肺转移瘤、肺结核、结节病、尘肺等较多见,AIDS患者发生在肺内的多发小结节或弥漫粟粒结节以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Acute miliary pulmonary tuberculosis,AMPT)、血源性真菌感染多见。
笔者将本院近年收治的220例AIDS合并双肺弥漫粟粒结节患者中经培养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112例胸部HRCT表现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中以结核分枝杆菌、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最多见。
肺结核是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肺结核可以发生在HIV感染后的任何阶段,AIDS合并AMPT常常发生在CD4+ T细胞计数降至200/ul以下时,肺弥漫粟粒结节以AMPT最多见。
本研究中有57例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AIDS合并肺弥漫粟粒结节,其弥漫粟粒结节分布类型以随机分布为主,部分为小叶中心分布,部分为随机分布与小叶中心分布并存。
其中38例出现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31例出现胸腔积液。
笔者2014年有关AIDS合并鸟-胞内分枝杆菌(MAC)感染的胸部影像学研究表明AIDS合并MAC也可出现双肺弥漫粟粒病灶,以随机分布为主。
AIDS合并肺部的真菌弥漫粟粒结节多为肺侵袭性真菌感染;真菌感染有一定的好发地域,如马尔尼菲青霉病即为与地理分布有关的特殊的机会性感染,由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所致,局限流行于东南亚以及中国南部地区,根据笔者所在医院统计,马尔尼菲青霉菌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真菌之一。
AIDS相关胸部疾病的影像诊断
影像价值
l确定病变
The role of CT
Confirming suspected chest disease l鉴别诊断 Differential diagnosis l活检或胸腔引流 Advising on and performing thoracic interventions such as biopsy or chest drainage l疗效检测及随访 Monitoring the response to therapy following diagnosis
肺门周的毛玻璃样
浸润,呈地图样分 布,累及肺组织被 正常肺实质分开
吸收较慢 线状或网格状 小叶间隔增厚
其他表现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10%-38%肺囊肿或气胸
10–38% of cases pulmonary cysts or pneumatocoeles 典型:充气气囊,薄壁,内外壁光整 Typically thin walled, with smooth inner and outer margins 不典型:厚壁空洞,外形规则或不规则,不含有液体或其他物 质 Regular or irregular in shape, do not contain fluid or other material 毛玻璃样+囊腔或气胸-PCP GGO + Cysts --PJP 气胸和纵隔气肿是肺囊肿并发症 Pneumothorax and pneumomediastinum are recognized as further complications HRCT评价非典型有价值 HRCT is helpful in atypical cases
艾滋病肺部影像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放射科李宏军写在课前的话艾滋病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全身性传染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严重的免疫缺陷,伴有多种感染或继发性肿瘤。
本文通过大量的影像资料,对艾滋病肺部合并症影像疾病谱作了全面的介绍,并对上述疾病的临床症状、诊断要点作了一定的描述,对有关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也作了一定探讨。
因此,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非常适合广大医务人员,尤其是临床和影像医师的宝贵参考资料。
AIDS肺部合并症影像疾病谱艾滋病肺部合并症影像学疾病谱常见的有卡氏肺囊虫肺炎、结核分支杆菌、细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CMV肺炎、定义性相关肿瘤(包括淋巴瘤和卡波济氏肉瘤)和非定义性肿瘤(主要是肺癌)。
艾滋病肺部合并症影像学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影像学表现有哪些特点?一、艾滋病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PCP)卡氏肺囊虫肺炎是艾滋病的定义性疾病,发病时,平均CD4计数约50cells/ul。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于对HIV合并机遇性感染的认识局限,PCP很少被诊断。
(一)发病率成人艾滋病患者PCP的发病率高达85%,是艾滋病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二)临床症状临床上以干咳、气促、胸痛、发热为主,约95%的艾滋病患者合并多菌种肺部感染。
(三)病理演变规律1、早期呈斑点状、片状,边缘模糊,大约3-4周后,病变融合才出现典型的肺泡渗出性病变的特征,逐渐融合成大片状,呈磨玻璃状改变;实变后可见支气管征,肺气囊,囊壁薄而清晰,内无液气平面。
2、病变由肺门区向肺野辐射发展,在早期弥漫性渗出病灶呈肺腺泡状分布,类似于肺间质性改变,以往一直认为是间质性肺炎,但实际上,急性PCP主要是肺泡和含气间隙的渗出,实变伴有少量的浆细胞浸润。
(四)影像学表现下图中,图片A是来自艾滋病卡氏肺囊虫肺炎患者的死亡尸体捐献,是断层标本,显示两肺呈褐色,右肺肿胀,左肺实变,萎缩。
B图显示为两肺毛玻璃状改变,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
C、D图为组织学表现,C图显示的是肺泡间隙内有细小空泡的噬酸物质充盈并伴有相邻间质内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渗出。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的胸腹部CT表现分析
皮肤病与性病2018年4月第40卷第2期J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 ,Apr2018,Vo1.40,No ,2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后,会破坏机体内的免疫细胞与免疫功能,伴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
隐球菌是一种新型机会性感染型真菌,属于隐球菌属,新型隐球菌病是由新型隐球菌所引发的一种深部真菌感染型疾病,是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的胸腹部CT 表现分析岳保根【摘要分析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的胸腹部CT 表现。
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0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隐球菌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行胸部CT 平扫,12例患者行胸部增强扫描,9例行腹部平扫,6例行两到三期腹部增强扫描,观察患者的肺内病灶、纵隔肺门病灶情况、腹部各器官病变情况。
胸部CT 扫描显示20例患者均有肺内结节,其中12例可见气囊状空洞性结节,4例为空泡状结节,6例呈毛玻璃样模糊影,3例为微小结节,6例为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且增强扫描显示均有不同程度强化,3例伴有少量胸腔积液,2例伴有心包积液,1例有条带影。
腹部CT 提示7例肝脾脏肿大,2例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为肾内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腹水,腹部增强扫描提示5例呈环状强化。
肺内结节、肺内实变、空洞性病灶并腹部CT 扫描多处器官淋巴结肿大提示艾滋病患者有很大可能患有播散性隐球菌病,可以提早诊断并治疗。
【关键词】艾滋病;播散性隐球菌病;CT 表现;淋巴结结节中图分类号:R512.91;R814.42文献标志码:B doi :10.3969/j.issn.1002-1310.2018.02.025(河南省安阳县人民医院CT 室,河南安阳455133)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增强后,均质强化,程度轻,部分可见病变中自然穿行有门静脉分支,顺着脉管鞘,延伸至肝内及胆囊。
观察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CT特征
医学影像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月 第3卷第2期能够对病变部位进行准确定位,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64排CT对慢阻肺有着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能够清晰的反映患者的肺功能严重程度,准确评估并发症,诊断准确率高。
【参考文献】[1]杨海玲,周宇麒,周密,等.术前肺功能检查对非胸部手术慢阻肺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临床预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05):779-782.[2]余美珍.慢阻肺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22):146-147.[3]饶敏,陆月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焦虑和抑郁并发症的研究进展[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6,15(02):206-209.[4]唐睿,肖秀国.吸入激素联合噻托溴铵治疗哮喘-慢阻肺重叠综合症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20):4093-4094.作者简介:顾森文,(1974.03.21-),男,汉族,贵州省福泉市人,毕业于贵阳医学院,单位:福泉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研究方向:CT、MRI诊断。
艾滋病是指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免疫缺陷性综合征,病毒感染是艾滋病发生的主要病因。
该病具有传染性,传染源为艾滋病病人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
血制品及血液、母婴传播、静脉注射吸毒及性行为等均为本病的传播途径。
艾滋病对患者生命健康危害性极大,需予以积极治疗。
此外,针对淋巴瘤来说,淋巴组织和淋巴结是其主要起源,在免疫系统中,它属于一种恶性肿瘤。
通过积极推广运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虽然使得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出现率明显降低,然而非霍奇金淋巴瘤依旧存在较高的发病率[1]。
本文为探究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CT特征情况,遂选取52例在2016年4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患者进行全面探究,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在2016年4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52例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患者,其中28:24为男女患者人数之比,年龄在29~73岁范围内,(51.35±1.17)岁为平均年龄。
艾滋病胸腹部影像诊断图谱(第2版)第12章艾滋病合并肺部多重感染
一、概述
AIDS 晚期由于患者机体处于严重的免疫抑制状态,常合并多重的病原体感染,因此合并的机会性感染具有多样性、播散性和难治性的特点,常出现各种征象相互重叠,使其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特异征象不多,增加了影像诊断的难度。
此时需要密切结合临床及实验室资料,特别是纤维支气管镜肺组织活检、肺泡灌洗液培养才能明确诊断。
二、影像表现
患者,女,34岁。
发热、气促3个月。
入院体温40℃;舌头表面有豆腐状物体,舌侧毛状黏膜白斑;双肺呼吸音增粗,双下肺可闻干、湿性音;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CD4+ T 细胞计数148/μl 。
肺泡灌洗液培养:曲霉菌阳性;肺组织病理:PCP ;痰培养:光滑念珠菌阳性。
诊断为AIDS (C 3)合并肺部感染(PCP 、曲霉菌),口腔真菌感染。
第12章
艾滋病合并
肺部多重感染的影像表现
A
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呈弥漫网织状影,肺野磨玻璃样改变(A )。
CT 肺窗示双肺纹理明显增粗,呈索条状影,双肺野呈磨玻璃样改变,右肺上叶前段可见小片状实变影(B~D );HRCT 示小叶间隔增厚(E );纵隔窗示纵隔淋巴结肿大(F ,G )。
治疗1个月后复查,双肺病灶已基本吸收,双肺纹理仍稍粗(H~J ),纵隔淋巴结明显缩小(K ,L )
图12-1 AIDS 合并肺部感染(PCP 、曲霉菌)
F G
B C E D
第12章 艾滋病合并肺部多重感染的影像表现
L
K
J I H
图12-1(续)。
艾滋病胸腹部影像诊断图谱(第2版)第1章艾滋病合并常见肺部细菌
一、概述艾滋病(AIDS )患者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与病原菌的毒力及患者的免疫水平有关,患者外周血CD4+T 细胞(表1-1)的水平是机体免疫状态的最好体现,当CD4+ T 细胞计数水平降低时,会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在机会性细菌感染中肺部感染发生率最高,AIDS 合并细菌性肺炎占HIV/AIDS 患者肺部感染的30%以上,可发生于HIV 疾病的各阶段,且常发生于早期,即CD4+ T 细胞计数相对较高时;AIDS 合并肺部细菌感染的发生率是HIV 阴性人群的5倍,其病原体以葡萄球菌属为主,其次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临床表现以反复发热、咳嗽、咳痰、乏力、消瘦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伴胸痛、腹泻、浅表淋巴结肿大。
二、影像表现病例1-1(图1-1 A~G )患者,男,25岁。
2周前出现发热,最高达40℃,无明显畏寒,无咳嗽、咳痰,无咽痛。
1周前开始出现腰痛,并逐渐加重,伴全身肌肉酸痛。
入院体温38.8℃。
咽部轻度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
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音。
左下肢可见多个0.5cm ×0.5cm 大小的脓疱。
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CD4+ T 细胞计数28/μl 。
肺泡灌洗液、血、骨髓及脓疱液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诊断为AIDS (C 3)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第1章 艾滋病合并 常见肺部细菌感染的影像表现A胸片示双肺多发大小不一的结节影,边缘模糊,部分病灶内见低密度区(A )。
CT 示双肺多发结节影,以胸膜下区域为主,病灶大小不一,边缘模糊,大部分病灶内见空洞,壁厚薄不一,部分空洞内见液气平面(B~G )图1-1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G FB CE D图1-1(续)。
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CT表现及病理分析
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CT表现及病理分析赵强;王杏;孙君;赵大伟;李雪芹;陈枫;史东立;李宏军【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的特征性CT表现和病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患者的CT表现和病理分型.结果:22例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中21例(95.5%)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表现为多发淋巴结肿大;结外病变发生率较高(77.3%),多表现为与肌肉密度相仿的软组织密度肿物;肿块较大时较易出现坏死,瘤体内可见固有解剖结构残留及周围组织侵犯程度相对较轻为其主要特点.无论是按不同部位还是不同病理分型,其CT强化趋势大致相同(P值分别为0.491、0.138),均表现为轻中度强化的特点.霍奇金淋巴瘤的各期强化CT值均高于非霍奇金淋巴瘤(P值均<0.01).结论:艾滋病相关腹部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为主,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临床具有重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期刊名称】《放射学实践》【年(卷),期】2019(034)005【总页数】5页(P535-539)【关键词】淋巴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腹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病理学【作者】赵强;王杏;孙君;赵大伟;李雪芹;陈枫;史东立;李宏军【作者单位】063000河北,唐山市第九医院放射科;10006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放射科;10006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放射科;10006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放射科;10006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放射科;10006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放射科;10006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放射科;100069北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4;R512.91;R814.42艾滋病是由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艾滋病患者中,淋巴瘤的发病率及疾病恶性程度高,预后较差[1]。
(精品)艾滋病相关胸部疾病的影像诊断课件
肺囊肿或气胸 10%-38%病例
细菌性肺炎(Bacterial pneumonia)
CD4+低>高 CD4+ low>high
细菌性肺炎五倍,败血症100倍 The incidence of bacterial pneumonia approximately five times greater than in an otherwise similar but HIV negative population, the developmentof pneumococcal septicaemia is 100 times greater than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 痰标本、活检
Induced sputum sample, BAL,transbronchial biopsy
X线典型: Chest radiograph:
两侧肺门分布毛玻 璃或网格状浸润
Bilateral ground-glass or reticular infiltrates most marked in a perihilar distribution
肺门周的毛玻璃样 浸润,呈地图样分 布,累及肺组织被 正常肺实质分开
吸收较慢
线状或网格状 小叶间隔增厚
其他表现
耶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
10%-38%肺囊肿或气胸 10–38% of cases pulmonary cysts or pneumatocoeles
l活检或胸腔引流 Advising on and performing thoracic interventions such as biopsy or chest drainage
艾滋病临床影像诊断(胸)PPT课件
艾滋病合并胸膜肥厚的影像诊断
胸膜肥厚的影像表现
胸膜肥厚在X线胸片和CT上表现为患侧肋骨聚拢,肋膈角变钝或消失,膈肌升高,纵膈向患侧移位等 。
胸膜肥厚的鉴别诊断
胸膜肥厚需要与胸膜肿瘤、胸膜转移瘤等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其 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THANKS
感谢观看
艾滋病临床影像诊 断(胸)PPT课件
目 录
• 艾滋病临床影像诊断概述 • 胸部的正常影像表现 • 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像诊断 • 艾滋病合并胸部肿瘤的影像诊断 • 艾滋病合并胸膜腔积液的影像诊断
01
CATALOGUE
艾滋病临床影像诊断概述
艾滋病临床影像诊断的意义
01
02
03
辅助诊断
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观 察到与艾滋病相关的病变 ,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依 据。
显示肺部血管和支气管的影像 。
胸膜腔透明
显示胸膜腔内无异常。
心脏和纵隔影正常
显示心脏和纵隔区域无异常。
肋骨形态正常
显示肋骨无骨折或异常。
胸部的正常CT表现
肺窗显示清晰
肺窗可以清晰地显示肺部结构 和病变。
纵隔窗显示正常
纵隔窗可以清晰地显示纵隔区 域的结构和病变。
胸膜腔无积液
显示胸膜腔内无异常液体。
心脏形态正常
诊断挑战
由于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低下,肺部感染往往较为复 杂和严重,影像学表现也可能多样化。因此,对于艾滋病患 者的肺部感染,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
04
CATALOGUE
艾滋病合并胸部肿瘤的影像诊断
艾滋病合并肺癌的影像诊断
肺癌的分类
根据肺癌的发生部位和形态,可 分为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和 弥漫型肺癌。艾滋病患者的肺癌 多为中心型,且常见于肺门区域
艾滋病临床影像诊断(胸)
肺结核
肺部结核杆菌感染占百分之二十七,艾滋 病约三分之一的病人死亡归因于合并结 核病 在艾滋病晚期,由于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 受到破坏,免疫力低下,炎症反应抑制而难 于形成肉芽肿,给平片诊断带来困难,结核 菌素实验反应多为阴性.
肺结核
随着T淋巴细胞下降,CD4低于100/UL时 1,病变波及范围增大,肺段增多,弥漫 2,易扩散引流淋巴结,淋巴结肿大 3,病变渗出为主,不易形成空洞 对胸腔积液统计学未见明显差异
肺结核影像学表现
免疫力正常:浸润性肺结核(四多一长) 多肺段侵犯,多形态表现,多脏器累及,多形 成空洞.病程较长. 免疫力缺陷:浸润性肺结核(两多一长)多 肺段侵犯,多脏器累及,病程较长.
肺结核
肺结核
肺结核
肺结核
血行播散
肺结核
肺门淋巴结结核
结核空洞
免疫正常肺结核空洞发生率90% HIV感染肺结核空洞发生率72%,坏死物 排出容易发生支气管播散,
艾滋病临床影像诊断
(胸部的影像诊断)
肺部机会性感染统计
卡氏肺囊虫肺炎57.3-89% 间质性肺炎14.6% 细菌性肺炎9.45 巨细胞肺炎7.3% 真菌性肺炎7.3% 淋巴瘤2.1% 卡波济氏肉瘤2.1%
卡氏肺囊虫肺炎
病原:真菌(基因组),分布广泛 临床:潜伏期为一周左右,早期干咳,无 痰,少痰,病情进展发热,频繁阵发剧 烈咳嗽,吐白色粘液样痰,有时痰中带 血。
PCP
影像表现:早期两肺弥漫分布粟粒状阴 影,肺门增重,肺纹理增粗,紊乱(肺 间质)CT像:网格,粟粒,磨玻璃。 进 展期渗出病变增多两肺絮片状,淡片状 高密度影(肺实质)晚期片状影进一步 融合成团状阴影,进一步呈双肺实变影
艾滋病合并肺部卡波西肉瘤的CT影像诊断ppt课件
鉴别诊断
卡波西肉瘤和其他的艾滋病肺部病变,特 别是感染的影像表现存在一些重叠之处, 传统的影像学仍然不能对卡波西肉瘤作出 确切的诊断。
HIV-巨细胞病毒感染:双肺的结 节影、膜玻璃影。
1992年报告首例HIV阳性,2002年左右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
截至2016年12月31日,深圳已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14981例 ,死亡354 例;由于部分病例返回原籍治疗,全市现存活病例共11612例(含港澳台、外籍及羁押人 员)。
艾滋病合并肺部卡波西肉瘤的CT 影像表现
卡波西肉瘤(Kaposi sarcoma,KS)又称为多 发性出血性肉瘤,是一种全身多发性肿 瘤,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1872年由匈 牙利皮肤科学家Moritz Kaposi首次描述。 卡波西肉瘤是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时 常见的恶性肿瘤。
HIV-肺孢子菌肺炎:肺内肿块 影、魔玻璃影、小叶间隔增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小结
1、艾滋病合并肺部卡波西肉瘤胸部影像特 征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双肺多发结节 影、结节周围磨玻璃影、“火焰狀”分布实 变影等。 2、结合临床资料:HIV感染,人疱疹病毒8和CD4+ 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 3、已证实的皮肤、四肢骨骼、胃肠卡波西 肉瘤。
卡波西肉瘤病变首发多发生在四肢,多为皮 肤病变。肺部卡波西肉瘤常为继发病变。
艾滋病合并肺部卡波西肉瘤的CT 影像表现-皮肤卡波西肉瘤
1
1B
1A: 双手背直径1 ~ 5 mmA 1B:双小腿伸侧,双足背可见大小
大小暗紫红色丘疹, 表面光 不一的散在的紫红色斑块结节,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者胸部CT特征分析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感染患者胸部CT特征分析李逸攀;宋璐;史延斌;曾莹婷;鲁植艳【期刊名称】《新发传染病电子杂志》【年(卷),期】2023(8)1【摘要】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TM)感染患者胸部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
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2013年1月至2020年8月经过病原学确诊为AIDS合并TM感染患者32例,对上述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
结果患者出现斑片状磨玻璃影/实变影15例(46.9%),其中3例(9.4%)出现以肺门为中心,向外周扩散,对称性分布、大小不等的片状实变影;肺内实性结节17例(53.1%),其中1例出现空洞,结节样肿块3例(9.4%);弥漫性粟粒样病变3例(9.4%);胸腔积液8例(25%);胸膜增厚3例(9.4%)。
纵隔内淋巴结肿大20例(62.5%),最大短径范围为13.6~20.4mm。
7例(21.9%)患者出现纵隔内淋巴结的明显增多,呈簇状聚集。
结论AIDS合并TM感染患者肺内CT表现多样,部分患者出现粟粒样病变及以肺门为中心,向外周扩散的片状实变影,这两个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
同时关注其纵隔肿大淋巴结病变的规律也能为该病提供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
【总页数】4页(P35-38)【作者】李逸攀;宋璐;史延斌;曾莹婷;鲁植艳【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放射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9;R759【相关文献】1.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的胸部空洞CT表现2.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腹部CT及MRI征象分析3.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腹部CT及MRI征象分析4.多学科合作护理模式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5.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蓝状菌病的腹部CT及MRI征象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章 艾滋病腹部CT表现
AIDS患者由于CD4+ 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减低,容易伴发各种机会性感染及AIDS相关恶性肿瘤,腹部各组织器官常受累及,是引发艾滋病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1. 肝脏和脾脏
(1)非特异性改变:CT表现包括肝脾大、肝脂肪变性所致肝脏密度减低、肝硬化等,据Trojan等对德国227例尸检材料的回顾性分析,除29例(13%)肝脏正常外,大部分患者均有不同类型的肝脏病变,肝脏重量普遍增加,非特异改变中以肝细胞脂肪变性最多见,共77例(34%)。
肝硬化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肝炎后肝硬化及酒精性肝硬化等,国内AIDS合并病毒性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常见。
(2)肝脏及脾脏的机会性感染:CT表现为肝脾内低密度结节及肿块,肝脓肿、肝大及肝密度减低、肝实质不均匀强化等。
病原多种多样,Trojan等对227例尸检材料的统计分析中,肝脏伴有机会性感染者有50例(22%),其中CMV感染19例(8%),分枝杆菌感染16例(7%),弓形虫感染11例(5%),其他少见的尚有利什曼原虫、新型隐球菌、肺孢子菌等。
相对而言,肝脏感染灶比脾脏发生率更高。
真菌感染,在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易伴发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可能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关,由血液及骨髓培养确诊,肺部、肝脾、淋巴结、肠道等富含单核-巨噬细胞组织常受累,所以CT扫描可见上述器官常同时受累。
其他常见真菌为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球孢子菌等。
结核杆菌(MTB)感染,据WTO的资料,在亚洲HIV/MTB双重感染患者在20世纪90年代约增加了7倍,中国是MTB的高发区,在腹部CT诊断中应注意,表现为肝脾低密度结节,有时可见钙化灶,部分表现为粟粒性肝脾结核。
鸟-胞内复合型分枝杆菌(MAC)感染,是发展中国家艾滋病病人中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常见于艾滋病晚期,在其他病原感染性并发症得到有效的治疗与预防后,MAC感染发生率相应地增加。
腹部CT 表现与MTB感染相似。
细菌性肝脓肿,多见于艾滋病细菌性败血症病人,吸毒人群高发。
CT表现同普通人群细菌性肝脓肿相似。
杆菌性紫癜性肝炎(Bacillary peliosis hepatitis, BPH),CT检查常见肝脏增大而无局灶性异常,亦可表现为囊状病灶,增强扫描囊内见血管样强化。
对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肝、脾的组织学检查,病原体为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细菌(Rochalimaea henselae)。
CMV感染,CT 可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确诊需病理活检。
(3)肝脾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淋巴瘤,多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包括Burkitt淋巴瘤,常侵犯淋巴结外组织,最常累及胃肠道,CT表现为肝脾内多发局灶性低密度,常伴腹膜后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卡波西肉瘤(Kaposi’s sarcoma, KS),亦称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艾滋病相关卡波西肉瘤国内发病率低,欧美等国外发病率较高,肝脾内病灶少见并多伴随皮肤病变。
2. 胆道系统:艾滋病患者可发生胆囊与胆管疾病,CT表现为胆囊炎、肝内外胆管扩张及十二指肠乳头水肿,经内镜做十二指肠乳头及胆总管活检,可见黏膜慢性炎症,甚至可发现病原体,如CMV、隐孢子虫等。
3. 腹膜后及肠系膜淋巴结:CT表现为肠系膜、肝门区、肝十二指肠韧带区及腹主动脉旁多发软组织密度结节;重者肠系膜见“三明治”样征象,表现为肠系膜前部及背部淋巴结增大,中央见肠系膜血管。
CT增强扫描可见环状强化,多见于机会性感染,以真菌感染及结核感染多见。
4. 肾及肾上腺:艾滋病患者机会性感染累及肾脏少见,常为播散性感染的局部表现,CT表现肾轮廓模糊及肾周脂肪囊密度增高,增强扫描示肾实质灌注不均匀减低;累及肾上腺的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肾上腺结节状病灶,影像上与肾上腺占位病变难以鉴别,多为CMV感染病灶,全身感染控制后病灶可消失。
据研究,CMV有亲肾上腺性,艾滋病患者的肾上腺常受CMV感染,Klatt等(1988)报告在164例HIV 病例的尸检中,81例见CMV感染,其中75%肾上腺有CMV病变。
5. 消化道:肠壁增厚,可伴上消化道梗阻,见于隐孢子虫感染所致的慢性腹泻患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亦可引起肠壁的增厚,主要部位为十二指肠及空肠。
回盲部肠壁增厚及肠管狭窄常见于结核感染。
艾滋病相关淋巴瘤亦可见肠壁增厚,卡波西肉瘤少见。
6. 盆腔及腹壁软组织:盆腔感染多见于女性,CT可见盆腔多发脓肿形成;腰大肌脓肿多由细菌败血症引起,影像表现与普通人群相似。
7. 腹膜炎及腹水:腹部CT见腹膜腔液性密度灶或伴有腹膜增厚,原因复杂,各种慢性肝病所致的低蛋白血症、各种机会性感染所致的腹膜炎及艾滋病相关肿瘤均可引起,后者少见,若为细菌性腹膜炎,CT可见多发包裹性积液存在。
总之,艾滋病常累及腹部各器官及组织,伴发的机会性感染常为多种病原共同感染,且腹部CT表现多无明显特异性,确诊需病理活检及细菌培养、真菌培养,限于AIDS腹部活检取材困难,发现病灶大多依赖影像检查,腹部CT主要显示病灶累及的范围及程度,并在病程发展中评估病灶的变化,CT诊断医生需紧密联系临床及流行病学资料,提出可能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本章主要就常见的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及结核病的腹部CT表现论述。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腹部CT表现
一、概述
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现已成为东南亚地区艾滋病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可作为AIDS的“指征性”疾病。
马尔尼菲青霉菌(彩图14-1)感染人类常侵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形成肉芽肿性、化脓性、无反应性及坏死性病变,常造成富含单核-巨噬细胞的组织器官病变,腹部多器官如肝、脾、淋巴结、肠道等易受累。
彩图14-1 肝组织马尔尼菲青霉菌,HE染色,×100
尸体肝组织穿刺病理镜检,肝实质多灶性溶解性坏死,坏死区、肝
窦及汇管区见大量的孢子样病原体,呈腊肠样,一些有横隔。
另外,可
见较弥漫肝细胞脂肪变
第14章 艾滋病腹部CT表现
二、影像表现
患者,男,35岁。
反复发热3个月,加重伴腹痛5天。
面部和躯干可见散在暗红色斑丘疹,CD4+ T 细胞计数18/μl,CD4+/CD8+ 0.25;血、骨髓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阳性。
诊断为AIDS(C3)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经1个月治疗,患者临床症状逐步好转。
A
B
C
D
E
F
图14-1 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
上腹部CT平扫示肝脾肿大(A),肠系膜及腹主动脉旁大小不等肿大淋巴结,以肠系膜明显(B),增强扫描示淋巴结轻度均匀强化,肠系膜呈“三明治”样征象(C,D)。
抗真菌治疗4周后复查,CT增强扫描示肠系膜及腹主动脉旁肿大淋巴结明显缩小(E,F)
F
E A B
C D
病例14-2(图14-2 A~L )
患者,男,33岁。
发现左颈部包块、发热3个月余,皮疹2个月余入院,当地医院病理活检提示“结核性淋巴结炎”,“抗结核”治疗2周后症状无改善。
CD4+ T 细胞计数1/μl ,CD4+/CD8+ 0.002;骨髓培养:马尔尼菲青霉菌阳性。
诊断为AIDS (C 3)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