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的变性和复性备课讲稿
蛋白质变性与复性
蛋白质相互作用与复合物分离
蛋白质变性
利用变性剂分离和纯化蛋白质复合物 中的各个组分,有助于研究蛋白质之 间的相互作用和复合物的组成。
蛋白质复性
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和复合物分离 后,通过复性技术将蛋白质恢复其天 然状态,可用于进一步的功能和结构 研究。
蛋白质优化与改造
蛋白质变性
通过蛋白质变性技术可以去除非必需的氨基酸残基或引入突 变,从而优化蛋白质的稳定性、活性或选择性。
蛋白质复性
复性后的蛋白质可用于进一步的功能和结构研究,以验证优 化和改造的效果。
人工酶设计与合成
蛋白质变性
在人工酶设计与合成过程中,利用变性技术可以去除天然酶中的非必需部分,提 高酶的活性和选择性。
蛋白质复性
复性后的酶可用于催化特定化学反应,以验证人工酶的活性和效果。
生物制药与疫苗开发
蛋白质变性
医疗领域
改进蛋白质检测和诊断技术,提高疾病诊断的准 确性和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蛋白质变性与复性
目录
CONTENTS
• 蛋白质变性 • 蛋白质复性 • 蛋白质变性与复性的应用 • 蛋白质变性与复性的研究进展 • 蛋白质变性与复性的挑战与前景
01 蛋白质变性
定义
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在某些物理和 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 被破坏,导致理化性质发生改变,生 物学活性丧失的现象。
复性后的蛋白质溶解度增加,有利于其在溶液中的稳 定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3 蛋白质变性与复性的应用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关系
蛋白质变性
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理化条件,使其空间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其生物学活性。 有助于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关系,深入了解蛋白质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作用。
蛋白质复性ppt课件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复性有关理论
“动力学假说”与“热力学假说”并不互相否
定,而是互相补充与修正,对不同蛋白质而言,二 者在蛋白质多肽链折叠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 各有特点。总体上,蛋白质的折叠遵循“热力学假 说”,从高能态向低能态转变的过程又受动力学控 制。一些小分子单结构域蛋白质的折叠过程相对简 单些;热力学控制下能容易地进行可逆的变性、复 性;结构比较复杂的蛋白质,特别是涉及S-S键重排, 脯氨酰顺反异构限速步骤的折叠反应,总体上受热 力学控制,但折叠途径即动力学控制比较重要。
蛋白质的再折叠是依据最小能量原则进行的,假 设蛋白质的天然构象是能量最小的构象,变性态蛋白 质分子会自发的向这个最小能量状态转变。这就是 “热力学假说”。
该理论认为:蛋白质天然构象形成具有协同性, 其能量差别足以区别天然构象和其它构象。大部分蛋 白质的天然构象应是能量最小构象。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复性有关理论
两个理论都认同:蛋白质的折叠是蛋白质自身分
子内作用的结果,是由于暴露在溶液中的疏水侧链的 疏水作用而互相靠近,形成了具有特定三维空间结构 的蛋白质分子。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第3章(2) 蛋白质变性与复性
其他——反胶束萃取复性法
反胶束萃取复性与稀释复性相比较
提高复性率的策略
1、二硫键的形成 拥有多重二硫键的蛋白,需要更复杂的再折叠过程, 要求氧化剂和还原剂都在最佳的浓度下,以便于二硫 键的形成。 2、小分子添加物
降低蛋白聚集的策略是使用小分子添加剂,如丙酮、乙 酰、尿素、去污剂、蔗糖、短链醇、DMSO和PEG等。 最常用的是L-精氨酸、低浓度(1-2M)尿素或盐 酸胍以及去污剂(SDS)。
蛋白质复性时聚集反应的抑制
复性中最重要的是抑制复性过程的聚集反应。
最常用的是使用聚集反应的抑制剂,其原理:
• 稳定正确折叠蛋白质的天然结构, • 降低错误折叠蛋白质的稳定性, • 增加折叠复性中间体的溶解度, • 增加非折叠蛋白质的溶解度, • 减少复性中间体接触发生聚集反应。
蛋白质复性时聚集反应的抑制
第二节 蛋白质变性与 复性
Unfolding and Refolding
变性与复性
• 1931年吴宪教授提出蛋白质变性理论。 若溶液中存在变性剂(酸、碱、盐酸胍、 尿素、重金属、某些有机试剂等)能引起蛋白 质变性。 弱变性条件下,蛋白质部分变性,肽链保 持一定构型;强变性条件下,蛋白质完全变性 肽链伸展成无序随机状态。
包涵体
在E.coli细胞质内高水平表达的外源蛋白质, 尤其是来自真核生物的蛋白质聚集,会形成不溶 性、无生物活性的聚合物---包涵体。
E.coli包涵体
大肠杆菌中的胰乳酶原包含体电镜照片
包涵体
包涵体形成原因:
• 使用高计量基因和强启动子;
• 大肠杆菌细胞质环境条件,如pH、离子强度、高还原 电位,不同于外源蛋白质正确折叠为最终构象条件;
亲合色谱复性
分子伴侣亲合色谱,又称为“折叠色谱”。 为变性蛋白质提供一个中空环状的疏水腔,当 变性蛋白质进入空腔后,可部分避免或完全消 除变性蛋白质分子间的聚集作用,使蛋白质在 疏水环境中进行“结合-释放-再结合”的循环 过程,直到恢复其天然的构象状态。
蛋白质变性与复性
3、变性剂的影响
尿素、盐酸胍, 甲基乙酰胺、 尿素、盐酸胍,N-甲基乙酰胺、甲基胺等 蛋白质构象破坏(肽链伸展) 蛋白质构象破坏(肽链伸展) 蛋白质寡聚体解离成亚基(巯基乙醇) 蛋白质寡聚体解离成亚基(巯基乙醇) 有些蛋白质还发生凝集和沉淀 变性机制:破坏氢键??? 变性机制:破坏氢键??? 用途? 用途?
牛胰核糖核酸酶的变性与复性 (rancreatic ribonuclease)
不少蛋白质的变性之所以不可逆, 不少蛋白质的变性之所以不可逆,主要是所需 条件复杂. 条件复杂. 折叠所需的辅因子 解离与缔合条件的掌握 巯基的保护
(二)蛋白质变性和复性的动力学模型 二 蛋白质变性和复性的动力学模型
二态模型:天然态和变性态,之间有一个阀值, 二态模型:天然态和变性态,之间有一个阀值, 可逆体系, 可逆体系,存在平衡
(五)变性蛋白质经过的构象
1、经过盐酸胍变性的蛋白质,肽链完全伸展; 经过盐酸胍变性的蛋白质,肽链完全伸展; 2、经过酸、碱以及热变性的蛋白质,肽链不 经过酸、碱以及热变性的蛋白质, 完全伸展,还保留一部分紧密的构象; 完全伸展,还保留一部分紧密的构象; 3、由高浓度有机熔剂(脂肪醇,氯乙醇等) 由高浓度有机熔剂(脂肪醇,氯乙醇等) 变性的蛋白质,螺旋增加, 变性的蛋白质,螺旋增加,不存在疏水键
(二)变性概念
涉及构象变化, 涉及构象变化,二硫键的断裂及侧链基团的化学修饰 吴宪: 吴宪: 天然蛋白质分子从紧密有序的结构 松散无序结构的过程。 松散无序结构的过程。 缺点: 缺点:没有与生物活性的变化联系
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 由于外界因素的作用,使天然蛋白质分子 构象发生了异常变化,从而导致生物活性 的构象发生了异常变化,从而导致生物活性 的丧失以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常变化 , 的丧失以及物理、 以及物理 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 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120 第十九章 蛋白质变性与复性
效价 x1000 0.1 0.2 0.5 1 2 5
8.5
9
10
5
3
3
粘稠剂对SCF复性的影响
尿素(M) 效价 x1000 0 7 0.5 8 1 8 1.5 10 2 10 2.5 9
PEG%
效价 X1000 环糊精 % 效价 X1000 甘油%
0.1
6
0.2
6
0.5
10
1
10
如果将还原剂和脲同时除去,并且 稀释还原的蛋白并将它于生理pH条件下 暴露在空气中,Rnase A会自发地获得 它的天然构象,恢复正确的二硫键和充 分的酶活性。实验表明正确的二硫键只 有当蛋白质折叠成它的天然构象后才能 形成。
疯牛病是由于蛋白变性引起的
一种名叫Prion(朊病毒 )的蛋白质 (28KD)已经被证实是疯牛病以及其它相关 疾病,如羊的搔痒症以及人类的海绵状脑病的 致病介质。
2
10
5
8
0.1
8 0.1
0.2
8.5 0.2
0.5
10 0.5
1
10 1
2
9 2
5
9 5
效价 X1000
8.5
8.5
10.
10
9
9
缓冲液浓度对SCF复性的影响
浓度 mmol/ L 效价 x1000
20
50
100
200
500
1000
10
10
10
9
5
3
复性时间和温度对SCF活性的影响
复性时间 (h) 效价 x1000 24 9 48 10 72 10
加脲和 巯基乙醇
核糖核酸酶A变性,酶的三级结 构和活性完全丧失,生成含有8 个巯基的多肽链。
蛋白的变性和复性
蛋白的变性和复性变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体现生物功能的基础,蛋白质折叠则是形成空间结构的过程。
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其高级结构的著名学说, 认为蛋白质折叠是受热力学因素控制的. 天然蛋白质处于能量最低(即热力学最稳定)的状态. 一般来说, 天然蛋白质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结构的稳定性也是其保持生物个体功能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所要求的.蛋白质担负着复杂的生化反应, 同时在生物合成以后, 蛋白质本身也经历着繁杂的生理过程. 蛋白质自翻译以后, 还需进行一系列的翻译后过程, 包括跨膜转运、修饰加工、折叠复性、生化反应、生物降解等. 这些过程似乎都伴随着蛋白质的结构转换, 不但受蛋白质肽链自身的热力学稳定性所控制, 而且还受动力学过程控制.变性原因:蛋白质因受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并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denaturation)。
变性作用并不引起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破坏,而是二级结构以上的高级结构的破坏,变性后的蛋白质称为变性蛋白。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很多,物理因素有高温、紫外线、X-射线、超声波、高压、剧烈的搅拌、震荡等。
化学因素有强酸、强碱、尿素、胍盐、去污剂、重金属盐(如Hg2+、Ag+、Pb2+等)三氯乙酸,浓乙醇等。
不同蛋白质对各种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蛋白质变性后许多性质都发生了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生物活性丧失蛋白质的生物活性是指蛋白质所具有的酶、激素、毒素、抗原与抗体、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等生物学功能。
生物活性丧失是蛋白质变性的主要特征。
有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只有轻微变化即可引起生物活性的丧失。
(二)某些理化性质的改变蛋白质变性后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溶解度降低而产生沉淀,因为有些原来在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由于结构松散而暴露出来,分子的不对称性增加,因此粘度增加,扩散系数降低。
(三)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蛋白质变性后,分子结构松散,不能形成结晶,易被蛋白酶水解。
变性蛋白的复性PPT课件
06 结论
变性蛋白复性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生物医学应用
变性蛋白的复性研究有助于理解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具有重 要意义。例如,某些蛋白质的异常折叠与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 发生密切相关。通过变性蛋白的复性,可以深入探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为药物研发
和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
复性机理的深入研究
目前对变性蛋白复性的机理仍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例如,研究不同变性条件对蛋白质 结构的影响、蛋白质复性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等,有助于深入理解变性蛋白的复性机理,为复性方法 的改进提供理论支持。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
在酸性或碱性环境中,变性蛋白的复性效果较差。而在中性pH值条件下,变性 蛋白的复性效果最佳。这是因为蛋白质在等电点附近的pH值下,其分子间的静 电作用力最小,有利于蛋白质分子的重新折叠和复性。
离子强度
总结词
离子强度对变性蛋白的复性具有重要影响。
详细描述
在低离子强度下,蛋白质分子间的电荷相互作用较强,容易形成聚集物,不利于 复性。而在高离子强度下,蛋白质分子间的电荷相互作用被屏蔽,蛋白质分子更 容易展开和复性。因此,选择适当的离子强度是变性蛋白复性的关键。
变性蛋白的复性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变性蛋白的形成 • 变性蛋白的复性方法 • 变性蛋白复性的影响因素 • 变性蛋白复性的应用 • 结论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介绍变性蛋白复性的研究意义
蛋白质变性后,其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许多生物 过程紊乱。因此,研究变性蛋白的复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蛋白质的变性》课件
本PPT介绍了蛋白质的变性现象,包括变性的定义和基本概念,蛋白质的变 性类型和特点,变性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变性的原因和诱导方法, 常见的蛋白质变性实验技术,蛋白质变性与疾病的关系,最后进行总结与展 望。
变性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1 变性
是指蛋白质结构的不可逆性失去生物活性的过程。
2 基本概念
变性是由于蛋白质的二级、三级甚至四级结构发生改变而丧失特定活性。
蛋白质的变性类型和特点
1 类型
变性可分为热变性、酸碱变性、有机溶剂变性和表面活性剂变性等。
2 特点
变性后蛋白质失去天然构象,结构和功能丧失或降低,但其氨基酸组成不变。
变性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 结构
变性使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发生改变,失去原有的折叠方式。
酸碱变性实验
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破 坏蛋白质的结构。
有机溶剂变性实验
将蛋白质样品溶解在有机 溶剂中,观察其结构和功 能的变化。
蛋白质变性与疾病的关系
1 疾病
2 机制
某些疾病与蛋白质的变性有关,如变性性 关节炎和变性性糖尿病。
蛋白质变性导致异常蛋白的积聚和沉积, 损害组织和器官功能。
总结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望
1 总结
变性是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失去的过程,可由多种因素引起。
2 展望
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变性的防治方法和开发相应的药物。
2 功能
变性导致蛋白质失去特定功能,如酶活性或受体结合能力等。
变性的原因和诱导方法
1 原因
2 诱导方法
变性的原因有温度变化、酸碱环境变化、 有机溶剂作用、离子浓度变化等。
可以通过加热、调整pH值、加入有机溶剂 或改变离子浓度来诱导蛋白质变性。
高中生物蛋白变性原理教案
高中生物蛋白变性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2. 掌握蛋白质变性的定义和原理3. 了解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因素和应用领域二、教学重难点:1.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2. 蛋白质变性的原理和影响因素三、教学内容:1.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生物高分子- 蛋白质的结构包括一级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 蛋白质在生物体内承担多种功能,如酶类、结构蛋白、激素等2. 蛋白质变性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受到酸碱、高温、盐类、有机溶剂等外界因素影响,蛋白质结构可能发生改变- 变性过程中,蛋白质的二级、三级结构可能发生变化,导致功能性质改变- 不同蛋白质对于变性条件的敏感度有所不同,影响因素包括蛋白质种类、pH值、溶剂类型等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讲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使学生对蛋白质有更深入的理解2. 实验演示:利用实验演示蛋白质受到不同条件变性的情况,让学生直观感受蛋白质变性的原理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就蛋白质变性的影响因素和应用进行讨论,促进思维碰撞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出问题或引用相关实例引起学生思考,引入蛋白质变性的话题2. 理论讲解:解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引出蛋白质变性的原理3. 实验演示:进行蛋白质变性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蛋白质的变性现象4. 讨论交流:学生就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影响蛋白质变性的因素5. 总结回顾:总结蛋白质变性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六、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文献,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2. 思考蛋白质变性的应用领域和影响因素,撰写一份小结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讲解、实验演示和讨论交流等多种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蛋白质变性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和新颖方法,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蛋白质变性的认识和应用。
生物化学2.10.2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
实质
维持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次级键和二硫键 被破坏,引起天然构象解体,但多肽链 主链共价键并未打断,即一级结构不变。
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学因素:
• 强酸、强碱、脲、去污 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重金属盐、 三氯醋酸、浓乙醇等。
物理因素:
• 加热、高压、紫外线照 射、X-射线、超声波、 剧烈振荡和搅拌等
蛋白质的变性后的表现
1、生物活性丧失; 2、一些侧链基团暴露出来; 3、一些理化性质改变; 4、生物化学性质改变。
蛋白质的变性后的表现
蛋白质的复性
如果引起变性的因素比较温和,当除去变性因素后, 变性蛋白质又可重新回复到天然构象,原有的理化性质 和生物活性得到部分或全部恢复,这种现象称作复性 (renaturation)。
变性与凝固应用举例 • 生鸡蛋煮熟变为块状。 • 急救重金属盐(如氯化高汞)中毒时,可给患者
吃大量乳品或蛋清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之二
变性与复性
主讲教师:杜秋丽
蛋白质的重要性质之二
变性与复性
主讲教师:杜秋丽
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天然蛋白质在某些理化因素的影响下,如热、光、 机械力、酸碱、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变性剂(如 尿素等),分子内部高度规律性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结果导致其生物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
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
实例:核糖核酸酶变性与复性作用
天然状态,有催化活性
8 M 尿素 -巯基乙醇
变性
非折叠状态,无活性
天然状态 –S-S-键恢复 而且是正确配对
蛋白质的变性和凝固
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分子的特定 空间构象被破坏,导致变性。天然蛋白质变性后, 分子相互凝聚、缠结形成固体,即蛋白质的凝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的变性和复性
蛋白的变性和复性
变性: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体现生物功能的基础,蛋白质折叠则是形成空间结构的过程。
蛋白质一级结构决定其高级结构的著名学说, 认为蛋白质折叠是受热力学因素控制的. 天然蛋白质处于能量最低(即热力学最稳定)的状态. 一般来说, 天然蛋白质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 结构的稳定性也是其保持生物个体功能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所要求的.
蛋白质担负着复杂的生化反应, 同时在生物合成以后, 蛋白质本身也经历着繁杂的生理过程. 蛋白质自翻译以后, 还需进行一系列的翻译后过程, 包括跨膜转运、修饰加工、折叠复性、生化反应、生物降解等. 这些过程似乎都伴随着蛋白质的结构转换, 不但受蛋白质肽链自身的热力学稳定性所控制, 而且还受动力学过程控制.
变性原因:蛋白质因受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分子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并失去原有的生物学活性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denaturation)。
变性作用并不引起蛋白质一级结构的破坏,而是二级结构以上的高级结构的破坏,变性后的蛋白质称为变性蛋白。
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很多,物理因素有高温、紫外线、X-射线、超声波、高压、剧烈的搅拌、震荡等。
化学因素有强酸、强碱、尿素、胍盐、去污剂、重金属盐(如Hg2+、Ag+、Pb2+等)三氯乙酸,浓乙醇等。
不同蛋白质对各种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
蛋白质变性后许多性质都发生了改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物活性丧失
蛋白质的生物活性是指蛋白质所具有的酶、激素、毒素、抗原与抗体、血红蛋白的载氧能力等生物学功能。
生物活性丧失是蛋白质变性的主要特征。
有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只有轻微变化即可引起生物活性的丧失。
(二)某些理化性质的改变
蛋白质变性后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溶解度降低而产生沉淀,因为有些原来在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由于结构松散而暴露出来,分子的不对称性增加,因此粘度增加,扩散系数降低。
(三)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
蛋白质变性后,分子结构松散,不能形成结晶,易被蛋白酶水解。
蛋白质的变性作用主要是由于蛋白质分子内部的结构被破坏。
天然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是通过氢键等次级键维持的,而变性后次级键被破坏,蛋白质分子就从原来有序的卷曲的紧密结构变为无序的松散的伸展状结构(但一级结构并未改变)。
所以,原来处于分子内部的疏水基团大量暴露在分子表面,而亲水基团在表面的分布则相对减少,至使蛋白质颗粒不能与水相溶而失去水膜,很容易引起分子间相互碰撞而聚集沉淀。
复性:如果变性条件剧烈持久,蛋白质的变性是不可逆的。
如果变性条件不剧烈,这种变性作用是可逆的,说明蛋白质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不大。
这时,如果除去变性因素,在适当条件下变性蛋白质可恢复其天然构象和生物活性,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
外源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高表达常常导致包涵体的形成,虽然包涵体具有富集目标蛋白质、抗蛋白酶、对宿主毒性小等优点,但包涵体蛋白质的复性率一般都很低, 一般说来,蛋白质的复性效率在20%左右。
包涵体:包涵体是指细菌表达的蛋白在细胞内凝集,形成无活性的固体颗
粒。
一般含有50%以上的重组蛋白,其余为核糖体元件、RNA聚合酶、内毒素、外膜蛋白ompC、ompF和ompA等,环状或缺口的质粒DNA,以及脂体、脂多糖等,大小为0.5-1um,具有很高的密度(约1.3mg/ml),无定形,呈非水溶性,只溶于变性剂如尿素、盐酸胍等
一般的水溶液很难溶解包涵体,只有在变性剂溶液中才能很好溶解,这时,溶解的包涵体蛋白获得完全变性,即除一级结构和共价件保留外,所有的氢键、疏水键全被破坏,疏水侧链全暴露。
然后,在一定条件下除去变性剂促使产物蛋白完成正确的蛋白折叠过程,获得天然结构,该过程称为复性。
主要因为在重组蛋白的表达过程中缺乏某些蛋白质折叠的辅助因子,或环境不适,无法形成正确的次级键,经过多个中间折叠最终形成天然三维结构,包涵体很可能就是表达蛋白不适当的中间折叠高浓度积聚在一起的不溶物。
由于包涵体中的重组蛋白缺乏生物学活性,加上剧烈的处理条件,使蛋白的高级结构破坏,因此重组蛋白的复性特别必要。
通过缓慢去除变性剂使目标蛋白从变性的完全伸展状态恢复到正常的折叠结构,同时去除还原剂使二硫键正常形成。
一般在尿素浓度4M左右时复性过程开始,到2M 左右时结束。
对于盐酸胍而言,可以从4M开始,到1.5M 时复性过程已经结束。
包涵体蛋白复性方法
1稀释复性:直接加入水或缓冲液,放置过夜,缺点是体积增加较大,变性剂稀释速度太快,不易控制。
目前稀释法主要有一次稀释、分段稀释和连续稀释三种方式。
2透析复性:好处是不增加体积,通过逐渐降低外透液浓度来控制变性剂去除速度,有人称易形成无活性蛋白质聚体,且不适合大规模操作,无法应用到生产规模。
3超滤复性:在生产中较多的使用,规模较大,易于对透析速度进行控制,缺点是不适合样品量较少的情况,且有些蛋白可能在超滤过程中不可逆的变性。
4柱上复性:是最近研究较多并成功的在生产中应用的一种复性方法,包涵体蛋白变性后,在色谱柱上复性,大致可分成疏水柱复性及凝胶柱复性两类。
其中的凝胶柱复性均是用Sephacry1S-100或Superdex75 等分子筛填料,柱较长(40cm-100cm不等)。
相比稀释和透析两种方法,色谱柱复性回收率高(高达90%以上)、快速、易放大,样品稀释倍数小(一般五倍左右)[5] 5高蛋白质浓度下的复性:通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缓慢地连续或不连续地将变性蛋白加入到复性缓冲液中,使得蛋白质在加入过程中或加入阶段之间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折叠复性;二是采用温度跳跃式复性,即让蛋白质先在低温下折叠复性以减少蛋白质聚集的形成,当形成聚集体的中间体已经减少时,迅速提高温度以促进蛋白质折叠复性。
此外,吸附法、反胶束法和双水相萃取法等都可用蛋白质的复性。
复性效果的检测:
根据具体的蛋白性质和需要,可以从生化、免疫、物理性质等方面对蛋白质的复性效率进行检测。
1、凝胶电泳:一般可以用非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变性和天然状态的蛋白质,或用非还原的聚丙烯酰胺电泳检测有二硫键的蛋白复性后二硫键的配对情况。
2、光谱学方法:可以用紫外差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性光谱(CD)等,利用两种状态下的光谱学特征进行复性情况的检测,但一般只用于复性研究中的过程检测。
3、色谱方法:如IEX、RP-HPLC、CE等,由于两种状态的蛋白色谱行为不同,
4、生物学活性及比活测定:一般用细胞方法或生化方法进行测定,较好的反映了复性蛋白的活性,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测活方法测得的结果不同,而且常常不能完全反映体内活性。
5、黏度和浊度测定:复性后的蛋白溶解度增加,变性状态时由于疏水残基暴露,一般水溶性很差,大多形成可见的沉淀析出。
6、免疫学方法:如ELISA、WESTERN等,特别是对结构决定簇的抗体检验,比较真实的反映了蛋白质的折叠状态。
[11]
防止包涵体的形成:包涵体很少是100%的,有一部分的可溶蛋白存在,一部分是包涵体,通过增加可溶性蛋白的比例为策略,改变折叠中间体的形成速率,降低中间体相互作用,加快正确折叠形成天然结构的速率。
1:降低细胞生长温度:正在折叠的中间体聚集主要是通过疏水表面相互作用产生,在较低温度下疏水表面的相互作用减弱,
2:共表达分子伴侣:分子伴侣是一些蛋白质,他们可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维持一些折叠蛋白的溶解状态,
3:改变渗透压:大肠杆菌表达农用菌转移酶时,有90%以上形成包涵体,但是存在山梨醇和甘氨酰甜菜碱,时,该酶几乎完全以可溶的形式表达其机理。
其机理可能是山梨醇促进细胞摄取甘氨酰甜菜碱,后者通过优先水合作用稳定蛋白结构。
4:融合蛋白:目的蛋白基因与特定的基因融合表达可能会减少包涵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