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页《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将这个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并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图片。
师: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
那2小时汽车停在那里?3小时呢?4小时呢?5小时呢?你们有什么感受?(感知速度不变,时间越长,路程越长。
)2、师:你们怎么快速算出4小时的路程?那2小时呢?12小时呢?学生列示:80×2=160 80×4=320 80×12=960二、探索规律1、观察找规律师:在乘法算式里,这些数的名称是什么?(1)观察这些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积是怎样在变化?那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为了便于同学们的观察,老师再出示一组算式:5×2=10 20×2=40 200×2=400出示学习建议:仔细观察算式,独立思考,在算式上圈一圈、画一画。
将你的想法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在作业纸上圈画,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发现请学生板演,并说一说怎么想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就乘几)师:听了他的发现,你们有什么想说的?(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就除以几)师:可以从上往下观察,还能从下往上观察。
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获得的知识更全面。
2、照样子举例师:我们通过观察找出这些算式的规律,那你们能写出一组这样的式子吗?学生在作业纸上写一写,请几名学生在图影上展示写的算式。
3、总结规律(1)师:你们和他们写得一样吗?哦,不一样!那老师给你们时间把所有这样的算式都写出来。
苏教数学四年下册《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及反思(共四篇)
《积的变化规律》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乘法,初步了解了乘数和积的关系。
本课学习生活中积的变化规律,依据知识的迁移,应用转化的思想,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进一步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和合情推理能力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探索、分析的能力,在一定情境创设的探究过程中来研究本节课的内容,不会感到很困难,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收益。
二、说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理解积的变化规律,会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探索和归纳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三、说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直接求出积。
难点:理解积的变化规律。
四、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情境导入师:前面我们认识了亿以上的数,下面老师写了两个十二位数,给大家几秒钟的时间,看你能很快的记住哪个数。
学生记数。
师:记住了哪个?(第一个)为什么这么多人记住了第一个数?(因为第一个数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数学中有很多有规律的情况,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是积的变化规律。
看到题目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有什么规律?·学积的变化干什么?·积的变化规律和谁有关系?·怎么就知道这个规律了?师:同学们想知道的真多!相信大家通过自己的研究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设计意图:借助记数游戏吸引学生注意力,为新课的教学做准备】板块二、探究新知师:请同学们自己按要求算一算,填写表格。
(课件出示:教材第33页例4题)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汇报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比较填出的结果,跟同学讨论两个数相乘,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乘几,积怎样变化?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案及反思教学内容:四班级教科书第58页例4.教学目标:1.使同学经受积的变化规律的发觉过程,感受发觉数学中的规律是一件非常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育初步的概括和表达力量。
3.初步取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阅历,进展同学的推理力量。
重难点:重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状况。
难点:自主思索探究,归纳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师:我们在上课前玩一个对对子的嬉戏,看谁反应最快!师出:1只青蛙,()条腿。
(并拍手)生对:1只表蛙, 4条腿。
师:你们的脑子转得真快,其实在这个嬉戏中藏着许多的数学学问,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刚才同学们说2只青蛙8条腿,谁能列式?6只呢?18只呢?24=864=24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师:观看这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生:其中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另一个因数没变。
师: 把第一个算式的因数同第二个算式的因数比较,扩大了多少倍?积有什么变化?生:扩大了3倍,积也扩大3倍。
师:第二个算式跟第三个算式比呢?师: 第一个算式跟第三个算式比呢?师:假如一个因数扩大10倍,20倍,100倍呢?积会怎么样?生:也会扩大相同的倍数。
师:这里你发觉什么规律?总结:(板书)两个因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2.运用这个规律练习24 5=120 145=702410=() 14()=2102420=()()30=420同学填写,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分页代码3.科学家都擅长猜想,今日咱们也来一次大胆的猜想,你又会有什么发觉?405=200205=100小结:两个因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4.运用规律练习4520=900 1630=4804510=() 1615=()452 =()()15=120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5.整体概括规律师:谁能用一句话将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让语言更简洁。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1、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
2、引导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
教学难点:自主思考探索,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1、准备练习(口答)。
A组:2×5=( ) B组:15×20=( )20×5=( ) 15×10=( )200×5=( ) 15×5=( )指名回答师板书,提问:为什么我们同学算的这么快?(指名回答)2.谈话引入新知,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二、探究新知1.引导发现规律:认真观察两组算式,按下面方法思考研究:(1)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别观察第一、二组的三个算式,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另一个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2)你能总结出积的变化规律吗?2.初步概括规律:先找学生说,然后老师引导学生说完整。
(师板书)3、师引导学生运用规律口算:师:6×2000等于多少?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指名回答)4.出示例3第2组题:(2) 20×4=8010×4=405×4=20师:看后你又发现了什么?积是随着谁变的?(指名回答)5.验证总结规律师:根据上题经验,你得到什么规律?小组交流,然后找学生说,师再引导说完整,最后让学生齐说此规律。
三、应用新知,巩固练习1、按规律填空15×12=180 18×56=100815×24=()18×28=()15×48=( ) 18×14=( )a指名板演,全体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b口述填空的依据和理由2、总结规律要求学生用一句完整的话总结出积不变的规律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材58页做一做)根据8×50=400直接写出各题的积16×50=()32×50=()8×25=()指名你是根据什么写出得数的。
2023年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优选3篇)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优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第【1】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学生身边的学习资源,为他们创造一个发现、探究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发现、创造。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执教“找规律”第一课时,图形的规律,以学生喜欢的“联欢会”为主线进行教学,通过“做游戏——观察教室设计——布置教室”这一过程,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实践活动中探究、发现事物的规律,培养初步的观察、概况、推理能力,提高相互合作的意识。
课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思索。
1、游戏引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通过两组图形形成“有规律”和“无规律”的直接体验,体现出规律的优越性,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了学习的愿望。
2、对于规律的概况总结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是直接的给出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自己进行总结,教师及时规范数学语言,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每组图形的规律,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例题、练习题设计有梯度。
在例题教学中,第二组图形的变化较第一组图形的变化还多了颜色的规律变化。
在练习中,增加了三个图形为一组有规律变化的图形。
拓展学生的思维。
4、由于本节课上的是25分钟的片段教学课,所以没有更多的拓展,在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中还可继续拓展声音、动作等的变化规律,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于后边的自己设计规律的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在课堂上完成,但是课后孩子们设计的非常好,已经有学生独立设计了四个、五个图形为一组重复变化的规律,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这也启发我以后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想敢问敢质疑的好习惯。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第【2】篇〗“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含试卷)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究活动,经历观察发现、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全过程,获得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发现、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口算比赛(1)6×2 =(1)20×4=(2)6×20 =(2)10×4=(3)6×200=(3)5×4=师:两组算式的积分别得多少?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积的变化规律(二)探究新知1.研究因数乘几的情况看来,这三个算式中可能隐藏着某些联系、某些规律,为了便于发现,我们就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
(1)6×2 =(2)6×20 =(3)6×200=(1)三个都是什么算式?乘号两边的两个数叫什么?乘得的结果叫什么?(2)整体看这三个乘法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因数怎么变的,积怎么变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3)从上向下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从(1)式到(2)式,一个因数怎样?另一个因数怎样?积呢?看来(1)式和(2)式间有这种关系,还有哪两个算式之间存在这种关系?从(1)式到(3)式,因数和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2)式到(3)式呢?两人互相说一说。
(4)刚才我们观察了(1)式和(2)式、(1)式和(3)式、(2)式和(3)式,你们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了吗?(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5)我们通过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算式间的联系与变化,这个过程叫“观察发现”(板书:观察发现)。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通用8篇)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通用8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1《积的变化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
创设让每个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
例题创设的情境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数学本身。
因此应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相互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合作交流意识。
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节课我始终围绕学生转,挖掘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充分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能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语言组织不严密,有些地方和个别学生的理解有分歧。
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并应该根据学生不同课堂表现给予恰当的有针对性的激励评价。
《积的变化规律》课后教学反思2本节课的课题是积的变化规律,是在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的基础上探索积的变化规律。
在讲新知识之前,让学生先明确关系:因数X?因数=积。
引导学生思考:若改变其中的一个因数不变,改变另一个因数,积灰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师作出正确的指引,可以节约课堂时间。
随后给出两组算式(教材例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出积的积的变化规律,再让学生分别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运用规律求得数的方法,对积的变化规律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严谨性,最后进行针对性习题巩固。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简短(3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简短(3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简短篇一这堂课我以几组乘法算式为载体,通过前置学习,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规律,应用规律。
探究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动脑思考,发现规律,让他们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伴听,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出规律。
这样在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中,发挥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让学生自己经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规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着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在教学完本节课后,留给自己更多的是无尽的思索。
在课堂中,为什么开始兴趣高涨而随后却缄口不言呢?自己在活动中真正做到组织者、引导者与合的作用了吗?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了吗?学生在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规律了吗?学生的分析能力是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一连串的问号在我的脑海中闪过。
我静坐下来,对自己这节课进行了细细的回顾与反思。
本节课我最大的优点在于出示算式之后,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去。
问题是:(一)活动要求不是十分明确。
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
即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启发引导不到位,学生在计算算式结果上浪费了很多时间。
(二)鼓励性语言不到位。
好的数学老师应该善于营造一种成功、快乐的对话情境。
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而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在定向研究环节,让学生交流探索后的结果。
(三)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掌握积的变化规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自主探究活动,经历观察发现、大胆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积的变化规律的全过程,获得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发现、掌握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口算比赛(1)6×2 =(1)20×4=(2)6×20 =(2)10×4=(3)6×200=(3)5×4=师:两组算式的积分别得多少?你们怎么算得这么快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积的变化规律(二)探究新知1.研究因数乘几的情况看来,这三个算式中可能隐藏着某些联系、某些规律,为了便于发现,我们就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来观察。
(1)6×2 =(2)6×20 =(3)6×200=(1)三个都是什么算式?乘号两边的两个数叫什么?乘得的结果叫什么?(2)整体看这三个乘法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下面我们就具体研究一下因数怎么变的,积怎么变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有什么规律?积的变化规律。
(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3)从上向下观察这三个乘法算式:从(1)式到(2)式,一个因数怎样?另一个因数怎样?积呢?看来(1)式和(2)式间有这种关系,还有哪两个算式之间存在这种关系?从(1)式到(3)式,因数和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2)式到(3)式呢?两人互相说一说。
(4)刚才我们观察了(1)式和(2)式、(1)式和(3)式、(2)式和(3)式,你们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了吗?(在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5)我们通过观察这三个算式,发现了算式间的联系与变化,这个过程叫“观察发现”(板书:观察发现)。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够:-理解积的定义和概念,能够正确运用积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积的运算规律,并能够熟练运用;-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和归纳的能力。
2.教学内容(1)积的定义和概念;(2)积的运算规律;(3)积的变化规律和应用。
3.教学方法(1)概念教学法:通过讲解、演示和实例引入,帮助学生理解积的定义和概念。
(2)讨论教学法:通过让学生参与讨论,分析和总结积的运算规律和变化规律。
(3)归纳教学法:通过给出一系列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出规律。
4.教学流程(1)导入阶段-引入积的概念:通过实际物品的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积。
-让学生观察、感知和描述积的特征和规律。
(2)展示阶段-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讲解积的概念和定义。
-引导学生分析积的性质和运算规律。
(3)实践阶段-给出一些简单的积的运算问题,让学生尝试解答并讨论。
-引导学生总结出积的运算规律。
(4)归纳阶段-给出一系列积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出变化规律。
-引导学生运用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5)练习阶段-给学生一些积的练习题,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综合问题。
(6)总结阶段-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所学知识。
5.教学资源(1)教具:实际物品、黑板、笔、作业纸等。
(2)学具:学生教材、练习册等。
二、反思本节课通过概念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归纳教学法相结合的方式来教授积的变化规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
同时,通过实例的呈现和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
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以下问题:1.导入环节设计不够生动活泼,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改进方案:可以通过具体的实物或图片来展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积的特征和规律,激发他们的思考和好奇心。
2.实践环节设计不够充分,学生参与度不高。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通用14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例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材首先出示2×6 =12、20×6=120、200×6=1200 ,让学生依据给出的乘法算式,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得到的积会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作出猜想。
再出示20×4=80,10×4=40,5×4=20,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提出猜想。
学情分析该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积的一些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随着乘几的变化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一些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与正确性,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几(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2、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
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
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课题
二、学习目标
(1)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2)根据积的变化规律求解实际问题;
(3)理解如何运用积的变化规律来解决问题。
三、课程内容
(一)定义积的变化规律
定义:积的变化规律又叫恒等变化规律,它是指当积的变量(如时间、数量等)满足特定条件时,其积的值一定满足恒等关系。
(二)积的变化规律的例子
1.时间:假定一天中每小时有60分钟,那么1天等于24小时等于1440分钟。
2.一定数量:假定一罐汽水有3升,4罐汽水有12升,那么任何数
量的汽水等于这等数量的升数。
(三)积的变化规律的推广
(1)一定数量的推广:假定一瓶汽水有3升,4瓶汽水有12升,那
么任何数量的汽水等于这等数量的升数。
(2)一定比例的推广:假定1元可以买2个苹果,那么2元可以买4个苹果,3元可以买6个苹果……任何数量的元,等于这个数量倍的苹果。
四、教学方法
(1)思维导图法:通过思维导图法让学生把积的变化规律内容结构化,有条理地把握知识点,有利于理解,记忆和运用。
(2)图形分析法:通过图形分析法让学生容易理解积的变化规律,用实际图形表示出来。
2023年《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5篇《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1《积的变化规律》是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上课前进行了认真备课,并向其他教师虚心请教,精心编写了教案,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值得自己反思的方面,现总结如下:一、收获:在上课过程中更加认识到小组学习在当前教学中的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使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迅速学习同伴的长处,取长补短。
二、不足:尽管在收获中我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迅速进行了教案的调整,但因此而延长了情境探索的时间,而在后面的`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中,没有及时调整所用的时间,因此到巩固应用时,时间略显仓促,对练习题的处理没留出足够的时间,使学生在通过练习题提高中,没有达到课前预设的目标,成为一个遗憾,只有在下一结课中弥补。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2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P83例题,P83-84“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得到的积等于原来的积乘几”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在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和归纳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体验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进一步获得探索规律的经验,发展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交流,体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价值,逐步形成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和意识。
4、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感受数学结论的严谨性和确定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用计算器玩游戏要求:在1-9中任意选一个数,然后用计算器把这个数乘3,再乘127,算出结果。
只要一报出结果,老师马上能知道,一开始在1-9中任意选择的是哪个数。
【意图:计算器作为探索的工具并以游戏方式载入一是有利于激活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的能力,同时对游戏中隐含的规律产生好奇,为后继进一步运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做好心理上的准备】二、揭示课题:1、刚才我们用计算器玩了个小游戏,今天课上我们还要用到计算器,我们要用它来探索规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题卡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出示:一个文具盒6元,买2个多少钱?20个呢?200个呢?生读题,口头列式,板书:6×2= 126×20=1206×200=1200结合算式复习乘法各部分名称,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 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1)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并把自己的发现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2)指名汇报,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3)启发:还有不同的发现吗?(4)学生发言,完善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5)学生发言: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因此要强调0除外。
(6)完善原有规律。
2、验证规律。
(1)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
(2)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指导生看书,巩固课堂所发现的规律。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地震灾区捐赠活动,用何种运输方式合适呢?。
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大卡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千米。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感受发现教学中的规律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2、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规律,进而运用规律。
三、教学过程:导入:智力快车——“走出屏幕,走进校园”师:“少儿频道有一个节目叫“三星智力快车”最近这个栏目举办了一次“走出屏幕,走进校园”的活动。
看!今天智力快车就开来了我班,大家想参加吗?”好了,让我们用“智慧”一起来打开“快乐”的大门吧!口算训练:对密码,来开锁新授:——“规律,我探索我发现”师:次的活动主题是围绕着“积的变化规律”开展的,活动名称是——规律,我探索我发现!(出示活动内容)活动一:身体器官共合作,再难规律也发现探索一:计算下面的这组题,你有什么发现吗?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6× 2=()6 ×20=()6 ×200=()1、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发现2、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能说出:20是2的10倍,积120是12的10倍;2 00是2的100倍,1200是12的100倍。
3、学生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10倍,积也扩大10倍。
师提问:如果扩大5倍、30倍呢?讨论你的想法!4、全班交流,总结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几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5、运用规律,练习12×5=6012×20=()14×5=7014×()=210探索二:完成下一组题,你又有什么发现?同桌说说你发现的规律!20×8=()10×8=()5×8= ()仿照探索一用一句话来总结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几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运用规律,练一练80×4=32040×4=()20×4=()自我探索成果:(两规律合并成一个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51页内容。
学情与教材分析:《积的变化规律》是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第一部分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同时,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联系的,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索过程,感受数学的魅力。
2、引导学生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以几(除以几)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在探索和发现规律上,能更多的体验一般策略和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提出问题1、创设情景(屏幕显示):小明去小卖部里购买笔记本,售货员告诉他1本笔记本要6元,他想买2本,请您帮他算一下需要多少元?如果买20本呢?200本呢?(引导列算式并板书)2、引导观察,发现问题:6×2= 12 6×20=120 6×200=1200提问:观察、比较这3个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小结并板书课题:积的变化规律[设计意图:例题算式的呈现没有以纯算式的方式呈现,而是结合身边的生活资源给算式赋予一定的生活意义,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逐层探究,发现规律(小组内交流)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 12 6×20=120 6×200=1200引导学生分别用第(2)式、第(3)式与第(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铁力市第二小学吴鸿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题卡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一个文具盒6元,买2个多少钱?20个呢?200个呢?
生读题,口头列式,板书:
6×2= 12
6×20=120
6×200=1200
结合算式复习乘法各部分名称,引入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 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引导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并把自己的发现结果在小组内交流。
(2)指名汇报,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3)启发: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4)学生发言,完善板书: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5)学生发言:在除法中,0不能作除数,因此要强调0除外。
(6)完善原有规律。
2、验证规律。
(1)引导学生通过举例来验证规律的普遍性。
(2)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
指导生看书,巩固课堂所发现的规律。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地震灾区捐赠活动,用何种运输方式合适呢?。
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大卡车在普通公路上以4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千米。
一辆小轿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速度是大卡车的2倍,这辆小轿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3、一块长方形草地,宽8米,面积是560平方米。
如果长不变,宽增加到24米,现在的面积是多少?
4、算出第一个算式的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算式的积。
18×30=
18×15=
18× 5=
54× 5=
生速算,汇报得数,说思路。
比较18×15=270和54× 5=270,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为什么两个因数不同,积却相同呢?
生交流、汇报、得出: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积不变。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里填上运算符号,在□里填上数:
24×75=1800
﹙24○6﹚×﹙75×6﹚=1800
18×24=432
(18÷2)×(24×2)= □
(18×2)×(24÷2)= □学生继续质疑,发表见解……
五、全课总结
师:经过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
积的变化规律
6×2= 12
6×20=120
6×200=1200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以几),积也乘几(或除以几)。
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统一体。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提倡生成”,并能够“驾驭生成”,让学生的问题带着我们的课堂自由飞翔。
一、和谐课堂,生成问题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数学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尽情释放!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融,人际交往、思想共鸣的过程,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良好的课堂气氛无疑是课堂问题的最好催化剂。
只有学生不怕了,学生才会站起来提出他们脑中一直盘旋着的问题。
不怕,包括“不怕老师”,对老师的权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不怕教材”,对教材的一些观点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即使可能观点存在着错误性;“不怕同学”,很多学生的心理有一种疑问:“我的问题的提出会不会遭到同学们的耻笑?”;“不怕自己”,打断老师的课堂,提出自己的问题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学生所能做的就是战胜自己胆怯的心,把信心成功的刻入自己的心里。
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会接踵而至。
由于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适时鼓励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怕说错,就怕你不说。
在本节课上,学生大胆发言,有一个新的知识点生成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
二、精心预设方能为生成导航
传统教学中,教师思考最多的是教师如何地牵、如何地引、如何地讲清楚、讲明白。
教师扮演着不可替代的、绝对权威的角色,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结果的惟一的评判者。
在教师的眼里,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只要认真听、认真看、认真记,顺着教师预先设计的教学思路学习就可以了。
因此,所有的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控制之中,甚至问题答
案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这种教学看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参与”了,其实质是学生顺着教师的设计、顺着教师的教学思路、顺着教师的期望,进行教师心中有数的“表演”。
最终是学生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任务。
这种只重预设,忽视生成的理念是传统备课的一大弊端,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和关注。
教学过程不可能都是预设的,由于学生存在着差异,因此,问题的答案也不应该是惟一的,教学应该是“预设”和“生成”的有机整合,忽视了教学的生成性,就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忽视了学生的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价值的。
生成,不是对预设的否定,而是对预设的挑战——精彩的生成源于高质量的预设。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我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在本节课上,由于课前我进行了充分的预设,当学生运用已发现的规律去解决新的问题是时,我及时地加以肯定,并适时地加以引导。
在老师的肯定与鼓励中,孩子们由此生成出更多的数学问题,并能自己去发现。
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只要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寓有形的预设于动态的教学中,真正溶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样使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用智慧将教学演绎得更加精彩!
数学课堂上的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的,稍纵即逝而可遇不可求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拨乱反正的胆识,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及时捕捉一些有用的问题,顺势引导,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别有洞天;让看似平常的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极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绝处逢生,炼就一身扬沙拣金的提炼功夫,使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空间里畅所欲言,自由放飞,使课堂精彩纷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