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国学文化
中国“文化复兴”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复兴”名词解释
“文化复兴”指的是中国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紧紧围绕着党和国家的
发展战略,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发展文化产业为核心,以传承文化传统
为基础,以培育文化情怀为重点,在文化领域实施一系列深化改革、拓展
创新的活动,以促进文化发展的进程。
文化复兴的内容丰富多彩,紧扣时代潮流、熔铸民族文化,它着眼于
中华文化的辉煌历史,倡导当代文化的审美精神,以继承历史文化的传统,推进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
它强调追求优质文化,追求文化价值,以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为指针,把握时代正能量,以文化创新领跑时代,调动社会
良好力量,推动“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复兴旨在以文化精神性、凝聚主
流意识形态、提高精神文明水平、深层次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加强文化创新,提高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
当代的国学复兴及其反思
字废而不用 了。再提 ‘ 国学 ’ ,直追前辈大师 ,确 实要有很大 的勇气 ” ,并呼唤新一代国学大师的产 生 ,期待 “ 国学的再一次兴起” 。 从 民 日报》 作 为官方媒体 ,发表 的这两篇文章可谓有风 向标 的
意义 ,为此后 “ 国学热”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1 9 9 5 年3 月 ,赵朴初 、冰心 、曹禺 、夏衍 、叶
的途径 。具体说来 ,执政党要通过对传统 、对 国
学的重新重视来实现 意识形态领域 中的角色调整 ;
学界要 借助 “ 国学热”这一思潮的东风 ,在现今
的学术版 图上为 国学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间 “ 国学热”的表现更是异彩纷呈 ,如大批 国学班 、
读经班 的成 立 ,国学经典 类书 目持续成为书店 的
畅销 书 目,各类 国学 网站 的建 立及 国学 电视栏 目 的开办等 。 “ 国学热 ”一方 面促进 了中国传统文 化 的复兴 ,但另一方 面 ,其所展 现出来 的一些文
至善 、启功 、吴冷西 、陈荒煤 、张志公 九位老人 ,
出于对 中国各类古代典籍 的研究和继承方面面临
中断的担忧 ,在第八届全 国政协会议上郑重递交
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官方 的大力宣传 , 认 民 日报》 接 连发 表
学热”现象的最深层 的社会文化背景。 “ 国学热” 持续升温 ,上至政府 、学界 ,下至 民间 ,不 同的
社会领域和阶层都希望通过 国学来获取 自身发展
《 国学 ,在燕园悄然兴起= 》 《 久违 了,国学》 两篇
文章进行报 道 ,指出 “ 1 9 5 0 年 以后 , ‘ 国学 ’二
文 化 传 承
当代 的国学复兴及其反思
陈 闯
国学文化主题
国学文化主题中国国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国学文化一直以其深厚的底蕴和博大精深的内涵,为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将从国学的概念、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国学文化的现代意义等几个方面来展开探讨。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化学科。
它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如经、史、子、集、国学等。
国学起源于我国古代礼乐文化的学问,始于先秦,盛于唐李氏、宋朱子学派,明清两代,为后世留下深远影响。
国学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丰厚的人文底蕴、精湛的思想艺术和独特的哲学思维方式。
中国国学文化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古代、中古、近现代三个时期。
古代国学以儒家学派为主导,积极弘扬儒家经典,如《大学》、《中庸》、《论语》等,培养国家的人才。
中古国学以宋朝理学为主,落实儒家思想的实践应用,将儒家思想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培养出一批精通理学的学者。
近现代国学则主要以《新学估量》为代表,倡导学术创新和知行合一的理念,重点讨论现代科学与传统儒学的发展。
中国国学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经典与注疏、原籍与文化、教育与人才、史学与学问等。
其中,经典与注疏是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典是国学文化的基石,通过研读经典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士子的风度和情怀。
注疏是对经典的解释与阐释,通过研读注疏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经典的思想精髓。
原籍与文化是指国学文化的地域和文化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和多文化共存的国家,各个地域的文化都融入了国学文化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例如,山东的齐鲁文化、四川的巴渝文化、江浙的江南文化等,都对国学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育与人才是国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非常注重培养人才,儒家思想是古代教育体系的核心。
通过学习儒家经典和儒家礼仪,可以培养出德、智、体、群四个方面均衡发展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继承千年的文化积国学演讲稿民族的复兴画卷-七(1)班-贺琪欣
继承千年的文化积淀,续写民族的复兴画卷七(1)班贺琪欣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历史的滚滚长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历程,无不浸透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精神。
于是,千百年中国傲立于东方,历史长河金鲤化龙,浩瀚的广宇群星灿然,炎黄挺起五岳的脊梁。
岁月的梭子已在历史的诗篇中悄然划过,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诗人、智者已离我们远去,或者说我们在与这些伟大的物理空间上从未靠近,但在精神世界里无限亲密,与我们的心灵无限靠近,用思绪凝成的经典跨越了数十个世纪抵达我们的心魂。
如今,即使快速的车流带着我们如飞前进,但是国学的经典留给我们的是血液中的印记,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褪去颜色。
南山下,菊圃边,一位老人荷锄而归,口中吟唱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歌谣,虚掩的柴扉,丛生的桑麻,轻柔的炊烟,掩映着悠远的村庄,远离了俗世的喧嚣,陶渊明在追逐利禄的世俗文化中,演绎着君子的隐逸之风,为奔腾下泻的中华文化汇入了清凉的溪流。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苏东坡在人生低谷之时,用豁达的胸怀包容着命运的屈辱,没有“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哀叹,也没有江南游子拍遍栏杆的埋怨,只是在沙湖道中,一袭蓑衣,半截竹杖,漫吟着“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路逍遥走去。
苏轼用圆润而不耀眼的光芒为中华文化增添了达观血肉。
分茶颠竹,打马藏阄,通五音,精六律,一位浪子在花中消遣,在酒中忘忧,但却是个蒸不烂煮不熟吹不变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关汉卿赏的是洛阳花,扳的是章台柳,用一颗玩世不恭的心拨开了黑暗社会的千层锦套头,虽然社会丑恶横行,冤狱遍地,但却在狼藉的历史长卷中,为中华文化留下了干净清洁的文化基因。
我们不必为一时的迷惘惊慌失措,也无需为短暂的丑恶惴惴不安,数千年的积淀决定了我们将在历史开拓的大道上曲折前进。
在陶渊明的诗歌里寻找君子的隐逸,在苏轼的奔放里学习逆境中的淡定,在关汉卿的留连中抽取洁净的血液。
古代文化复兴
古代文化复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习惯也在不断改变,一些传统文化不再被重视和传承。
古代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遗产,却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为了使古代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古代文化复兴成为了当下的一个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古代文化复兴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古代文化复兴古代文化复兴是指对古代文化进行重新挖掘和发掘,重视和推广古代文化,让其在当代得到更好的应用。
通过对遗产的保护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自信心。
古代文化是指传统的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的文化,是古代人类文明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异很大,但是古代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和智慧,对今天的人们仍然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因此,推动古代文化的复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为什么要进行古代文化复兴1. 保护文化遗产古代文化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古代文化进行保护,是对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尊重和珍视。
2. 传承文化智慧古代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科学和艺术智慧,对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因此,对古代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掘,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使其更有自信地面对未来的发展。
3. 促进文化创新古代文化虽然与现代文化差异很大,但其中的思想和智慧,可以用于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复兴,可以促进文化领域的创新,开拓人们的思维,引导文化创新的方向和目标。
三、如何进行古代文化复兴1. 引导人们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古代文化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是进行复兴的基础。
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展览、讲座等形式,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古代文化,并引导他们去体验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2. 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不加保护,便会逐渐消失。
因此,对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一定是古代文化复兴的重点。
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尚德国学应当先行
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尚德国学应当先行刚过七点半,泗水县圣水峪镇的北东野村里的三处大喇叭就播起了《弟子规》、儿歌《跪羊图》、《百善孝为先》等儒学经典。
村民们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开始一天的农作、上班或家务。
(中新网,12月9日)“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本应学龄前就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也变成了课堂上老师多番强调、反复叮咛的必背语段。
只是,时至今日,伴随社会转型,中国人的民族情结、文化自豪都在减弱,极端个人主义恶性膨胀,一些原先被广泛认同的规则光速淡化,在物欲横流之中,社会戾气甚嚣尘上,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传统的美德、文化修养仿佛被关进了“法海的雷峰塔”。
不养老、不诚信、不礼貌,社会上失范现象层出不穷,无一不在提醒着传统人伦瓦解,忠孝礼义廉耻这些基本的道德观念已经变得岌岌可危。
这时候,提出复兴优秀传统文化、提倡中华礼仪,显得尤其必要,而传统文化以《弟子规》、《孝经》、《论语》、《孟子》、传统家训、治家格言中尚德的国学教育显然应当是首当其冲的。
国学尚德,《礼记.学记》中提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之根本在于民,匡正人心则在于德行其身,言传身教、学思并举。
当然一味的死记硬背,显然是糟蹋了先贤志智士的心血,国学是中华几千年文明的高度浓缩,要想一朝一夕领悟透彻,显然不太现实。
国学教育不是象牙塔里的存在,也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应该是民众生活的向导,是国人生活智慧与存在的艺术。
教育部门在对国学进行宣讲传播时,也应当走出学校教育的藩篱,在草野之间“广积善缘”、“广种善果”,在农村、社区之间多讲孝亲、和家、睦邻,将道理化作故事,多举身边例子少说条条框框,以情感人。
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化归于民众长期的国学熏陶当中,人文精神内化沉淀为一种习惯,中华文化的整体复兴才能真正实现。
我们说人的品性是三岁定终身,国学教育也应“赶早”,对孩子的国学启蒙教育应当从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开始,给他们上好礼义、忠孝、诚信这些最基本的素质教育第一课,给他们的人生产生正向的引导。
复兴之路优秀国学
复兴之路优秀国学复兴之路优秀国学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古代经典、古代文学、史书、哲学、道德、礼仪等方面的内容。
随着时代变迁,国学的地位在中国文化中逐渐被边缘化,但是在当代社会中,对于国学的重视依然存在。
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本文将探讨复兴之路优秀国学。
一、复兴之路近年来,国家提出了大力推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战略,重视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国学传承和弘扬工作。
这一举措不仅有助于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凝聚国家文化认同和固定文化的根基,以实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复兴。
其中,国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兴之路值得探究。
在推动国学复兴的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国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创新研究。
当前,虽然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都开设了国学相关专业,但是国学研究的学科体系仍需完善。
要鼓励更多的人去深入研究国学经典,探索其中的精髓和启示,并针对当代社会的需求进行创新性的发掘和应用。
同时,也要加强国学相关教材和课程的改革,使其更贴合现代化的需求,提高国学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其次,针对社会需求,要重视国学的应用和传播。
国学应不仅仅局限于学术研究和专业人士的范畴,而是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学习和体验国学经典的精髓。
在一些新媒体和社交网络平台上,可以推出国学经典的内容和解读,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国学。
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讲座、手工制作、比赛等形式,让人们互动参与到国学传承中来。
这些措施都可以有助于激发民众对于国学文化的热情和兴趣。
最后,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国学氛围和价值导向。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国学经典在公共场所的展示和宣传,使更多人了解国学;社会可以通过举行各种形式的国学活动,增强文化传承的氛围。
此外,各种形式的褒扬和嘉奖,都可以起到激励人员的作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国学传承和发展中来。
二、优秀国学国学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文化体系,其中包括了许多优秀的经典和名著,这些经典和名著,凝聚了前人的智慧和勤奋。
中国“文化复兴”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复兴”名词解释中国“文化复兴”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一系列活动。
文化复兴的核心目标是把中华优秀文化新旧重组,重构新的文化的体系框架,打造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归宿,构建民族团结和国家富强理想的精神家园。
“文化复兴”的任务是中国今天及未来的重要课题,一方面要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近现代传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把新旧文化比照互比、有机融合,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另一方面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的熏陶,用新的维度去审视历史文化,借鉴和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智慧,自觉树立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有力推动新文化建设,改革传统文化,自觉接受和尊重体现多元文明交流的多元文化。
面对当前的全球文化混沌局面,中国的文化复兴尤为重要。
文化复兴不仅是让中国走出一条独特的文化发展道路,而且是强化中国和世界之间的文化交流,打破最近冷兵器冲突,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力量。
实现文化复兴,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政府要把文化复兴作为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安排全国文化发展,并从政策层面考虑如何积极推动文化复兴进程。
企业要自觉负责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积极把中华文化引入当代,发挥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为传统文化的复兴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社会组织则要积极开展全民参与中华文化复兴的活动,承载社会各界参与文化复兴的热情;通过宣传文化复兴,让大众了解文化复兴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共同参与文化复兴。
文化复兴是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方式,也是一个展现中华民族独特魅力的实践。
它将中国的古老文明与世界的文化做出一种有机结合,去皮、取核,形成一个新的文化局面,中国向世界传递的就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自信,以及中华文明和世界各国的友好交流与国际社会的平等互利。
实现文化复兴,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化发展方向,推动文化建设取得新的突破和重大成果,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努力,为各民族团结和祖国富强而努力。
教育强国,文化复兴圆中国梦中国颂中国梦国学讲堂
教育强国,文化复兴圆中国梦中国颂中国梦国学讲堂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概念。
当今国学热的兴起,有着内在的原因,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地彰显。
自五四运动之后,随着人们对于当时的国势以及文化选择的重新思考,中国固有之传统再度被人们所审视与反思,正是在这一反思意识之上,形成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的国学兴盛时期。
当时的国学人物提出“融会中外,博通古今”的口号,在充分吸收外来学术文化的前提下,重铸学术与教育之魂。
从宏观战略的高度上提出了中国传统学术在重建中华文化与中华之魂时的意义。
说明国学的兴起有着必然性,并非偶然。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章太炎在1907年7月第15期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上,发表了一篇《中华民国解》,其中提出:“‘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故《春秋》之义,无论同姓之鲁卫,异姓之齐宋,非种之楚越,中国可以退为夷狄,夷狄可以进为中国,专以礼教为标准,而无有亲疏之别。
其后经数千年,混杂数千百人种,而称‘中华’如故。
以此言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之也。
”章太炎这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与关注,他注重从文化去定义“中华”一词的概念蕴涵,将中华民族的根脉定位于文化传统,而种族是变化不定的,可以互相融合与变化。
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得益于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的基础。
同时,也提醒我们,“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之也”,丧失文化,等于丧失中华民族之根。
对于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全面的认识与宣传,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传统文化为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国学的基本精神表现出中华民族与中国人的基本人生价值观念与思想方法,是一种人文精神。
它是一种多元与和谐的精神文化体系,能够吸收外来文化,新陈代谢,生生不息。
今天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能走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老路上去。
当然,国学的教育除了读经之外,还可以采用展示的方法进行,向青少年展示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陶冶性情,提升道德素养。
国学复兴
《四书》的经典地位及意义在于扩大了 《五经》的价值体系。 《五经》的经典意义在于对原典的保存, 但未反映变化了的时代需求和时代精神。 《四书》则扩大了经典的开放价值体系, 既满足了不同时代的文化需求,又是一个 划时代的宋学的凝集。
二、《大学》的作者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人生哲学的论文, 也是儒家最有系统的一篇政治哲学论文。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没有单 行本,也不知作者是谁。汉代人说子思所 作,宋代人以为曾子所作,清代人以为汉 代群儒作。近人认为是思孟学派的作品。 也有人认为是秦汉之际荀子后学之作。
在宋元明三代,《四书》的权威已超越 《五经》。 《五经》称名始于西汉时的汉武帝时代, 《四书》的称名却始于南宋的朱熹,其间 相隔一千三百年左右。
《大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政治纲领。 《中庸》——儒家的哲学观和人生观。 《论语》——孔子的言行录,奠定了儒家 思想的基本原理。 《孟子》——孟子的言行录,奠定了儒家 的政治思想体系。
北宋司马光撰著了《大学广义》一书,这 是《大学》单印本的开始。但司马光没有 改动《大学》原文,也没有指明《大学》 是谁作的。 到了程颐,他移易《大学》原本章节,成 《大学》定本。程颐、程颢尊崇《大学》, 认为《大学》是孔门的遗书。
前言
一、“国学”释义
“国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张岱年等著: 《国学今论·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
版)
前言
二、国学复兴的意义
“国学”指的是中国传统的学问,研究的是整体中国文化。 但“国学”之名起于清末。 兴起于20世纪初的国学运动(1902年梁启超首先介绍了日本的国粹
主义;黄节、邓实、章太炎、刘师培等人于1905年在上海成立“国学保存
文化自信的觉醒:国学在当代的复兴与挑战
文化自信的觉醒:国学在当代的复兴与挑战《文化自信的觉醒:国学在当代的复兴与挑战》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日益凸显。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其文化自信的觉醒与国学的复兴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
一、国学复兴的文化自信国学的复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体现。
在经历了近代的西学东渐和文化冲击之后,中国社会开始重新审视和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当代的复兴,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期许。
这种文化自信的觉醒,是对“现代化而不西方化”的一种探索和实践。
二、国学热背后的文化反思“国学热”的出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新认识和评价。
在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寻求文化上的根和魂。
国学的复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回归,也是对现代文化的一种反思。
这种反思,是对传统文化中优秀元素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传统文化中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部分的批判和超越。
三、国学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国学的复兴,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国学与现代价值观的融合,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种融合,既要保持国学的原貌和精髓,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
通过这种融合,国学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为人们提供精神的滋养和智慧的启迪。
四、国学复兴的挑战与机遇国学的复兴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如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如何与世界文化对话、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特色等。
同时,国学的复兴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如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追求、科技对文化传播的推动等。
面对挑战和机遇,国学的复兴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勇气。
五、国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当代教育中,国学的地位日益凸显。
通过教育,国学的智慧和精神得以传播和普及,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同时,教育也是国学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平台,通过教育,国学可以不断地吸收新知、更新观念、丰富内涵。
【心得体会】国学的馈赠——基于大国复兴的文化思考
国学的馈赠——基于大国复兴的文化思考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国学是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精髓。
国学在我们眼里,或许过于厚重,非常深奥,难以触碰。
其实,只要我们愿意去亲近,即使打不开国学的大门,管中窥豹,也能得到一点启示,增添一些收获。
孔子说:“三十而立”。
一个人在三十岁以上的时候,应该确立起生活的基本信念。
既需立事,更需立心。
我和很多人一样,偶尔会陷入一种精神饥荒。
生活的状态,就像《大话西游》里那句经典的台词“他好像条狗”,知道自己是狗,却无力改变,不抱任何改变的希望,也不做任何改变的努力。
喜欢自嘲“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未来的苟且”。
看似一条“聪明狗”却在用一种消极的心态在误导自己的人生。
我们难免一时消极,但是我们必须寻求改变,不妨来学习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国学的思想宝库里汲取精神的力量。
《礼记•大学》中说“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句话告诉我们,修身就是一个探究事物发展规律、学习知识、真诚地对待一切、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不断的自我成长的过程。
我们只有自己修身,使自己具备足够的才华和美德,才能承担更多的责任。
孔子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我们不要愁没有职位,而要愁没有任职的本领,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只求获得足以使别人了解自己的本领。
懂得了这些,我们或许可以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放任自流。
而是沉静下来,认清自己,多一点诚恳,坚持理想也认清现实,即使一时失意,也要简单的相信,我不是那条无能为力的狗,而是勇于改变的人。
说起改变,我一直相信读书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当一个人会读书、会思考、他的气质就不同,改变也会慢慢凸显。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可见读诗有诸多好处。
我们都已成年,可能读书无法给我们带来名利,但是只要多读书,读好书,就没有人能够阻止我们内心的成长。
国学复兴与文化自觉
要 源泉 、 越来越 成 为综 合 国力 竞争 的重 要 因 素 。 ”
由此可 见 , 随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 复 兴 过 程 , 然 伴 必 迎来 中华 文化 的繁荣 兴 盛 , 即 “ 也 国学 复兴 ” 。这 体现 了一 种高度 的“ 文化 自觉 ” 精神 。而 “ 国学 复 兴 ” 文 化 自觉 ” 必然促 进 中华 民族 的伟 大 复 与“ 又 兴 。基 于这一认 识 , 文 拟 就 其 中几 个 问 题 作 一 本
秋公 羊 学 、 中华 政 教 文 明 。
籍 大报 科一L; co毋 杭范学 会版_n_了一 y 州 学一 学_onN0c一 鉴 社 _ 0 — 师鹱携 圜c一 1 I 罐 z—lo v 一IDz ¨ oo0丁 t 1E 工 计 0 d a0 D口 i e
不足, 特别 是 它的浮 躁化 与功 利 化 ( 商 品化 ) 或 的
的严 重 缺 陷 , 利 于 促 进 中 华 民族 的 和平 崛起 , 赋 予 人 类 生 态 文 明 以深 刻 的 内 涵 和 意 义 。 有 并 关键 词 : 国学 复 兴 ; 化 自觉 ; 文 现代 教 育 ; 和平 崛起 ; 态 文 明 生
中 图分 类 号 :2 2 B 6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4—2 3 ( 0 0 0 0 2 0 17 3 8 2 1 )2— 0 7— 5
社会 在很 多方 面倒 是相 当西 化 了。 因此 , 对 所 面
国学 与 国学复 兴
晚 清 以 降 , 国学 ” 词 被 赋 予 了 崭 新 的 内 “ 一 涵, 即与 “ 西学 ” 相对 而 言 , 国学 ” 表 了 中 国传 “ 代 统学 术文 化 , 显 了 中国传统 文化 的学术 自性 。 彰 时至今 日, 国学 ” 词 能 否成 立 ? 内涵 是 什 “ 名
复兴国学只是个白日梦
复兴国学只是个白日梦
国学产生于小农经济时代,其内容大多是为专制主义服务,或多少带有专制主义的色彩。
而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自由和法治是任何人也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
况且,就当下中国而言,这三者正是国人奋斗和热烈期望的东西。
因此,从国学的内容上来看,它不能给当代人提供所需要的东西。
不管怎么翻炒,也很难从中发现民主、自由的气息。
所以,国学的命运只有一个,那就是死亡。
或许,有人会说可以借尸还魂啊!我要反问一句,有必要吗?西方的民主政治哲学非常完善。
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国人一直很难全面了解。
即使有少数人了解了,也难以发挥重大的影响。
国人对西方民主政治哲学的无知,使得一部分人仍然幻想通过复兴国学,来振兴中华民族。
当他们认真、全面地了解了西方的政治哲学之后,就会很容易沮丧地发现,他们的想法无疑于痴人说梦。
更不用说,西方的民主政治实践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民主国家的体制和理念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全世界扩展,并成为一种日益壮大的潮流。
大家都知道美国在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同样也应该知道,美国的民主政治体制也是很多国家人民的梦想。
在中国大骂美国的人,要给他一张美国的绿卡,比谁往美国跑的都快。
这不是我的杜撰,而是社会现实。
那些指责别人卖国的人,他们其实早已是外国人。
国学本身内容的落后,又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所以复兴国学只能是个白日梦。
有信手可以拈来的西方政治哲学,谁会去到故纸
堆里,绞尽脑汁改造国学呢?。
国学与文艺复兴如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
国学与文艺复兴如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国学与文艺复兴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创新的探索具有特殊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国学与文艺复兴如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一、国学与文艺复兴的传承1. 传承的意义国学是中国传统学问的重要分支,它包括了儒家、道家、佛教等多个学派的理论和经典。
国学的传承有助于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信,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2. 传承的方式国学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经典研究、教育与普及、传统文化活动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经典文献,重温中国古代智慧,可以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国学的精髓。
此外,通过教育和普及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国学知识,培养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
二、国学与文艺复兴的创新1. 创新的必要性传承传统文化是为了使其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生机与活力,因此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国学与文艺复兴需要与时俱进,融入当代文化语境,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2. 创新的方向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需要通过创新来使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例如,通过文艺复兴的方式,采用新的艺术形式和媒介,使传统文化更加生动、有趣,吸引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三、国学与文艺复兴的作用和价值1. 保护文化多样性国学与文艺复兴的传承与创新,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各地区的独特文化。
通过重视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避免文化的同质化和单一化。
2. 培养人文素养国学与文艺复兴是培养人们的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国学和参与文艺复兴,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欣赏。
3. 促进文化创新与经济发展国学与文艺复兴的传承与创新不仅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源泉。
文化创新有助于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形成文化产业的新兴经济增长点。
结语:国学与文艺复兴的传承与创新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性
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性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性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根基。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国家的传统文化正逐渐消逝。
传统文化的复兴变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还能够为现代社会带来许多益处。
1. 保护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性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志,它体现了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面临着文化同质化的趋势,传统文化的复兴可以帮助保护和传承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性。
通过弘扬传统艺术、传统节日和传统饮食等,我们能够展示出我们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使我们的国家在全球舞台上更具有与众不同的声音和形象。
2. 弘扬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它们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助于弘扬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人们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正直、善良和谦逊的品质。
通过教育与宣传,我们能够将传统文化的智慧和道德准则渗透到教育体系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 丰富当代文化表达形式传统文化是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现代文化可以有机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
传统文化的复兴可以激发创意和想象力,为艺术家和创作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将传统元素融入当代媒体、电影、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中,我们能够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且富有创新力的作品,促进文化创新与艺术进步。
4. 促进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复兴不仅对文化领域有益,还有助于推动经济和旅游业的繁荣。
国际旅游业是全球最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传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吸引力。
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古建筑、民俗和手工艺等,我们能够吸引国内外游客,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地方经济的活力。
总结与回顾: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它既能够保护和传承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性,又能够弘扬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丰富当代文化表达形式,促进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国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如何
国学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如何国学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追求。
虽然在现代社会,国学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但它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国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前景。
一、国学的发展现状1. 教育体系的衰落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推进,国学教育逐渐被边缘化。
传统的文化课程和教学方式已被取代,许多学校不再注重国学知识的传承和教授。
这导致了国学在教育领域的衰退。
2. 学术研究的复兴然而,在学术研究领域,国学正在经历一股复兴之风。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国学经典著作,发表相关论文和著作。
这为国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和动力。
3. 传统文化的登录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对本土文化的重新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国学的价值。
国学的思想和价值观与现代人追求和谐、平衡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吸引了一批新的追随者。
国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逐渐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二、国学的前景展望1. 教育改革与创新虽然国学在现代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但教育改革和创新有望为国学的发展提供机遇。
新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将国学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与热爱。
2. 国学研究的深化随着学者对国学的深入研究,国学在学术界的地位将得到提升。
更多的研究成果将为国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同时,国学研究的跨学科性有望带来更广泛的影响和价值。
3. 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学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保留传统的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通过将国学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创造新的表达和传播形式,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研究国学。
4. 国学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国学教育的推广与普及是国学发展的重要任务。
政府应加大对国学教育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国学教师,建立完善的国学教育体系。
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对国学教育的关注和投入,推动国学走进千家万户。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下,国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文化的复兴高中优秀作文精选
传统文化的复兴高中优秀作文精选《传统文化的复兴》“哎呀,这传统文化啊,以前总觉得它离咱挺远,可经历了那档子事儿,我算是彻底明白了,它其实一直就在咱们身边,从未走远!”我打小就生活在一个现代化的都市里,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每天接触的都是最新潮的玩意儿。
那些传统的东西,像戏曲、书法、剪纸什么的,在我眼里就像是老古董,只存在于电视里或者博物馆中。
直到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活动,让我们去参观一个古老的小镇。
那小镇藏在大山深处,仿佛与世隔绝。
一踏入那里,我就感觉像是穿越回了过去。
镇口有一座古老的牌坊,上面的雕刻虽然已经有些斑驳,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精美。
沿着青石板路往里走,街边是一家家古色古香的店铺。
有卖传统糕点的,那糕点的形状和颜色都好看得很,店主用着老旧的秤砣,一点点地称着,那认真的劲儿就像是在对待一件宝贝。
还有一家卖手工艺品的店,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竹编、草编,那手艺巧得哟,让人忍不住赞叹。
我走进了一家茶馆,里面坐满了人。
台上有一位老者在唱着戏曲,那声音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婉转悠扬。
我听不懂他唱的词儿,却被那旋律深深吸引。
台下的观众们有的闭着眼睛,手指在桌上轻轻打着节拍;有的跟着哼唱,一脸陶醉。
我找了个空位坐下,静静地看着、听着。
这时,旁边的一位大爷看我一脸好奇,笑着跟我搭话:“小姑娘,第一次听戏吧?”我点点头,大爷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起了这戏曲的故事,还告诉我怎么去欣赏。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戏曲不再那么陌生,它仿佛是在跟我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出了茶馆,我继续在小镇里溜达。
在一个角落里,我看到一位老奶奶正在剪纸。
她的手虽然布满了皱纹,但却十分灵活。
只见她拿着一把剪刀,在一张红纸上上下翻飞,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就出现在了眼前。
我忍不住凑过去说:“奶奶,您这手艺太厉害了!”奶奶笑着说:“这算啥,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啊!”那天在小镇上的所见所闻,让我深受触动。
回到家后,我开始主动去了解传统文化。
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传统
如何复兴中华文化传统对于“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个话题,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分享一些我个人的经验和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一个良好的饮食习惯。
我们应该尽量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避免过多的油脂和糖分。
此外,要保持适当的饮食结构,早餐要吃得饱,午餐要吃得好,晚餐要吃得少。
合理搭配各种食物,保证营养的均衡摄入,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
其次,保持适当的运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
比如,可以选择慢跑、游泳、瑜伽等有氧运动,也可以选择举重、健身等力量训练。
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坚持每天进行适当的运动,这样才能保持身体的健康和活力。
此外,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应该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才能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此外,还要注意睡眠环境的舒适度,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比如规律作息时间、避免熬夜等,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
另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但是我们要学会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保持乐观的心态。
可以通过学习冥想、放松技巧等方式来调整心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最后,保持良好的社交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需要和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样才能保持身心的健康。
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等方式来丰富自己的社交生活,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总的来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在饮食、运动、睡眠、心态和社交等方面都要做好。
希望大家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
太极图告诉我们:
一、
见仁见智永远存在,
这是自然而然、势所必然、理所当然。
二、
相对客观有主观,
相对唯心有唯物,
相对微观有宏观,
相对矛盾有统一,
高低、内外、正反、大小、长短、远近、新旧等等。
三、
有所变有所不变,
有绝对的相对有绝对的绝对。
矛盾是绝对的相对,
统一是绝对的绝对。
变和不变、绝对和相对,
既矛盾又统一。
四、
相对有,相对的创造性;
绝对有,绝对的局限性。
相对有,相对不断的创造;
绝对有,绝对不断的局限。
相对有,相对的已知;
绝对有,绝对的未知。
相对有,相对问题会不断化解;
绝对有,绝对问题会不断产生。
五、
天下大势: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合中有分、分中有合;
一而二、二而一。
六、
相对:
有相对的相对,有相对的绝对。
太极:
有相对的太极,有相对的无极。
自然宇宙:
矛盾统一、相对绝对、无极太极。
七、
身心:
矛盾统一身心无极太极:
吃喝拉撒、心跳呼吸、冷热苦甜、悲恐怒喜、思想行为、生死病康、胖瘦美丑、男女老少、寿夭残健、嘴巴开合、眼睛睁闭、新陈代谢、手心手背、前后内外、情绪起伏、得失成败、坐立住行、吉凶祸福等。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易经》
一、无极太极能解释宇宙自然
无极太极包含0123
0(易)为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1(一)为时间: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2(异)为阴阳:相互消长,此起彼伏;
3(移)为动静:阴阳动静,缓速显隐。
二、道是宇宙也是自然
道
宇宙一体合和无极太极:
易: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一:时间——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异:阴阳——相互消长、此起彼伏;
移:动静——善恶吉凶、缓速显隐。
阴阳自然合和无极太极:
1.一化二——阴、阳,
2.二化三——阴、太中阴阳和合、阳;
3.阴化二——阴中阳、阴中阴,
4.阴化三——阴中阳、阴中阴阳和合、阴中阴;
5.阳化二——阳中阴、阳中阳,
6.阳化三——阳中阴、阳中阴阳和合、阳中阳;
7.和合为一。
人
身心一体合和无极太极:
阴中阴阳和合:合情合理;
太中阴阳和合:合理不变;
阳中阴阳和合:合法合理。
知行自然和合无极太极:
阴中阴阳和合:慈、静、行、退、柔、舍、文、虚、曲等;
太中阴阳和合;
阳中阴阳和合:严、动、止、进、刚、取、武、实、直等。
万事万物合和无极太极:
公私、正邪、顺逆、是非、明暗、亲疏、信疑、利害、连断等。
三、无极道太极
若有其他的一切世界,都必然符合无极太极;
无极和合道同通太极;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四、道
易:道包含无极太极;
一:儒释道及一切文化、思想和宗教,为人体悟道而解说道;异:无极零,无无有;太极一,有无有;
移:无极通同道合和太极。
五、太极和合道通同无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局内常迷局外清,只因心在此局中;
化去所有及身心,一无所有身山明;
太极有无无极无,易行无有有无通。
六、0123能解释宇宙自然
0(易)为空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1(一)为时间:周而复始,无终无始;
2(异)为阴阳:类比物事,矛盾统一;
3(移)为动静:吉凶善恶,缓速显隐。
道包含0123,
自然宇宙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宇宙。
七、生生不息
相生是相生亦会相克,
相克是相克亦会相生。
自然不会僵化,自有变化,变化不会失序,自有规律。
无终无始,
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