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刺激仪定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合集下载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肘部神经阻滞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肘部神经阻滞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肘部神经阻滞术的临床效果研究作者:姚卫贵骆小花尉永鹏张锦明李双弟张强马芳芳甄强林来源:《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年第07期【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神经阻滞法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组共采用病例62例,应用B·Braun公司Stimuplex神经刺激仪及22G绝缘针,局麻药使用0.3%~0.5%盐酸罗哌卡因和1%~2%盐酸利多卡因。

以初始电流1mA在神经定位点穿刺,引出效应肌群颤搐后将刺激电流调小至0.2mA~0.3mA仍有明显肌肉颤搐时注入预定容量的局麻药。

结果:62例患者肘部神经阻滞效果优者60例,效果良者2例,优良率100%。

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肘部神经阻滞,效果确实可靠,对于前臂手术,能提高阻滞成功率和精准度,并且非常适合于初学者,有客观的注药指征和效果评价。

与传统肌间沟入路和腋路相比,其用药量小,并发症少,对患者功能影响轻微,适合于老年、单纯小臂或手部骨折等手术以及凝血功能相对较差患者,值得推广和普及。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肘部;神经阻滞术肘部神经阻滞术,由于定位不清,神经走行没有神经鞘膜包裹,传统方法阻滞时与腋路、肌间沟径路不尽相同,故而临床常很少采用,多被腋路和肌间沟所代替[1]。

由于近几年来神经刺激仪广泛用于神经阻滞术,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坐骨神经阻滞也逐渐成为一种现实可行的方法[2],受此启发,本研究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肘入路神经阻滞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实施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肘部神经阻滞上肢手术62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7例,女25例,年龄11~59岁。

手术包括桡骨骨折、尺骨骨折、掌骨骨折、指骨骨折、腱鞘囊肿及清创缝合术。

所有病例效果全部满意,术中血压、脉搏平稳,麻醉成功。

1.2 麻醉方法1.2.1 器械及药品 Stimuplex神经刺激仪(B·Braun公司)及120mm的22G绝缘针和50mm 的22G绝缘针;灭菌神经阻滞麻醉包。

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

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

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发表时间:2014-05-12T11:18:18.9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贾俐群王永丽李孟赵斌[导读]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为临床手术经常使用的麻醉方法之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于患者周围神经的准确定位[1]。

贾俐群王永丽李孟赵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9医院麻醉科 261041)【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

方法:利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66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将患者按照随机分配方法分成2个组,每组各33例患者。

其中观察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异感定位,两组患者采用的局麻药均为0.75%罗哌卡因和2%利多卡因混合液20毫升。

结果:观察组患者中麻醉效果优良患者31例(阻滞麻醉成功率93.94%),对照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患者25例(阻滞麻醉成功率75.76%),观察组患者阻滞麻醉成功率显著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阻滞麻醉成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要更加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异感定位臂丛阻滞麻醉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3-0189-02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为临床手术经常使用的麻醉方法之一,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麻醉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于患者周围神经的准确定位[1]。

为了进一步探讨神经刺激仪用于臂丛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本次研究利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66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取得了十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在就将分析探讨的临床护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病人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2月66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其中有男性患者为35例,女性患者为31例,年龄跨度为18-70岁,平均年龄为(43.6±4.7)岁。

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目的探究神经刺激仪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择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于江西省新余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4例上肢手术患者,按照对肌间沟臂丛神经采取的不同麻醉阻滞方法进行分组:以传统盲探法进行阻滞麻醉的32例患者归入对照组,以神经刺激仪进行阻滞麻醉的32例患者归入研究组。

比较两组的阻滞效果及相关指标。

结果麻醉15 min后的V AS评分:研究组为(0.66±0.43)分,对照组为(2.26±0.95)分;阻滞起效时间:研究组为(11.71±2.52)min,對照组为(14.77±4.36)min;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为3.13%(1/32),对照组为18.75%(6/32)。

研究组的上述指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神经刺激仪可以更准确地定位神经位置,微电流刺激可以加快药物吸收,缩短阻滞起效时间,避免药物留滞引发不良反应。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nerve stimulator in 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Methods From May 2015 to May 2016,64 patients undergone upper limb surgery treated by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According to different anesthetic method for block in 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they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control group (traditional blind probe for block anesthesia,n=32)and research group (nerve stimulator for block anesthesia,n=32).The block effect and related indexes between groups was compared respectively.Results After 15-minute anesthetization,V AS score was (0.66±0.43)points in research group and (2.26±0.95)points in control group.The onset time of block was (11.71±2.52)min in research group and (14.77±4.36)min in control group.With regard to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in research group,it was 3.13% (1/32),while in control group,the rate was 18.75% (6/32).The above-mentioned index in research group was superior to that in control group with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Conclusion Nerve stimulator can accurately locate the neural position,and microcurrent stimulation can facilitate drug absorption,shorten the onset time of block,and avert the adverse reaction due to drug stagnation.[Key words]Interscalene brachial plexus block;Block anesthesia;Nerve stimulator上肢骨折乃临床常见骨折类型,手术一般选择肌间沟臂丛神经进行麻醉。

探讨神经刺激仪应用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

探讨神经刺激仪应用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

探讨神经刺激仪应用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发表时间:2016-05-18T13:05:48.163Z 来源:《医药前沿》2016年4月第11期作者:唐毅杨红梅夏炳春[导读] 大竹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四川达州 635100)不仅可以提升患者阻滞成功几率,而且还能避免出现并发症,是提升患者手术效果的重要保证,可推广。

唐毅杨红梅夏炳春(大竹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四川达州 635100)【摘要】目的:评价神经刺激仪应用在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

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麻醉科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接收的41例上肢手术患者(治疗组),同期选择41例上肢手术患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所有入选患者术中均接受臂丛神经阻滞方案,但治疗组加用神经刺激仪,对比2组麻醉效果。

结果:所有入选患者都已完成手术,治疗组阻滞成功率92.68%,对照组63.41%,对比发现有差距(P<0.05)。

结论:对于上肢手术患者,在臂丛神经阻滞环节应用神经刺激仪可以取得显著麻醉效果,可推广。

【关键词】上肢手术;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阻滞成功率;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1-0106-02上肢手术操作中,为进一步提升手术效果、减轻患者痛苦,往往需要进行臂丛神经阻滞,而为了提升阻滞定位的精准性,提升神经刺激仪应用效果非常关键。

因此,研究中笔者选择41例上肢手术患者进行重点分析,同期选择41例上肢手术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术中分别予以不同麻醉方案,并对所有入选患者麻醉效果进行评定,重点总结提升患者麻醉效果的麻醉方法,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案1.1 临床资料采取随机法选择本院麻醉科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接收的41例上肢手术患者(治疗组)。

患者年龄结构:最大59岁,最小20岁,中位值(34±7.25)岁;患者性别构成:男性患者共有25例,女性患者共有16例。

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AbtatO jc v : os d ec ncl f c o t m su rroebaha peu l kg i db ev t ua s c : bet e T u y h l i f t fne ucl gov reil lxs o ud ynre i l— r i t t i aee i r a bc e sm
w s .7 % r i cie eut: w nye h ae eesces l nG op I( 3 3 )ad2 ae r pl a 3 5 o v a .R sl T et-i t ssw r ucsf ru 9 . % 0 pa n s g c ui n 1cssi Go n u I (0 ) hr w srm ral df rnebtentetogop .C nls n Itr ucl g oebaha p x s lc 7 % .T ee a e akbe ie c e e ru s o c i : nem sua r v rc i l u ok fe w h w uo ro l e b

J OURNAL OF T S AI HAN ME CAL COL GE Vo. No 7 2 0 DI LE 131 . 01






51 5
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 经阻滞 麻醉中的应 用
陈 延 页 ( 锡市 手外科医院 , 无 江苏 无锡 2 40 ) 10 1
感, 遇到肥 胖解 剖标 志 不清及 不 合作 患者 时 , 阻滞 不
全及麻 醉 失败 时有 发 生 , 至 需 增 加 局 麻 药量 或辅 甚
助药 物而 增 加 副作 用 的发 生 率 … 。应 用 神 经 刺 激 仪 辅助 定位 实施 肌 间 沟 臂丛 神 经 阻滞 麻 醉 , 以提 可

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体会

周围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臂丛神经阻滞中应用体会
直 至 02 03 m 时 , 有 相 应 部位 的肌 肉搐 动 , .~ . A 仍 回抽 无 血 、 脑脊 液后 . 注 人 局麻 药 03 5 即 . %罗 哌卡 因 5 m 后 , 见 肌 7 l 可
并 尺 骨骨 折切 开 复位 内固定 术 3 例 ,肱 骨 骨折 切 开 复位 内 2
1资料 与 方法
11一 般 资 料 .
选 用 德 国 贝 朗公 司 生 产 的 神 经 刺 激 器 (T MU L X— SI PE
D GBB AU 和刺 激 电极 复合 针 。 I / R N)
13分 组 方 法 .
采用 随机 及 病 人 意愿 相 结 合 的原 则 分 为 实验 组 和 对 照 组 , 验组 采用 周 围神 经刺 激 器定 位 , 照 组采 用 异感 定 位 , 实 对
两 组 局麻 药均 为 03 5 . %罗 比卡 因。 察周 围 神经 刺激 器定 位 在臂 丛神 经 阻滞 中 的成 功率 和镇 痛 持续 时 间 。 7 观 结果 : 周 围神经 刺 激器 阻滞 成 功率 显 著高 于对 照组 。结论 : 用 周 围神 经刺 激器 定 位较异 感 定 位更 精确 。 使
固定 术 1 3例 , 骨 骨折 切 开 复 位 内 固术 4 锁 3例 , 种 骨 折 内 各
固定 术 后 内 固定 取 出术 6 1例 ,肘 部或 腕 部各 种 瘢痕 粘 连 松
解术 1 0例 , 上肢 骨软 骨 瘤切 除术 8例 。
【 金 项 目】 广 东 省 云浮 市科 研 基金 项 目(0 5 0 4 基 20B 0 )
两组 样本 数 均为 2 0例 。 0
14麻 醉 方 法 .
患 者在 术 前 3 i 肉注 射 苯 巴 比妥钠 01g 0r n肌 a . ,阿托 品

应用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临床效果探究

应用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临床效果探究

应用神经刺激仪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临床效果探究摘要:目的:此次主要针对通过神经刺激仪,给予患者实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方法:以科室病例进行调研,共有64例,均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下择期上肢手术治疗,根据单双数方式将患者分成不同小组,对照组32例单数患者给予传统异感定位法实行神经阻滞,所有双数患者纳入观察组,给予患者开展神经刺激仪作用下开展神经阻滞,在查看患者30分钟后对臂丛神经阻滞情况及手术时间、阻滞效果成功率方面进行了综合调查。

结果:对此次臂丛神经阻滞情况分析,对照组相对较差,而且该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延长;对此次阻滞效果成功率调查,观察组明显更优(P<0.05)。

结论:对于此次患者实行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不仅能够缩短操作时间,保证阻滞成功结局,值得临床上广泛运用。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临床效果前言在给患者实行手术治疗前,通常会给患者开展麻醉处理,其中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方式比较普遍,此次主要对传统异感法定位、神经刺激仪定位两类形式的手术麻醉效果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具体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有选入的调研目标都是为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实行择期手术治疗病例,有患者64例,选入时间是2021年6月至2022年11月。

根据单双形式对其做有效分组,对照组为单数患者,确定男性病例是30例,其余为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上,77岁以下。

观察组为双数病例,全部患者是男性病例,患者年龄不超过76岁,此次主要以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确定是Ⅰ-Ⅱ级,主要对研究目标相关资料、身体状况、治疗手段等调研,无对比意义(P>0.05)。

1.2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的穿刺数量、阻滞所使用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手术时间、阻滞效果和不良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

1.3排除标准伴有非常严重的系统病症患者;功能为早期失代偿情况患者;是否实行手术,患者有生命安全风险;患侧以往上肢有神经损伤情况;锁骨骨折同时有神经损伤者;严重感染患者;凝血病症患者。

研究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

研究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

研究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研究在臂丛神经阻滞定位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技术的效果。

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需对手、前臂进行手术治疗的120例患者,按照操作方法分为刺激仪组和超声联合刺激仪组,分析两组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刺激仪组、超声联合刺激仪组总有效率为83.33%、100%(P<0.05);刺激仪组、超声联合刺激仪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3.33%、3.33% (P<0.05)。

结论:在臂丛神经阻滞定位中联合应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技术,阻滞效果好,并发症少,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定位;应用价值【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2-0082-02采用盲探式实施臂丛神经阻滞,需要医生在寻找异感过程中进行反复操作[1]。

特别是对于不配合、解剖标志不明、过度肥胖的手术者来说,要想实现准确的阻滞定位具有一定的难度,甚至会神经阻滞失败[2]。

一旦失败,就需要添加辅助药物或更改麻醉法才能为患者完成手术,这不仅对患者造成了更大的创伤,也会增加医疗费用[3]。

本文主要探讨在臂丛神经阻滞定位中联合应用神经刺激仪和超声引导技术定位的临床价值,现作如下报告:1.资料与麻醉方法1.1 临床资料从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需对手、前臂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手术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法进行麻醉,按照操作方法分为刺激仪组和超声联合刺激仪组,每组60例。

刺激仪组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在19~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0.5±2.66)岁;对该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实施麻醉。

超声联合刺激仪组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患者年龄为21~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5±2.28)岁;该组应用神经刺激仪联合超声引导实施麻醉,两组手术者在年龄、性别及手术方法等方面无较大差异(P>0.05)。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_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_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当今医疗科技的背景下,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神经阻滞麻醉技术因为其手术之后能够迅速恢复、临床操作相对来说更加简捷以及突发状况少等优势,这类技术已经是当今医学领域不断研究以及应用的技术。

而且目前的在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的麻醉阻滞过程之中,将会使用适量的局麻药,而且局麻药的用量以及浓度需要把控好,这个会对麻醉见效、镇痛以及初步的运动阻滞恢复情况,这三方面的时间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选取了本地医院的部分相关治疗的患者的住院资料,然后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方向为上肢手术的患者在超声和神经刺激仪的引导下,给予患者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使其作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以下便是研究资料。

1.资料首先便是选取相关疾病的人群,这次选取的是2018年4月--2019年5月的入住本地医院的上肢手术的患者120例,然后将其进行随即抽调分组,分为观察组、对照Ⅰ组、对照Ⅱ组。

观察组40例,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20-66岁,平均(42.65+7.54)岁;质量为54-75kg,平均(62.23+8.01)kg。

对照Ⅰ组40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19-67岁,平均(43.65+7.68)岁;质量为57-74kg,平均(63.23+8.41)kg。

对照Ⅱ组40例,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21-68岁,平均(41.45+7.23)岁;质量为53-72kg,平均(63.32+8.56)kg。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2.方法三组患者术前进行心理辅导,然后开放其下肢静脉,进行手术之前通过2mg的咪唑安定以及0.05mg的芬太尼进行安定,通过B超以及神经刺激仪进行引导,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然后在其体表选择以短轴平面进行操作,移动其中探头,使得腋路臂丛神经影像在一个合适的位置进行显示。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4讨论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监测技术(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SEPs),是经皮肤刺激(通常使用电流刺激)四肢外周神经的末
梢段,如腕部正中神经,尺神经,内踝胫后神经,将记录电极放置于感觉神经传导通路的不同部位记录神经传导通过的信号[1]。 MN SEP,是刺激腕部正中神经的短潜伏期诱发电位,刺激电极位于腕部,记录电极位于同侧锁骨中点,可重复性检测,不受觉醒水平及主 观意识影响,用于了解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N9代表正中神经传导至锁骨中点的时间,称之为潜伏期,成年人正常值为9~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3-26T14:44:28.187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 作者: 孟华1杨琳1李韶芳2 [导读] 监测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孟华1杨琳1李韶芳2 1河北省邢台市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麻醉科河北邢台054000; 2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河北邢台054000 作者简介:孟华,男,1974年8月出生,汉族,毕业学校:河北医科大学,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骨科麻醉,小儿麻醉,现在河北
11ms,大于正常监测值的10%,即为潜伏期延长,提示正中神经受到损害[2]。我们在应用神经刺激仪时, 在0 4mA的电流刺激能够引 导出相应神经支配的肌肉颤搐就认为可以注入麻醉剂了[3]。如果小于0 4mA的电流刺激还能引导出相应神经支配的肌肉颤搐,认为刺 激针位于神经鞘管内,可能对神经产生损伤。我们研究的资料用SSEPs的方法佐证了这一点。虽然越靠进神经注入麻醉药物效果最佳,但 神经损伤不可忽视。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选用小于0 5mA且大于0 3mA作为最小刺激电流强度进行神经定位,既 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又不会对神经产生不必要的损伤。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4-03-26T14:44:28.187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12月第28卷供稿 作者: 孟华1杨琳1李韶芳2 [导读] 监测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孟华1杨琳1李韶芳2 1河北省邢台市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麻醉科河北邢台054000; 2邢台医专第二附属医院麻醉科河北邢台054000 作者简介:孟华,男,1974年8月出生,汉族,毕业学校:河北医科大学,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骨科麻醉,小儿麻醉,现在河北
参考文献 [1]王昕等.甲基丙二酸血症患儿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变化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J],2008,23(15):1193 1195 [2]张艳芬等.1 14岁儿童正中神经及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正常参考值[J].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4,11(4):191 194 [3]赵璇等.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两点和四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J].2008,24(4):317 319
邢台冀中能源邢矿集团总医院麻醉科工作。 【摘要】 目的:监测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择行择期腕管综合症松解术的患者40例,随
机分二组:最小电流值0 5mA组为A组,最小电流值为0 3mA组为B组。每组各20例,在臂丛神经阻滞操作前后,对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 位进行记录。观察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与应用神经刺激仪最小电流之间的关系。结果:B组在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镇痛维持 时间优于A组(P<0 05)。B组在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评分优于A组(P<0 05)。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在术后24小时,B组比A 组平均延迟10%(P<0 05);在术后72小时,A组与B组无差别(P>0 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选用小 于0 5mA且大于0 3mA作为最小刺激电流强度进行神经定位,既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又不会对神经产生不必要的损伤。

神经刺激器定位下低容量局麻药靶向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神经刺激器定位下低容量局麻药靶向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

神经刺激器定位下低容量局麻药靶向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评估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以低容量局麻药行靶向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方法 72例ASA I或II级急诊或择期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

I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10ml;II III组均采用传统异感法行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分别为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10ml和20ml。

比较三组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阻滞效果和不良反应。

结果 I组臂丛阻滞成功率高于III组,明显高于II组,起效时间I组快于III组,I组、III组明显快于II组。

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下低容量局麻药臂丛神经阻滞准确率高,并发症少,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神经刺激器定位;靶向;臂丛神经阻滞;低容量局麻药臂丛神经阻滞是我国用于上肢手术的最主要的麻醉方法,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对周围神经定位的准确程度。

传统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因臂丛神经解剖及其分支的分布特点往往出现阻滞效果欠佳,甚至失败,且易引起血胸,气胸,神经损伤,局麻药毒性反应等并发症。

本研究是根据臂丛神经分支的分布及手术部位的要求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靶向定位以低容量局麻药行臂丛神经阻滞,并与传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作比较,以观察其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急诊和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72例,男54例,女18例,年龄16~58岁,体重45~85kg,ASA I~II级。

72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24例。

I 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到所要阻滞的臂丛神经分支予以阻滞,局麻药为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10ml。

II组和III组均采用传统异感法行肌间沟或腋路阻滞,局麻药分别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混合液10ml和20ml。

1.2 麻醉方法: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BP,HR,SPO2,ECG,开放静脉通道,患者仰卧位,I组根据手术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靶神经阻滞,经肌间沟入路时主要阻滞肌皮神经,桡神经,经腋路腋动脉上缘主要阻滞正中神经(即外侧束),刺激针移动至腋动脉后方则可阻滞桡神经(即后束),经腋路腋动脉下缘主要阻滞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即内侧束)。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徐凯;郑笛;黄云萍;邓顺宜【期刊名称】《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年(卷),期】2017(027)001【总页数】2页(P51-52)【关键词】上肢手术;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作者】徐凯;郑笛;黄云萍;邓顺宜【作者单位】杭州整形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19;杭州整形医院麻醉科杭州310019;杭州整形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19;杭州整形医院麻醉科杭州 310019【正文语种】中文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阻滞麻醉由于术后恢复迅速、操作便捷等优势而被普遍应用在临床麻醉中。

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局麻药剂量及浓度可对麻醉起效、镇痛持续及运动阻滞恢复三方面的时间产生影响[1]。

笔者观察行上肢手术患者在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我院行上肢手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19~67岁,平均(43.56±7.64)岁;体质量53~74kg,平均(62.12±8.05)kg。

对照Ⅰ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19~67岁,平均(43.56±7.64)岁;体质量53~74kg,平均(62.12±8.05)kg。

对照Ⅱ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17~68岁,平均(43.29±7.76)岁;体质量50~72kg,平均(61.06±8.01)kg。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三组均开放下肢静脉,术前应用2mg咪唑安定与0.05mg芬太尼,B超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选择长轴平面内技术,移动探头,令腋鞘臂丛影像在合适的位置显示。

取超声探头外侧皮肤处进行穿刺,向腋鞘推进,令针头先处于肌皮神经周围,用神经刺激仪引发肌皮神经的屈肘动作,回抽无血后注射7mL局麻药,肉眼可见局麻药扩散,把针退到皮下;对进针角度进行调节,把针尖推进至腋动脉尺侧,引发尺神经的腕尺屈或曲掌指和拇内收动作,回抽无血后注射局麻药7mL;把针尖推进至腋动脉桡侧,引发正中神经的旋前动作,回抽无血后注射7mL局麻药;把针尖推进至腋动脉后下方,引发桡神经的伸腕和拇外展动作,回抽无血后注射9mL局麻药;观察总量为30mL的局麻药扩散情况,使液性暗区完全包围臂丛。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80例拟行腋路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

I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Ⅱ组采用异感定位,局麻药均为0.25%罗哌卡因0.4ml/kg。

结果 I组4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38例(成功率为95%),Ⅱ组麻醉效果优良者28例(成功率为70%),两组麻醉效果比较有显著性(P<0.01)。

结论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异感定位准确,阻滞麻醉成功率高。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臂丛神经阻滞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神经阻滞成功的关键在于周围神经定位的准确性,由于是一种盲探式操作,需患者清醒合作及准确诉说异感[1],遇到肥胖解剖标志不清及不合作患者时,阻滞不全及麻醉失败时有发生,甚至需增加局麻药量或辅助药物而增加副作用的发生率。

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施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可以提高其成功率。

本文选择我院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80例,采用常规腋路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其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19—62岁。

颈部与外观无畸形,无神经系统疾患,随机分为I组和Ⅱ组,每组40例,I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异感定位。

[2]1.2 麻醉方法麻醉前30min常规肌注鲁米那100mg,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心率、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开放静脉,输注乳酸林格氏液5m1/kg/h)。

患者仰卧,患肢取“军礼样”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体位,记号笔标出腋窝处腋动脉走向,腋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为穿刺点,针体与皮肤呈15°角,斜向腋窝顶部。

常规消毒铺巾后,1%利多卡因0.5mL局部浸润,I组采用德国贝朗公司STIMUPLEX—DIG神经刺激仪,穿刺针是高度绝缘的短斜面刺激针,将神经刺激仪的正极通过一次性心电图电极与患者的皮肤相连,负极与绝缘针连接,当针刺入皮肤后,启动神经刺激仪,以1Hz的频率、10~15mA的输出强度进行神经刺激,调整针的位置至上肢相应神经区域出现明显的肌颤动,即逐渐降低刺激电流强度至产生肌颤动,当在最低的电流强度(0.3~0.6mA)时仍有明显的肌颤,此时即可确定针的位置最接近神经,通过与绝缘针相连的延长管直接注入局麻药。

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成功率

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成功率

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成功率张大志王庚王晓琳李玉锦张文超杨晓宇【摘要】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与单独使用超声引导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影响。

方法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100):超声组(U组)和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组(NU组)。

神经阻滞顺序均为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每根神经使用0.5%罗哌卡因10ml进行阻滞。

改变针尖位置,靠近神经束并注药,直至所有神经均被浸润。

记录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和肌皮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成功率。

结果U组桡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NU组长(P<0.05)。

两组各神经阻滞成功率差异没有显著性,但在U组4根神经均阻滞成功率为93%,而NU组为100%,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神经刺激器提高超声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成功率。

【关键词】罗哌卡因;超声引导;神经刺激器;腋路臂丛Nerve stimulator improved the success rate of ultrasound-guided approach in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Zhang Da-zhi,Wang Geng, Wang Xiao-ling, Li Yu-jin, Zhang Wen-chao, Yang Xiao-yu..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Beijing Ji Shuitan hospital, Beijing 100035,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efficacy of ultrasound –guided alone with nerve stimulator combined ultrasound –guided technique in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Methods20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two groups with 100 cases each, U group: ultrasound –guided alone and NU group: nerve stimulator combined ultrasound –guided. Nerve blocks were performed in the same order: radial, ulnar, median, and musculocutaneous, using 0.5% ropivacaine 10ml, respectively. Needle position was adjusted to provide circumferential spread of local anaesthetic around each nerve. The onset time of sensory blockade of radial, ulnar, median, and musculocutaneous nerves and the efficacy of block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onset time of radial and ulnar nerves sensory blockade in the NU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in the U group(P<0.05). The success rate of sensory blockade of radial, ulnar, median, and musculocutaneous nerves in the NU group was not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U group. The success rate of brachial plexus block was 100% in NU group,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in U group (93%) significantly(P<0.05). Conclusion Nerve stimulator improved the success rate of ultrasound-guided approach in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block.【Key words】ropivacaine, ultrasound machines , nerve stimulator, axillary brachial plexus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因其操作方便、安全性高而成为手及前臂部位手术最常用的臂丛阻滞入路[1]。

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观察

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观察

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神经阻滞临床效果观察叶建荣;张兰;范涛;努尔比艳·克尤木【摘要】神经刺激器利用电刺激器产生脉冲电流传送至穿刺针,当穿刺针接近混合神经时,会引起混合神经去极化,而运动神经较易去极化出现所支配的肌肉颤搐,通过肌颤搐来定位,不必通过寻找异感或针随动脉搏动而判断定位。

从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和镇痛机制的角度而言,区域麻醉特别是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PNB)在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方面得到充分重视。

为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我科于2008年2月~2008年6月使用神经刺激定位器行外周神经阻滞6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032)001【总页数】2页(P92-93)【作者】叶建荣;张兰;范涛;努尔比艳·克尤木【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4.8神经刺激器利用电刺激器产生脉冲电流传送至穿刺针,当穿刺针接近混合神经时,会引起混合神经去极化[1],而运动神经较易去极化出现所支配的肌肉颤搐,通过肌颤搐来定位,不必通过寻找异感或针随动脉搏动而判断定位。

从减少手术应激反应和镇痛机制的角度而言,区域麻醉特别是外周神经阻滞(peripheral nerve block , PNB) 在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方面得到充分重视。

为提高外周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我科于2008 年2 月~2008 年6 月使用神经刺激定位器行外周神经阻滞60 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60 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