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艺术到浪漫主义
第五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法尔赛宥镜厅》
《法尔赛宥镜厅》 顶部
(法国)凡尔赛宥全景(1661-1756年)小孟莎(15461708年)等设计
巴黎卢浮宫东立面(法国建筑师勒伏、勒勃亨、克· 波洛等设计) 镇馆三宝:《蒙娜丽莎》,米罗的维纳斯像.胜利女神
崇高的风格——新古典主义
• 新古典主义的绘画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前夕,法 国资产阶级推崇古典风格,推行古希腊、罗马的艺 术语言、样式、题材、风格,是为其达到喻古讽今 的目的。由于与法国大革命的密切关系,赋予了古 典主义以新的内容,使得许多艺术家能够突破古典 主义的程式束缚,创造出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作品, 因而新古典主义又常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 • 新古典主义绘画以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作为创 作的指导思想,崇尚古风、理性和自然,其特征是 选择严肃的题材;注重塑造性与完整性;强调理性 而忽略感性;强调素描而忽视色彩。新古典主义绘 画的代表人物是路易· 达维特和安格尔。
(法国)达维特《荷拉斯兄弟的宣誓》(油画335×427厘米 1784-1785年 巴黎卢浮宥藏)
((《荷拉斯兄弟的宣誓》)),作于1784年,正值法国大革命的前夕。 它的主题是宣扬英雄主义和刚毅果敢精神,个人感情要服从国家利益。 题材取自古罗马的传说,据古罗马的野史记述:荷拉斯是古罗马的一个 家族,当年罗马人曾与比邻的伊特鲁里亚的古利茨人发生战争,但双方 的人民却有着亲密的通婚关系。战争延续多年未决胜负,最后决定双方 各选派三名勇士进行格斗,以胜败决定罗马城与阿尔贝城的统治权的归 属。罗马城选了荷拉斯三兄弟,对方选了居里亚斯三兄弟,但这两组兄 弟中却有婚姻关系,小荷拉斯之一的妻子是居里亚斯兄弟的姊妹,小居 里亚斯的未婚妻则是小荷拉斯的同胞。但荷拉斯不顾女人们的反对为了 祖国,决定让三兄弟去格斗。画面正是表现三个兄弟在出发前向宝剑宣 誓“不胜利归来,就战死疆场”的场面,老荷拉斯位于画面的正中,他 手上的刀剑是这场宣誓激情的焦点。右角是三勇士的母亲、妻儿和姐妹, 母亲担心出征凶多吉少而心痛如割,妻子搂着孩子泣不成声,最右侧的 一个姊妹,由于她是作战对方的未婚妻,心乱如麻,因为不论胜负,她 都将失去自己的亲人。妇女的哭泣与三个勇士的激昂气概,形成鲜明的 对照。为了祖国,必须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幸福,在这悲壮的戏剧场面上 得到了充分的揭示。由于作者以朴实无华的写实风格、精确严谨的构图 和英雄式雄浑的笔调进行了描绘,所以这幅画后来成为绘画艺术的典范。
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梅杜萨之伐
浪漫主义的先驱者是席里柯,他的《梅 杜萨之筏》,以其悲剧性力量、宏大而 扣人心弦的紧张场面、动人的人物形象、 森严沉抑的色调以及光影的强烈对比而 震惊巴黎美术界。1819年在沙龙中展出 《梅杜萨之筏》,曾引起舆论界强烈论 战。这幅画题材来自现实生活,反映由 于法国政府的过失,一艘帆船战舰梅杜 萨号在非洲海岸触礁沉没的事件。该画 取金字塔式的构图,右下角是已被浸泡 得变色的尸体,左面是抱着儿子遗体, 衰落得无法动弹的老水手,第三组人是 坚持了不14天的幸存者,他们发现了海 平面上的一点帆影,正在把最健壮的一 个黑人推到高出去挥舞衣衫,那个高举 红巾者代表着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对 正义和幸福的未来的向往。
《马赛曲》
吕德
• 在形象塑造上,以古 代雕塑为范本,力求 表现人物的共性,构 图上力求严谨、均衡, 对素描的追求超过了 对色彩的注重。在形 式上,力图用古典的 法则来“改造”实际 生活中的物象,表现 一种静穆而严峻的美
“浪漫主义”一词来源于中世纪的“浪漫传奇”一字,意思是中古欧洲所盛行的 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抒情诗,等。我们这里所指的浪漫主义,一般是指18—19 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所产生的思想和艺术的运动,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德国 是诗和音乐;英国是诗、小说和风景画;法国是绘画和雕刻。 浪漫主义产生的哲学基础,是这一时期流行的德国古典哲学和深受启蒙思想 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它强调主观、天才和灵感;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 在艺术创作中,浪漫主义强调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表现出对于历史的兴趣 和对社会现实中重大事件的关注,另外在对历史怀念的同时又表现出对东方异国 情调的向往。 在艺术表现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学院派是完全对立的,它反对纯理性和 抽象表现,强调具体的、具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反对类型化和一般化, 主张表现个性化,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 艺术创作,主张自由奔放热情的主观描绘,使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 传达;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竭力强调光和色 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以动荡的构图、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 象征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画家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第五课 传统与革新
第五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艺术到浪漫主义主备人:艾国徽审核人:陈春华学案课前自主学习:结合历史课了解巴洛克风格的美术有什么特点?教案教学目的:通过了解并掌握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即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期欧洲美术中具有世界影响的重要艺术流派(巴洛克艺术、17世纪荷兰绘画、法国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特点,感受其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关系,进一步学习美术欣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各流派的主要特点,对一些代表作品进行鉴赏分析,并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教学难点:由于涉及艺术流派比较多,所以要对每种艺术流派形成的社会条件作全面介绍,并且要抓住其特点。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课本准备情况二、导入新课: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特点,并欣赏了其代表作品《蒙娜丽莎》,现在同学们将它与这幅名为《吉普赛妇女》的作品作一下比较.图1 《蒙娜丽莎》图2 《吉普赛妇女》引导学生发现两幅作品风格的不同:图二的用笔轻快,且出现明显简练而明显的笔触,描绘的人物形象不同,一个是贵族妇女,一个是普通的平民.把学生从文艺复兴时期带入绘画发展史中的另一个阶段-----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期.这一时期欧洲美术中出现了许多艺术流派,其中具有世界影响的有:巴洛克艺术、17世纪荷兰绘画、法国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这节课我就带领同学们走进这几个艺术流派之中.三、讲授新课:1.畸形的珍珠------巴洛克:(Barogue)源于葡萄牙语,意为畸形的珍珠。
相对于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平衡、庄重、理性与逻辑而言,巴洛克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
A建筑方面:图3 贝尔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老师进行简单介绍):大教堂从地面到顶点,高达137.8米,是罗马全城的最高建筑。
教堂前面的广场以一座古埃及的方尖碑为中心,呈横向椭圆形,长轴长198米,面积为3.5公顷。
它和教堂之间用一个梯形广场相接,梯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以便教皇在教堂前为教徒们祝福时,全场都能看到他。
高三美术_外国美术鉴赏第5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第五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教学目的:①了解和感受外国美术发展中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关系。
②了解并掌握外国美术中重要的艺术流派的主要特点。
③进一步学习美术欣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了解并掌握各流派的主要特点,对一些经典作品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在作品赏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作品与作品,作者与作者,流派与流派之间做比较。
在比较中,辨别异同,识别风格上的差异。
难点是涉及艺术流派比较多,对这些艺术流派形成的社会条件,要作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问:17世纪欧洲为什么会出现巴洛克艺术?二、新授:1、通过课件了解文艺复兴后的社会现状。
17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17世纪的欧洲美术,是以巴洛克风格为代表。
它服务于教会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享乐的欲望,不惜重金建造豪华宫殿、住宅,使其显得壮观和华丽。
2、引导学生鉴赏:贝尔尼尼的建筑《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雕塑《阿波罗与达芙妮》和鲁本斯的绘画《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各有什么共同的艺术特征?在雕刻和绘画中都充满了紧张的戏剧气氛。
建筑大量使用曲线和椭圆形体现出丰富多变的构造,在绘画中强调光线。
戏剧性、豪华、饱含激情和强烈的运动感是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征。
鲁本斯笔下的裸体,不论是男是女,都具有肌肉强健、体力充沛、动作粗犷、富于肉感等特点。
这一特点始终贯穿在鲁本斯的一系列作品中。
这是对人的生命力的积极肯定和歌颂。
这一作品中的开阔有力的笔触与富有动感的线条,使画面洋溢着勃勃生机。
热烈明快的色彩,抒发了画家的浪漫情怀。
所有这些都集中地显示了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宏的一面。
指名说说委拉斯凯兹《宫女》的特色。
3、“荷兰小画派”:著名的“荷兰小画派”:肖像画家哈尔斯、伦勃朗,风俗画家维米尔,静物画家霍达。
第五课传统与革新
第五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第二课时浪漫主义绘画学习目标:1.了解并感受浪漫主义绘画奔放豁达的艺术风格和颇具幻想的浪漫色彩。
2.提高对西方绘画的鉴赏能力。
3.体悟浪漫主义绘画旺盛的革命激情在绘画中的感召力。
学习重点、难点:1.感受浪漫主义绘画的艺术风格特征。
2.体悟浪漫主义绘画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创新精神。
学习过程设计:一、导入: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后半段吗?作者又是谁呢?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大屏幕示)你能想到最浪漫的事是什么?结论:浪漫,有时间性,20岁的浪漫和60岁的浪漫不一样。
要对浪漫主义绘画有兴趣、有感觉、要能看懂浪漫主义绘画就必须回到那个环境。
二、新授:(一)浪漫主义绘画产生的背景:(大屏幕示)法国大革命胜利了,但胜利后,获得利益的是大资产阶级,老百姓依旧处于受压迫受剥削的地位。
群众对现实不满,这种不满的情绪一直蔓延到讨伐为政府歌功颂德的古典主义绘画。
有进步思想的艺术家也认为,此时此刻最浪漫的事就是为老百姓呐喊,回到百姓中去,回到自然界去,反映民声……19世纪20年代,浪漫主义绘画以古典主义绘画反对者的姿态出现在法国画坛。
浪漫主义绘画艺术的主要代表是: 藉里柯与德拉克罗瓦(二)浪漫主义绘画的思想境界与艺术风格(大屏幕示)反对古典主义那种尊崇理性规范,压抑人性自由的桎梏,摒弃其僵化的教条与呆板的模式,推出自己充满旺盛激情和思想解放的新格局。
在艺术形式上,浪漫主义强调奔放豁达的风格和内在力量的迸发,强调大胆剧烈的运动与构图,饱满充实的色调和流畅激动的笔触。
题材上,重视对民族精神和异国情调以及文学名著中的形象的表现,颇具幻想与浪漫情绪。
浪漫主义绘画是19世纪法国画坛引人注目的一个流派。
大屏幕示:籍里柯《梅杜萨之筏》1.作者以人们在绝处逢生时的激动情景,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海难事件。
2.画面表现了在悲壮气氛中对生命的渴求,暗喻着社会与人生的矛盾,而且激荡着一种奋争与不屈的精神意识。
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热尔桑的画店》 华多
《蓬帕杜夫人》
布歇
《秋千》
弗拉戈纳尔
洛可可艺术的风格特点:
轻快、华丽、精致、细腻、繁琐、纤弱、柔和
➢ 内容对象: 以上流社会男女的享乐生活为对象 ➢ 色彩: 十分娇艳明快 ➢ 构图: 有意强调不对称的曲线构图
“伟大的风格”——17世纪法国的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在艺术上主要是指对包含希腊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文化的高度认同。古典主义将
凡尔赛宫镜厅
凡尔赛宫全景
法明倾向 ➢ 题材大多是神话、圣经、历史故事 ➢ 作品规模较大,强调庄严、宏大 ➢ 理性至上
新古典主义艺术
新古典主义首先是遵循唯理主义观点,认为艺术必须从理性出发,排
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 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 为祖国尽责。艺术形象的创造崇尚古希腊的理想美;注重古典艺术形式 的完整、雕刻般的造型,追求典雅、庄重、和谐,同时坚持严格的素描 和明朗的轮廓,极力减弱绘画的色彩要素。
代表人物
代表作
艺术风格
传统与革新
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洛可可艺术
18 — 19世纪
代表人物
代表作
新古典主义艺术
代表人物
代表作
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
浪漫主义艺术
代表人物
代表作
艺术风格
蓬
秋
帕布
千
杜歇
夫
弗
人
拉
戈
纳
尔
洛可可艺术
洛可可艺术是18世纪产生于法国、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
洛可可风格最早出现在装饰艺术和室内设计中,路易十五登基后给宫廷艺术 带来了一些变化。前任国王路易十四在位的后期,巴洛克设计风格逐渐被有 着更多曲线和自然形象的较轻的元素取代。 相较于前期的巴洛克与后期的新古典主义,洛可可反映出当时社会享乐、奢 华以及爱欲交织的风气。
05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
预习
第六课
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第五课 传统与革新
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
丰县华山中学艺术组 黄海丰
01 02 03 04
巴洛克风格的特 点是什么?
绘画成为商品为 什么会对荷兰绘 画内容形式变革 产生影响?
古典主义和新古 典主义的区别是 什么?
如何理解浪漫主 义是对古典主义 的一种超越?
桑奇大塔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 鲁本斯 (佛兰德斯)
伟大的风格——17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
伟大的风格。完全符合路易十四统治时期法国在 文学艺术领域推行的古典主义风格,无论纵横都 遵循古典主义建筑原则。尊重传统,崇尚理性, 均衡,简洁,典雅。
崇尚复古,强调单纯、质朴、崇高的艺术风格
浪漫主义
注重艺术家的创造和情感的表达,注重色彩和构 图,反对古典主义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主张创作自 由和个性解放。
艺术类别
巴洛克风格
荷兰市民绘画
特点
戏剧性和矛盾冲突。突破古典主义美术规则,为 了适应教会和宫廷贵族的审美趣味。最基本的特 点是打破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注 重强烈情感的表现,气氛热烈紧张,具有刺人耳 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绘画成为了商品。资产者和市民为了给自己树碑 立传,装饰居所,附庸风雅。 画幅较小注,重描绘生活细节。
教皇英诺森十世像 (西班牙)委拉斯凯兹
(西班牙)委拉斯凯兹《宫女》(油画276×318厘米 1656年 马德里普拉多5×438厘米1638-1642年 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
(荷兰)哈尔斯《吉普赛妇女》(油画52×58厘米1628-1630年 巴黎卢浮宫藏) 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蒙娜丽莎》
《
巴黎圣母院内景
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艺术到浪漫主义
强线一雕 烈的种塑 的强紧《 运烈张阿 动,感波 感包,罗 含曲和 着线达 激美芙 情,妮 和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维 拉 斯 凯 兹 的 《 宫 女
》
• 16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最后以世界上第一个资本主义 国家——荷兰共和国的诞生而 结束。17世纪的荷兰,在政治、 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 方面,成为当时欧洲思想最先 进最自由的国家,美术的服务 对象由过去的教会和宫廷贵族 转向市民阶层,后来有了“荷 兰小画派”,主要代表伦勃朗、 维米尔、哈尔斯
• 哈 尔 斯 吉 普 赛 妇 女
霍 达 《 静 物 》
维 米 尔 《 画 室 》
达 维 特 《 马 拉 之 死 》
吕 德 《 马 赛 曲 》
总结
• 古典主义取材多采用古希腊神话和古罗马的历 史故事,在艺术形式上,注重造型和对称、和 谐的构图,追求单纯、庄重而又典雅的艺术风 格,宣传一种理想化得崇高境界,在技巧上, 强调精确地素描技术和微妙的明暗色调。 • 浪漫主义是对古典主义的一种超越,浪漫主义 注重艺术家的创造,注重情感的升华,注重色 彩和构图的情感的抒发,主张不受题材限制。 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古典主义和传统观念的束 缚,主张创作自由,对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了 重要的影响。
• 文艺复兴后,欧洲列强强权张狂,经常 到海外殖民地掠夺大量财富以及少女, 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 乐、美术等方面也要求豪华。17世纪的 欧洲美术,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它服 务于上层和贵族,为了宣扬宗教和满足 一些人私欲,不惜重金修建教堂和豪华 宫殿,住宅,显得自己有多华丽,富丽 堂皇。
壮烈 的 大 贝 丽, 构 教 尔 、显 造 堂 尼 矫示 , 广 尼 健出 多 场 设 的巴 立 》 计 风洛 克 大 的 格克 柱 量 建 建子使筑 筑,用《 具光了罗 有影椭马 的变圆圣 豪化形彼 华强的得
第五课 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艺术到浪漫主义
第五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艺术到浪漫主义(2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的① 了解和感受外国美术发展中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关系。
② 了解并掌握外国美术中重要的艺术流派的主要特点。
③ 进一步学习美术欣赏的方法。
2.内容结构本课选择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即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期,欧洲美术中具有世界影响的主要艺术流派:巴洛克艺术、17世纪荷兰绘画、法国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加以介绍。
内容涉及绘画、雕塑、建筑和园林艺术。
3.重点和难点第五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艺术到浪漫主义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并掌握各流派的主要特点,对一些经典作品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五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艺术到浪漫主义本课的难点,是涉及艺术流派比较多,对这些艺术流派形成的社会条件,要作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教学资料1.关键词语解释艺术流派反映中外艺术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这些艺术流派的形成,有时是自觉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或共同宣言;有时是不自觉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而组合在一起。
文艺思潮或称艺术思潮,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文艺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倾向。
2.美术作品(意)贝尔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1655年—1667年)贝尔尼尼(1598年—1680年)是17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建筑师和戏剧家、画家,17世纪欧洲流行的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雕刻,如《阿波罗与达芙妮》、《圣德列萨的幻觉》、《大卫》、《普罗赛比娜的掠夺》等,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
在建筑艺术上,也有出色的创造,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便是他在建筑艺术方面的杰作。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著名的大教堂,它集中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成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伟大的纪念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艺术到浪漫主义(2课时)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的① 了解和感受外国美术发展中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与时代的关系。
② 了解并掌握外国美术中重要的艺术流派的主要特点。
③ 进一步学习美术欣赏的方法。
2.内容结构本课选择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后,即17世纪至19世纪上半期,欧洲美术中具有世界影响的主要艺术流派:巴洛克艺术、17世纪荷兰绘画、法国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分别加以介绍。
内容涉及绘画、雕塑、建筑和园林艺术。
3.重点和难点第五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艺术到浪漫主义本课的重点,是了解并掌握各流派的主要特点,对一些经典作品能够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能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五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艺术到浪漫主义本课的难点,是涉及艺术流派比较多,对这些艺术流派形成的社会条件,要作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
二、教学资料1.关键词语解释艺术流派反映中外艺术在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艺术派别。
这些艺术流派的形成,有时是自觉的,有一定的组织形式或共同宣言;有时是不自觉的,仅仅因为创作风格类型的相近而组合在一起。
文艺思潮或称艺术思潮,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文艺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倾向。
2.美术作品(意)贝尔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1655年—1667年)贝尔尼尼(1598年—1680年)是17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刻家、建筑师和戏剧家、画家,17世纪欧洲流行的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人物。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著名的雕刻,如《阿波罗与达芙妮》、《圣德列萨的幻觉》、《大卫》、《普罗赛比娜的掠夺》等,表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技巧。
在建筑艺术上,也有出色的创造,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便是他在建筑艺术方面的杰作。
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著名的大教堂,它集中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最高成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伟大的纪念碑。
它始建于1506年,由于教堂中央的大圆顶几经修改,最后由米开朗基罗修改后,于1626年全部竣工,前后历时120年。
大教堂从地面到顶点,高达137.8米,是罗马全城的最高建筑。
教堂前面的广场以一座古埃及的方尖碑为中心,呈横向椭圆形,长轴长198米,面积为3.5公顷。
它和教堂之间用一个梯形广场相接,梯形广场的地面向教堂逐渐升高,以便教皇在教堂前为教徒们祝福时,全场都能看到他。
整个广场气势宏伟,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两侧的宏伟的柱廊。
贝尔尼尼之所以设计这一组柱廊,是有他独特的构思的:就是以广场两侧的柱廊象征基督伸开的两只手臂,教堂中央的大圆顶则象征着基督的头。
广大的基督教徒们一进入教堂前的广场,就像进入了基督的怀抱。
从宗教宣传的角度来讲,贝尔尼尼的这一构想及其实际效果,是十分成功的。
尤其是两侧柱廊由284根多立克式柱子组成,檐头顶上还有98尊圣徒和殉道者雕像。
两侧柱廊都分别由四排柱子组成,造成了柱廊内部的错综复杂的明暗变化。
唯一的缺陷是,人们站在广场上无法看到大教堂著名的圆顶,这是贝尔尼尼当初没有考虑到的。
《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油画,222×209厘米,约1617年作,现藏慕尼黑美术馆)鲁本斯(1577年—1640年)是17世纪佛兰德斯(今比利时)最著名的画家。
擅长宗教、神话、历史、风俗、肖像和风景画。
是17世纪欧洲绘画艺术成就最大的画家之一。
在宗教信仰和政治上,鲁本斯是守旧派。
但他的绘画艺术,努力吸收意大利文艺复兴美术的成就,包括其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加上他极富艺术想象力和创造性,形成了一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强的鲜明画风。
从其人物形象的夸张的活力和强烈的对比效果来看,鲁本斯的绘画属于17世纪欧洲流行的“巴洛克”艺术风格。
他的主要代表作有《跟妻子伊莎贝拉在一起的自画像》(又名《画家和他的妻子》)、《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组画《玛丽·美第奇的生平》等。
油画《劫夺吕西普斯的女儿》,取材于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孪生子劫夺迈锡尼国王的孪生姊妹的故事。
鲁本斯感兴趣的并不在于情节本身的描写,而在于通过劫夺与反劫夺的戏剧性的激烈斗争,把两男两女和两匹骏马组成了一个他最喜欢且最善于表现的复杂而又有强烈动势的构图。
同时,色彩在这一作品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两匹烈马的浓重的棕黑、青灰色,与女子白皙的肌肤的明亮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鲁本斯笔下的裸体,不论是男是女,都具有肌肉强健、体力充沛、动作粗犷、富于肉感等特点。
这一特点始终贯穿在鲁本斯的一系列作品中。
这是对人的生命力的积极肯定和歌颂。
这一作品中的开阔有力的笔触与富有动感的线条,使画面洋溢着勃勃生机。
热烈明快的色彩,抒发了画家的浪漫情怀。
所有这些都集中地显示了巴洛克艺术华丽恢宏的一面。
委拉斯凯兹《宫女》(油画,276×318厘米,1656年作,现藏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委拉斯凯兹(1599年—1660年)是17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画家,与鲁本斯、伦勃朗合称17世纪欧洲三大油画家。
他出身于西班牙南部的工商业城市塞维拉。
12岁进入当地著名画家埃雷拉画室学画,不久改从博学善教的画家帕契柯学习,掌握了比较扎实的写实能力。
早期作品如《煎鸡蛋的老妇》(1618年)、《塞维尔的卖水者》(1619)真实地描绘了他家乡普通人的生活。
画风写实,运用强烈的明暗对比。
1623年他应召到首都马德里为国王菲利普四世画像,一举成名,被任为宫廷画师。
由于在宫廷有机会接触丰富的艺术收藏,他的艺术视野大为开阔。
尤其是后来两次去意大利,深受文艺复兴盛期诸美术家,特别是提香的影响,艺术更臻完美。
1649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应教皇要求画了著名的肖像画《教皇英诺森十世像》。
他终身在宫廷工作,担任宫廷首席画师,直到宫廷总管。
最后在繁杂的事务中劳累而死。
委拉斯凯兹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神话故事、风俗画。
其中《教皇英诺森十世像》、《布立达的投降》、《宫女》和《纺织女》是他的代表作品。
油画《宫女》是委拉斯凯兹晚年在繁杂的宫廷事务中,挤时间完成的一幅杰作,对于这一作品的解释,即使在西班牙学术界也有争议。
现在认识越来越趋向一致。
从表面上看,它好像是委拉斯凯兹为小公主和她的宫女们画像,实际上这是画家本人的一幅特殊形式的肖像画。
因为从画面的左侧可以看到,手持画笔与调色板正在大幅画布前作画的委拉斯凯兹,他的眼睛正注视着画面以外他所要描绘的对象,而画面中心处悬挂在壁上的镜子里映照出来的国王和王后的像,正说明委拉斯凯兹原来正在给国王、王后画像,在画面上占了主要地位的小公主和宫女实际上是委拉斯凯兹给国王、王后画像时突然闯进了我们现在所见的画面。
小公主向前注视的目光,也正是朝着她面前的父母亲。
委拉斯凯兹这种利用镜子扩大画面空间的手法,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画家扬·凡·埃克的名画《阿尔诺非尼夫妇像》中受到了启发;因为这幅作品当时正收藏在西班牙宫廷,作为西班牙首席宫廷画师的委拉斯凯兹完全有可能看到它。
此外,委拉斯凯兹在这一作品中,把奔放的笔触与准确的色彩结合起来的造型方法,与那些先画素描稿,再步步深入的古典技法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给后来的油画以重要的影响。
哈尔斯《吉普赛妇女》(油画,52×58厘米,1628年—163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哈尔斯(约1581年—1666年)是17世纪荷兰著名的油画家。
他是欧洲油画史上最早运用兼工带写的画家。
他的画风轻快,能以娴熟的技巧迅速地画出他所要描绘的人物。
笔触明显而十分简练,但造型周全,看不到什么败笔。
笔触之间融接得十分紧凑,很有气势,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感觉,很有些像中国大写意画的味道。
这得力于他作画之前,对他所要表现的对象有全面的、整体的深入了解,而不是像一般画油画那样依靠逐步深入。
哈尔斯的《吉普赛妇女》,突出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画风。
哈尔斯的这种洒脱不羁的手法对近代油画有很大影响。
伦勃朗《夜巡》(油画,365×438厘米,1642年作,阿姆斯特丹美术馆藏)伦勃朗(1606年—1669年)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
不仅是杰出的油画家,而且是著名的铜版画家。
他在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从而在美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伦勃朗出生在莱顿一个磨坊主家庭。
受过较好的教育,并进过大学,但不久离校学画。
21岁时已掌握了油画和铜版画的基本功,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在家乡开画室并接受订货。
1631年离开家乡定居在荷兰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很快就成为当地著名的肖像画家。
1634年他与富商小姐莎斯基亚结婚。
自此至1642年他创作了许多肖像画,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欢迎。
1642年他的爱妻病逝,后因伦勃朗和女仆结合,引起亲属们的强烈不满,以致诋毁他的声誉,霸占他的财产,最终使他陷于困境,不得不搬到贫民区居住。
但伦勃朗在艺术上并没停步。
相反,由于生活的坎坷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视野更为广阔,使他的艺术达到了顶峰。
在他完成晚年著名的代表作《呢布业同业公会理事》后,他的后妻和他唯一的儿子相继离开人间。
1669年10月4日,这位最杰出的荷兰画家也终于在极端贫困中与世长辞。
虽然他的遗物只有画具和破旧的衣衫,但是他却给人类留下了一大批极其珍贵的艺术遗产(600幅油画、1300幅版画和2000幅左右的素描和速写)。
在伦勃朗的大量作品中,肖像画占了很大的比重。
仅他的自画像,目前保存的估计总数在60幅至100幅之间。
他的绘画风格,突出地表现在利用光线来塑造形体、表现空间和突出重点,画面明暗对比强烈,虚实结合,层次丰富,气韵生动,后人称之为伦勃朗式的明暗画法。
课本所选的伦勃朗的《夜巡》一画突出地体现了他的这种绘画风格。
《夜巡》是伦勃朗创作盛期的重要代表作。
它是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民兵总部订制的一幅群像肖像画。
关于这一作品,过去流传着的说法是:当此画的订制者看到完成了的作品时很不满意,因为画中只突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不少人被画在不够显眼的位置,他们要求画家修改此画。
结果遭到伦勃朗拒绝。
订画者为此向法院提出控告,伦勃朗败诉,他从此成为不受欢迎的画家。
他后半生的贫困生活也与《夜巡》一画有关。
近几十年来经过许多国外专家的考证,证明上述传统说法并不可靠,乃是伦勃朗死后一些传记作家,为了渲染所谓天才人物生前往往不能为人所理解而制造出来的。
事实上,《夜巡》一画最后仍为订制者所接受,伦勃朗也得到了事先议定的报酬。
不管怎么说,从这一作品本身来讲,这一群像肖像画是富有创造性的。
画家采用了接近戏剧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安排了一群民兵正接到命令准备集合出发去执行任务的情节,民兵的负责人弗朗斯·班宁·科克上尉正在集合队伍,所以在画面上处于突出的地位,并好像正在向观众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