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知文 悟文 用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让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知文、悟文、用文
摘要:一篇文章都是以“阅”和“读”为先,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教学点,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就非常的重要,也是就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懂得知文、悟文、用文,通过感知课文,把握文中大意—领悟文中情感—运用文中的语言的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本文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让小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知文、悟文、用文,希望对今后的小学阅读教学提供实质性帮助。
关键词:知文;悟文;用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的体验,有良好的语感,能够初步理解文学作品,发展自己个性。
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任务,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摆在小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
一、以感知为基础,让学生知文之轮廓
“知文”就是让学生知文之轮廓,了解文中大概的意思。
在过去的阅读教学中,教学对阅读教学都不重视,只是简单的教学下课文中的生字词,随便读上几次课文,就马上进入课文的分析部分,由于感知的基础不足,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没有一个大致的认知,不知文中大致的轮廓,接下来的领悟情感和运用文中语言也就显得薄弱,所以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步就是要以感知为基础,让学生知文之轮廓。
1、听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让学生了解文中大概的意思,这是阅读教学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讲究的是阅读的全文性,在这一阶段中,教师不要急于教学生怎么分析理解课文,而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的氛围,听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通过教师范读、磁带范读,让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教师在范读过程中的情感的变化,有趣的范读方式,都会吸引学生听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听气氛。
通过教师范读、磁带范读,还能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进行联想。
这样学生就会在听的过程中脑中就会对于文中所呈现的事物展开联想,那些枯燥的语言文字顿时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学生仿佛就置身其中。
2、读
一直以来“阅”和“读”都是紧密联合在一起,小学语文的很多阅读教材中都是在景中融情,叙事中含理,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首先就是让学生以读为基础初步感知文中大意,理清文中的思路,对阅读的作品获得一个感性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是以读带讲,通过读来把握文中的主体内容。
前面所说的听还是只是阅读的阶段,这样,学生对文中的内容只是处在一个表面认识的阶段,不知道哪些是重点哪些是次要的。
阅读教学的目标让学生通过读来掌握全文的主体内容,从而对文章哪些是重点部分有一个明确的认知。
只有多读,才能充分感知文中大意,把握文中的主体内容。
同时,在学生初步了解文中大意的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读中想问题”,现在很多教师采用“带着问题读”的教学模式。
就是在学生听读之前提出这样的那样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的模式,这样的阅读成了围绕问题去阅读,有很
大的局限性,而让学生“读中想问题”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
例如笔者在上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篇课文《小青石》时,我就问学生:“听了老师读的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想知道的?”生1:我想知道小青石为什么最后改变了自己的理想?生2:我想知道小黑石最后怎么样了?生3:为什么最后小青石觉得很快乐?生4:我想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通过自己的不同理解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整个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很快就能对课文的内容形成初步的认知。
3、说
说也是让学生感知课文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根据课文性质的不同,可以让学生进行造句练习、把课后关于本课的感知方面的问题或者其他问题融入到教学中,适时提出,让学生讨论、回答、亦或者是进行有趣的争论比赛,例如笔者在上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篇课文《小青石》时,在第一次理清课文脉络之后,我就问学生:“你觉得小青石是真正的快乐吗?”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它不是真正的快乐,它的梦想是成为珠宝,但是却变成了铺路的小石头。
”“我觉得它是真正的快乐,因为课文中有提到。
”………虽然笔者并没有更深入的分析课文,但是通过这样让学生表达的方式,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感知,使得阅读教学得到了升华。
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给学生创设良好整体的阅读教学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画面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勤于动脑,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起来,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也易于学生对文中大意产生初步的了解,为下面领悟文中情感做铺垫。
二、以理解为关键,让学生领悟文中情感
领悟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体会文中情感是阅读教学的中心环节,亦是培养学生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能力,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
1、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感世界,引领学生体会、领悟文中的情感
其实,阅读教学是牵系学生、教材、教师之间的一座桥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饱满的情感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感世界,在理解的基础上教导学生如何体会、领悟文中情感。
作者以情撰文,读者读文过程中以文动情,所以情感是牵连学生和作者之间的一个切入点,在很多的阅读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就体现在文章中的词句里,因此,教师在引领学生体会、领悟文中情感的最佳方法就是抓住文章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重点词和句,进而进行品读、体会,让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擦出火花,进入课文中的情感世界。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就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地震中对情感至深的一对父子了不起的感人故事。
表达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刻画了一位伟大、坚韧、坚强的父亲形象,表达作者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
特别是文中作者刻画的父亲在救助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是本文的理解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语句和词语,让学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领悟情感。
比如从描写那位父亲刚失去儿子时候的句子(父亲面对废墟,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体会父亲悲痛的心情;从描写他求助、好心人、警察、消防队员救助的句子(你们是不是来救助我?)体会父亲渴望得到帮助的急切心情,从描写他坚持不懈的句
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拦他……)体会他坚信儿子还活着的坚定情感。
从描写他听到儿子声音后的句子(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体会他高兴、激动的情感。
这样通过求助时不同的心理变化,一个刚强、坚毅的父亲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而贯穿全文的一句:“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子之情,更让学生明白父爱的伟大,启发学生今后要善待身边人,要照顾和爱护自己的父母。
2、加强朗读教学,引领学生体会、领悟文中情感
前面提到了“阅”和“读”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在阅读教学中,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的体会和领悟情感。
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读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主旨内涵,在朗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读中感受到情操的陶冶,在朗读中获得问题的启迪,享受朗读的快乐。
文学作品里的情感内涵,并不是靠教师讲述学生就能领悟和体会情感的,只有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才能在读中领悟文章的情感内涵。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分析的时候,教师不能只注重文章的字词语段的分析,更多是要加强学生的朗读教学。
而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范读作用不可忽视,也就是说首先要通过教师自己范读并情感并传递给学生,利用自己的体态语、自己的表情、自己真挚的语言情感等,向每个学生表达文章的思想情感。
或是真情流露、或是以情感人、或是真诚的投入到文章中的情感世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体会、领悟文中情感,教师那丰富、动听、热情洋溢的范读,也才能真正打动学生,最终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课《狼牙山五壮士》时,我进行范读,我忽而婉转,忽而抑扬顿挫,体现出他们英勇就义的精神。
后来学生们都被我激情的朗读深深吸引,我再组织学生自己阅读时候,并找出表现他们英勇就义的语句,学生很快的找到了相关语句,我让学生齐读、个人读、角色朗读,并且相互评价,“老师,他这句我认为还不够到位……”“老师,我觉得读XX 同学读很好,声音很洪亮!”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领悟文中情感,提高阅读能力,还懂得如何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三、以为练习辅助,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文中语言
此时学生对课文的大意、主体内容已经有所掌握,对文章的结构、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作者的认识和意图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
“用文”,的意思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以练习为辅助,教学生懂得如何运用文中语言,将课文中的好词好句好写法化成自己能用的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提供语言练习的机会
复述,其实简单的意思就是重复,也就是将原文重复一遍,这样是是复述的基本要求。
其实复述并不是只能一味的重复文章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添加适当的想象,使得复述的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丰富。
比如人物的动作、心情等等,融入到本来没有的课文内容中,就会栩栩如生。
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妨设计一个复述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运用的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文中的语言,进行复述。
特别是在低年级阅读教学时,教师千万不要让学生照本宣科的复述文中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想象,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等等。
例如讲人教版二年级课文《坐井观天》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复述课文,有的说:“一只小青蛙坐在井里和小鸟聊天”“一只小青蛙和小鸟坐在井里说话,小青蛙神气的说天和井口一
样大,小鸟笑他笨。
”……虽然学生说的不是很到位,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能理解本寓言故事的寓言,还能学会把所学的知识化成自己的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2、创设语言练习的情境
教师不仅要提供语言练习的机会,还要懂得适时提供创设语言练习的情境,例如在上人教版五年级的《小桥流水人家》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守望相助”,我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各个村庄团结在一起抵御外敌的图片,给学生讲解了什么是守望相助,就是为了抵御外敌,邻村之间相互帮助。
之后我让学生用“守望相助”进行造句,说一段话。
通过这样的情境练习,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并且知道什么词在什么语境下使用,有助于写作的积累。
3、构建语言运用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文章语言的运用其实是有一个过程的,它是由前面的知文、悟文也就是在感知全文、领悟全文情感的基础上,才会懂得如何运用。
例如《桂林山水》这篇文章运用了大量优美的词汇和大量的修辞手法,该如何引导学生懂得“用文”?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一要求学生采用用文中的词语、句子描述其他的画面。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真静啊,”我让学生用波澜壮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某一处景色,一边说一边想象画面的美,这样增加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第二发展语言,强化落实。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文章,我除了让他们感知课文大意、领悟课文情感之外,我经常锻炼他们,用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加上自己积累的词语,写一段话,或人、或物、或景。
例如在阅读过《桂林山水》之后我就让他们用一段话描写家乡的河、家乡的山,目的就是发展语言的运用,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最终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懂得如何运用,强化落实,提高阅读水平的同时,也能为写作做积累。
四、总结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乃至是整个语文学科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表达语言、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阅读教学,通过知文—悟文—用文的层次性教学让学生逐渐掌握阅读的真正内涵,真正的懂得文章讲了什么、领悟了什么道理,该怎么把文章的精华变成自己知识,提高阅读水平,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渗透[J].考试周刊.2011(28)
[2]马阿丽.“读”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交响乐”[J].小学教学参考.2011(12)
[3]胡春燕.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中实践性的增强策略[J].新课程(中).2011(06)
[4]朱兰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开展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20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