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与圣之任者的失路悲歌_辛弃疾词爱国情怀管窥_胡小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1期V o l .24N o .1钦 州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O FQ I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2009年2月 F e b .,2009 

[收稿日期]2008-06-03

[作者简介]胡小勇(1981-),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胡 遂(1956-),女,湖南益阳人,湖南

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侠之大者与圣之任者的失路悲歌

———辛弃疾词爱国情怀管窥

胡小勇, 胡 遂

(湖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 要] 辛弃疾是一个血性汉子,很有“侠之大者”的气度与风范。他敢担当,又能担当,是一个儒家所谓“圣之任者”一类人物,可惜终其一生,宦途多舛,有才不获骋,发而为词,颇多英雄失路的沉郁悲歌,满载爱国情怀,风格刚柔兼济,不主故常。

[关键词] 侠之大者;担当;圣之任者;怀才不遇;亦刚亦柔

[中图分类号]I 20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314(2009)01-0067-03 千古文人侠客梦,如果要评选最具侠客风范的古代文人的话,辛弃疾应该是实至名归的。《宋史·辛弃疾传》中记载了他的两则史实: 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

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告金帅,急追获之。……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1]

12161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弃疾时年二十三[1]12162。

辛弃疾手刃义端,很有司马迁《游侠列传》中郭解、朱家等人快意恩仇的风采。《孟子·公孙丑上》有云:“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辛弃疾以五十轻骑,突入五万敌营,生擒叛贼的盖世豪勇,可以说是这一句话的最好注脚!有这样的血性男儿在,两宋虽然积弱,勉强也有了一点能够让人振奋的谈资。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说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2]118指的大概就是辛弃疾一类的人物吧。

《易经》有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辛弃疾身上具有的这种侠气与血性,赋予了他浩瀚的胸怀和果决的担当。他在词作《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的下半阕中写道:“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这与另一位爱国诗人陆游的名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位文学大家用不同的文字发出了同样的声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声音在辛词《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中表达得更为恳切:“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言为心声,透过文字,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感觉到辛弃疾因为博大而悲悯的心

钦州学院学报第24卷

灵,以及因为悲悯而勇敢的担当精神。

不仅仅只是有担当精神,更可宝贵的是,辛弃疾还有秀出群伦的担当能力。想当年,20岁出头的辛弃疾,就已经是山东、河北两省忠义军马的掌书记,“壮岁旌旗拥万夫”,“横空直把,曹吞刘攫”(《贺新郎·韩仲止判院山中见访席上用前韵》),何尝不是和范老夫子一样“腹中有十万甲兵”(王偁《东都事略》卷五九上)辛弃疾曾知长沙,鉴于军队战斗力低下的状况,他决定创建一支骁勇善战的有用之师,号曰“飞虎军”。事到中途,遭人构陷毁谤,宋孝宗下金牌诏停,辛弃疾接到之后并没有声张,反而冒着欺君之罪的危险加紧筹备的步伐。最后,只有营房缺瓦没有解决了,辛弃疾断然下令,长沙城内每户居民献瓦两片,于是顺利地度过了难关。正是因为他的这份胆识与果敢,时人曾以“隆中诸葛”(刘宰《贺辛等制弃疾知镇江》)誉之。

这样一个既有担当精神,又富担当能力的人,正是儒家所谓伊尹、周公一类的“圣之任者”。但是,他作为“渡江天马南来”(《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归正人”,身份却是非常尴尬。所谓“归正人”,宋赵昇在《朝野类要》中是这样解释的:“归正,谓原系本朝州军人,因陷蕃后来归本朝。”宋高宗绍兴中期、绍兴末年以及宋宁宗开禧初年的宋金战争期间,都有一大批“归正人”先后南下,怀着一腔忠义之心投奔南宋朝廷,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北返中原,重复河山。但是,朝廷积弱,奉行画疆自保的妥协政策,他们大多被投闲置散,未被录用;即使幸得录用,也是饱受排挤,难受重用。更有甚者,朝廷一旦“有疑,则加残害,一郡戮至千百人”[1]10154。对此,辛弃疾在《九议》中曾经有过揭露:“且今归正军民散在江淮,而此方之人例以异壤视之。不幸而主将亦以其归正,则求自释於庙堂,又痛事行迹,愈不加恤。间有挟不平,出怨语,重典已絷其足矣。所谓小名目者仰俸给为话,胥吏泪抑,何尝以时得?呜呼!此诚可悯也,诚非朝廷所以怀诱中原忠义之术也。”[3]135字里行间,大有不平之气。他呼吁道:“某欲望朝廷思有以和辑其心者,使之合志并力,协济事功,则天下幸甚。”[3]135献上《九议》发出呼吁的时候,辛弃疾一定是意气风发,梦想着可以凭借胸中所学,“见君谏疏频上,谈笑挽天回。”(《水调歌头·汤朝美司谏见和用韵为谢》)可惜的是,“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清诗纪事·扫叶录》),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和采纳,无奈之下,最终也不得不接受“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贺新郎·同甫见和再用韵答之》)的痛苦现实。从29岁到42岁13年间,他换了14个职位。期间频繁的调离使他无法在任上大展拳脚、尽显才学。在他43岁到63岁的事业黄金期,更是赋闲山野长达20年。在此过程中,“管竹管山管水”、“宜醉宜游宜睡”(《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的悠游生活,固然足以消磨岁月,但又何以消磨收拾河山、整顿家国的雄心壮志?“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这样的词句中深蕴着多少雄心未遂、壮志难酬的悲慨激愤?情郁于中而形于言,怀才不遇成为辛词中着力表现的主题之一。他在任建康府通判时所作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为代表: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秋日好登临。日暮时分,诗人独立楼头,翘首寓目,“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北方是他的家乡,却已被异族窃据;南方有他的朝廷,却正被一群苟安偷生的小人操纵。有家难归,有志难酬,有才难展,难怪他会在这断鸿声里拍遍栏杆,感慨万端。难怪他会追问是不是应该抽身隐退、“求田问舍”?也难怪,他会希求红巾翠袖的温柔,擦干英雄失意的眼泪,抚平英雄失路的伤痛!

再看《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节序更替、花木凋零、美人迟暮、英雄失路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属于同一系列的意向,具有“语码”的性质,能够相互阐发和印证。因此,联系辛弃疾屡遭构陷、怀才不遇的经历来理解,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开篇写风雨摧花,春光凋零,正是

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