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专题

合集下载

中国教育史试题

中国教育史试题

中国教育史试题1、鸿都门学2、六艺3、朱子读书法4、三舍法5、三纲领、八条目6、生活教育论二、简答题1、试述稷下学宫的性质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2、简述韩愈的教育思想。

3、述评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4、简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5、简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6、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特色。

三、论述题1、试比较中国古代私学和官学的不同。

2、试述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伟大贡献。

(关于道德教育与教师的思想)。

3、试述科举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4、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鸿都门学: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

由三公推荐入学,其设置、招生、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但从中国教育发展史尤其是专科教育史上看,它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打破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2、六艺: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

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

礼和乐密切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

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

御即驾驭战车的技能。

书是读书、写字。

数是计数。

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4、三舍法: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变法期间(“熙宁兴学”)制定的太学生升级与出仕的制度。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即在太学分立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制定系统的“三舍升补法”。

“升补法”的基本原则是德行与经艺并重,私试成绩与公试、舍试成绩并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朝代的科举制度影响最为深远?A. 春秋战国时期B. 唐代C. 宋代D. 清朝答案:C. 宋代2. 中国古代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A. 名教B. 官教C. 儒教D. 法教答案:C. 儒教3. 古代中国文人雅士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接受教育?A. 私塾B. 儒家学堂C. 宫廷教育D. 藏书阁答案:A. 私塾4. 《高等学校法》是哪年出台的?A. 1901年B. 1912年C. 1949年D. 1978年答案:C. 1949年5.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下列哪所大学是第一所由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现代大学?A. 北京大学B. 清华大学C. 复旦大学D. 上海交通大学答案:C. 复旦大学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正确的用“√”表示,错误的用“×”表示。

1. √ 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2. ×科举制度始于唐代,结束于明朝。

3. √ 清朝时期,官方对基础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4. √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5.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教育进入了停滞状态。

三、简答题1. 请简要概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

答: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时期,经过宋代的大力推行,成为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考试分为乡试、省试和殿试三个阶段,考察内容主要包括儒家经典、文学诗词和策论等。

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1905年废止。

2. 请简要阐述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

首先,教育被列为国家的基本建设之一,大力推行义务教育和普及教育,实现了初等教育全面普及。

其次,在高等教育方面,逐步建立起以大学为核心的独立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此外,还进行了教育思想的解放,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行素质教育。

3. 请探讨中国教育史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答:中国教育史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明堂"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什么重要建筑?A. 文庙B. 太学C. 书院D. 寺庙答案:B. 太学2. 哪位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基人"?A. 严复B. 冯天瑜C. 陆费逵D. 蔡元培答案:C. 陆费逵3.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明清时期?A. 南北朝B. 元明时期C. 唐宋时期D. 战国时期答案:B. 元明时期4. 儒家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核心价值观是什么?A. 仁爱B. 礼义C. 忠诚D. 克己奉公答案:B. 礼义5. 下列哪个时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现代教育时期?A. 民国时期B. 戊戌变法时期C. 清朝时期D. 春秋战国时期答案:A. 民国时期二、填空题1. 中国古代四大名学是儒家、道家、墨家和________。

答案:法家2. 中国第一所完全按照西方教育模式兴办的大学是________大学。

答案:北京大学3. 近代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事件“五四运动”发生于西历的哪一年?答案:1919年4. 第一部在全国范围内制定的新中国教育法规是________。

答案:《教育法》5. 中国现行高等教育最高学位是什么?答案:博士学位三、问答题1. 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及影响。

答案: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主要以太学为核心,培养统治阶级的子弟,强调儒家思想和礼仪道德教育。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诚于封建王朝的官员和士人。

这一制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稳定运行,并对后来的教育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介绍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答案:中国现代教育改革主要内容包括推行近代西方教育制度、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强职业教育等。

在近现代,中国推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以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为培养新一代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教育改革措施有哪些?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包括普及基础教育、教育免费化、传统文化和思想的整合以及职业教育的加强等。

中国教育史专题四

中国教育史专题四
对小学的论述对南宋以后小学教育的发 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朱子读书法》要目 1、循序渐进 读书应按一定次序,不可颠倒。 量力所至而谨守之 读书要扎好基础,不可急于求成。 2、熟读精思 熟读成诵: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为此要读足 一定遍数。 精于思考:使其意皆若出自吾之心,是一个无 疑——有疑——解疑的过程。
东林名联
3、清代的书院 (1)清政府对书院的控制
控制书院的设立,掌握书院的经费 控制书院的师长的选聘权
控制书院的招生和对生徒的考核
2、清代书院的类型分化
以讲求理学为主的书院 以学习制艺(八股文)为主的书院 以学习“经世致用”之学为主的书院 以博习经史词章为主的书院
4、清末改书院为学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清政府
精雕细刻,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内容:教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 (3)方法:自学 学术交流
3、小学和大学教育的意义
朱熹将学校教育划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 相对独立的阶段,确立了两者在任务、内 容和方法上的侧重点,揭示了两者之间的 基础与深化的内在联系 ,反映了教育本身 的发展规律。
朱熹像
朱熹像
(二)小学和大学教育 1、小学教育(8—15岁) (1)任务:培养“圣贤坯璞” (2)内容:教事 “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3)方法:早施教 形象生动 重行为习惯培养
2、大学教育(15岁以后)
(1)任务:在坯璞的基础上“加光饰”,再进一 步
二、书院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一)书院产生的原因 (二)宋初六大书院 (三)北宋以后书院的发展 (四)书院的组织管理 (五)书院教学的特点
(一)书院产生的原因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

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

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2.新教育法案:新教育法案是近代中国首次正式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了教育的普及和现代化方向。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4.现代教育制度:现代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形成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基本框架。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1.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和帝国主义时期的演变。

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官方教育和私人教育。

官方教育包括儒学和科举制度,这是培养士人和官员的主要途径。

私人教育则包括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这是为了培养普通人的教育渠道。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这个制度起源于隋代,经过唐代的发展和完善,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宏大的一种教育制度。

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通过此制度选拔出的人才成为官员并在政府中任职。

3.儒学: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思想。

它的核心原则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基本德行。

儒学教育主要培养士人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儒学成为教育制度的基础。

4.古代女性教育:古代女性的教育受到严格限制,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

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有限,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家政和绣花等技能。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女性通过私塾和家庭教师的帮助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5.近代教育: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化教育的。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进入中国,包括启蒙思想,科学教育和普及教育等。

中国的近代教育追求科学和实用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6.学校教育: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现代学校体系,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

现代学校教育与西方教育模式接轨,注重科学和实用知识的传授,开始普及教育。

此外,师范学校的建立也为培养教师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8.教育制度: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建国初期进行了大规模。

1952年,中国实行了基础教育的普及,包括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

此外,高等教育制度也得到了发展,各类高校和大学开始涌现。

最近,中国还推出了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新的教育领域。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详细的教育史涉及到更多的细节和发展,但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读者对中国教育史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1.古代教育:古代中国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有父母传授的家学和师傅传授的手艺。

进一步的教育形式是私塾,由名师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士人才能。

2.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时期,教育逐渐得到官方的正式组织。

特别是在唐朝,建立了国子监,用于培养士人。

国子监设置科举考试,积极选拔优秀人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制度。

3.科举制度:宋朝推行科举制度,主要考察文化知识,通过考试选拔士人。

科举制度的推行改变了以出身为主要准则的选拔方式,提升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4.书院教育:宋朝时期,书院成为民间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书院由有名的学者或官员创办,培养学生的才能,并传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

书院教育在民间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

5.清朝的教育:清朝初年,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加强了对教育的统一管理。

乾隆年间,设立了图书馆、书籍供给等机构,促进了图书出版和阅读。

康熙时期推行了扩招政策,提高了科举选拔的范围和机会。

6.新式教育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新式教育。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学者们积极倡导教育,提倡科学、实用主义和民主等教育理念。

一大批西方式的学校和大学开始兴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8.现代教育问题:随着教育体制的扩张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大;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质量问题;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竞争压力过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教育,注重素质教育,推行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涵盖了众多的变迁和发展。

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再到近代的新式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然而,教育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如今的教育仍在持续进行,以期建立起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中国教育史是对中国古代及近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梳理和总结,其中包括了中国古代的儒家教育、中国古代科举制度、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等内容。

下面是对《中国教育史》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整理:1.儒家教育: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教育形式,强调孔子及其学派的思想和价值观。

其核心思想包括仁爱、孝道、忠诚、孔子的“克己复礼”等等;其教育内容包括文化、礼仪、音乐、乐舞、冠礼以及书法、算术、孝悌、射箭等。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从唐代开始,并延续了一千多年。

科举制度对于中国教育史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考试的人有资格进入官僚学校学习,成为官员。

3.唐宋八大家:唐代和宋代有“唐宋八大家”的称号,这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文天祥。

这八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们在教育和文化领域的贡献非常大。

4.四书五经:儒家经典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

四书五经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基础,也是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

5.私塾教育:私塾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机构,是私人经营的小型学校。

私塾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注重传授经典,以儒家思想为主,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科举制度的培养人才提供了基础。

6.学堂教育:学堂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教育机构,类似于现代的学校。

学堂教育与私塾教育不同,它是由政府出资设立和运行的,通常由官员主持。

7.近代中国的西式教育:近代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开始引进西式教育。

这一时期的教育领域出现了很多知名的教育家和学者,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他们提倡新式教育,主张"救亡图存"。

8.五四运动对中国教育的影响:五四运动是中国在20世纪初反对列强侵略、推翻封建社会、争取民主和科学的大规模运动。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程介绍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程介绍

▲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整体上看:教育制度、教育思想
具体而言:教育制度、教育事件、教育实 践、教育人物、教育论著、教育理论、教 育思潮等。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介绍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以及教育制
度,带领学生走近教育家的思想,了解重要的
教育制度,初步认识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
验和教训。并从中获得良好的人文熏陶,增长
论语
荀子
荀子
思孟学派 学记
颜之推
颜氏家训
朱熹
四书集注
杨贤江
新教育大纲
晏阳初
晏阳初教育论著选
黄炎培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
蔡元培
蔡元培教育(文集)论著选
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论著选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田正平主编:《中国教育经典解读》,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教育历史: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国 别教育史、断代教育史、专题教育史、地方 教育史
▲教育史的性质 1、教育史是教育的发展历程,即关于教育发生、
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2、教育史是一门研究教育发展历程的学科 交叉学科:教育学、历史学 记载教育发展的历程 总结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 发现和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 为教育理论发展提供历史素材 为教育实践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对未来教育发展做出某种预测 3、教育史是一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3)陈学恂主编:《中国教育史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9 年版。
(4)孙培青、李国钧主编《中国教育思想史》,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5年版。
(5)杨伯峻主编:《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6)高时良著:《学记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的过去对于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古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阶段,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文化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儒家教育开始兴起。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念,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代,士人教育成为社会精英的象征,科举制度也逐渐形成。

二、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的子弟,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官学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要教育机构,它们培养了大量的士人,为封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统治力量。

此外,宗教教育也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佛教、道教等宗教机构成为教育的中心。

三、近代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清朝末年,西方的近代教育开始传入中国,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等教育家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理念,他们主张“教育救国”,呼吁改革传统教育制度,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新式学堂、私塾等新型教育机构开始兴起,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现代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了全民教育制度,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教育资源。

此外,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教育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实施,为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件

中国教育史专题课件

3、特点 、 (1)小学缩短一年,扩大了小学毕业生的数 )小学缩短一年, 中学延长一年, 量,中学延长一年,可相应提高中学的知识水 平。 (2)加强青年学生的职业教育训练,适应升 )加强青年学生的职业教育训练, 就业的双重需要。 学、就业的双重需要。 (3)在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力求 )在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学分制, 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 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学 生的需要。 生的需要。
(4)中学分为两个阶段,增加了办学的灵 )中学分为两个阶段, 活性。 活性。 (5)注重普及教育,规定以四年为义务教 )注重普及教育, 育年限。 育年限。 (6)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伸缩 ) 余地。 余地。
四、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 陶行知( ),原名文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文浚 , ),原名文文浚 安徽歙县人,是我国“五四” 安徽歙县人,是我国“五四”以后最有影响 的、 著名的进步教育家, 著名的进步教育家,是旧中国爱国知识分子 由“教育救国”走上民主主义道路的典范。 教育救国”走上民主主义道路的典范。
2、六三三分段 、 以儿童身心发展为根据, 以儿童身心发展为根据,具体采用美国 的六三三制,即初级小学四年( 岁开始 岁开始), 的六三三制,即初级小学四年(6岁开始), 高级小学二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与 高级小学二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 中学平行的有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大学 四至六年。 四至六年。
陶行知像
二、提倡为大众服务的普及教育 1、目的 、 把文化科学知识从少数人手里拿来交给大 整个民族现代化” 众,使“整个民族现代化”。 2、实践 、 1920年,平民教育运动; 年 平民教育运动; 1926年,乡村教育运动; 年 乡村教育运动; 1931—1935年,普及教育运动。 年 普及教育运动。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纪录,对于考生而言,掌握中国教育史的要点是备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一、古代教育
1.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两个特点教育思想:儒家和墨家
2.格致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受到重视的古代教育内容有经学、文学、音乐、书法等
二、封建时期教育
1.通过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流行
2.私塾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出现及其特点
3.寺庙教育的兴起及其作用
4.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局限
三、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起源:西方教育传入中国和教育的推动
2.中国的近代教育思想和代表人物: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等
3.晚清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4.清末教育的几个重要事件:戊戌变法、康梁变法、戊戌政变等
5.新教育的兴起和代表人物:严复、黄炎培、陈独秀等
四、现代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制度和方针政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划:德育为先、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等
3.教育和发展:教育产业化、大众化、国际化等
4.教育困境和问题: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五、后现代教育
1.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冲击和改变
2.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3.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教育的兴起
4.跨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尽量详细地掌握这些要点,加上课堂笔记和相关教材的复习,相信你一定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教育史专题

中国教育史专题

┏━大学:太学
┏━中央━┣━特殊学校:鸿都门学(文艺专科学校)

┗━小学:四姓小学(贵族学校)
汉代官学━┫
┏━学(郡设)

┏━┫

┃ ┗━校(道邑设)
┗━地方━┫ ┏━庠(乡设)
(小学)┗━┫
┗━序(聚设)
2、汉代太学概况
学生;教授;课程;教学(师法、家法);考试。
(四)古代官学制度的完备:唐代
3、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
(1)书院的组织管理。专职管理人员少、分工较细、职责明确。 (2)教学、研究、藏书与议政多功能的合一。——丰富的藏
书、众多的名家、独立的研究、以育才济世为己任。
(3)自修、问难和论辩会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讲演论辩:指升堂讲说与学派讲会(会讲)。东林书院每月一次小
讲会,每年两次大讲会 。明代学者吕柟:“不同乃所以讲学。”
育偏重伦理道德;诵经式致知方式,等等。
第二章 古代学制篇
一、古代文教政策
1、变迁 (1)秦以前
三代(“奴隶”制时代):“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学在四夷”。介绍儒、法、道、墨等数家。 秦代(“封建”制初立):“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2)两汉-南北朝:“封建”文教政策确立与发展
汉代: “兴儒倡学,官私并荣” 魏晋南北朝:文化教育的自发性
(二)唐代的科举制
1、考生及报考步骤
考生来源:一是官学毕业生,称为生徒;二是一般读书人,称为乡贡, 又称为“常贡”,是主要来源。
报考步骤:乡试(仲冬,农历11月)——省试(次春,农历3月。中央 官学毕业生徒与乡贡)——吏部试(省试及第者即参试授官)。
2、考试科目与方法
(1)考试科目:常科(即按时、按定制举行的考试科目,如秀才、

中国教育史专题主要内容

中国教育史专题主要内容

奴隶制国家教育制度古希腊教育的发展过程通常被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荷马时代的教育-----氏族制度向奴隶制度过度时期第二阶段:古风时代的教育------奴隶制城邦时期第三阶段:古典时代的教育-----奴隶主民主政治制度确立,文化和教育全面繁荣第四阶段:希腊化时期的教育------希腊文化向周边扩散《荷马史诗》你总还记得,除了我一个人外,你无论出外或是在家里都不肯跟任何人一起吃饭的;总还记得,我一径都抱你在膝盖上疼着你,从我吃的肉上切下小片来喂你,拿我的酒杯凑上你的嘴唇。

……当初那老战车将士珀琉斯(阿喀琉斯的父亲——引注)送你从佛提亚来帮助阿伽门农的时候,不是要我做你的监护人吗?你还是个小伙子呢,在人家可以大显身手的战场上和辩论会上都是没有经验的。

他所以要我和你一同来,就要来教你这些事情,叫你做一个演说家和行动者。

一、斯巴达的教育(一)教育的所有权:斯巴达的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二)教育目的:通过军事体育训练将儿童培养成为体格强壮的武士。

(三)教育的实施0—7岁: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的养育。

7—18岁:儿童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开始军营生活。

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灌输,使儿童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坚忍、顺从、爱国等品质。

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神话、传说。

此外,儿童也参加祭神竞技和各种仪式。

18—2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

青年军事训练团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其中的一个重要科目是所谓的“秘密服役”,即在夜间对希洛入进行突然的袭击。

20—30岁: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

30岁后:正式获得公民资格。

二、雅典的教育(一)教育所有权:私人办学(0—16岁)和国家办学(16—20岁)并举。

(二)教育目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能履行公民职责的人。

(和谐教育或文雅教育)(三)教育的实施0—7岁:儿童在家中由父母养育。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教育史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1,六艺:是西周官学的根本教育内容,即礼、乐、射、御、书、数。

2,乡三物:所谓“乡三物〞,语出《周礼·地官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六经:六经,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藉,曰:《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4,有教无类:孔子的“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是指教育不要分对象种类,不仅贵族子弟有受教育权,贫民子弟也可以。

这就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5,教学相长:教和学两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

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太学始设于汉代。

太学作为汉后国学,与之前的国学不同的是确立儒学为正统学问。

6,帖经: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

7,《千字文》:《千字文》是南北朝梁周兴嗣所撰,是用来教授儿童根本汉字的一首长韵文,主要供儿童识字,同时也介绍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8,《三字经》: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

9,白鹿洞书院:位于X星子县北〔今XX市〕庐山五老峰下。

南唐开元年间,在白鹿洞见书院,称庐山国学,亦称白鹿洞国庠。

宋仁宗五年,改成白鹿洞之书堂,与当时的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并为四大书院,并誉为我国四大书院之首。

10,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纳的一种特意文体,又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始于明成化以后。

其特点是:题目一律采纳《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家的注释为准,不能丝毫阐发己意;采纳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每篇文章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局部组成。

11,京师同文馆:京师同文馆是清末第一所新式学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两汉经师讲学的初兴
名师讲学:西汉的董仲舒、王充;东汉的郑玄、李膺。 学生情况:及门弟子(亲受其学)、著录弟子(名录其门)。
教学:不同于太学今文经学一统的情况,可以传授古文经学,也可以古 文、今文经学综合,甚至超出经学范畴。
★ 2、宋代经师讲学的发达: ★胡瑗(安定)“苏湖教法”
(1)胡瑗其人:北宋初期人,早年在吴中一带进行讲学。其教法有新 意,为范仲淹所推重。
(二)奠基时期的官学
1、“奴隶”制时代官学及其代表:周代
(1)学校系统
西周官学系统示意图

┏南学(成均)

┏天子设━╋北学(上庠)

┏大学┫
┃辟雍(太学)

┏中央:国学┫ ┗诸侯设 ┣东学(东序)



(泮宫) ┗西学(瞽宗)
西周官学━┫
┗小学 ┏━塾(闾设)


┣━庠(党设)

┗地方:乡学━━━━╋━序(州设
1、书院起源(唐末五代的庐山国学)
胡金平《史纲》P113.作“封建社会后期特有”
(1)书院概念。又称书舍、精舍等,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特
有的一种藏书、教学和研究相结合的教育组织。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 主,其程度高于一般私学。
(2)书院起源。书院一词最早见于唐朝前期。但私人读书处的书
院已开始逐渐发展成为聚书建屋、学者讲学的教育机构,大约出现于唐 后期(公元8世纪左右),先是由官方身份的国子学博士任洞主、讲学, 逐渐转为私人讲学。——胡金平持这一观点。★但是也有不同观点。
(2) 官学系统(见示意图)
┏━大学:太学

┏━中央━┣━特殊学校:鸿都门学(文艺专科学校)


┗━小学:四姓小学(贵族学校)
汉代官学━┫
┏━学(郡设)


┏━┫


┃ ┗━校(道邑设)

┗━地方━┫ ┏━庠(乡设)

(小学)┗━┫

┗━序(聚设)
2、汉代太学概况
学生;教授;课程;教学(师法、家法);考试。
二、科举制(隋--清)
(一)科举制的产生 1、产生原因
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考官取士制度
(1)科举制特点:相对规范、客观、全面、公平
本是内在趋势,何以隋唐才产生?
(2)产生原因:基础改变(《乌衣巷》)、时代急需、选才趋势
2、科举制的创立(文帝开皇间、炀帝大业间、唐初——约3派9种
观点)
详见刘海峰《中国科举史》P61页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谈中国蒙学数学教育与“李约瑟难题” (2)蒙学教材。宋代最流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蒙学教材的编写特点
①名家编写,编选名家。由此确保了教材质量与经典色彩。 ②故事韵语,激趣易诵。故事入文,符合儿童;琅琅上口,可歌易诵。 ③道德教化,渗透其中。故事中蕴涵道德说教,如孟母教子、孔融让梨 ④科举基础,无不齐备。把典故、成语、佳句、范文编入教材。
院(河南商丘)、岳麓书院(湖南长沙)、石鼓书院(湖南衡阳)、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茅山书院(江苏茅山)。 (2)南宋的鼎盛
①数量与规模发展(远远超过北宋) ②组织制度亦日益健全(修订学规教条) ③活动内容也更加丰富和充实(朱熹创讲会制) ④社会地位高(超官学) (3)元明清的衰落 朝廷严厉控制、官学化趋势
4、日益成为科举的附庸
三、私学制度
中国古代私学包括私立蒙学、经师讲学、书院三大块。
(一)古代私学发展概述
★ 1、基本线索
兴起(春秋战国之交,诸子百家讲学)→发展(两汉,出现蒙学层 次的“书馆”和大学层次的“经馆”,即“经师讲学”)→繁荣(唐 宋,经师讲学与书院的结合,私立蒙学的活跃)→衰落(元明清,书
(1)政府重教,视为统治之道。 (2)文教政策有鲜明政治性,服务政治、德育 (人伦道德教育)为重。 (3)重视官学(主要是大学),容纳私学,形成 一定的互补性。 (4)学校教育与取士选官制度的合一。
(5)贯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二、官学制度
(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
1、教育的起源于原始社会 原始教育的幼稚性及其特点。 2、学校产生于文明时代之初 (1)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2) 学校的起源与产生途径 “庠”──养(老)与教的合一;“校”、“序”──军体教育活动; “成均”──音乐教育(与祭祀有关)。
4、蒙学教学原则与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严格管理,以管促学 王充回忆、《先生头脑太冬烘》诗。
教材:“重视用《学规》、《学则》之类的形式培养儿童的行为习惯。”
(2)精编教材,激趣诵读 精编后的妙用
(3)强调模仿,积练成学
①教学从模仿做起 临帖描红、诵读仿写、临摹绘画等
②大量背诵、反复训练 “读书烂,秀才半”——“减负”的由来
(4)实行“合天下为席”的办学方针。“合天下为席”是明
代东林书院的办学方针。
(5)注重对学生进行志节和道德教育。 (6)师生关系融洽。高华之托、徐黄之交、徐缪联姻。 欧阳修:小人“同利为朋,及其见利则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
贼害”;君子“同道为朋,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朋党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唐代官学特点:“封建”官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1)形成了完备的官学系统(类型、级别等)。 (2)各级教育行政和各种教学管理制度臻于完善 (3)入学资格等级森严 (4)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实科学校(其中医学特别发达)。
(5)学校与科举的关系十分密切。 (6)学校教育对外空前开放,周边国家纷纷前来留学。
3、书院在组织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
(1)书院的组织管理。专职管理人员少、分工较细、职责明确。 (2)教学、研究、藏书与议政多功能的合一。——丰富的藏
书、众多的名家、独立的研究、以育才济世为己任。
(3)自修、问难和论辩会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讲演论辩:指升堂讲说与学派讲会(会讲)。东林书院每月一次小
讲会,每年两次大讲会 。明代学者吕柟:“不同乃所以讲学。”
(五)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与衰落(五代—清)
1、入学资格放宽,教育对象扩大。 2、学校类型与教学内容更加多样、丰富。
(1)学校类型上:宋增画、武学,元增阴阳、社学,清增外文学馆 (2)课程设置上:明清国子监设置的课目大为扩大
3、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的发展。
(1)地方教育行政的出现:诸路提举学事司的建立 (2)学校经费的固定化 (3)国子监职能的变化: 具有管理和教学双重职能
①德育为重,读书做人 ②亦师亦父,一身二任
学生的二者合一 教师的二者合一
(6)宗法社会,家校一体
学校、社会、家庭的“合力”
课堂讨论选题
一、蒙学教学传统特点扬弃思考。 二、师生关系的思考。 三、教师理论与当代教师思考。
第三章 古代考试(取士)篇
一 、早期任官取士制度述略
世卿世禄制(三代)→养士制(战国)→军功授爵制(秦 代)→察举、征辟、学校考试、门荫和任子制并举(汉代)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4)注重分析,注重技巧 也是科举的基本功
①字句积累 《蒙求》:“唇亡齿寒,谓彼此之失依;足上首下,谓上
下之颠倒。”“所谓得意,曰吐气扬眉;待人诚心,曰推心置腹。”
②文章解构 明清的 八股文 分8个部分,分别讲、练——“整段成文” ③精于批改 古代推崇“一字之师”——缺“通感”、“欣赏”
(5)蒙养合一,以养育德
(3)书院兴起原因
①官学衰废提供了外部条件。——启示:私学对官学的又一弥补。 ②社会经济基础新格局的产物。 ③统治者的扶持。 ④印刷业发达和书籍的增多。唐宋以来雕版印刷推广利于印书。 ⑤宗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
2、书院兴衰基本线索(略)
(1)北宋初年的发展 北宋前期有六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应天府书
院官学化、私立蒙学的新发展)。
2、私学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与条件

①经济下移与物质生产力的进步。——民间经济的活跃 ②政治与学术下移。——时代开放 一种是“乱世”的时代与社会开放,另一种是“治世”的政治开明或 政策扶持。 ③入世风气与“士”的追求。——知识分子追求 ④某些特殊时代条件的影响
(二)经师讲学
(2)苏湖教法要点 教育宗旨: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教育内容:提倡“明体达用”之学,重经义时务,一改只重辞赋章句的
世风。 教学方法:分斋教学,分“经义斋”、“治事斋”二斋因材施教;提倡
实地考察,了解世情物态。
(3)苏湖教法的历史启示: ★引入私学教学经验推动官学改革
(三)书院制度兴衰
(2)两汉-南北朝:“封建”文教政策确立与发展
汉代: “兴儒倡学,官私并荣” 魏晋南北朝:文化教育的自发性
(3)唐宋:“封建”文教政策的完备化
唐代: “三教并用,教育鼎盛” 宋代: “重文尊士,理学广传”
(4)元明清:文教政策的专制性
“思想控制,文教如网”。
2、基本特点 可以作为“民族之特”的补充参考
中国教育史专题
主讲人 蒋明宏教授
第一章 导论
一、课程安排
1、总课时:48;总学分:3 2、教学要点:基本要点与线索;特点与地位;得失启示。 3、考试方式:平时表现10%;读书讨论40%;闭卷50%。
二、分期问题 1、非形式化教育 2、形式化教育 3、制度化教育
三、世界之最与民族之特
(二)唐代的科举制
1、考生及报考步骤
考生来源:一是官学毕业生,称为生徒;二是一般读书人,称为乡贡, 又称为“常贡”,是主要来源。
报考步骤:乡试(仲冬,农历11月)——省试(次春,农历3月。中央 官学毕业生徒与乡贡)——吏部试(省试及第者即参试授官)。
2、考试科目与方法
(1)考试科目:常科(即按时、按定制举行的考试科目,如秀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