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中国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中国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中国1型糖尿病(T1DM)现况与规范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一、中国T1DM患者生存状况(一)中国T1DM患者血糖达标率低2003年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控制管理状况调查研究显示,平均年龄12岁的T1DM患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9.8%,在西太平洋地区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位列第9,血糖控制不良者占64.2%[1]。

2004年上海地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血糖控制调查发现,15岁以前发病患者平均HbA1c为8.9%[2]。

来自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2011年的数据显示,年龄中位数29.6岁的T1DM患者平均HbA1c为8.6%[3]。

2013年北京地区T1DM儿童血糖控制管理状况研究显示,18岁以下患者平均HbA lc 为8.5%,血糖控制达标率仅15.0%[4]。

2013年重庆、武汉、成都地区的T1DM儿童青少年生存质量调查及分析发现,12岁以上青少年HbA1c>7.5%者占39.3%[5]。

我国上述调查观察的患者数量较少,虽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但已显示与2009年美国“SEARCH for Diabetes in Youth”研究调查中20岁以下T1DM患者HbA1c达标率为44.4%、平均HbA1c水平为8.18%相比,有一定差距[6]。

(二)中国1型糖尿病患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率高2002年美国一项T1DM急性并发症调查研究显示,T1DM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生率为8/100次人年,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为19/ 100次人年[7]。

美国Joslin糖尿病中心“50年奖章”项目随访的351例50年以上病程的T1DM患者中有超过40%的患者未合并糖尿病相关并发症[8]。

而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的调查显示,T1DM患者的DKA发生率达26.4次/100人年[9]。

另一项针对西太平洋地区T1DM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也表明,中国大陆地区T1DM患者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高达38.8次/100人年,且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位于各地区前列[10]。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简介:1型糖尿病(T1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胰岛β细胞受到破坏,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T1DM通常发病年龄较轻,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治疗目标是尽可能维持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诊断标准:1.糖尿病典型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同时伴有口渴、疲倦等。

2. 无论是否有典型症状,必须有高血糖或空腹血糖≥7.0 mmol/L的诊断依据。

3. 对于无典型症状的患者,应严格遵循空腹血糖≥7.0 mmol/L的原则。

治疗目标:1. 血糖控制:运动和饮食控制+胰岛素治疗,使空腹血糖水平保持在3.9-7.2 mmol/L范围内,餐后2小时血糖<10.0 mmol/L。

2.异常波动的防治:尽量避免血糖异常波动,减少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

3.心血管疾病(CVD)的预防和控制:积极预防和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体重管理等。

治疗原则:1.血糖监测:建议每天监测血糖,特别是饭前、饭后和睡前测量。

2.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3.饮食:建议选择高纤维、低脂、低盐的饮食,并合理分配主食、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

4.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胰岛素治疗,治疗方案需个体化,包括基础胰岛素和血糖调节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1.基础胰岛素治疗:建议每天注射1-2次长效胰岛素,可考虑使用胰岛素泵。

2.血糖调节胰岛素治疗:根据餐前血糖和进食量决定胰岛素剂量和给药方式。

相关注意事项:1.低血糖:应在患者和家属中提供低血糖急救措施的培训,尽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2.糖尿病并发症:对于已经存在的糖尿病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需加强相关治疗和效果监测。

3.妊娠期管理:孕妇患者需进行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和血糖监测。

总结: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提供了详细的1型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早期诊断和积极有效的和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避免低血糖和高血糖事件的发生,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文章目录*一、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二、哪些糖尿病病人要用胰岛素治疗*三、胰岛素治疗糖尿病要注意什么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1、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第一个阶段: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进行治疗却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时,可在服用降糖药的基础上,于晚餐前或临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础胰岛素(如甘精胰岛素),以提高基础胰岛素的水平,从而可更好地控制血糖。

该治疗方案虽然只需患者每天注射一次胰岛素,却能使患者安全有效地控制住血糖。

2、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第二个阶段:每天注射两次预混胰岛素该治疗方案主要可供采取第一个阶段的治疗方案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选用。

该类患者应先停用口服降糖药,然后改为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70/30或50/50预混胰岛素,以使三餐后的血糖和夜间的血糖得到有效的控制。

3、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第三个阶段:每天注射四次胰岛素该阶段属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强化治疗阶段,其具体的治疗方案是:于早餐、中餐和晚餐前各注射一次短效胰岛素,于临睡前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

虽然糖尿病患者在该阶段的治疗中注射胰岛素的次数增多了,但这种治疗方法更符合人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规律。

糖尿病患者在三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进行治疗可有效地控制餐后血糖,在睡前使用长效胰岛素进行治疗可维持住基础胰岛素的水平,从而可达到良好地控制血糖、防止并发症发生的目的。

4、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法糖尿病患者经医生选用适宜自己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后,须选用最佳的注射部位,一般胰岛素采用专用胰岛素注射笔皮下注射方式,可供选择的注射部位有双上臂外侧(即三角肌处),双侧大腿前或前外侧,脐周腹壁周围(须避开肚脐5公分),注射胰岛素时可捏起皮肤,这样可保证在皮下注射,注射完毕后在注射部位停留6秒钟,以使药液可充分吸收,避免药液外渗,因局部反应可出现皮下硬结、脂肪萎缩、局部红肿等,故胰岛素注射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每次注射点之间要相距2公分以上。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对于伴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 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并密切监测血糖变
化。
04
胰岛素注射技巧与注意事项
注射部位选择与轮换
常用注射部位
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 上侧。
注射部位轮换
避免在同一部位重复注射,可按照左 右对称轮换的原则,有规律地更换注 射部位。
注射器具使用及保养
3
教授胰岛素注射技巧
详细演示并指导患者或其家属学习正确的胰岛素 注射方法,包括注射部位的选择、轮换、消毒等 。
提供心理支持,减轻焦虑情绪
倾听患者的担忧和疑虑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困扰,给予关心和 支持。
提供情绪疏导和安慰
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提供心理疏导和安慰,帮助患 者缓解负面情绪。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目录
• 糖尿病概述 • 胰岛素治疗原理及作用 • 胰岛素治疗方案选择 • 胰岛素注射技巧与注意事项 • 胰岛素治疗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教育与心理支持
01
糖尿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由于胰岛 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 或两者兼有引起。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接受度。
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监测
03
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记录血糖值,并解释血糖波动
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1 2
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其营养需求和饮 食偏好的饮食计划,并教育患者如何调整饮食以 控制血糖。
指导患者进行规律运动
推荐适合患者的运动方式、频率和强度,并解释 运动在糖尿病治疗中的益处及注意事项。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指南PPT演示课件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指南PPT演示课件
9. Somogyi现象,低血糖后反应性高 血糖,胰岛素用量不增反减。
◆外因
1. 精神因素:精神刺激后,PTF升高,T3T4升 高,肝糖输出增加,导致胰岛素用量增加。
2. 运动:下肢运动可促进胰岛素吸收,运动 促进糖利用。
3. 进食时间、数量及质量。 4. 药物:升高血糖:糖皮质激素、避孕药、利
尿剂、苯妥英钠、烟酸、消炎痛、异烟肼。 降低血糖:乙醇、他巴唑、心得安、磺胺类
1型糖尿病人胰岛素治疗方案
• 高度个体化 • 开始胰岛素剂量为0.5-1U/公斤(体重)/天 • 每3-4天逐渐调整2-4单位,直到血糖滿意控制 注意:
1. 初始从小剂量开始,调整期间随时带含糖食品 2. 注意夜间低血糖,睡前加餐 3. 注意血糖高低, 波动大时,可考虑加用口服药 4. 运动前进餐,饮食、运动要定时定量 5. 感染胰岛素要加量,有胰岛素抵抗。 6. 进食少,适当减胰岛素量, 避免酮症酸中毒。 7. 应坚持蜜月期使用少量胰岛素。
• 314 名 患 者 为 对 照 组 : 常 规 胰 岛 素 治 疗 • 平 均 追 踪 3.4 年 (1.6 - 5.6 年 )
Malmberg K, et al.: BMJ, 1997
•30
DIGAMI 研 究
胰岛素强化治疗
• 使 急 性 心 肌 梗 塞 死 亡 率 下 降 28% (p=0.011)
•7
口服降糖药原发失效(无效)
• 指发生在开始治疗的第一个月内糖 尿病未能得到控制
• 由于残存 的 细胞在OHA作用下仍 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
•8
口服降糖药继发失效
指开始治疗控制有效一年以上,以后 发生控制失效达3个月以上
原因: - 肝葡萄糖输出 ( 26.1% ) -胰岛素抵抗 ( 17.3% ) - 细胞功能恶化 ( 12.6% ) - 原因不明 ( 44% )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21年版)要点汇编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21年版)要点汇编

《中国胰岛素泵治疗指南(2021年版)》要点胰岛素泵已从原来单纯输注基础和餐时胰岛素的模式发展到将CSII、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和糖尿病信息管理功能融合一体的智能化血糖管理闭环模式。

通过对胰岛素泵硬件的改良,国内外相继上市了无输注管路的贴敷式胰岛素泵。

新型胰岛素泵的问世和新功能的融合为临床管理糖尿病提供了更多、更优的选择。

新版指南不仅突出了新型和经典胰岛素泵治疗的操作技术,还涵盖了与胰岛素泵治疗密切相关的问题,包括胰岛素泵治疗期间的饮食与运动管理、血糖监测、血糖控制质量评估、低血糖对策、胰岛素泵的安装、院内外管理和维护等,内容注重时效性、科学性与临床实用性。

二、文献检索与评价第二章胰岛素泵治疗的定义和工作原理一、胰岛素泵治疗的定义胰岛素泵治疗是采用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注装置,以程序设定的速率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最大程度地模拟人体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从而达到更好地控制血糖的一种胰岛素治疗方法。

二、胰岛素泵的工作原理1.胰岛素泵的工作原理2.胰岛素泵的构成胰岛素泵治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使用现状一、胰岛素泵治疗技术的发展二、胰岛素泵的临床使用现状第四章胰岛素泵治疗的优势和临床获益要点提示:CSII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糖,缩短血糖达标时间,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改善血糖波动。

(A)长期CSII治疗与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相关。

(B)长期CSII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

(C)一、有效、安全控糖1.有效降低血糖,缩短达标时间2.降低低血糖发生的风险3.减少血糖波动4.减少胰岛素吸收的变异5.相对减少因胰岛素治疗导致的体重增加二、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三、提高生活质量经济成本效益第五章中国市场主要胰岛素泵的特点一、经典胰岛素泵二、传感器增强型胰岛素泵三、无导管胰岛素泵第六章胰岛素泵疗效的临床证据要点提示:新诊断T2DM患者短期CSII强化治疗可以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促进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部分患者能够获得较长时间的临床缓解。

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

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

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中国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前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逐年上升。

为了提高我国糖尿病的诊疗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指南在总结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提出了最新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糖尿病临床诊疗和预防工作的医疗卫生人员,同时也可供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参考。

目录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2.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3.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4. 糖尿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5. 糖尿病的治疗5.1 生活方式干预5.2 药物治疗5.3 并发症的防治6. 糖尿病的监测与评估7. 糖尿病的护理与教育8. 特殊人群的糖尿病管理9. 糖尿病研究与展望1. 糖尿病定义与分类1.1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控制不当可导致全身多个器官损害和功能障碍。

1.2 糖尿病分类1.1型糖尿病(T1DM):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2型糖尿病(T2DM):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

3.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遗传性、自身免疫性、药物或病理性糖尿病等。

2. 糖尿病的流行病学2.1 发病率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0%。

2.2 危险因素1. 遗传因素:家族史、种族等。

2. 生活方式: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肥胖等。

3.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

4. 性别: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增加。

5. 种族:我国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糖尿病患病率较高。

3. 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3.1 1型糖尿病(T1DM)1. 自身免疫: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

2. 遗传因素:多个基因变异与T1DM发病相关。

3. 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化学物质等。

3.2 2型糖尿病(T2DM)1. 胰岛素抵抗:脂肪、肌肉等组织对胰岛素反应减弱。

2024年一型糖尿病指南

2024年一型糖尿病指南

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设计
01
认知行为疗法
帮助患者调整对疾病的认知,改 变消极思维模式,培养积极应对 策略。
放松训练
02
03
家庭治疗
教授患者渐进性肌肉放松、深呼 吸等放松技巧,以缓解身心紧张 。
针对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进行 调整,改善家庭氛围,提高患者 的社会支持。
家属参与支持模式构建
家属教育培训
向家属传授一型糖尿病相关知识、心理干预技巧等,提高家属的 照护能力。
患者应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不要随意更
改剂量或停药。
胰岛素种类、作用机制及应用场景
胰岛素种类
根据作用时间和效应,胰岛素可 分为速效、短效、中效、长效和
预混胰岛素等类型。
作用机制
胰岛素主要通过促进葡萄糖的摄取 和利用、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等 机制降低血糖。
应用场景
胰岛素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部 分2型糖尿病患者,特别是在口服降 糖药物效果不佳或存在禁忌症时。
一型糖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 见于青少年和儿童。近年来,成人隐 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的发 病率也逐渐增加。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一型糖尿病起病较急,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 减轻。部分患者可能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
分型
根据发病年龄、胰岛功能、自身免疫抗体等因素,一型糖尿病可分为经典型、 缓发型和爆发型等类型。
糖尿病肾病风险评估
监测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等指标,评估肾脏 损害程度及进展风险。
视网膜病变风险评估
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评估视网膜病变程度及进展风险。
多学科联合干预模式构建
内分泌科与营养科联合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一.概述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

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由于口服降糖药的失效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的禁忌证时,仍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消除糖尿病的高血糖症状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

在某些时候,尤其是病程较长时,胰岛素治疗可能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必需的控制血糖措施。

医务人员和患者必须认识到,与口服药治疗相比,胰岛素治疗涉及更多的环节,如药物选择、治疗方案、注射装置、注射技术、自我血糖监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所采取的行动等。

胰岛素治疗要比口服药治疗更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间的合作。

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继续指导患者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并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并掌握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来适当调节胰岛素剂量的技能,以控制高血糖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所有开始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接受教育,以了解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症状以及自救措施。

二.药用胰岛素的分类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胰岛素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根据作用特点的差异,胰岛素又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

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血糖的能力相似,但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附表1:胰岛素剂型;附表2: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

(1)按来源: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类似物。

从动物(猪、牛)的胰腺组织中提取并纯化得到的胰岛素称作动物胰岛素,主要有猪胰岛素、牛胰岛素和猪牛混合胰岛素;药用人胰岛素是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人正规胰岛素(诺和灵)、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都是基因工程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类似物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人胰岛素的某些结构,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发生改变而成的,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甘精胰岛素(来得适)和地特胰岛素(诺和平)等都是应用此技术制取的人胰岛素类似物。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

·指南与共识·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纪立农郭晓蕙黄金姬秋和贾伟平李玲陆菊明单忠艳孙子林田浩明翁建平邢秋玲袁莉章秋张明霞周智广朱大龙邹大进中华糖尿病杂志指南与共识编写委员会序根据2010年全国性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汇总,中国18岁以上成人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而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仅有25.8%,其中能够达到有效血糖控制的患者仅约39.7%[1]。

可见,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虽高,但血糖达标率却较低。

尽管有众多因素影响血糖达标,但即使是已使用胰岛素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患者其血糖达标率也仅有36.2%及39.9%[2],而患者对胰岛素注射技术掌握不到位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治疗是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胰岛素注射装置、注射技术是使用胰岛素治疗的重要环节。

“2014-2015全球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调查问卷”是第三次全球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技术近况调查。

该研究从2014年2月持续到2015年6月,共纳入来自41个国家的13298例患者,其中包括3853例中国大陆患者,100例中国台湾患者。

调查结果显示,全球范围内,不规范注射现象普遍存在,而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注射现状更是不容乐观。

与第二次注射技术调查相比,包括注射部位轮换不规范、注射笔用针头的重复使用、注射时手法错误及患者教育不充分等现象依然存在。

这些问题影响了胰岛素治疗的效果,从而导致部分患者血糖控制不达标。

另一方面,在我国,即使是医务人员,对于胰岛素注射技术对血糖控制影响的认识也有限;对于如何规范胰岛素注射,中国的医护工作者和患者在认识上还有较多不足之处。

幸运的是,目前注射技术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全球糖尿病专家的关注。

2015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在罗马召开的注射与治疗专家推荐论坛,与来自全球54个国家的183名专家共同讨论制订了《胰岛素注射与输注新推荐》[3],大会围绕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心理学和注射技术等方面展开讨论。

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一、引言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终身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

全球范围内,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更为常见。

本文将详细介绍1型糖尿病的诊治指南,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诊断1、临床表现: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常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酮症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等。

2、实验室检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是诊断1型糖尿病的重要指标。

还应检查尿常规、血酮体、血电解质等以排除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

3、胰岛功能检查:胰岛素释放试验和C肽释放试验可了解胰岛功能,协助诊断1型糖尿病。

三、治疗1、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括胰岛素剂量、注射次数、时间等。

2、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控制1型糖尿病的基础。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身高、体重、年龄等计算每日所需热量,制定个体化的饮食计划。

3、运动治疗: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增强体质。

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4、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有助于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控制病情。

患者应每日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

5、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1型糖尿病患者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并发症,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

四、总结1型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

诊治指南旨在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实用的参考,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和处理1型糖尿病。

通过合理的胰岛素治疗、饮食和运动调整以及血糖监测,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密切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

五、建议和展望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定期进行胰岛功能检查和并发症筛查,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案1

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案1

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案有哪些?对于1型糖尿病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必须进行胰岛素的治疗,一定是从发病开始。

但是,胰岛素的类型有很多治疗方法也就有所不同。

那么,胰岛素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案有哪些?下面就请全军重点糖尿病治疗中心专家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1、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给患者胰岛素皮下注射:先于早、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2次,也可用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胰岛素于早餐前1次皮下注射,每隔3天测空腹及三餐后2血搪,若经胰岛素调整后血糖仍不,可增加用药,但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病人在三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若经调整胰岛素用量,在糖尿病的下采用胰岛素泵等等这些方法经临床验证对于降低血糖有着很好的疗效。

3、晚餐前用速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的混合液,早餐前用全天总量的2/3,晚餐前用全天总量的1/3。

若经胰岛素调整后上午血糖仍较高或夜间出现低血糖症(多在凌晨3—4点钟)。

4、对1型糖尿病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给制定饮食计划和运动计划,使其合理而有规律的让病人了解自己的病情而采取相应的手段积极配合治疗,这是1型糖尿病诊疗中最关键的一步。

5、早餐前仍注射速效胰岛素与中效胰岛素的混合,晚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注射中效胰岛素后宜进少量餐,最好为蛋白质类食物。

临床医学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临床医学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

二、T1DM患病的影响因素
饮食 目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尚无定论
支持或反对婴儿早期牛乳喂养是 T1DM发生的危险因素。来自中 国一项研究显示T1DM的发病率 与不同时间给予婴儿固体辅食或 配方牛奶等有关。
二、T1DM患病的影响因素
年龄性别
T1DM多于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6月龄以 内婴儿很少发病,而发病一般从9月龄开始 并持续升高。国外资料报道12-14岁患病达 高峰,然后呈下降趋势。我国11个地区的资 料显示10-14岁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进一 步分析发现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持续增加, 至10岁时达最高峰(0.99/10万/年),随后略 有下降。随着胰岛自身抗体检测技术的推广, 部分既往临床诊断为2型糖尿病患者被重新 诊断为LADA,这提示很大一部分大于18岁 的成人糖尿病患者应被诊断为T1DM。值得 注意的是,部分欧洲国家T1DM的发病
T1DM的病因分型诊断
血糖控制目标 降低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糖是T1DM血糖控制
的两大目标,因此目前公认的血糖控制标准 为:在最少发生低血糖风险的情况下应使患 者的血糖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对于个体患 者而言,血糖控制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到以下 方面:患者的年龄、患者本人或其家庭管理 和认识糖尿病的能力、血糖监测频率及就诊 的方便性与积极性。建议我国T1DM血糖控 制目标是:在尽量避免低血糖基础上,儿童 和青春期HbA1c<7.5%;HbA1c<7.0%;老 年人HbA1c<7.5%;不同年龄阶段的T1DM 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不同
流行病学
T1DM约占糖尿病患者的5%,多于儿童或青 少年时期起病。在儿童及青少年患者中, T1DM所占比例约为80-90%。按照世界卫生 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1999年对于糖尿病的定义与分类,T1DM可分 为自身免疫性及特发性T1DM。前者的胰岛自 身抗体多为阳性,提示病因可能是自身免疫反 应破坏胰岛β细胞所致,多以酮症或酮症酸中 毒起病。

快速上手:中国|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快速上手:中国|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每 日 1次或 每 H 日 2次 庄荆 注射 。
案 的 制 定 需 兼 顾 胰 岛
功 能 状 态 、 血 糖 控 制
目 标 、 血 糖 波 动 幅 度 与低 血 糖发 生风 险 。
C S I I 。
5 .基 础 加 餐 时 胰 岛 素 替 代 治 疗 方 法 包 括 每 日 多 次 胰 岛 素 注
素 ( 2 岁 以 上 )、赖 脯 胰 岛 素 ( 1 2
2 O %)。
3次 餐 前 短 效 或 速 效 胰 岛素 加 睡 前 1次 中效 胰 岛素 治 疗方 案 :早 餐 前胰 岛 素剂 量= C S I I 早 餐前 大 剂 2 . 脆 性 糖 尿病 阶段 的 胰 岛 素治 疗 ,建 议使 用 C S I I 方 案 ,或速 效胰
量 + 早餐 前 至午 餐前 的 基础 输 注率 总 和 , 中餐 前胰 岛素 剂量 = C S I I 中 餐 前 大剂 量 + 中餐 前至 晚餐 前 的基 础 输 注 率 总和 ,晚 餐前 胰 岛素 剂量 =C S I I 晚 餐前 大 剂量 +晚餐前 至 睡
素 分泌 模 式 。 ( 2 ) 中 效 胰 岛 素 、 长 效 胰 岛 素、长 效 胰 岛 素 类 似 物 及 预 混
胰 不能 用 击 岛 向 素 毒 。 于 1.
始 ;儿 童 根 据年 龄 、体 重 及 血 糖 情 况酌 情处理 。 每 目胰 岛素 基 础 量 =全 天胰 岛 素总量 × ( 4 0 % 一6 0 %) ,长 效 胰 岛素 一般 1 次 注 射 ,中效 胰 岛 素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予。
( 2 ) 与 中 效 胰 岛 素 相 比 ,长 效 胰 岛 素 类 似 物 空 腹 血 糖 控 制 更 好 ,夜间低 血 糖发 生风 险更 低 。 快 、起效 迅速 , 在C S I I中更具优 势 。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年版)解读PPT课件

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年版)解读PPT课件
血糖控制目标
对于大多数1型糖尿病患者,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控制在7.0%以下,同时避免 低血糖的发生。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孕妇等,血糖控制目标需适当调整。
血糖监测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水平,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以评估血糖控制 情况。
治疗方案调整
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包括胰岛素剂量、注射方式等,以确保血糖控制 在目标范围内。
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
团体心理治疗
通过团体活动,让患者之间互相交流、分享经验,提高患 者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该方法在一些研究中显示出积极
的效果。
提高生活质量途径探讨
健康教育
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有 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运动锻炼。
并发症预防和管理策略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预防
教育患者及其家属识别酮症酸中毒的早期症状,及时采取措施避 免病情恶化。
慢性并发症防治
定期评估患者的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如控制血压、血脂等。
心理支持与教育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患者 积极应对疾病带来的挑战。
口服降糖药物在1型糖尿病中应用评价
口服降糖药物种类
主要包括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 糖苷酶抑制剂等。
应用评价
在1型糖尿病中,口服降糖药物通常作 为辅助治疗,可改善血糖控制并减少 胰岛素用量。但需注意,口服药物并 不能完全替代胰岛素治疗。
GLP-1受体激动剂等新型药物应用前景探讨
GLP-1受体激动剂作用机制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最新版)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最新版)

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1版令狐采学目录序----------------------------------------------------01指南推荐强度及证据分级-----------------------02 1.医护人员的职责---------------------------------02 2.注射前的心理准备------------------------------02 2.1 儿童---------------------------------------------02 2.2 青少年------------------------------------------03 2.3 成人---------------------------------------------03 3.注射治疗的教育---------------------------------04 4.注射药物------------------------------------------05 4.1胰岛素及其类似物的类型及作用--------05 4.1.1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06 4.1.2 短效(常规)胰岛素-------------------------07 4.1.3 中效胰岛素(NPH)-------------------------07 4.1.4 长效胰岛素及其类似物-------------------07 4.1.5 预混胰岛素及预混胰岛素类似物-------08 4.2GLP-1受体激动剂-------------------------08 5.注射装置---------------------------------------08 5.1胰岛素注射工具------------------------------09 5.1.1 胰岛素注射笔-------------------------------09 5.1.2 胰岛素专用注射器-------------------------11 5.1.3 胰岛素泵-------------------------------------11 5.1.4 无针注射器----------------------------------12 5.2注射笔用针头-------------------------------125.2.1 儿童和青少年-------------------------------12 5.2.2 成人-------------------------------------------13 6.注射技术------------------------------------------146.1 注射部位的选择------------------------------14 6.2 注射部位的轮换-----------------------------15 6.3 注射部位的检查和消毒---------------------16 6.4 捏皮---------------------------------------------16 6.5 进针角度---------------------------------------17 6.6 针头留置时间---------------------------------18 6.7 注射器材的废弃------------------------------18 6.8 针头重复使用的危害------------------------18 7.皮下脂肪增生与其他并发症------------------197.1 皮下脂肪增生---------------------------------19 7.2 疼痛---------------------------------------------207.3 出血和淤血------------------------------------218.胰岛素注射相关问题---------------------------218.1 胰岛素的保存---------------------------------218.2 胰岛素的混匀---------------------------------218.3 特殊人群的胰岛素注射---------------------229.规范胰岛素注射标准9步骤(胰岛素笔)---------------------------------------------------------2210.注射部位规范检查3要素--------------------23结语---------------------------------------------------23附录1. 胰岛素注射笔注射方法----------------24附录2. 胰岛素专用注射器的注射方法------27附录3. 选择针头长度的推荐-------------------28附录4. 针头使用手法的推荐-------------------29参考文献---------------------------------------------略序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乃至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和患病率急剧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岛素类型
一、按制剂来源分类 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类似物。
· 592 ·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6 年 10 月第 8 卷第 10 期 Chin J Diabetes Mellitus,October 2016, Vol. 8, No. 10
二、按作用时间分类 1. 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也称常规胰岛素;中效 胰岛素,如中性鱼精蛋白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如 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2. 胰岛素类似物: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包括赖 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谷赖胰岛素。长效胰岛 素 类 似 物 ,目 前 国 内 有 甘 精 胰 岛 素 和 地 特 胰 岛素。 常规胰岛素是目前广泛使用的静脉输注胰岛 素剂型,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可静脉输注,但评估和 注意事项较多,未被广泛推荐。中效胰岛素、长效 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只能用于皮下注射,不能用于静 脉输注(表 1)。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6 年 10 月第 8 卷第 10 期 Chin J Diabetes Mellitus,October 2016, Vol. 8, No. 10
· 591 ·
·指南与共识·
中国 1 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 1 型糖尿病(T1DM)现况 与规范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
一、中国 T1DM 患者生存状况 (一)中国 T1DM 患者血糖达标率低 2003 年北京地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控制管理 状况调查研究显示,平均年龄 12 岁的 T1DM 患者平 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 9.8%,在西太平洋地区 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位列第 9,血糖控制不良者占 64.2%[1]。2004 年上海地区儿童青少年糖尿病血糖 控制调查发现,15 岁以前发病患者平均 HbA1c 为 8.9% 。 [2] 来自广东省 T1DM 转化医学研究 2011 年 的数据显示,年龄中位数 29.6 岁的 T1DM 患者平均 HbA1c 为 8.6% 。 [3] 2013 年北京地区 T1DM 儿童血糖 控制管理状况研究显示,18 岁以下患者平均 HbAlc 为 8.5%,血糖控制达标率仅 15.0%[4]。2013 年重庆、 武汉、成都地区的 T1DM 儿童青少年生存质量调查 及 分 析 发 现 ,12 岁 以 上 青 少 年 HbA1c>7.5% 者 占 39.3% 。 [5] 我国上述调查观察的患者数量较少,虽 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情况,但已显示与 2009 年美 国“SEARCH for Diabetes in Youth”研究调查中 20 岁 以 下 T1DM 患 者 HbA1c 达 标 率 为 44.4% 、平 均 HbA1c水平为 8.18%相比,有一定差距[6]。 (二)中国 1 型糖尿病患者急慢性并发症发生 率高 2002 年美国一项 T1DM 急性并发症调查研究 显示,T1DM 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生 率为 8/100 次人年,严重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为 19/ 100 次人年[7]。美国 Joslin 糖尿病中心“50 年奖章” 项目随访的 351 例 50 年以上病程的 T1DM 患者中 有超过 40%的患者未合并糖尿病相关并发症[8]。而 广东省 T1DM 转化医学研究的调查显示,T1DM 患 者的 DKA 发生率达 26.4 次/100 人年 。 [9] 另一项针
DOI: 10.3760/cma.j.issn.1674⁃5809.2016.10.005 通 信 作 者 :郭 立 新 ,Email: glx1218@; 杨 涛, Email: yangt@
对西太平洋地区 T1DM 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也表明,中国大陆地区 T1DM 患者的低血糖事件发 生率高达 38.8 次/100 人年,且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位于各地区前列[10]。
(三)中国 T1DM 患者寿命短 美 国 Joslin 糖 尿 病 中 心“50 年 奖 章 ”项 目 在 1997 至 2007 年间共招募到 443 例病程长于 50 年的 T1DM 患者,而 2012 年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启动的“呵护生命,携手同行”T1DM 患者关爱项目 招募的病程 30 年以上的 T1DM 患者仅为 105 例[8]。 二、中国 T1DM 胰岛素治疗方案与国外差异 中国 3C 研究发现,国际倡导的“基础+餐时”胰 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在我国应用率低,接受调查的 764 例 T1DM 患者,仅 34.7%使用每日注射 4 次的基 础加餐时胰岛素治疗方案,而有 45.0%采用每日 2 针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且使用每日 2 次注射方案者 以儿童、青少年居多[11]。广东省 T1DM 转化医学研 究对 1 270 例入组患者的分析显示,仅有 12.5%的 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34.3%的患者使用每日注 射 4 次的基础加餐时胰素治疗方案[9]。西太平洋地 区 T1DM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胰岛素治疗以每 日 2 次方案者居多(占 67.9%),持续皮下胰岛素输 注(CSII)使用率较低(4.7%),与西方国家相比有显 著差距[10,12]。 三、规范中国 T1DM 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 规范我国 T1DM 胰岛素治疗,有利于患者达到 良好的血糖控制,减少血糖波动,降低低血糖和糖尿 病并发症的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本 指南根据中国 T1DM 特点,参考国际主流指南、大型 临床研究结果,对胰岛素类型和胰岛素治疗方案的 选择、胰岛素剂量的确定和调整策略、血糖监测和评 估的方法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规范和指导。
T1D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胰岛素治疗
一、T1DM 胰岛素治疗原则[13-21] 1.T1DM 患者因自身胰岛素分泌绝对缺乏,完 全或部分需要外源性胰岛素替代以维持体内糖代 谢平衡和生存。 2.T1DM 患者胰岛功能差,需要通过外源性胰岛 素以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方式进行胰岛素补充,基 础加餐时胰岛素治疗是T1DM首选胰岛素治疗方案。 3. 应用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替代治疗,尽可能避 免低血糖的前提下使血糖达标,能够降低 T1DM 远 期并发症发生率。 4. 建议胰岛素治疗方案应个体化,方案的制定 需兼顾胰岛功能状态、血糖控制目标、血糖波动幅 度与低血糖发生风险。 5. 基础加餐时胰岛素替代治疗方法包括每日 多次胰岛素注射(multiple daily injection,MDI)和持 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