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课例赏鉴
散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散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篇一:散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1、正确认识文章主线对文章的统率作用:文章的主线统率全文的各个部分。
本文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
这里的“清”是与“浊”相对立的,是一种清爽、清楚,而不是混混沌沌。
正如文中所写,南方的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
而北国的秋却是味道十足的,清清爽爽的。
“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人心情在客体上的反射。
文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
如写小院秋景,那小屋是“一椽破屋”,墙是“破壁”,大环境就是冷落的。
再看天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而人的活动是“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还有看那几缕萧疏的秋草。
不久秋味十足,而且于清闲中流露着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
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方法更突出了小院的寂寞。
这些景物,从声音到色彩到外形,都在显示着全文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
其它几幅图画也是如此。
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文的,各幅风景图均统一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清,哪一景物是在显示静,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文,往往会走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人家院落中极为普通,几乎处处都有,而它青中带黄的色彩又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足以代表作者心中的故都秋色。
如果非要找它哪里是清,哪里是静,哪里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又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这样去读文章,较易于触摸到作者写作这篇散文时的心境。
2、“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_故都的秋_课例赏鉴_陈原
“悲凉”。
教材编者指出阅读这一单元的关 的过程和质量,教学才有真正的
四、归纳总结,促进感性体验 键在于“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 意义。
向理性认识的转变
姿多彩”, “要展开想象的翅膀,力
(陈 原 福 建 省 福 州 市 第
师:美学家朱光潜曾把人们 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 三中学教师)
对自然美的欣赏分为三个层 次— — —一是“爱微风以其凉爽,爱 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以
么特点?文中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苦,但作者却认为要泡一碗浓茶。 感受到的是带有历史与文化沉重
和人物?作者的体验如何?
师: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刚 感的美的体验。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相关段 才同学们的疑惑?为什么作者要
师:其实这样的审美取向是
落后作答,明确故都的秋的特点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欣赏秋日风 很多文人,或者说文化人所触?
我们刚才的解读经验,试着自己
(讨论分析后,学生齐读第 3
生:落花与落叶首先给人一 来体会一下作者眼中看到的是一
10
2013.7~8/A
本版主持/鹿 鸣
课 堂 获奖课例
种怎样的情趣。(学生交流后发 美,正是生命的感觉和情致的深 掘出秋景背后的人文趣味。然后,
师:刚才还有同学提出:为什 影“从少年时代起就爱读小说、戏
生:落花或者落叶都有一种
么要泡一碗浓茶?
曲, 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 生命凋零的意味,表达了一种对
生:浓茶味苦,却有回甘,在 有浓厚兴趣”, “始终没有完全摆 美好事物消逝的伤感。落蕊应该
慢慢品味中获得味觉的乐趣,这 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思 有同样的一种感觉。
在的北京,更多的会说到它是一 些平凡的景物、人物中所融入的
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要想学好⾼中语⽂,课本上的课⽂⼀定要吃透,理解好,因为试卷上的很多题⽬都脱离不了课本。
以下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中语⽂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1、正确认识⽂章主线对⽂章的统率作⽤: ⽂章的主线统率全⽂的各个部分。
本⽂贯穿全⽂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
这⾥的“清”是与“浊”相对⽴的,是⼀种清爽、清楚,⽽不是混混沌沌。
正如⽂中所写,南⽅的秋,只能感到⼀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
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
⽽北国的秋却是味道⼗⾜的,清清爽爽的。
“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情在客体上的反射。
⽂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
如写⼩院秋景,那⼩屋是“⼀椽破屋”,墙是“破壁”,⼤环境就是冷落的。
再看天⾊是“很⾼很⾼的碧绿”的天⾊,⽽⼈的活动是“细数⼀丝⼀丝漏下来的⽇光”,“静对”破壁腰中牵⽜花的蓝朵,还有看那⼏缕萧疏的秋草。
不久秋味⼗⾜,⽽且于清闲中流露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
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法更突出了⼩院的寂寞。
这些景物,从声⾳到⾊彩到外形,都在显⽰着全⽂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
其它⼏幅图画也是如此。
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的,各幅风景图均统⼀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景物是在显⽰清,哪⼀景物是在显⽰静,哪⼀景物是在显⽰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往往会⾛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家院落中极为普通,⼏乎处处都有,⽽它青中带黄的⾊彩⼜与全⽂情感基调⼀致,⾜以代表作者⼼中的故都秋⾊。
如果⾮要找它哪⾥是清,哪⾥是静,哪⾥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故都的秋赏析(7篇)
故都的秋赏析(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心得体会、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竞聘演讲、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insight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competitive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故都的秋赏析(7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 徐舟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文/徐舟【此课例荣获2012年“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2017年第三届全国“文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CN14-1017/G4)2014年7-8A】内容摘要:本课以教师配乐范读入境,整体感知文本“恋秋——写秋——议秋”的文脉思路,引领学生体味北国之“清、静、悲凉”的秋意。
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秋晨院落图”与“秋槐落蕊图”,进而理解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学习和体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本课在毛宁的歌曲视频《晚秋》的意境中作结,拓展延伸,师生共鸣,以期达到“余音绕梁”之佳境。
关键词: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2.从文本故都之秋景中体味作者郁达夫深沉的主观情愫。
【教学重难点】1.赏析文本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理解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
【教学方法】美读探讨、合作争鸣【课例实录】一.课题导入,以情入境师:同学们,我们都留不住逝去的光阴,逃不脱四季的轮回。
春的活泼,夏的热烈,冬的冷峻,然而秋呢,我想更是颇多感悟吧。
中国的文人都钟爱这一个字——“秋”,喜欢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赋之于“秋”。
投影:刘禹锡在《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在“秋”中悟出了生命的旷达;林黛玉在《秋窗秋雨夕》中言“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她在“秋”中道出了秋日的凄凉;《晚秋》歌词中说“在这个陪着枫叶飘零的晚秋/才知道你不是我一生的所有/蓦然又回首/是牵强的笑容/那多少往事飘散在风中……”(教师清唱此歌词片段,学生听后响起掌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毛宁在“晚秋”中唱出了思念的凋零。
师:那么郁达夫在北国与南国的秋中又写出了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郁达夫的这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_故都的秋_课例赏鉴_张宏强
本版主持/【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郁达夫在散文中表现出的对故都之秋的眷恋、热爱之情,感受作者特有的“清、静、悲凉”之感,理解郁达夫“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独特感触。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分析文章和从“三重境界”品读散文的技巧。
3.感受作品的画面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选取最能体现内心情感的景物来创设“悲凉之美”的艺术魅力,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
2.引导学生从对“物境”的鉴赏,上升到对优美散文“情境”“意境”的领悟。
【教学方法】品读探究、思路点拨。
【课例实录】一、导入师:说到北京的“秋”,老舍在《“住”的梦》里有这样的句子:“秋天一定要住北平。
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
……在北平的秋天,是没有一项不使人满意的。
”那么,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又会是怎样的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二、整体感知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发现郁达夫笔下的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了吗?众生:清、静、悲凉。
师:是的。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清、静、悲凉,这是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总评价。
师: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又是什么呢?众生:是文眼(是本文展开的主线)。
师:作者为了展示自己心中的“秋”,用江南的“秋”与其对比,这又突出了北国的秋怎样的特点呢?生1:浓郁。
师:怎么看出的呢?生1:作者把北国的秋与江南的秋作了比较,文中说江南的秋“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文章结尾也有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
师:相比较,北国的秋应该是什么样的呢?生1:看得饱,尝得透,能赏玩到十足。
三、赏析物境师:非常好!故都的秋在郁达夫的笔下究竟有怎样具体的表现?在那些优美的画面中又融入了郁达夫怎样复杂的情感?我们又该如何鉴赏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下面我们对课前预习划分出的课文的五幅画面,作深入的探究。
老师给大家提个简单的要求:诵读时,要找出每幅画面描写的“物”(景物、人物),简要赏析其特点和作用,从中体会作者融入其中的情感。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
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革命烈士郁达夫于1934年8月创作的散文。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的心境。
语言清新淡远,蕴含着色彩感和韵律美,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独特个性和美学价值。
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个特色。
色彩,作为美学上的概念,具有两个方面的内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不带有自身的某种色彩,我们不妨称它为客观色彩;客观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来,它的色彩便带有一定的主观性,我们称它为主观色彩。
这两种色彩在郁达夫的笔下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这“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
读者也许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表现。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是说人的情感随外物变化而变化,春景使人畅怀,暮秋令人感伤。
具有这种感情色彩的语句,《故都的秋》中,还有很多: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如果说用“细腻”来形容“灰土上留下来的”“扫帚的丝纹”还勉强有点客观性的话,那“清闲”“落寞”则完全是主观的、意念上的了。
故都的秋赏析15篇
故都的秋赏析15篇故都的秋赏析(一):读罢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种浓浓的秋意深深地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蝉,那里的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韵味,令人遐想无限。
作者善于抓住秋的特点来写秋,五幅图画,写“庭院读秋”,突出故都之秋的“清”;写“清晨踏秋”,突出故都秋的“静”;写“秋蝉啼秋”,连用“衰弱”“残声”“啼唱”“嘶叫”四个词,把秋的“悲”渲染得淋漓尽致;写“闲人秋叹”天灰、风凉、雨歇、云卷、天晴,突出沉重凄凉;写“柿枣映秋”,让故都之秋“悲”并且“壮”,平添了一份眷恋向往之情。
在景物的着色上个性偏爱冷色,如“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淡绿微黄枣子颗儿”,柳阴下的丝丝日光,这些单的、纯的、淡的、暗的色彩,都与作者寂寞的感受有关。
作者注意调动不一样的感觉写秋,如视觉,天是“碧绿的”,“秋草”是“尖细且长”的,如视觉作者个性选用一些很轻很细的音响,如“西山的虫唱”、悠远的钟声、“驯鸽的飞声”、寒蝉的嘶鸣、息列索落的雨声、都市闲人缓慢悠闲的微叹。
这些细微响动,普通人很容易忽视,但在敏感寂寞的作者心中却留下很深的痕迹。
作者还很细腻地展示自我在观景赏景时的感触,如:“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看“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踩在槐树的落蕊上,“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故都的秋》起笔便见不凡,直接切入主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个性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可是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不远千里竟是为了饱尝一下北国古都的“秋”,其情的强烈溢于言外,又给读者留下一个大的悬念,究竟这北方的秋,因何以这样引人之后作者又很简约的把文章递进开来:这古都的秋,仅有在北方才能领略得到。
因为“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徐舟
《故都的秋》课例鉴赏文/ 徐舟【此课例荣获 2012 年“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评选”一等奖、 2017 年第三届全国“文学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语文教学通讯》 ( CN14-1017/G4 )2014 年 7-8A 】内容摘要:本课以教师配乐范读入境,整体感知文本“恋秋——写秋——议秋”的文脉思路,引领学生体味北国之“清、静、悲凉”的秋意。
引导学生重点赏析“秋晨院落图”与“秋槐落蕊图” ,进而理解郁达夫对北国之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学习和体悟“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本课在毛宁的歌曲视频《晚秋》的意境中作结,拓展延伸,师生共鸣,以期达到“余音绕梁”之佳境。
关键词: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教学目标】1. 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
2. 从文本故都之秋景中体味作者郁达夫深沉的主观情愫。
【教学重难点】1. 赏析文本中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 理解郁达夫对故都的秋的眷恋赞美和悲凉伤感之情。
【教学方法】美读探讨、合作争鸣【课例实录】一.课题导入,以情入境师:同学们,我们都留不住逝去的光阴,逃不脱四季的轮回。
春的活泼,夏的热烈,冬的冷峻,然而秋呢,我想更是颇多感悟吧。
中国的文人都钟爱这一个字——“秋” ,喜欢将自己的生命感悟赋之于“秋” 。
投影:刘禹锡在《秋词》中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他在“秋”中悟出了生命的旷达;林黛玉在《秋窗秋雨夕》中言“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她在“秋”中道出了秋日的凄凉;《晚秋》歌词中说“在这个陪着枫叶飘零的晚秋/才知道你不是我一生的所有/ 蓦然又回首/ 是牵强的笑容/ 那多少往事飘散在风中⋯⋯”(教师清唱此歌词片段,学生听后响起掌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致),毛宁在“晚秋”中唱出了思念的凋零。
师:那么郁达夫在北国与南国的秋中又写出了哪些独特的感受呢?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学习郁达夫的这篇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赏析5篇完美版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一):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好散文。
关于其中心,课文自读提示和教参都作了明确的分析和界定,认为文章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情绪,自然地融化在一齐,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浑然一体,透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感,并且,为了增进学生对此的理解,自读提示和教参还注意联系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指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家移居杭州的个人生活背景。
其实,郁达夫在文中流露的情感,固然跟当时的背景有关,也跟作家一生的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有关,还跟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有关,当时的背景因素前已提及,本文即就后两点作些补充性的联想与阐释。
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作家赞美自然风物,抒发情感,其格调无非是热烈高亢、平和淡远和忧郁低沉三者之中各有选取侧重而已。
而郁达夫偏偏持最后一种心态来描绘故都秋色,这和他的身世命运以及性格情趣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篇以真实为内核的散文,《故都的秋》所反映的这种清静悲凉心境和郁达夫一生的身世命运以及由此构成的性格情趣是紧密相连的。
首先,从身世命运来看。
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郁达夫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86版),之后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孙荃,后与王映霞。
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流连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
作者注),最后亲历抗日烽火,在南洋为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这样的一生,是悲凉的。
其次,从性格情趣来看,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的情趣倾向。
《故都的秋》课文赏析
《故都的秋》课文赏析《故都的秋》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思考的散文,作者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一、对故都秋天的景色的描绘《故都的秋》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景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如“秋天的早晨,阳光斜射在庭院中,树叶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影子,鸟雀在树梢上欢快地歌唱着。
”这样的描绘,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故都的秋天之中,感受到了秋天的清新和宁静。
同时,作者通过对秋天特有的景物如菊花、槐树等的描绘,使得故都秋天的景色更加鲜明、生动。
二、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的表达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抒发,表达了对故都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这种情感在文中多次出现,如“在秋天,我总是想起故都的那片天空,那片金黄的稻田,还有那些亲切的人们。
”这样的表达,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故都深深的情感纽带,也让人们更加珍惜自己故乡的美好和温暖。
三、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对不同景物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和艺术风格。
他特别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如“那片金黄的稻田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稻穗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这样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也使得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魅力。
四、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在《故都的秋》中,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他认为,秋天是自然的转折点,是收获和离别的交织,也是生命与死亡的轮回。
这样的思考和感悟,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深入人心,也引发了读者对于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五、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故都的秋》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使得文章的语言更具表现力。
同时,文章中的情感表达也十分真挚、浓烈。
例如,“我想念那个秋天,想念那片天空,还有那些亲切的人们。
”这样的情感表达使得读者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整篇文章的情感氛围浓烈、感人肺腑。
赏秋景,听秋声,感秋意,品秋味――《故都的秋》赏析
赏秋景,听秋声,感秋意,品秋味――《故都的秋》赏析篇一:2故都的秋12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的特点进行分析,体会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通过欣赏性写作,把握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物”“我”之间轻松融合的文学创作特点。
3.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体会作者赞美北方秋景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点:1.理解本文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之秋的特点。
2.通过品味语言深入细致体会作家内心的幸福情操,体会文章浓厚人文精神和浓浓故都情结。
教学难点:1.认知作家独有的视角,把握住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读法。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式方法:1.教具:多媒体课件。
2.教法:移情法,列举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境中去;诵读法,反复诵读可使学生感受到文章感情之浓厚,意味之隽永,文辞之优美;设疑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合作探究。
3.教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连类钩沉,迁移导入秋天存有其特有的魅力,迎合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他们笔下的秋天,呈现万种风情,多姿多彩。
恳请观赏名家描绘秋天的名句――秋有秋意,秋有秋姿,秋有秋情,秋有秋味,秋有秋声,特别是秋有秋韵,秋有秋魂。
1934年,有一个人他“不远万里”从杭州到青岛,再由青岛到北平,就是为了饱尝古都的秋味。
他深情地说道:“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接得居住的话,我愿把寿命就是三分之二折去,再加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就是什么原因,使这个一路赶来、风尘仆仆的人,为了遗留下这古都的秋而折回去三分之二的生命呢?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秋的现代散文《故都的秋》,一起品味郁达夫笔下那十足的秋味吧――二、走进作者,阐释文题(二)解读文题“故都”北平,即为现在的北京,作者为什么不表示“北平的秋”而叫做“故都的秋”呢?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到录音,初步认知作者情感。
故都的秋赏析实用5篇
故都的秋赏析实用5篇故都的秋赏析 1我读了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浓浓的秋意,深深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秋蝉、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
这篇散文表面是对北*秋天的赞美,其实是抒发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细细品味,作者还表达了内心的寂寞与忧愁。
我深深赞叹郁达夫的文章有种含蓄的美。
我是一个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没有文中那优美的场面,这儿到处是车水马龙,偶尔飘落的树叶也被负责的环保工人扫掉了。
秋天,富阳这儿根本感觉不到清凉,只有在11月突然变得好冷,一夜之间,从还穿着背心,汗衫变成缩头缩脑穿着两层长袖服。
在城市里,我根本感觉不到秋。
但是换一个角度思考,我还是喜欢秋的,如果你去小区花园或公园,你会发现,这儿的秋景是全世界最美的。
其他三季无论如何也赶不上,怒放的菊花,梦幻般的落叶,高的天,静的水,空气中夹杂着一丝薄薄的凉,不多也不少。
这时你就会与郁达夫有着同感,但我还是不得不佩服郁达夫细腻的观察力与优美的文笔。
果儿成熟的喜悦,落叶满地的萧索,秋蝉哀鸣的凄凉,秋雨中闲人感叹的幽远,将秋描写得出色有味。
《故乡的秋》是一篇不朽的佳作。
故都的秋赏析 2自古至今,“秋”总是代表着一层淡淡的忧伤,而《故都的秋》却打破这永恒不变的韵律,作者穿过大半个中国,就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却没有北方秋的诗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而在北国秋的描写上,郁达夫先生草草几笔,就足以将北方的秋表现的淋漓尽致。
“碧绿的天的颜色,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作者的笔尖似乎又转到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的“较量”上。
郁达夫先生的笔还不完全的停在“秋”上而是专注于北国的槐树,蝉,雨这些*常物体上,而对南方景物的描写却是少之又少,深沉中有点落寞的槐树,享誉“北国特产”的秋蝉,下得奇,下得有味的秋雨,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北国秋的特点,接下来郁达夫先生又稍降写了北方的一大奇景――果树,而又在果树分别撰写了枣子树,柿子,葡萄,而在这里呢,郁达夫先生又只字未提南方的东西。
《故都的秋》课例赏鉴
《故都的秋》课例赏鉴作为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历来为人称颂,许多名家也都从各个角度进行品评和揣摩。
董老师从诗画同源的角度进行赏析,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导入,既让学生听得懂,又能让学生学得透,在循序渐进中将散文之美疏散开来。
和老师正是抓住董老师的课堂特点,仔细揣摩,深入挖掘,为我们呈现出一篇简练深刻、意蕴丰富的文章。
一词一句总关情——品评名师课例《故都的秋》《故都的秋》作为郁达夫先生的名篇,其文中深情、语言之厚、散文之美,令人动容。
许多名师用自己的智慧与情感、创新与博厚上出了不同的课堂味道。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董一菲老师的课堂,领略其语文教学中的丰厚滋味,品味诗意语文独到的语言魅力。
新课标确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的基本特点。
再次品读新课标,是为了让我们牢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让我们明确语文课程最根本的性质与任务,指导我们回归到语文教学的真谛。
然后,我们再去品评学习董一菲老师的这节课,便有了最强有力的抓手。
这节课让我们看到了诗意语文的审美追求,诗意语文一贯致力于不凡的诗意语言,这势必对老师的整体素养要求较高,这节课让我们见识了董老师的丰厚积淀,以及精妙诗意的课堂语言,为所有热爱课堂的语文人做了一个范本。
课堂之美起于开篇,自然的引入、诗意的导读,从让学生齐读刘海粟这段话开始: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
以郁达夫挚友的评价入手,不可谓不巧。
最了解的人说出的诗意的话,让学生们在课堂之始,浸入到郁达夫的世界里面,能够慢慢地懂他的人品他的文,了解景和文的关系,懂得语言和画面的相通,最终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字能力。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11、以情驳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
正因为这样,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就笼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
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
但是“故都的秋”,又并没有因为作家的主观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去了它固有的特征。
那牵牛花,那槐树的落蕊,那秋蝉的残声,那秋风秋,还有那枣子树,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数笔作勾勒,便将谈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一切景语皆情语,“物”“我”之间完美的交融统一,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
它既是对北平之秋的客观描绘,又是作者当时心情的折光反射。
2、作者调动了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和情思。
《故都的秋》赏析2《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国的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浅味形成对比。
全文1600多字,运用了40多个秋字来描写秋景非但没使文章枯燥无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可见郁达夫的写作手法已经出神入化了,本文堪称佳作。
一、诵读提示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
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二、整体感知1.本文题旨“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故都的秋原文赏析 文章欣赏及评价
故都的秋原文赏析文章欣赏及评价《故都的秋》是我们学到的一篇优美课文,写作背景、写作主题、写作手法等都是比较重要的考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篇文章吧!故都的秋原文赏析文章欣赏及评价1故都的秋原文赏析1. 写作背景。
凡是创作,都有其特定的背景,这些背景影响着作者当时的思想和情感,也才使得作者有感而发,得以创作动人的文章。
1926年,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
日寇1931年入侵东北、1932年侵占哈尔滨、1933年侵占山海关进而入侵华北,至此,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
在作者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描绘的是“悲凉”景物,流露的是“悲凉”心绪,表达的是对故都的一往情深。
这些,正是特定时代的社会风云在作者心灵上投下的阴影,在心里留下的隐痛。
2. 主题。
“爱国”——是文章的主旋律。
文章蕴含深沉的故都之恋、故国之爱,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祖国的热爱。
作者将悲秋与颂秋结合起来,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这情是故乡情、爱国情;这落寞之秋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写照,是对国运衰微的喟叹。
3. 对比。
对比修辞为写景所常用,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体现出特点。
朱自清写梅雨潭的绿,说刹海绿杨太淡,虎跑寺绿壁太浓;西湖的波太明,秦淮的波太暗,而唯独梅雨潭绿的鲜润。
在本篇中,作者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因此,“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只有北方才“看得饱,尝得透,赏玩得十足”。
这就是对比。
“对比”,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指“两种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之间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
文章就是通过这种对比,把作者对“秋的认识”“秋的情感”烘托得“饱”“透”“十足”,所以,这种对比烘托就成为了作者表达更深情感的一种手段。
《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赏析《故都的秋》赏析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故都的秋》赏析,欢迎大家参考!原文: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故都的秋赏析范文
故都的秋赏析高中语文郁达夫《故都的秋》赏析篇一1、正确认识文章主线对文章的统率作用:文章的主线统率全文的各个部分。
本文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就是“清、静、悲凉”。
这里的“清”是与“浊”相对立的,是一种清爽、清楚,而不是混混沌沌。
正如文中所写,南方的秋,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它像半开半闭的花,微醺的酒,处于模糊与朦胧之中。
而北国的秋却是味道十足的,清清爽爽的。
“静”是宁静、安静,“悲凉”是人心情在客体上的反射。
文章中各个部分均体现着“清”、“静”、“悲凉”的特点。
如写小院秋景,那小屋是“一椽破屋”,墙是“破壁”,大环境就是冷落的。
再看天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而人的活动是“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破壁腰中牵牛花的蓝朵,还有看那几缕萧疏的秋草。
不久秋味十足,而且于清闲中流露着一缕缕落寞与孤独的伤感。
作者也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种以声写静的方法更突出了小院的寂寞。
这些景物,从声音到色彩到外形,都在显示着全文感情的主旋律──清、静、悲凉。
其它几幅图画也是如此。
但应注意,“清、静、悲凉”虽然是统率全文的,各幅风景图均统一在这感情基调中。
但却不可机械地去分析,五幅图景中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清,哪一景物是在显示静,哪一景物是在显示悲凉。
这样去分析课文,往往会走到牵强附会的死胡同之中。
例如分析秋果中的枣树,作者之所以选它,只是因为它在京城人家院落中极为普通,几乎处处都有,而它青中带黄的色彩又与全文情感基调一致,足以代表作者心中的故都秋色。
如果非要找它哪里是清,哪里是静,哪里是悲凉,就太琐细了,也太主观猜测了。
所以,作者笔下的北京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是体现在五幅秋景图形成的总体氛围中的,这三者间又互相包容,互相映衬,清中有静,静中有清,清静中有悲凉,悲凉的外在表现即为清静。
这样去读文章,较易于触摸到作者写作这篇散文时的心境。
2、“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
《故都的秋》课例赏鉴+《世间最美的坟墓》课例赏鉴 4页
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
(刘熙载《艺概·文概》)师:大家按这个方法找一找,文章的文眼句是哪一句?生1:可是啊,北国的秋,却来得特别地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从这个文眼句你读到了什么信息?生1:“清、静、悲凉”是故都秋的特点。
师:说得很好,请旁边的同学点评下他读得怎么样。
生2:他读得还行,可是读错了一点。
原文是“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而他读成了“却来得特别地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师:“却来得特别地清”与“却特别地来得清”一词之差,二者有何区别?生2:前者只是“清”的“特别”,而后者“清,静,悲凉”都是“特别”的。
(师板书“特别”。
)师:请你再来尝试读一下这个文眼句。
(生读。
)师:刚才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处理“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特别舒缓而深沉;“可是啊”比“可是”多了一种感慨的语气,三个音节也比两个音节要抒情性更强,读出了浓得化不开的情感。
(师生齐读。
)师:“特别”强化了一种与众不同,故都的秋到底“特别”在哪里呢?郁达夫为什么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秋呢?师:我们再来看看集中写景的文字在哪些段落。
生:在3—11段。
二、改动分析法品读第3段师:我们首先来品读第3段。
(配乐齐读。
)师:老师将文章第3段进行了特别的改写,同学们任选一处品析改动前后的特别之处。
(投影)在北平即使你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间破屋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坐在院中,你也能看到蓝色的天,飞过的鸽子,你还能看到透过槐树射下来的日光,也会注意到墙壁腰上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如果文贵老师的课上很少有知识性的直接传授,而是创设种种情境,让学生与文字零距离接触,引导学生在看似浅淡的字缝间揣摩,发现作品的深刻意蕴。
比如看戏相亲一段,杨老师让学生玩味“盯”“跳”“走”“钻”几个动词,没有概念化的表述、标签式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体验特定语境下人物的心理、情感,通过比较、替换等言语活动方式,对人物的风貌、传神的笔法,学生自会有深刻的了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 蔼 露 侈 4 实录l l -≥
、
在于“ 清” “ 静” “悲 凉 ” , 主 要 集 中 景 ? 漂 亮 的 新 房 不 好 吗 ?大 家 结 合 表 现在 破 屋 、 秋雨、 牵牛、 落蕊 、 枣 课 文 整 体 想 想 , 作者 写 的是 “ 故 都
子、 寒蝉 、 闲人 等 平 凡 景 物 、 人 物 的 秋 ”, “ 故都” 是 一 个 什 么样 的 所 考题 目中 的“ 故” 字 . 体 会 文 中 的 上 。 设 问 意 图 在 于 让 学 生 对 课 文 在 ? 与 “ 破屋” 有 何 联 系? 秋 景 所 蕴 含 的作 者 的 主观 情 思 。 先 有 个 整 体 印 象 , 对 作 者 叙 写 重 生 :破 屋 与 故 都 都 经 历 过 漫 明确 欣 赏角度 点 有 个 基 本 把 握 , 获 得 初 读 体 长 的 时 间 的 冲 刷 , 都 比较 陈 旧 。
为破屋 更有 沧桑感 ,与故都 的整 体 氛 围相 契合 。 新屋好 看 实用 , 但 这 种 新 会 掩 盖 历 史 的 沧 桑 , 没 有
了历 史 的 回味 。
师 : 那 么这 椽 “ 破屋 ” 是 否仅 二 、细 品' I W昧 。推 荐 阅 读 方 新 的 、 大 的才好 住 , 但 作者 却说要 是 一 座破屋 ? 它有 没有 更深 的含 法 。 着 重诵 读 、 品 析 第 3段 , 理 解 椽破 屋 ” ; 我 们 外 出 赏花 , 总 会 义 ? 作 者希 望有 这样 一椽破屋 , 欣
师 : 哪 位 同 学 能 解 释 一 下 刚 感 的 美 的 体 验 。 师 : 其 实 这 样 的 审 美取 向 是
( 要 求 学 生 默 读 课 文 相 关 段 才 同 学 们 的 疑 惑 ? 为 什 么 作 者 要
落 后 作 答 , 明 确 故 都 的 秋 的特 点 “ 租人 家一椽破 屋 ” 来 欣 赏 秋 日 风 很 多 文 人 ,或 者 说 文 化 人 所 共 有
师 :很 简 单 的 一 个 问 题 , “ 故 验 。 ) 师: 仅 仅 是 陈 旧吗 ? 我 们 可 以 都” 在 文 中指 的 是 什 么 地 方 ? ( 二 ) 方法引导 , 体 会 作 者 具 联 系 一 下 : 我 们 福 州 修 葺 一 新 的
生 : 北平 。
题解 。 引 导 学 生 关 注 并 思
景 的 重 点
草 最好 是 “ 疏落” “ 尖 细且 长 ” 的; 了故都 数 千年 历 史兴 衰 沉 浮 、 变 师 :作 者 笔 下 故 都 的 秋 有 什 我 们 都 知 道 茶 不 久 泡 , 泡 久 则味 化 、 颓 败 的沧 桑的意 蕴所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作 者
么特 点 ? 文 中 写 了什 么 样 的 景 物 苦 , 但 作 者却认 为要 泡一碗 浓茶 。 感 受 到 的 是 带 有 历 史 与 文 化 沉 重 和人 物?作 者 的体验 如何 ?
“
一
郁 达 夫 对 北 平 秋 天 怀 有 的 这 种 觉 得 花 色越 鲜 艳 越 好 看 ,但 作 者 赏 这 椽 破 屋 , 实 际 上 他 体 会 到 了
“ 故” 的感 情 从 何 而 来 , 体 会 其具 却认 为 牵牛花是 不起 眼的 “ 蓝 白” 什 么? 体 内涵 色为 佳 ; 我 们 一般认 为茂盛 的 草 , 生 : 这 里 作 者 所 写 的 破 屋 不 ( 一) 整体感 受, 把 握 作 者 写 郁 郁 葱 葱 的 好 看 ,但 作 者 却 认 为 仅 仅 是 一 处 破 屋 ,它 是 一 处 寄 托
师: 我们 说 到北 平 , 也就 是现
我 推 荐 一 个 方 感 觉 是 什 么 ?
些 与 我 们 通 常 生: 三 坊七巷 变新 了, 历 史 的 在 题 目 中所 写 的 “ 故都 ” 与“ 古都 ” 的 审 美 倾 向 不 一 致 的 细 节 。 就 以 痕 迹 就 不 见 了 , 就 少 了 沧 桑 的 味 有何 区别? 第 3段 为 例 , 大 家来找 一找 , 通 常 道 。 学 校 附 近 的 民 国 小巷 洋 房 经 生 : 两 个 字 都 有 时 间 久 远 的 我 们 对 事 物 的 欣 赏 是 什 么 样 的 ? 过 时 会 给 人 穿 行 在 历 史 中 的 感 味道 。 “ 古 ” 字 只 是 一 般 的 时 间 久 作 者 的 欣 赏 趣 味 又 有 什 么特 别 之 觉 ,如 果 重 建 了 可 能 这 种 感 觉 就 远 , “ 古 都 ” 表 现 出 的 是 一 个 历 史 悠 久 的城 市 ; “ 故 ” 字 不 仅 表 现 出
处 ?
淡 了。 作 者 想 要 的破 屋 , 应 该 是 因
( 教 师 范读 。 学 生默读 、 思考, 时 间 的 久 远 ,还 表 现 出 曾 经 在 这 之 后 交 流 讨 论 。 ) 里住 过 , 有过 亲 身的体验 , 产生 了 师 : 大 家 有 没 有 发 现 什 么作 自己对 这 座城 市 的情 感 , “ 故” 字 者 欣 赏趣 味 的 特 殊 之 处 呢 ? 有 一种 怀念 的味 道 。 生 :我们 一般 都认 为房子要
体 情 感
三 坊 七 巷 为 什 么被 人 诟 病 ? 我 们 去 体 会 文 中 这 师 大 附 中 附 近 仓 山 区 小 巷 里 的 洋 物 中 所 融 入 的 房 与 民 宅 如 果 重 建 , 那 被 改 变 的
师 :我 们 如 何 在 的 北 京 , 更 多 的 会 说 到 它 是 一 些 平 凡 的 景 物 、 人 个“ 古都” , 是 一 个历 史悠 久 的城 作 者情 感呢 ?这 里 市。 那么, 大 家 来 体 会 一 下 郁 达 夫 法— — 注 意 文 中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