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引言】初识这本书是在大二,在大二突然对哲学很感兴趣,感觉哲学可以净化心灵,启蒙心智。
在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听说《拯救与逍遥》在八十年代末横空出世的时候,年轻的刘小枫令人刮目相对,此书更是令不论赞同或反对该书观点的人,都不能不佩服此书在精神上带给人们的震撼。
仅仅是修订版前言一本,就让人感觉到刘小枫所走过的人生历程是多么丰富多彩,多么与众不同。
刘高中就接触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并受此影响深入于俄国和欧洲的古典小说中思考人生。
而他所讲的这一句话更是令人惊叹和仰慕于他的境界高深——舍勒令我尖锐、海德格尔使我沉迷、舍斯托夫让我感动、维特根斯坦给我明晰。
忘记我刚看这句话时是只知道有个海德格尔,或者最多加上维特根斯坦,而且还仅仅是听过名字,根本搞不懂他们是干嘛的。
等到更深入的看这本书时,接触到了更多从没见过的人物,如荷尔德林、卡夫卡、加缪、萨特等,更加惊叹他的渊博学识、博览群书,并且视角独特。
当然如此生疏的人名和术语,令毫无人文基础的我看得异常吃力,常常囫囵吞枣,不知所云,思想混乱。
甚至有时感觉自己越来越无知,有些固有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冲击,但具体是什么却又说不上来,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
因此得出来的感想也不知是否是书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只能自娱自乐一番。
经过对本书的阅读理解将这本书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天问”与超验之问;二、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三、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四、希望中的绝望与绝望中的希望;五、担当荒诞的欢乐与背负十字架的苦行。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经历了思想的此起彼伏,有时茅塞盾开,有时一知半解,有时深受冲击,有时感动不已。
简单理一下自己的所思所感吧。
屈原拙劣的天问已经开始怀疑曾经赖以自足的君子品格,开始向“天”外之天发问。
开始怀疑,往往意味着自我重生的可能,但他却自杀了。
为什么?他的内心是以儒家君子品格供给营养而生命繁茂的,如果质疑它,内心开始拒绝吸收的话,荒芜与凄凉要如何消弭?他不允许自己认可道家的理念,因而没能像一些诗人遭到挫折后逃离到道家,更没能归依类似西方基督的超验信仰。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读了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受到了一次中西思想史的洗礼,中西文化精神的品质存在巨大差异,它们并不能互译,最为根本性的不同就是拯救与逍遥。
中国精神中,恬然之乐的逍遥是最高精神的境界,孔子也说“吾与点也”。
佛道更不必说。
而西方精神,受难的人类通过耶稣基督的上帝之爱而得拯救,人与亲临苦难深渊的上帝重新和好是最高境界。
这两种精神品质的差异乃是“乐惠文化”(李泽厚语)与“罪恶”“爱恶”文化,超脱与救赎的精神冲突。
本书是在救赎与超脱,拯救与逍遥这两种不同的精神方式之间展开的这场精神冲突的对话《拯救与逍遥》共分为七个部分。
包括:引言作为价值现象学的精神冲突(简单讲述了东西方在精神品质上的差异就是拯救与逍遥) 绪论诗人自杀的意义(讲述了诗人在追求人生的终极意义时,寻找不到而绝望,或是持守的信念倒榻,因而走向自杀的道路)一“天问”与超验之问(讲述了屈原所持的儒家历史王道的信念受到现实的冲击,因而质疑上天。
但屈原没有一个超验的神圣上帝可以给他答复,他的提问仍然停留在现世而不是超验之问)二适性得意与精神分裂(比较了中西方诗人在面对绝望的环境时所走向的不同的精神道路。
中国诗人自屈原之后就少有自杀,而且走向陶渊明和苏轼式的逍遥之路——政治失意,信念受挫时回归田园,或自怡自乐。
直到近代王国维在受到西方叔本华悲观思想,才又看见中国诗人的自杀。
而在西方诗人那里,自杀、发疯似乎已见怪不怪。
在启蒙运动之后人性复苏,人本主义至上的思想浪潮中,在抛弃了神圣的上帝而以人的理性至上自居时,诗人们发现不知要如何来面对人性中的恶,现世中的恶、苦难与虚无,失去了神帝上帝的诗人们只能走向绝望的道路)三走出劫难的世界与返回恶的深渊(比较了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以基督受苦的爱去对抗恶及曹雪芹以情抗恶的不同结局。
当西方的理性复苏后,人们企图以历史理性主义来解释终极意义与价值。
但是历史理性主义无法解决个人痛苦的问题,并且令人看到理性取代上帝的可怕后果。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看完刘小枫老师的《拯救与逍遥》后,我认为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去解读所谓的“拯救与逍遥”。
其中一条线索是纵向的:小枫老师向读者展示了中国社会思想如何从信仰儒教演变为儒道合一,并且随着外来思想的不断渗入,儒道一体的思想又是如何将中国社会化成“石头世界”。
而这一整个过程我认为可以用“拯救”—“逍遥”来概括。
第二条线索是横向的:小枫老师在整本书中始终将中国社会思想与西方思想做比较,尽管最后作者认为,两个世界的思想在目前都面临着虚无主义的危险,但是西方思想始终暗含着对“爱”的期待,而中国思想完全处于无信仰状态。
这种对“爱”的期待与完全的无信仰,我认为也可以概括为“拯救”—“逍遥”两种状态。
最后,我还想根据自己的感想,将思绪也概括为“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一)作者总是语出惊人,从一开始对屈原到最后对鲁迅,无一不是持着批判的态度。
屈原时代,中国社会“思想界”信奉的是儒教:君子应该以热衷王道、辅佐君主为生命的意义。
社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罪恶与不公?那都是因为王道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造成的!君子通过与王道融合,通过辅佐君主,便可以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以上都是儒教宣扬的思想,君子将之推崇为至高的信仰。
可是,君子凭什么认为王道就是公正不阿?君子凭什么要处处以君王礼节来要求自己?当至高的信仰发生危机的时候,屈原的自杀变成了必然之事。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杀的诗人由此产生。
作者对屈原的自杀持着否定态度,他认为屈原在自杀前发出的天问是徒然的,因为屈原自身知道,世上本无天,又哪来的天回答?屈原思想中始终相信只有君子才可能揭开这所以一切的谜团,君子只是一开始将王道这一不切合实际的东西看得太重了!既然没有天可以拯救君子,君子只有一死。
换句话说,作者似乎想说明的是,屈原的死,死于他过度自负,深信君子具有自足性的屈原始终提不出“我能不能知道?”这样一个超验的问题。
所以屈原死了,而在西方,亚伯拉罕也出现同样的信仰危机,但是他通过虚心地与上帝沟通,明白了自己有能知与不能知的缺陷,于是他活着了。
逍遥游读后感寻求自由人生的真正含义

逍遥游读后感寻求自由人生的真正含义逍遥游读后感:寻求自由人生的真正含义纵然已是五六年前的旧作,但每每想起逍遥游这本小说,就仿佛重燃一次内心的火焰。
小说的主人公逍遥,是一名有着高超的医术和武功的医者。
他不畏强权,不吝谏言,生活在唐朝天宝年间,曾经显赫一时又被废黜,最终选择开创属于自己的自由人生。
在小说中,逍遥的经历展现出一种特殊的自我解放方式,让我对自由的理解进一步深化。
首先,逍遥游告诉我们自由并非一定要追随传统、规范、权威。
逍遥以不拘一格的个性和思想方式,创新地运用治病救人的方法,治愈了一些官府名医束手无策的病症,从而在医学领域获得了卓越的成就。
逍遥的成功经验提醒我们,追求自由并不一定要在已有的经验和规则之内,很多时候独立思考和尝试新的方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其次,逍遥游指明了自由之所在,其实在于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和追求。
小说中逍遥有过辉煌的过去,又受尽了命运的嘲讽,他曾一度陷于迷茫和绝望,但是他通过修行,认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重新寻求自主、自立和自我完成的生命意义。
这种敢于面对自我和追求精神独立的精神,体现了自由的真正含义。
再次,逍遥游还强调了自由的同时,也必须肩负起时代和社会的责任。
逍遥在小说中不只是一位医者和武士,更是一个充满良知和责任心的人。
他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政治和文化背景深感忧虑,曾在郎中选的考试上放弃应考,因为他认为这样的考试并不能真正地体现医生的治学水平。
他不畏强权,绝不谄媚奉承,因为他深知作为医生要遵循的是健康救人的职业道德,作为人类则应秉持的是道德和良知。
在逍遥游这部小说的震撼之下,我更加强烈地感到自由这个理念的伟大和深远。
自由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一种思想和精神的高度。
自由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和尊严,是对自我完整性和真正意义的追求。
只有经历过内心深刻的洗礼和历练,才能真正拥有自由,走向独立和完整的人生境界。
当然,生活中的自由并非等价于张扬个性、逆来顺受或自我放纵。
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更高境界的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需要我们不断的修行、探索和追求。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五篇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五篇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向我们推荐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具有严重的精神的缺陷的人的著作:它认同了庄子的理性的虚无主义,认同了法家的性恶论,也认同了一切的蔑视人类的专制的统治者们认定的人类的彻底的腐化堕落和卑贱下作,因此刘小枫的心灵之中的拯救人类的也就不可能是上帝这个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人类的创造者,而只能是恶贯满盈和无法无天的暴君。
可以肯定《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已经彻底地堕落的公开的证明,刘小枫对于暴力的统治的公开的赞赏就是从这一著作开始的。
可以肯定,像刘小枫那样,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迷信暴力的统治和专制的制度的人们总是把法家的性恶论与西方的基督教的原罪论混为一谈,这样西方的宗教改革、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全部的伟大的成就也就被他们完全彻底地掩埋了。
事实上,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一定具有上帝的品质,人类的罪恶的起源(原罪)只是人类的头人对于自己已经公开地承诺遵守的契约的违背,因此它启示人们认识契约的神圣性。
到最后竟然发现,自己是个怀疑主义者,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追寻一些东西,比如信仰和信念。
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没有找到。
我一直以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不管是幸福的还是苦痛的,既然他们选择活下去,那么一定有他们内在的信仰和信念。
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按理说我也应该有,这样才能和别人一样。
可是我明显感觉到内心的空洞,除了可以吞噬自我的伤口,什么都没有。
我的内心非常焦急。
为什么别人都有我没有?加缪说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人们在其中只是“担当荒诞”。
如果不愿和这个荒诞的世界同流合污,那么只有注定痛苦。
或者,重新寻找世界的意义和价值,重新确立信仰与信念,以抵抗和改变这个外在的世界。
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它有的只是物质。
在你存在前,它已经存在了,在你消失后,它还将继续存在。
这样的世界,不可能主动赋予人以意义和价值,只能靠人自己寻觅。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大全(6篇)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大全(6篇)【篇一: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向我们推荐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具有严重的精神的缺陷的人的著作:它认同了庄子的理性的虚无主义,认同了法家的性恶论,也认同了一切的蔑视人类的专制的统治者们认定的人类的彻底的腐化堕落和卑贱下作,因此刘小枫的心灵之中的拯救人类的也就不可能是上帝这个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人类的创造者,而只能是恶贯满盈和无法无天的暴君。
可以肯定《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已经彻底地堕落的公开的证明,刘小枫对于暴力的统治的公开的赞赏就是从这一著作开始的。
可以肯定,像刘小枫那样,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迷信暴力的统治和专制的制度的人们总是把法家的性恶论与西方的基督教的原罪论混为一谈,这样西方的宗教改革、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全部的伟大的成就也就被他们完全彻底地掩埋了。
事实上,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一定具有上帝的品质,人类的罪恶的起源(原罪)只是人类的头人对于自己已经公开地承诺遵守的契约的违背,因此它启示人们认识契约的神圣性。
【篇二:《拯救与逍遥》读后感】到最后竟然发现,自己是个怀疑主义者,这是我不能接受的。
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追寻一些东西,比如信仰和信念。
我一直认为这些东西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我没有找到。
我一直以为生活在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不管是幸福的还是苦痛的,既然他们选择活下去,那么一定有他们内在的信仰和信念。
我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按理说我也应该有,这样才能和别人一样。
可是我明显感觉到内心的空洞,除了可以吞噬自我的伤口,什么都没有。
我的内心非常焦急。
为什么别人都有我没有?加缪说这个世界是荒诞的,人们在其中只是担当荒诞。
如果不愿和这个荒诞的世界同流合污,那么只有注定痛苦。
或者,重新寻找世界的意义和价值,重新确立信仰与信念,以抵抗和改变这个外在的世界。
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它有的只是物质。
在你存在前,它已经存在了,在你消失后,它还将继续存在。
逍遥的读后感

逍遥的读后感《逍遥》读后感。
《逍遥》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闻名。
小说以一个名叫逍遥的人物为主角,通过他的一生经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扭曲。
逍遥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人生、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逍遥是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人物,他在小说中的形象既神秘又深刻。
他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洞察力让人印象深刻。
逍遥在小说中不断地挑战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规范,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生活,不受外界的束缚。
他拒绝成为社会的一部分,选择了逍遥自在的生活方式,这种反传统的态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受到各种规范和价值观的束缚,而逍遥的形象给了我一个全新的思考,我们是否可以追求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而不是被外界的规范所限制呢?逍遥的形象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说中的逍遥是一个对社会充满不满的人,他对人性的洞察力让人印象深刻。
逍遥认为人性本质上是自私和丑陋的,他对人的本性有着深刻的认识。
逍遥的形象让我不禁思考,人性究竟是善良还是丑陋?在小说中,逍遥对人性的洞察力让我深深地震撼,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逍遥》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思想的启蒙读物。
逍遥的形象让我对社会、人性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逍遥的形象让我明白,我们应该追求内心真正的欲望,而不是被外界的规范所束缚。
逍遥的形象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让我思考人性究竟是善良还是丑陋。
《逍遥》是一部充满思想的作品,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让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逍遥的形象将一直伴随着我,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读后感

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读后感《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
书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心灵困顿和自我迷失,同时提出了一种自我拯救的可能路径。
这本书的三个主要观点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人性的扭曲、社会的无情和拯救的可能性。
首先,作者通过描写人性的扭曲,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内心的困境。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物质追逐和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对自我和他人的真正理解。
在这个看似无限自由的时代,人们更多地被自己的欲望所束缚,丧失了对精神层面的追求。
作者以细腻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描述了这种扭曲,让读者深刻地反思自己内心的状态。
其次,作者通过展示社会的无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的问题和挑战。
不公平、失真的价值观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都是现代社会的阴影。
书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带有强烈的写实主义风格,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冲击和磨练。
作者用真实的案例和鲜活的语言构建了一个警示人们的警示灯,与读者分享了对社会无情的痛感和哀叹。
最后,作者提出了自我拯救的可能性。
在描写现实的同时,作者并没有陷入悲观和绝望的境地,而是通过呼唤内心的觉醒和对真实的向往,向读者展示了拯救的可能性。
通过对人物的演绎和对情节的铺陈,作者在故事的结尾呈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转机和希望。
这种对希望的热望,对拯救的渴望,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心灵的大门,给予了人们对自己的救赎。
总的来说,《现代灵魂的自我拯救》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发。
作者敏锐地洞察和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内心困境,通过描写凄凉的背景和人物的遭遇,让读者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与此同时,书中也给了我一种希望,一种对拯救的可能性的追求。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每一个人都应当反思自己内心的渴望,以及寻找真实、自由和拯救的道路。
只有通过自省和修正,才能从现代社会的迷途中解脱出来,重获自由的灵魂。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优秀11篇)

最新逍遥游读后感(优秀11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工作计划、活动方案、规章制度、心得体会、演讲致辞、观后感、读后感、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work plans, activit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ersonal experiences, speeches, reflections,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最新逍遥游读后感(优秀11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
13531128_拯救与逍遥

84旅游Feb16 - Feb28,2017WORLD VISION 2017.NO.4Culture 文化·阅读文 | 阎海东《修脑师》是一本关于科学伦理的科幻小说,讲述一个大脑“拯救者”被自己毁坏的故事。
白衣天使后面真的有上帝吗?“拯救”似乎永远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字眼。
从身体到心智和灵魂,“拯救”总是带着一种令人战栗的崇高感受,这一从基督教派生出来的理念,代表着慈善和救赎,而在现代社会,更衍生出众多天然正义的公共事业。
作为胸有大志者,拯救的目光总会从身体移步到大脑,移步到灵魂。
鲁迅就曾在《呐喊》自序里说,自己觉得“中医有意无意地是种骗人的东西”,便转而学习西医,后又发现,对于愚弱的灵魂,无论身体如何强健,结果依然沦为被宰割者,于是便决定进入“灵魂工作”。
在现代世界,人的大脑总是被追逐与捕捉,理由很简单——福柯说:现代社会中的人已经成为被治理的核心对象,政治成为人口与生命政治而非疆域政治。
一种基于生命保护的救赎、矫正与疗救,作为权力,无孔不入地渗透于方方面面的社会生活。
如今,疗救和矫正的范围正在扩大,早已不再限于福柯所谓的“癫疯”。
在《癫疯与文明》中,福柯描述了医生最为可怖的权力,当然主要是针对精神病人的,但如果像《修脑师》中所描述的,冰冷的手术刀侵入大脑,是不是更恐怖呢?在福柯的考据视野中,基于基督教救赎理念而派生的现代医院、学校和监狱,无不是追随大脑的权力存在,然而这种权力也是双向的:保护和救赎,与同样基于知识和技术霸权造成的屠杀与奴役,时常成为硬币的两面,形成了最为触目惊心的悖论。
在今天,如果离开了宗教传统和古典道德,我们如何信任现代医生(白衣天使后面真的有上帝吗)?我们究竟在《癫疯与文明》中,福柯描述了医生最为可怖的权力,当然主要是针对精神病人的,但如果像《修脑师》中所描述的,冰冷的手术刀侵入大脑,是不是更恐怖呢?是信任医生还是技术?或者我们如何信任医学技术之于人的善意出发点?中医郎中悬壶济世的道德依据,和源于基督教的慈善事业——医院,其道德依据似乎是一致的,然而这种道德正在遭遇挑战,技术门槛也使得“知情”成为难以兑现的悬念。
西游记读后感战胜自我与拯救他人

西游记读后感战胜自我与拯救他人西游记读后感——战胜自我与拯救他人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在读过的作品中最喜欢的一本。
这部小说不仅讲述了孙悟空等人的神奇冒险故事,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追求自我超越的价值。
读完西游记后,我深受感动。
下面将从战胜自我和拯救他人两个方面分享我的读后感。
西游记中的主人公,孙悟空,是一个非常有魅力和韧劲的角色。
起初,他贪玩好斗、傲慢无礼。
然而,在与唐僧西行取经的过程中,他逐渐懂得了如何战胜自己的弱点,超越自我,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和智慧的人。
这使我深受触动。
在他们的旅途中,孙悟空多次陷入困境,但他总能保持乐观和坚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这使我明白了只有战胜自己,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正如孙悟空最终能获得“不坏金身”的超凡力量,只有克服自己的弱点和贪婪,我们才能拥有内在的力量战胜外界的诱惑。
除了孙悟空,西游记中的其他角色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成长历程。
比如,猪八戒在开始时是一个懒散好吃懒做的猪妖,但在师父的教导下,他学会了珍惜和韧性。
他不再满足于自己的低级欲望,而是变得勤勉、努力工作,并最终实现了对真爱的追求。
这个转变表明了人们在战胜自我之后,有能力拯救他人,给予其他人力量和关爱。
西游记中的拯救他人不仅体现在角色之间的互动中,还延伸到了对社会和环境的关注上。
在西行的路上,孙悟空等人与各种各样的妖魔鬼怪进行激烈的斗争。
他们不仅是为了完成师父的使命,更是为了制止邪恶力量对人类社会造成的伤害。
这体现了他们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人类社会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与拯救之心。
从这些角度来看,西游记的世界观呈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鼓励我们战胜自我,勇于拯救他人。
通过读这本书,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必须不断地去探索和挑战自己的能力,超越个人的欲望和贪婪。
只有抛开自私和固执的心态,去关心他人的需求和痛苦,我们才能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为他人的幸福贡献力量。
总的来说,西游记是一本让我深受启发和感动的作品。
读《拯救与逍遥》

2018.9.14生活关上了我的工作之门,给我打开了修养静化之门,休养更修养,静化也净化,无为也可为,无为便是为。
“一个人的生活究竟信靠什么?”个人生活信念、关切此世、成人、“意义追寻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本质”“历史事实是一回事,历史事实中的意义是一回事。
”确实,历史事实不一定都是真理,有时代性,更有偶发性。
国人的成王败寇观念确有些根深蒂固了。
很多的时候,相比自己心中的自己,和别人眼中的自己,总是更多的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
“历史中的文本只向那些属己的精神意识中实际参与到这种交往中去的人启明自身的意义,历史文本的真实意义只是在属己的精神意识的提问过程中才得以呈现。
”“新出现的精神建构基于人的现时历史的价值建构意向,现时历史中的精神在直接的自我认识中,在与过去的精神对话的基础上,开启自己的本质的新维度。
”“通过历史时间中的交谈,历史文本中的意义因我们的提问而显示出来的同时,现时的生命意向的意义也被交谈的对方(历史中的文本)揭示出来。
”这个历史文本于我是所有文本,在读与看中去思,去提问,去回答,在自问自答中,我的生命意义便慢慢的显示出来了。
“意义不是预先规定的,而是在循环不已的问与答的对话过程中自行显示出来的。
”“真实的价值意义应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富有价值,都有意义。
”超脱怡悦怡乐与承受不幸、遁离抑或分担、“诗中的诸神成为填补价值空虚的基石。
”诗中富有对美的颂扬,更有对美的向往和企盼,是一座连接欠缺与美满的桥梁。
“诗可以救助破碎的人生。
”“有自己所坚持或正在确立的信念。
诗人笔下的人物可以为了信念而死,诗人自己却生来是为信念而活的。
”还没追寻到生之意义怎敢死,已经找到意义怎舍得死?自杀或者是思想精神走进了死胡同不能自拔的结果,当然也有的确实在价值意义、生之信仰面前别无选择。
“根据信念的意义问题来体察由生存事实产生的绝望心情。
”“现世本无意义可言,不得不在这世界中生活的人又要求它有意义。
......世界就是空虚,世界的意义需要人自己寻求到的信念来确立。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本书讨论的主题是:是人类精神冲突的价值问题以及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之可能。
作者通过与东西方精神史上的哲人、诗人的个体相遇和对话,其实质在于:从中国人的立场,讨论承担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的不同的价值和道路之可能。
作者从拯救与逍遥这两个维度向我们描述了:为人类提供巨大精神支持者——总是那些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的绝望者。
而绝望者之所以绝望,是因为他真正地热爱生活。
在无情的谎言世界里,也许只有绝望才是真实的。
在绝望与希望之间,作者选择了绝望。
从基督教的立场上看,自然能得到儒、道、佛等等凉薄的观点,但这仅仅是从基督教的立场上。
既然能看到儒道佛的互补,为何不知道个人经常是处于变动不居中呢?实际上很少存在极其严格意义上的儒生,正如在严格意义上基督徒也不多一样(想想克尔凯郭尔!)。
儒生思想的经常转移,解释了中国人并不是将儒道佛截然分开,正因为它们的互补性,儒生的转移才有可能,也正因为互补性,三者的统一才有可能。
在个人方面,基督教是自恰的,但是推而广之,试问有多少基督徒能做到将圣爱广布?能做到别人打你的左脸,把右脸也给人打?能做到不要论断别人呢?能做到不要为吃什么、喝什么忧虑呢?可就是被刘批评为凉的陶渊明,却能对仆人发出此亦人子的悲悯,这是每个号称基督徒的人都能做到的吗?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刘恐怕不能真正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或者说,刘是站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来指斥中国诗人,而根本没给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
或许我们应该询问的是,同作为隐逸诗人,为什么荷尔德林就应该被称颂,而陶渊明就应该被指斥呢?荷尔德林自己活得快活,陶不是吗?陶没有在社会上拯济苦难(刘的观点),但是荷尔德林去了吗?就是论及诗歌,在没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我也认为不能断定陶的诗歌带给别人的快乐就一定少于荷尔德林。
那么荷尔德林为什么就能高人一等呢?就因为他是基督徒?就因为他赞扬上帝而陶赞扬的是自然?这样能让人信服吗?刘指斥不信神的人构筑目标,由此杀人而不恤,同样,基督徒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带来的杀戮难到可以枚举?美洲黑奴是从哪来的?玛雅人、阿兹台克人是怎么灭绝的?如果这能用非我族类来解释,那么圣。
拯救与逍遥

拯救与逍遥刘小枫老师的《拯救与逍遥》我读了很久,给我的启发很大,感慨颇多。
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在1988年出版以来,在思想界一直很有影响。
八十年代的文章受到李泽厚浮华文风的影响,刘小枫也不例外,他的文章充满了古今中外的广征博引,深刻的主题被驳杂的引用所遮掩。
八十年代还是给青年学者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必思考写作格式要求,而是尽力进行思想表达。
这种顺畅的表达,让很多问题真正能够浮现到历史舞台。
《拯救与逍遥》经历2001、2007年的两次重新修订改动颇大,对于1988年的初读者来说,修订版是新作品,而对于刘小枫先生来说,将是恢复原本的构想,至少摆脱“冒充比较文学”的罪名。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出版只是初稿,。
初版虽是青春热情之作,某些言辞难免过当,但初稿不予修订刘小枫先生是不愿让它再版的。
作者对屈原到最后对鲁迅,无一不是持着批判的态度。
作者对屈原的自杀持着否定态度,他认为屈原在自杀前发出的天问是徒然的,因为屈原自身知道,世上本无天,又哪来的天回答?屈原思想中始终相信只有君子才可能揭开这所以一切的谜团,君子只是一开始将王道这一不切合实际的东西看得太重了!既然没有天可以拯救君子,君子只有一死。
换句话说,作者似乎想说明的是,屈原的死,死于他过度自负,深信君子具有自足性的屈原始终提不出“我能不能知道?”这样一个超验的问题。
所以屈原死了,而在西方,亚伯拉罕也出现同样的信仰危机,但是他通过虚心地与上帝沟通,明白了自己有能知与不能知的缺陷,于是他活着了。
很多人认为刘对于屈原、鲁迅以及中国诗人的批判太过极端,毕竟当时作者过于年轻。
就是论及佛教,刘也不提天台、华严、唯识诸宗,而仅仅拈出“狂禅”之风进行批驳。
刘是站在基督教神学的基础上来指斥中国诗人,而根本没给双方平等对话的平台。
然而刘的特点是那种批判的精神,正如韩寒一样有自己的思想!真理是相对的,追求是永恒的。
我们可以不完全相信刘的评述,但也不能完全否认作者的精神。
正如文章最后讲述的,我们正处在一个虚无主义时代!这就是文明带给我们的礼物。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人如猛虎,心需救赎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人如猛虎,心需救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影评:人如猛虎,心需救赎看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后,不同年龄、阶层的人,总会有不同的看法。
小孩会说:哇哦,我也要和老虎去大海!青年会说:这不是《鲁宾逊漂流记》再加上《老人与海》吗?中年会说: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老人会说:片子告诉我们,无论怎样都要有重新面对人生的勇气。
中国电影观众会说:我X,效果太棒了,视觉太炫了——值回票价!“3D控”会说:转场新颖,画面精致,绝对真3D!为文艺影迷会说:场面超越《海洋》,震撼秒杀《泰坦尼克号》,奇观直逼《阿凡达》。
李安粉会说:导演继《色戒》后再次展现了他的“腋毛控”。
文学教授会说:本片采取了二人对话中叙事的“二重叙事”结构,中国当代文学中余华的《活着》和莫言的《四是一炮》都是范本!神学博士会说:推荐刘小枫先生的《拯救与逍遥》,这本bswk|电影天堂/index.html书里比较的是中西文学中的信仰价值,正好对应当下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与《一九四二》,同样讲磨难,一个是由外到内,一个是切肤之痛,但是前者彰显了宗教对于心灵的救赎价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部开放的电影,普通的朋友大可以把它当作视觉享受大片,尽情地沉浸在一流的光影世界中,仿佛自己也经历了暴风雨、斗猛虎、流离失所……也正是因为片中那些极为壮观绚丽的景象,精准地摸到了普通观众的脉门,否则如果去掉片中的“大场面”,这一部探讨宗教与人生的文艺片,也很难在当下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究其原因,我们必须钦佩创作团队一流的影像制作水准以及精准的市场定位能力。
尽管《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拥有一副绝佳卖相的商业片肉身,但它的内在却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文艺片灵魂。
在片尾,少年派讲述的“第二个故事”,其实才是真实的经历,只不过他已经把那个不忍目睹的血腥故事在记忆中“修改”成了“第一个故事”,而在他意识里支撑他的便是“宗教”bswk|电影天堂/index.html的力量。
拯救和逍遥--周作人文学世界的一种解读

拯救和逍遥--周作人文学世界的一种解读
帅彦
【期刊名称】《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0)008
【摘要】周作人的文学世界前后期风格呈现出尖锐的差异.本文从周作人由社会乌托邦主义者转变为艺术乌托邦主义者,由启蒙主义者转变为审美主义者来探讨周作人文风变化的原因,并对周作人思想变化的内在原因进行分析.
【总页数】3页(P39-41)
【作者】帅彦
【作者单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广东,佛山,52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从民族国家拯救文学”?——关于苏文瑜的周作人研究 [J], 王大可
2.把握世界寓言文学发展的脉络——对吴秋林《世界寓言史》的一种解读 [J], 杨永贵
3.拯救与逍遥: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文化解读 [J], 史修永
4.关于印度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的一种解读--读弗朗西斯卡·奥西尼《世界小说之镜中的印度》 [J], 何芳菊;
5.拯救与逍遥:作为心灵史的文学史——对新时期文学思潮发展的一种反思与构想[J], 李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篇一: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在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我们的导师向我们推荐刘小枫的《拯救与逍遥》,但是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就立即认定这是一个具有严重的精神的缺陷的人的著作:它认同了庄子的理性的虚无主义,认同了法家的性恶论,也认同了一切的蔑视人类的专制的统治者们认定的人类的彻底的腐化堕落和卑贱下作,因此刘小枫的心灵之中的拯救人类的也就不可能是上帝这个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人类的创造者,而只能是恶贯满盈和无法无天的暴君。
可以肯定《拯救与逍遥》是刘小枫已经彻底地堕落的公开的证明,刘小枫对于暴力的统治的公开的赞赏就是从这一著作开始的。
可以肯定,像刘小枫那样,二十世纪的中国的迷信暴力的统治和专制的制度的人们总是把法家的性恶论与西方的基督教的原罪论混为一谈,这样西方的宗教改革、文化复兴和思想启蒙的全部的伟大的成就也就被他们完全彻底地掩埋了。
事实上,全知全能和尽善尽美的上帝创造的人类一定具有上帝的品质,人类的罪恶的起源(原罪)只是人类的头人对于自己已经公开地承诺遵守的契约的违背,因此它启示人们认识契约的神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