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与点也
吾与点也的意思
吾与点也的意思吾与点也的意思 1◇文高平《咏归图》文高平作古往今来,中国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东方式生活理想,深究起来,我以为无非两个:一个是孔子喟然叹曰的“吾与点也”,另一个便是陶渊明精心构想的“桃花源”。
孔子圣人,万世所尊。
然而,这样一个享誉古今的圣人,他的志向和理想居然并非“高大上”,的确颇耐人寻味。
在《论语·侍座》中,孔子与学生那段精彩的对话,确乎值得仔细咀嚼和体味。
孔子问子路、冉有、公西华、曾析各自的志向。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他又问冉有:“求,尔何如?”冉有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孔子再问公西华。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最后他问曾点:“点,尔何如?”曾点呢,“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孔子说:“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曾点接着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曾点的志向,可以说再平凡不过了。
可偏偏出人意料的是,孔子居然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没有说明理由。
但仔细琢磨,曾点所说的话里,展现了一幅国泰民安,社会和谐,心身愉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幸福图景,而这样理想的生活,谁不心向往之呢!更为重要的是,我以为,曾点的理想,契合了孔子内心深处的灵魂,或者说契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某些核心理念。
古往今来,困扰人类的无非三大矛盾,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身心之间的矛盾,中外概莫能外。
多少具大智慧的哲人,为求其解苦苦探索,从而为人类提供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思想理念。
合天人、天人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核心理念。
孔子曾经深入研究注解的《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
它开篇就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论语》“吾与点也”论述
《论语》“吾与点也”(古代文学作业)“吾与点也”出自《论语·先进》篇中的《侍坐》一节,该篇讲述了孔子与其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华一起畅谈人生理想的故事。
各弟子阐述完毕以后,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为什么在诸多弟子之中唯独称赞曾皙呢?为什么在四位弟子之中唯独曾皙的理想得到了孔子的认可呢?我认为应该从孔子的个人经历以及晚年的思想来加以分析。
在原文中,子路在孔子提问之后,抢着回答,希望通过自己的学识来治理大国,体现了他的积极“为政”思想。
然而子路的抢答行为却不够谦让,这不符合儒家所提倡的谦谦君子气度。
故而“夫子哂之”。
再看冉有,就比较谦虚了,他表示自己只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地方,总的来说就是只能于小国“为政”,不能擅长礼乐之治。
到了公西华,当时公西华相比于其他三位师兄最为年幼,他更加谦虚,直言自己没什么能力,但愿意学习,做一个小小的司仪,参加祭祀会盟,志向虽小,但也体现了“为政”思想。
反观曾皙,曾皙在一开始就阐明了其志向“异乎三子者之撰”,然后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郊游图景,从表面上看曾皙的个人理想是“不求为政”的。
综上观止,前三位弟子的“为政”思想明明正是是符合儒家思想当中高扬的“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精神,为何孔子却独独赞同看似不求为政的曾皙?古往今来,人们对此原因争论不休,大体归于两个方面:积极的一方面认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图景符合孔子仁政、礼治、教化的主张,因此获得孔子的赞同。
消极的观点认为孔子晚年因仕途不顺,主张“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有了消极避世的隐居思想。
我认为这两种观点过于片面。
第一,从孔子思想的发展变化来看,孔子一生都是倡导积极入世,积极救世的,为此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甚至“不知老之将至”即使他的政治生涯十分短暂,曾做过鲁国司寇,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历经了“堕三都”的失败,和周游列国的不得志,“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孔子到了晚年深感“吾道穷矣”的悲哀。
再谈“吾与点也”的原因
再谈“吾与点也”的原因《论语?侍坐》一直是中学教材的保留篇目,除了这篇文章在语录本的《论文》中稍显与众不同外,恐怕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比较突出地反映了孔子的理想――礼治的大同国家。
而对于文中孔子对四人的态度有所差别的原因,多年来的说法一直未变,但若仔细分析,恐怕可以做另一种解释。
历来的人教社教参在分析其原因时,都认为:孔子强调“吾与点也”是因为孔子不喜欢子路的直率而又鲁莽的自傲的性格。
依据是孔子让他们各自言志时,“子路率而对曰”,一个“率”字,成了孔子厌恶的口实。
同时对由有、公西华也不满,原因是这二人与子路恰好相反,过于谦让,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从文章散后一段“安见方六七十……非诸侯而何”中可以看出。
而赞成点则是因为曾皙的政治抱负与孔子的一致,曾皙对社会生活场景生动形象的描绘与孔子的理想十分契合,因而情不自禁的喟然赞叹。
(详见《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师用书157-164,人教社教师用书各种版本相同)但这种说法至少有以下问题,孔子哂子路等人,与“与点”所选择的角度不一致。
不太赞同另外三人,着重从人的性格方面入手;而赞成曾皙,则突出他的政治理想。
这就如我们去比较两个人一样,一定要拿一方的短处,证明其很差,反过来去拿另一个人的长处,以证明其优秀,二人相比点缺乏交集,这样的比较能让人信服吗?其二,认为子路过去鲁莽、草率、自大自傲,及冉有、公西华过于自谦与《论语》中其它章节孔子对他们的评价相矛盾。
其三,一般评论只是说曾皙的政治抱负与孔子的理想相吻合,因而受到肯定,确有商榷之处;另外曾皙的政治抱负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与孔子的理想相契合等等问题,又语焉不详。
其实,就第一点而言,很好理解,以二人毫无交集的方面加以比较,很显然应不是孔子的本意,只是后世评论者的见解。
孔子对子路是十分熟知的,子路最初拜孔子为师时就十分直率,且常常为难老师,但孔子十分耐心,不断地对子路加以引导,使子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子路不仅尊儒服学礼仪,且始终紧随孔子周游各国,又任孔子的护卫。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中与的意思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中与的意思
夫子,即指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哲学家、教育家和政治家。
"喟然叹"可以理解为深深地叹息,表示他内心的感慨和忧虑。
"吾与点也中与"这句话出自《论语》中的一则对话。
其中,"吾"是孔子自称;"点"意指墨点,引申为细微之处;"中"可以理解为准确地把握、理解;"与"则表示跟随、追随。
所以,整句的意思可以解释为,孔子自谦地说自己在理解和把握细微之处上,跟不上别人。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谦虚和追求进步的态度。
他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有限,虽然他是当时的圣人,但还是会有不足之处。
他认为自己在理解问题的微妙之处上并不比别人更出色。
孔子的这种态度表明他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问的谦逊,也向人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无论我们多么聪明和有才华,总会有不足和不完美的地方。
唯有保持谦虚和勤奋的学习态度,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成长。
这句话也提醒我们,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虚心接受他人的意见和批评,并不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行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事物的本质,并逐渐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侍坐章》原文译文
“点,尔何如?”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
三子者出,曾皙后。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赤,尔何如?”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
本文言文实词翻译题
以下为本文言文实词翻译题,请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翻译。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2. 每月不知其几千人。
3. 皆大喜,言“得其所哉!”4.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5.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6. 莫春者,春服既成。
7.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8. 知我者其天乎!9.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二、解题步骤1. 理解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翻译。
2. 对每个文言文实词进行分析,理解其含义。
3. 根据分析结果,进行翻译。
三、解题过程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于孔子。
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孔子旁边坐下。
2. 每月不知其几千人。
翻译:每个月不知道有多少人。
3. 皆大喜,言“得其所哉!”翻译:大家都非常高兴,说“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啊!”4.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翻译:王曾经对庄子说喜欢音乐。
5.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翻译:孔子感慨地说:“我和点是一样的!”6. 莫春者,春服既成。
翻译:到了春天,春天的衣服已经准备好了。
7.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翻译:君子成就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
8. 知我者其天乎!翻译:了解我的人大概只有天了吧!9.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翻译:他为人处世,发愤用功,忘记了吃饭,快乐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年即将到来。
10.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知道的人不如喜欢的人,喜欢的人不如快乐的人。
四、总结本文言文实词翻译题要求考生对文言文实词的含义有准确的把握,并能够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
在解题过程中,考生要仔细分析每个实词的含义,结合语境进行翻译。
通过练习本文言文实词翻译题,有助于提高考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翻译能力。
《侍坐》注释及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集解》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长者闲坐。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此就不说了。
以;因为。
一日:一两天。
乎:于。
尔:你们。
居则日:(你们)平日说。
居:闲居,指平时在家的时候。
则:就。
不吾知也:就是“不知吾”,不了解我。
知:了解。
则何以哉:意思是,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以:用、做。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知道我呀!’如果有人知道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2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率尔:轻率急忙的样子。
尔: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车辆。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
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几个)大国的中间。
摄:夹,迫近。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加:加到……上。
师旅:指侵略的军队。
之:指代千乘之国。
因之以饥馑:接连下来(国内)又有饥荒。
因:接着。
饥:五谷不熟;馑:蔬菜不熟。
饥馑:泛指饥荒。
为之:治理这个国家。
为:治。
之:指千乘之国。
比及:等到。
比、及:在这里都是到的意思。
有勇:(人人)都有勇气,意思是把军队整顿好,可以抵御侵略。
知方:知道为人的道理。
方:道,指是非准则。
※子路不加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常受外国军队的侵犯,加上内部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3夫子哂之。
4“求,尔何如”5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论《论语》中的“吾与点也”
以俟 君 子 。 赤 , 何 如 ? …‘ 尔 ”对 日 : “非 日 能 之 。 愿
学 焉 。 宗庙 之 事 , 会 同 , 章 甫 , 为 小 相 焉 。 如 端 愿 ”
“ , 何 如? 点 尔 ”鼓 瑟 希 , 尔 , 瑟 而 作 , 日 : 铿 舍 N- “ 乎 三 子 者 - gl ” 日 : 何 伤 乎 ? 亦 各 言 其 异 e  ̄。 子 _ g “
、
“吾 与 点 也 " 出 处 与 含 义 的
“ 与 点 也 ”出 自 《 语 ・先 进 》 , 篇 多 评 弟 吾 论 篇 此
子 贤 否 。 其 《 坐 》 节 , 载 了 孔 子 跟 学 生 一 起 畅 侍 一 记
谈理 想 的故事 。这段文 字如 下 :
卑 的 认 为 自 己 只 能 在 小 国 “ 政 ”, 仅 能 使 百 姓 富 为 且 足 , 对 于 更 高 层 次 的 治 理 , 己 则 是 无 能 为 力 。 冉 而 自 求 的 话 虽 谦 逊 , 其 志 向 仍 是 “ 政 ” 但 为 。
中 图分 类 号 : 0 . I 6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0 7 2 (0 2 0 0 1 0 3— 0 0 2 1 )2— 0 4—0 5
《 语 》是 孑 子 及 其 弟 子 的 言 行 录 , 儒 家 学 派 论 L 是 的 开 山 鼻 祖 之 作 。 自董 仲 舒 “ 尊 儒 术 ” , 就 成 独 后 它 了古 代 文 人 的 必 读 书 籍 。唐 代 又 被 立 为 经 典 , 与
一
1 子 路 的 自述 标 明 , 希 望 自 己 能 够 用 自 己 所 学 . 他 的 知 识 来 为 国 家 效 力 , 极 的 参 与 到 国 家 的 政 事 中 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注释、文言现象、翻译、简答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必修下册】班级:姓名:题型:【重点课下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①选自(《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 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子路(前542—前480),姓,名,字。
曾晳(生卒年不详),名,字,曾参的父亲。
冉有(前522—前489),姓,名,字。
公西华(前509—?),复姓,名,字。
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侍坐,。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以,。
后一个“以”是“”的意思。
一日,。
毋,。
一说“毋吾以也”的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感到拘束)就不说了。
这里后一个“以”同“”,是“”的意思。
毋,。
③【居则曰】。
居,。
则,。
④【不吾知也】即“”,。
⑤【则何以哉】?⑥【率尔】。
尔,相当于“”。
⑦【千乘(shèng)之国】。
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
乘,。
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⑧【摄乎大国之间】。
摄,。
⑨【加之以师旅】。
师旅,。
古时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
⑩【因之以饥馑(jǐn)】。
因,。
饥馑,。
⑪【为之】。
为,。
之,。
⑫【比及】。
⑬【有勇】。
⑭【知方】。
方,。
⑮【哂(shěn)】。
⑯【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
如,。
下文“如会同”的“如”同。
⑰【可使足民】。
⑱【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这是冉有的谦辞。
如,。
俟,。
⑲【非曰能之,愿学焉】。
这是公西华的谦辞。
能之,。
⑳【宗庙之事】。
宗庙,。
祭祀在古代是大事。
㉑【会同】。
会,。
同,。
㉒【端章甫】。
这是做小相(xiàng)时的穿戴。
端,。
章甫,。
端和章甫在这里都用作。
㉓【相】。
所谓“小相”,也是公西华的谦辞。
㉔【鼓瑟希】。
希,。
㉕【铿(kēng)尔】。
㉖【舍瑟而作】。
作,。
㉗【撰】。
㉘【何伤】。
㉙【莫(mù)春】。
莫,。
㉚【春服既成】。
春服,。
成,。
㉛【冠(guàn)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与翻译-高中语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翻译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夫子哂之。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求,尔何知?”“冉求,你怎么样?”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赤,尔何如?”“公西赤,你怎么样?”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点,尔何如?”“曾点,你怎么样?”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境界——《侍坐篇》“吾与点也”解读冯铧尹
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境界 ——《侍坐篇》“吾与点也”解读冯铧尹发布时间:2023-07-02T11:54:55.154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8期作者:冯铧尹[导读] 《侍坐篇》中,孔子让他的弟子仲由、曾点、冉求、公西赤谈谈他们各自的志向。
仲由、冉求、公西赤三人陈说的都是治国安邦之志,只有曾点讲的是玩乐之事,但孔子对仲由“哂之”,对冉求、公西赤不予置评,唯独赞成曾点的看法。
孔子为何发出“吾与点也”的感喟,也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探讨的千古谜题。
本文旨在从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境界等方面出发,解读孔子“吾与点也”之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北仑区泰河中学浙江省宁波市 315800摘要:《侍坐篇》中,孔子让他的弟子仲由、曾点、冉求、公西赤谈谈他们各自的志向。
仲由、冉求、公西赤三人陈说的都是治国安邦之志,只有曾点讲的是玩乐之事,但孔子对仲由“哂之”,对冉求、公西赤不予置评,唯独赞成曾点的看法。
孔子为何发出“吾与点也”的感喟,也成为了众多学者研究探讨的千古谜题。
本文旨在从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人生境界等方面出发,解读孔子“吾与点也”之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孔子;政治理想;人生境界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篇》)中,“孔子问志”,“弟子言志”。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说的是治国安邦之志,只有曾皙讲的是玩乐之事,但是孔子对子路“哂之”,对冉有、公西华不予置评,唯独赞成曾皙的看法。
文本中,曾点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这句话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沐风而去,高歌而归的沂水春风图。
那么这幅画面背后又蕴藏着何种深意呢?笔者将从曾皙所言中提及的“时令”“人物”“地点”“活动”四个方面来深入分析孔子发表“吾与点也”看法的原因。
(一)时令:暮春暮春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喜爱的时节,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经常作为描写的对象或是三五成群出游的时间。
学生们对该时节应该并不陌生,部编版语文高中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选录了王羲之撰写的《兰亭集序》。
侍坐原文及翻译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
侍坐原文及翻译赏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①。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②?”子路率尔而对曰③:“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
”夫子哂⑤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⑥。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⑦。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⑧,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⑨。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⑩。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原文通释]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一些,就不敢对我说。
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赏识我啊!’假如有人赏识你们,那你们怎样去做呢?”子路连忙回答:“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有别国的军队侵犯它,又有灾荒困扰它,让我仲由去治理它,到了第三年,就能让人们勇敢,而且懂得规矩了。
”孔子听了微微笑了笑。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答道: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让我冉求去治理它,到了三年,就能使百姓富足。
至于礼乐教化方面的事,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不敢说能做到那些,愿意向他们学习。
宗庙的祭祀活动,或者诸侯的盟会,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我愿意在那个场合做一个小赞礼官。
”“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弹奏瑟的声音渐渐弱了,“铿”地一声,离开瑟挺直身子,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
以吾与点也为话题写作文
以吾与点也为话题写作文篇一《我的“点”式生活》我觉得我跟“吾与点也”有点奇妙的缘分。
这事儿还得从一次旅行说起。
那次我去了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那村子可真是小,小到村里的狗都互相认识,随便进一家院子,主人都能拉着你唠半天。
村里有个小娃子,和我混熟了以后,就成天跟着我。
有一天,他拉着我去村后的小山包。
那小山包长满了野草,还有星星点点的野花。
小娃子跟我说,哥哥姐姐,咱去山上找宝藏。
我心里想,这小破山能有啥宝藏,但还是跟着去了。
上山的路不好走,小娃子却像只小猴子似的窜来窜去。
一会儿指着一棵草说这是能治病的药草,一会儿又盯着一个小土坑说这可能是兔子窝。
等到了山顶,太阳正巧斜斜地照着。
我们坐在一块大石头上,小娃子突然不闹腾了。
他就呆呆地看着山下的村子,烟囱里冒着淡淡的烟,狗叫声悠悠地传来,几个村民扛着锄头走在田埂上,就像一幅风景画。
我突然明白了,这就是一种“点”式的生活。
不是追求那种多么宏大的目标,就像小娃子一开始说找宝藏,最后在山顶看这普通的景色就很满足。
就好比我来这个小山村,也不是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
我就想体验这种简单、纯粹的生活,哪怕是跟着小孩子在小山里奔走,再在山顶傻坐,内心却有种说不出的欢喜。
生活有时候不需要太多的规划,就像那个小娃子随心所欲地带着我乱逛,做那些看似没意义实则充满乐趣的事,这种自在惬意就和孔子赞同曾皙描绘的春游的那种高远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篇二《与“点”同行》记得那是高中的一次大扫除。
学校不知抽了什么风,突然要求把教室从里到外彻底打扫一遍。
我们班那可是翻天覆地啊。
一些同学负责擦玻璃,拿着那种旧报纸,这儿擦擦那儿擦擦,还互相比较谁擦得更亮。
有的同学在拖地,那拖把在地上像画画似的,东一下西一下。
老师还在旁边指挥,一会儿说这里不干净,一会儿说那边没摆整齐。
整个教室那叫一个鸡飞狗跳。
而我呢,被分配去整理教室后面的图书角。
图书角已经乱得不像样子了,书横七竖八地躺着。
我就一本本地拿起来,拍掉上面的灰尘,再整整齐齐地摆放好。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的意思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的意思哎呀呀,“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这话啥意思呢?就好比你和朋友一起聊天,朋友突然感叹一句让你摸不着头脑的话,你是不是特别想知道到底是啥意思呀!(就像有时候朋友说一句莫名其妙的话,你会追问一样。
)
夫子呢,就是孔子啦,他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
这就好像你特别欣赏某个人做的一件事,然后忍不住发出感叹。
(就如同你看到有人画画特别棒,你会惊叹“哇,太厉害了!”)孔子在这里就是对曾点表示认同和赞赏呀。
其实呢,这句话背后有个故事呢。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在一起谈论各自的志向,其他弟子都说了一些很宏大的理想,什么治国平天下啦。
可曾点呢,他说他就想在春天的时候,和朋友们一起去河里洗洗澡,在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听了,就长叹一声说“吾与点也”。
是不是很有意思呀!(这就像大家都在说要当大英雄,突然有个人说只想快乐地生活,反而让人觉得很特别。
)
我觉得呀,孔子他老人家也不是只喜欢那些高大上的理想,他也能欣赏这种简单纯粹的快乐呢。
作文900字高中吾与点也
作文900字高中吾与点也一提起作为老师的孔子,人们总会想起雍容儒雅、意境淳美的《侍坐篇》。
敬然于孔子的亲和大度“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亦各言其志”,但也总忘不了慨然于曾皙的从容不迫,一个简简单单的《暮春郊游图》让孔子大为赞叹,失声曰“吾与点也。
”我们当然不排除孔子以此推行他的理念,但毕竟不能在一群学生中表现出过分的好恶。
这实在不利于思想自由“各言其志”,那么,是什么让孔子叹服,喟然而言。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是多舛多忧的进程,是屡挫屡战的进程。
不断地战略转移,转战陕北,游击战,自力更生。
无一不是简之又简,发展生产,休养生息,但却成了制胜的关键,退守现实,未来的战斗才更有攻击力。
鲁迅,奔走于麻木中的清醒者,以纸笔为武器,为清醒剂的斗士。
他不主张轰轰烈烈,大喜大悲的“流血的革命”。
“其实,革命非是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
”鲁迅同大家一起向学校要求涨工资,懦夫般地用数不清的笔名口诔笔伐种种不良政风,不良现象。
鲁迅用他超然的气人的现实主义作风,给历史的阻碍者一记重拳,这是他对革命的忠诚,对事业的忠诚。
如果理想与未来是无垠的天空,现实与当下是广袤的土地,那么,我们庆幸还好大家都还站在土地上,只有站在土地上,才有仰望天空的角度;只有天宇的浩瀚,才值得去仰望。
只有大地的坚实与深沉才能支撑起天空,只有天空的清新与明亮才能给大地光明与希望。
没有地,天便无所谓天;没有天,地便无所谓地,天地相对,相消,相融,才有了天地间的霭霭苍生。
但也正因人们都站在地上,便很少看脚下的大地。
多数时间,在不停地仰望。
“志存高远”“非宁静无以致远”,孰不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寻找天空,是为天地找到参照物,但真正的休养生息,是以大地为依托。
我们这个时代,是“常立志”的时代,是孩子般久久仰望天空的时代。
我们不乏子路率尔而对的豪情,缺乏的恰是曾皙的脚踏实地。
我们对孕育了人类文明的大地实施了彻底的背叛,于是文化浮躁,生活浮躁,蔓延至各个领域,各个角落的浮躁几乎要焚毁了自己。
吾与点也与的用法
吾与点也与的用法
1. “吾与点也”里的“与”可以表示赞同呀!就好像朋友说要去冒险,你拍着他肩膀说“行啊,我挺你”,这就是一种赞同,对吧?比如说,大家都觉得去爬山好,我也说“吾与点也”。
2. 嘿,“与”还能表示参与其中呢!这不就跟大家一起玩游戏,你也在里面乐在其中一样嘛,懂吧?像是一起做手工,我也在,那就是“吾与点也”。
3. 哇塞,“与”有的时候就像一起分享快乐呀!好比有好吃的,大家一起吃,那就是一起共享呀,就是“吾与点也”哟!例如大家一起分吃蛋糕,这就是嘛。
4. 你们看,“与”也能表示和某人在一起啊!就像跟好朋友形影不离似的,这不就是“吾与点也”吗?比如跟伙伴一起做作业,就是这种感觉。
5. “吾与点也”中的“与”有时候意味着一起面对困难哦!就如同在困境中大家互相扶持,是不?像一起攻克难题,这也是“与”的体现呀。
6. 哎呀呀,“与”也能表示和谐共处呀!就像一家人整整齐齐、和和睦睦的,那就是“吾与点也”啦!好比班级里大家相处融洽,不就是这样嘛。
7. 嘿哟,“与”可以是一起追求梦想呀!大家都为了一个目标努力,这多带劲,不正是“吾与点也”嘛!比如一起为了比赛获奖而奋斗。
8. 天哪,“与”不就是在说一种连接吗?就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一样,对吧?像朋友间牢不可破的友谊,就是“吾与点也”的表现呀。
9. 哇哦,“与”还能表示一种融入呀!就像你融入一个集体,成为其中一员,这不就和“吾与点也”一个道理嘛!例如加入一个社团,然后真正融入进去。
我觉得呀,“吾与点也”里这个“与”字的用法可真是丰富又有趣,能表达好多不同的意思和情感呢!。
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子非鱼哲学思想
东鲁春风吾与点南华秋水子非鱼哲学思想
这两句话为对联,讲的是曾晰述志和濠梁观鱼两个典故.体现了儒与道两种文化的根本特质含义是:孔子在和弟子们讨论如若有人赏识自己,会取得何种成就,不同的弟子有不同的解答,其中曾点的想法和孔子最为接近,这幅对联沟通了儒家的逸出,道出了道家的玄机借用曾晰述志和濠梁观鱼两个典故:
曾点曰:“莫春者,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曾点说:"暮春三月,穿着春装,我和五六个成人,还有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点的志向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亦逍遥
-----从《莫春篇》品读孔子的诗性情怀
高一语文组张飞
孔子在人们的眼中是伦理人生观的倡导者和竭力维护者,这本没有错,但人是复杂的矛盾体,孔子还有另一面,他也是审美人生观的践行者。
《莫春篇》以其诗意的画面、丰富的内涵在《论语》中独具魅力,它向我们开启了一扇以诗意的眼光看孔子的心门。
下面就让我们从孔子的“吾与点也”中领悟其“成于乐”的审美人生,跟随这位儒学大师一起“逍遥游”。
提到逍遥游人们自然会想到庄子,他的那篇《逍遥游》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并且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审美和诗性的人生之旅。
殊不知,这还不是最初的开端,这“游”的根源还在孔子的诗意课堂里。
《论语.先进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此篇是《论语》中少见的长篇之一,且历来备受争议,各种见解众说纷纭。
那么在这篇文章里到底蕴含了怎样的深意呢?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不过是各言其志,作为他们的老师孔子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态度呢?而“吾与点也”赞同的是什么?我们可以从文章中看到其他三位弟子的志向大体都是在做入世的事情,用自己的聪明才干效力一方,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再看曾点之志,不志于千乘之国,不为宗庙之仪,只愿在暮春时节,相约“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故而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此时我们看到的不再是那个只有满口仁义道德、征途于以中庸仪礼治理国家从而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孔子,而是一个鲜活丰满的个体生命,有着一颗自由遨游的心灵的儒雅长者。
说到底,任何的文学都是人学。
都志在探索人的生存价值、心性和所要达到的人生境界。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灿若星海,而最闪耀的星子都不是说教似的东西,它们总是会用自己独特的话语来体现作者对生命最本真的体验。
它们是诗性之思,告诉人们如何在广袤的大地上寻找一块栖息灵魂的地方,如何摆脱流浪,找寻自己精神的家园。
孔子和曾点所希翼的“莫春之游”不是用形而上学的理性思维方式告诉我们哪里才是家园。
他用诗文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一副悠然自得、洒脱逍遥的生活景象。
这个篇章正是运用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特有的文学手法“比兴”来抒情言志。
说到“乐”,我们自然会想到音乐、乐教、乐感等范畴。
从《莫春篇》可以看出曾点是一个有着很高音乐修养的人。
当其他弟子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曾点并没有正襟危坐聆听他们各抒己志。
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得知子路善于军事,他的志向在于一个“强”字;冉
有善于经济,他的志向在于“富”字;公西华知礼仪,志向在于“礼”字。
曾点却独立新意,即不谈为国也不为礼,只谈自己内心所希望的景象,在三月郊游,唱歌跳舞,吟风浴沂,岂不快哉。
在这里,没有矫情,没有紧张的心情,只有一份内心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切,一种恬淡、自然、率性而为的心境充盈在字里行间。
音乐是一种大美。
它本身就是一种叙述,只是所使用的方式有别。
不管是浅吟低唱还是引吭高歌,它都能给心灵一次洗涤,给灵魂一个安居的所在。
婉约中自有情愫,豪放中也自有柔情。
它的叙述是直接的,也是审美的。
不需要借助于外物就可以让精神得以升华,乐以忘忧。
《莫春篇》选取了一年中最具有活力万物复苏的时节,同行者也是小孩和成年人,要去的地方为沂水之边,所做的事情则是“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一切都达到了天时、地利、人和。
也许在现代人看来没有什么,不过是所谓的“春游”而已,可是在那个动荡纷争的年代,说出了孔子周游列国之后所要达到的人生理想境界,显得难能可贵。
这幅画面看起来是日常生活场景,然而又不能完全等同,因为在这里自然之物中已经渗透了人的主观情感,而人的情感也在自然之中得到洗涤和升华。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物我同一,情景交融。
道家强调的大自然的美在此融合了一点点人情味,所以又成了儒家的诗性的审美之境。
孔子生于礼崩乐坏的社会,但是他一生为拯世救民而奔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仍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气概。
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具有拯救的高贵品质和逍遥自乐的情怀。
刘小枫在《拯救与逍遥》一书中说“中西方最为根本性的精神品质差异就是拯救与逍遥。
在中国精神中,恬然之乐的逍遥是最高的精神境界。
庄子不必说了,孔子的吾与点也同样如此”。
孔子以“乐”作为自己人生的最高的理想,从暮春之游开始启程,让我们了解了一位圣人的诗意之旅。
正是在审美中孔子才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使生命从从有限走向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