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原文与译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然而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方法,什么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种事情不会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做到不丧失罢了。
一篮饭,一碗汤,得到他就能够活下去,失去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的吆喝着给他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踩踏着给人吃,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初2020级中考复习资料)《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根据最新部编教材和教参整理))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 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与?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一、作家作品: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又被称为“亚圣”。
《孟子》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课下注释词语:(1)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2)恶(wù):讨厌、憎恨。
中考语文复习备考——部编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中考语文总复习——部编版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九年级语文文言文梳理(一)《岳阳楼记》【主旨归纳】这篇记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也借以劝勉滕子京。
【写作特色】(1)剪裁繁简得当作者胸有全局,布局统一,把文章的重心放在说理申志上,因而写巴陵胜状只用几笔带过,惜墨如金。
用“前人之述备矣”一句加以总结,文辞不过于铺张,枝蔓不旁逸斜出。
两类登楼者的所见所感,虽纵情铺叙,泼墨如注,实用贬抑之笔,目的是反衬下文的“古仁人之心”,抑此而扬彼。
详略得当,则中心突出,不致因平均用墨而湮没主旨,又不致因轻重倒置而喧宾夺主。
(2)结构层层深入由事入景,由景生情,由情化理,在对湖景的描绘后,涌起情感的波澜;在情感的前浪中,再卷起议论的后浪。
最后归结到作者的人生观,规勉老友,激励自己,警策后人(3)文字整齐对称本文大量使用赋体,四字句如珠走玉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浮光跃金,静影沉壁”,工于对仗。
“明”“惊”“顷”“青”等,合辙押韵,增强了文章的韵律感,读来舌端润畅,听来耳中清晰。
【问题探究】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第3段写阴雨连绵不断时迁客骚人在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蕴含着迁客骚人由阴雨天气、悲凉气氛而生发的悲伤之情。
第4段写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登临岳阳楼时所见到的明丽景色,蕴含着迁客骚人因天气美好、景色明丽而产生的愉悦之情。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文章第2段概述岳阳楼的风光以及第3、4两段分别写阴雨天气和睛好天气登楼所见的景色属于写景,紧跟着写景抒发了迁客骚人在这两种情形下登楼的感受属于抒情,可谓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第5段是抒情兼有议论,抒发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很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主张“仁政”,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
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二文本解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①欲:想要,希望。
②得兼:同时得到。
③舍:舍弃。
④生:生命。
⑤义:道义,正义。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解析】开篇运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这样通过类比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①甚:超过。
②于: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比”。
③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④恶:讨厌,憎恨。
⑤患:祸患,灾难。
⑥辟:同“避”,躲避。
【译文】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然而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会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也是我所厌恶的,(然而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解析】正面阐述“舍生取义”的含义:在面临“生与“死”,“义”与“不义”的选择时,宁愿慷慨赴死,也不愿苟且偷生。
进一步强调了“义”的价值。
“甚于生者”的是“义”,“甚于死者”的是“不义”。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①如使:假如,假使。
《鱼我所欲也》中考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中考知识点整理一、文学常识:1.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
2.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张“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二、生字注音:箪.(dān)蹴.(cù)羹.(gēng)死亦我所恶.(wù)三、朗读节奏停顿: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者/而有不为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5、是/亦不可以已乎?四、重点字词解释:1.兼.:同时。
2.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有“苟且偷生”意思。
3.恶.:厌恶。
4.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辟:“辟”通“避”,躲避。
5.如使..:同义词连用,假如,如果。
6.是故..:因此。
7.非独..:不仅。
8.蹴.:用脚踢。
9.何加..:(有)什么益处。
加:益处,好处。
10.奉.:侍奉。
11.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这种做法。
已:停止、放弃。
12.本心..:本来的思想,即“义”。
五、重点字词分类归纳:1.通假字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乡:“乡”通“向”,从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辟:“辟”通“避”,躲避。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通“德”,感激。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辩”通“辨”,辨别。
⑤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与”通“欤”,语气助词“吗”。
2.古今异义词:①万钟.于我何加焉(古:古代的一种量器今:钟表)②是.亦不可以已乎(古:这今:判断动词)3.词类活用:蹴.尔而与之(蹴:动词用作状语,用脚踢)4.一词多义:①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接受)②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欤”语气词,“吗”蹴尔而与.之:给予③而:蹴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乡为身死而.不受(连词,表顺承,不翻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然而)④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六、重点句子翻译: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01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课件 人教.

作者简介
•主要思想 •施仁政 •民贵君轻 •人性本善
“性善论”的要点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 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 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 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 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 弗思耳。” (3)人性变坏,是由于受外物的影响,不是本性的表现。“富 岁子弟多赖、懒。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 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养”。“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 无物不消。”
• 正音 • ①不为苟得也(wéi,动词,做,干) • ②所恶(Wù,动词,厌恶) • ③箪(dān 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 ④羹(gēng 汤) • ⑤蹴(cù 用脚踢) • ⑥为宫室之美(wèi,介词,为了)
• • • • •
正句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 /为之 • 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⑦是 / 亦不可以已乎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章的论 点。然后说明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都有“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辟 ”之心,即“羞恶之心”;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 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违背“义”的原则 。 (2)这种“羞恶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贤者才不会丧失。为什么有些 人会丧失呢?是因为他们为物欲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来之食”,这说明他有 羞恶之心,可后来却不辨礼义而接受万钟之禄,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恶之心丧 失了。可见,要做到“舍生取义”,就必须使自己的羞恶之心不为物欲所蔽。 (3)从上述内容的进展层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逻辑推理十分严密;从鱼与熊 掌的比方、不吃嗟来之食和不辨礼义而受万钟之禄的对照,可以看出作者设喻 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对比、排比的修辞方法,加强了说理的逻辑性。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梳理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梳理引言:《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
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梳理篇1一、重点字词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gǒu)得箪(dān)食蹴(cù)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
(2)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3) 非独贤者有是心是:这样。
(4) 蹴尔而与之与:给予。
(5) 妻妾之奉奉:侍奉。
(6)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3. 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解释为躲避。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解释为辨别。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解释为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解释为语气助词。
(4)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解释为从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用原文填空。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致辞讲话、条据书信、合同范本、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speeche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templat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知识点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知识点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那么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的文言文二则怎么学习呢?以下是本店铺准备的一些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知识点,仅供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词语积累
1、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
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2、一词多义。
为:a、今为(为了)
b、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
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
d、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
3、重点词语解释。
(1) 此之谓失其本心
..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一箪.食(4)一豆.羹
(5)蹴.尔而与之蹴:
(6)万钟于我所加
..焉何加: (7所恶.有甚于死者恶:
(8)舍生而取义.者也义:
(9)贤者
..耳贤者:勿丧:。
..能勿丧
(10)万钟..
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 (11)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
(12)故不为苟得..
也 苟得: (13)妻妾之奉.
奉: (14)呼尔..而与.
之 呼尔: 与: (15)所识穷乏..
者得我与 穷乏 二、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
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出者何不用也
△
6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四、课文内容理解
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2、文中所指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3、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
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5 、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6、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何与今比较等。
五、开放性试题
1、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
请举一个能用本文观点来选美的例子。
☆如:文天祥面对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不为所动。
2、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舍生取义。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