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8de9b69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95.png)
鱼我所欲也【原文与译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然而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并不躲避。
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方法,什么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话,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事情,哪种事情不会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东西(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其实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做到不丧失罢了。
一篮饭,一碗汤,得到他就能够活下去,失去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的吆喝着给他吃,连过路的饥民也不会接受;用脚踩踏着给人吃,连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63a9ee19e8b8f67c1cb9ef.png)
26、鱼我所欲也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创始人之一。
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世有亚圣之称,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上主张“仁政”。
二、文章结构:第一段:论述了在“生”和“义”之间,要“舍生而取义”,在“死”和“不义”面前,要痛恨“不义”而不“避患”的道理。
第二段:举例论证,在接受那些关乎生命的东西时,也不能忍受羞辱。
第三段:举例论证,接受那些优厚的俸禄也要讲“礼义”。
三、文章主旨:本文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义”比生命重要,人应该保持本心,舍生取义的观点。
认为那种不顾礼仪,只求私欲的行为,是可耻的。
四、一词多义。
得①故不为苟得也(取得)②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保全)③所识穷乏者得我(通“德”,感激)④二者不可得兼(拥有)生①舍生而取义(生命)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生存)为①向为身死而不受(为了)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做)之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主谓之间)②人皆有之(指代“这种思想”)③行道之人(结构助词“的”)者①二者不可得兼(指上文所说的几件事物)②舍鱼而取熊掌者也(与“也”连用,加强判断)③所识穷乏者得我(……的人)而①舍生而取义(表顺接)②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表转折)于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比)②万钟于我何加焉(对)则①则凡可以得生者(那么)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就)五、古今异义。
(1)万钟于我何加焉(古:增加,带来好处;今:两数之和)(2)向为身死而不受(古:过去,以前;今:方向)六、用原文回答。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c74f6de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7f.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1.开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篇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
”有何用意吗?(文章开头的作用?)(1)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通过舍鱼而取熊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作为论据证明论点;(3)语言生动形象,由浅入深,用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第一段的论证思路:首先,运用鱼和熊掌设喻,通过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结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第二段的论证思路:首先,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了“义”的存在;然后,举“万钟”的例子,又通过“乡”与“今”的对比,论证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5.全文的论证思路:首先,运用鱼和熊掌设喻,通过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举“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又通过“乡”与“今”的对比,再次论证中心论点。
6.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
1)举“一箪食,一豆羹”(“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阐述了要固守羞恶之心的道理,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举“万钟”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的观点更鲜明。
将“先前不接受施舍的行为”和“今天接受施舍的行为”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的观点更鲜明。
③比喻论证运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056cbce6c175f0e7dd137bf.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一、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那么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那么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那么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那么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那么生,弗得那么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那么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译文鱼是我所喜欢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的,假设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失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坚持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欢的,大义也是我所喜欢的,假设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欢的,但我所喜欢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越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规避。
假设人们所喜欢的东西没有超越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活的手腕,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假设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越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腕就可以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可以规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欢的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只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可以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初中课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初中课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ac54cfbb4cf7ec4afed0ae.png)
《鱼我所欲也》复习提纲一、基础部分。
1.原文及翻译。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追求的;大义也是我追求的。
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大义。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生命是我所追求的,但我追求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干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可怕的,所以有些灾祸我不躲避。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假使人们所追求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种不可用呢?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假使人们所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灾祸的手段哪一种不可用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
按照这种办法就可以求得生存但却有人不采用它,按照这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灾祸但却有人不采纳它。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
因此,(人们)所追求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能的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丢掉它罢了。
一箪(dān)食(shi),一豆羮(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
一盘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生存,得不到它就会饿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饥饿的过路人也不会接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9c045fab307e87100f696a4.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一、文学常识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对后来的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二、字词归类1.生字识记苟得(gǒu)一箪食(dān)所恶(wù)蹴尔(cù)不屑穷乏者(xiè)2.通假字⑴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⑶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原先或从前。
)⑷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3.有关成语:⑴舍生取义本文: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今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⑵苟且偷生只管眼前,得过且过,勉强凑合着活下去。
(3)嗟来之食: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
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
贬义词。
三、理解性默写:1. 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舍生取义。
2. 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 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 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6. 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 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
![《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8b068cd75fbfc77da269b1fc.png)
《鱼我所欲也》复习要点一、重点词语解释1、一豆羹豆:2、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3、故患有所不辟也患:4、一箪食,箪:5、一豆羹豆:6、蹴尔而与之蹴:尔:7、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8、乡为身死而不受乡:9、不屑:10、贤者能勿丧耳贤者:勿丧:丧: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钟:12、二者不可得兼得兼: 13、故不为苟得也苟得: 14、妻妾之奉奉:15、呼尔而与之呼尔:与:1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得:与:17、有是心也心:18、何不用也:19、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二、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3、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8、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十二、重点语句翻译(每有一个关键词没落实就扣半分,扣完为止。
)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是亦不可以已乎?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5、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10、《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复习要点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畎亩()傅说()胶鬲()法家拂士()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入则无法家拂士(2)困于心衡于虑(3)曾益其所不能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所以动心忍性苦劳饿(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6)空乏其身(7)舜发于畎亩之中(8)人恒过(市士畎亩版筑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敌国法家曾益行拂乱其所为5、翻译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6、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7、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就必须经受磨练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9、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2分)理解性默写。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749de3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7.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一、前言本文档旨在对《鱼我所欲也》一文进行全面的知识点整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文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下文将按照文本的章节进行详细的内容剖析和解读。
二、第一章:鱼1.1 鱼的意象和象征意义1.1.1 鱼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象征含义1.1.2 与鱼有关的文化和宗教符号1.1.3 与鱼相关的民俗和传说1.2 鱼的生物学知识1.2.1 鱼的分类和解剖结构1.2.2 鱼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1.2.3 鱼的繁殖和生长过程1.3 鱼类资源利用和保护1.3.1 鱼类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现状1.3.2 鱼类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1.3.3 鱼类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三、第二章:我2.1 个人意识和自我认知2.1.1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2.1.2 自我认知与自尊、自信的关系2.1.3 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实现的路径 2.2 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2.2.1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2.2.2 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和转换2.2.3 个人在社会角色中的责任和义务2.3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3.1 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3.2 个人发展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2.3.3 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四、第三章:所欲3.1 欲望的本质和分类3.1.1 欲望的心理基础和作用机制3.1.2 欲望的分类及其特点3.1.3 欲望对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2 欲望的满足和调适3.2.1 欲望满足的途径和方法3.2.2 欲望调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2.3 欲望导向与理性选择的平衡3.3 永恒欲望与个人价值追求3.3.1 永恒欲望的意义和表现形式3.3.2 个人价值追求与欲望的关系3.3.3 欲望的限制与个人的道德选择五、附件附件1:《鱼我所欲也》原文附件2:相关图片资料附件3:相关研究论文和专著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法律名词定义2.法律名词2:法律名词定义3.法律名词3:法律名词定义注:本文档仅供参考,若需详细解读和原文解析,请查阅正式出版物及相关学术资料。
鱼我所欲也文言知识归纳
![鱼我所欲也文言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b75cbd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bc.png)
省略句: (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
倒装句: 万钟于我何加焉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施舍) (我)舍生而取义者也
3、特殊句式
4、古今异义
(1)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2)一箪食,一豆羮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4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5
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1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表比较,比 表对象,对
(7)于:
(8)为:
2、一词多义
(9)而: ①呼尔而与之 ②蹴尔而与之 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④舍生而取义者也 ⑤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⑥乡为身死而不受
表修饰
表转折
表并列
表修饰
表修饰
判断句:鱼,我所欲也。
古:盛羹汤或其他 食物的器具;
古:古代的量器;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古:益处,好处;
今:豆子(一种粮食 类作物)。
今:计时器具。
得,恩惠,这里是名词作动词,感激。
02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01
5、词类活用
孟子语录: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文言知识归纳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翻译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5ea8aaf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e8.png)
《鱼我所欲也》一、翻译: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择熊掌了。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讨厌的,但我所讨厌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所以有的灾难我并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严重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难的事情,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按照这种方法)就能够生存下去,但是有的人却不采用它;采用某种手段(按照这种方法)就能躲避灾难,但是有的人却不采用它。
因此人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人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
不仅是贤能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着给他吃,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美、大小老婆的侍奉、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美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二、知识点:1、本文是如何提出论点的?(开头有何特点?)运用比喻(论证),将生比作鱼,义比作熊掌,通过类比,生动形象地引出并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通俗易懂。
2、本文的论证思路。
首先运用比喻论证,将生比作鱼,义比作熊掌,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来强调论点;并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贤者能不丢掉罢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212b096284868762cbaed539.png)
一、原文、译文和注释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
而,连词,表并列,不译。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3.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甚,超过,胜过;故,所以;为,做;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4.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恶,厌恶;患,祸患;辟,同避,躲避。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使,如果,假使;莫,没有(什么);者,代指方法;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6.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7.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由是,通过某种办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使它不致丧失罢了。
非独:不单,不仅。
丧,丧失。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b5d076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1a.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一、鱼的生物学知识1. 鱼的分类: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按鱼的鳍与鳞的形态、口的位置及内外鳊的存在等特征,可分为软鳞鱼类、硬鳞鱼类和无鳞鱼类等。
2. 鱼的形态特征: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头、躯干和尾部,通常有鳃呼吸器官。
3. 鱼的运动方式:鱼类通过鱼鳍的摆动、身体的扭动以及尾鳍的摆动来进行游动,具有较高的游泳速度。
二、鱼的生活习性1. 鱼的栖息环境:鱼类栖息于淡水、咸水和海水中,不同种类的鱼对栖息环境的要求有所不同。
2. 鱼的食性分类:鱼类的食性包括肉食性、草食性、杂食性等不同类型,不同鱼类具有各自特定的食物选择。
3. 鱼类的繁殖方式:鱼类的繁殖方式包括卵生、胎生和直接孵化等多种形式,不同鱼类根据其特性选择不同的繁殖方式。
三、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 鱼类作为食物链的重要环节:鱼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食物链角色,作为捕食者或被捕食者能够维持生态平衡。
2. 鱼类的生物指示作用:鱼类对生态环境的反应敏感,可作为生物指示物种,反映出水生生态系统的水质状况与健康程度。
3. 鱼类的经济价值:许多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是渔业资源和养殖业的重要支柱,也为人们提供着丰富的饮食来源。
四、鱼类保护与利用的重要性1. 鱼类资源的有限性:过度捕捞和水体污染等因素对鱼类资源造成了威胁,鱼类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尤为重要。
2. 鱼类的养殖技术:鱼类养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有助于对自然鱼群的保护。
3. 合理的渔业管理措施:建立健全的渔业管理制度,加强资源调查和监测,科学制定渔业开发计划,是保护和利用鱼类资源的关键。
五、鱼类在文化和艺术中的象征意义1. 鱼在文化中的象征:在不同文化中,鱼往往象征着富饶、繁荣、福气等美好的寓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的象征。
2. 鱼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鱼类形象广泛地出现在绘画、雕塑、诗歌和音乐等各种艺术形式中,以其独特的美感和主题内涵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知识讲解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618fc9576a20029bd642de4.png)
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三、文学常识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被后人称为“亚圣”,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的学说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706905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8.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名篇,它以鱼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追求和眷恋之情。
本文将从词语解析、诗歌韵律、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整理,让读者深入了解这首经典诗歌。
一、词语解析1. 鲤:指一种常见的鱼类,又称“鲤鱼”,因其耐寒、适应力强,被广泛饲养,成为一道美食。
2. 浴:洗、泡的意思。
这里指躺在水中。
3. 碧:颜色鲜艳的青色,也指清澈明亮的颜色。
4. 潭:指深水池,特指静水和深水。
5. 寻:追逐、寻找的意思,这里指按图索骥,寻找一条好鱼。
6. 取:捕捉、采摘的意思,这里指把鱼捉来。
7. 披:展开、穿上的意思。
这里指把鱼展开,分辨鱼的好坏。
8. 裾:衣服下摆,指裙子或袍子的边。
9. 彩:颜色繁多,如锦绣般美丽的意思。
二、诗歌韵律《鱼我所欲也》是五言绝句,采用的是AABB的押韵方式。
这种押韵方式指的是每两句韵脚相同,即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韵脚一致。
这种诗歌形式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除了押韵方式外,这首诗中还采用了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是指用平声和仄声有规律地排列,使诗歌有节奏和韵律。
《鱼我所欲也》中的平仄格律是平仄平平仄,即每句诗中前两个字的声调都是平声,后两个字的声调都是仄声,从而创造出优美的韵律。
三、文化背景《鱼我所欲也》是唐代诗人周昙所创作的,出现在他的《花间集》中。
唐朝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唐代诗人以自然与生命为主题,将人的情感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诗歌。
周昙的《鱼我所欲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首诗通过对鱼的描写和追求,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的向往和眷恋。
在唐代,佛教对诗歌的影响较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命观的转变。
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和短暂,要求人们珍惜当下的生命,不为名利所困扰。
周昙的这首诗,无疑是对这种生命观的一种呈现。
除此之外,诗歌中所描写的性格也代表着唐代文化的精神面貌。
唐代是一个强调人性、重视自我价值的文化时代,这种文化趋势在《鱼我所欲也》中得到了体现。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b9144d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12.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一:解词苟得:不合理的取得,此处指“苟且偷生”。
患:灾难、祸患。
辟:通“避”,躲避。
如使:如果,假使。
凡:凡事。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由是:由于这样。
是故:因此。
独:唯独。
是;此,这。
贤者;贤德的人。
勿丧;不丢失。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古代食器,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呼;呼喝(轻蔑,对人不尊重)。
蹴;踢。
乞人;乞丐。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屑:认为……值得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辨:分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美:华丽,华美。
奉:侍奉。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乡:通“向”,原先,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已:停止。
本心:天性,天良。
(舍生取义的向上之心)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二:通假字:辟:通“避”,躲避。
得:通“德”,恩惠。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原先,从前。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三:成语:舍生取义:为道义及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四:思路: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通过比喻论证方式得出舍生取义中心论点,并以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论点。
第一层(鱼……舍生而取义者):比喻论证得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生……有不为也):正反对比论证具体分析,阐述中心。
第三层(是故……勿丧耳):进一步说明每个人都有舍生取义的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五:向善心理。
.2.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以及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论点。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死时,能考验人的品格。
(正面论证舍生取义)第二层:第四自然段:以有的人不辨礼仪而接受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反面论证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六:.写作手法1.比喻论证:以具体的鱼熊掌比喻抽象的生与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比喻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7325e5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3.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一、概述
《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巨匠曹雪芹创作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一段描述。
该段文字出现于第五十二回中,是贾母询问宝玉的心愿时,宝玉回答的话。
这段文字精辟地揭示了人性欲望的本质和人们不同的追求。
二、主要内容
⒈人性欲望的本质
鱼我所欲也,乃鱼之欲自保全其性命而已。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追求欲望的本质,即追求自身的生存和保全。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来追逐欲望,而这种欲望多是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
⒉人们的不同追求
吾所欲者,岂独鱼乎?宝玉接着说道,人的追求不仅仅是鱼所追求的生存,还包括其他更高层次的欲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无论是地位、权力、财富,还是美丽、智慧、爱情等等。
每个人对于欲望的追求都不尽相同。
⒊欲望之中的矛盾
人们的欲望常常会产生矛盾。
宝玉继续说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在追求欲望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挑战。
即使在追求欲望的道路上面临巨大的困难甚至生死的抉择,人们仍然会坚定不移地去追求他们心中所认为最好的东西。
三、本文涉及附件
本文附带的附件内容包括《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完整的篇章内容和相关研究资料。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欲望
指人们对于物质享受或精神满足的强烈愿望。
⒉本能
指生物体内部拥有的自然而然的行为反应。
⒊追求
指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不懈努力的行为。
五、全文结束。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87f5fea376baf1ffd4fad83.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一、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官室之美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
一、重点字词
(一)通假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在本课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4.乡为生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二)要明确
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3.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甚:超过。
5.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高官厚禄。
6.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7. 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8.妻妾之奉:侍奉。
9.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0.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天性。
二、重点语句翻译
1.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
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三、理解性默写
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
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五、阅读理解
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什么?
答: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2.人的本心是什么?答: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答: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答: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手法,请举例说明。
答: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对举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
答: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
7.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答:舍生取义。
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8.本文孟子用“舍生而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
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
9.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答: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10.“鱼”与“熊掌”分别比喻什么?答:“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
11.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答: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12.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
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答: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
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13.本文主要赞扬了什么?批判了什么?答:赞扬了“舍生取义”,批判了“见利忘义”。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答:舍生而取义;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