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1.开篇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通过舍鱼而取熊掌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文章开篇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

”有何用意吗?(文章开头的作用?)(1)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通过舍鱼而取熊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2)作为论据证明论点;(3)语言生动形象,由浅入深,用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3.第一段的论证思路:首先,运用鱼和熊掌设喻,通过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结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第二段的论证思路:首先,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从正面论证了“义”的存在;然后,举“万钟”的例子,又通过“乡”与“今”的对比,论证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从反面论证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5.全文的论证思路:首先,运用鱼和熊掌设喻,通过类比引出“舍生取义”的论点;然后,运用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举“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又通过“乡”与“今”的对比,再次论证中心论点。

6.论证方法①举例论证。

1)举“一箪食,一豆羹”(“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义”重于“生”的观点,阐述了要固守羞恶之心的道理,进一步论证“舍生取义”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2)举“万钟”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②对比论证。

将“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了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的观点更鲜明。

将“先前不接受施舍的行为”和“今天接受施舍的行为”作对比,突出强调地论证见利忘义就是丧失本心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论证的观点更鲜明。

③比喻论证运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使抽象的道理通俗易懂。

鱼我所欲也知识要点梳理总结用

鱼我所欲也知识要点梳理总结用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文言知识梳理一. 文学常识;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对后来的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着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等影响很大..选文所在的课文选自 ;此书与、、合称为“四书”..二、课文解析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第二部分2;正面举例论证说明了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第三部分3举例从反面说明了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主要讲的是: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串于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的牵制;往往改变初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文中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进行论证..第一步推理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第二部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生;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接着孟子还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最后一对比的方式指出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了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了本心;从发面加以证明..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力的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三.字词归类◆1.生字识记苟得gǒu 一箪食dān 所恶wù蹴尔cù不屑穷乏者xiè◆2.通假字⑴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⑶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原先或从前..⑷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3.一词多义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给予⑵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示转折关系;却;可是⑶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⑷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指示代词;这个是亦不可以已乎指示代词;这个◆4.古今异义词:原文关键词古义今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一种量器.. 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代词;这种.. 判断词;是..◆5.有关成语:⑴舍生取义本文: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今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⑵苟且偷生只管眼前;得过且过;勉强凑合着活下去..3嗟来之食: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四.解释加点的词语:1.鱼我所欲.也2. 二者不可得兼.3. 故不为苟得..也 4. 故患.有所不辟.也5. 行道之人弗.受6. 乞人不屑..也7. 万钟于我何加..焉 8. 妻妾之奉.9.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10. 贤者能勿丧.耳11. 蹴.尔而与之 12. 万钟于.我何加焉13. 是亦不可以已.乎 14. 此之谓失其本心..五.重要句子翻译: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8.是亦不可以已乎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六.内容理解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4、“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性善论思想的体现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12、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本心”是人本身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和“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物;为自己谋取私利..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13、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1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①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②对比论证;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③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④道理论证;第一段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等句子15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16、文中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应指哪些事情请举一实例说明之..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做的事情答:“所欲”应指的事情:“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民族的大义;国家的建设;抵御外侮;解救别人于危难等等..实例:文天祥面对元兵高官厚禄的利诱;不为所动;宁死不屈;英勇就义..17、鱼我所欲也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一、鱼我所欲也提出论点后..第一步:论证分析正方: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第二步:假设分析反方: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辟患者何不为也第三步:因果分析:由是则生……有不为也..总结提出分论点: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第五步:对比论证1.正方:不是嗟来之食行人;乞人舍生取义;2.反方:贪图荣华富贵万钟;有些人舍义取利..二、文中“所欲”指想要的东西;“所恶”指厌恶的东西..三、文中第三段排比句式..此处利用三个排比;语言极富气势;暗含嘲讽之意..再次强调了这些人舍义取利的不当做法..他们失去的是本性;羞恶之心..七、课文中需要补充的知识点1、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抉择;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舍生取义”..2、本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他雄辩、善辩的才华..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对偶的手法;在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3、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含名句、事例..事例:①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②爱国学者朱自清在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③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④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当局;宁可倒在枪下;也不愿屈服..名句: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③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④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八、思维拓展1.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5.12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掩护四位学生;学生得救而自己英勇牺牲等..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与坏人斗争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自己生命的威胁..3、、出自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课内: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外:杯水车薪:不言而喻:夜以继日:五十步笑百。

(完整版)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完整版)鱼我所欲也知识点

鱼我所欲也一、重点字词(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在本课是感激之意。

与:通“欤”,语气词。

4.乡为生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二)要明确1.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3.贤者能勿丧耳:不丢掉。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如使:假如;甚:超过。

5.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高官厚禄。

6.万钟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处。

7. 蹴尔而与之:用脚踢。

8.妻妾之奉:侍奉。

9.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弃。

10.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性,天性。

二、重点语句翻译1.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呼尔而与之。

译: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译:从前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

6.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本性。

7.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译: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三、理解性默写1.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5.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6.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与?7.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总结一、重点字词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gǒu)得箪(dān)食蹴(cu)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

(2)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3) 非独贤者有是心是:这样。

(4) 蹴尔而与之与:给予。

(5) 妻妾之奉奉:侍奉。

(6)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3. 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解释为躲避。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解释为辨别。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解释为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解释为语气助词。

(4)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解释为从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1. 用原文填空。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然而有人却不采用,通过某种手段就可以躲避祸患,然而有人却不采用。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样的思想,每个人都有,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3)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诗歌,《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该诗歌是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表达对世间繁华纷扰的遗憾,并表达自己追求真理和真实的愿望。

以下是对《鱼我所欲也》这首诗歌的知识点归纳:1.诗歌内容:全诗共有五句,描述了主人公宝玉对世间纷繁事物的疲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描绘了南塘中秋天采莲的景象;第二句“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表达了采莲者收获莲子的过程;第三句“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表达了世间繁华事物日复一日的重复无聊;第四句“我求与人異,人与我无多”表达了主人公对追求真实和独特的渴望;第五句“不知倚著谁,而今独自无”表达了主人公的孤独和对真实存在的追寻。

2.诗歌形式:《鱼我所欲也》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

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要求每句五个字,每句都完整,四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3.寓意与主题:《鱼我所欲也》的寓意是反思现实社会的繁华纷争与对平静宁静生活的向往。

主题是人生追求真实与自我的探索。

诗歌通过描绘南塘中采莲的雍容美丽,折射出主人公对世间琐事的疲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世间繁华的无奈和追求真实的愿望。

4.诗歌风格:《鱼我所欲也》采用自由、自然、清新的风格,以自然景物为比喻,抒发主人公对于世俗繁华的厌倦和对自由真实的追求。

诗歌语言简练,形象生动,通过对莲花、莲子等自然物象的描绘抒发主人公的情感和心境。

5.影响与评价:《鱼我所欲也》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展现了曹雪芹诗歌才华和对现实社会的触动。

它以它丰润典雅的语言和对世界现象的独特思索,引发了读者对现实人间的思考和内心世界的深入反省。

这首诗歌以真实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曹雪芹的才情与心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总之,《鱼我所欲也》是一首表达对世间繁华纷扰的疲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的诗歌。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主人公对世间琐事的无奈和对寻找真实自我的追求。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知识总结

九年级语文鱼我所欲也知识总结

鱼我所欲也一、一词多义1、得(1)二者不可得.兼能够是焉得.为大丈夫乎能够(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同“德”感恩、感激(3)得.志,与民由之实现(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懂得,领会(6)得.其船找到(7)变得.一山发现2、舍(1)舍.生而取义者也便舍.船舍弃(2)屋舍.俨然指房舍或止息之处3、食(1)一箪食.一豆羹食物(2)(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主人日再食.同“食”喂养(3)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力不足吃4、穷(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困(2)欲穷.其林尽这里是“走完”(3)而乐亦无穷.也蝉则千转不穷.尽5、谓(1)此之谓.失其本心称作,叫做(2)予谓.菊说(3)其此之谓.乎说(4)太守自谓.也命名(5)太守谓.谁是二、通假字1.患有所不辟也辟:同“避”躲避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同“辨”,辨别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同“向”,先前、从前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语气词三、重点实词1.鱼,我所欲也欲:喜爱2.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具有或涉及几种事物3.故不为苟得也故:所以,因此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4.死亦我所恶恶:讨厌,憎恨5.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6.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如,假使莫:没有甚:超过,胜过7.非独贤者有是心也非独:不仅,不只是是心:这种心8.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9.蹴尔而与之蹴:踩踏10.乞人不屑也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优厚的俸禄12.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13.妻妾之奉奉:侍奉1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停止15.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本性。

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一、前言本文档旨在对《鱼我所欲也》一文进行全面的知识点整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文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下文将按照文本的章节进行详细的内容剖析和解读。

二、第一章:鱼1.1 鱼的意象和象征意义1.1.1 鱼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象征含义1.1.2 与鱼有关的文化和宗教符号1.1.3 与鱼相关的民俗和传说1.2 鱼的生物学知识1.2.1 鱼的分类和解剖结构1.2.2 鱼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1.2.3 鱼的繁殖和生长过程1.3 鱼类资源利用和保护1.3.1 鱼类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现状1.3.2 鱼类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1.3.3 鱼类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三、第二章:我2.1 个人意识和自我认知2.1.1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2.1.2 自我认知与自尊、自信的关系2.1.3 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实现的路径 2.2 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2.2.1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2.2.2 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和转换2.2.3 个人在社会角色中的责任和义务2.3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3.1 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3.2 个人发展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2.3.3 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四、第三章:所欲3.1 欲望的本质和分类3.1.1 欲望的心理基础和作用机制3.1.2 欲望的分类及其特点3.1.3 欲望对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2 欲望的满足和调适3.2.1 欲望满足的途径和方法3.2.2 欲望调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2.3 欲望导向与理性选择的平衡3.3 永恒欲望与个人价值追求3.3.1 永恒欲望的意义和表现形式3.3.2 个人价值追求与欲望的关系3.3.3 欲望的限制与个人的道德选择五、附件附件1:《鱼我所欲也》原文附件2:相关图片资料附件3:相关研究论文和专著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法律名词定义2.法律名词2:法律名词定义3.法律名词3:法律名词定义注:本文档仅供参考,若需详细解读和原文解析,请查阅正式出版物及相关学术资料。

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一、重点实词1.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同“避”,躲避。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同“辨”,辨别。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

、同“欤”,句末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同“向”,先前,从前。

2.其他重点实词(1)生,亦我所欲也:喜爱。

(2)故不为苟得也: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所恶有甚于死者:讨厌,憎恨。

(4)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假使。

超过,胜过。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

(7)贤者能勿丧耳:丧失。

(8)蹴尔而与之:踩踏。

(9)乞人不屑也: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10)万钟于我何加焉:益处。

(11)妻妾之奉:侍奉。

(12)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

二、重点虚词1.而:①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

②蹴尔而与之:连词,表修饰。

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连词,表顺承。

2.于:①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介词,表比较,可译为“比”。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介词,对,对于。

3.为: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做。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介词,为了。

三、句子翻译(加粗字词为翻译重点字词)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的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先前(有人)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四、问题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习题集(后面附答案)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苟:(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3)所恶有甚于死者恶:(4)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2.翻译下列句子。

(4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3.诵读下列句子时,每句至少应有一处停顿,请用“/”把这一处停顿标示出来(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4.请摘录原文申的语句,填写下表。

(5分)篇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鱼我所欲也》《过零丁洋》(二)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文后5-8题。

(10分)(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乙)晏子谏景公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

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注释:①景公:齐景公。

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③堂侧陛:堂,朝堂。

陛,台阶。

④逸:安乐,安闲。

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5.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1)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3)公被狐白之裘被:(4)乃令出裘发粟裘:6.翻译下列句子。

(4分)(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7.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2分)8.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三)阅读下边两个文言文语段,完成9—14题。

(16分)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乙:公孙仪1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2受鱼,必有下人3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1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

2即:假如。

3下人:迁就他人。

9.解释加点的词语。

(4分)(1)蹴尔而与之(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4)其弟子谏曰()10.翻译句子。

(4分)(1)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11.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2分)12.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2分)13.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2分)14.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分)(四)阅读下边文言文语段,完成15—18题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5.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

(4分)之蹴辩已16.翻译划线句“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个句子。

(2分)17.填空:作者用“一箪食,一豆羹”来进行论证,这属于的论证方法。

文段中着重论述了“”比“”更重要,人应该保有本心的道理。

(3分)18.请任意写出文段中具有对比性的一组句子(内容)。

(2分)(五)阅读下列选文,完成19—22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ﻫ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1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4分)(1)故患有所不辟也患: (2)蹴尔而与之蹴:(3)乡为身死而不受乡: (4)是亦不可以已乎已:20.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妇拍而呜之(《口技》)B.此之谓失其本心其真不知马也(《马说》)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D.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1.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翻译:(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22.本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答:(六)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23~27题。

(15分)ﻩ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ﻩ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3.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相同的两组是(4分,每个2分)()( )A. 弗敢加也ﻩ万钟于我何加焉ﻩﻩB.故不为苟得也为宫室之美为之C. 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ﻩD.乡为身死而不受便扶向路E. 宫室之美吾妻之美我者24.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4分)(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6.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个论据。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

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我所欲也》习题集答案1.(4分)(1)茍且。

(2)假如,假使。

(3)厌恶。

(4)史册。

(各占1分)2.(4分)(1)(如果二者不能够同时得以,(那么就)舍弃鱼而选取熊牚。

(2)不仅仅贤人有这样的心(或:本心)。

(每句2分。

意思对即可)3.(2分)(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2)山河破碎/风飘絮(各占1分)4.(5分)篇目体现中心(或主旨)的句子共同的追求《鱼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生而取义《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心句子各占2分,共同追求占1分)5.何加:有什么好处。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被:同“披”,披着,穿着裘:皮衣,御寒的衣物6.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

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7.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8.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9.(1)用脚踢(2)通“辨”,分辨(3)特别喜欢(很爱好)(4)他,指公孙仪10.(1)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2)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11.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12.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13.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14.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15、加.之,结构助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