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
《鱼我所欲也》考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考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326cc84172ded630a1cb654.png)
九下《鱼我所欲也》基础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作者,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②故患有所不辟也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2、一词多义。
为:a、今为b、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d、乡为身死而不受3、重点词语解释。
(1) 此之谓失其本心..(2)故患.有所不辟也(3)一箪.食(4)一豆.羹(5)蹴.尔而与之蹴:(6)万钟于我所加..焉何加:(7所恶.有甚于死者恶:(8)舍生而取义.者也义:(9)贤者..耳贤者:勿丧:。
..能勿丧(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11)二者不可得兼..得兼:(12)故不为苟得..也苟得:(13)妻妾之奉.奉:(14)呼尔..而与.之呼尔:与:(1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二、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5、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6、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三、重点语句翻译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8、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9、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10、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1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1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四、课文内容理解1、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生与死(义)对举,何与今比较等。
2、我国历史上,许多人把文中的观点作为自己做人的准则,作为自己最高道德标准来追求。
鱼我所欲也知识要点梳理总结用
![鱼我所欲也知识要点梳理总结用](https://img.taocdn.com/s3/m/cf114dc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01.png)
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文言知识梳理一. 文学常识;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是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对后来的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孟子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着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等影响很大..选文所在的课文选自 ;此书与、、合称为“四书”..二、课文解析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第二部分2;正面举例论证说明了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第三部分3举例从反面说明了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主要讲的是: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串于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的牵制;往往改变初衷..;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文中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进行论证..第一步推理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第二部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生;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接着孟子还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最后一对比的方式指出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了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了本心;从发面加以证明..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力的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三.字词归类◆1.生字识记苟得gǒu 一箪食dān 所恶wù蹴尔cù不屑穷乏者xiè◆2.通假字⑴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⑶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原先或从前..⑷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3.一词多义⑴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给予⑵而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示转折关系;却;可是⑶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⑷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指示代词;这个是亦不可以已乎指示代词;这个◆4.古今异义词:原文关键词古义今义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一种量器.. 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代词;这种.. 判断词;是..◆5.有关成语:⑴舍生取义本文: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今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⑵苟且偷生只管眼前;得过且过;勉强凑合着活下去..3嗟来之食: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四.解释加点的词语:1.鱼我所欲.也2. 二者不可得兼.3. 故不为苟得..也 4. 故患.有所不辟.也5. 行道之人弗.受6. 乞人不屑..也7. 万钟于我何加..焉 8. 妻妾之奉.9.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10. 贤者能勿丧.耳11. 蹴.尔而与之 12. 万钟于.我何加焉13. 是亦不可以已.乎 14. 此之谓失其本心..五.重要句子翻译: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2.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5.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8.是亦不可以已乎9.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六.内容理解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2、“鱼”和“熊掌”各比喻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鱼”比喻“生”;“熊掌”比喻“义”..以比喻引出论点;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3、作者是怎样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的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4、“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5、从第一段看;作者为什么可以“舍生”并不去做“不义”之事因为作者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厌恶的有甚于死亡的..所以他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之事..7、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性善论思想的体现9、第一段作者采取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道理论证..10、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11、在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关系人的生死时;“行道之人”和“乞人”为什么“不受”举这一事例有什么作用“不受”的原因是有“羞恶之心”;认为“义””重于“生”..作用是通过事实证明“独贤者有是心;人皆有之”;并衬托出“万钟而不辩礼义而受之”的错误..12、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而言有的人为什么会失去“本心”该句中的“此”是指什么“本心”是人本身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即“义”和“善”的本性..人失去“本心”的原因是“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即贪恋身外之物;为自己谋取私利..该句中的“此”是指“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万钟”..13、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14、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①比喻论证;用“鱼”和“熊掌”作比喻论证对生与死的抉择;②对比论证;用“乡”与“今”对待“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不同做法进行对比论证;③举例论证;用“一箪食;一豆羹”和“万钟”的事例论证“义”重于“生”的观点;④道理论证;第一段用讲道理来论证为何要“舍生”;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等句子15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和利诱;宁死不屈;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壮语;并写出气壮山河的正气歌..16、文中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应指哪些事情请举一实例说明之..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做的事情答:“所欲”应指的事情:“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民族的大义;国家的建设;抵御外侮;解救别人于危难等等..实例:文天祥面对元兵高官厚禄的利诱;不为所动;宁死不屈;英勇就义..17、鱼我所欲也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一、鱼我所欲也提出论点后..第一步:论证分析正方: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第二步:假设分析反方: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辟患者何不为也第三步:因果分析:由是则生……有不为也..总结提出分论点: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第五步:对比论证1.正方:不是嗟来之食行人;乞人舍生取义;2.反方:贪图荣华富贵万钟;有些人舍义取利..二、文中“所欲”指想要的东西;“所恶”指厌恶的东西..三、文中第三段排比句式..此处利用三个排比;语言极富气势;暗含嘲讽之意..再次强调了这些人舍义取利的不当做法..他们失去的是本性;羞恶之心..七、课文中需要补充的知识点1、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面临许多抉择;要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舍生取义”..2、本文气势磅礴;感情强烈;生动活泼;体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个性;表现了他雄辩、善辩的才华..主要运用了排比、比喻、对比、对偶的手法;在论证方法上;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相结合..3、历史上许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贡献..举例说明;含名句、事例..事例:①南宋文天祥被俘;面对元统治者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②爱国学者朱自清在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③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屠刀毫不畏惧;宁死也不出卖党组织;最后英勇牺牲..④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反动当局;宁可倒在枪下;也不愿屈服..名句:①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②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③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④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八、思维拓展1.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5.12汶川大地震中谭千秋老师用双臂掩护四位学生;学生得救而自己英勇牺牲等..2.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惜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与坏人斗争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自己生命的威胁..3、、出自孟子的成语有哪些课内: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课外:杯水车薪:不言而喻:夜以继日:五十步笑百。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1)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1)](https://img.taocdn.com/s3/m/d83f034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f3.png)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文学常识】㈠作品简介⑴《孟子》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成书大约在战国时期,儒家经典著作,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
⑵《孟子》主张仁政,性善论。
⑶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
⑷《孟子》共七章,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
㈡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㈢解题“鱼我所欲也”的意思是“鱼,是我所喜爱的”。
本文题目与文中的“熊掌,亦我所欲也”连用,作者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从而展开对“舍生取义”论点的论述。
【基础字词】㈠课本注释①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③[恶(wù)]讨厌,憎恨。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同“避”,躲避。
⑥[如使]假如,即使。
⑦[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⑧[是心]这种心。
⑨[丧]丧失。
⑩[豆]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⑪[羹(gēng)]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
⑫[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用作后缀。
⑬[蹴(cù)]踩踏。
⑭[不屑]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⑮[万钟]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⑯[辩]同“辨”,辨别。
⑰[何加]有什么益处。
⑱[奉]侍奉。
⑲[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
与,同“欤(yú)”,语气词。
⑳[乡为身死而不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接受施舍。
乡,同“向”,先前、从前。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0ba1f1c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87.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首诗歌,《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该诗歌是曹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表达对世间繁华纷扰的遗憾,并表达自己追求真理和真实的愿望。
以下是对《鱼我所欲也》这首诗歌的知识点归纳:1.诗歌内容:全诗共有五句,描述了主人公宝玉对世间纷繁事物的疲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第一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描绘了南塘中秋天采莲的景象;第二句“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表达了采莲者收获莲子的过程;第三句“今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表达了世间繁华事物日复一日的重复无聊;第四句“我求与人異,人与我无多”表达了主人公对追求真实和独特的渴望;第五句“不知倚著谁,而今独自无”表达了主人公的孤独和对真实存在的追寻。
2.诗歌形式:《鱼我所欲也》是一首五言绝句,每句五个字。
五言绝句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形式,要求每句五个字,每句都完整,四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3.寓意与主题:《鱼我所欲也》的寓意是反思现实社会的繁华纷争与对平静宁静生活的向往。
主题是人生追求真实与自我的探索。
诗歌通过描绘南塘中采莲的雍容美丽,折射出主人公对世间琐事的疲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世间繁华的无奈和追求真实的愿望。
4.诗歌风格:《鱼我所欲也》采用自由、自然、清新的风格,以自然景物为比喻,抒发主人公对于世俗繁华的厌倦和对自由真实的追求。
诗歌语言简练,形象生动,通过对莲花、莲子等自然物象的描绘抒发主人公的情感和心境。
5.影响与评价:《鱼我所欲也》作为《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章,展现了曹雪芹诗歌才华和对现实社会的触动。
它以它丰润典雅的语言和对世界现象的独特思索,引发了读者对现实人间的思考和内心世界的深入反省。
这首诗歌以真实自然的描写展现了曹雪芹的才情与心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之作。
总之,《鱼我所欲也》是一首表达对世间繁华纷扰的疲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的诗歌。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了主人公对世间琐事的无奈和对寻找真实自我的追求。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749de33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7.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一、前言本文档旨在对《鱼我所欲也》一文进行全面的知识点整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文中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下文将按照文本的章节进行详细的内容剖析和解读。
二、第一章:鱼1.1 鱼的意象和象征意义1.1.1 鱼在文学作品中的常见象征含义1.1.2 与鱼有关的文化和宗教符号1.1.3 与鱼相关的民俗和传说1.2 鱼的生物学知识1.2.1 鱼的分类和解剖结构1.2.2 鱼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点1.2.3 鱼的繁殖和生长过程1.3 鱼类资源利用和保护1.3.1 鱼类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现状1.3.2 鱼类资源保护的方法和措施1.3.3 鱼类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关系三、第二章:我2.1 个人意识和自我认知2.1.1 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和影响因素2.1.2 自我认知与自尊、自信的关系2.1.3 自我形象的塑造和自我实现的路径 2.2 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2.2.1 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2.2.2 社会角色的多样性和转换2.2.3 个人在社会角色中的责任和义务2.3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3.1 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和影响2.3.2 个人发展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和影响2.3.3 社会发展对个人发展的影响和制约四、第三章:所欲3.1 欲望的本质和分类3.1.1 欲望的心理基础和作用机制3.1.2 欲望的分类及其特点3.1.3 欲望对个人行为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2 欲望的满足和调适3.2.1 欲望满足的途径和方法3.2.2 欲望调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3.2.3 欲望导向与理性选择的平衡3.3 永恒欲望与个人价值追求3.3.1 永恒欲望的意义和表现形式3.3.2 个人价值追求与欲望的关系3.3.3 欲望的限制与个人的道德选择五、附件附件1:《鱼我所欲也》原文附件2:相关图片资料附件3:相关研究论文和专著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法律名词1:法律名词定义2.法律名词2:法律名词定义3.法律名词3:法律名词定义注:本文档仅供参考,若需详细解读和原文解析,请查阅正式出版物及相关学术资料。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7855155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c.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是一篇论述道德标准和人生选择的经典之作。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整理。
一、文学常识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
二、重点字词1、欲:喜爱。
2、熊掌:熊的脚掌,是一种珍贵的食品。
3、得兼:同时得到。
4、舍:舍弃。
5、取:选取。
6、甚:超过,胜过。
7、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8、恶:厌恶。
9、患:祸患,灾难。
10、辟:通“避”,躲避。
11、如使:假如,假使。
12、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13、由是:通过这种方法。
14、是故:因此。
15、非独:不只,不仅。
16、丧:丧失。
17、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18、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19、呼尔而与之: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
尔,助词。
20、蹴:用脚踢。
21、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22、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
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23、辩:通“辨”,辨别。
24、何加:有什么益处。
25、奉:侍奉。
26、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感激。
与,通“欤”,语气助词。
27、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乡,通“向”,从前。
28、已:停止,放弃。
三、重点语句翻译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秀的鱼我所欲也知识要点梳理
![秀的鱼我所欲也知识要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35c69c2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3.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思路梳理:首先运用比喻论证,将“舍生取义”比作“舍鱼而取熊掌”进行类比。
从而提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然后从正面论证“所欲有甚于生,不为苟得”“所恶莫甚于死,不避祸患”;从反面论证“所欲有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所恶莫甚于死,何为为,有不为”,从而论证了“义”重于“生”;最后,运用举例论证,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义重于生,舍生取义,告诫人们“勿失其本心”。
文章内容概括:《鱼我所欲也》主要讲的是: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穿于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的牵制,往往改变初衷。
启示: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
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内容理解1、作者开头写鱼和熊掌的目的是什么?答:以鱼和熊掌为喻,引出论点“舍生而取义”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
2、“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各指什么而言?“所欲有甚于生者”指“义”;“所恶有甚于死者”指“不义”。
3、第一段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性善论思想的体现)4、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举了哪两个事例?目的是什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1)行道之人、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2)“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俸禄的反面事例。
目的是说明“义”的重要性,从而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5、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指什么?本心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是。
表现为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本文侧重于指羞恶之心。
孟子看来,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而贤者没有丧失罢了6、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鱼”和“熊掌”;“生”和“义”;“重义轻生”的人和“贪利忘义”的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人和“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人。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3b6bae3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4.png)
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梳理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梳理引言:《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是孟子“性善论”思想较为完整的体现。
连带的是仁义道德与个人修养的问题。
对精神与物质、感性与理性、人性与动物性等问题也有所涉及。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文言文《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梳理篇1一、重点字词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苟(gǒu)得箪(dān)食蹴(cù)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 故不为苟得也苟:苟且。
(2) 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
(3) 非独贤者有是心是:这样。
(4) 蹴尔而与之与:给予。
(5) 妻妾之奉奉:侍奉。
(6) 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3. 找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解释为躲避。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解释为辨别。
(3)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解释为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解释为语气助词。
(4)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解释为从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用原文填空。
(1)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
“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b321d6c7fd5360cba1adbb4.png)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一、文言实词(一)通假字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
2.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
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4. 所识贫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1.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2.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3.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4.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三)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四)词类活用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名词作动词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动词作名词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二、虚词的用法1.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2.为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
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3.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得之则生就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却4.而蹴尔而与之修饰呼尔而与之修饰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并列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5.之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之:指示代词,指万钟的俸禄。
妻妾之奉:之:……的。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三、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
“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例句(1)(我)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例句(2)(我)舍生而取义者也。
四、课文分析(一)第一段分为三层。
首先,第一层作者采用比喻论证方法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常理为喻,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这也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7069053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08.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鱼我所欲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首名篇,它以鱼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追求和眷恋之情。
本文将从词语解析、诗歌韵律、文化背景等方面进行整理,让读者深入了解这首经典诗歌。
一、词语解析1. 鲤:指一种常见的鱼类,又称“鲤鱼”,因其耐寒、适应力强,被广泛饲养,成为一道美食。
2. 浴:洗、泡的意思。
这里指躺在水中。
3. 碧:颜色鲜艳的青色,也指清澈明亮的颜色。
4. 潭:指深水池,特指静水和深水。
5. 寻:追逐、寻找的意思,这里指按图索骥,寻找一条好鱼。
6. 取:捕捉、采摘的意思,这里指把鱼捉来。
7. 披:展开、穿上的意思。
这里指把鱼展开,分辨鱼的好坏。
8. 裾:衣服下摆,指裙子或袍子的边。
9. 彩:颜色繁多,如锦绣般美丽的意思。
二、诗歌韵律《鱼我所欲也》是五言绝句,采用的是AABB的押韵方式。
这种押韵方式指的是每两句韵脚相同,即第一、二句和第三、四句韵脚一致。
这种诗歌形式流传至今,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主要形式之一。
除了押韵方式外,这首诗中还采用了平仄格律。
平仄格律是指用平声和仄声有规律地排列,使诗歌有节奏和韵律。
《鱼我所欲也》中的平仄格律是平仄平平仄,即每句诗中前两个字的声调都是平声,后两个字的声调都是仄声,从而创造出优美的韵律。
三、文化背景《鱼我所欲也》是唐代诗人周昙所创作的,出现在他的《花间集》中。
唐朝是中国文学的鼎盛时期,唐代诗人以自然与生命为主题,将人的情感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许多优美的诗歌。
周昙的《鱼我所欲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首诗通过对鱼的描写和追求,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的向往和眷恋。
在唐代,佛教对诗歌的影响较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生命观的转变。
佛教强调生命的无常和短暂,要求人们珍惜当下的生命,不为名利所困扰。
周昙的这首诗,无疑是对这种生命观的一种呈现。
除此之外,诗歌中所描写的性格也代表着唐代文化的精神面貌。
唐代是一个强调人性、重视自我价值的文化时代,这种文化趋势在《鱼我所欲也》中得到了体现。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b9144d1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12.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鱼我所欲也知识点归纳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一:解词苟得:不合理的取得,此处指“苟且偷生”。
患:灾难、祸患。
辟:通“避”,躲避。
如使:如果,假使。
凡:凡事。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由是:由于这样。
是故:因此。
独:唯独。
是;此,这。
贤者;贤德的人。
勿丧;不丢失。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豆:古代食器,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他食品。
呼;呼喝(轻蔑,对人不尊重)。
蹴;踢。
乞人;乞丐。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屑:认为……值得万钟:指优厚的俸禄。
辨:分辨,辨别。
何加:有什么益处。
美:华丽,华美。
奉:侍奉。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德。
乡:通“向”,原先,从前。
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已:停止。
本心:天性,天良。
(舍生取义的向上之心)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二:通假字:辟:通“避”,躲避。
得:通“德”,恩惠。
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与:通“欤”,语气词。
乡:通“向”,原先,从前。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三:成语:舍生取义:为道义及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嗟来之食: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四:思路:1.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通过比喻论证方式得出舍生取义中心论点,并以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论点。
第一层(鱼……舍生而取义者):比喻论证得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生……有不为也):正反对比论证具体分析,阐述中心。
第三层(是故……勿丧耳):进一步说明每个人都有舍生取义的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五:向善心理。
.2.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通过举例论证以及对比论证进一步阐述中心论点。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东西关乎生死时,能考验人的品格。
(正面论证舍生取义)第二层:第四自然段:以有的人不辨礼仪而接受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反面论证舍生取义)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归纳六:.写作手法1.比喻论证:以具体的鱼熊掌比喻抽象的生与义,以舍鱼而取熊掌,巧妙比喻舍生取义。
《鱼我所欲也》课文文言知识梳理
![《鱼我所欲也》课文文言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5deead880eb6294dd886cdd.png)
《鱼我所欲也》课文文言知识梳理1.字音梳理。
一箪(dān)食一豆羹(gēng)蹴(cù)尔乡(xiàng)为(wèi)身死所恶(wù)得我与(yú)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2.重点字解释梳理。
鱼,我所欲也欲:喜爱的,想要的二者不可得兼兼:同时生亦我所欲也生:生命所欲者有甚于生者甚:超过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偷生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如使:假使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这种贤者能勿丧耳勿:不丧:丢掉、丧失呼尔而与之呼:吆喝、呵斥与:给蹴尔而与之蹴:用脚踢乞人不屑也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高位厚禄辩:通“辨”,辨别万钟于我何加也加:有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美:华丽奉:侍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吗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受:接受是亦不可以已乎是:这种做法已:停止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3.通假字梳理。
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恩惠,句中为“感激”与通“欤”,语气词,吗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先前4.一词多义梳理。
而呼尔而与之而,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而,表转折于所欲有甚于生者于:比万钟于我何加焉于:对为乡为身死而不受为:是,动词,读wéi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前为,介词,为了后为,动词,做、接受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为:动词,做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到、获得,动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通“德”,感激,动词5.古今异义梳理。
一豆羹豆古:古代盛东西的器皿今:豆类名称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古:这今:常用作判断动词6.课文理解梳理。
①本文开头提出了“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你认为“义”是什么?答:“义”就是羞耻之心,即自己做了坏事要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要感到厌恶。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183bd78ddccda38376bafbc.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思想家、教育家。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
《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 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
二、朗读节奏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4.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5.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7.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8.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三、内容理解1.中心论点:人应当舍生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内容结构1)第一段:人应当舍生取义①论证过程:先通过鱼和熊掌来设喻引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
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对比论证证明义比生命更重要。
然后得出结论“所欲有甚至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最后进一步论证,人人都有向善之心。
②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2)第二段人应保有本心,不要见利忘义。
①论证过程:先从正面举贫者不食嗟来之食的实例,证明保有本心才能做到舍生取义。
其次从反面举贪求“万钟”的例子,论证丧失本心会见利忘义。
最后通过反问,强调人应当保有本心。
②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③反例所用修辞和论证方法,所起作用?排比:强有力的批判了这种丧失本心、见利忘义的行为。
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人应保有本心,不能见利忘义,要舍生取义的论点,鲜明有力。
四、重点问题1.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①以生活常理为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②引出中心论点; ③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暗含着大义比生命重要的观点。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8e39474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cc.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鱼我所欲也》是明代作家杨慎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596年。
该小说以宋代名将岳飞的生平事迹为基础,描述了岳飞为报父仇、保家卫国而不懈努力的壮丽形象,深受读者喜爱。
以下是对《鱼我所欲也》的知识点梳理。
1.杨慎(1475年-1556年),字宜之,号清华山人,明代中期杂剧作家、小说家、文学评论家。
2.杨慎是南京人,后迁居松江。
他是明代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盛世危言》等。
二、《鱼我所欲也》的背景:1.《鱼我所欲也》以北宋初年为背景,描写了抗金名将岳飞与奸臣秦桧之间的斗争。
2.故事背景涉及到北宋时期的政治、军事、风俗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明代时期的社会状况、历史观念等。
三、《鱼我所欲也》的主要人物:1.岳飞:故事的主人公,北宋抗金名将,勇猛果敢,忠诚正直,一往无前,奉行“国家至上,民族至重”的理念。
2.秦桧:北宋权臣,奸邪狠毒,阴谋家,以权谋私,觊觎皇位。
3.岳云:岳飞之子,传承父亲的侠义精神和军事才能,成为老将军。
4.阮小二:北宋水师统帅,粗豪豪爽,与岳飞结下深厚的友谊。
四、《鱼我所欲也》的主要情节:1.第一回:描写了岳飞从小立志为国家效力,考中进士,屡次战胜敌人的事迹。
2.第二回:讲述了岳飞与秦桧的相遇,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3.第三回:描写了岳飞被重用,领兵南征北战,在各地战场上战胜敌人的情节。
4.第四回:岳飞被秦桧以叛乱罪名陷害,入狱,最终被处死的悲壮故事。
五、《鱼我所欲也》的主题和思想:1.抗金忠义:小说通过描写岳飞的努力奋斗和顽强抵抗金兵的事迹,表达了忠诚于国家、民族的精神。
2.官场腐败:小说通过描写秦桧等奸臣的残暴和贪婪,批判了当时官僚体制中的腐败现象。
3.侠义风范:小说塑造了岳飞和阮小二等侠义之士的形象,弘扬了侠义精神和忠诚正直的价值观念。
六、《鱼我所欲也》的艺术特点:1.描述技巧:小说运用了插叙、倒叙、对话、夸张等多种手法,使情节生动有趣。
《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4c2d364248d7c1c708a14568.png)
《鱼我所欲也》通假字①.辟:通“避”,躲避。
②.辩:通“辨”,辨别。
③.得:通“德”,感激。
④.乡:通“向”,原先。
一词多义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做)乡为.身死而不受(为了,表目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接受)古今异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这,这种今义:判断动词,是词类活用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名词作动词,感激。
重点词语解释。
1. 鱼我所欲也:欲,喜欢。
2. 故不为苟得也苟得,苟且取得。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通过某种方法。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心,这种思想5.万钟于我何加焉:何加,有什么益处6.是不可以已乎:已,止句子翻译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
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3.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4.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就是失去了他的本心了。
课文内容理解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舍生而取义者也。
2.《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
4.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da3b788a4028915f804dc24f.png)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我们还学过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词语积累1、通假字。
①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从前】②故患有所不辟也【辟:通“避”,躲避】③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通“德”,思惠,这里是“感激”之意】④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2、一词多义。
为:a、今为(为了)b、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做)之c、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做、采用)也d、乡为(肯、情愿)身死而不受3、重点词语解释。
(1) 此之谓失其本心..(2)故患.有所不辟也(3)一箪.食(4)一豆.羹(5)蹴.尔而与之蹴:(6)万钟于我所加..焉何加:(7所恶.有甚于死者恶:(8)舍生而取义.者也义:(9)贤者..耳贤者:勿丧:。
..能勿丧(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11)二者不可得兼..得兼:。
(12)故不为苟得..也苟得:(13)妻妾之奉.奉:(14)呼尔..而与.之呼尔:与:(15)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穷乏二、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6、不辩礼义的接受万钟是为了:7、文中与“嗟来之食”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三、重点语句翻译1、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出者何不用也△6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四、课文内容理解1、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2、文中所指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3、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古诗文阅读专题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共18页
![古诗文阅读专题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共18页](https://img.taocdn.com/s3/m/4d8cf300d15abe23482f4de1.png)
古诗文阅读专题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
1、合法而稳定的权力在使用得当时很 少遇到 抵抗。 ——塞 ·约翰 逊 2、权力会使人渐渐失去温厚善良的美 德。— —伯克
3、最大限度地行使权力总是令人反感 ;权力 不易确 定之处 始终存 在着危 险。— —塞·约翰逊 4、权力会奴化一切。——塔西佗
5、虽然权力是一头固执的熊,可是金 子可以 拉着它 的鼻子 走。— —莎士 比
谢谢!
51、 天 下 之 事 常成 于困约 ,而败 于奢靡 。—活 动。——卢 梭
53、 伟 大 的 事 业,需 要决心 ,能力 ,组织 和责任 感。 ——易 卜 生 54、 唯 书 籍 不 朽。——乔 特
55、 为 中 华 之 崛起而 读书。 ——周 恩来
《鱼我所欲也》内容梳理
![《鱼我所欲也》内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5e9621661a37f111f0855bdc.pn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一)一、作家作品: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县人。
战国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人民。
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从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
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付权势。
在本文中他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
二、重点字词:1、熊掌:熊的脚掌。
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
2、苟得:苟且取得。
这里指的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3、辟:同“避”躲避。
4、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
5、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
“者”在这里指代办法。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7、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
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8、非独:不单,不仅。
9、丧:丧失。
10、豆:古代一种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1、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
尔,助词。
12、蹴cù:用脚踢。
13、不屑:认为不值得。
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种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
万钟,丰厚的俸禄。
钟,古代的量器。
则,连词,这里表示假设,翻译成如果。
辩,同“辨”。
15、何加:(有)什么益处。
16、所识穷乏者: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
17、得我:感激我。
得,同“德”,动词。
18、与:同“欤”,语气词。
19、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乡,同“向”,原来,从前。
20、已:放弃,停止。
21、本心:本性,天良。
22、是故:所以23、能:保持24、舍生而取义者也:而,表并列25、患:灾祸三、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1.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重点字词:①欲:想要,喜爱。
②得兼:同时得到。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重点字词:①义:指人们追求的理想道德、行为规范。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3.生亦我所欲,所义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重点字词:①故:所以②苟得:苟且获得(生存)③恶(wù):讨厌,不喜欢④患:祸患、灾难⑤辟:通“避”,躲避。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重点字词:①如使:假如,假使②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译文: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译文: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心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可以不干呢?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重点字词:①是故:由此,因此。
译文: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重点字词:①非独:不仅②丧:丧失、失掉。
译文: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9.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重点字词: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竹筐。
②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物的器皿。
③羹:蒸成或煮成的汁状、糊状食品。
译文: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重点字词:①呼尔:轻蔑或者粗暴的吆喝。
尔:语气词。
②蹴(cù):用脚践踏。
③不屑(xiè):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蹋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重点字词:①万钟:形容位高禄厚。
钟,古代一种量器。
②辩:通“辨”,辨别③何加:有什么好处。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重点字词:①为(wèi):介词,为了。
②奉:侍奉。
③穷乏:贫困、贫苦。
乏:缺少钱财。
④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⑤与(yú):通“欤”,语气词。
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1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重点字词:①乡(xiàng):通“向”,从前。
②已:停止,放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14.此之谓失其本心。
重点字词:①本心:天性、天良。
译文:这就叫做丧失了所固有的羞耻廉耻之心。
四、结构及内容分析:(为了方便讲解,我们按照句号来讲,全文共14句)(一)整体感知:文章运用对比、举例方法,论述乐面对“生”与“义”的不同取舍,点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接着通过生与死的对比,强调乐义的重要性,然后又论述乐为利而舍义的忍,见利忘义,失去乐本心,深化了中心。
(二)内容结构:全文共两节,两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节):提出中心论点并用道理论据来进行分析论证。
这一节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1~2句):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舍生取义。
1句:用生活中熟知的具体事物“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得出结论是“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即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
2句:由上一句的设喻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这也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3~7句):对论点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对于为什么要舍生取义,孟子从三方面进行了论证:第1方面(3句):这是作者从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这一句里作者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
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第2方面(4~5句):这是作者从反面申述观点。
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取义。
作者认为若心中喜爱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心中厌恶的东西没有比死亡更甚的,那么为了保全生命,为了躲避死亡祸患,又有什么手段不可以采用的呢?言外之意为:这样下去,人们的行为会变得无所不为,卑鄙无耻了。
第3方面(6~7句):这是从客观事实论证义比生更珍贵,在二者不可兼得时有人舍生取义。
这2句论证说:有人不去做(第2方面论证的反面行为)所以还有比生命更为人们所珍爱的——义;还有比死亡更为人们所厌恶的——不义。
第三层(8句):得出结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义”本来就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是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并非想不到,而是做不到。
这种重义之心不单是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贤人没有丧失罢了。
通过以上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就成立了。
第(二)部分(2句):运用举例论证来论证中心论点。
这一节也可以分为三小层。
第一层(9~10句):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在生死关头,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
“呼尔”“蹴尔而与之”就连“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羞恶之心”,是对“义”的坚持。
第二层:(11~13句):又举例,从反面说明“万钟”亦不应受之。
优厚俸禄是指“华丽的住宅、大小老婆的侍奉、熟识穷朋友的感激,然而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与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先前宁肯死也不接受决定生死的“一箪食”、“一豆羹”,而现在却不顾廉耻地接受了所谓的“万钟”,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
而无论哪个与“义”字比较起来都是次要的,于是两次举例论证的运用,是从正反两方面再次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第三层(14句):归纳本节,照应开头。
本心是指“我固有之”的“羞恶之心”,是“义”,是“善”的本性。
(三)疑难探究:《鱼我所欲也》一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本文的论点是舍生取义。
稳重举鱼、熊掌面前取舍,行人,乞丐在生与义面前取舍,贪图享受者舍义取生等都是围绕这一观点论证的。
在鱼和熊掌面前,舍鱼记即取生;而熊掌即取义,用比喻来论证观点。
得出论点以后,又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
不苟且偷生,位取义而死,从正面论述。
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们就会失去义而苟且偷生,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发人深省。
贤者舍生取义,发于本心,进一步论证了论点。
接着作者列举了行人,乞丐在一箪食,一豆羹与生死面前的取舍,舍生而取义,用普通人。
乞丐论证了观点,然后作者又列举贪图享受者在万钟、妻妾面前舍义的表现,从反面论证舍生取义之人的羞恶无耻。
总之,作者从自身舍生取义议论开来,列举社会上种种人面对生与义的抉择,表明了人的生命价值的意义在于舍生取义。
五、中心思想:本文论述了孟子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同时也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面临许多重要的抉择,应以“义”为重,为了维护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义”。
六、写作特点:1.语言自然流畅,节奏感强,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生动活泼。
2.排比的使用(13句)加强了气势,增强感情,显出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之意。
3.比喻的使用使深刻的道理被说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4.大量对比的使用,让人印象深刻、说服力强。
《鱼我所欲也》知识点梳理与专项阅读(二)七、知识点归类:(一)通假字:1.辟:“避”,躲避2.辩:“辨”,辨别3.得:“德”,感激4.与:“欤”,吗5.乡:“向”,从前(二)古今异义:钟、是(是亦不可以已乎)、发(发于畎亩之间)、举、征、发(发于声)、喻(三)一词多义:为:向为身死而不受(宁愿)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为了)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接受)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欤”语气词,“吗”蹴尔而与之:给予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而:①修饰:蹴尔而与之呼尔而与之笑而应曰杂然而前陈者②顺接:乡为身死而不受故:故不为苟得也(所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原因)则:则凡可以得生者(那么)得之则生(就)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代词,这)是亦不可以已乎(代词,这种做法)而:呼尔而与之(表顺承,不翻译)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然而)发:舜发于畎亩之间(发迹,被起用)发于声(表现出)士:管夷吾举于士(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贤士)(四)词类活用:蹴尔而与之(蹴:动词作名词,用脚踢,表示不尊重)空乏其身(空乏: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贫困、痛苦)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名次用作动词,犯错误)行拂乱其所为(行:名次用作状语,用行动)劳其筋骨(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饿其体肤(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饥饿)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五)文言句式:鱼我所欲也(判断句)舜发于畎亩之间状语后置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倒装八、课后练习题提示:一、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