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背后的女人
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作家
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作家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女性作家,她们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她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至今仍然被读者们所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介绍几位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女性作家,探讨她们的作品对文学史的影响。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清代作家李清照。
李清照以她独特的才华和感人的诗词而闻名于世。
她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渴望。
她的《如梦令》一词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爱情的怀念和对未来爱情的期待,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无奈和感慨。
李清照的作品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而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弦。
另一位不可忽视的女性作家是鲁迅的妻子许广平。
许广平是一位重要的现代作家和翻译家,她的作品以其犀利的观察力和严谨的思考而著称。
她的小说《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描写了一个疯狂的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主人公的思想和行为的描写,探讨了社会和个人的矛盾与冲突。
这部小说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李清照和许广平,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女性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例如,莫言的妻子贾平凹是一位重要的当代作家,她的小说《秦腔》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入的思考而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另外,我们还有赵丽华、舒婷、张爱玲等等,她们的作品涵盖了各个时期和各个领域,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女性作家们的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生活经历,为读者们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和多元的世界。
她们的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弊端和不公,而且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通过她们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现实。
总结起来,中国文学史上的女性作家们以她们独特的才华和深入的洞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
她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而且至今仍然被读者们所喜爱和推崇。
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
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是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思想家、革命家。
他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官宦家庭,他的家庭背景对他的成长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家族背景鲁迅的父亲周伯宜是清朝末年的一个中级官员,因科举考试未能中式,后捐了个监生,曾任浙江山阴县教谕。
周伯宜属于绍兴士绅阶层,家族中历代都有人出仕或从事教育。
鲁迅的母亲鲁瑞,出身于一个没落的书香门第,是一位受过教育的女性,但鲁迅年幼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教育经历鲁迅自幼聪颖过人,少年时代在绍兴的私塾就读,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
1898年,他考入江南海军学堂,接受军事教育。
后转入江南师范学堂学习,期间开始接触西方思想。
1902年,他赴日本留学,最初学习医学,但后来受到戊戌变法失败和民间疾苦的触动,转而关注社会问题,并开始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鲁迅的文学创作始于1918年,他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
他的文学作品,如《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深刻揭示了社会矛盾,批判了旧社会的陋习和不合理现象,展现了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抗争。
思想影响鲁迅的思想深受启蒙和批判精神影响,他提倡文学要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文学的现实意义和社会责任。
他主张作家要关注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以期唤起民众的觉醒。
鲁迅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支持和帮助了许多青年作家和革命者。
结语鲁迅先生的家庭背景,尤其是他的士绅家庭出身和早年的教育经历,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先生的家庭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其家庭成员如下:
- 祖父:周福清(1838年1月22日-1904年),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
- 父亲:周伯宜(1861年-1896年),秀才出身,屡应乡试未中,闲居在家,常借酒消愁,后为肺结核所缠,36岁去世。
- 母亲:鲁瑞(1857年-1943年),出生在“朝北台门”,后嫁到绍兴城里的周家。
- 原配夫人:朱安(1878年-1947年),鲁迅不认可这桩婚事,因此膝下无子女。
- 夫人:许广平(1898年2月12日-1968年3月3日),祖籍广东澄海,鲁迅的学生。
- 儿子:周海婴(1929年9月27日-2011年4月7日),无线电专家,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鲁迅和许广平仅有的一个儿子。
- 弟弟:
-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历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东方文学系主任,燕京大学新文学系主任、客座教授。
- 周建人(1888年11月12日-1984年7月29日)。
历史趣谈鲁迅与4个女人扑朔迷离的感情 鲁迅几个老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鲁迅与4个女人扑朔迷离的感情鲁迅几个老婆导语: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
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
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鲁迅是个禁欲主义者。
他把自己默守成一棵仙人球,肉身苦涩,紧紧收拢;满身长刺,攻击人生。
引用弗洛伊德创作论来说,“力比多苦闷”是文艺创作的原驱动力。
鲁迅的苦闷,粗略地说是源自社会苦闷与个人苦闷。
我在揣想,如果没有朱安与那桩增添无限苦恼的旧式婚姻,如果许广平早20年在鲁迅生涯中出场,鲁迅的人生底色是不是要温暖许多,他的“刀笔吏”生涯会不会少去许多桀骜?但丁在《神曲》中唱:伟大的女性,将引领着我上升……一、鲁迅与朱安1906年,鲁迅在日本三番五次接到母亲催归完婚的电报。
鲁迅回说,让姑娘另嫁他人为好。
母亲电报的内容改为:母病速归。
孝子鲁迅匆匆回国,等待他的当然是一场婚礼。
这位生性开朗、喜读小说的母亲鲁瑞,一生与鲁迅情感极好,唯独在儿子婚姻这件事上,做了她应该生活常识分享。
鲁迅母亲鲁瑞:一人撑起一个没落家族
鲁迅母亲鲁瑞:一人撑起一个没落家族作者:叶何其来源:《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2022年第02期每次看鲁迅家族的传记,总是想,幸亏鲁迅兄弟有个好母亲,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母亲支撑着,他这个家庭会滑落到什么地步啊?母亲虽然没能阻止住家庭滑落,但是她给托住底了。
鲁迅母亲鲁瑞是个乡下姑娘,她的父亲发愤努力考中举人,有了点身份,鲁瑞嫁到城里的大户人家新台门周氏。
那时的新台门周家,虽为百年旧族,已是强弩之末,距离“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不远了。
整个周氏家族弥漫着末日来临前的颓废气息,很多周氏子弟,考功名考不中,做工、经商,抹不开面子,也不肯受那个累,整天抽大烟,坐吃山空,一个个灰头土脸,瘦骨嶙峋,无精打采。
鲁迅的一位族叔跟鲁迅弟弟周建人说:“我们周家的气数尽了,你看,台门里出来的人,一个个像败蓬时的勾头黄瓜。
”“败蓬时的勾头黄瓜”,这个比喻真是贴切得触目惊心。
黄瓜架上的头茬黄瓜,水灵灵,鲜嫩嫩,青翠匀称,咬一口,嘎嘣脆。
长着长着,营养跟不上了,到了败蓬之时,秋风凉,营养也将耗尽,稀稀几个黄瓜挂在蔓上,头大身小,黄不拉唧,弯得像虾米,咬一口,头上还有点汁水,尾上像一团败絮。
真是末世子弟的活画像。
周瑞的到来给周家带来久违的新鲜气息,她在一个濒海的村庄长大,村庄里水道纵横,民风质朴。
在这里长大的鲁瑞,既有书香门第女儿的教养,又有农家女儿的健康活泼。
周瑞婚后不久,她的丈夫周伯宜考中秀才,再不久,她头胎生了个儿子,这是周家智兴房的长子长孙。
消息传到京城里,在京城里做官的鲁迅祖父十分高兴,给孩子取名为周樟寿,希望长孙像樟树一样长大成材,寿高百年。
周樟寿就是周树人,后来的鲁迅。
后来,鲁瑞又生三子一女,智兴房成为新台门最兴旺的一房。
大家认为鲁瑞“旺夫”,台门里谁家娶新妇,总让她去接新妇,鲁瑞热情爽快,总是一口答应下来。
彼时,鲁迅祖父周福清在京城为官,清水衙门,没多少外快,他带着小妾与幼子租房子,日常生活与应酬,就把他的俸禄花得七七八八,基本不给家里捎钱来,只偶尔捎些京城里的食物给家人品尝。
鲁迅一生究竟拥有多少女人
鲁迅一生究竟拥有多少女人引导语:总所周知,是一位伟大的家,谈起鲁迅的女人,不少人被教材所误,只知道有其学生兼夫人许广平,那么鲁迅一生有多少的女的红颜知己,我们一起来了解。
一、初恋人鲁琴姑的“无言的结局”最早与鲁迅缔结婚约的是鲁琴姑。
那是一八九八年夏秋之季,鲁迅母亲看上了鲁迅小舅父的大女儿琴姑。
琴姑和小时鲁迅两小无猜,常在一起读书,探讨古文,她对鲁迅也早已印象很深,所以当鲁迅母亲征询她的意见时,她扑到姑妈怀里,没说什么,但心里一百个情愿。
鲁迅母亲很高心,当即定下了亲事。
不料,事起突然。
鲁迅的保姆长妈妈有个远房外甥女朱安,早就想介绍给鲁迅,可是鲁迅母亲已订上了琴姑。
长妈妈便在鲁迅母亲面前搬弄口舌,说鲁迅与琴姑结合要“犯冲”,不吉利。
鲁迅母亲便动摇了。
第二个春天,她便决定包办鲁迅与朱安的婚事。
琴姑父亲久等周家聘娶,却毫无信息,后来得知鲁迅另娶之后,便无奈之中把琴姑许配给了他人。
也许琴姑对此婚事本不顺心,也许生活并不如意。
不久,琴姑竟然一病躺倒,再没起来。
临终时,琴姑紧紧拉住服侍她的保姆的手,哽咽道:“我有一桩心事,在我死之前非说出来不可。
就是以前周家来提过亲,后来忽然不提了,也不知为什么……这一件事,是我终身憾事,我到死也忘不了……”琴姑应该说是鲁迅先生幼时的“初恋”。
但不知何故,这一桩婚事在后来鲁迅的著作中,没有提及。
是鲁迅为了跟明事业忘记了呢,还是他把这美好的情愫永远埋藏在心里,或者俩人曾以身相许否。
想必鲁迅有自己的苦衷,遂无可奉告焉。
二、原配夫人朱安的凄凉人生鲁迅二十五岁那一年,正准备在日本东京开始他的文学活动,忽然不断地接到催他回国的家书,信里说,他母亲病得很重,想见见自己的长子。
等到鲁迅焦灼不安地回到家里,才知道这是一场骗局。
原来在他家乡有一种谣传,说鲁迅跟日本女人结了婚,还生了孩子,有人看见他领着妻、儿在东京街头漫步。
族人变着法子把他骗回来完婚。
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礼俗,鲁迅的母亲鲁瑞没有征得鲁迅同意,便把这门婚事定下了。
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
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
下面为大家带来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快来看看吧。
鲁迅先生的两任妻子1朱安是鲁迅的原配夫人,她是一个身材矮小、目不识丁的小脚女人,那时的鲁迅在日本潜心学医,“他是不懂爱的”。
因为在日本接到一通发自家里的电报,称母亲病危,鲁迅便决定归国。
回家一看,房已修理好,家具全新,一切结婚的布置都已停当,只等他回来做新郎了。
鲁迅既然不忍拂逆母亲的意思,那么就只能牺牲掉个人的意志,默默地接受了。
鲁迅像木偶似的走完了这一系列麻烦的仪式,可是新婚燕尔的他却做得很决绝,搬出新房,睡到了母亲的房中。
结婚后他很少向外人诉说自己的婚姻生活,仅对好友许寿裳说过一句沉痛的话:“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婚后第四天,鲁迅就携二弟周作人去了日本,离开了母亲强加给他的女人。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与世长辞,本就扑朔迷离的时局再次发生动荡。
此前一天,鲁迅收到一封特殊的来信,信中痛陈北京教育界的黑暗现状,笔下充满忧虑和苦闷的文字向鲁迅请教:“有什么法子在苦药中加点糖分,加糖是否即绝对不苦?”信末署名是:“谨受教的一个小学生许广平”。
许广平是广东番禺人,比鲁迅年轻近二十岁,对社会运动充满热情,她是如此敬仰鲁迅,在年轻女学生许广平的面前,鲁迅也开始变得柔软。
在冲破世俗最终走到一起后,许广平写下了一篇情绪激昂的散文诗:不自量也罢,不相当也罢,同类也罢,异类也罢,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这都与我们不相干,于你们没关系!鲁迅这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可以爱的。
1926年底,鲁迅准备离开厦门大学之时,思念在广州的许广平,靠在一个有个“许”字的墓碑上合影,寄给了她。
1932年,鲁迅编成他和许广平往来的书信,题名《两地书》,并指定说等儿子海婴长大以后留作纪念。
鲁迅逝世后,许广平常应邀写各种回忆文字,她的故事里没有奇闻亦无猛料,但因为主角是鲁迅,便被多方重视。
[关于鲁迅的资料]家庭背景
[关于鲁迅的资料]家庭背景[关于鲁迅的资料]家庭背景出生情况出生日期(时间):清朝光绪七年辛巳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出生地: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豫才。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
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
周晔是周建人的女儿,称鲁迅为伯父。
家庭背景在绍兴,周家算得上一门望族,做官经商且都不说,单是人丁的繁衍,就相当可观,所以到鲁迅出世的时候,周家已经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是大户了。
鲁迅的祖父周介孚,出身翰林,做过江西一个县的知县老爷,后来又到北京当上内阁中书,成为标准的京官。
绍兴城并不大,像周介孚这样既是翰林,又做京官的人,自然能赢得一般市民的敬畏。
周家门上那一钦点翰林的横匾,正明白无误地宣告了周家的特殊地位。
鲁迅真是幸运,他的人生长途的起点,就设在这样一处似乎距乐园相当近便的地方。
中国是个讲究父权的国家,独钟那种粗暴专横,将子女认为私产的父母。
你就是生在再富裕的家庭里,倘若遇上这样的父母,你的童年仍然会被糟蹋的。
鲁迅的运气如何呢?周介孚虽然脾气暴躁,有时候要打骂孩子,但在教鲁迅读书这件事上,却显得相当开通。
那时一般人家的孩子,开蒙总是直接就读四书五经,叫一个六岁的孩子天天去念学而时习之,他会多么痛苦?周介孚却不这样,他让鲁迅先读历史,从《鉴略》开始,然后是《诗经》,再然后是《西游记》,都是选小孩子比较感兴趣的书。
即使读唐诗,也是先选白居易那些比较浅直的诗,然后再读李白和杜甫,这就大大减轻了鲁迅开蒙的苦闷。
祖母更是特别疼爱他,每每在夏天的夜晚,让鲁迅躺在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摇着芭蕉扇,在习习的凉风中给他讲故事,什么猫是老虎的师父啦,什么许仙救白蛇啦,鲁迅直到晚年,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兴味和惬意。
鲁迅的父亲周伯宜,神态一本正经,却比祖父更为温和。
他家教虽严,却从不打小孩子。
鲁迅在《朝花夕拾》的那一篇《五猖会》中,记过他一件事,就是在小鲁迅那样快乐的时刻,偏偏逼他去背书。
历史趣谈:鲁迅的妻子是谁?鲁迅与2任妻子鲜为人知的故事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鲁迅的妻子是谁?鲁迅与2任妻子鲜为人知的故
事
导语:鲁迅的妻子: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巨匠,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
鲁迅的妻子: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巨匠,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而他的妻子又对他的人生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接下来就由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鲁迅的妻子。
鲁迅的合法妻子是许广平,但是在许之前鲁迅在家乡和一女子拜堂结婚,这是典型的包办婚姻。
这之后鲁迅东度日本学医。
学成归国后与一景仰自己的女青年(学生)相恋后结婚,她就是许广平。
那位家乡女子姓朱(无名)和鲁迅一家终生生活在一起。
鲁迅的结发“妻子”——朱安
1906年6月,25岁的鲁迅正准备在日本东京开始他的文学活动,忽然不断地接到催他回国的家书,信里说,他母亲病得很重,想见见自己的长子。
等到鲁迅焦灼不安地回到家里,才知道这是一场骗局。
原来在他家乡有一种谣传,说鲁迅跟日本女人结了婚,还生了孩子,有人看见他领着妻、儿在东京街头漫步。
族人变着法子把他骗回来完婚。
新娘朱安是鲁迅本家叔祖周玉田夫人的侄孙女,媒人是周玉田的儿媳妇。
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礼俗,鲁迅的母亲鲁瑞没有征得鲁迅同意,便把这门婚事定下了。
现在,看到这个场面,鲁迅当然很生气,但出于对母亲的孝顺,他生活常识分享。
鲁迅背后的女人朱安PPT课件作品
婚姻 ·骗局
25岁的鲁迅正在日本东京开 始他的文学活动,忽然家里接 二连三地催促他归国,有时一 天来两封信,说是他母亲病了。 待鲁迅焦灼不安地回到故乡, 才知道这是一场骗局。原来他 家里听到一种谣言,说鲁迅跟 日本女人结了婚,还领着孩子 在东京散步,因此急着逼他回 国完婚。
41年的婚姻荒漠
朱安在感情上是十分孤独的。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她回娘家探亲时写了一封信给在北京的丈 夫,建议他纳妾,一来生活有人照应,二来也希望能生下一男半 女。可是信到了北京,只引起周树人更强的反感,除了在日记中 斥之为“颇谬”,就没有回信。但鲁迅此时却和弟妇羽太信子有 频密的书信往还。对朱安来说,她熟悉的世界出现了一个断层, 让她觉得愈来愈难以理解。
鲁迅死后,朱安生活困难的消息传到社
会上后,各界进步人士纷纷捐资,但朱安始 终一分钱也没有拿。她宁愿受苦,也不肯轻 易接受别人的馈赠。一次,有个报馆的人愿 赠她一笔钱,条件是只要交给他鲁迅的遗作。 她当场表示“逊谢不收”。同时也拒绝提供 鲁迅先生的任何文稿字迹。不久,又有个艺 术团体的理事长要送她一笔钱,她“亦婉 谢”。她说自己的生活“虽感竭蹶,为顾念 汝父名誉”,“故宁自苦,不愿苟取”。她 是个有原则的人,是一个有骨气的女人。正 是由于朱安的悉心照料,鲁迅在北京的故居 和遗物才得以完整保存。
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 度过了四十多年的漫漫岁月。
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 一样,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 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 饪,不识字,小脚。
朱安还在世的时候,鲁迅和他身边 的人视她为一份无法推辞的馈赠,是他 苦恼的来源。朱安死后几十年,国人把 她的丈夫放在文学殿堂最崇高的位置, 而她的名字和存在则成了禁区,直到近 十多年才渐渐解禁。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
(实用版)
目录
1.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概述
2.鲁迅与朱安
3.鲁迅与许广平
4.鲁迅的情感观念
正文
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多彩,他曾与两位女性有过深厚的感情,这两位女性分别是朱安和许广平。
鲁迅与朱安的感情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期。
朱安是鲁迅的表妹,两人自幼相识,感情深厚。
然而,鲁迅的母亲对朱安不满意,认为她不够聪明,于是强迫鲁迅与朱安分手,鲁迅无奈只能顺从母亲的意愿。
此后,鲁迅与朱安虽然仍有书信来往,但感情已经淡化。
鲁迅与许广平的感情则始于鲁迅在北大任教时期。
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两人在学术上有共同的兴趣和追求,感情逐渐深厚。
鲁迅曾为许广平写下许多情书,表达了自己对她的深深爱意。
许广平也一直支持鲁迅的事业,两人共同度过了许多艰难岁月。
尽管鲁迅的感情经历丰富,但他对情感的观念却十分独特。
他认为情感应该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而不是纯粹的感性冲动。
他主张爱情应该超越物质和地位的考虑,追求精神的契合。
鲁迅的情感观念至今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总的来说,鲁迅先生的情感经历既丰富又坎坷,他不仅有着传统的家庭情感,也有着现代的恋爱观念。
第1页共1页。
鲁迅与萧红的故事
鲁迅与萧红的故事萧红在民国女作家里,长得不漂亮,文采也不见得最好,却在史上留下一笔,这与鲁迅的直接帮助是分不开的。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鲁迅与萧红的故事,希望对你有用!鲁迅与萧红萧红在民国女作家里,长得不漂亮,文采也不见得最好,却在史上留下一笔,这与鲁迅的直接帮助是分不开的。
鲁迅与萧红是师生关系,有人却反对,说鲁迅暗恋萧红。
理由是,如果不是暗恋,何以那般推荐萧红的作品,还毫不吝啬地赞美萧红,称她“是当今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我对鲁迅的理解是,他对萧红仅止于喜欢,但还未至于暗恋。
在情感上,鲁迅基本上不追女人,原配太太是包办,他不喜欢,一辈子都对她很冷淡。
许广平成为鲁迅的夫人,也很费了些周折。
两人都同居了,鲁迅对外界还避嫌着他们的关系,称许广平是他的助手,如果朋友在他家撞见许广平,他就对人说,许广平是来帮他抄稿子的。
出去旅游,非要三人房,让友人陪睡。
仿佛这样才能表示他们的清白。
对于萧红,鲁迅有必要暗恋吗?但可以说,如果没有鲁迅帮助,就没有萧红的成名。
鲁迅起先也很怠慢萧红。
萧红不美,那时也还看不出什么才华,很普通的一个女人,但是性格特别好。
在与鲁迅通信不久,她就对鲁迅发出了抗议书,不许鲁迅在信里称呼她为女士。
这种近于孩子撒娇的抗议改变了两人之间拘谨的关系。
鲁迅在回信里也开起玩笑:“悄女士在提出抗议,但叫我怎么写呢?悄婶子,悄姊姊,悄妹妹,悄侄女——都并不好,所以我想,还是夫人太太,或是女士先生罢。
”在婚后,许广平不但成了鲁迅事业上的助理,也是他生活上不可缺的伴侣。
但显然,他们之间缺失了一些情调。
许广平对鲁迅好得无可挑剔,但琐碎的生活让许广平不能分身,只是鲁迅的精神需求却不能因此停止。
鲁迅不说,但愈是不说,心内愈压抑。
除了把心内的火山用文字宣泄之外,在生活里,他也是需要有红颜知己的。
萧红的闯入,无疑给鲁迅幽闭的心打开一扇窗户。
萧红年轻单纯,又已婚。
这样,鲁迅与其交往没有负担,也不用担心别人说闲话。
萧红仰慕鲁迅,她对鲁迅的感情远远要大于鲁迅对她的感情。
鲁迅夫人许广平显赫家世
许广平是鲁迅学生,刘和珍同学,在和杨荫榆的“斗争”中同鲁迅结识。
20岁进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担任天津爱国同志会会刊《醒世周刊》主编,是周恩来的部下,历任过政务院副秘书长、全国妇联副主席等职务。
许广平高祖是大盐商,平息海盗英雄许拜庭,曾祖是抗英民族英雄许祥光。
祖父是许应骙,慈禧太后干儿子。
做过浙江巡抚,礼部尚书,闽浙总督,是官居二品的封疆大吏,获赐可在宫中骑马。
父亲叫许炳樗,是诗人。
许广平堂兄叫许崇清。
同盟会会员,三次出任中山大学校长,曾任广东省教育厅长,广东省副省长,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教育哲学家,许崇清的夫人叫廖六薇,又名廖承麓,是孙中山得力助手廖仲恺的侄女。
许崇清的女儿叫许慧君,女婿是化学家朱光亚,也是中国核科学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曾任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
许广平还有三个堂兄,他们是许崇灏、许崇济与许崇智,被称为是孙中山麾下的“许氏三杰”,在辛亥革命中立下赫赫战功。
许祟灏父亲叫许炳暐,做过清江西省洋务局会办。
许祟灏毕业于江南陆师学堂,是辛亥革命元老,孙中山的重要军事幕僚,黄兴和宋教仁的朋友。
黄兴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时,他任参谋长。
许崇济也是孙中山身边的红人,东征时,曾任过第四师的师长。
许崇智和廖仲恺是孙中山不可缺少的左右手,一个在武上,一个在文上。
许崇智当过中华革命党军政部长兼福建司令,元帅府参军长,建国粤军总司令,民国军事部长兼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党政府监察院副院长等,有国民革命政府军界“教父”之称。
和蒋介石也是结拜兄弟。
许广平还有一个堂弟叫许崇耆,又名许卓。
他是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生,然后又留学法国,和周恩来、邓小平等人是同学。
和邓小平、张云逸一起领导过百色武装起义,二十三岁任红七军前委书记兼政治委员。
许广平堂侄,许祟灏之子叫许锡缵,是国民党的空军军官,也是共产党第二战场的地下工作者。
他后来把国民党“长江防御军事计划”,传送到了解放军的领导机关,使集结在长江北岸的解放军百万雄师顺利过江。
鲁迅生命中的三位女性
创作评谭鲁迅的故居我去过多次,感受一次次不同。
走在曾是鲁迅童年乐园的百草园,看着故居中年代渐远的鲁迅家人的照片,一个在“民族魂”高台上的鲁迅渐渐清晰起来。
鲁迅,其实是一普普通通的人,在母亲鲁瑞眼里他是那个话语不多、个子不高、十分孝顺的长子,在原配夫人朱安的眼中,他是那个从结婚到死都不肯亲近自己的“大先生”,在妻子许广平的心中,他是她亲爱的“风子”。
还原一个平常的鲁迅,探寻鲁迅的内心情感,离不开鲁瑞、朱安、许广平这三位鲁迅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
鲁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从他的笔名“鲁迅”就可以看出,他用了母亲的姓“鲁”。
他的三弟周建人在《鲁迅故家的败落·四世同堂》一文中写道:出世前后,我母亲当了家,她性格开朗、宽厚,无论我们怎样顽皮淘气,没有看到她真正动过怒,总是那么和颜悦色,后来,无论家里遇到什么灾难,也从不愁眉苦脸,总是那么坚韧刚强。
我想,她是世界上最好的母亲。
鲁迅的母亲鲁瑞是绍兴乡下安桥头人,没有上过学,以自修获得看书的能力。
她喜欢看弹词、小说之类。
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对鲁迅说:“老大,我没书看哉!”鲁迅为母亲到处搜集小说,这对他后来编著《中国小说史略》《小说旧闻钞》等不无帮助。
鲁瑞不仅性格仁慈富有同情心,也是一个思想开明、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人。
她性格刚强坚韧。
经历了中年丧夫、晚年丧子等一个个巨大的打击,但她仍然能泰然处之,沉着应付。
自从丈夫周伯宜死后,鲁瑞一个人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
虽然家道破落,生活贫困,但她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仍一心一意将三个孩子培养成才。
鲁迅提出要去南京的洋务学堂读书,以后又去日本留学,后来,二儿子周作人、三儿子周建人陆续外出求学,鲁瑞都是变卖家产,大力支持。
1936年,鲁瑞接到了同乡宋紫佩送来的鲁迅病逝的电报。
她悲痛万分,但控制自己的情绪。
送走宋紫佩后,她才嚎啕大哭,脸色沉痛地说,我不能累宋先生难受。
事后,她广集儿子死后的一切记载,当看到各界人士对于儿子的死普遍的悼念,真诚的怀念,她自我宽慰地说,还好,这样子,儿子死得不太冤枉。
民国有这样一群女人
朱安(1878-1947)朱安,鲁迅的妻子,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
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
因为鲁迅是长子,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操心了。
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决定娶来给自己的大儿子鲁迅做媳妇。
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请庚”。
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决定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和朱安带来终生痛苦的婚姻大事。
张幼仪(1900-1988)张幼仪(1900——1988),名嘉玢。
1900年出生原籍江苏宝山,比志摩小4岁,世居真如,后移嘉定。
祖父为清朝知县,父亲张润之,名祖泽,是当时上海宝山县巨富。
张祖泽有八子四女,张幼仪排行第八,为其次女。
她的二哥张君劢(音迈),是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的政治活动家和哲学家,民社党创立者。
1912年7月,江苏都督程德全在苏州创立“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12岁的张幼仪在二哥张君劢(嘉森)和四哥张嘉璈的帮助下到该校读书。
该校首任杨达权,重视女子教育,张幼仪在此受到了先进教育。
但三年后,尚未结业的张幼仪就被接回家成亲了。
替她作媒的正是她的四哥张嘉璈,在当时任浙江都督朱瑞的秘书,在巡视学校时他发现杭州一中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这就是徐志摩。
徐家当时已是江南富商,和有着庞大的政治经济地位的张家联姻,对徐志摩的父亲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于是徐父申如定下了二人的婚约。
于是15岁的张幼仪就辍学嫁到浙江做了少奶奶。
徐志摩的态度:“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
”1918年生长子徐积锴(阿欢),不久徐志摩就留洋去了,1920年徐志摩收到张君劢的信,被迫不耐烦地把张幼仪接到他身边,张幼仪回忆当时徐志摩的态度“我斜倚着尾甲板,不耐烦地等着上岸,然后看到徐志摩站在东张西望的人群里。
就在这时候,我的心凉了一大截。
他穿着一件瘦长的黑色毛大衣,脖子上围了条白丝巾。
世人只关注许广平和鲁迅的爱情,但真实的许广平,你了解多少?
世⼈只关注许⼴平和鲁迅的爱情,但真实的许⼴平,你了解多少?1898年,在⼴东番禹的⼀个仕宦之家,⼀位正宗的资产阶级⼤⼩姐出⽣了,常⼈以为她会和其他有钱⼈家的孩⼦⼀样,⾐⾷⽆忧安稳地过⼀⽣。
但谁能想到,⼤⼩姐只是她出⽣时的标签,此后的⼈⽣⾥,她的标签与⼤⼩姐再⽆⽠葛。
她就是许⼴平,这个让鲁迅先⽣写下:“⼗年携⼿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苦两相知”诗句的⼥⼦。
但我们只要深⼊了解⼀些许⼴平的⽣平,就可得知这个⼥⼦并⾮只有“鲁迅⼼上⼈”这⼀称呼,她的先进思想、⽃争热情在当时也完全是个新青年。
往常我们讨论许⼴平,都是站在以鲁迅为主的⾓度去评价。
确实,没有鲁迅,或许⽆⼈知晓许⼴平。
但我们这次将会⽴⾜⼥性视⾓,去思考许⼴平的⼈⽣。
她是勇敢出⾛旧社会的⼥性许⼴平的家庭环境虽好,但是⽗母难免在那个年代有封建思想,母亲还曾强迫许⼴平穿⽿、裹脚,家⾥甚⾄⾃作主张地把许⼴平许配给门当户对的⼈家。
这些封建思想,⾃然都被许⼴平强烈反对了。
好在许⼴平的⽗亲稍微开明点,允许许⼴平像男孩⼦⼀样拥有读书的机会,这也给许⼴平的思想种下了反封建的根。
在1917年,19岁的许⼴平离家出⾛,去了天津⼥师求学。
这⼀举动像是许多现代⼩说描写的那样,⼥性受不了封建家庭的束缚,从家庭出⾛,⾛向社会,⾛向⾰命。
⼤家熟知的杨沫⼩说《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是如此,许⼴平亦是如此。
⽽且从家庭出⾛⼊了学后,许⼴平就投⼊到了轰轰烈烈的学⽣运动中去了。
先后还写出过思想先进、反思社会的⽂字,例如《富贵不⾜为荣说》等。
历史的错愕让这位⼥性的⼀⽣画上了句号。
但我们仍旧能从许⼴平跌宕起伏的⼀⽣中,认真地去思考这位⼥性到底是个怎样的⼈?为何她能让鲁迅如此倾⼼?她和朱安的关系到底应该如何评判?或许知道这些故事后,我们也并不能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
但⾄少,我们不会再⼀边倒只顾批判许⼴平的爱情了,⽽是有了我们⾃⼰理性的判断。
关注西安古西楼~在这⾥,你不必成为别⼈,我们只带你遇见灵魂深处的你⾃⼰!。
衍太太和鲁迅的故事140字
衍太太和鲁迅的故事140字1、《琐记》中的"衍太太"有现实人物原型的,她是鲁迅的一位叔祖母。
在鲁迅老家绍兴覆盆桥周氏房族中,鲁迅所属的"智房"一系又分为"兴房"、"立房"和"诚房",衍太太就是"诚房"叔祖周子传的太太,人称"衍太太"或"二太太"。
但是,衍太太自己不姓衍,夫家姓周自然也不姓衍,因此有一说是鲁迅因讨厌她而美其姓"衍",实则为"厌恶"的"厌"。
鲁迅一生最是同情女性,生命中也仅有两个厌恶的女人,衍太太便是其中之一,可见其在鲁迅心目中的地位。
2、在鲁迅的记忆中,衍太太不仅面目可憎、心地险仄,而且还爱飞短流长、恶意中伤他人,是个典型的市侩形象。
尤其对鲁迅的流言蜚语,让鲁迅憎恶,因此说流言是"畜类的武器,鬼蜮的手段","只配当作狗屁"等。
所以衍太太在文中的身份是"流言家"。
初读难懂衍太太。
初读《琐记》不懂衍太太,后仔细读来才明白:她对孩子们的好极其虚伪,是最可怕的"捧杀",而这样的"捧杀"又是极其致命的。
如同《知否》里顾大娘子对顾二的"捧杀",顾二以为是真心对他好,也就按其教育方式随性而为,最终变成目中无人、专横跋扈之人。
3、洐太太对孩子们还有思想上的毒害。
她给鲁迅看不健康书籍,让鲁迅感到受了极大侮辱。
还教唆并污蔑鲁迅偷了母亲首饰去卖,同时四处制造偷窃流言。
让鲁迅气愤痛骂“流言家”的卑劣行径,同时感到“仿佛自己真是犯了罪",无颜在故乡立足。
这就是流言的威力,“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所以鲁迅只得“好,那么,走吧”,离乡外出求学。
4、洐太太作为一个长辈,对孩子们非但没有关心和爱护,却还进行负面教育和戮力伤害。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短
鲁迅的亲属介绍简短
一、父母
鲁迅的父亲周树人(1861-1923),母亲鲁瑞(1858-1943)。
周树人和鲁瑞共有三男一女,分别是鲁迅、周作人、周建人以及周璟。
二、兄弟
1.周作人(1885-1967):鲁迅之弟,同为文学家,但观点不同。
后因政治原因断绝关系。
2.周建人(1888-1984):鲁迅之弟,生物学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
三、妻子
鲁迅的妻子是许广平(1898-1968),两人育有一子周海婴。
四、子女
周海婴,鲁迅之子,曾任全国政协委员。
五、侄子
1.周楞伽:鲁迅之侄,早期参与《狂飙》等文学期刊的编辑工作。
2.周冠五:周建人之子,曾任北京市副市长。
六、侄女
1.周小萍:鲁迅之侄女,在鲁迅文学作品中常有提及。
2.周月华:周建人之女,医生。
七、其他亲戚
1.鲁瑞的兄弟姐妹: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常有提及,但多为配角。
2.其他远亲:在鲁迅的作品中偶有提及,但详细情况不详。
鲁迅妻子许广平家世:祖父是慈禧干儿子,堂兄是黄埔军校创始人!
鲁迅妻⼦许⼴平家世:祖⽗是慈禧⼲⼉⼦,堂兄是黄埔军校创始⼈!许⼴平是鲁迅的学⽣,也是他的爱⼈。
许⼴平和鲁迅的发妻朱安很不相同,她们⼆⼈之于鲁迅,犹如“⼤⽩菜”和“红玫瑰”。
才⼦鲁迅⾃
来爱红玫瑰,不喜⼤⽩菜,所以当平凡的⼩脚鲁迅以包办婚姻中的妻⼦⼀⾓出现时,便受到了
鲁迅的冷漠以待。
新婚没⼏天,鲁迅就借着去⽇本留学的理由逃离了家门,逃离了这个他不爱的妻⼦。
19世纪20
年代,鲁迅和许⼴平,⼀位是北京⼥⼦⾼等师范学校的⽼师,⼀位是本校的学⽣,惺惺相惜的
俩⼈相知相恋诞下爱情结晶,相濡以沫的⾛过了⼗年时光。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知道许⼴平这个名字,是因为她是鲁迅的爱⼈,是她的第⼆任“妻
⼦”(⼆⼈并不是合法夫妻,鲁迅真正的妻⼦只有朱安)。
殊不知,许⼴平本⾝也是⼀个极具传
奇⾊彩的⼥⼦。
许⼴平出⾝于近代⼴州第⼀⼤家许拜庭家族,家族中⼈才辈出。
其祖⽗许应骙是慈禧⼲⼉⼦,
曾经担任浙江巡抚,是官居⼆品的封疆⼤吏,获赐可在宫中骑马。
堂兄许崇智是黄埔军校创⽴
⼈,粤军总司令;另⼀位堂哥许崇清则为⼴州前教育局长;堂弟许卓则是红军烈⼠;还是⾹港
演员许绍雄的姑婆。
许⼴平的⽗亲许炳枟因庶出的缘故,在这个⼤家族中并不受重视。
他是评诗的好⼿,⼜⾃称为
诗⼈,也是个半开化的绅⼠,从⼩就具有叛逆精神的许⼴平经过⽃争,居然被允许像男孩⼦⼀
样读书、学官话、上学堂,连缠⾜的罪也免了。
也正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才造就了许⼴平的性格,成就了她和鲁迅先⽣的⼀段缘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鲁迅与朱安朱安,1878年6月生于浙江绍兴。
祖上做过知县一类的官。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朱安,虽然识字不多,但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
因为鲁迅是长子,从鲁迅父亲去世以后,鲁迅的母亲就开始为鲁迅的婚事操心了。
老太太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决定娶来给自己的大儿子鲁迅做媳妇。
1901年4月3日,鲁迅母亲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贸然去朱家“请庚”。
结果在两个年轻人根本都不认识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决定朱安一生命运、并给鲁迅带来终生痛苦的婚姻大事。
读《朱安:鲁迅身后被遗忘的女人》由于孤陋寡闻,平生好像只知许广平女士,却不知在鲁迅身后还有一个叫朱安的女人。
朱安虽是鲁迅的老婆,但却有名无实,她为鲁迅空守了41年,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也没给朱安留下有个自己孩子的希望。
她是一个典型封建婚姻包办的牺牲品。
朱安临终前,泪流满面地说:“希望死后葬到大先生之旁,”她想念许广平和海婴。
她面对自己的情敌和情敌的孩子竟然毫无怨恨之意。
1906年7月6日(光绪三十二年农历丙午六月初六)鲁迅在日本被母亲骗回老家完婚。
就在娶亲轿子刚一落地的时候,从轿子里面伸出了一只中等大小的脚,这只脚试探着踩向地面,然而由于轿子高,一时没有踩到地面,可绣花鞋却掉了下来,在这只鞋的里面却露出了一只裹得很小的小脚。
原来,这位新娘就是朱安,她比鲁迅大三岁,她听说新郎喜欢大脚,因此穿了双大鞋,里面塞了很多棉花,想讨新郎喜欢。
可当场就露馅了,这似乎预示着她一生的不幸。
在完婚的第二天,鲁迅没有按老规矩去祠堂,晚上他独自睡进了书房。
第三天,他就回到了日本。
朱安虽然疑惑却是遵从了,好像她生来就注定是为伺候鲁迅的老母亲来的。
朱安毕竟是个单纯善良的女性,她热爱丈夫,忠诚于丈夫,一切寄托在丈夫身上。
她内心虽痛苦,可对鲁迅说,她一点也不怨恨许广平,你们的儿子就是她自己的儿子。
朱安作为旧时代的女人,没文化,没理想。
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她所爱的男人为什么不喜欢她?其实不用她做错了什么,做与不做命运都是一样的,注定她的一生是悲哀的。
殊不知自己是一件礼品,是鲁迅母亲送给鲁迅的一件礼物,当然,作为礼物受礼物的人可以不收,甚至可将礼物退还。
但鲁迅没有不尽情理到那个地步。
鲁迅多次与友人说:“朱安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
”孤独地来孤独地走。
1947年6月29日,朱安孤独地去世了,身边没有一个人。
她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69个春秋,孤独地度过了四十多个漫长的岁月。
假如:朱安不但懂得礼贤下士,而且又博览群书,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进步思想,是鲁迅先生的左膀右背,那么她的命运还会是这样吗?鲁迅还会认识许广平吗?要说朱安的婚姻是悲哀的,那是封建社会所造成的,怪不得别人。
然而,当现代人谈论婚姻不幸的时候,又应该去怪罪谁呢?“婚姻”本来是神圣的,是避风的港湾,可一旦变得行同儿戏,变得让人不知所云的时候,我们又会怎样看待它呢?封建社会婚姻不能自主,受家族父母的限制,使其得不到自由,悲剧频频发生。
可在新中国,早就废除了传统封建婚姻,在择偶选择上已不再是抱残守缺,是完全自由和民主的。
那么,为什么婚姻发展到今天,竟然变得如此脆弱,经不起一场风雨?多少个家庭分道扬镳,多少个家庭面临着倒戈,今天结婚明天就可以离婚,婚姻像个交易,像个买卖,实另人匪夷所思。
有人问萧伯纳对婚姻的看法,萧伯纳风趣地说:“太太未死,谁能对此说老实话?”是的,萧的确没法说。
因为婚姻不可能有固定的模式,有的只是夫妻之间相互的感受而已。
这几年社会上流传一句关于说男人的几大幸事的事,其中就有;升官、发财、死老婆。
把死老婆列入了男人的一大幸事。
可见,现如今有多少男人,外面彩旗飘飘,当面对家中那杆大旗却非要昧良心戏说自己婚姻不幸,欲望变成了诅咒。
要问为什么?美其名曰:“我们因为不了解而结婚,因为我们了解而分离。
”这就是我们的婚姻?这就是我们所谓对婚姻的诠释?活明白了吗?我不禁汗颜!真替婚姻捏了一把汗!拜伦在《唐璜》中写道:“一切悲剧皆因死亡而结束,一切喜剧皆因婚姻而告终。
”或许吧!但愿别把婚姻中的个案做点代面,否则那些消极人士的人生箴言会更加凄凉和悲壮;婚姻是黄昏的晚霞/爱情是瓶中的插花/夫妻是途中的伴侣/坟墓是你真正的家。
原始婚姻从简单传宗接代,过度到精神婚姻享受似乎并不长,也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虽几十年,但它的变化是空前绝后的,是我等想都不敢想的。
为生孩子而结婚,为结婚而生孩子的年代过去了,精神从原始婚姻中突然觉醒,精神渐渐成了婚姻的主体,物质追求、精神满足是第一位的,不在乎要不要后代,做飘一族、丁克族,做AA制婚姻形式的夫妻,做婚姻时尚的先驱者。
要求着婚姻,改变着婚姻,要求婚姻延着自己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好像婚姻只要能代表时尚与过去不同,就是进步,就是发展。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婚姻愈变愈好,只要幸福、只要浪漫,不管是什么样形式的婚姻都会被人们接受。
谁也不愿意再看到类似朱安婚姻的命运吧!《孤苦一生的“鲁迅夫人”朱安》从鲁迅博物馆中走出,往西再走,进入鲁迅故居的大门。
小小的四合院内三间南房中是客厅,东西分别是仆人的住房、储藏室和厨房。
北房三间,是这个宅子主人的住房。
东屋是鲁迅母亲周老太太的住房,北房中间的一间,是全家人的餐厅。
北房西间是鲁迅夫人朱安的住房。
朱安的一生是孤苦的。
这座宅子的男主人,从未在她的房间里住过一夜,他住在北房中屋后接出的那间“老虎尾巴”里。
1923年7月,鲁迅与周作人绝交,决定搬出八道湾住宅。
鲁迅问朱安她是回绍兴娘家,还是和他一起搬走。
一个结婚17年的45岁女人,返回故乡,在乡人眼里无疑是被休弃,有何面目见人?没有丝毫情爱与性爱的婚姻,朱安还得继续,她与鲁迅一起搬出八道湾。
先是在外租房,后鲁迅借钱买了阜城门内西三条胡同里的这个小四合院,从此朱安在这里一直住到死。
1906年,奉母亲之命,25岁的鲁迅从日本回国与28岁的朱安结婚。
对于朱安,鲁迅说过:“这是母亲送给我的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据俞芳回忆,朱安曾向她说过:“老太太(鲁迅母亲)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鲁迅)终年不同我讲话,怎么会有儿子呢?”话,当然讲过,但每天只有三句。
早晨朱安喊鲁迅起床,鲁迅在“老虎尾巴”答一声“哼”。
过一会儿,朱安唤鲁迅吃早饭,又答一声“哼”。
晚上朱安问鲁迅大门关不关,回答是“关”或“不关”。
1926年8月26日下午,鲁迅离开这个“家”,与许广平一道南下。
从此,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生活结束了。
在这所宅子里,朱安默默地担负起照顾婆母周老太太的义务。
1943年,老太太去世。
又过了4年,朱安也去世了,终年69。
朱安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我好比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
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
”封建包办婚姻,伤害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也更深地伤害了另一个平凡的灵魂。
不必责难谁,受害者都是无辜的。
伟大的灵魂有难言的苦痛,平凡的灵魂也是如此。
2、鲁迅与许广平的婚后生活许广平和鲁迅在一起,忍受了相当长时间的地下情侣的身份。
直到许广平怀孕,他们才正式结婚。
婚后的生活非常琐碎,甚至感觉不到鲁迅对许广平的爱了。
婚前,鲁迅还带着许广平去杭州度假。
在婚后,这样的日子几乎没有。
鲁迅连公园也不愿去。
鲁迅说:公园嘛,就是进了大门,左边一条道,右边一条道,有一些树。
那时,萧红是鲁迅家的常客,从法租界到虹口,搭电车也要差不多一个钟头,这么远,萧红还是常去,有时,坐到半夜十二点,车都没了。
可鲁迅还是很愿与萧红聊天,甚至去楼上披了袄子下来接着聊。
不知为何,鲁迅不把这些时间分出一些给许广平。
为了萧红,鲁迅和许广平说话也很严厉,为了一条绸子是否好看,就嫌她把萧红打扮丑了,让许广平很尴尬。
萧红不怎么会做菜,可是在鲁迅家勉强做的韭菜合子,鲁迅会扬着筷子,要再吃几个。
鲁迅太善待萧红了。
而曾几何时,许广平未嫁他,只与他书信时,他又何尝不善待许广平。
难道真是过日子了,就不用客套了。
还是左手右手没感觉了。
总之,许广平与鲁迅结婚后,总是在忙碌。
来了客人,都是许广平下厨房,菜食丰富,鱼肉齐全,少则四五碗,多则七八碗。
鲁迅喜欢北方口味,许广平就提议请个北方厨子,十五元的工钱鲁迅觉得贵,请不得。
此后依然许广平下厨。
鲁迅生病,在楼上单吃,许广平每回送菜上楼时,都是在楼下仔细挑选的,要拣嫩的菜,只要叶,不要茎,鱼肉拣烧得软的,没刺的。
鲁迅不陪的客人全由许广平代陪。
许广平带孩子,帮鲁迅抄写稿子,打毛线衣。
在鲁迅深夜写作时,她则在一边躺下睡了,之所以早睡是第二天要早起忙家务。
萧红说:“许先生(许广平)对自己忽略了,每天上下楼跑着,所穿的衣裳都是旧的,次数洗得太多,纽扣都洗脱了,也磨破了,都是几年前的旧衣裳......许先生冬天穿一双大棉鞋,是她自己做的。
一直到二三月早晚冷时还穿着......许先生买东西也总是到便宜的店铺去买,再不然,到减价的地方去买。
”萧红与许广平在花园里照相,许广平衣上的纽扣掉了,让萧红站在她面前遮挡,省下的钱都印了书和画。
许广平忽略着自己,鲁迅也忽略着许广平。
在鲁迅心情无法平复时,他只会在半夜躺在冰凉的阳台地板上,从未想过让许广平分担。
鲁迅与许广平共度十年,创作量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鲁迅过世后,许广平除了抚养孩子,还解决了鲁迅的原配朱安与鲁迅母亲的部分经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