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罗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语录
• 如果一个人和他的同伴没有保持步伐,也 许是因为他听到了另一种鼓点。就让他按 他自己的步伐前进,无论他走得多快、多 慢或多远。3、一个有时间增加他灵魂的财 富的人才能真正享受闲暇。4、善良是唯一 永远不会失败的投资。5、灵魂的必需品并 不需要用金钱来购买。6、人类已成了他们 的工具的工具。7、我们能够爱的人,我们 也能恨他们。而其余的人,则对我们无关 紧要。8、即使在天堂,挑刺的人也会找到 刺。
9.你必须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 你的永恒。10.爱就是试图去将梦中的世界变为现实。生 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选择并赋予它价值。11.没有哪个 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12.我们最真实的 生活是当我们清醒地活在自己的梦中。13.当我们从容不 迫而睿智,我们就知道,只有大事和有价值的事才是永久 的和绝对存在的,而细微的害怕和愉悦只是真实的阴影。 14.最大的收获和价值远不能受到人们的赞赏。我们很容 易怀疑它们是否存在。 我们很快把它们忘记了。它们是 最高的现实。也许最惊人、最真实的事实从来 没有在人 与人之间交流过。我每天生命的最真实的收获,就像朝霞 暮霭那样难 以捉摸,无法言传。那是我抓到的一点儿星 尘,一片彩虹。
亨利〃戴维〃梭罗, 美国作家、哲学家, 著名散文集《瓦尔 登湖》和论文《论 公民的不服从权利》 (又译为《消极抵 抗》、《论公民的 不服从》)的作者。
梭罗(1817--1862):1817年出 个人经历 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 20岁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大学 毕业后,热爱大自然的他远离了 繁华而喧嚣的都市,在乡间作了4 年的教师,然后便开始写作。 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这天, 28岁的梭罗撇开金钱的诱惑,独 自一人来到距康科德两英里的瓦 尔登湖畔,建了一个小木屋住了 下来,自食自耕2年多。
漫步在街头,物质的繁华冲击着我们浮躁的 心,很少有人真如梭罗一样,放弃人世的繁 华,放弃物质的华美,而独自一个人,静静 地耕耘,静静地思考,静静地追寻。日子总 是淡淡的,一页一页地翻过,很少有人品位 出它的真谛。所以我们该坐在我们自己的瓦 尔登湖边,过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真正该 做的是顺从我们的心,做我们爱做的事情。 有多少花因为没了我们的欣赏而暗自神伤; 有多少书因为我们的忙碌而尘土封面;有多 少我们该做的事情在做无望的等待。而那些 属于角质层的东西,绊住了我们,缚住了我 们的身心,使我们成了缀网上的劳蛛。
梭罗认为:美的趣味最好在露天培 养,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 平线的人更快活的了。说梭罗是 “大自然的挚爱者”也许还不够, 他常常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他就是 大自然的一部分。他踏在地上的脚 印常常是深的,那意示着一个负重 者。他不把花从枝子上摘下来,但 把汗洒进土里。
1845年,梭罗以绝对孤独的姿态,来到瓦尔登湖畔,林 中筑屋,汲水负薪,播种张网,宛如一隐者,悄然无迹 地融身山林,过起了他心仪已久的林中生活。他的背影 浸润在山林升腾的白雾里,他的心也渐渐远离那日渐喧 嚣的都市。梭罗身心俱往,是要赶赴一个孤独的约会, 这个约会是他与大自然独有的,外人无法重复。 一般人都认为,梭罗来到瓦尔登湖,是隐居避世。 其实,梭罗是隐居,但不是避世,恰恰相反,梭罗的隐 居是入世。梭罗是为了完成一种叙述而来,在爱默生给 他提供的这片天地里,他要完成他思索已久的有关自然、 人性、文明等诸多问题的叙述,他觉得只有在这片天地 里,他的相关论述才能清晰呈现。
在这个日益喧嚣的年代里,在这个物质蒙蔽心灵的 世界里,在这个生活模式越来越单一和人们评价成 功标准越来越统一的时代里,梭罗及他的瓦尔登湖 之举,提醒着我们——人何以为?他再次抛出这个 哲学命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将到哪里去? 有人评价说,梭罗是在逃避现代文明。不,绝不是。 20岁从哈佛大学毕业的他,为在人世求得一己的便 利富足生活绝对不难。他曾经为他父亲的铅笔厂制 造了一款新铅笔,并也获得丰厚的利润。但梭罗还 是选择了出走。睿智聪慧的他是以亲身实验的方式、 以诗人的激情在探寻社会发展之上的人类精神家园! 他说:“在荒野里保存世界。”他说了,他做了, 他出发了,他尝试带领我们去实现精神的返乡。 也许,我们正在忙忙碌碌的匍匐着的这块土地, 并不是生命中真正属于我们的适合存在的地方,但
想为一本寂寞的书打破一点寂寞,此愿巳久,这 本书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这本书在一八五四年出世时是寂寞的,它不 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 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落甚或讥评。它永远 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在它成为一部世界名著之 后它也仍然是寂寞的,它的读者虽然比较固定, 但始终不会很多,而这些读者大概也是心底深处 寂寞的人,而就连这些寂寞的人大概也只有在寂 寞的时候读它才悟出深味,就象译者徐迟先生所 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 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 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பைடு நூலகம்,沁人肺腑, 动我衷肠",而到夜深万籁俱寂之时,就更为之神 往了。
他在那里住了两年,过着劳动与学习的生活, 并在此之后根据自己在瓦尔登湖的生活观 察与思考,整理并发表了两本著作,即 《康科德和梅里马克河上的一周》和《瓦 尔登湖》。梭罗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 1862年5月6日,时年仅44岁。当时在同时 代人的眼中,他只不过是一个观念偏执行 为怪异的人,一个爱默生的追求者而已。 一直到世纪之交他及其著作才得到了广泛 和深刻的认识。
更多模板下载:
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梭罗活得更真实。 ——爱默生(美国著名作家、思想家) 梭罗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哲学家、诗人,而且是 一个非常重视实践的人,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东西, 如果他没有准备好亲身实践,他就不会教给别人。 他的文章具有永恒的价值。 ——甘地 梭罗很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做了什么,他的话题 从 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人提升自 己精神境界的能力,并且将这些话题融合在一起,随 心所欲地进行讨论,创造出某种新鲜的煎蛋,人们饥 饿时,可以从中汲取营养。 ——E.B.怀特(美国著名散文家、评论家)
在瓦尔登湖的两年时间内,梭罗虽然孤独,可这是一种忙 碌而又充实的孤独。梭罗因为来到了瓦尔登湖而有机会真 正进行一次贴近大地的飞翔。一汪湖,一片林,加上一个 人,这才是风神流动的景致。梭罗与自然的零距离接触, 让他能真正深入自然的肌理,倾听来自自然最深处的声音。 梭罗看到的自然,都是细节化的,因而都是有血有肉的。 他主张“简朴生活”,就是反拨人类对自然的饕取;他对 自己林中生活的叙述不避琐碎,甚至将日用开销都列成表, 呈视于读者面前,都是在细细地解读人对自然的索取底线; 他在林中翻阅书卷,听蛙鸣鸡唱鹰叫,赏玩青青豆叶,这 折射出他与自然相厮相磨时那种令人神往的怡然自得„„ 人与自然,这茫茫宇宙中的两极,应该是和谐共处而非对 峙相存,这就是梭罗的态度!
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 富有思想内容,在美国19世纪散 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 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 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 的影响。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作者海子 将《瓦尔登湖》视为生命中最珍贵的 一本,一生都过着简朴生活的印度圣 雄甘地将《瓦尔登湖》视为至宝。被 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在波 http://t.sina.com.cn/iwps/ 士顿麻省理工学院读硕士生期间,受 http://t.qq.com/kingsoftwps/ 《瓦尔登湖》的召唤,曾不止一次地 来到波士顿市郊丛林中的瓦尔登湖畔, 寻访梭罗的足迹。我们可以预见,它 http://www.wps.cn/moban/ 还将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 时间腾出来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作者在瓦尔登 湖畔追求孤独,实际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 独的心境中对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孤独催生了他 的深刻思想。“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 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的心里呼声。徐迟 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瓦尔登湖》是一本静 静的书,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是一本寂 寞、恬静、智慧的书。”它只适合在“寂寞和恬静” 时阅读,静静地读,读得静静。我想,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瓦尔登湖》是属于心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