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第1章第2节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第2课《金木水火土》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第2课《金木水火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五行的概念,并能够简单描述五行的特
征。
2.帮助学生了解五行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
2.能够简单描述五行的特征。
难点
1.理解五行的含义。
2.将五行概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
三、教学准备
1.课件:包括五行的简单介绍和相关图片。
2.教具:五行相关的玩具或道具。
3.材料:准备相关的绘本或教材。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5分钟)
老师以引人入胜的方式介绍五行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
第二步:呈现(10分钟)
通过课件展示五行的特征和相关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五行的概念。
第三步:讲解(15分钟)
教师详细讲解五行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五行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第四步:实践(20分钟)
学生分组,通过小组讨论或活动,让学生应用五行的概念,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或游戏等形式。
第五步:总结(10分钟)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对五行的概念做简单概括,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五、教学反思
本课程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五行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适当增加与五行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来加深对五行的理解。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第一章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在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在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出发,结合元素周期表进一步探究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第二部分在复习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原子半径、电离能以及电负性等方面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本节教学需要三个课时,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的内容。
总的思路是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然后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再结合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最后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元素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与元素周期表结构的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探究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
3、电负性及其意义。
三、教学难点1、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2、电离能得定义及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3、电负性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复习法、延伸归纳法、讨论法、引导分析法1. 可以以问题思考的形式复习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特征的角度进一步认识、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
2. 对于电离能和电负性概念的教学,应突出电离能、电负性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在了解电离能概念和概念要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元素电离能与元素性质间的关系。
高中化学 第一章 第二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教学案 高二化学教学案
鲁科版选修4 第一章原子结构第二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编写人:白慧峰【学习目标】1. 理解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学习过程】一.核外电子在能级中的排布【温故·知新】我们已经知道的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有哪些 (必修2) ?(1)各电子层最多能容纳个电子(2)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个(3)核外电子在距核由到,能量有到的电子层上依次排列哪些规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可以解释原因了呢?【联想·质疑1】基态氖原子的核外电子按怎样的能级顺序依次进行排列呢?基态氩原子的核外电子应按怎样的能级顺序依次进行排列呢?为什么?【联想·质疑2】基态K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为什么是2,8,8,1结构,而不是2,8,9结构呢?1.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则_______能量最低原则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排布时要先占有的能级,然后再依次进入的能级,这样使整个原子处于最低的能量状态。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排列顺序为1s , , ,3s , , ,3d , , ┉。
适用于大多数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 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图示法之一________电子排布式用 来表示电子排布的式子。
请写出基态氯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并用图示法解释箭头所指的每部分的含义。
例:【迁移·应】原子核外电子在排布时, 最外层电?【练习·巩固Ⅰ】1-1 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 .1s 、2p 、3d 、4sB .1s 、2s 、3s 、2pC .2s 、2p 、3s 、3pD .4p 、3d 、4s 、3p1-2(2015安徽高考)N 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二. 核外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 【交流 .研讨1】在同一个原子轨道里的两个电子以何种状态进行排布呢?(以1S 轨道为例)1.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则_______泡利不相容原理(1)每个原子轨道上最多容纳______电子,且一个原子轨道上的电子自旋方向必须______。
2020高中物理 第1章 第2节 动量 动量守恒定律教案 粤教版-5
第二节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 1。
理解动量、冲量的概念,知道动量的变化量也是矢量.(重点)2。
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会用其解释和计算碰撞、缓冲等现象.(难点)3.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理解守恒条件.(重点)4。
学会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基本问题.(重点)一、动量及其改变1.冲量物体受到的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用“I"表示),其表达式为:I=FΔt。
2.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用符号p表示.其表达式:p=mv.其单位为: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每秒,符号是kg·m/s。
3.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量,这个关系叫做动量定理.其表达式:F·Δt=mv′-mv.二、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定律1.系统:指具有相互作用的两个或几个物体.2.外力:指系统外部的其他物体对系统的作用力.3.内力:指系统内各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4.动量守恒定律内容:如果系统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其表达式:m1v1+m2v2=m1v′1+m2v′2.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动量是一个矢量,它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2)冲量是一个矢量,它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3)两个物体的动量相同,其动能也一定相同.(4)只要合外力对系统做功为零,系统动量就守恒.(5)系统动量守恒也就是系统的动量变化量为零.2.(多选)恒力F作用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如图所示,由于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较大,物体没有被拉动,则经时间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拉力F对物体的冲量大小为零B.拉力F对物体的冲量大小是Ft cos θC.合力对物体的冲量大小为零D.重力对物体的冲量大小是mgtCD [对冲量的计算一定要分清求的是哪个力的冲量,是某一个力的冲量、是合力的冲量、是分力的冲量还是某一个方向上力的冲量,某一个力的冲量与另一个力的冲量无关,故拉力F的冲量为Ft,A、B错误;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合力的冲量为零,C 正确;重力的冲量为mgt,D正确.]3.(多选)关于动量守恒的条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系统内有摩擦力,动量就不可能守恒B.只要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系统动量就守恒C.只要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零,则系统在任何方向上动量都不可能守恒D.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零,但系统在某一方向上动量可能守恒BD [动量守恒的条件是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与系统内有无摩擦力无关,选项A错误,B正确.系统合外力不为零时,在某方向上合外力可能为零,此时在该方向上系统动量守恒,选项C错误,D正确.]对动量和冲量的理解(1)对动量的认识①瞬时性:通常说物体的动量是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动量,动量的大小可用p=mv表示.②矢量性:动量的方向与物体的瞬时速度的方向相同.③相对性:因物体的速度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故物体的动量也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2)动量的变化量是矢量,其表达式Δp=p2-p1为矢量式,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当p2、p1在同一条直线上时,可规定正方向,将矢量运算转化为代数运算.(3)动量和动能的区别与联系物理量动量动能区标矢性矢量标量别大小p=mv E k=错误!mv2变化情况v变化,p一定变化v变化,ΔE k可能为零联系p=错误!,E k=错误!2.冲量(1)冲量的理解①冲量是过程量,它描述的是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时间积累效应,求冲量时一定要明确所求的是哪一个力在哪一段时间内的冲量.②冲量是矢量,冲量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2)冲量的计算①求某个恒力的冲量:用该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②求合冲量的两种方法:a.分别求每一个力的冲量,再求各冲量的矢量和;b.如果各个力的作用时间相同,也可以先求合力,再用公式I 合=F合Δt求解.③求变力的冲量:a.若力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变化,则可用平均力求变力的冲量.b.若给出了力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可用面积法求变力的冲量.c.利用动量定理求解.【例1】如图所示,一足球运动员踢一个质量为0.4 kg的足球.(1)若开始时足球的速度是4 m/s,方向向右,踢球后,球的速度为10 m/s,方向仍向右(如图甲),求足球的初动量、末动量以及踢球过程中动量的改变量;(2)若足球以10 m/s的速度撞向球门门柱,然后以3 m/s的速度反向弹回(如图乙),求这一过程中足球的动量改变量.[解析](1)取向右为正方向,初、末动量分别为p=mv=0。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案
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材分析《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关于稳态的调节机制,本节教材仅作笼统的阐述,相关内容将是第2章学习的重点。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本节的核心内容,但在“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中,已经有多处体现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
2.能力目标: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
有些学生对于缓冲液的配置步骤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初步把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第1课时教室教学,第2课时实验室教学。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提示。
〔生答师提示〕1.提示: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
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
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
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
七年级生物上册 第1章 第2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课题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习目标1.举例说出光、水、温度等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2.举例说出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4.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的情感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难点: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教法选择合作交流、实验法课型新授课课前准备查询书籍、、录像、准备实验材料是否采用多媒体是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1课时备课总数第 2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言]:我们生活的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它们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叫生态因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生态因素的有关内容。
[一]生物的生存以来一定的环境1.生态因素: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
3.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光、水、温度、空气和土壤4.探究实验: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是我们进行生物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有一定的步骤:提出问题: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是什么?[讨论]:请同学们相互讨论一下,作出你导入新课同学们按照要求利用课余时间捕捉到了一些鼠妇,能告诉大家,你是在什么样的地方找到鼠妇的?鼠妇适应什么样的环境?兴趣很浓,问题激发起学生回答的热情,纷纷举手述说自己捕捉鼠妇的经历与经验。
提到潮湿、土壤、阴暗、花坛里、石头下等相互讨论归纳出影响鼠妇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和温度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你的假设。
[假设]:1.鼠妇可能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鼠妇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境(鼠妇不喜欢冰凉的环境)。
[设计实验方案]:要想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我们必须设计实验。
[推荐器材]:现在提供实验材料有培养皿、干土、湿土,黑纸板,请每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
[提醒]:实验完毕后,你们认为应该如何处理鼠妇?【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蚯蚓的刚毛有助于它在土壤中运动,身体表面的黏液有助于它在土壤中钻穴和呼吸。
蚯蚓的钻穴和取食等活动使土壤变得更加疏松和肥沃。
高中地理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第2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案选择性高中选择性地理教案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
2.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1.太阳高度: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3.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1.四季更替(1)成因由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2)四季更替①天文四季⎩⎪⎨⎪⎧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 最高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 最低的季节春季和秋季:冬、夏季节的过渡季节②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2.五带划分(1)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
(2)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划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1)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 ) (2)赤道上总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 ) (3)某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昼最长、夜最短。
( ) (4)我国各地四季更替都很明显。
( )(5)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范围是( ) A .赤道B .赤道及其以北地区C .北回归线D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提示:(1)× 太阳直射某地时,该地所在半球一定昼长夜短,但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
只有当太阳直射该地所在半球的回归线时,该地才会昼最长、夜最短。
(2)√赤道上总是昼夜平分,因此总是6时日出,18时日落。
(3)×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其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但并不是昼最长、夜最短。
(4)×我国温带地区的四季更替明显,位于热带的地区则不明显。
(5)D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昼夜长短的变化升降时间也有所差异。
2019-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一第1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教案
2019-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一第1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教案2019-2020年高中化学必修一第1章第2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1课时)教案从容说课本节内容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是中学化学三个重要的物理量。
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摩尔,简称摩,符号是mol。
物质的量这个词学生初次接受,难以理解,为了加强学生的直观感觉,可结合实际导入对不同的物质量度单位不同进行比较说明。
小米只能按斤,不能按粒;钻石的单位是“克拉”等。
化学是研究物质变化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原子之间的反应,能否找一个物理量,把宏观质量与微观微粒数联系起来——这就是物质的量的意义。
物质的量既不能理解为质量,也不能理解为数量,它是衡理物质微粒数多少的物理量。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介绍物质的量、物质的量的单位及摩尔质量,后两部分介绍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并分别介绍有关概念的简单计算。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不要在本节内容中出现,目的是减轻学生学习本节内容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理解、巩固和运用有关概念。
本节概念较多,理论性较强,而且都很抽象。
限于学生接受能力,不能要求学生在本节中对这部分内容理解得很透,只能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时,对所学知识基本理解。
在讲述难度比较大的一些概念时,如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等,尽量用简洁的语言介绍概念,尽可能多地利用比喻性描述和直观教具,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2.气体摩尔体积3.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及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教学设计三维目标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烧杯、铝片、硫磺、镁、铜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钻石早在4000多年前就被人类发现,事实上它已在地表蕴藏亿万年。
由于它所散发出来的光泽永恒灿烂,在远古法老时代,钻石是贵族独有的珍宝,渐渐地,钻石被用来象征爱情的坚贞不渝。
地理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备案学习-第1章从世界看中国第2节人口
第二节人口第1课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与技能1.记住我国人口数量,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知道我国的人口增长特点,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我国人口增长特点。
2.通过辩论我国人口多的利弊,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了解我国人口国情的基础上,理解我国人口国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难点我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及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
一、导入新课人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谁?我国有多少人呢?人口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认识我国人口情况。
二、讲授新课教师:结合大家查找的资料,说说最近我国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是多少。
学生: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3.40亿(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人口数),约占世界人口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活动:读图“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引导学生读图,观察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如何。
学生读图分析,交流各自的成果。
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人口增长的速度可以说是比较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的阶段,人口曲线可以说呈直线上升。
承转: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增长如此之快呢?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由于医疗条件大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人口增长迅速。
教师: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基数大,是我国人口增长方面最主要的特点。
讨论:我国人口众多,这样对经济发展有何影响?组织辩论会:人多到底好还是不好?学生1:人多好。
人多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
学生2:人多能为我们提供广大的消费市场。
学生3:人多力量大。
学生4:人多不好。
人多吃掉的粮食多,用掉的煤等矿产也多。
学生5:人多会造成交通阻塞、供水不足、住房紧张等问题。
学生6:……在激烈的争论中,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同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一、课标解析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为地球提供能量1.太阳辐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反应。
2.对地球的主要影响:(1)直接为地球提供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2)维持着温度,是促进、和的主要动力。
(3)被古代生物固定后积累形成了。
(4)日常生活中和生产中所用的主要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从外到里分为、和。
2.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类型黑子耀斑位置层层周期大约年大约年3.太阳活动地球的影响:(1)引起电磁层扰动,使受到影响。
(2)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现象。
(3)产生美丽的。
(4)地球上许多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
三、典题解析1.今年正值太阳活动高峰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太阳黑子和耀斑都发生在太阳色球层上B.前一次太阳活动的极大年到再次活动极大年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C.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对流层,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D.太阳日冕层的高温使高能带电粒子向外高速运动,形成了“太阳风”答案:B解析:从整体看,太阳处于稳定状态,但从局部看,太阳大气中经常发生着活动,叫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在太阳大气各层中的表现形式不同,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
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
太阳活动最多的年份叫太阳活动极大年,前一次太阳活动极大年到再次活动极大年的平均周期为11年。
2.2001年4月5日,太阳出现特大太阳耀斑爆发()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B.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D.对人造卫星的运行没有影响解析:耀斑爆发时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几分钟短暂的时间内,它能发出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的能量,把很强的无线电波、大量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射出,干扰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和卫星的正常运行,一般发生在耀斑大爆发两三天内。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1章 走进实验室 第2节 第1课时
第2节测量: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第一课时测量长度【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2.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的方法.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4.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过程与方法】1.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的方法.2.体验测量过程中造成误差的客观原因.3.体验测量过程中造成错误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重点】1.认识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2.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3.造成误差的客观原因及减小误差的方法.【难点】1.单位的换算.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知识点一长度的单位【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1-12,完成以下问题:1.人的直觉有时不可靠,要对某些情况进行定量的描述,必须使用测量工具.2.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3.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1 km=103m;1 dm=10-1m;1 cm=10-2m;1 mm=10-3m;1 μm=10-6m;1 nm=10-9m.知识点二长度测量与刻度尺的使用【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2-13,完成以下问题:1.长度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常用测长度的工具有刻度尺、卷尺、三角尺、游标卡尺,学生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2.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选”:根据测量长度选择适当的刻度尺.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平行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合作探究】1.测量前要做到哪三观察?答:(1)观察零刻度线,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整刻度量起.(2)观察刻度尺的量程(测量范围).测量时一般要求一次测量,如果测量范围小于物体的实际长度,则势必要移动刻度尺测量若干次,但这样会产生较大的误差.(3)观察分度值,即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它决定测量的精确程度.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的精确程度和测量结果的有效性.2.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答: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即“选、放、读、记”.(1)选:在实际的测量中,并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测量时应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需要达到的精度,再选择满足测量要求的刻度尺.(2)放:即刻度尺的位置应放正,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被测物体且与被测物体保持平行(如图甲所示),不能歪斜(如图乙所示).甲乙对于较厚的刻度尺,应使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如图丙所示).零刻度线磨损时,要从其他清晰整数刻度线作为起始刻度测起,测量结果应该等于读出的刻度值减去作为起始的刻度值(如图丁所示).丙丁(3)读:即读数,视线要正对刻度线(如图所示);除读出分度值以上的准确值外,还要估读出分度值的下一位数值(估读值).图中铅笔长度为74.9 mm,其中74 mm是准确值,0.9 mm是估读值.(4)记:指记录.记录测量结果应包括数值和单位.图中木块长度为2.77 cm.3.实验探究:测量教科书长度请各小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宽、厚,并交流测量方法,并将测量结果填入下表.长(cm)宽(cm)厚(cm)答:(1)(2)测量课本的长时应放正刻度尺,使零刻度线对齐课本的一端,有刻度线的一边要紧靠课本并保持平行.(3)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线,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按以上步骤测量课本的宽和厚.【教师点拨】1.测物体的长度时要注意:一贴二平三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2.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可任选一整数刻度线为“测量零点”.3.长度测量结果要估读一位且只能估读一位,若被测长度的终端恰好对准某一刻度线,应估读“0”.4.实验探究测量教科书的长度.【跟进训练】图中测得物体的长度是3.80cm.知识点二误差【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13,完成以下问题: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合作探究】1.为什么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答:由于受所用的仪器、测量方法的限制和测量者的不同,所以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必然存在差别,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做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减小误差有哪些方法?答: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3.错误与误差有何不同?答: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活动:测量身高和腰围和同学用三角板、盒尺相互测量身高、腰围.按所给的表格记录测量结果.次数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身高/m腰围/m,有时偏小,为减小因读数产生的误差,我们可以进行多次测量,求出它们的平均值,这样会更接近真实值.【教师点拨】1.错误与误差的区别:错误是指不按实验操作的有关规定的做法,是不正确的测量方法产生的,所以只要严格按要求去做,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2.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的平均值会更接近真实值,误差较小.【跟进训练】下列情况是因为误差而引起结果不准确的是(B)A.测量时物体的边缘未对准“0”刻度线B.刻度尺本身不均匀C.观察时视线未能与刻度尺尺面垂直D.读数时没有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1.长度的测量(1)常用测量工具.(2)长度单位.2.误差与错误(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2)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3)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教案
教案③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演示PPT12】展示图片:电梯上升过程中提问:在电梯上升的过程中,如果分别选择乙、丙、丁为参照物,判断甲的运动状态。
若选择乙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若选择丙、丁为参照物,甲是运动的。
我们发现:参照物选取的不同,研究的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也不一样。
所以,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板书】: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选取的不同,研究的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也不一样。
【演示PPT13】总结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①首先确定研究对象②选定参照物③若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位置没有变化,则研究对象是静止的;若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位置发生变化,则研究对象是运动的;【板书】: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演示PPT14】引导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展示图片:路边有行人在步行,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里有司机和一位乘客。
研究坐在汽车上乘客的运动状态若以路上的行人为参照物,乘客的位置发生变化,所以是运动。
若以司机为参照物,乘客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是静止的。
【演示PPT15】引导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展示图片:后方的加油机正在给战机加油。
研究飞在前面的战机的运动状态听讲、思考、记录听讲、思考、记录听讲、思考、讨论、回答引导学生分析运动状态,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想对的。
使学生掌握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引导学生用掌握的方法判断实例中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
②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研究对象自身不能做参照物;③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选取的不同,研究的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也不一样。
*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七年级科学第1章科学入门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教案浙教版
《第2节走进科学实验室》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教材先介绍了实验室的设备和一些常见的仪器,让学生认识到各种仪器及其用途。
再介绍了实验室守则和一些危险警告标志,让同学们知道在实验室必须严格遵守安全守则以及遇到意外事故该如何处理。
最后教材介绍了胶头滴管、酒精灯以及放大镜的使用,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
本节课是七年级的第二课,是初中科学实验学习的开篇,为之后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等学习奠定了基础,处于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1。
在常见实验操作中,掌握观察、实验、收集信息的能力.2.能说出常见设备的名称、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3。
理解实验室安全规则。
4.能说出如何应对实验室意外事故。
5。
学习并练习酒精灯、胶头滴管及放大镜的使用。
6.通过对实验设备的学习及实验操作的练习,感受科学的严谨性.7.通过对实验操作的学习,认识到规范操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说出常见设备的名称、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能说出如何应对意外事故。
【教学难点】学习并练习酒精灯、胶头滴管及放大镜的使用.课前准备酒精灯、锥形瓶、试管、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气体、发黄的落叶、硫酸铜晶体、绿叶、细铁丝、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鸡蛋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学习科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而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学习科学就必须要走进科学实验室。
展示“实验室图片”,介绍科学家取得的成功与无数的实验是分不开的,让学生知道实验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课知识点一科学实验室【设疑激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科学实验室。
【展示】常见的仪器并介绍其用途。
实验室常用器材分类(1)能直接加热的器材: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锅等.(2)需垫石棉网加热的器材:烧杯、烧瓶等。
(3)不能加热的器材: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等。
(4)用于称量或量取的器材:托盘天平、量筒等.(5)用于取药品的器材:药匙、镊子、胶头滴管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第一章第二节人的生殖
课标要求 1.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活动建议】观察有关的模型、挂图,观看有关的影像资料。
课标解读1.根据课标要求,要能描述出如下相关的内容:(1)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①概述男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睾丸、输精管、阴茎、附睾、阴囊等;②说明睾丸是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其功能是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附睾是贮存和输送精子的器官,阴囊可以保护睾丸和附睾;③说明雄性激素对男性第二性征的发育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2)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①概述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包括卵巢、子宫、输卵管和阴道;②说明卵巢是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
卵巢可以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③说明雌性激素对女性第二性征的发育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2.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本节内容比较敏感,对相关知识充满了好奇,本节内容有必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进行学习,含糊其辞、遮遮掩掩反而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不利;但在教学设计中也需注意“深度”的问题,避免一些“难登大雅之堂”的内容在课堂上过度讨论。
(续表)教学目标[来源:ZXXK]知识目标[来源:ZXXK]概述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概述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来源:ZXXK][来源学#科#网Z#X#X#K]能力目标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有关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生物学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认识男、女生殖系统的正面观和侧面观图。
教学准备课前调查表统计数据的分析;男、女生殖结构图或模型。
教学策略学生对人的生殖有一定的神秘感,渴望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但往往又怀有羞怯的心情。
教师应当理解学生这样的心理活动,有针对性地设计本节教学。
在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时,教师最好让每个学生自主地阅读和分析。
一般地说,男生和女生大都更加愿意了解对方的情况。
在观看插图和模型前,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如观察结构时要逐一明确各个结构的名称和主要功能,并联想一下一些结构在自己身体上的位置,等等。
高中生物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 第2课时 自由组合定律教案高中生物教案
第2课时自由组合定律1.验证方法:测交法。
2.遗传图解(1)由测交后代的遗传因子组成及比例可推知:①杂种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的比例为1∶1∶1∶1。
②杂种子一代的遗传因子组成为YyRr。
(2)通过测交实验的结果可证实:①F1产生4种类型且比例相等的配子。
②F1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了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二、自由组合定律——得出结论三、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1.实验选材方面: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2.对生物性状分析方面:先研究一对性状,再研究多对性状。
3.对实验结果的处理方面:运用了统计学分析。
4.实验的程序方面:提出问题―→实验―→分析―→假设(解释)―→验证―→总结规律。
四、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1.表型:也叫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3.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1.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解释生物界普遍存在的遗传现象。
2.能够预测杂交后代的类型和它们出现的概率,这在动植物育种和医学实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1)在杂交育种中,人们有目的地将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使两个亲本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再筛选出所需要的优良品种。
(2)在医学实践中,对某些遗传病在后代中的患病概率作出科学的推断,从而为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测交实验必须有一隐性纯合子参与。
( ) 2.测交实验结果只能证实F1产生配子的种类,不能证明不同配子间的比例。
( ) 3.孟德尔在以豌豆为材料所做的实验中,通过杂交实验发现问题,然后提出假设进行解释,再通过测交实验进行验证。
( ) 4.基因A、a和基因B、b分别控制两对相对性状,一个亲本与aabb测交,子代基因型为AaBb和Aabb,分离比为1∶1,则这个亲本基因型为AABb。
( )[答案]1.√2.×提示:测交实验能检测F1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比例。
新人教版新教材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案)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电解质和电离的概念,能用电离方程式表达常见、典型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并从电离理论的角度认识酸、碱、盐。
2.通过酸、碱、盐的本质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体验从更深的层面研究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意义。
【重点难点】电解质、电离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1.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
2.每组学生分配一套溶液导电装置,一组试剂和药品。
【教材分析】本节课着重介绍教材上“酸、碱、盐在水中的电离”。
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而深刻的理解电解质的电离,是本节的关键。
【设计意图】高一新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化学基础差别较大,而本节的概念又比较抽象,所以本节教学设计中的起点比较低,适当增加了实验和电脑动画以使微观离子的活动变得直观。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学生参与到知识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来,亲历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过程,这也是本节教学设计的目的。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组织小组讨论交流及分享等。
【教学过程】【教学后记】1.教学中多次采用分类的方法,既复习了上节课内容,又不断向学生灌输学习化学的方法。
2.电解质概念虽然抽象,但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得结论就显得很自然,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教师不是告诉学生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负责使其准确而科学。
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3.根据课标,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穿旧鞋走老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不必现在向学生讲。
4.学生对电离方程式书写掌握很好,课后调查结果表明:初中化学教师未执行新课标要求,仍然按旧教材讲授,已经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作了介绍。
第二节离子反应教学设计第2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BaCl2溶液与Na2SO4溶液的反应现象,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会书写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正误判断。
4.理解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5.掌握一些常见离子能否共存的判断方法。
高中化学 第1章 第2节 课时1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教案化学教案
课时1 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目标与素养:1.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
(科学探究)2.了解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主要化学性质(钠与水、氧气的反应),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
(宏观辨识)3.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
(宏观辨识)一、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1.研究物质的性质有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2.观察法(1)定义: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2)范围:用肉眼看、用鼻子闻、借助仪器观察等。
二、金属钠的性质、用途及保存1.物理性质能随意丢弃,应放回原试剂瓶。
2.化学性质(1)钠与水(含酚酞)反应①现象分析。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
微点拨:由于钠与水反应剧烈,实验时取用的钠粒一般为黄豆粒大小。
(2)钠与氧气反应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银白金属光泽的切面在空气中表面很快变暗常温下钠与O2发生反应:4Na+O2===2Na2O钠先熔化为闪亮的小球,然后燃烧,火焰呈黄色,最后生成淡黄色固体加热时钠与O2的反应为2Na+O2=====△Na2O2(1)工业上用钠冶炼金属。
(2)NaK合金在常温下呈液态,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3)制作高压钠灯。
三、过氧化钠的性质及用途1.物理性质:淡黄色的固体。
2.化学性质——“两大”性质(1)与CO2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2)与H2O反应:2Na2O2+2H2O===4NaOH+O2↑。
3.用途:作为呼吸面具和潜水艇里的供氧剂,也可作漂白剂。
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观察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只能通过视觉来进行。
( )(2)钠与水反应时浮在水面上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
( )(3)钠与水反应时,沉在水底,并有气泡产生。
( )(4)钠是银白色金属,放置在空气中表面变暗是由于生成了Na2O2。
( )(5)钠的性质活泼,钠元素只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ax1 (n) + ax2 ( n) + b ≠ y1 (n) + y2 (n)
∴该系统是非线性系统
第1.2-5页 1.2-
不满足可加性
= ∑ x ( m) h ( n − m)
m =−∞ ∞
第1.2-13页 1.2-13页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当n < 0时 y (n) = 0 ∞ n y ( n ) = ∑ x ( m) h( n − m) = ∑ 1 ⋅ a n − m 当0 ≤ n < N时
i
=
m =−∞
∑ x(m)h(n − m),
∞
= ∑ aiT [ xi (n)]
i
= x ( n) ∗ h( n )
第1.2-11页 1.2-11页
数字信号处理 x(n)
电子教案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y(n)
LSI h(n)
y (n ) = x(n ) ∗ h(n)
一个LSI系统可以用单位抽样响应h(n)来表 征,任意输入的系统输出等于输入序列 和该单位抽样响应h(n)的卷积和。
=a ∑a
m =0
m =−∞ n n
−m
1− a =a 1 − a −1
n
m =0 − ( n +1)
第1.2-14页 1.2-14页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当n ≥ N时
y ( n ) = ∑ x ( m) h ( n − m) = ∑ 1⋅ a
y ( n) = 0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n < 0时
y ( n) = 0
2) 当M < N
0 ≤ n ≤ M − 1时 n y ( n ) = ∑ x ( m) h ( n − m)
m =0
M ≤ n ≤ N − 1时 y ( n) =
y ( n) =
x(n) y(n)
离散时间系统 T[ · ]
y (n) = T [ x(n)]
第1.2-2页 1.2-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一、线性系统
若 y1 (n) = T [ x1 (n)] y2 (n) = T [ x2 (n)] T 可加性: [ x1 (n) + x2 (n)] = y1 (n) + y2 (n) T 齐次性: [ax1 (n)] = ay1 (n) 或满足叠加原理:
n<0 0≤n< N n≥N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若x(n) = x(n) RN (n) h(n) = h( n) RM (n), 求输出y (n)
n < 0时 y (n) = 0 0 ≤ n ≤ N − 1时 n y ( n ) = ∑ x ( m) h ( n − m)
1) 当M ≥ N
N ≤ n ≤ M − 1时 N −1 y ( n ) = ∑ x ( m) h ( n − m)
m =0
m =0
M ≤ n ≤ N + M − 2时 y ( n) =
N −1
n ≥ N + M − 1时
第1.2-16页 1.2-16页
m = n − M +1
∑
x ( m) h( n − m)
第1.2-24页 1.2-24页
n =−∞
∑a
0
n
=∑a
n =0
∞
−n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结论: 因果稳定的LSI系统的单位抽样响应是因果 的,且是绝对可和的,即:
h ( n ) = h(n)u (n) ∞ ∑ n=−∞ h( n) < ∞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例:某LSI系统,其单位抽样响应为
h ( n) = a nu ( − n )
试讨论其是否是因果的、稳定的。
解:讨论因果性: Q n < 0时 ∴该系统是非因果系统 ∞
n =−∞
h( n) ≠ 0
Q 讨论稳定性: ∑ h(n) =
1 1 − a −1 a > 1 = ∞ a ≤1 ∴当 a > 1时系统稳定,当 a ≤ 1时系统不稳定
N ≤ n ≤ N + M − 2时
m = n − M +1 N −1 m = n − M +1
∑ ∑
n
x ( m) h( n − m) x ( m) h( n − m)
n ≥ N + M − 1时
y ( n) = 0
第1.2-17页 1.2-17页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第1.2-12页 1.2-12页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例:某LSI系统,其单位抽样响应为:
h ( n) = a u ( n ) 0 < a < 1
n
输入序列为: x ( n) = u ( n ) − u ( n − N ) 求系统输出。
解:y (n) = x(n) * h(n)
第1.2-25页 1.2-25页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线性移不变系统 ——同时具有线性和移不变性的离散时间 系统称为线性移不变系统 LSI:Linear Shift Invariant
第1.2-9页 1.2-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三、单位抽样响应和卷积和 单位抽样响应h(n)是指输入为单位抽样 序列δ (n) 时的系统输出:
是否是移不变系统
2π π 解:T [ x( n − m)] = x(n − m)sin( n + ) 9 7 2π π y (n − m) = x(n − m)sin[ (n − m) + ] 9 7
≠ T [ x(n − m)]
∴该系统不是移不变系统
第1.2-8页 1.2-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 m =−∞
系统输出:y (n) = T [ x(n)] = T [ ∑ x(m)δ (n − m)]
=
m =−∞
∑ x(m)T [δ (n − m)],线性
移不变性 h(n) = T [δ (n)] h(n − m) = T [δ (n − m)]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
T [∑ ai xi (n)]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y(n)
2、结合律
x(n)
h1(n)
h2(n)
x(n)
h2(n)
h1(n)
y(n)
x(n)
h1(n)*h2(n)
y(n)
x(n)* h1(n)* h2 (n) = x(n)* h2 (n)* h1(n)
h(n) = h1(n)* h2 (n)
第1.2-20页 1.2-20页
y(n) = x(n)* h(n)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思考: 当x(n)的非零区间为[N1,N2],h(n)的非零 区间为[M1,M2]时,求解系统的输出y(n) 又如何分段? 结论: 若有限长序列x(n)的长度为N,h(n)的长 度为M,则其卷积和的长度L为: L=N+M-1
第1.2-18页 1.2-18页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电子教案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第1.2-4页 1.2-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例:证明由线性方程表示的系统
y ( n ) = ax ( n ) + b
a , b为常数
是非线性系统
证:设y1 (n) = T [ x1 (n)] = ax1 (n) + b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四、LSI系统的性质 1、交换律
x(n) h(n) y(n) h(n) x(n) y(n)
y ( n) = x ( n) ∗ h( n) = h( n) ∗ x ( n)
第1.2-19页 1.2-19页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第一章 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
1.1 离散时间信号—序列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1.3 常系数线性差分方程 1.4 连续时间信号的抽样
第1.2-1页 1.2-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
数字信号处理
电子教案
1.2 线性移不变系统
离散时间系统 ——是将输入序列变换成输出序列的一种运算。 记为:T [⋅]
T [a1 x1 (n) + a2 x2 (n)] = a1 y1 (n) + a2 y2 (n)
a, a1 , a2为常数 则此系统为线性系统。
第1.2-3页 1.2-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