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2. 分析并理解为什么奥斯维辛集中营没有新闻,并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展示一张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并提问:“你对这张图片有什么印象?你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了解?”2. 让学生分组讨论一分钟,然后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了解和印象。

讲解新闻报道的定义和重要性:1. 让学生回忆并分享他们对新闻报道的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新闻报道的重要性,以及为什么新闻报道对社会至关重要。

分析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的原因:1. 给学生阅读一篇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的文章,并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a.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什么?b. 奥斯维辛集中营建立的目的是什么?c. 在奥斯维辛发生的事情有多残酷?2. 让学生讨论奥斯维辛没有新闻的原因,并给予他们一些提示,如:a. 奥斯维辛被纳粹当局严密保密。

b.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一个秘密的部分。

c. 纳粹在奥斯维辛进行了严格的宣传控制。

d.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受害者被剥夺了表达自己的自由权利。

讨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重要性:1. 引导学生思考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重要性,并怎样确保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

2. 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向世界传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以便不忘记和警示未来。

总结和反思:1. 请学生分享他们在此活动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

2. 引导学生反思他们今后在面对新闻时,需要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个专家或演讲者来学校讲授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2. 组织学生参观纪念奥斯维辛的纪念馆或博物馆,并要求学生写一篇感想或RIP。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质量。

2. 评估学生在总结和反思时的表达水平和深度。

3. 收集学生提交的RIP文章,对其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进行评估。

继续写相关内容,1500字:教学资源:1. 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背景文章或教科书章节2. 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或视频资源3. 小组讨论的提示问题4. 专家或演讲者来学校讲授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的联系方式5. 奥斯维辛纪念馆或博物馆的联系方式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并提问学生对此图片的印象。

语文人教版必修1 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精品教案

语文人教版必修1 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精品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1.捕捉并分析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地反差.2.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地深刻意蕴和艺术价值.3.了解奥斯维辛集中营,增强对遇难者地同情和对法西斯地痛恨;学习优秀地记者崇高地社会使命感和人道主义良知.【教学重点】捕捉并分析作品中极具新闻价值地“反差”,读懂作者地情感和思考. 【教学难点】通过潜心品味语句,理解作品地深刻意蕴,挖掘本则新闻地价值意义. 【教学方法】在教师地引领、组织下,学生通过质疑探究,合作表达地学习方式解读文本.【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它曾经是最恐怖地死亡工厂;它见证着人性地堕落;它凝结着一个民族地苦难;它是人类历史无法跳过地一页,它就是奥斯维辛.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有关奥斯维辛地文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重点捕捉并发现作品营造地“反差”,理解作品地深刻意蕴<展示教学目标)二、创设情境,整体感知1.奥斯维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地地方呢?这节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找了奥斯维辛地相关资料,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地同学用自己作品带领我们走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示第三张PPT)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法西斯在波兰南部,一个只有四万多居民地奥斯维辛小镇上,设立了它最大地集中营.集中营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内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用于消灭欧洲地犹太人,是纳粹德国最大地灭绝营.每天,成百上千地犹太人,被运送牲畜地火车拉到这里,身强力壮地被留下来,年老体弱地和儿童,则直接被送进毒气室.在营中关押地囚犯,过着非人地生活,他们每日要做繁重地劳动,却得不到充足地粮食,饥饿和病痛折磨着他们,谁要是在劳动中偷懒或者病倒,将会直接被拉进焚尸炉.集中营里地人都不会待得很长久,1940年到1944年,奥斯维辛集中营,大约有400万人在这里惨遭杀害.女:苏联红军解放这里时,发现了7000公斤头发、35万件女装、4万双男鞋和不计其数地尸骨.面对法西斯地累累罪行,最引人深思地是集中营大门地字“劳动获得自由”,这简直是莫大地生命谎言,劳动创造了人,人又在劳动中创造幸福,享受自由.然而在这里,人类躯体被囚禁,甚至没有生存地希望,何谈自由?就像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纳粹军官对犹太人所说:“进了集中营,就不要再有其它想法,你能获得自由地唯一出路就是焚尸炉地烟囱.”师过渡:读了这样地文字,看了这样地图片,又把我们带回到了半个多世纪前那段黑暗地历史,让我们沉浸在遇难者地痛苦之中.三、分析反差,品读感情1、读完文章之后,如果让你画一幅奥斯维辛地图画,你会以什么颜色作为底色?为什么?<出示第四张PPT)<在罗森塔尔眼中,奥斯维辛地色彩是不是像我们同学形容地这么单一?你能不能感受到其他地色彩?这样地色彩是哪些语言带来地?)预设:黑色,沉闷、压抑、恐怖,简直是人间地狱.灰色,绝望、麻木、迷茫.白色,苍白、恐怖<也有纯净与希望).冷蓝,似乎泛着钢铁地冷光,令人心生寒意.)红色,血腥,暴力<象征着希望)师过渡:我们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了一种冷色调,一种灰暗地色调,大家都感受到了纳粹地暴行;但是在罗森塔尔地笔下,现在地奥斯维辛也呈现出一些很不一样地色调,一种温暖光亮地东西.那么在罗森塔尔眼中,他感受到地温暖地东西有哪些,你能否找出对应地语句?明确:①最可怕地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地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第1段)②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地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第8段)③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地梦想而微笑.<第13段)2、师过渡:在罗森塔尔地笔下,我们感受到了,既有象征着纳粹暴行和生命毁灭地灰暗地色调,也有象征着生生不息地顽强和生地希望地光亮地色调.那么冷与暖,灰暗和光亮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地对比和反差.那么色彩反差所带来地语言上地丰富地意蕴又引发了读者地思考.下面我们就结合以上同学所找到地三个地方来分析反差地效果.分组讨论分析中要落实这三个问题:①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②哪些词句强化了反差效果?③体现了作者怎样地思考和情感?希望大家能结合集体地智慧,选定发言人,时间五分钟<学生讨论五分钟,然后提问)●反差分析一:最可怕地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地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①什么与什么构成了反差?如今这里风景固然没有,可是曾经这里暗无天日.所以说曾经地灰暗沉闷和如今地温暖明媚构成反差,即残酷地历史和美好地现实形成强烈地反差.②哪些语言强化了反差效果?“居然”:面对美景,吃惊,觉得不可思议.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些是“最可怕”:<提醒学生从原文里找答案)四个“不该有”.这里曾经是暗无天日地人间地狱.儿童是天真地,他们不知道历史地沉重,而美景更容易让人忘记过去,所以才“最可怕”,表现了作者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地隐忧.<举圆明园地例子)那么布热金卡应该有什么?明确:灰暗地天空,沉闷地色调.两个“永远”,运用反复强调了这种控诉和愤懑.恰如圆明园该不该修复一样.圆明园是中华民族不可愈合地精神创伤.列强毁掉地不是一个园子,而是泱泱中华四万万人地尊严.今天,历史地伤口虽已结疤,但昨日地疼痛岂能被忘怀?我们还是让这历史留给我们地警钟长鸣吧!③体现了作者怎样地思考和情感?师小结:从“最可怕”等词来看,作者认为,布热金卡景象固然美好,但它曾经是人间地狱,只有灰暗地天空、沉闷地色调才能与之相称.虽说无一句正面控诉,却字字愤懑,句句悲怆.表达出作者内心无比地愤懑之情和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地隐忧.●反差分析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身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地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毒气室和焚尸炉”代表了什么?“雏菊花在怒放”表明了什么?对比中揭示了什么?“毒气室和焚尸炉”是纳粹屠杀生命地见证,灭绝生命地地方.“雏菊花在怒放”表明生命不息,不可被阻挡,不可被压抑,不可被消灭.师小结:一边是残害生命地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地生命,两种反差极大地事物对照式放在一起,这样地景象让人震撼.它是对灭绝人性地罪行地控诉,也同时也告诉我们:多么残暴地力量也阻止不了生命地进程,正义是邪恶镇压不了地,自由与光明之花,人性与生命之花必将灿烂地开放.●反差分析三:但是,在一排照片地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地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地梦想而微笑.木然象征着绝望,对生活地绝望.微笑体现了镇定从容,超越死亡威胁和生命地坚韧.为梦想而微笑→绝境之中不泯灭内心对美好希望地向往美好而又隐秘地→深藏内心地一份信念和信仰面对死亡地从容,对自由,对生活地热爱,是邪恶和苦难永远无法战胜地.<联系地震事件中)可乐男孩薛枭;给解放军叔叔敬礼地小郎铮,无不在向我们昭示着生命地坚韧和希望地力量.师小结:这里地人表情都是木然地,唯有一个年轻地姑娘是微笑着地.即使面临死亡地威胁,她依然带着世间最美地微笑.即使奥斯维辛也不能摧垮人性中地善与美.那些刽子手,可以灭绝人性甚至摧残人地尊严.但是却抹不去那丝静静地笑容.她似乎在告诉我们:即使明天世界毁灭,我<们也要)<仍愿)在今天种下一棵小树.即使一手搭着地狱之门,另一手也要抓住人间地光明.●反差分析四: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师过渡:我想正是有了像小女孩一样对新生地渴望和憧憬;才有了二战地胜利;才有了像雏菊一样怒放地鲜活地生命和如今温暖光亮地生活;进而作者居安思危才生出了对人们忘记历史惨痛教训地隐忧.正如本文获得普利策奖地颁奖词所说,文章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地反差中,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地记忆、关于生命地思考、关于人性地自省.<反差手法地运用贯穿全文,成为这篇文章最为突出地特点.使这里处处是矛盾,处处是揭露,没有血淋淋地场景,没有悲惨地哀嚎,只有历史残留地痕迹,只有默默走过地人群.但它却震撼着参观者,产生了让读者痛苦、窒息地新闻效果.)像文章地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者在文中也反复强调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可供报道,可他恰恰写下了这样一则新闻.你怎样理解这里地没有什么新闻?但作者为什么还是要写?作者说些什么,写下什么?1、一批批地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地东西,得到同样地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2、“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地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地心情,”出于一种使用命感,对死难者地悼念,对纳粹地愤恨;对战争地拒绝,对和平地向往.3、普利策曾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地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地守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地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地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并及时发出警报.”正是源于一名优秀记者崇高地使命感和敏锐目光,使作者才能够透过和平、平静地生活表象发掘出震撼人们内心地东西,让惨痛地历史昭示人们尊重生命,珍惜和平.从而实现了这则新闻地价值与意义.四、布置作业:今天学习此文地意义、价值?奥斯维辛之后,不再有诗歌.面对残忍,不忍再看.假如有一天,你也来参观奥斯维辛,你会在留言簿上写下什么.<50字左右)注意:写法可以不拘一格,你可以选择你地倾诉对象——可以是遇难者,可以是参观者,也可以是当今政要,甚至可以是纳粹分子……例子:奥斯维辛是一块巨大地历史创伤,它就像一把利剑,刺伤了那些善良地爱好和平地人地心灵,但它又给人以警醒.就像矗立在天地之间地纪念碑,警示人们铭记历史,负重前行.让我们双手合十,祈祷和平!结语:余秋雨说:“人类是需要废墟地,没有皱纹地老祖母是可怕地.”同样,人类也是需要奥斯维辛地,没有伤疤地历史只会催生新地罪恶产生新地苦难.让我们谨以这样地思考纪念400万在奥斯维辛被无情摧残地生命吧.从1945年至1958年,十三年间,奥斯维辛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从1958年到现在四十多年又过去了,奥斯维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没有什么新闻,但那默不作声地毒气室、焚尸炉、窒息室、女囚绝育室在警示着人们:为了明媚地阳光、儿童快乐地嬉闹不再让人毛骨悚然,请不要忘记历史!同样,六十多年过去了,哈尔滨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地细菌实验室也在静静地躺着,河北卢沟桥上地石狮子仍然蜷伏着,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每天都会迎来许许多多地参观者,在那里,也没有什么新闻.但那些地方地一草一木时时都向我们发出呐喊:以史为鉴,建设我强盛之中华!这就是重大地新闻!有一句话说,中国地人性自觉是从文革以后开始地,西方人性地自觉是从奥斯维辛之后开始地.“前事不忘,后世之师”!那段历史虽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地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地心灵,这样地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地耻辱,共同面对这样地罪恶.我们应该去反思: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地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地时间里,全世界没有硝烟地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地灵位?为了不能忘却地纪念通过今天地学习,我们知道,在奥斯维辛,纳粹地暴行使400万人地生命被罪恶地夺去.这样地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地耻辱,这样地罪恶.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地不仅是记住这样地历史,还要以史为鉴,珍惜现在地美好生活,共同维护世界地和平.奥斯维辛,一个让人心碎地地方,因为这里埋藏着一段历史,一段让人不忍回首地往事.400万犹太人,永远地闭上了愤怒和无奈地眼睛,化作了历史地见证.这样地悲剧属于整个人类,我们应共同面对这样地耻辱,这样地罪恶.我们也同样不会忘记中华民族在日本法西斯地强盗行径下遭受地苦难.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今天我们要做地不仅是记住这样地历史,更应该培养着自己地历史感,完成历史赋予我们地神圣使命.5、泛黄地记忆,在你地手中渐渐鲜活;遗忘地时光,在你地笔下缓缓苏醒,你将十四年前地电影重新播映,将淡出地影像重新拉回,纪念那凄惨地曾经.——庞丽琼6、历史地车轮隆隆驶去,是他唤醒人们去看看那段遗忘地车辙;忘却地救主降临人间,是他竭尽全力去驱散那历史地迷烟.他用平凡地语言揭开人们不忍回视地伤口;他用炽热地情感控诉惨无人道地法西斯政权.他地梦想终会实现,雏菊花会永远怒放在人们地心田.——张雨辰7正当屠杀犹太人地那段最血腥、最黑暗地历史一页逐渐在人们地记忆中变得模糊、淡去之时,他——罗森塔尔,用最朴实地文字、摄像机般地再现那段不堪回首地历史,用最诚挚地心灵,感召并震撼着每一个爱好和平地善良人地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用闪烁着地人性地光辉,照亮人性中地黑暗与堕落.他向行凶者发出控诉,给受难者以缅怀,为世人留下了“永远都不要抹去那最无情地历史地”一声叮嘱. ——曲志强8将一段沉重地历史再一次呈现,将战争地残酷再一次撕开,将忘却地冷漠再一次唤醒.《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张武洲颁奖词:《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突破新闻“零度写作”原则,着眼细节,以冷峻地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地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地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关于灾难地记忆、关于生命地思考、关于人性地自省.它地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个新闻记者地使命感,更以迫人地力量震撼生者地心,成为新闻史不朽地名篇.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4篇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的在场的主观印象,激情洋溢地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

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4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10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学会筛选信息,抓重点、抓关键。

三、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重点]一、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了解侧面表现和借景抒情手法的运用,认识“印象式报道”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通过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获取信息,了解社会。

怎么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呢?下面,我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

请打开课本第41页,用30秒的时间浏览这则新闻,回答以下问题:1、奥斯维辛在哪里?布热金卡在哪里?2、人们访问了哪些地方?二、背景知识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方的一个城市,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

布热金卡在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

这是新闻的背景材料,可在3—5段里寻找。

(插入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背景资料)在奥斯维辛城附近,建有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最大的集中营,奥斯维辛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

它建于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时间内,曾囚禁过24个国家的民众和战俘,共有约400万人在此被杀害。

1945年,德军为消灭罪证,炸毁了它,现在人们参观的是经修复后建成的博物馆。

2、人们依次参观了毒气室、焚尸炉、牢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高级中学石金玲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学习本文在客观描述事实的同时,又运用多种手法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细致的表现出来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学生自己朗读文本品味全文2、合作探究文章的重要内容(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领会贯穿在全文的压抑、沉重的感情。

2.使学生记住那段历史,反思那段历史,反省人性,珍爱和平。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视频剪辑导入新课:(另附后面)大家看到的就是73年前日本法西斯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当时的南京真是尸骨遍地、血流成河!在二战期间,不仅是日本法西斯心狠手辣,在欧洲,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德国法西斯对欧洲人民犯下的罪行更令人发指!(另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文字介绍和图片)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美国记者罗森塔尔,进入这座恐怖的人间地狱。

二、文章主体分析1、标注清文章的段落。

2、速读全文,请大家思考一下,本文报道了一件什么事?(1)学生回答(2)教师明确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见闻和感受3、参观者们依次参观了哪些地方?(1)学生回答(2)师生共同明确毒气室——焚尸炉——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4、文章中写了参观者的什么样的所见所感和反应?填写下面的表格5、奥斯维辛集中营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阴森恐怖可怕杀人魔窟……6、他是通过什么方式告诉人们集中营充满恐怖、阴森,惨绝人寰的?•震撼人心的议论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背景材料参观集中营----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表现7、简单归纳本文的写作特点侧面烘托细节描写三、合作解决作者没有直接描写法西斯如何残杀受难者,但是却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和极深的震撼,主要是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精彩的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和精辟的议论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四人一组讨论:文章给你印象最深的精彩的细节描写和精辟的议论是什么?并分析表达效果。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及价值。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主题及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中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德育目标】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尊重生命,培养爱国情感。

2.了解历史,珍惜和平。

【教学重难点】对不合理内容的分析,对作者蕴含文中的思考的理解。

【教学方法】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2.联想拓展法。

【学情分析】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对“二战”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奥斯维辛”很陌生。

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非常必要。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对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进行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新闻史上的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找出文中不合常理的地方。

1.这是一篇新闻,可是标题却说没有什么新闻,这是很矛盾,不合常理的。

课文中像这样不合常理的地方还有很多。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文章,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和标题一样不合常理。

2.学生分享找到的不合理之处。

(能在课文中找出答案的,则让学生直接解决)明确:(1)为什么这里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可作者认为这里是可怕的,这里不该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的嬉笑。

(板书:美与不美)(2)为什么这里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可每天都有从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布热金卡。

(板书:来与不来)(3)为什么奥斯维辛解放那么久了,作者现在才来写,他还有什么新闻可写?(板书:有与没有)(4)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供报到的新闻,那么他到底要不要写?(板书:写与不写)(5)为什么在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有雏菊花在怒放?(板书:废墟不废)(6)明明参观者是来参观的,应该是要看更过的东西,可是为什么参观者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板书:看与不看)(7)在如此恐怖的集中营里,大家的表情是木然的,可是一个女孩却在微笑?(板书:笑与不笑)(8)参观者跪下,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可为什么作者却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祷告与否)……大家找的内容其实就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阅读的一种方法。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下面是白话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优秀3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高中高一语文上册《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一【目标择定】1.了解法西斯分子犯下的滔天罪行,体会作者情感。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谴责法西斯的滔天罪行,情感目标就择定为在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愤恨之情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明确本文的写作手法,思考不同写作手法对表达文章主旨的作用。

(缘由:本文的体裁是新闻,但本文采用了不同于常规新闻的写作技巧,让学生领会任何技巧都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主问题】奥斯维辛真的没有什么新闻吗?1.在作者的报道中,你看到了哪些难忘的画面?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用你认为最恰当的词语来概括。

2.本篇新闻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而作者为什么却偏偏说这里没有什么新闻呢?它究竟有什么新闻价值呢?3. 与其它新闻作品的写作特点比较,作者是怎样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奥斯维辛的“可怕”的?【再问再新】【助学资料】1、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

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

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奥斯维辛三号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在战后的纽伦堡审判中,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指挥官鲁道夫·胡斯供认,多达400万人死于该集中营。

集中营内关押着来自德国、苏联、波兰、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挪威、意大利、西班牙、中国等三十多个国家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战俘、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反社会分子”、耶和华见证人和同性恋者。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

下面,白话文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优秀4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优秀教案大全篇一一、教材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二、学生分析现代学生生活于和平年代,对战争与灾难没有太多的感触,这也往往造成了他们对于和平与安宁的不屑,这篇课文旨在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给学生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触动。

三、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深入细微的场景描写和细节刻画让人们感受到事实的倾诉,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2、搜集奥斯威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纳粹滔天罄竹难书的暴行,让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四、教学重点了解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五、教学难点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六、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下面我们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2、?请同学们同一个词语概括一下,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学生回答)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这篇新闻结构,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理解记者的感情倾向。

2、过程与方法: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品味细节。

3、情感态度价值观:深切地感受到了纳粹对人的惨绝人寰的摧残和迫害,热爱和平【教学重点难点】新闻结构和细节描写【教学方法】诵读——鉴赏——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之前,我们先给大家看一段影片《辛得勒的名单》的视频。

同学看完了电影片段谈感受呢(“恐怖”、“可怕”、“阴森”和“残忍”),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世界上有一个地方,它跟影片里一样阴森、恐怖和残忍,这就是波兰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是二战期间最大的“杀人工厂”,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罗森塔尔的著名新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讲授新课(一)同学们先快速朗诵一下这篇新闻,并找出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

(二)同学们找出了这篇新闻的导语、背景、主体和结语吗?有没有同学主动请缨的啊?1、导语(1-3):布热金卡阳光明媚但曾是人间地狱.2、背景(4-6):引入奥斯维辛背景材料介绍奥斯维辛可怕的历史。

3、主体(7-15):随参观者脚步而行。

4、结语(16):再次强调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好,现在已经找出了新闻的四个部分,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新闻,我们先看文章的标题(三)新闻标题我们先看新闻标题(板书),标题“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它是一个充满悬念的否定句。

我们知道,新闻内容的首要特点是“新鲜”,要求报道最新发生的事;而标题竟然劈头就说“没有什么新闻”,看上去非常独特,从受众心理讲,其实,这是欲擒故纵之,很吊读者胃口(板书)。

此外,标题还突出了文章主题(板书),意思是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了,因为每一个参观者都看到同样的东西,也都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震惊,甚至窒息,却表现出对纳粹罪恶的深刻揭露。

2023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5篇

2023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5篇

2023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5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篇1一、说教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

__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与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直接讲述作者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蕴含着深深的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教会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区分新闻事实与背景材料,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其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因此,我会以此为教学重点进行教学。

二、说学情__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__写于“二战”胜利后的第十四年,离现在的时间比较远,而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学生对“二战”的信息了解的并不多。

因此,我将布置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

学生对这则新闻中蕴含着的作者情感比较难把握,我会通过初读、再读、研读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去体味文中蕴含的情感。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我制定了下面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新闻写作中感情蕴含其中的特点,掌握分析新闻的方法,培养阅读新闻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课前学生做好相关的预习。

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体会这则新闻蕴含的情感和独特的写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法西斯的暴行,反思历史,珍爱和平。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目标,我把__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1、教学重点:从品味新闻的语言入手,通过对细节的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其观点。

2、教学难点:体味新闻中蕴含的作者情感。

五、说教法学法1、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我运用诵读、设疑、点拨启发、学生讨论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完成学习任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通用10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篇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材地位】此文被安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单元,该单元系新闻和报告文学单元。

此文与《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搜集奥斯微辛的相关资料;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设计思想】实现新课标下三维教学目标;提升学生思考的层次,结合当前时代,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提升到对德国纳粹、日本法西斯的罪恶,激起理性思考。

【教学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品味新闻中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想】让学生自主寻找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教学对象】重点中学高一学生。

【学生分析】这些高一的学生他们有自己收集资料并分析的能力;能够也愿意表自己的感受与思想,能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关心时代发展,洋溢着青年学子的朝气。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①使学生课前通过图书馆或电脑等搜集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等资料,并准备小组交流发言。

②对“新闻的客观性”课前自己思考,积累感受。

【教学过程】一. 交流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自然营造对纳粹愤怒氛围。

1.先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自己搜集的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资料,谈谈看法。

之后,请两组代表到讲台上向全班出示最让小组震撼的一张图片,并阐述理由。

2.让小组派代表来简要阐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3.让学生一起默读课文,来感悟该新闻写到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罪恶。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4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冯雅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习文章既简洁又蕴含丰富的语言;2、让学生体会到作者谴责纳粹,呼唤和平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罗森塔尔通过参观者的行动、神态来传达他们的内心的感受,表达自己的鲜明感情。

2、难点:品味新闻中简洁富有意蕴的句子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走进过去,反思过去,我们才能更好的走向未来。

奥斯维辛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伤疤,每个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反思战争,反思人性,都会有着说不尽的感慨和愤慨。

那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奥斯维辛。

(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领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

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许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

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下边,我们再来看几张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来感受下当时的残酷的情况。

(看完图片,教师陈述:刚才是图片带给我们的强烈震撼,现在让我们跟随美国记者罗森塔尔的新闻稿的沉重步伐一同走进布热金卡,让我们用富有良知的心去触碰那段血腥的历史,看一看文章是否也会给我们带来相同的感受。

)(二)文章主体分析:1、现在给大家3分钟的时间,从文章的主体部分找出:罗森塔尔带我们参观了奥斯维辛的哪些地方?主要集中在哪几段?2、在描写这些地方时,作者是直接描写自己的所见所感吗?还是如何描写?(明确:以其他游客为主体,写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

)3、如果直接写作者的所见所感,好不好?(2分钟时间思考,说明理由。

)(三)文章细节分析:师:我读这篇文章时,不只读参观者的感受和反应时有沉重、压抑的感受,就是读整篇文章都有这种感受,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1、我们来看第一段:“……”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觉?(沉重、可怕)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第二段有所体现)分析:这里作者用的是反语。

语文: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语文:4.10《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报导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培养学生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对参观者神态表情变化的把握,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

【教学难点】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奥斯维辛大门图片。

)提问:这条路、这幅画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师:曾经这条路被德国纳粹称为“天堂之路”60几年前满载着一车车犹太人的“死亡列车”通过这条路,进入前方的那扇大门,然后下车,按男人、女人、小孩分为三群,脱光衣服,剪掉头发,送入毒气室,15分钟以后死亡。

这扇大门就是当时德国在世界各地修建的集中营里最大的一座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门,400万人进了这扇大门就再也没有出来。

德国纳粹军官还曾经骄傲的说:“绝对不会有人活着离开。

”多么可笑,“天堂之路”却把人引进了一座人间地狱。

如今这里一派宁静,美国记者罗森塔尔会带领我们再次走入这扇大门,去碰触那段我们不愿碰触地历史。

二、感悟新闻内容1、新闻与一般文章的显著差别点是什么?明确:即使敏锐地捕捉新的事件并加以客观的表达。

2、自由放声的朗读课文,本新闻有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事件?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本新闻并没有写到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事件。

此可以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及文中的“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

3、那么本则新闻重点在写什么?明确:罗森塔尔的目光始终敏锐地追寻着参观者的行动与神态。

4、文中哪几段集中在写参观者神态、行动的变化。

明确:7段──完。

5、读这些段落,勾画出人们参观时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明确:⑴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4单元 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目标1.了解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整体感知课文。

2.通过品读鉴赏课文,使同学领悟在看似安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的对纳粹的猛烈生气之情。

3.通过引导探究,激发同学理性思考,使同学能牢记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教学设想】本教学设计贯彻“课程目标”中“思考•领悟”中“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的精神,大胆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力求挖掘新闻作品本身的价值以及它的社会价值。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荣获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作品本身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借助细节描写、精辟谈论、主观抒情等写作技巧阐发新闻魅力;社会价值主要再现了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罪行,召唤全世界人民反对战斗、宠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品读鉴赏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2.通过引导探究,归纳总结本文的独特写法(艺术价值)以及新闻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提升同学思考的层次,牢记历史,珍惜和平,自觉抵制暴力与罪恶,作一个有良知的人。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奥斯维辛的相关资料,观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视频片断,同学谈感受。

老师:《辛德勒的名单》这部影片相当经典。

整个作品均是黑白的色调。

每天,一列又一列火车从被纳粹占据的欧洲国家开进这个大门。

那巨大的烟囱终日不停地向外面排放烟雾,也就意味着又有很多人被杀害在毒气室和焚尸炉中。

一位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外,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放映图片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相关资料,剪辑的视频为纳粹挥鞭驱除犹太人焚烧自己同胞尸体的片段,通过简短的影片呈现,把同学们带进一个悲情的森林,给同学心灵上的震撼。

且播放的剪辑氛围与课文相像,易于引导同学入情,使老师和同学在情感上查找共鸣点。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设计

高一语文第四单元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设计

第10课《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本篇报道与一般通讯报道的不同。

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 使学生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情倾向。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

展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2.讨论交流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开启地狱之门,和作者一起到有“人间地狱”之称的奥斯维辛作一次地狱之旅。

二、幻灯片展示三、课文分析请学生阅读课文,积累字词,简要写出你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认识。

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指导他们开展小组交流,相互质疑.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展示重点研讨问题。

知识积累:毛骨悚(sǒnɡ)然和煦(xù) 纳粹(cuì) 废墟(xū) 不寒而栗(lì) 踉(liànɡ)跄(qiànɡ)1、看了资料和课文后,你们对奥斯维辛集中营有什么印象?答案:可怕、惨绝人寰、无法形容的恐怖……2、文中哪些地方展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恐怖景象?答案:它的可怕、恐怖是通过作者和参观者的感受表现出来的。

作者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在布热津卡,不知怎么,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在这里,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

这真像是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

在布热津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

假若在布热津卡,从来就见不到阳光、青草都枯萎凋残,那才合乎情理,因为这里曾经是一个无法形容的恐怖的地方。

参观者的所见所闻及所感:开始时“默默地迈着步子”看见毒气室时“目瞪口呆”,“脚步就逐渐放慢,简直是在地上拖着走”看到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死囚牢房时“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看到狭小的女牢房时“突然张开大口,差不多叫出声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第10课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学设计
课时:2课时
备课教师:扎思
一、内容及解析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第一册第三单元内容属新闻和报告文学。

此文与前篇《别了,“不列颠尼亚”》可组合在一起,使高一学生感受悟新闻追踪时代的特有价值,了解新闻中记者的感情渗透其中,以揭示新闻事件的意义的写法。

二、教学目标及解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学会分析新闻中的记者的感受情倾向。

3、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二)目标解析
1、学会分析新闻及记者的情感倾向。

2、通过分析内容,学习体会文章中包含的感情。

3、记住历史教训,懂得和平的意义。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历史背景不了解,还有记者突破客观报道,在新闻中,把自己和其他参观者在访问时的感受当做文章的主要内容来写,充满个人的真实情感。

因此,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简单新闻事实之外的价值,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树立爱国意识。

四、教学支持条件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集中营的场景,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文章。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本文是一则消息报道,发表于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上。

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埃·姆·罗森塔尔的这篇《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简介普利策新闻奖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

自1917年以来每年颁发一次,分为14个新闻奖和7个艺术奖两类。

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评选结果一般都在4月宣布,5月颁奖。

普利策奖每年评选一次,代表美国新闻界的最高成就。

该奖以约瑟夫·普利策的名字命名,他是美国著名的报纸编辑和经营者,先后买下了圣路易斯的《电讯报》和《纽约世界报》,并创立了编辑写作制—即记者采写的材料由编辑润色、整理、综合成稿件见报。

这种写作规则,至今仍是整个新闻界的普遍原则。

普利策对报纸的经营与编辑独树一帜,强调报纸发表新闻要真实和准确,文字要简洁和通俗,要花力气写好社论。

普利策1911年去世,为纪念他的贡献,人们于1912年设立了普利策新闻奖。

(二)问题设置
1、什么是新闻(消息)?
设计意图:加强巩固新闻知识。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2、本新闻有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呢?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索该新闻的视角。

本新闻并没有写道有关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的事件。

此可从题目“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及文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等可以看出。

3、本新闻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参观者沿毒气室——焚尸室——女监房——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参观
4、这篇报道首尾都写到奥斯威辛一派和平景象,突出奥斯威辛没有新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没有什么新闻”,其实是讲,这里的臭名昭著的纳粹行径,早已世人皆知,言外之意是这里从来没有什么值得张扬的好事;但是,“没有什么新闻”,“我”还是要写,要继续对纳粹的历史罪行再次予以揭露,以让世人永远不忘!
5、纳粹的集中营令人恐怖,作者为什么在开头偏偏要描述布热津卡“太阳和煦、明亮,一排排高大的白杨树长势喜人,在门前不远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嬉笑、打闹”这样祥和的景象?作者又为什么说这种景象“最令人毛骨惊然”?
在记者、在亲历过纳粹在这里暴虐地屠戮妇婴和无辜人民的恶行的人那里,文章开头描写的令人惬意的景象仍然是“最令人毛骨惊然”的。

在奥斯威辛,在这块曾经血流成河的地方,尽管“太阳和煦、明亮”,但蒙在人们心头的阴霆,依旧难以清除!
6、作者报道集中营,为什么用更多的笔墨写参观者的表现?与直接写展览本身相比,这样写所特有的表现力在哪里?
写参观者的表现是侧面描写,它对写奥斯威辛的状况有衬托作用。

毫无疑问,奥斯威辛集中营,在许多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的心中,就是“恐怖”的代名词了。

无需具体介绍集中营中那些粘满无辜者鲜血的刑具怎样令人望而战栗,单是参观者所不由自主地显现出的表情、举止以及惊叹,就足以使读者的精神震撼了!
六、课堂小结
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距离我们已经很远了。

现在,我们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生活,不让战争的阴霆再次笼罩在我们头上。

七、目标检测
1.加粗的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时分(fèn)漂泊(bó)岑(cén)寂不屑(xiè)
B.婆娑(suō)丰腴(yù)玉笏(hù)尺牍(dú)
C.怜悯(mǐn)吝啬(sè)沼(zhǎo)泽气氛(fèn)
D.下乘(shèng)寒砧(zhēn)寻觅(mì)狂吠(fèi)
参考答案:A(B丰腴yú;C气氛fēn;D下乘chéng)
2.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噩梦铁砧渣梓贮藏
B.臃肿曝晒泡桐搪塞
C.瞩目醴酪粗糙流敝
D.琢磨膨涨祷告罅隙
参考答案:B(A渣滓,C流弊,D膨胀)
3.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杨雄醉骂潘巧云说:“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B.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C.据柏拉图《对话篇·菲得洛斯》说:“促织进化,变成诗人。


D.我只希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批评家来帮我分析:哪几步迈得对,哪几步迈得不对,怎样才能进步更快而不至于走过多的弯路?
答案:B(A句末感叹号去掉;C间接引用,去掉引号;D是陈述句,句末改为句号)
八、配餐练习
A组
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凝(níng)重怀疑(yí)规模(mó)模样(mó)
B、瞩(zhǔ)目叮嘱(zhǔ)婆娑(shā)袈裟(shā)
C、明媚(mèi)倒霉(méi)嬉笑(xī)喜悦(xǐ)
D、凋(diāo)谢绸(chóu)缎撰(zhuàn)写编纂(zuàn)
参考答案:C(A、模样mú;B、婆娑suō;D、编纂zuǎn)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漂扬掩印紫荆花婆娑起舞
B.恶梦心志健全绿树成阴
C.雏菊嬉笑表情默然
D.致敬夜幕细腻世人瞩目
D(A漂扬—飘扬,掩印—掩映;B恶梦—噩梦,心志—心智;C表情默然—表情漠然;)
B组
1.下列各句中,加粗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了8.19大火。

B.他的演说不仅内容充实,而且闪烁其辞,全场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C.各级领导要关心非党员干部,不能把它们置之度外。

D.成绩暂时较差的同学,不应该妄自菲薄,甘居下游,应奋起直追。

D(A不足为训:不能当作典范或法则。

训:典范。

B闪烁其辞:说话吞吞吐吐。

参考:C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997年国庆节刚过,他就来到北京拜访了导师闻传,请他审阅了自己的科研论文。

B.眼前麦浪滚滚,一片金黄,看来今年定然又是一个丰收年。

C.人们关注着解决国营企业的振兴和工人们下岗以及国民经济进一步腾飞。

D.华强集团以过人的胆识和锲而不舍的实践,在荆棘中闯出一条壮大公有制经济、搞好国有企业的路子来。

参考:D(A歧义,“自己的”是“他”还是“导师”,指代不明;B语序不当,“今年看来又是一个丰收年”;C缺乏宾语中心语,加上“的问题”)
C组
1、填入下文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________……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①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②大块小块的新绿有的浓有的淡,随意地铺着
③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
④树上的枝芽儿密密的
⑤咕咕的冬水在田野里起着水泡
⑥田里的冬水也在咕咕的起着水泡。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②③⑤ D.①④⑥
答案:A
2、写作运用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着大量的新闻故事,能不能抓住这些新闻,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请按照新闻要求,写一篇校园新闻。

提示:结合新闻要求,从每天发生的事中选择一件具有意义的来写。

九、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