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教案
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教案
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是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
这首交响曲由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创作,是他的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交响曲,让学生感受交响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能够认识简单的音符和简单的乐理知识。
但他们对交响乐的了解还相对较少,对交响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交响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海顿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感受交响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通过学习这首交响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了解《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海顿的相关知识。
2.感受交响乐的特点,理解交响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背景、作者海顿的相关知识以及交响乐的特点。
2.示范法:教师播放交响曲,让学生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3.互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音乐欣赏,相互交流心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关于《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教学课件。
2.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用于播放交响曲。
3.相关资料:准备关于海顿和交响乐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海顿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交响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乐段,让学生熟悉交响曲的结构。
惊愕交响曲 -完整版教学设计
课题:《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榆次区花园路小学王靖教学目标:1、在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音乐活动中,初步感受交响乐丰富的表现力,熟悉音乐主题。
2、能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并分辨交响曲中四次变奏;3、参与音乐活动表现音乐的强弱,了解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情绪,熟悉音乐主题,参与音乐活动,分辨交响曲中四次变奏。
教学难点:参与音乐活动表现音乐的强弱,了解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组织教学师:同学们,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同走进音乐课堂。
1、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同走进音乐厅去聆听交响乐,让我们一同聆听《第九十交响曲》首先音乐家们为我们带来了一段精彩的音乐片段,让我们认真聆听,在这段音乐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听1次)师:这个很大的声响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师:当你受到惊吓时,你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惊讶呢?生……让我们再次聆听,当你感受到惊讶的情绪时,用你的方式表现出来。
2听切换幻灯片师:这里出现的这个强音,在音乐中用什么力度记号来表示呢?力度 forte 缩写f fortissimo 缩写 ff整个乐队在此处爆发出强烈的合奏,加上定音鼓的猛击,似惊雷响起。
创作背景:其实在这段音乐创作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在1791年的伦敦,听音乐会是贵族们的一种社交礼仪,他们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幽默的作曲家知道后,故意在安详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强奏,那些睡着的绅士贵妇们果然从睡梦中惊醒,以为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甚至想逃出剧场,于是后人也将这首交响曲称为《“惊愕”交响曲》。
师:有同学知道这部交响曲由哪位作曲家创作呢?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就是来自奥地利作曲家,并有着“交响乐之父”之称的海顿创作的《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部分。
那下面让我们听听这段音乐主题在力度上有怎样的变化?第一乐句,第二乐句 p第三乐句,第四乐句 pp ff师:让我们跟随音乐通过拍腿的方式表现出这段音乐的力度变化,感受音乐带给我们的“惊愕”。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四年级上册《(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2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四年级上册《(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作品概述】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作者在力度的表现手法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典交响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
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
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
【教学目标】
1、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了解音乐大师——海顿,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3、了解常用的力度记号。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2、感受、体验并表现乐曲中力度的变化。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初听):
1、同学们,你们知道“惊愕”是什么意思吗?对了,就是“惊奇、错愕”的意思。
为什么这首曲子叫“惊愕交响曲”呢?我们还是去亲身体验一番吧!(初听全曲)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为什么用“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引出海顿“惊愕”的设计)
2、音乐欣赏完了,说说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用“惊愕”做标题?其实,这段音乐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请大家跟随我“走近海顿”吧!。
湘艺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教案3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教案教材分析《第九十四交响曲》是被称为“交响曲之父”的海顿所作。
作曲家在力度上的表现手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典交响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
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详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全乐队合奏的很强的属七和弦,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
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是海顿最为著名的交响曲之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聆听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感受大小调的不同的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老师的引导,以及学生自己聆听分析作品,完成教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并感受欧洲交响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感受欧洲交响音乐艺术魅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古典音乐的兴趣。
2、通过对《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学习,了解海顿及作品风格。
难点: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教法、学法中小学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音乐人才,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从中受益,所以我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了以下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1、情景教学法:创设情景,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一步的体验。
2、开放教学法: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音乐家海顿的资料进入学习,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才能展示法——通过才能展示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积极性。
(二)说学法1、体验法2、模仿法3、创造法4、合作法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老师敲打小军鼓,同学们齐步走,稍后老师突然敲出一个重音。
片刻后,老师提问:听到敲击重音时的感觉?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惊愕的感觉,并板书。
(意图:采用了创设情境,感受体验的方法,初步让学生感受“惊愕(即被下一吓)”的感觉,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惊愕交响曲教案
《惊愕交响曲》
大岚中学许秀云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音乐家海顿的生平,并哼唱第二乐章
的主题旋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音乐片段,学生能感受音乐的变化,听辨
主题的不同变奏,探究音乐的表现要素。
3、情感价值:通过了解海顿生平、欣赏作品《第九十四(惊愕)
交响曲》第二乐章,感受体验欧洲古典主义时期音
乐特有的美,进而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能准确感受主题及其不同变奏的基本情绪,学会哼唱主题。
三、教学难点:
对比主题与其不同变奏,探究变奏手法
四、教学道具:多媒体、钢琴、黑板。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课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以聆听为主,重点在于学生是否感受到了《惊愕交响曲》中最具特色的变奏手段,能否准确的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积极参与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等。
在整个课堂教学我,我积极的引导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
学生在聆听、体验音乐的过程中,始终渗透着音乐的一些基本知识,比如音乐记号、节奏、音色等,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了有效的知识。
在最后的创编中采用讨论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但在一活动中,不少后进生不愿参与进来,无法达到人人参与到课堂中来。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四年级上册《(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优质课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1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四年级上册《(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简要说出音乐家海顿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2、能认真聆听《惊愕》和《告别》,初步感受交响乐丰富的表现力,熟悉音乐主题,了解乐曲的背景故事。
3、学习力度记号,并能在活动中表现出各种力度记号。
重难点:
能感受力度记号在乐曲中传达的情感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室、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请学生安静的聆听一首“神秘”的乐曲,听后请学生说说这首乐曲有何特别之处?(学生答:声音时大时小、乐曲时快时慢等),老师随后揭开乐曲的神秘的面纱——乐曲名为“惊愕”。
三、介绍作曲家——海顿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被誉称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了解海顿之后,拓展的给学生讲解什么是交响乐及交响乐队
什么是交响乐:
1.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
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海顿时定型。
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四年级上册第三课《(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四年级上册第三课《(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比赛获奖教案优质课公开课优秀教案
1教学目标
1.欣赏海顿《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了解作者通过力度变化传递的情感。
2.认识和了解力度、常用力度记号和力度术语在音乐中的作用。
3.在学唱音乐主题、音乐律动表现力度、为主题力度排序等等音乐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力度的变化。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对音乐学习的渴求与期望也进一步增强了,但音乐欣赏课、尤其是较为抽象的古典音乐,缺乏浓厚的兴趣和耐心的倾听,学生较为喜欢律动与音乐活动。
3重点难点
1、认识常用力度术语和力度记号,感受力度强弱变化。
2、听辨不同力度的音乐主题,在活动体验和表现。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讲授】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听音乐的要求
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随音乐律动
师:请随着音乐的节拍跟老师一块动起来!
(教师引导学生随音乐一起律动)
过渡语:真像一个个的小小演奏家!我感觉就像参加了你们的一场小型的音乐会!听过音乐会吗?
(二)谈话引入
师:想想在听音乐会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要求?
生:谈听音乐会时候的要求。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教案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是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题是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交响曲的魅力,特别是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教材通过介绍该乐章的背景、结构、音乐特点等方面,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交响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认知程度参差不齐,需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他们对该乐章有更深入的了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背景、结构及音乐特点。
2.能够欣赏并分析该乐章的音乐风格,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3.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背景、结构及音乐特点。
2.教学难点:欣赏并分析该乐章的音乐风格,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五. 教学方法1.欣赏法:让学生聆听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感受音乐的魅力。
2.讲解法:教师讲解乐章的背景、结构及音乐特点,帮助学生深入了解。
3.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乐章的音乐风格,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4.互动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对音乐的感受。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
2.音频设备:用于播放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3.投影仪:用于展示乐章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4.教学PPT:包含乐章的背景、结构、音乐特点等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设备播放海顿的《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美妙。
同时,提问学生对交响乐的认知,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通过投影仪展示乐章的图片、文字等资料,让学生对乐章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乐章的背景、结构及音乐特点,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惊愕交响曲》
课题欣赏《惊愕交响曲》主备人岳红教学目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讲解,使学生初步了解音乐知识变奏曲式、室内乐,对音乐家舒伯特的了解,并能够熟悉《鳟鱼五重奏》的主题旋律,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风格特点。
结合欣赏音乐作品,初步了解变奏曲式、变奏手法等相关音乐知识,并试着运用有关知识,创作简单的变奏旋律。
过程和方法教唱法,引导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对西方古典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有兴趣,愿意了解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
教学重点音乐中各音乐要素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情绪变化。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去获得对变奏曲式和变奏方法的了解,对乐曲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的认知、对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的体验。
教学方法教唱法,讲解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光盘,电子琴通用教案个性化修改情景设计聆听《惊愕交响曲》由故事引入本课教学内容。
据说是当年海顿很讨厌那些在音乐会上打盹的女士们,于是就用此办法使他们惊醒。
问题聚焦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去获得对变奏曲式和变奏方法的了解,对乐曲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的认知、对乐曲中所表达的情感的体验。
探究与展示一:简介作品:《G大调第九十四交响曲》简称《惊愕交响曲》.海顿作于1791年,首演便获得极大的成功。
古典交响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
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
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却是一大创举。
据说是当年海顿很讨厌那些在音乐会上打盹的女士们,于是就用此办法使他们惊醒。
二:音乐知识1.变奏曲式:由代表基本乐思的音乐主题及若干次变奏所构成的曲式。
变奏中最初的呈现并作为以后变奏所依据的原型部分,成为变奏的主题。
图式:A+A1+A2+A3+A42.室内乐:又称为重奏音乐,最初指在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供少数人欣赏的音乐。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是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
这首交响曲是海顿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和幽默感。
教材通过这首交响曲,旨在让学生了解交响乐的基本知识,感受交响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但他们对交响乐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交响乐的组成、特点等还需进一步学习。
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导他们专注地感受音乐。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背景、作者及交响乐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兴趣,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3.通过对交响曲的欣赏,培养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4.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提高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背景、作者及交响乐的基本知识。
2.难点:感受交响乐的魅力,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交响乐的基本知识。
2.运用欣赏法,让学生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3.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利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交响乐的演奏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海顿及《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教授:a.讲解交响乐的基本知识,如交响乐的组成、特点等。
b.分析《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曲式结构,引导学生关注乐曲中的幽默元素。
c.播放交响乐片段,让学生感受乐曲的美感。
3.实践环节:a.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乐曲中的幽默元素,分享自己的感受。
b.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尝试运用交响乐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总结与拓展:a.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交响乐的重要性。
b.推荐相关的交响乐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欣赏。
(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能够辨认交响乐的音色、演奏方式和节奏。
•能够通过听赏,对交响乐作品进行感性的理解和表述。
•能够运用基本的音乐语言,描述交响乐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辨认交响乐的音色和节奏,并进行专业术语的表述。
•培养学生对交响乐作品进行感性和理性的思考和表述能力。
3. 学习活动活动1:了解“交响乐”交响乐是指由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曲,常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快速的第一部分,较慢的第二部分,舞曲的第三部分和快速的第四部分。
首先,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自己心中对交响乐的概念。
然后带领学生了解交响乐的起源及发展历程,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交响乐的更多细节。
活动2: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交响乐的特点,我们选用了《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首先,让学生进行预备知识的学习,探讨交响乐的构成要素,并解释交响乐创作的特点。
然后,播放音乐,让学生通过听赏的方式感受音乐,感受交响乐的音色、节奏、速度、旋律、和声等方面的特点,并在听赏完后,与学生讨论并总结学生们对音乐的感受和思考。
活动3:运用音乐语言描述音乐特点在活动2中,我们已经让学生通过听赏的方式感受交响乐的音乐特点,接下来,让学生再运用音乐语言,描述音乐的特点。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懂得如何用音乐语言来描述音乐中的主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从而更好地理解交响乐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4. 课后延伸•让学生自主了解交响乐家的经典作品,了解更多关于交响乐的特点和历史事件。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响乐音乐,让学生辨识出不同的乐器的音色,同时感受交响乐的独特魅力•鼓励学生自行创作交响乐,让学生动手学习,提高创造力和音乐理解能力。
5.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在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基础上,了解了交响乐的基本特点及表现手法。
同时,让学生善于用音乐语言,描述交响乐的音乐特点,并培养了学生感性和理性思考的能力。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人音版五线谱七年级第14册教案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人音版五线谱七年级第14册教案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 熟练认识并演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 掌握人音版五线谱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 - 提高音乐鉴赏和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第二乐章的节奏、速度和表现力;•熟练掌握人音版五线谱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培养良好的音乐鉴赏和表演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第二乐章中的节奏和速度的变化;•熟练演奏人音版五线谱。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播放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引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好奇心。
让学生说出第二乐章的表现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该如何通过音乐来表现这些内容。
2.讲解五线谱的基本知识通过讲解五线谱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五线谱的结构和意义,并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五线谱中的各个音符和符号。
3.掌握人音版五线谱通过给学生演示和讲解人音版五线谱,让学生掌握人声唱出的各种音符的演奏技巧,并分别演示每个部分的演奏。
4.演奏第二乐章让学生结合人音版五线谱来演奏第二乐章,并进行深入的练习和调整,充分展示出该乐章的节奏、速度和表现力。
5.总结和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并交换彼此的意见,共同进步。
评估方式•学生对乐章的理解和演奏技巧的掌握情况;•学生的练习和表演态度。
注意事项•学生应主动参与练习和表演,做到认真、专注;•建议学生在练习时结合图片或视频进行观察和模仿;•学生应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反馈,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
总结本课程通过对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讲解和演奏,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人音版五线谱的基本知识和演奏技巧,并提高了音乐鉴赏和表演能力,是一堂非常有意义的音乐课程。
四年级教学上册音乐教案3告别及惊愕第九十四交响曲湘教版
《第九十四(“惊讶”)交响曲》教课目的一、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赏识,在音乐中初步感觉交响乐气概弘大的表现力及海顿音乐作品的独到魅力。
二、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经过“敲一敲”、“比一比”、“听一听”,认识常用的力度术语和力度记号。
三、知识与技术:在听赏海顿的作品《第九十四交响曲(惊讶)》的活动中,熟习音乐主题,能用打击乐器或能发作声响的各样动作参加表现音乐的强弱,并能体验力度在音乐中的作用,初步感觉交响乐的表现力。
学情剖析四年级的学生仍是喜爱唱唱跳跳,对音乐知识和赏识课不是很感兴趣。
本课赏识的海顿的作品《第九十四交响曲》和力度有着亲密联系,整个作品使劲度变化来表现音乐,显现了海顿作品的独到魅力。
导课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自制了小路具,让学生在“敲一敲”、“听一听”、“比一比”的活动中,感受力度的不一样,认识常使劲度记号,为更好的赏识音乐作品打下基础。
经过频频的倾听,让学生熟习音乐主题,并能用打击乐器或能发作声响的各样动作,参加表现音乐的力度变化。
要点难点认识常用的力度术语和力度记号。
能用打击乐器或能发作声响的各样动作参加表现音乐的力度变化。
教课过程铺垫导入:(准备自制小路具)“敲一敲”、“听一听”、“比一比”1、请几位学生登台“敲一敲”,大家听听,声音个有什么不一样?(引作声音的强、弱)2、请一位学生,以小路具表现声音的强弱,从强到弱挨次摆列。
(引卖力度术语与力度记号)3、师敲击节奏,让学生听听,声音的强弱是如何变化的?(引卖力度记号—渐强、渐弱)第1 页学生随老师拍击节奏,感觉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
(设计企图:指引学生认识力度记号,用直观的教具及拍手拍桌子、拍肩来感觉不一样的强弱力度,并用打节奏的方式表现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为新课欣赏做铺垫。
)(二)新课教课过渡语:力度,用语言来说是很苍白,抽象的,也难以理解,只有在音乐中,我们才能更形象、详细地感觉到力度的表现力。
1、倾听《第九十四交响曲》片段听完后,说说感觉。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湘文艺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湘文艺版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课程目标1.学生能够辨别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和乐章间的衔接2.学生理解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表达的情绪和主题3.学生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并欣赏交响乐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对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表达的情绪和主题的理解和分析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整体结构和情感暗示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习的交响乐基本结构和乐章间的衔接。
2.播放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一乐章片段,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
第二步:学习(20分钟)1.播放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完整片段,让学生聆听整个乐章。
2.引导学生分析乐章的整体结构,尤其是主题的变化和乐器的运用。
3.提醒学生留意乐章所表达的情绪暗示,让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步:实践(30分钟)1.让学生将所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练习,模仿演奏某个乐器或唱歌。
2.引导学生分析演奏中的主题和情绪暗示。
第四步:总结(10分钟)1.辅导学生对刚才的表演和分析做出总结。
2.根据学生发表的意见,进一步引导学生表述自己对乐章的感受和理解。
3.提醒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日常生活以及艺术鉴赏中的实际联系起来。
教学成果评价1.学生的分析和表演能力2.学生发言和表述能力3.学生理解和欣赏交响乐的能力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第九十四交响曲第二乐章表达的情绪和主题。
除了让学生听,看,实践和分析乐曲,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希望本节课对于学生在音乐文化方面的启蒙和提高能有所裨益。
(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
上册教案
课程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 1. 了解并理解交响曲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2. 听懂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音乐表达形式;
3. 学会用简单的音乐语言描述出曲目的感受和表现。
教学内容
课前导入
1.引入交响曲的概念,简单介绍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通过画图或手语等方式,向学生展示交响曲的基本结构。
正文
1.听取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片段,帮助学生体验曲目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达所听曲目的基本形式和表现;
3.提供一些关键的词汇和表达,引导学生描述曲目所表达的情感和气氛,如“悬念”,“紧张”,“不安”,“悲伤”等。
课堂小结
1.总结所听曲目的基本结构和表现形式;
2.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对所听曲目的感受和表现;
3.鼓励学生多听一些交响曲,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音乐。
教学方式
教师将本课所有的内容以音乐播放、讲解、问答等形式呈现,学生可以跟随教师一起聆听演奏并参与课堂讨论。
课堂评估
1.在学生听歌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的表现,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听曲目的表达形式;
2.通过课堂问答的方式,鼓励学生表达对所听曲目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交响曲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并能够理解和欣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表达形式。
同时,本课也鼓励学生多听一些交响曲,以更好地欣赏古典音乐并发展音乐爱好。
湘艺版(2012) 四年级上册 第三课 (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海顿的故事”和“音乐家小档案”入手,能简要地说出奥地利音乐海顿的生平及主要作品;在听赏其作品《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的片段时,能准确的说出乐曲的音乐主题出现的次数及各乐段的乐曲力度。
2、能了解力度这一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重要作用;能记住常用的力度术语和记号,并在表现活动中运用。
3、能根据课程所学的力度记号等进行简单的曲谱创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和轻巧、有弹性的演唱乐曲主题。
教学难点:能根据课程所学的力度记号等进行简单的曲谱创编。
教学方法:对比法情境法观察法等一、导入(师生合作,熟悉主题乐谱)熟悉主题旋律师:欢迎同学们来到音乐课堂,今天我们首先还是来唱音阶,注意我们唱音阶也要保持唱歌的状态一提眉瞪眼,嘴巴张开,笑肌微抬。
注意节拍脚下打着恒拍,12 1起。
师:接下来老师想和你们合作一下,老师做大家来跟随老师唱,还要将音阶手势做出来,大家一定要注意音高。
第一遍师:同学们配合的很好。
第二段(加电子琴伴奏)师:接下来老师要用电子琴伴奏,我们合作一下,大家唱屏幕上的旋律。
师:接下来我们对刚才的旋律做一下改变,四分音符变成了八分音符,大家一起唱一唱0师:接下来我们对旋律再一次做下改变,八分音符变成了十六分音符,大家一起唱一唱0师:接下来我们对旋律做一下最后的改变,旋律中添加了什么音乐符号啊?大家找一找?2、讲解音乐符号师:这里边有顿音记号、连音线、升记号、还有一个pp、仟这是什么符号?是力度记号。
师:大家看力度记号的分类,老师和大家一起用小鼓来演示一下力度的从弱到强,找两名同学来感受一下,大家用这个主题中节奏型来敲击一下。
3、音乐主题听赏,讲解交响曲的创作背景(放主题音乐一遍)师:大家看到了主题中存在的音乐符号,那我们根据音乐符号来听一下乐曲中是怎么演奏的?师:同学们海顿在60岁来到英国演出,但是很多社会名流都慕名而来,但是她们不是特别尊重海顿,经常就睡着了,所以海顿就写了这首曲子来捉弄他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作品概述】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作者在力度的表现手法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古典交响套曲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通常是抒情的慢板乐章。
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
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
【教学目标】(PPT展示)
1、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
2、了解音乐大师——海顿,感受他的人格魅力。
3、了解变奏的四种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哼唱和记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主题。
2、感受、体验并表现乐曲中力度的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力度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初听):(PPT显示视频)
1、同学们,你们知道“惊愕”是什么意思吗?对了,就是“惊奇、错愕”的意思。
为什么这首曲子叫“惊愕交响曲”呢?我们还是去亲身体验一番吧!(初听全曲)在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a、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b、为什么用“惊愕”作为该乐章的标题?(引出海顿“惊愕”的设计)
2、音乐欣赏完了,说说作品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用“惊愕”做标题?
其实,这段音乐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呢!听音乐会是欧洲古代王公贵族、绅士淑女们的一种社交礼仪,各个皇室贵族不管喜不喜欢音乐,为了面子都要出席音乐会。
但是在音乐会开始之后,很多人都闭上眼睛,陶醉在柔美的音乐之中,有的还忍不住开始打盹。
这位幽默的音乐家于是就想出了一条妙计,决定和观众开一个小玩笑。
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在静谧安详的曲调中,突然想起几次强有力的震撼声,让那些正在打瞌睡的贵族们,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哦,原来是音乐家在跟她们开玩笑呢!后来,这首以“惊愕”命名的交响曲就成为世界闻名的交响曲作品之一。
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这么幽默的音乐家到底是谁呢?
那就请大家跟随我“走近海顿”吧!
3、走近海顿。
(PPT展示图片)
海顿出生在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村庄,他的父母亲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却都热爱音乐,这使海顿从小有机会受到音乐的熏陶。
他的家境贫苦,为了学习,六岁就离开了父母到维也纳。
海顿有着超人的音乐才华,八岁那年,被选为当一所教会的儿童合唱团的团员。
后来长大后,嗓子变声,被合唱团赶了出来,从此他流落街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困苦。
幸运的是他被一位歌唱家发现,并得到了他的救助,才勉强活了下来。
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为艰苦的时期。
虽然生活困窘,但他热爱音乐的信念从未动摇,他努力学习音乐,最终得到了匈牙利贵族保尔·艾斯特哈齐的帮助,成为这位侯爵的宫廷乐师。
此后,海顿生活安定,直到晚年。
他的绝大部分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由于他性格开朗、善良、质朴、诚恳,因此他的作品听起来总有一种宁静、乐观的感觉,而不像贝多芬的音乐那样具有强烈的斗争性。
a、生平: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
他从小便受到民间音乐、教堂音乐的熏陶,并显示出超人的音乐才华,曾长期在宫廷中任职。
b、地位:海顿在音乐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继承了先辈的成就,进行摸索、试验、成熟、定型,被后人称为“交响乐之父”。
c、贡献:海顿是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上百部交响曲,84首弦乐四重奏、54首钢琴奏鸣曲及歌剧、清唱剧、弥撒曲等。
他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的交响乐和室内乐的规范,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
海顿的创作手法,更是使后人受益非浅,包括莫扎特、贝多芬等著名的音乐家,还被莫扎特、贝多芬称为“海顿老爹”。
在把交响曲从贵族客厅中解放出来的道路上,海顿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他是18世纪完美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d、音乐风格:具有热烈洒脱的主旋律和充满活力的节奏,并应用了活泼明快的乡村舞曲素材。
音乐明快、乐观、幽默,充满了生气,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海顿是德国国歌的曲作者,海顿更是“倍受尊敬的音乐大师”、“慈祥的音乐家”,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海顿的这首闻名世界的《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
三、学习新课(分段欣赏、分析):(PPT展示图片)
1、主题:首先,我们来聆听主题,并思考:“音乐的力度、情绪如何?产生了什么效果?”1)分析主题
第一段,平静、天真、单纯、典雅的主题,由第一、第二小提琴轻微地齐奏而出,反复时改用了第一小提琴以更弱的力度演奏,在最后一小节弱拍处,突然使用了强力度的全奏,产生了第一次“惊愕”的效果。
第二段,先用弦乐器演奏,重复时加进了长笛、双簧管和圆号,效果略微丰满一些。
变奏一:(PPT播放音乐)
(1)这段小提琴的演奏,你感受到什么变化?
(2)保持了主题结构,主旋律改用了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演奏,第一小提琴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相衬托,与主题相比略显活跃,好像在翩翩起舞。
变奏二:(PPT播放音乐)
(1)这段变奏改变了什么?音乐的力度如何?(变调性ff)
(2)转到C小调,在第二乐段的第三句,乐队的强奏加之定音鼓的衬托,显现出惊人的力量,再次出现了“惊愕”的效果。
变奏三:(PPT播放音乐)
(1)这段旋律的情绪如何?改变了什么?(幽美、舒展变节奏p)
(2)返回到C大调,旋律分别由双簧管和小提琴、长笛奏出,音乐优美而舒展,形成了天使般的二重奏。
变奏四:(PPT播放音乐)
(1)这段的音乐气氛怎么样?(热烈)(插入音乐)
(2)第一乐段是管乐队的强奏;第二乐段有弦乐和大管轻轻奏出如歌似的柔弱;第三乐段中,乐队再次使用了有定音鼓参加的乐队全奏,气氛更加的热烈,第三次出现“惊愕”的效果。
尾声:(以微课形式展示)
尾声反复强调了主题的第一句,一个温柔而略显歉意的尾奏降下了这一乐章的帷幕,显现了海顿的风度和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