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持外经贸发展的理论溯源(一)
关于我国财政政策支持出口贸易问题的研究
关于我国财政政策支持出口贸易问题的研究一、我国财政与出口贸易关系实证分析近些年,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离不开财政政策的支持,尤其是中央财政资金的直接补贴和出口退税的支持。
财政所有鼓励对外出口贸易的政策,对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出口创汇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出口贸易的发展,带动了财政收入的增加(见表1)。
(一)对中国财政支持对外出口增长变化的分析。
表中的数字说明我国出口的高速增长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尤其是中央财政资金的直接补贴和出口退税支持。
表中的数字显示我国财政补贴和出口退税支持力度的变化,对出口变化有着直接影响。
一是1986年财政补贴加出口退税总额首次超过200亿元(亿元),直至2006年(除1993、1996、1998、1999、2001年外)有16年出口增长都超过两位数,这说明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与出口增长的正相关关系。
二是1988—1990年的“三年承包”,对外出口高速增长是因为补贴和退税都在较高的数额,对出口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1991—1993年出口增长原因是出口退税增加,国家名义上不给予补贴(企业自负盈亏),实际国家这期间共拨付给出口企业有偿上缴中央外汇补偿金亿元。
这为外贸企业改善出口经营、降低亏损、进一步扩大对外出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是1993年出口增长率低的原因是当年国内通货膨胀严重,致使出口成本上升,出口竞争力降低。
五是1994年取消出口补贴,但出口却达到32%创记录的增长,这是因为人民币汇率并轨和出口退税全面实行,从此出口退税有了制度性的基础。
由于税收征管的问题,当时全国应退的流转税实际征税率平均只有%左右,而退税率达到%,实际是给了出口产品平均3个点的出口补贴。
六是1996年出口增长只有%,而出口退税额却达到亿元。
这是因为1994—1995年出口退税超过实际征收水平,以致财政无力承担,而拖欠企业退税款亿元,有相当比例是财政还前两年的应退税款。
七是1998年出口大幅度回落,原因是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国家财政在支出政策上重点是增加内需,减弱了出口的支持力度。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三) ------主要问题与发展思路(一)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三) ------主要问题与发展思路(一)1、经济效益低下是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是出口增长乏力,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国有外贸企业经济效益仍十分低下;外贸企业亏损挂账包袱较大,仍没有摆脱依靠国家政策来发展外贸的烙印。
1998年我国外贸出口虽继续保持增长,但国有外贸企业经济效益仍然下降,亏损挂账仍继续增加。
据汇总决算资料反映,外贸企业经济效益状况仍在下降,1998年全国外贸企业亏损为80.45亿元,比上年增亏17.22亿元,其中:中央外贸企业净利润0.49亿元,比上年净利5.25亿元减盈4.76亿元;地方外贸企业亏损80.94亿元,比上年亏损68.48亿元增亏12.46亿元。
截止1998年底外贸企业决算反映亏损挂账已达553.22亿元。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首先在于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基础较差、效益观念较为薄弱。
长期以来,外贸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片面追求规模扩大和数量增长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做法大量存在。
就当前看,整个外经贸工作也尚未真正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客观上讲,我国外贸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发展起来的,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企业的任务观念和指标观念都很强。
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外贸企业的任务就是出口创汇,盈亏要由国家负责,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之后,特别是现在进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仍有人抱着出口创汇指标紧追猛赶,甚至不惜恤本盲目追求规模,造成目前企业巨额亏损挂帐、经营难以为继,给我们外贸事业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长方式必须实现由数量型扩张向质量效益型的根本转变。
发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必须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牢牢地把规模的扩大和速度的提高放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其次是依法调控外贸发展的宏观管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20年来国家鼓励外贸发展的财政政策,一方面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企业对鼓励政策产生了过份的依赖。
财政理论与政策
二、混合经济时期的财政理论与政策
(一)混合经济时期的财政理论 1.市场失灵理论:财政必要性和范围 2.公共产品理论:提供----支出 需求----税收 3.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预算决策 投票表决 (二)混合经济时期的财政政策
(二)混合经济时期的财政政策
1.混合经济时期的财政政策理论 以凯恩斯主义为主流学派 代表人物:汉森、萨缪尔森等 提出: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总供给>总需求 财政收入<财政支出 减税 举债增支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中性财政政策
(3)混合产品
①混合产品的概念 ②混合产品的类型 *拥挤性公共产品 Xij= Xj/na (0<a<1) 图示 *价格排他的公共产品 定价:免费、低价、平价、高价 ③混合产品的供给 由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共同提供
(3)混合产品
①混合产品的概念 ②混合产品的类型 *拥挤性公共产品 Xij= Xj/na (0<a<1) 图示 *价格排他的公共产品 定价:免费、低价、平价、高价 ③混合产品的供给 由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共同提供
★西方(美国)财政政策实践
(2)80年代 ★减税—供给学派 70年代滞胀: 货币多了 商品供应不足 私人投资不足 税重 减税
里根:减税 大搞赤字 (3)90年代 克林顿消灭赤字 (4)21世纪 小布什减税
2.混合经济时期的财政政策实践
★ 唐斯:中间投票人定理
在一个多数决策模型中,个人偏好都 是单峰型的,则反映中间投票人意愿的那 种政策会最终获胜,因为选择该政策会使 一个团体的福利损失最小。
例如:对A、B、C的社区警察保护(公共品)
一个政党或政治家,要想赢得选票,必 须使自己的竞选方案与纲领符合中间投 票人的意愿,即不要太偏激。 同理,财政预算案要想获得通过,其制 定应符合中间投票人的意愿。
财政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财政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
词源与起源在西方,财政一词源于拉丁文Finis,原指结算支付款项,在16世纪,德国文献中采用“Finanz”,意为对欺诈等行为的裁定与罚款,到18世纪曾狭义地指国家收入。
后来西欧各国使用的英文finance一词,因其原意泛指一切财务,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对国家的货币收支惯用publicfinance(公共财务)。
日本于1868年明治维新后从西欧引入public finance,并借用汉语的“财”、“政”二字,译作财政。
中国古代称财政为“度支”、“国用”、“岁计”、“国计”。
“度支”、“国用”指国家的费用开支;“岁计”指国家年度收入和支用的计算;“国计”指国家财政。
“财政”一词于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中国。
光绪二十九年(1903)清政府设立财政处,为中国官方采用财政一词之始。
财政是一个历史范畴,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在国家产生以前,原始公社的后期已经存在着从有限的剩余产品中分出一部分,用来满足公社共同需要的经济现象,但这只是将公社内部集体成员的劳动成果,通过分配用于公社内部的共同需要,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政。
国家产生以后,为了维持它的存在并实现其职能,通过产品分配和再分配使其掌握必要数量的社会产品,用于保证国家机器运转的需要,从而形成了独立的,产生了财政。
也就是说,国家的产生使财政分配从一般的经济分配(社会分配)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独立的经济范畴。
但财政的存在和发展又必须以劳动者能够为国家提供剩余产品为条件,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发展。
在中国,对财政的起源还有不同的认识,如一些学者认为,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分配关系,在国家产生之后,财政分配活动才表现为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
发展对外贸易的主要理论依据
要素禀赋理论的应用
确定出口产品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一国应该出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丰裕要素 的产品,因为这样的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
确定进口产品
同样地,一国应该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因 为这样的产品在国外生产成本较低,进口可以节约本国稀缺资源。
指导政策制定
要素禀赋理论还可以指导一国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以促 进本国出口和进口的平衡发展。
04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
定义与内容
定义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相等,即贸易平衡或贸易收支平衡。
内容
该理论强调国际贸易的平衡状态,认为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应该保持平衡,避免出现贸易逆差或贸易顺差。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起源于15世纪末和16世 纪的欧洲,当时欧洲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 海外贸易活动。
发展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该理论逐渐得到 完善和丰富。在现代国际贸易中,该理论仍 然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国际贸易平衡理论的应用
政策制定
学术研究
各国政府在制定贸易政策时,通常会 考虑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以保持贸易 平衡和避免贸易摩擦。
学者们在研究国际贸易问题时,通常 会以国际贸易平衡理论为基础,探讨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状况和问题。
要素禀赋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要素禀赋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期,瑞 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Heckscher) 和其学生俄林(Ohlin)提出了基于 要素禀赋的国家贸易理论。
发展
该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 的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瑞典经济学家 萨缪尔森(Samuelson)等人对该理 论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完善。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二) ---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二) ---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在企业财务管理上充分调动外贸企业积极性在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20年来,财政实施的主要是减赋让利和奖励外贸企业以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优惠政策。
主要措施有:(1)在利润分配政策上向外贸企业倾斜。
为鼓励增加外贸出口货源,一是对外贸企业直属的38个加工企业实行了利润留成办法。
经财政部批复同意,对外贸系统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和外运总公司所属的38个企业单位进行了利润留成试点,基数利润留成比例为17%,增长利润留成30%。
二是对地县外贸企业实行了全额利润留成制度;三是对统一经营茶叶、畜产品的内销、调拨利润实行同地方财政分成的办法。
为控制外贸企业亏损,提高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实行了减亏分成办法。
(2)在留利分配中支持外贸企业改善经营条件。
国家财政对外贸企业实行多个单项留利政策及单项留利的工资奖励政策,如联合营投资收益分成、代销国外商品利润留成、加工装配收入留成、民贸地区利润留成等,此外对外贸企业来源外国船方的速遣费收入在照章缴纳营业税和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后,可直接转入企业专用基金,50%用于业务发展、50%用于改善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和增加职工奖励基金来源。
为支持外贸企业抵御国际市场经营风险,同意外贸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外贸出口风险基金的制度等等。
(3)在财务管理中支持外贸扩大出口,对外贸出口实行形式多样的出口奖励制度。
实施了多种出口奖励金制度并在“七五”期间设立了沿海地区轻纺产品重点出口企业发展基金。
从1986年起,国家对出口生产企业实行了出口供货奖励制度,即以1985年实际出口收汇为基数,基数内每实现出口创汇一美元,奖励人民币三分,超基数创汇奖励人民币一角。
为便于执行,1987年改为不分基数内外,对每美元出口收汇一律奖励人民币五分,供货企业得到的出口奖励可直接进入企业专用基金按规定的比例计提企业发展和奖励基金。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
中文摘要崇尚自由贸易政策的纯贸易理论与现实中的贸易干预和扭曲政策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将公共选择的分析范示引入传统贸易理论,从政策决策过程的角度去探求贸易扭曲政策存在的真正原因,这一贸易政策内生化的理论增强了人们对作为公共政策形式之一的贸易政策的“科学”认识。
本文利用国际贸易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论和概念框架分析中国对外贸易政策制定的政府行为、决策过程和制度约束,考察的对象包括贸易发展战略、进口和出口贸易政策体制、贸易自由化进程以及中国的多边、地区和双边贸易关系,并以中国工业行业的保护结构为重点研究中央政府、利益团体、公众和世界贸易体系对贸易政策决策的影响。
本文的根本目的并非着重于提出中国贸易政策的最优方式,而是在于如何认识和理解其贸易政策的产生和实施过程。
本文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为导言,阐述写作的背景、主题、目的和篇章结构。
第二章文献评述从贸易的政治经济学的问题的提出出发,对近十多年来该领域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发展的脉络进行了总结,并对不同分支研究的基本观点、基础模型、方法论、技术特点和结论进行了比较和综合性的学术评论。
第三章首先利用政治学理论中结构─功能论和系统论的方法勾画出中国经济政策决策的一般政府过程框架,并结合中国政治体制的特点对框架中的不同环节进行了剖析,从而描述了中国经济政策决策的宏观政治制度本质、特征以及中国经济改革的政治经济学,为分析贸易政策提供广阔的时空背景。
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75pt">第四、五、六章首先勾勒和描述了中国贸易政策决策的总体框架结构,然后分别从国家目标和权威、利益团体和外国政府及国际贸易制度约束三个层面对中国贸易的公共选择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分析了它们各自的行为动机、行为方式和行为绩效。
其中涉及了大量的部门、政策和机构的案例分析,力图从一个比较广阔的视角来展现中国贸易政策决策和执行的现实情况。
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战略综述
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的理论依据和发展战略综述我国作为一个经济上比较落后、劳动生产率较低的国家,参与强手如林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合作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国际分工中我们是否处于不可改变的被剥削、被控制的地位,这些问题必须从理论高度上予以回答。
这是涉及我国经济建设战略思想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要不要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的根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对外贸易做出了一些列战略规划,对对外贸易总量、商品结构、市场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指导和调控。
一、中国发展对外贸易理论依据1、西方传统贸易理论(1)绝对成本论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说明社会分工以及国际分工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国际贸易并不像重商主义者所说的那样只能是交易的某一方获得利益,而是贸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
贸易礼仪的普遍性原则为自由贸易的政策主张奠定了基础。
但是,这种强调绝对优势的理论隐含着一个前提,及贸易双方分工和贸易状况是吻合的。
(2)比较成本理论李嘉图所阐述的比较成本理论,是以他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
根据劳动价值论,任何商品的价值都取决于它的劳动成本。
在一国国内贸易中,劳动成本决定交换价值。
根据李嘉图的观点,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地位,但是两者的不利程度必有所不同,相比之下总有一种商品的劣势要少一些,即具有相对优势。
用俗语说即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3)要素禀赋论要素禀赋论简称H-O定理,该学说主要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生产要素的丰裕或稀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异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
(4)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研究发现,得出与要素禀赋论相反的结论:“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生产专业化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生产专业化基础上。
换言之,这个国家是立冬对外贸易来节约资本和安排生育劳动力,而不是相反。
”2、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1)国际分工理论含义: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主要内容:1)国际分工是客观的经济范畴,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同时又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二) ---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易发展(一)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二) ---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易发展(一)在企业财务管理上充分调动外贸企业积极性在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20年来,财政实施的主要是减赋让利和奖励外贸企业以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优惠政策。
主要措施有:(1)在利润分配政策上向外贸企业倾斜。
为鼓励增加外贸出口货源,一是对外贸企业直属的38个加工企业实行了利润留成办法。
经财政部批复同意,对外贸系统土畜产进出口总公司、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和外运总公司所属的38个企业单位进行了利润留成试点,基数利润留成比例为17%,增长利润留成30%。
二是对地县外贸企业实行了全额利润留成制度;三是对统一经营茶叶、畜产品的内销、调拨利润实行同地方财政分成的办法。
为控制外贸企业亏损,提高外贸企业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实行了减亏分成办法。
(2)在留利分配中支持外贸企业改善经营条件。
国家财政对外贸企业实行多个单项留利政策及单项留利的工资奖励政策,如联合营投资收益分成、代销国外商品利润留成、加工装配收入留成、民贸地区利润留成等,此外对外贸企业来源外国船方的速遣费收入在照章缴纳营业税和国家能源交通重点建设基金后,可直接转入企业专用基金,50%用于业务发展、50%用于改善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和增加职工奖励基金来源。
为支持外贸企业抵御国际市场经营风险,同意外贸企业按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外贸出口风险基金的制度等等。
(3)在财务管理中支持外贸扩大出口,对外贸出口实行形式多样的出口奖励制度。
实施了多种出口奖励金制度并在“七五”期间设立了沿海地区轻纺产品重点出口企业发展基金。
从1986年起,国家对出口生产企业实行了出口供货奖励制度,即以1985年实际出口收汇为基数,基数内每实现出口创汇一美元,奖励人民币三分,超基数创汇奖励人民币一角。
为便于执行,1987年改为不分基数内外,对每美元出口收汇一律奖励人民币五分,供货企业得到的出口奖励可直接进入企业专用基金按规定的比例计提企业发展和奖励基金。
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
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外贸政策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关税理论和贸易政策理论等。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优势可以是自然资源、生产工艺、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优势。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自己在某种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来获取其他商品。
这种专业化生产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贸易发展。
关税理论则强调了关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关税是国家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收,根据关税理论,高关税限制了进口,保护了国内产业;而低关税则可以刺激进口,丰富国内市场供给,同时也促进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消费结构升级。
根据这一理论,国家制定贸易政策时应考虑关税政策,合理调整关税水平,平衡国内产业发展和消费需求。
贸易政策理论主要研究国家通过贸易政策来影响对外贸易的发展。
这一理论涉及到贸易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根据贸易政策理论,国家的贸易政策可以有助于提高国内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可以保护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不同部门的利益;可以改善贸易平衡,减少贸易逆差;可以调整经济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
根据这些理论指导,国家可以制定不同的贸易政策,以实现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
综合来看,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旨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并在贸易关系中保护国内产业和消费者权益。
国家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需求,制定不同的贸易政策,以适应国内产业发展、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
同时,国家还需考虑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和国际贸易规则的协调,以实现互利共赢的贸易发展。
促进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对外贸易政策及其理论基础的发展过程中,还涌现出了一些其他理论和观点。
其中,重要的有新比较优势理论、战略贸易政策、自由贸易理论和保护主义理论。
新比较优势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种拓展和完善。
该理论认为,国家的比较优势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培养和政府支持等因素进行调整和发展。
财政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研究
财政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研究在当今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每个国家都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自身的经济实力。
而在这些措施中,财政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作为最常见的两种政策手段,无疑是对经济发展产生最为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中国为例,对财政政策和国际贸易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利用财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调节的一种经济政策。
一般情况下,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的原因是由于市场失灵,国家需要通过各种干预手段来保持经济发展的正常运行。
财政政策所能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税务政策、预算政策、债务政策等等。
就税务政策而言,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的调整来影响经济的发展。
例如,当经济发展过快、物价上涨等因素时,政府可适当上调某些税率,使得企业的成本增加,从而抑制消费,调整经济回落的速度,避免经济过热。
在中国,税收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经济转型发展、财政可起性等多种因素,因此,税制改革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之一。
预算政策是指国家利用财政预算来调节实体经济的发展。
预算政策可以通过调节财政收支来影响经济发展。
例如,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增加国内消费,调节财政收入、支出的结构与比例,从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
债务政策是指债务融资来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的政策。
在中国,债务政策是为了适当减轻财政压力,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中,重点投资领域比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都是债务政策的投资重点,这些领域的投资可以保证中国的基础建设建设和公共服务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政策是指各国政府干预和调整外贸与国内经济的关系的政策。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就选择了走出去的道路,因此,国际贸易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国际贸易政策主要是通过关税、非关税壁垒、贸易配额、汇率等手段影响进出口贸易的比例和质量。
在中国,国际贸易政策也具备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税政策是指各国政府通过调整进出口商品的关税,来影响国际贸易的舞台。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一) ---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_1
财政支持外贸发展的简要回顾(一) ---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壮大,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增强。
20年来,国家财政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了鼓励出口的财政政策,从财政财务管理方面采取了多种优惠措施,鼓励扩大出口,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1、在财政政策上扶持和支持对外贸易发展积极改革外贸体制,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是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前,我国外贸是实行国家统负盈亏的财政管理体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财政为支持对外贸易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鼓励政策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增加出口商品货源的相关鼓励政策,二是扶持外贸企业改善出口经营等有关优惠政策。
(1)增加出口商品货源的相关鼓励政策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外贸易领域的一个突出矛盾是出口商品货源尤其是适销对路的出口商品货源不足,出口贸易一直受到国内生产能力的限制,主要以出口农副土特产品为主。
在处理内外销的原则上,一直是根据“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方针,按照以下三条原则进行处理:一是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限量出口;二是国内市场和出口都需要而货源较紧张的物资,要积极发展生产,挤出一部分出口;三是国内市场可多可少的,可有可无的商品,基本上供应出口。
据统计,1953年,在我出口商品中,农副产品和轻工业品约占82.6%。
尽管到1978年我出口商品结构比1953年有所改善,但初级产品仍是我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8年,我国出口额在1亿美元以上的商品共有16个:大米、活猪、冻对虾、棉布、厂丝、绸缎、棉织品、针棉织品、服装、抽纱、茶叶、中药材、黑钨砂、煤、原油和成品油,这些商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49.5%。
此外,出口额在5千万美元以上的商品共有17个:冻猪肉、冻兔肉、活塘鱼、蔬菜罐头、棉花、棉纱、棉涤纶布、毛针织品、松香、猪鬃、高级手工地毯、羽毛、皮褥子、陶瓷、纸张、钢材和锡, 这些商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11.2%。
最新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
《国际贸易》专题作业姓名:***学号:5号班级:国贸2班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及调整摘要:从20世纪中叶开始,许多从欧美殖民地中独立出来的发展中国家(地区),为了获取经济上自立,从根本上摆脱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一直在寻求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
对于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国内市场非常小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无疑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
20世纪70年代,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大力扶持对外贸易的发展实现了工业化及经济振兴,促使一些国家开始将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联系起来考虑。
本文将在比较分析一些发展中国家曾经实施过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我国现阶段对外贸易战略进行评价,以寻求今后中国对外贸易战略的调整思路。
关键词:贸易政策;演变过程;一带一路Key words: Trade Policy;Evolution process;B&R一引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和稳定增长。
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到2014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已达到43030.4亿美元。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模式引起了举世瞩目。
然而,这一模式在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不得不有所调整。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一)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内容对外贸易政策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和进出口贸易政策。
对外贸易总政策是各国从国民经济的总体结构和长远目标出发,在一个长时期实行的基本政策;国别对外贸易政策是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以及不同时期各国或各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对个别国家或地区所实行的贸易政策;进出口贸易的具体政策是各国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和每个时期进出口商品的规模与国际市场状况,对主要进出口商品采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特征对外贸易政策具有五大基本特征,即宏观性、统一性、协调性、政治性、国际性。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_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_[共2页]
即信息化的新阶段。
哪个国家能够根据国际市场和国际竞争的信息,准确、及时、果断地调整本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哪个国家就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更多的比较利益,使国家的生产力和福利得到提高。
中国是贸易大国,中国对外经贸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世界经济的走势。
大经贸战略正是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顺应国内“两个转变”和国际“三大潮流”的要求而提出的。
同时,大经贸易战略也是中国对外经贸改革和发展的结果,具有客观必要性和必然性。
在大经贸战略的指导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
出口贸易的国家和地区扩大,1980年中国出口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为29个,到2009年上升到86个;近1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每年以超过13%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为22 072.2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位;出口产品的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额占54.4%),外贸效益不断提高,正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推进。
但中国的出口贸易主要对象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
2009年,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合计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62.2%。
在出口额中,中国品牌产品的出口量仅占10%的份额。
200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为2.96万亿美元,较2007年增加17.8%,占全球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并未大幅提高,中国品牌产品的出口量在中国出口总量中所占份额有明显提升,约达15%~20%。
三、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一)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总政策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期间,根据当时的国内外条件,中国执行的是国家管制和垄断的内向型的保护贸易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三十七条明确规定“我国实行对外贸易的管制,并采取保护贸易政策”。
这期间,对外经营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以行政命令为主,通过计划和数量限制直接干预;关税不起主要作用;进口受到限制;国内产业普遍受到保护;出口由国家垄断和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政支持外经贸发展的理论溯源(一)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贸易自由化思潮逐步取代贸易保护主义从而占据了主导地位。
但值得深思的是伴随着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大潮,在国际贸易领域出现了一个鲜明的悖论现象,即一方面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趋势越来越显现并受到各国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尤其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为了扩大出口,争夺市场,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卷入国际竞争。
为了支持本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开拓,财政性出口促进政策作为贸易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被各国或公开或隐蔽地运用。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几乎所有国家出口的发展都有财政支持的因素。
政府的出口促进政策已经成为一国国际贸易竞争力最有力的推动力之一。
应用财政性出口促进政策是有其理论渊源的。
从重商主义到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等人的保护贸易理论,从新重商主义到管理贸易理论和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都可以找到一定的理论依据。
当然,最具现实指导意义的是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美国10多年来的出口实践充分证明这一理论有极大的可操作性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与政策(一)重商主义理论。
重商主义形成于15世纪末期。
重商主义是前资本主义国际贸易理论的集中反映,它代表西欧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最早经济思想及其政策。
重商主义经历了早期和晚期重商主义两个阶段。
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重金主义”(BULLIONISM)或“货币差额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约翰.海尔斯(JOHNHALES);晚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BALANCETRADETHEORY),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MUN)。
重商主义为实施以财政促进出口提供了最基础的理论。
早期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惟一代表,国家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银;国内贸易不能增加国内的货币数量,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获得和增加货币的源泉;对外贸易中必须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保持顺差,以使金银流入本国,顺差流入的金银必须窖藏起来,通过金银积累增强国家力量;为了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差,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即一方面以高关税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的输入,以防止金银流出;另一方面,以政府补贴鼓励输出,换取金银流入。
由于补贴来自于政府,这便成了最早的财政性出口促进政策。
晚期重商主义与早期重商主义的思想基本上是一致的,区别在于两者对通过顺差贸易来获取金银货币的看法和主张不同,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在国际贸易中尽量不买或少买;晚期重商主义主张将拥有的金银投入到流通领域,强调在国际贸易中多卖。
晚期重商主义认为,只要在对外贸易中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则金银货币就会以贸易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
这样,即使允许输出本国拥有的金银去购买外国的商品,对本国也无害处。
因为贸易的结果是增加了本国的金银拥有量,有益于致富的目的。
可见,贸易差额论是以保持贸易出超为目标的主张。
(二)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奖出限人”。
重商主义被后人称道并不只在于其理论的成就,更在于其具体政策的成功。
16—17世纪欧洲各国实施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基本上都是强制性的,对当时欧洲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的基点是国家干预对外贸易,实行贸易保护。
重商主义最早主张实施的“奖出限人”政策,时至今日仍然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贸易政策基点。
早期重商主义主张国家为了致富,应采取必要的行政立法手段。
第一,严禁金银外流。
外国人来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到的全部款项,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视防止金银外流为对外贸易政策的指导原则。
第二,限制商品进口。
对进口商品课以高额关税。
第三,鼓励商品出口以换取金银。
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将被处以重罚,甚至可判处死刑。
这类立法曾流行于16、17世纪的英国、法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欧各国。
晚期重商主义积极鼓吹政府管理贸易的好处,尤其强调国家垄断贸易。
有的国家的国王亲自掌握和垄断对外贸易;有的则垄断了向其殖民地获取廉价原料的权力,加工制成品后又高价出售;有的则发展并控制其海外殖民地的贸易,不许外国染指。
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把政府管制措施从早期的管理金银进出口的政策发展为管理货物的进出口,“奖出限入”成为这一时期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其中促进出口的措施包括:政府用免税、退税、补贴等手段鼓励制成品出口和原料进口;禁止重要原料出口,保证本国生产的投入需要;垄断殖民地的贸易,确保殖民地成为本国制成品的市场和原料的供给地;制定一系列鼓励出口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重商主义的种种政策措施,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二、汉密尔顿和李斯特等人的保护贸易理论19世纪初,当英国、法国工业革命深入发展之时,美国、德国后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其理论上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国著名政治家汉密尔顿和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等。
代表当时落后的美国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汉密尔顿,主张通过关税制度等来保护国内新兴工业,使美国许多新兴的制造业生存、发展和壮大起来,以便能够与当时英国、法国工业先进国家相抗衡。
在汉密尔顿看来,一个国家必须拥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才能变得更加强大,并保持自己的独立地位。
因此,有必要运用关税等制度来保护国内市场,提高本国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
他所主张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为其提供发展资金;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工业;限制重要原料出口,鼓励必须的原料进口;对必需品工业给予补贴,对各类工业给予奖励;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制成品的质量。
李斯特以其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建立他的保护关税理论。
他认为,财富的生产力比财富本身更重要。
从短期利益来看,购买外国廉价商品是核算的,但会妨碍本国工业的发展,使之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如果采取贸易保护政策,从短期看,消费者的利益会遭受损失,然而,一旦本国生产力得以发展起来,本国生产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甚至低于进口商品,足以补偿短期遭受的损失。
基于此,李斯特提出了以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为基础的“幼稚产业保护论”。
所谓的保护关税制度,并不是对所有的工业部门都进行保护,而是主要保护“幼稚产业”,即目前尚很弱小,但有发展前途的工业。
一旦生产力发展水平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时,就不必再保护下去。
对于那些没有强大竞争者的产业也无须保护,一定期限(如10年)后仍不能自立的也不能再保护下去。
三、新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与政策19世纪后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方面极大地推进了生产的社会化,促进了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发展所带动的生产集中和垄断使国内市场远不能满足垄断资本对市场的需求,再加上1929-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使市场问题进一步尖锐,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陷入困境,保护主义重新崛起。
(一)新重商主义——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发表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阐述了他的保护贸易思想,对重商主义进行重新评价,并大为赞扬。
凯恩斯认为,重商主义主张追求贸易顺差是其最高智慧的结晶,重商主义及其保护贸易政策确实能够保证经济繁荣和扩大就业。
但是一个国家的贸易顺差必须有一定限度,否则会物极必反,前功尽弃。
凯恩斯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基础,以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资本效率和灵活偏好三个心理规律为核心,以国家干预为政策基点,创立了保护国内就业的学说。
以后凯恩斯的追随者在凯恩斯的投资乘数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国对外贸易乘数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追求贸易顺差。
这些保护贸易理论被称为“新重商主义”(NEWMERCANTILISM),对战后各国对外贸易政策特别是鼓励出口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凯恩斯在论述投资对就业和国民收入的影响时,提出了著名的乘数理论。
凯恩斯认为,投资的增加与国民收入扩大之间存在着倍数依存关系,增加一定量的投资会使国民收入和就业量得到成倍的增加。
这是由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是相互联系的,当一个部门增加投资时,为了保证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它就要向其他企业增加支出,购买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该企业的收入就会增加,消费扩大,并影响到其他企业,即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映,引起一轮又一轮的收入和消费的增长,产生乘数效应,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增长。
凯恩斯的追随者马克卢普和哈罗德等人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他们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属于“注入”,对就业和国民收入起倍增作用;而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属于“漏出”,对就业和国民收入起倍减作用。
当输出商品和劳务时,从国外获得货币收入,使得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随之增加,从而引致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将为出口增加的若干倍。
相反,当输入商品和劳务时,对外支付货币,使收入减少,消费也随之下降,国内生产缩减,收入减少……因此,只有当对外贸易为顺差时,才能增加一国就业量,提高国民收入。
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将为投资增加和贸易顺差的若干倍。
外贸乘数效应很直观地说明了对外贸易对国民收入的影响。
一个国家出口的增加就如同经济体系中任何其他的支出增量一样,通过乘数效应使就业机会和国民收入得以成倍的增加,对于需求不足的国家尤其如此。
尽管现实中出口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极为复杂,受制于许多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因素,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出现出口增加导致国民收入下降的特例,但最具普遍意义的仍然是出口的积极作用。
这也是为什么出口作为一种有效需求,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直备受各国重视,并被喻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
(二)新重商主义的政策措施。
凯恩斯主义贸易理论付诸实践自然就是要实施重商主义的“奖出限人”,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保持贸易顺差,增加国内就业和国民收入。
在具体的经济政策上,新重商主义的主要观点是:(1)主张国家干预对外贸易。
实施重商主义的提高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等贸易保护措施。
(2)主张进攻性贸易保护。
在垄断国内市场的条件下,对国外市场采取进攻性的扩张,即国家应采取大力促进出口的政策,保持贸易顺差。
(3)主张运用多样化的保护措施。
注重运用宏观经济调节手段干预外贸,尤其强调财政和货币两大部门的作用。
在财政方面的措施有:出口退税、出口补贴、进口关税等;信贷方面的措施有:实行低利贷款与再贴现率,加强出口担保、出口信贷和有效利用外汇等。
奖出限入措施多样化。
(4)主张相关国家、地区组成排他性的贸易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