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杜甫诗三首

合集下载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

高中杜甫诗三首原文及翻译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诗三首为秋兴八首其一、登高、咏怀古迹其一。

1杜甫诗三首原文1、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登高(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咏怀古迹五首(其三)杜甫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杜甫诗三首对照译文秋兴八首(其一)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登高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咏怀古迹(其三)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珮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组诗创作背景及题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秋兴》组诗创作背景及题解

《秋兴》组诗创作背景及题解
1.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接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伴同家族,离开成都,乘舟沿江东下,先是寓居夔州,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间,后转徙于湘鄂之间。

公元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2.题解
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

(《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

杜甫诗三首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广泛地描绘了社会的不公与苦难。

下面是三首杜甫的代表作,分别是《兵车行》、《秋夕》和《登高》。

《兵车行》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他以悲天悯人的态度,描绘了当时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的场景。

诗中杜甫写道:“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只说是关东。

”全诗以行军车辆的队伍作为开头,表现出军队的威武。

但正当壮丽的军车行进时,哭声直上云霄。

这暗示了百姓的哀嚎声。

他们生活在战乱之中,无法追求幸福和安宁。

这种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苦难给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更加同情百姓,愿意为他们发声,歌咏他们的悲哀命运。

《秋夕》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

诗中杜甫展现了秋日的寂寥和人们的离别之情。

他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如秋水共长天一色、银汉无声转玉箫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产生了秋天的肃穆之感。

然后,诗人描述了人们在秋天准备团圆的离别情景。

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种离别之情使人深感伤感和思乡之情。

最后,杜甫用织女补天的传说来表达他对大唐繁荣的期盼和对社会团结的美好愿望。

《登高》是杜甫的一首山水诗,诗人以登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诗中杜甫将自己的心境与山水景色相结合,揭示了他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他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描写使读者产生了凄美的感觉,同时也遗憾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然后,他把目光投向远方,思考政治和社会的迷失。

他写道:“万户捣衣石头缝,穷泉岐路缺蓬翁。

虎跑千里落云霄,巨海冲波仰天风。

”这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愤怒呐喊,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思考。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作多以写实为主,能真实地反映出他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

他的诗意丰富,感情深厚,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兵车行》、《秋夕》还是《登高》,都是他极富感情和才华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反复咀嚼与欣赏。

《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杜甫诗三首》翻译注释

11、请从: 12、犹得: 13、更无人 14、夜久: 15、绝: 16、幽咽:
• • • • • •
请求跟从。 还能够。 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半夜。 断绝,没有。 不出声的哭泣。
《石壕吏》小结:五言古诗
• 《石壕吏》写入肃宗元年冬末,唐王朝为补充 兵力,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经 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华州,途中目睹种种 惨状。 • 诗人暮投石壕村,听闻了老妇人一家儿子参战、 老弱妇孺在家艰难度日的遭遇,目睹了差役强 行拉人当兵,连老妇都不放过的情景,反映了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让人们妻离子散、 家破人亡的现实。 • 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们的沉切 同情,忧国忧民。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 来捉人。老翁翻墙逃走,老妇走出 去应对。
开头四句写故事发生。四句各写 一人,各自身份、举动和彼此关系, 交代分明。"有吏夜捉人",预示将 有一场灾难降临。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官吏喊叫得多么愤怒,老妇啼哭得多 么凄苦。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 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叹时局, 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 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战火连绵不断,家书珍贵,足抵得上 万两黄金。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差吏并不理会老妇人的哭诉,仍然逼老妇 家出差役。老妇人只得回答,家里没有男 人了(隐去老翁),只有吃奶的孙子和喂 奶的母亲,寡媳衣不蔽体,贫困可知,也 可见战争破坏之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 从您连夜回去。 赶紧去河阳服役, 现在还赶得上做早饭。” 差吏仍是追问不放。老妇自请赴 役,仍从掩护老翁出发。力虽衰而 请赴役,并请即刻动身,言辞恳切, 凄苦之情溢于言表。

高中语文 第5课杜甫诗三首预习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5课杜甫诗三首预习 新人教版必修3

【预】人教必修3第5课《杜甫诗三首》教学资料二、文本知识1.近体诗(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①诗句字数整齐。

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

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2.背景资料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5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

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

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

《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杜甫诗三首》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素材挖掘:【素材清单】《杜甫诗三首》包括《秋兴·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三首诗。

《秋兴·其一》和《登高》都是杜甫晚期作品,都有着很浓的悲秋情结。

世事艰辛,家事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咏怀古迹(其三)》是一首咏古诗,借昭君的怨恨之情,寄托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悲。

可以说“字字写昭君,处处写杜甫”。

【写作素材】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2、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其三)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4、杜甫出自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正是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生活磨练,在他的思想逐渐形成进步的成分,十年长安困守,是杜甫思想变化的光辉起点;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因此产生和发展。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是儒家推出的两个处世标准。

杜甫生逢乱世,可说大半生处在“穷”的境地,但他始终心系天下,以天下为己任,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用他的笔来为百姓呼告,他是一个典型的为民请命者。

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被誉为“诗圣”。

5、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以毕生的精力辛勤从事创作,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歌。

他的诗内容十分丰富,或抨击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巧取豪夺;或反映人民灾难深重、啼饥嚎寒的悲惨生活;或感时忧国,慨叹今昔,甚至连一些写景、咏物、题画诗,也都蕴蓄着诗人对国事的深沉忧思、个人身世飘零的无限感喟。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
• 3、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三、杜甫简介
•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 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怀 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 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 寓居近10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 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使诗人 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 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其诗显 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 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 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 首联写秋色秋气,颔颈两联托秋起兴,感世伤己,尾 联结合景色人事,缝合细密,结构谨严。
枫叶凋零 秋气萧森
老大伤悲、凄苦落寞
骇浪滔天 秋 阴云匝地 景
丛菊两开 孤舟一系
时局的动荡不安 国运的光景暗淡 心潮的翻卷不息 内心的阴沉郁闷 悲

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 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一阵秋风 一片捣衣声
在外游子无家可归 之惆怅凄凉
(深沉怨恨)
五、主旨
•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 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 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 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诗人怀 古伤己,借昭君的悲剧人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怅惘。
“故园心”
四、主题
•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 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 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 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 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 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课件第二单元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3.阅读杜甫诗三首,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我们可以体察出杜甫那壮志 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而杜甫忧国伤时的形象也跃然纸上。你认为造成诗 人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点拨】观点一:是个人命运的艰难。颠沛流离、坎坷苦难伴随着诗人的一生。 如今他已年过半百,疾病缠身;好友相继离世,剩下他孤身一人;时日无多,仍 流落异乡。这一切都令诗人愁苦不已。 观点二: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杜甫心忧国家和人民,想为国出力,平定战乱, 但自己已经年老多病,无力回天。空有忧国忧民之心,却壮志难酬,他心急如焚, 因此白发丛生,两鬓如霜。 观点三:是诗人心忧天下的高尚情怀。古代许多知识分子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兼善天下”为处世准则,杜甫却无论穷达,都心怀苍生黎民。
能力形成·合作探究
目标一:赏析诗歌的意象 1《. 秋兴八首(其一)》前两联中有哪些意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试简要分析,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明确】 意象 玉露
枫树林 巫山、巫峡 江间波浪、 塞上风云
特点
生命极短 ②_暗___红__、__缺__乏____ _生__命___气__息_
《咏怀古迹》是大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的。 这组诗以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在夔州和三峡一带遗留下的古 迹为题材,发古人情愫,写自身感慨。课文所选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 途经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登高》一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当时诗人在夔州。这 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 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 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四、脉络梳理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5 杜甫诗三首本课话题——和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情,同时也赞颂了她为民族和谐所完成的“和亲”的宏大使命,她的宏大举动进展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古语云:天地和而万物生。

正是由于有“和”,日月才能够撒播光明于乾坤,大地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正由于有“和”,山水才能演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传奇,才能呈现“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横”的美丽;正是由于有“和”,风雨雷电才能奏响宏伟的交响,春夏秋冬才能周而复始地循环。

“和”,使自然界秀丽而多姿,奇特而多彩。

“和”,如阳光,可以溶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拂去心中的阴霾;如火炬,可以照亮人际的天空。

“和”使人与人沟通更加有效,更加畅通。

“和”不仅折射出我们心灵疆域的宽广与否,更映射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博大和深邃的程度。

“和”,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博大的包涵,化育着人类,散发出迷人的馨香,旷远而长久,神圣且贵重。

1.将相和战国时期,赵国文有相如,武有廉颇,两人“和”在一起,使秦不敢加兵于赵。

设想,假如没有相如的宽容,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那么赵国早已成为秦国疆土。

是“和”使赵国在那个布满硝烟的时代生存得更久。

2.求同存异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观点,提倡以和为贵,最终使会议圆满结束。

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中,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以和为贵”的观点显得何其重要。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美的真谛应当是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学问·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萧.森()暮砧.()青冢.()环珮.() 琵琶..()() 猿啸.()渚.清() 潦.倒()【答案】xiāo zhēn zhǒnɡpèi pípa xiào zhǔliáo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去⎩⎨⎧一去.紫台连朔漠(动词,离开)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杜甫诗三首修改版

杜甫诗三首修改版

借景抒情


故园之思 羁旅之感 飘零之仇 忧国之情

《秋兴八首(其一)》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触景生情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 抒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 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 忧。 诗人不仅是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 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 国之秋。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 虚实结合 以乐景写哀情
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 山 巫 峡 气 萧 森
江间波浪
江间波浪兼天涌
塞上风云
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
孤 舟 一 系 故 园 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
白帝城高急暮砧
每到秋天,家 人要为远方的 游子或征人制 作寒衣,捣衣 声是人间的秋 声。牵动着游 子或征人的思 乡之情,也牵 动着家人对远 人的思念
画图省识春风面——美丽 独留青冢向黄昏——孤独 环珮空归夜月魂——思乡 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
《咏怀古迹》一诗中, 哪个词最能点明王昭君的思 想感情?
——诗眼
昭君怨恨什么?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入骨三分地写 出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 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 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 神。
四 漂 泊 西 南 时 期
安史之乱后于公元759年由甘肃 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 助在城西浣花溪畔营建了草堂。他 在这里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 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 北》《蜀相》等就是在这里写就的。 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杜甫最出名的三首诗

杜甫最出名的三首诗

杜甫最出名的三首诗
1、《春望》
唐·杜甫战争爱国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5、《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杜甫诗三首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杜甫诗三首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 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 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 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读 到这里,我们的耳边好像又响起了那深沉、幽怨 的琵琶声!
整体感知
9.《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诗人咏叹王昭 君其人其事, 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整体感知
4.颈联由景生情,抒发作者感慨,该怎样理解这一联?
颈联倾诉思乡衷曲,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 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5.“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句抒发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尾联写户户捣布声,家家催刀尺,赶制棉衣已成必然。对国事的 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古时候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 戌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这里是捣布,把布捣平整后用来裁 剪衣服)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这里表现了诗人 对国事的担忧,对家人家乡的思念。
《登高》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概括诗歌主旨。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气象宏伟、沉郁顿挫 的艺术特点。 3.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 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 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 格的象征。
整体感知
6.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 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 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 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朔漠”对“黄 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 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 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 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 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 千古的悲哀!工整的对偶,内涵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 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 悲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5《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

《咏怀古迹五首》全文及注释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庾信:梁朝诗人。

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阳台,山名,在今四川省巫山县。

明妃:即王昭君。

据《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之。

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肯与,工人乃丑图之,遂不得见。

”后画工毛延寿被杀。

永安宫: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伊吕:指商朝伊尹,周朝吕尚,皆开国名相。

萧曹:指萧何、曹参,均系辅佐刘邦建汉的名臣。

【简析】:这五首诗是诗人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并自我伤感而作,一气贯成,为一组诗,亦可分首独咏。

第一首写庾信。

诗人一直是赞美庾信的,诗中由庾的遭遇联系起自己的境况。

“且未还”既指自己不能从西南回长安,也指庾信不能从北朝回江陵。

第二首写屈原弟子宋玉,既表明诗人崇拜他的词章,又深感同样的悲凉寂寞,感慨中对国运的兴衰怀有讽喻。

第三首写王昭君,全诗从“怨”字落墨,并使发出无穷怨恨之声的琵琶作为昭君的化身,别具一格。

杜甫的诗详解

杜甫的诗详解

杜甫的诗详解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他的诗歌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

以下是对杜甫几首著名诗歌的详解:
1.《春望》: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回到成都草堂时。

诗中描绘
了春天的景色,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现了战乱后的荒凉和萧条。

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忧虑。

2.《兵车行》:这首诗以道旁见闻为线索,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
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诗人以饱满深厚的感情,讴歌了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人民,表现了强烈的反战情绪。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叙述了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
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4.《三吏》: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以及《潼关吏》。

这三首诗描
绘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又被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所感动,于是挥笔创作不朽史诗。

5.《丽人行》:这首诗通过描写杨氏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揭露了统治者荒
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

总的来说,杜甫的诗歌以真挚的感情、深刻的社会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广阔画面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课件81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5课  杜甫诗三首 课件81张  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 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这 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 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 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 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 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杜甫一生的八大打击——
☞ 特考中的失败 ☞ 父亲病故 ☞ 才华得不到赏识 ☞ 儿子饿死 ☞ 安史之乱成了俘虏 ☞ 对官场产生绝望,放弃官职 ☞ 穷困再次袭来 ☞ 年迈体弱,无家可归,病死客船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 宏伟抱负。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 休。”是他的创作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
沉郁顿挫
杜甫诗歌风格的形成,与其恪守的 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杜甫处 于盛世末期,少时有雄心壮志,后来安 史之乱爆发,国运衰微,加之仕途不济 命途多舛,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也使 杜诗诗风大有转变,趋近现实主义。
而杜诗对意象选择的个性化,是杜诗语言 的基础。常在杜诗中出现的意象,例如古 塞、秋云、猿啸、残炬、急峡、危城、孤 舟、落花、落日等自然景观,以及织女、 老妇、老农、嫠妇等普通百姓,还有官吏、 将军、恶少等权贵势力,都表现了杜甫 “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淆乱乾坤的指斥, 对横行霸道的愤慨,对漂泊流离的悲伤, 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对物力衰竭的惋惜, 对博施济众的赞美”,而正是这些沉重情 感的表达,使得杜诗的语言趋于“沉郁顿 挫”。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 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 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 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 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

5.杜甫诗三首

5.杜甫诗三首

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
2.颔联写了几种景物?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想到了什 么?什么写法? 意境特点和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落木、长江。 无边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 已是晚年,已老了。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是时间的 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 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会超越时空的限制,联想到历代 的一些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不禁“怅望千秋一洒泪”以抒 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 对比、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 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 显得短暂。 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 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 国伤时的感伤。
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并攻下潼关,杜甫一家 人流亡北行,到了州 (现在陕西富县 )。杜甫把家 小安置在羌村后,恰值肃宗在凤翔 (现在属陕西 ) 即位,于是他只身前往投奔肃宗, “衣袖露两肘, 麻鞋见天子”,不料中途为乱兵所俘,被带到长 安,因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即至德二载 (757年)四月,他乘隙逃出长安到了凤翔,被授为 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触怒肃宗,被放还州探 亲。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肃宗还京,杜甫 也回到京城,仍充当左拾遗。乾元元年(758年), 复出为华州(现在陕西华县)地方官。
江,山,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塞上 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 中。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 战争风起云 涌,国家不平静。
4.丛菊两开他日泪: 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 想回家都未果。 5.孤舟一系故园心: “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 “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 好吗?悲凉由此产生。 6.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 声。又是一年将尽时,同时又是一天的结束时,在 这样特殊时刻,在外漂泊已久的游子更加思念故园。 然而国乱如此,家还会存在吗?诗歌到这里。虽然 诗中没有一个“愁”字,那种浓浓的愁,那种国破 家亡的悲凉感油然而生。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

杜甫诗三首必修三原文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代表了唐代文学的高度成就。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有三首被誉为必修三原文,即《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月夜》。

这三首诗作展示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以下将分别介绍这三首杜甫诗的原文。

首先是《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在长江边徜徉时所作。

诗中描绘了风急天高,猿啸哀鸣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悲叹和对自己身世的思考。

他以万里悲秋、百年多病来形容自己的困境和苦衷。

最后两句诗写诗人苦苦思索的心情,他停止了手中的浊酒杯,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人生的烦恼和不解。

接下来是《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诗是杜甫写给舍弟的一封信,表达了他对舍弟的思念之情。

诗的开头,杜甫描写了戍鼓声声,边秋中一只雁的声音打破了宁静的夜晚,突显出战争带给人们的伤痛和分离的痛苦。

接着诗人写道,夜晚的露水从今以后便变得更加明亮,而明亮的月亮则是他们的故乡的灯火。

杜甫感慨舍弟们纷纷分散,无家可归,他对时间的流逝和命运的无情感到了深深的悲伤。

最后两句表达了他寄给舍弟的信信件长期无法送达,更加增添了诗中的凄凉和不安。

最后是《月夜》:战国策中,恶狗堕崖,速亦速,非常情趣。

剽缺性於,愠怒球星於片,碎碎断开。

《月夜》厍以其简洁玲珑之作风,一方面传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抱怨,另一方面通过对简洁明快的表达方式,展示了杜甫丰富的想象力和文学创作才华。

以上就是杜甫诗三首《登高》、《月夜忆舍弟》和《月夜》的原文介绍。

这些诗作展现了杜甫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体现了他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风格。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

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摘要:一、杜甫简介二、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概述1.《春望》2.《月夜忆舍弟》3.《江南逢李龟年》三、诗歌解读与赏析1.《春望》2.《月夜忆舍弟》3.《江南逢李龟年》四、简单背诵这三首诗的好处五、如何学会杜甫的其他诗歌正文:一、杜甫简介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人称他为“诗圣”。

杜甫的诗篇广泛涉及政治、军事、社会、山水、田园等题材,风格多样,真实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现实。

二、杜甫最简单的三首诗概述1.《春望》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杜甫流落在长安。

诗中描绘了战乱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与民生的忧虑。

2.《月夜忆舍弟》这首诗是杜甫在月夜思念已故的弟弟而作。

诗中通过描绘寂静的夜晚,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江南重逢故人李龟年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逝去时光和友人的感慨。

三、诗歌解读与赏析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后的景象,展现了国家的衰败和百姓的苦难。

诗人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情感中,表达了对国家和民生的忧虑。

2.《月夜忆舍弟》“戍楼望辽阳,想象边塞风光。

忆弟工作岗位,怜其转蓬般生涯。

高楼当此夜,叹息无人伴。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兴叹。

”这首诗以月夜为背景,通过诗人对已故弟弟的思念,展现了亲情之间的真挚感情。

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感叹高楼之上无人陪伴,以悲歌和远望来抒发思念之情。

3.《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在江南重逢故人李龟年的情景。

在美好的江南风景中,诗人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友人的感慨。

四、简单背诵这三首诗的好处背诵杜甫的诗篇可以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唐代诗歌的魅力,同时也能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现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班早读材料月日
一、默写-----------《杜甫诗三首》杜甫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

,。

,。

,白帝城高急暮砧。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

,。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

,。

二、文学常识
1、本文三首诗选自《杜诗详注》。

2、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与李商与合称“小李杜”。

三、成语练习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
....,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
然颐指气使
....,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
水马龙
...,产品供不应求。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
定会使居室蓬毕生辉
....。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光怪陆离
....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以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
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
....般地冒出来。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
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治理的几家汽
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
....,没有太大动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