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待建立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机制

合集下载

政府推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政府推进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问题及对策
4 .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 的意识还 比较薄弱 公 众参与社会管理 的意识虽然有 了提 高 , 但相对还是 比
视了公众在社会管理 中的能 动作用 , 仍然死板 的认 为在服务 型社会 中政府是社会管理 的主体 , 公众是客体 。这 种观点主 要是受传统 的政治 、 行政 二 二 分观念 的影响 , 同时也体现 了我 国公众参与意识的薄弱与参与能力 的不 足。 政府对其在不 同 社会管理主体 的角色 、 功能等方面还存在欠缺。 2 . 社会管理主体单 一 , 公众参与渠道相对狭窄
模式、 原则也发生 了战略性 的转变 , 动态 管理替代 了原先 的
静 态管理。随着我 国社会 主义服务 型社会 的构建 , 公众 在社 会 管理 中的问题逐渐 凸显 出来 。 公众参与社会 管理的积极性
得 到了提高 , 一些地方政府为公众参与开辟 了一些有效 的途 径, 比如公 民听证会 等 , 取得 了一些 实效 , 但在实践 过程 中还
必会影响到公众参与社会管理 的积极性 。 对关 系公众 的切身 利益的公共事务 , 必须制定相应 的法律 、 制度和政策 , 形成公 众参与 的机 制 , 以尊重公众 参与的权利和保证 民意在社会管

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改革 开放政 策的不断施 行 , 我 国的社会 管理 思想 、
存 在明显的不足 。 1 . 政 府职能转 变不 到位 , 忽视公 众能动作用

些地方政府对公众在社会管 理中的定位不够准确 , 忽
理和社会公共政策 的制定与实施之 中充分发挥作 用。 社会管 理机制 不健全 , 集 中体 现在其法律体系和公众参与 的民主运 行程序不完善。目前 , 我 国还未 出台关于公 民参与公共政策制 定的相关法规, 公民参与制定公共政策的法律地位就难以保障 。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及对策作者:付诚;王一来源:《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201411期摘要: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是近年来国内倡导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形式,但在实践中出现了社区治理主体关系不清晰、社区自组织能力不足、公民精神缺失、居民普遍存在“搭便车”行为等现实障碍,公民参与社区治理面临制度困境、组织困境和文化困境。

现阶段推进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单纯强调社会政策干预是不够的,必须通过培育社区共同体、重整社区权力体系、提高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组织性、建立协商民主的社区治理机制、构建社区公民精神等,建构一个融社会、经济、政治政策为一体,具有包容性的有利于公民成长的政策体系。

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现实困境公民参与社区治理是近年来国内积极倡导的一种新型社会治理形式。

但由于参与的规范性、制度性建设不够,现实中公民参与社区治理并没有预期的那样乐观,遭遇到了制度困境、组织困境和文化困境。

1.制度困境由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及治理启动较晚,且政策创新具有典型的“拿来主义”特点,导致这些政策与原有社会运行规则和社会发展现实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矛盾和冲突。

从总体上看,我国《宪法》、《物权法》、《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物业管理条例》等都鼓励和支持公民有序参与社区治理,并为公民制度化参与社区治理提供了合法渠道,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氛围。

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践中公民参与的制度渠道必然畅通,当前公民参与社区治理仍然面临着诸多制度困境。

(1)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定位与实践中的错位现实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居委会与法律规定的社区自治组织的地位不符。

《居委会组织法》第二条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但近年来,为应对日益增加的基层管理任务,各级政府都在强调管理重心下移。

由于相关配套措施不到位,一些政府部门及其派出机构甚至将监管和服务的责任也下放到街道和社区,居委会承担了大量由上级机关布置或交办的不属于自治组织的行政性及指派性工作。

公民参与与社会治理

公民参与与社会治理

公民参与与社会治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民参与成为社会治理中的重要环节。

公民参与,指的是普通公民对社会事务的积极参与和言论表达,通过参与改革、监督和参与政策制定等方式,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广泛、多样化的参与主体和参与方式。

公民参与不仅带来了更多的声音,也为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首先,公民参与在社会治理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往往是政府单方面决策,而公民参与的出现打破了这种模式。

公民参与能够帮助政府更加了解民众的需求和诉求,减少政策失误的可能性。

公民的参与不仅仅是在政策制定上发表意见,还可以通过参与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矛盾调解等实际行动来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

例如,在城市规划方面,政府在参与项目规划时可以邀请公民代表参与,了解市民对规划的看法和需求,从而避免出现对市民不利的规划方案。

公民参与的推动作用不仅提高了社会治理的质量,也增强了公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而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其次,公民参与有助于提升社会智慧和创新力。

传统的社会管理由政府制定政策,实施和监督,公众的参与主要是接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

然而,现代社会的问题日益复杂,需要集思广益、多个角度的解决办法。

公民参与的引入为社会治理带来了更多的智慧和创新。

公民的参与可以打破僵化的思维和局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促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和进步。

例如,在城市管理中,政府可以通过市民参与的方式,获取更多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寻求创新的治理模式,以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问题。

公民参与的智慧和创新力进一步促进社会治理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公民参与还有助于增强社会的信任和凝聚力。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个人的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社会信任和凝聚力面临挑战。

而公民参与的出现可以弥补这种不足。

公民参与可以让个人更加关注社会发展,为社会问题出谋划策,提出改善建议,增加与社会的互动。

公民参与不仅可以让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也可以通过参与活动和相互交流,增进公民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凝聚力,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探究一、引言城市社区作为城市进步的基本单位,承载着公民的居住、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需求。

而城市社区治理的曲直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社会稳定。

在过去,社区治理主要由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而公民参与在城市社区治理中起到的作用较为有限。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息进步进步,公民参与逐渐成为构建和谐社区、增进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并分析其存在的逆境与解决方法,以期增进城市社区治理的进一步完善。

二、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现状1.公民参与的定义与重要性公民参与是指市民通过参与社区事务、决策和管理等行为,对社区的进步和治理发挥影响力,从而增加社区内共享资源的机会和能力。

公民参与是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一环,不仅有助于提高社区的治理效能,还能够增进社区居民的满足度和参与意识。

2.公民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公民参与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包括社区会议、居民代表制度、意见反馈机制、志愿者服务等。

这些途径和方式旨在增进公民对社区治理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社区的权利和义务,乐观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3.公民参与的现状与问题然而,在实际的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

起首,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能力相对欠缺。

许多居民对社区事务关注度不高,甚至对社区事务漠不照顾。

其次,大众参与的渠道和方式不够多样化,导致居民的参与选择空间有限。

再次,公民参与的决策力和实际影响力较低,浩繁时候只是形式化的听取居民意见,并未真正对社区进步产生实质性影响。

最后,公民参与的机制和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存在着参与者权益保障不足、流程不透亮等问题。

三、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的原因分析1.制度缺失与居民参与意识不足在许多城市社区中,公民参与的制度和机制并不完善,缺乏明确的参与途径和方式,导致公民参与的意愿和能力得不到有效发挥。

同时,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意识也相对不足,缺乏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和自我组织的能力。

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研究公民参与是指在城市社区治理中,普通市民参与政府决策、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社区事务的活动。

公民参与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要素之一,它不仅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一种民主政治的体现。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和社会组织主导型两种方式。

政府主导型公民参与是指政府通过组织公民参与的方式,如行政公告、征求意见等,来获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

社会组织主导型公民参与是指社会组织通过组织公民之间的互动、协商等方式,来达成共识,并推动社区治理的进程。

公民参与可以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通过公民参与,不仅可以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决策的过程中来,保障了公民的权益,也可以确保决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公民参与可以增强政府的透明度和责任感。

公民参与可以促使政府将决策的全过程公开,增加政府的公开透明度,同时也可以使政府对于决策负起更多的责任。

公民参与可以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区的发展。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激发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使整个社会更加积极向上,推动社区的发展和进步。

公民参与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通过公民参与,可以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如公众参与度不高、选举不公正、权利保障不完善等。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来促进公民参与的有效实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认知。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了解到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公民参与的意识和自觉性。

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机制,确保公民参与的渠道畅通。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建立公民参与的制度和机制,如成立社区议事会、设立公民咨询热线等,确保公民参与的渠道畅通,并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

加强公民参与的监督和评估。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建立相应的机构和机制,对公民参与的实施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公民参与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摘要:城市社区治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公民参与则是城市社区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公民参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公民参与的有效实施和进一步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

一、引言城市社区治理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落实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重要途径。

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公民参与旨在激发公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使公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参与和监督社区事务,实现共治和民主决策。

二、公民参与问题的存在及原因1. 参与渠道狭窄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渠道过于狭窄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很多社区参与活动仅仅是形式上的,缺乏实质性的参与渠道。

一些社区会设立层级式的居民委员会,但却鲜有居民主动参与的机会。

此外,一些大型开发项目的决策过程中,民众意见往往被忽视。

2. 参与意愿不足在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的参与意愿不足也是一个制约因素。

一方面,一些公民对社区治理失去了信心,认为参与无益;另一方面,一些公民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参与到治理中去。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公民积极参与的意愿不足。

3. 参与者不能有效代表公民群体城市社区治理中,参与者不能有效代表公民群体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一些社区参与机构和组织缺乏代表性,导致参与者无法真正代表公民的利益和诉求,影响了公民参与的效果。

三、解决公民参与问题的对策和建议1. 规范参与程序和机制为了解决公民参与渠道狭窄的问题,需要规范参与程序和机制,确保公民可以依法参与社区决策。

政府应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居民委员会制度,促进社区民主选举,增加公民参与的机会。

同时,政府还应建立健全公示和听证制度,公开决策信息,提高参与的透明度。

2. 加强公民参与意识教育通过加强公民参与意识教育,可以提高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校、社区等各级教育机构可以开设公民参与相关课程,提高公民对社区治理的认识和理解。

创新社会治理下的公民参与现状研究

创新社会治理下的公民参与现状研究

创新社会治理下的公民参与现状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公民参与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创新社会治理下,公民参与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尤其是在解决社会问题、增强社会凝聚力和稳定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创新社会治理下的公民参与现状研究。

一、公民参与的定义和重要性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在社会治理、公共事务中参与和发言的权利和行为。

它是民主政治的核心要素之一,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稳定性,维护公民权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民参与的核心在于民主参与,即公民作为人民主权的主体,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参与到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中来,包括公共政策制定、公共服务提供、公开透明和民主监督等。

尤其在当代社会,公民参与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向和手段,对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民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社会治理下的公民参与现状在当前社会治理形势下,公民参与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手段,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目标和社会对政治体制的期望。

下面对创新社会治理下的公民参与现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公民参与的意义不断凸显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公民参与的意义越来越凸显。

与传统的治理模式相比,公民参与能更好地促进社会治理的效率和民主化进程。

在解决突发事件、协调社会利益等方面,公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参与,发挥出自己的力量和作用,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2、公民参与的途径和形式多样化公民参与的途径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这是创新社会治理下的一大特点。

除了传统的集体组织和个人参与,还包括互联网、社交媒体、在线问答等新兴参与形式。

这些新途径和形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公民参与的效率和民主化进程,增加社会治理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3、创建公民参与的法律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下,法律体系的创新是公民参与的关键。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公民参与的方式和程序,保障公民权益的实现,促进社会治理的民主化和效率化。

4、公民参与的现状公民参与的现状是综合性的,包括参与者数量、参与形式、参与目的和结果等方面。

论述基层社会治理中公民参与的机制创新。

论述基层社会治理中公民参与的机制创新。

论述基层社会治理中公民参与的机制创新一、工作成效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我党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

创新机制,搭建平台,加大投入,公民参与,有效增强了基层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初步形成了各方力量协同共治的格局,有力提升了基层社会管理服务的能力,社会基层治理机制创新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完善机制,理清职能,有效增强了基层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

一是清理“三多”问题,规范自治职能。

按照省、市委部署,认真开展市级单位涉及村(社区)“三多”事项清理整改工作,有效减轻了基层自治组织的工作负担,增强了自治功能。

二是指导修订完善村规民约。

利用村委会换届之际,指导村级组织对村规民约的内容进行修订完善,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内容作为重要条款写入村规民约,并按法定程序对村规民约进行表决。

三是深化城镇社区网格化管理,推进小区“邻里自理”。

以居民小组为基础,组建基础治理单元,构建“街道—社区—邻里”自理框架,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管理服务格局。

(二)搭建平台,加强引导,初步形成了各方力量协同共治的格局。

一是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核心作用,引领基层治理有效开展。

村级组织换届以来,党的基层组织进一步健全,战斗力增强,工作能力提升,“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有了较快发展,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建立社区共驻共建机制,推动所在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

积极发挥社区建设协调小组办公室的作用,推动社区所在单位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参与社区共建活动;推动“两代表一委员”深入联系社区居民,推动全体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与社区治理。

二、存在问题(一)共治机制尚待完善。

对社会基层治理的内涵、主体、方式和任务的认识有待深化。

政府、社会和公民三者在社会基层治理中的角色有待厘清,各部门及社会力量参与治理的信息采集与共享平台和沟通协商、合作互动机制尚未建立,治理能力需要提升。

(二)自治基础依然薄弱。

城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尚未得到基本保障,特别是老旧小区自治能力偏低,物业纠纷较多。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探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探究

城市社区治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探究城市社区治理是国家推行的“依法治理、共建共治、安定有序”的重要体现,其核心在于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加强社区内部的自治力量,建设和谐、民主、文明的社区。

公民参与是城市社区治理的关键环节。

社区治理的实践中,公民参与存在诸多问题,限制了社区治理的有效性和协同性。

首先,公民参与的程度较低。

城市化进程虽然高速发展,但社区居民普遍感觉缺乏有效的参与。

导致公民参与不活跃的原因,主要由于社区居民对社区管理层次和机制了解不足,同时他们对于社区服务、制度、规则等方面的建议和关切没有得到充分理解和回应,导致公民参与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弱。

其次,公民参与的方式单一。

当前,公民参与的方式仍局限在传统的居民议事会、业委会、志愿服务等形式。

这些形式缺乏创新性、实效性和适应性,并且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居民需求和多元化的社区管理。

此外,社区管理员不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高效、精准地调查、收集公民意见,建立公共意见征集平台和调查问卷,同时也缺乏灵活、高效的调解方式,不能主动化地面对各种社区问题,导致公民参与的方式单一且效果不良。

最后,公民参与缺乏严格的制度保障。

城市社区治理自主性高,但缺乏规定和制度的约束,容易导致治理过程中信息沟通不畅、权益保障不充分、投诉渠道不清晰,影响地区治理的公正性和公共利益的实现。

而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恰恰在于缺乏公民参与的严格约束、保障机制,没有对社区居民参与行为、机制、角色、权限等做相关规定,难以完善公民参与的依法性、安全性、公正性,以及公民参与的权利和义务。

一是加强公民参与的德育教育和交流互动。

以市民教育和集体教育为基础,开发做好居民教育,提高居民政治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主动性。

推动居民代表会议和业主大会的改革,完善选举和换届制度,扩大代表团和居委会组织调研、治理议题的范围,充分发挥代表的监督和表达作用,增进社区治理的透明度。

二是加强公民参与的网络化、社会化和智能化。

中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现状及思考

中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现状及思考

中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现状及思考社会管理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更新和完善社会管理制度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是一种制度安排,也是民主政治的关键支柱之一,其对于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现状当前,中国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形式主要包括政治参与和自发参与两种。

政治参与包括选举权的行使和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参政,自发参与主要包括志愿者服务和社区参与。

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以及民主政治的一种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首先是选举权的行使,通过选举和被选举的过程,公民能够重新定义自己的政治利益,政治参与能够通过竞争,从而提高政府决策的质量;其次是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参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作为权力机关成员,拥有制定和修改法律、批准政府工作报告、监督政府工作等职责,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民主选举和代表工作,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最后是行政诉讼和公民监督两种方式。

行政诉讼是公民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的重要方式,公民的投诉、举报和行事都可以对国家机关的行为和决策进行监督和制约,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公民监督是举报不良的行政和公共服务、监督官员和领导的权力滥用,目的是保障政府的公信力。

自发参与可以说是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一种自发形式,其明显特点是自主、自愿和自管理,主要包括志愿者服务和社区参与。

志愿者服务是一种以自愿为基础,义务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行为。

在中国,志愿服务是国家开展社会建设、促进文明进步、造福人民的重要参与方式,每年的全国爱心助学日、志愿服务周等公益活动都吸引了大量的志愿者参与。

社区参与是指公民通过组织或个人的形式,参与居民区、社区等区域的自我管理和民生事宜,以社会共治和自我管理为主要特点。

社区参与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公共设施管理、文化活动组织、居民议事等等,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志愿者参与,让公民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

我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第34卷第1期2019年2月Vol.34No.1Feb.2019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xi Science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我国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现状、问题与对策段俊霞,赵宇(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500)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公民参与城市社区治理这一新型社会治理形式越发受到人们关注。

但是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相关参与制度不足,公民对于社区自治组织认同度较低,参与热情不高等一系列问题。

现阶段,针对这些问题,单纯依靠政府引导是行不通的,还必须通过培养公民参与意识,健全公民参与制度,实现公民参与组织化,使人民群众参与到城市社区治理中来。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公民参与;现状中图分类号:D6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126(2019)01-0130-04当前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在此期间,城市居民对物质文化和高水平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全能型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显示出了极强的局限性,这也和“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方向趋势产生了极大的偏差。

此外,政府在开展城市管理工作的时候,通常以由上至下的“单位制”管理方式为主,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现代城市环境,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显得有些落后。

很多城市管理人员和专家在实践中慢慢意识到,只有对过于单一的城市管理模式和过于集中的行政权力进行改革,社会公众才能更好地参与城市管理工作。

居民在参加城市管理工作之后,会有一种强烈的主人翁感,这为基层民主政治的推广和施行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一、我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现状社区治理是治理理论在社区建设中的实际应用,其实质是保障公民在社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是充分发挥公民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政府机制、非正式和非政府机制,因为治理的特点是实现政府权力向社会的回归。

公民参与与社会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

公民参与与社会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

公民参与与社会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民参与成为了建设社会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

公民参与不仅能够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更能够增强公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本文旨在探讨公民参与与社会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具体的建议。

首先,公民参与对于社会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经济治理体系由政府、市场和社会三个主体构成,而公民则是社会主体中最广泛、最基础的一个群体。

公民参与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公民参与能够增强社会治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民主政治的核心在于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众的参与程度。

在社会经济治理中,公民参与能够使政府更加了解和满足社会的需求,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同时,公民参与还能够减少政府的腐败行为,提高社会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第二,公民参与能够提升社会经济治理的效能。

公民参与不仅能够提供有关社会经济问题的信息,还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通过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的需求和期望,更准确地制定政策,并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整和改进。

公民参与还能够在社会经济治理中发挥监督作用,防止腐败和滥用职权。

第三,公民参与能够增强公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公民参与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

通过公民参与,社会经济治理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公民的需求,提高公民的福祉指数。

公民参与还能够增加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在公民参与与社会经济治理体系的建设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首先,加强公民教育和培训。

公民教育是培养和引导公民参与的重要途径。

政府可以通过学校、社区和媒体等渠道,加强公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其次,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

信息公开是公民参与的基础和保障。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公开制度,确保公民真实、及时地了解相关信息,为公民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再次,推动社会组织发展。

社会组织是公民参与的重要渠道和平台。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化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化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化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是一种民主社会的重要体现,它不仅体现了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更体现了公民对社会管理事务的参与权利和责任。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过程中的有序化问题一直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

在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需要有一定的规范和程序,以确保参与的有效性和公正性。

对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化是非常必要的。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化需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在现行法律体系中,虽然有对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相关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往往缺乏具体操作指导,并且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

需要通过立法的方式,建立完善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公民的参与权利和义务,并规范公民参与的程序和方式。

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督体系,以保障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只有明确了法律法规和制度的保障,公民才能在参与公共管理时形成有序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化需要建立适当的参与机制和平台。

在现实社会中,公民参与公共管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缺乏实质性的参与途径。

需要建立多样化和灵活的参与机制和平台,包括公民咨询会议、听证会、公民代表大会等形式,为公民提供多种途径和渠道参与公共管理。

这些参与机制和平台需要具有开放性、透明性和公正性,以吸引更多的公民参与进来,从而形成有序化的公共管理参与格局。

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化的参与平台,以便让更多的公民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化需要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自组织的支持。

社会组织和公民自组织是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重要渠道和载体,它们不仅可以汇聚公民的力量和资源,更可以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促进。

需要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公民自组织的支持与保障,包括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政策支持、法律保障等方面。

只有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自组织的支持,公民参与公共管理才能有更多的渠道和空间,并形成有序的治理模式。

公民参与公共管理的有序化需要注重公民素质和意识的培养。

未来中国政府推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

未来中国政府推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

未来中国政府推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社会治理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政府一直在不断探索并推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以进一步提升社会发展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本文将探讨未来中国政府推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可能的途径。

首先,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可以有效凝聚人心,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单一的治理模式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望。

通过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政府可以了解和满足人民的合理诉求,为民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更公正的社会环境。

公民参与的过程中,公众可以通过表达意见、参与决策等方式,共同构建一个互信、互助的社区,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可以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专业性。

在制定政策和方案时,政府需要考虑到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需求。

然而,政府单方面的决策难免会存在盲点和偏见。

通过引入公民参与的机制,政府可以广泛征求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意见,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公众的参与不仅可以提供政策的实施效果反馈,还可以促使政府更加透明和负责任地行使权力。

第三,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一些弱势群体常常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声音和维护自己的权益。

通过公民参与,政府可以深入了解这些群体的需求和利益,为他们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

公民参与可以倡导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打破社会中的种种不公和歧视,推动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实现。

最后,公民参与社会治理需要政府提供有效的平台和机制。

在推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过程中,政府需要搭建透明、公正、高效的沟通渠道,为公众提供反馈、建议和参与的机会。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社区议事会、开展公共政策咨询、加强社会组织和民间团体的合作等方式,鼓励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府与公民的良性互动。

总之,未来中国政府推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公民参与可以凝聚人心,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提升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公民参与是指公民通过参与政府决策、管理和监督等活动,参与公共事务,表达利益诉求,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在基层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是推进民主治理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减少决策失误和社会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在基层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存在一些问题。

公民参与意识薄弱。

在一些基层地区,一些公民对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并不关心,对公共事务的态度比较消极,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公民参与的积极性较低。

公民参与渠道不畅通。

有些地区的公民参与机制不够完善,公民参与的渠道不够畅通,公民的诉求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导致公民参与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公民参与在决策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影响力。

在一些基层地区,政府决策往往是由少数官员决定的,公民的意见和声音没有得到充分的考虑和重视,公民的参与更多是象征性的,没有真正改变政府决策的结果。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要加强公民参与意识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参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公民参与的重要性,提高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度。

要建立健全公民参与机制,完善公民参与的渠道和方式。

政府应当积极主动地听取公民的意见和建议,建立起与公民对话的平台,让公民的诉求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

要加强对公民参与的监督和评估,确保公民参与的有效性。

政府和社会组织等应当加强对公民参与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推动公民参与工作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在基层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问题的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只有充分发挥公民的主体性,才能推进基层公共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近年来,我国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在政府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中发挥主体地位,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制定、执行与评估的过程。

公民参与的目的是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民主性,增加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和沟通,实现政府与公民的共同治理。

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存在一些问题。

公民参与的意识不够强烈。

一些公民对于政府决策的重要性和自己参与的必要性缺乏认识,往往对政府的工作缺乏兴趣和信任。

公民参与的渠道和方式不够多样化。

目前,大部分的公民参与主要通过居民代表、人民调解员等固定方式进行,缺乏灵活多样的参与方式,限制了公民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公民参与的效果不够明显。

在一些地方,公民参与只停留在形式层面,没有真正实现民主决策的目标,导致公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当采取一些措施来促进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

应加强公民参与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意识。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普及公民参与的知识,宣传公民参与的重要性,引导公民积极参与。

应建立更加灵活多样的公民参与渠道和方式。

政府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起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公民参与平台,使公民可以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政府应加强对公民参与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公民参与的法律法规,明确公民参与的权利和义务,为公民参与提供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在公民参与的具体操作中,政府部门应密切关注公民的真实需求和意见,充分尊重和倾听公民的声音,确保公民参与的实效。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议题。

只有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公民参与的意识、改进公民参与的机制、完善公民参与的制度,才能推动我国基层公共管理向更加民主、科学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公民参与管理制度的鼓励与引导

公民参与管理制度的鼓励与引导

公民参与管理制度的鼓励与引导公民参与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公民参与管理制度的鼓励与引导,我们需要着重落实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健全的参与机制、加强参与能力培养、提供广泛的信息渠道、完善参与激励机制以及优化管理环境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进一步提高公民参与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广泛性。

一、建立健全的参与机制建立健全的参与机制是确保公民参与管理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首先,应该通过法律法规来明确公民参与的权限和责任,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参与途径。

其次,应该建立各级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渠道,设立相关机构和部门,负责接收、处理和反馈公民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应该鼓励社会组织和媒体的参与,促进各方合力。

二、加强参与能力培养公民参与管理制度的鼓励与引导还需要加强公民的参与能力培养。

首先,公民应该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参与的方法和技巧。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培训和教育活动,提供相关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公民应该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参与管理事务并达成共识。

最后,公民应该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参与各种形式的参与活动。

三、提供广泛的信息渠道公民参与管理制度需要提供广泛的信息渠道,以确保公民获取参与所需的信息和数据。

政府可以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公开平台,向公众提供相关政策、规划和决策的信息。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各类媒体、社交网络和移动应用等渠道,向公众传递信息并接收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此外,政府还可以组织公开听证会、座谈会等形式的活动,直接与公民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

四、完善参与激励机制为了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到管理事务中来,需要完善相应的参与激励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奖励措施,如表彰和奖金等形式,对积极参与的公民给予鼓励。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权限,给予公民更多的自治权和决策权,推动公众的主动参与。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公共利益性项目,为公民提供实际的利益回报和参与动力。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亟待提升-最新文档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亟待提升-最新文档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亟待提升提升公民参与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们要构建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应该是政府、社会和公民主体平等互动、协同共治,各自承担相应治理责任的动力系统。

但目前,公民作为治理主体,其力量还很弱小,参与能力和效度有限。

因此,迫切需要为提升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素质和能力寻找可行路径,创新社会治理,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实质就是公民个体现代化及相应的政府和社会现代化互动的过程。

社会治理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协调、合作、协作、协同以及相互促进,并形成相应机制。

这样的互动模式和机制的形成是以微观的公民个体互动、互惠和集体行动为基础的。

这就需要公民具备较强的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才能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公民在参与互动中,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予以回应,彼此行为不断调适,以此构建出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所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必须重视微观公民个体。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以维护人民利益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公民既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治理的受益者。

公民能否积极参与创新社会治理,说到底也是公民自治能力和水平提高的问题。

公民有能力自治才有可能成为社会治理的真正平等主体。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能力不强的因素尽管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在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上有着重要作用。

但是,从我国已有的社会治理实践来看,公民能力还有待大幅提升。

在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一些地区探索了社会平台、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还有的地区在城市社区初步构建了网格化社会治理的格局。

而且,互联网上的“数字化公民”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并评判和影响着政府政策。

这些创新虽然是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但是公民参与能力、民主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也制约了这些创新机制的实施。

另外,传统的单向度的管控思维和公民参与渠道的不畅通,以及公民有限的参与达不到预期效果等因素均会影响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效能。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现代经济信息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公民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吴凌频 吴文平 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摘要:在当前的法治政府建设过程中,公民应该成为法治建设的主体,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目前我国各级政府建立了一定范围内的公民参与制度,但是涉及的领域范围比较小,公民参与的程度还比较低,不能完全满足我国公民日益高涨的参与意愿。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公民参与的现状,针对当前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公民参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公民参与的建议。

关键词:法治政府建设;公民参与;行政文化;社会组织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134-02一、我国法治政府建设中公民参与的现状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与此同时,我国政治的民主化程度得到了大力发展,推动了公民参与在法治政府建设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民参与的主动性逐步增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我国政府的法制化建设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公民个人的成就利益得到了整个社会的承认和尊重,经济的改善和发展成为很多人的生活中心。

受个人利益的推动,公民对政府的事务产生了极大的关注,比如新的城区规划、公交地铁等市政工程建设、医疗和教育改革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政策变动等各方面。

2.公民参与的主体及范围不断扩大一方面,目前我国公民行政参与的主体范围越来越广泛,这个范围已经从根正苗红的工人农民扩展到广大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中的技术和管理人员,个体户及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这极大丰富了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民众的代表范围,也使法治政府建设的全面性有了更牢固的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公民参与行政决策范围越来越广。

目前我国的法治政府建设中,非常重视决策的民主化,而要达到的民主科学程度肯定离不开广大公民的积极参与。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

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公民参与是指公民在政治、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参与和影响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

在基层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可以增强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政府的决策科学性和公信力,推进基层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然而,当前基层公共管理中,公民参与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公民参与意识不足。

部分公民对政治、社会和经济等公共事务缺乏兴趣和关注,缺乏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这种情况不利于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监督和参与,也给基层公共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政府参与机制不健全。

基层政府对公民参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支持,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也不完善。

因此,公民在基层公共管理中参与的权利得不到保障,有时候还会遭受不公正对待。

三、参与途径不畅通。

当前的公民参与途径还比较窄,很多公民缺乏途径和手段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同时,有些平台的开放程度和便捷性也不够,导致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四、公民参与意见反馈不及时。

在一些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中,公民参与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导致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下降,并可能产生“参与无用”的感觉。

针对以上问题,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基层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具体包括:一、加强公民参与意识教育。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例如开展公共教育、民主宣传等,提高公民对基层公共管理的参与意识和兴趣,从而使公民深入参与到基层公共管理中。

二、完善政府参与机制。

政府应确立和完善公民参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立公民参与的制度机制,提高公民参与权利的保障。

三、拓宽公民参与途径。

政府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开设网上公示平台、建立公共社交媒体账号等,使公民有多种途径去参与基层公共管理。

四、加强公民参与意见反馈。

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意见反馈渠道,并规定意见反馈时间,及时向公民反馈其参与意见和建议的处理情况。

综上所述,公民参与是基层公共管理中的重要问题,需要政府和公民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基层公共管理的规范化、民主化和现代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亟待建立公民参与社会管理机制
■背景:
近期,中央举办省部级干部研讨班,讨论社会管理与创新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

在“两会”召开前夕,世界情势急速变化的时刻,召开这样主题与规格的会议,意
味深长。

赵国君法治周末特约评论员
刘培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公共管理问题专家
赵国君: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指出,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意在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这也是对当前社会情势的一个综合判断,那就是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愈加突出,不公正、不平衡带来的社会冲突也在加剧,作为执政党必须直面这些社会问题,拿出科学的解决之道。

刘培峰:社会问题确实比较突出,这在任何国家都是国家治理者随时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如今,中央专门就此召开会议并部署对策,一方面反映出当前社会冲突与不公正的问题愈加突出,社会治理任务异常艰巨;另一方面,把解决社会问题提高到中央决策层面,甚至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来抓,也反映出决策者与治理者在这方面的态度与信心。

社会经济发展了,蛋糕做大了,如何共享改革成果,实现社会公平,如何解决发展带来的新问题,都
是社会管理与创新工作的重点所在。

赵国君:近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强调和谐发展,和谐发展的前提是社会的普遍公平正义,任何一个普通的公民,依靠自己的智慧,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能够对未来产生合理预期。

就当前的社会现实而言,与和谐社会的理想仍有较大差距,这就需要决策层在社会治理上具
有更加可行的对策。

刘培峰:社会建设是社会管理的前提。

社会管理本质上是实现社会的有序化,化解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有序化的关键是社会能够发展起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相应的社会建设有些滞后,加之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城市化进程在加快,原有的社会管理、参与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因此社会建设的前提是发挥社会自治组织的作用。

形成公民的参与和分享机制。

社会和谐的关键在于分享和参与,使公民能够参与影响他们生活的决策,享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

赵国君:谈到社会治理,我们使用了几十年的手段便是政府对社会极度细化的管理,这种将公权力延伸到社会的每一个细胞的传统治理方法,是基于“无限政府”的思维习惯,认为政府能够包办一切,解决所有的社会矛盾。

这种观念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刘培峰:社会管理的关键是培育社会的自主性。

目前,社会管理存在两种基本的思路,其一是社会控制的思路,即通过加强行政对社会的控制,将行政管理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实现无缝隙的社会管理乃至社会控制。

另外一个思路是培育社会的自主性,合理划分国家和社会的界限,实现社会的自治组织,通过基层群众的自治、社会中介组织的参与,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在此基础实现社会有效管理。

前一种思路从一定意义上是传统国家主义的思路,与现代政治中有关“有限政府”的理念相悖,表现出一种计划社会的思维,其效果也是有疑问的。

没有中介组织的参与和基层的自治组织,政府的社会管理可能失去有效的依托,没有自组织和中介组织的参与,尤其是中介组织对民意的过滤,政府可能会在极权和民粹之间来回摇摆,在社会转型中失去方向。

赵国君:当治理信息不对称,甚至严重遮蔽的情况下,民众与政府之间缺乏互动,“误解”重重,而民众的想法或行为如果只诉求于政府,之间没有中介与缓冲,权力与权利经常
狭路相逢。

刘培峰:这就是社会治理与建设的根本所在,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搭起桥梁,培育公民参与政治与自我治理的能力。

其实,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的根本是公民权利的实现。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过程事实上是把公民有序纳入社会发展进程的过程。

公民参与的过程事实上是公民权利的实现过程。

公民权利的实现有赖于制度的保障,权利实现有可行的机制。

因此在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过程中,应当允许并培育各种形式的公民自治组织,使得公民的参与权、公民的其他社会权得到法律的有效确认,在此基础上确立权力实现的机制。

赵国君:就当前的现实而言,公民有序参与政治与社会治理的层次仍然很低,但即使在最低的层面,也能够显示出公民自治的活力。

比如,一个小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这个小区内部管理事务上的很多矛盾,就能够通过业主委员会得到有效化解,不再需要公权力介入。

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对公民自治组织给予其良性生存的空间。

刘培峰:让公民参与进来,说具体点一是要确立保护公民自治的机制,使社会组织起来,克服基层社会的无序化、碎片化;二是建立有序参与机制,开放公共生活空间,使普通公民能够参与到影响他们生活的公共决策过程,增强政府公共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

在社会生活层面实现吸纳式参与和竞争式参与的有效结合,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的利益让度和妥协的水平,有效降低社会冲突发生的几率,实现社会稳定,乃至政权的稳定。

不仅如此,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使公民能够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尤其是困难人群,避免他们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成为边缘群体,也是中央要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的用意所在。

来源:法治周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